四个男人的欲望绞缠,每个眼神里都是欺骗的纯洁和挣扎的痛苦。
都是爱。
虚幻的真实,真实的否定。
异装癖在最后的瞬间依旧想念情人。
神父堕落在情欲的火焰中。
导演追忆的童年,温柔的眼神里是那个清秀的唱着moon river的小男孩。
弟弟在电影的最后一幕,难以抑制的眼泪。
谁爱着谁?
不过是别离,追逐与躲闪的故事。
性别变得无足轻重。
异装癖踩着高跟鞋,袒露他的乳房,导演用眼神示意弟弟的挑逗,弟弟青春袭人的肢体,神父被情欲毁灭的大雨中的亲吻。
爱你,是我的欲望,亦是我的无能。
西班牙的陈旧的砖瓦,疏离在浓密的树影中,落下斑驳的光影。
有的时候,爱只是一个炎热夏季清凉的幻象,或者温暖春天里被情欲烧尽的荒草,落下易辨的痕迹。
《不良教育》:我们是怎么变坏的?
刘强爱电影《不良教育》虽然算不上典型的“黑色电影”,但它“全员恶人”的形态使之成为阿莫多瓦最为黑色的电影之一,早期作品里的戏谑、幽默或滑稽,完全不见踪影,有那么几场戏甚至拍出了希区柯克式的恐怖感;在形式上,本片也复杂过阿莫多瓦之前的作品,多时空与多视角杂汇,让观众一点一点拼出事实真相,深切体味到这个残酷世界令人无比绝望的冷峻和坚硬。
伊格莱西奥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小时候在教会学校,他屈从于莫雷神父的淫威,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想要换得初恋小男友不被开除的结果,可是无耻的莫雷神父依然拆散了这对情侣。
被性侵与被欺骗,彻底扭曲了伊格莱西奥原本单纯善良的人格,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愈发堕落。
伊格莱西奥的弟弟胡安则主动将灵魂卖给了魔鬼。
在哥哥勒索莫雷神父的过程中,胡安与莫雷神父逐渐熟络,他看到了实现自己演员梦的希望——杀掉累赘哥哥,搞到莫雷神父的钱。
既然已经干过两件坏事,那顶替哥哥身份,骗取导演信任,也就不再需要过什么心理关,放飞自我顺势而为就行了。
导演恩里克的恶则是最为隐蔽的。
作为一名创作者,他将原本只应在艺术领域贯彻的模糊是非对错的观念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得知胡安冒名顶替自己初恋伊格莱西奥之后,非但没有让胡安悬崖勒马,还以艺术探索之名,眼睁睁看着胡安越陷越深,直接导致成名后的胡安尝到“做坏事有好报”的甜头,彻底丧失扭转人生方向的可能。
以上三人的坏,全部源自人面兽心的莫雷神父。
他性侵伊格莱西奥,引诱胡安,让恩里克过早接触与认识到成人的虚伪无耻与心狠手辣,改变了后辈三观成长的轨迹,自己最终也被自己造就的魔鬼吞噬。
《不良教育》其实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寓言,真实反映了威权体制“上梁不正下梁歪”式个体互戗的社会面貌,提醒我们,即使威权体制消亡,它带给国家与民族的“不良教育”依然会影响深远,弥久不散。
能说的,也就这些。
离公映差不多一年之后,才真正看到这部电影。
原以为还是阿莫多瓦一贯极度爱、极度恨的风格,少不了穿着Chanel的丰满女人。
可是,没有想到唯一出现的女人居然只是伊格纳西奥的母亲。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不良教育》应该是一部与阿莫多瓦一直以来的风格脱节的电影,有人说,这是阿莫多瓦的自传。
我不是太明白,为什么一旦电影里出现导演角色,就一定是导演的自传呢?
姑且当作是一种噱头吧。
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看过的同性之爱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Happy Together》,而是《颠覆性学校》(《大学校》)。
因为,在那背后,导演讲述的是整个中产阶级的存在状况。
而阿莫多瓦的这部《不良教育》,同样如此,只不过潜藏在它背后的是西班牙的历史。
我不太喜欢把一部电影上升到政治的层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部电影,必须要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里去读。
1964年,那是弗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那是一个教会代表神圣权威的时代。
教士们用上帝的名义,为所欲为的时代。
剧中剧的结尾处,教师们杀了伊格纳西奥时候,有一段对话:“没有人知道我们杀了他。
”“上帝知道。
”“但是,他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伊格纳西奥的弟弟——胡安,当时他还以哥哥的名义在扮演哥哥,他曾经对恩里克说,这个结局太残酷了。
可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个结局。
恩里克喊了“卡”之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哭了。
此时,伊格纳西奥的形象,是深情地,美好的,甚至是崇高的,是一切爱过他的人心目中所永远认定的那样。
胡安烧了他的一切东西,可是,他依然保持着伊格纳西奥的形象。
可是,总是有人来破坏它。
当不良教育的传授者,那个神父坐在恩里克面前时,他说:“当我推开门,伊格纳西奥已经不是我们所爱过的他了。
”他不再是那个坐在湖边草地上,用清亮的声音唱着《月亮河》的他,他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摆着性感的姿势唱《quzis》的他……可是他真得不是他了吗?
他对恩里克的最后一句话:“我想,我成功了……”他成功了吗?
也许胡安才是真正做到他想做的那个,他结束了伊格纳西奥的生命,他也帮他结束了神父的生命。
无论是为了谁。
伊格纳西奥一直爱着恩里克,可是,也许,恩里克并不值得他爱。
我的文字,并不足以说明这部电影。
它不是阿莫多瓦的典型电影,但是它是他一直想要拍的电影。
当一个故事积蓄很多年,最后形成实体出来之后,它不足以表达导演所想讲述的所有,但是,《不良教育》依然是值得看得一部电影。
哪怕仅仅是,那些赏心悦目的漂亮的人,或者那些迷人的西班牙风景。
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如此极端,而他的口味又总是偏好男男女女的性爱题材,那些敏感而禁忌的故事,看看很早以前的《捆着我绑着我》,一个女明星爱上一个绑架她的神劲质男人,怎么都透着SM的味道。
而阿莫多瓦却从不忌口,依然乐于在此类题材上努力挖掘。
新作《不良教育》则对准了同性之爱,同样的大胆而毫无顾忌。
事先看过很多对此片的报道,因此在脑海有着一个大概的映象,以为是关于批判教会学校对孩子的侵犯,撕扯下教会的虚伪面具。
如果单是这样的主题,这部电影对于阿莫多瓦而言实在没什么突破,因为关于同主题的电影已经有了太多太多,实在不用一一列举。
但当我看罢全片,我想阿莫多瓦哪有这么简单,批判吗?
远不止于此,那些报道都是相当然的胡说而已,只有看过本片你方才明白导演想说提什么。
很多对影片《不良教育》的介绍中提到这是阿莫多瓦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而来,有着自传体的标签,但我却以为这部影片其实是根据阿莫多瓦儿时记忆作为契机演化而来,故事内容却未必跟他的真实生活完全相关。
我想他以前一直在女人的内心世界里不停地探寻,这一回终于将目标锁定到了男人的内心和性,也算是一种变化,这其中自然有他酝酿许久东西想要充分表达。
那么来看看《不良教育》倒底想说些什么,它的主题又是什么样呢?
我以为这部作品它的批判性事实上根本不明显,而更多的还是围绕着人性的剖析展开。
影片中其实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是是非非根本难以说清,你看得到影片之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不怎么完美,他们丑陋的一面尤为明显。
如果说莫罗神父是坏蛋,由于他对孩子的性侵犯毁了他的一生,甚至到最后仍然恶行不改。
那么作为受害一方的伊格纳西奥如果值得同情,可以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并不见光明正大,而他的弟弟胡安的行为和动机更是显得无耻和鄙劣,为了自己的利益谋杀了自己的兄长,并且盗用他的名义为自己谋取成功之道。
而那位导演恩里克作为相对的局外人,与他们相较尽管并非如此令人厌恶,可也同样在某些行为上透着不纯的动机,在明知胡安不是伊格纳西奥的前提仍然借机和他上床。
阿莫多瓦在影片中一一揭露了每一个人物的丑陋后却并没有在结局上给出一个传统式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也彰显出作为一名大师级导演的不凡之处,这部影片毕竟不是迎合观众口味的商业之作。
趋利的人生动机和人性的泯灭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没有任何人可以称得上是清白。
审视的态度是电影的主要目的,应该做什么来挽救或者弥补都不可能在影片中找得出答案。
我可以说看罢本片,只有略感沉重的感受,我们多半只能看到事情的背面而无法洞知背后,当知道背后我们又能如何,绝望吗?
《不良教育》这样一部关于同性恋的作品,而且对性的描写相当直露,不象华语电影那样隐晦,事实上会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反感,可恰恰这些又是阿莫多瓦作品的一种特质。
在《不良教育》中变性人、同性爱、恋童僻这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充满了整部影片,影片中每个人物都似乎都没有正常世界的性取向。
这一切都表现出阿莫多瓦的另一个极端特质,当他从女性题材转到男性题材后,就彻底将一部电影变为纯男性的电影,影片中唯一的重要女性角色也是一个还没有彻底变性的伊格纳西奥,其余通通是同性恋男子。
影片对于同性之爱视若平常,以一种非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认为同异性之爱比之异性之爱并无不同的。
当然我以为这其中是包含着导演阿莫多瓦的个人观点,不过在现在这个世界之中摈弃异样的眼光或许是必然的。
同性作爱场景在片中层出不穷,有些真露得很,有可能会令部分观众感到几分恶心,但似乎这是近来欧洲导演的一种风尚,对于性场面的全面写实,一切围绕自我,想如何表现就决不躲躲闪闪。
而大胆的情色铺之影片上素来也是阿莫多瓦的风格。
而阿莫多瓦的电影尽管不是取悦大众的商业电影,但是他的电影票房却一直都非常之不错。
看他以往的作品:1987年的《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1989年的《捆着我、绑着我》和1991年的《高跟鞋》都是西班牙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
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在保持住自己的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同样非常善于讲故事。
阿莫多瓦在他的电影中非常注重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的刻画,有大量凶杀、强奸、绑架、宗教等种种刺激观众的商业因素。
比如《不良教育》中以两大主人公的重逢作为开篇,这一切似乎很一般,然后以恩里克阅读小说开始回忆,讲述起少年时期的故事,观众的开始被渐渐引入一个认识的误区,错觉自然而然产生,以为小说的故事就是真实的。
当随着恩里克探访伊格纳西奥的老家,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伊格纳西奥原来是假的,而是他的弟弟胡安。
真相似乎被挑开了一层,观众的认识实际是跟着恩里克的视角进行的。
然后随着影片的发展,你突然发觉原先对真相的了解居然全都是错误的,因为莫罗神父的出现将你原先的认识全部推翻,从他的嘴中又产生出另一个故事,真可谓层层叠叠,虚虚实实,欲盖弥彰。
而同样的,随着一个个真相的产生,电影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原先我以为电影的批判主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深层次的人性剖露,而不再是局限于小范畴的挖掘,成为更广义的体现人性的丑陋。
《不良教育》的剧情结构和悬疑式的迷团设置几乎可以媲美任何一部悬疑电影,比如导演大卫芬奇在影片的悬疑设置上也非常之在行,但是在艺术挖掘上却不能够同阿莫多瓦相比。
而阿莫多瓦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又能够远远超过了那些仅仅以考验才智为目的的剧情片,这也就是阿莫多瓦的作品为什么能有不错的票房成就,却又能赢得口碑的主要原因。
能够将艺术性同商业性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导演的确是不多见的。
影片之中那个少年伊格纳西奥的歌声真是动听,宛如天籁之音,而莫罗神父将几首好坞莱坞歌曲改编同样别有风味。
这个少年的嗓音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个主音男孩的嗓音,清澈无瑕。
不知道为什么欧洲的导演都喜欢上了童声,也许这可以为影片增声不少吧。
当然这一切只是作为影片的点缀,一切的故事仍然沉重而压抑,阿莫多瓦总是喜欢讲些特别沉重的故事,而且常常在故事的背后留下太多的未果,你都很难从中找出点希望。
以前看《玛德莲堕落女孩》时被其中教会对女孩的摧残感到沉重和压抑,但这毕竟只是过去的故事,最后仍然让我们看到新世界的光明。
但是《不良教育》却不同,它的故事却仿佛在说这样的故事总是在发生,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能够看到的多是正面而不是它的背面。
文;眉间尺
两人走进电影院,随即切换换到电影列场景中,人物进入屋里的动作,前后两个镜头人物动作完美贴合,弱化了镜头剪切的生硬感
中间这段电影里的对话,时间较长,使观众完全投入其中,忘记前面两位主人公走进电影院的情节,此时镜头切到了两位看电影的主人公,再次提醒观众这是在电影院里
升格镜头,再次交代电影院的场景以及人物和屏幕之间的空间关系
男主和神父谈条件,神父上前一步,背影逐渐挡住男主,已一种不可阻挡的压倒性力量笼罩男主角,预示了男主后续的悲惨
这部的确堕落,堕落到有信仰的人士为之愤起而鸣,不过这年头这样的人毕竟是小众。
而大众对于那些小众也是越来越宽容,俺们肚子大,就算呕吐也要咽回去。
反正当我发现歌台上那位妖冶的美女的男性器官竟还没有退化,或者说她根本就是一个墨西哥小帅哥的时候,俺是没什么啦,天底下少了一位美女,多了一位帅男,仅此而已。
《不良教育》就是《对她说》的那个导演拍的,有人说《对她说》讲的是同性恋情,姑且认为这个假设成立,俺也没想到导演本人是个同性恋。
美女变男人已经够伤感情的了,更令人不齿的是这个如天使般专情的男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弑兄,他像妓女一样卖身他还拍淫秽录像带。
而那个唱MOON RIVER电倒神父的少年最终成了吸毒的变性人还死在他亲弟弟手上。
两小无猜的故事在天昏地暗的猜忌中在天雷地火地放电中不省人事,想来还是有不少人为之过瘾的。
why not,这就是人生。
ps.超爱这部电影的原声。
没听过的同学建议都去听一下!
“我已经死了,心力交瘁。
”Enrique这么说,就好像在说天气很好一样。
Enrique是个成功的导演,他让人们去看他的电影,现在他在电影里让人们看他。
他曾经失去过,居心叵测的校长开除了他,他站在教会学校的铁丝网外,看着停下做操的Ignacio,他感到的有多少:别离的痛苦,不甘,背叛?
那时他是个少年,羔羊一般纯洁,只希望和喜欢的同学在一起。
后来他成名了。
在离开后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什么?
Ignacio忽然出现在他面前,他甚至磨磨蹭蹭才和他见面。
他的态度礼貌而冷淡,他拒绝了初恋的求助。
Ignacio的模样改变了,但他好像不在乎!
Enrique从小报看的故事: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在寒冷的夜里行驶时,冻死在车上,两个不了解情况的警察为他护航!
Enrique去找了Ignacio的母亲,得知Ignacio已经死了。
得知少年时的友人去世时,该以怎样的表情面对?
哭吗?
毕竟过去了那么久。
当然Enrique没哭。
他眼里也没有泪花。
他感到震惊,又仿佛预料之中,唯一可以看到悲伤的地方,他的喉结上下滑动,是要咽下什么一样。
真正伤心过的人会知道Enrique很伤心。
因此,他知道了Angel,Ignacio的弟弟,冒充了自己的哥哥。
他没挑明,仍以不变的态度对待他,甚至让他出演了Ignacio的剧本。
结尾时Enrique给了答案:“我想看看你能走多远,还有,我能承受多少。
”那测试的结果怎样呢?
Angel一直走了下去。
而他自己,承受多少?
事实是Enrique能承受,就像那个微笑着拥抱饥饿的鳄鱼的女人一样。
是Angel杀死了Ignacio,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Enrique像听故事一样听昔日开除他的神父讲述那桩偷情和谋杀。
他能承受多少?
他对Angel说:“车来了。
”“车等着呢!
”他帮杀人凶手提上行李,送他到门口。
他的态度几乎是耐心的。
他没有愤怒,更不用提报复了。
Enrique说他已经死了,我信。
Ignacio也死了。
他是同性恋,异性癖,他吸毒,行为不端,对家庭不负责任。
但没关系,他不用去地狱。
“我在那间圣器室出卖了自己,从此失去了信仰。
我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不再相信有地狱。
”那个用美好的声音唱着Moon River的男孩,出卖自己保护朋友的Ignacio!
阿莫多瓦把他的这个片命名为《不良教育》。
他是在责怪吗?
真不像他的风格!
不过我喜欢,艳丽的Zahara在台上唱着Quizas,像个真正的艺术家;随着歌声跳入水中嬉戏的男孩子;蓝色的水池边红艳艳的躺椅;Ignacio挂在门边色彩绚烂的画;Ignacio的信:“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然后死在打字机上,怀着他的爱情和梦想。
——兼论《不良教育》在假与美之间的选择一、Enrique的残酷Enrique :“《拜访》不能轻松结尾。
”Juan “为什么不能?
”Enrique :“Zahana不能只是走出校园。
他对教堂是种威胁,而我们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
”Juan “但这结尾太沉重了。
”Enrique :“对你,一个演员来说,这更有趣。
”这段话道破了《不良教育》的天机,Juan是一个演员,而Enrique是一个导演。
Juan不论在戏里戏外都只是在扮演Ignacio,而Enrique促使这种扮演成功。
Juan “为什么让我演?
”Enrique :“只是想看你能走多远。
”Juan “我还可以走得更远。
”Enrique :“我知道。
”Enrique的意思是,没错,你是个好演员,但是我们该告别了,因为电影结束了。
就像Juan声辩的,既然Enrique一早就知道他并不是Ignacio,那就谈不上是欺骗。
Enrique让Juan出演电影,是出于其作为一个优秀导演的敏锐嗅觉和旺盛好奇心;而他把Juan留在自己身边,与其假戏真做,也只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一个艺术家的戏剧人格作祟。
既然这个年轻貌美的男子想要扮演自己深埋心中的初恋情人,何不把这场戏演下去呢?
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够理解这种心态,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人会持有它,但是当我们在看一部电影时,不可能没有谁不是抱着这种“看好戏”的心态。
我们不可能期待一部作品没有故事,曲折的(或者如Enrique所说,有趣的),如果我们是神经正常的观众的话。
从古希腊开始,故事就只有两种,悲剧和喜剧。
其实喜剧只是对悲剧的另类阐释。
因此一切值得讲的故事都是带有悲剧段落的,只不过心地善良的讲述者会安排一个圆满的解决,而其他讲述者则不这样做。
所以Enrique从Juan带着Ignacio之名和小说出现,慢慢深入这个谜团重重的故事开始,就知道自己将要触摸到悲剧。
他不是没有恐惧,他看小说时的神态举止告诉我们他的内心感受,但每个观众都知道,他肯定会读下去,因为他说过:“我好奇心很强”。
也因为电影才刚刚开始而已。
Enrique的残酷,是艺术家式的残酷,是他对自己的残酷。
他对Ignacio不负有任何责任,即使在他死后也没有作出任何对不起他的事情。
在现实中他完美无缺,坚守着一份纯洁无瑕的爱情。
但他毕竟导演了一部无法替代事实本身的电影,并对假的Ignacio动情。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艺术家常常很不幸?
答案很简单,因为艺术家永远都在追逐不幸,如果他们嗅到哪里有苦难和悲剧的气息,他们就会把自己抛到哪里。
“我也像是那个女人,拥抱吞噬自己的鳄鱼。
”这是Enrique对自己的写照,也是对所有艺术从事者的写照。
义无反顾,被残酷的缪斯女神反噬。
二、Juan的残酷Juan是最出色的那种演员,他分不清戏剧与人生的差别在哪里。
所以连谋杀了自己的哥哥,他为此的辩解也非常轻描淡写。
与Ignacio的歌声和爱情相比,Juan的美基本停留在肉体层面,但这似乎比前者更直接、更具诱惑力,尤其对于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男同志)而言。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的这种美如一朵盛放的玫瑰,散发诱人香气;直到神父出现娓娓道出真相,剧情急转直下,发现原来这是一朵危险的罂粟。
对于美丽的东西,人可以做到拒绝,但通常不忍心伤害,因此也很容易原谅。
只要看过Juan所言的Zahana,那个用线条姣好的唇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的男子,就很难真的恨他,或者想要制裁他。
Enrique正是如此,所以他只是赶走他,而他混杂着各种悲伤的眼睛里藏着一抹眷恋。
也许任何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都会对Juan在Enrique获晓真相后的反应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他的第一反应并非担心其报警或揭发自己,而只是想要追回对方的感情。
他似乎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
虽然Juan以肉体的名义展现美,虽然他背负着假与恶的污名,但他诚然是美的。
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的艺术观。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只是心地善良的人的美好愿望,当真和善与美背离,美还是美。
她决不会低下她高贵的头颅,而只是轻蔑地飘过。
所以Juan的残酷就是艺术本身的残酷。
他带来故事——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也带来美——一种你根本无法留住的沉醉。
它不仅吞噬你,也吞噬你所珍视的东西,而你无法反抗;但它并不负有任何过错,当它离开的时候,它拍拍衣服,就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三、Ignacio的残酷我无意灵肉二分,但Ignacio在影片中确实是作为爱与美之精神象征的形象出现。
首先,对于那个青涩少年而言,他的美完全由他的歌声展现。
神父对他的侵犯没有一个镜头表现,而只是看见了少年的挣扎和流血——这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性象征。
然后,当Ignacio之死的秘密慢慢揭开,成年后的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是一具另人惊诧的,丑陋、造作、不协调的肉体,与Juan年轻美好的身躯形成截然对比。
甚至他的个性变得也令人生厌:吸毒、敲诈、偷窃,身负各种丑行。
曾经为年少的Ignacio神魂颠倒的神父很快因Juan重坠爱河,而Ignacio发现他们的奸情时完全无动于衷置若罔闻。
Ignacio在想什么?
他糟践自己的身体,也糟践自己的灵魂。
当神父因想着谋杀他的事失神时,他竟以为对方在看他的义乳,那种得意的表情如一把尖刀刮在观者心上,如此荒诞,而又如此可悲。
Ignacio在死前说着他打定主意去戒毒,这深深加重了两个凶手的罪行。
但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是真诚的吗?
即便是,他拿到钱后就会洗心革面,就可以摆脱堕落的生活吗?
我想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Juan在一开始把剧本给Enrique的时候曾说:前半部分借用了Enrique和Ignacio小时候的事情,而长大的部分是虚构的。
关于前半部分影片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真实性上的具体讯息,但这后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和现实的一层关系:理想与幻灭的尖锐对比。
美丽的虚幻的Zahana和作为原形的现实的狼狈的Ignacio,以及与作为扮演者的为物质出卖肉体、甚至可以教唆谋杀自己亲哥哥的Juan,如果说前者是天使,那后者无论从哪一个都可以算是魔鬼。
另一个被尖锐地对照呈现的东西是爱情,神父的爱情。
在Enrique所设计的电影的最后一幕里,神父直视着Zahana的眼睛说:“我曾爱过Ignacio”。
但在现实中,神父却很快移情别恋。
他爱Juan几近疯狂,以至于让他身上露出每个男人只有在真正坠入爱河时才会暴露出来的幼稚和天真。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他说:“每个故事都好像在诉说我们”。
何其好笑,又何其讽刺。
无论如何,他的爱是真诚的,就像Enrique幻想中对Ignacio那样真诚。
Ignacio死了。
影片很早就暗示随即明确交待了这一事实,但直到最后才揭开死亡的真正原因。
这不是悬疑片,导演如此安排显然另有企图。
事实上,当Ignacio敲下最后几个字:“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然后倒在打字机上,那个瞬间的镜头确实带给了我某种伤害性的冲击。
我想起Enrique离开学院时Ignacio给他的眼神,少年天籁般的歌声仿佛又在空中回荡。
在最后一刻,他还爱着Enrique,他仿佛仍是那个受着侮辱与伤害的纯真少年。
虽然Enrique和Juan共同创造了受欢迎的电影,可以说是艺术的缔造者,但如果没有Ignacio,就不会有艺术,即使他并没有写下剧本的原稿。
在故事的一开始,Enrique念了一则报告:摩托车主在死后飞驰了200公里。
这是给全片的暗喻。
我相信,如果没有Ignacio最后敲的那几个字,Juan也许未必会被他和Enrique的故事打动,未必会想要去扮演Zahana和Ignacio本人。
Ignacio就是那个摩托车主,或者更确切,是Ignacio对Enrique的感情,此志不渝的纯真爱恋,在死亡以后仍然飞驰在Enrique和Juan的心中。
它还飞驰在影片中虚幻的观众,以及现实中我们真正的观众心中。
Ignacio的残酷,就是美的残酷。
她无声无息,在丑陋平淡的现实生活中褪去伪装的表皮,刹那升腾飞出,给你致命的欢悦,和致命的痛苦。
我个人认为,《不良教育》无非在说一件事:艺术都是假的,掺杂着人的幻想与一厢情愿;但好的艺术同时也是真的,当美蜕皮而出,就无所谓这皮是真实还是虚构,因为这美只能是真的。
你会承认这一点。
当你走进电影院,你只是想要放松和娱乐;但是当你走出时,你发现你的灵魂又多了一道伤口。
没有什么比能够伤害你的东西更真实了,不是吗?
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Bad Education。
买碟时以为这是他早期些的电影,所以也就不着急看,一直放着,直到想再次感受西班牙的热情。
阿莫多瓦是个让人着迷的人,上海话说这个人很“妖”。
要认识西班牙,他的电影就是最好的教材,西班牙人的热烈、干脆、忧郁、多情,就在他的指挥下接踵而来,让你应接不暇,好像在看着一场火热的斗牛,跳跃的红色挑战着你的神经,让你血脉贲张,又好像不知不觉中就被人灌了一杯杯的Tequila,眩晕沉醉。
电影的故事如果让我来讲,肯定是从最早开始,而阿莫多瓦却是忽前忽后,忽里忽外,你不得不承认叙事绝对是一种艺术,即便是平淡的故事,非凡的叙述方式也可为之增色,更何况这本身就是个让人伤感的故事,而我则不想说故事,因为我不可能是阿莫多瓦。
也喜欢阿莫多瓦对音乐的感觉,如果说他电影的色彩是浓烈的,那么他选取的歌声却是沉静伤感的,即便是如天籁般的童声。
我从不掩饰对阿莫多瓦的喜爱,这一次我仍然没有失望。
从没有一部同志影片让我在看完之后如此久久思索,不忍关掉视频,而是重新看过,领略影片一段段细节之美,构思的精巧,蒙太奇衔接的似乱而不乱。
其实,在一开始看片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多优秀的影片,直到我在云里雾里看完,对照着别人的评论思索后才决定将其重新回味。
第二遍,应不是第一遍的匆忙和追求情节的完整展现;第二遍,应是对Enrique,Ignacio,Juan和神父四人各自命运的思考,对剧本里Zahana和现实中Ignacio的比较,以及很多很多想说却总是不知从何说起的美感,也许这个结局并不是我想要的,但那又有什么呢?
生命本无常,何况总还有纯净的爱情在那里,无论辩解什么都无法掩饰那块最美的伤口。
我想我需要把剧情理清,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阐释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教会学校:围绕已有同性情愫产生的Enrique,Ignacio和同性恋兼恋童癖神父的故事展开。
神父非常欣赏Ignacio的如夜莺般可以直通天籁的歌声,在欣赏的同时,对Ignacio也抱有同性间的好感。
Enrique,Ignacio是教会学校的学生,因互相恋慕而产生感情,但这种甜蜜朦胧的恋情并未持续多久,一天夜里,神父发现他的两个学生Enrique,Ignacio都不在各自的床上,并在厕所的同一间内蜷缩在一起,神父不打算对Ignacio作任何惩戒,而且答应Ignacio只要肯为他做任何事就可以同样宽恕Enrique。
然而卑鄙的神父却以Enrique为诱饵私自占有了Ignacio,并且没有宽恕Enrique,而将其赶出了教会学校。
恋人劳燕分飞,这也是Enrique,Ignacio分离的开始,从此两人开始了各自的生活,直到一次命运的相交才展开多年来的秘密。
电影工作室:Enrique在教会学校之后便成为了一位独立制作的导演,事业有成。
有一天,他和助手Martin在工作室里讨论电影素材的时候,一个自称是Ignacio的年轻人找上门来,Martin原以为是普通的经纪人或是媒体来邀约或采访,欲将其打发走。
而年轻人称他已经看到了坐在里屋的Enrique并坚持要见他。
当Enrique站起身见到Ignacio时,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16年过去了,竟然还能遇见Ignacio。
但眼前的Ignacio已经不是原来教会学校纯洁的Ignacio了,他须发浓密,侃侃而谈,并且已经改名Angel。
他将自己的作品《旅行者》交给导演Enrique,并希望以自己演员的身份出演剧本中的男主角——Zahana。
Zahana的原型就是Ignacio本人,在教会学校的那一段是按照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叙写,而之后的生活则是作者自己构想的。
但实际上在这以前,Ignacio就已死去,并留下他的遗作。
Enrique去过他的家里调查过,确认Ignacio的确已死。
然而眼前的这个改名的Ignacio又是谁呢?
Enrique并没有马上揭穿。
剧本《旅行者》:剧本中的Zahara在教会学校由于受到了神父的侵犯,使他不再相信上帝,失去了爱情和信仰的Zahara很快堕落,他在夜店勾引男人骗取财物,吸毒,异装癖,生活堕落梦想自己变为女人。
在一次表演后他勾引了Enrique,由于很多年未见,他并不知道躺在床上跟他做爱的就是自己多年前的恋人,也直到他翻开Enrique的皮包看到了身份证之后才知道那是自己曾经的真爱。
他早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与酒精中不醒人事的Enrique发生了关系。
原本Zahara一直都干这种勾当,把男人骗到手之后趁其昏睡中偷完钱溜之大吉,但Zahara这次不但没有偷钱,甚至还因Enrique身上钱不多而多给了他钱,他写了一封信给Enrique,讲述自己的身份并在信上留下吻,静静的放在Enrique枕边。
Zahara之前被神父侵犯过,为了钱他找到神父,向他勒索钱。
如果神父不给他这笔钱,他就会写文章到出版社弄臭他的名声。
神父当然不想自己身败名列,他和同伙图谋将Zahara杀害。
然而这仅仅是作者构想出来的剧情,实际生活中的Zahara又是怎么死的呢?
堕落在夜店里勾引男人的异装癖——Zahara,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描写,他失去了信仰和爱情。
神情多了世故和倨傲,却依然真实。
Ignacio之死:不错,Ignacio正像自己描写的一样,他堕落在法律边缘,为了钱不择手段。
当然他假想的与Enrique的爱情火焰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他的一通电话为止,所有都发生了改变。
这一通电话,是Ignacio打给早已改行从事图书出版业的神父,他要挟神父如果不想让他的家人和上级知道曾与自己私通,就要给他钱。
而那时的Ignacio已经变性,硕大的乳房让他看起来的确很性感,他吸毒成瘾,为了毒品他不惜请来来勒索对象——神父。
神父来到了他的房间,看到了他的弟弟Juan,并疯狂的爱上了他的弟弟。
他甘愿给Ignacio钱,因为这样他就有理由去他家里和Juan幽会。
Juan家境不好,经常缺钱,神父给了Juan很多钱,给他买礼物,得到了Juan的身体。
Juan也希望改变自己贫穷的处境,甘愿和神父发生关系。
有一天,Ignacio家里打来电话,说奶奶的养老抚恤金被Ignacio偷走,Juan此时对哥哥憎恶到了极点,加上吸毒,变性已让他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神父主谋,Juan参与杀害Ignacio的计划便产生了。
那时Ignacio已经开始戒毒,并承诺再吸最后一次就彻底放弃毒品,走上正轨。
然而弟弟和神父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任何负罪感,他们买了大剂量的海洛因,这些量的海洛因足以让Ignacio在服后不久就与世长辞。
Ignacio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被神父和弟弟杀害,而他手上,还有未完成的小说《旅行者》和临终前用打字机打出的一句话——“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以疾驰的速度:Ignacio死于神父和弟弟手中,他甚至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死,死在谁手里。
就在他以为快要开始正常生活的时候,被扼杀在希望的摇篮里。
他从没有卑贱的活着,他的腐化堕落的生活,来自神父对他的性侵犯,来自信用的失真,棒打鸳鸯的残酷。
这是他改变不了的。
他或许只有改变自己,你可以说他意志力薄弱,甘心堕落,但失去了信仰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变,没有神圣的上帝可以信仰,上帝的使者——神父已经让他看到了污浊不堪的心灵,他为什么要去追逐外表圣洁内心肮脏的信仰呢?
固然那是对上帝的信仰,但那是有悖内心的。
他选择的生活,是对内心的服从,至少他不虚伪。
在影片的开头,Enrique曾读到一则新闻:摩托车主在死后飞驰了200公里,两个警察为他护航!
看似与影片无关,实则想必是导演的暗喻。
Ignacio是否也像摩托车主一样,他的真情,冲开一切阻拦地飞驰,也借着Enrique的《旅行者》里虚拟的观众和现实世界里的观众的护航,到达Enrique的心中呢?
Enrique从一开始就知道了Ignacio之死,然而对假Ignacio却不予揭露。
因为“只是想看你能走多远。
” 。
Angel就是Ignacio的弟弟Juan,Enrique并不想用他,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个和Ignacio形象不符的人饰演自己的初恋情人,也不知道这么多年下来Ignacio究竟改变了多少,尽管他的确是一个好演员。
然而Enrique最终还是起用了演员Angel扮演Ignacio,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演员欺骗了他,也许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知道该怎样最合理的利用资源,既然有人找上门来提供剧本并愿意饰演角色,又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谎言又能代表什么呢?
他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与其揭穿谎言,聪明的选择应该让他继续演下去,现实中的作假能走多远?
事情的真相又在哪里?
当年的神父告诉了他一切,虚幻与现实发生碰撞,虽然Ignacio最后不免一死,但Enrique编写剧本的时候是知道他已死去之事实的,所以才会改得那样“悲情黑暗”,事实上Enrique没有想到Ignacio的死与神父,与弟弟有关,这是他不会预想到的。
当他了解事情真相时,他与Angel的关系,便俨然成了导演与演员的僵硬的合约关系。
站在门口的Angel,便是杀害初恋情人的凶手,那时的Enrique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冷淡的让他归还钥匙,拿回自己的行李,帮他叫出租车好让其赶快离开。
是的,从一开始就知道Ignacio之死的他,等着好戏开演,虚拟的戏结束之后,真相揭开,真实的戏也即将结束。
然而此刻,面对Angel的狡辩,相信Enrique内心极度的痛苦,他一定想亲手杀了他。
一个杀人凶手毫无负罪感的站在自己面前,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痛苦吗?
不必再说什么了。
“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Ignacio死了,他生前留下的遗言让人回味无穷。
他究竟成功了什么?
是自己将要戒除毒瘾,回归正道;是以为自己终于做到了自己,不愧对自己;还是自始至终坚持了自己的真爱,无悔而终呢?
或许已经不重要,然而导演想留下的丝丝悬念,发人深省的字迹,的确为影片增添了很多神秘的美学色彩。
不能否认的是,导演将Enrique读到这段话的情景加以限制,他不想让杀人元凶看到自己的表情,事实上也没有给观众看完Enrique的表情,然而在他的心海中将会激起多大的风浪,只能由观众自己去想象。
无疑,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影片结构:影片采用倒叙手法,先有Enrique在工作室会见假Ignacio,通过导演改剧本将剧本中的情节一一展现,相继穿插Enrique和Ignacio在教会学校的点点滴滴,在真实的生活和虚拟的剧本情节中轮流转换,虽让人倍感眩晕,却极富层次感,观众需自动理清人物,时间,地点的关系才能较好的把握剧情,理解剧情。
艺术都是虚构美好的,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也更功利,看完之后,不知在思想深处留下什么印记,然而总还有那么点隐痛,再哪儿不时触动你的内心。
(8.7/10)不讲女性故事的阿莫多瓦同样令人惊叹,用多重叙事搭建起来的叙事迷宫,包括人物身份的重合与错位,戏中戏套层结构,闪前闪回叙事技巧,多线交叉剪辑连接相异时空,多个人物的叙述视角,让真实与虚构完全模糊。不仅仅是精巧的悬疑片,还包含着多重的情感漩涡,进入阿莫多瓦叙事与情感的迷宫,简直欲罢不能。(快结尾时用两人在“黑色电影周”看黑色电影的黑色电影风格结尾,太有心了吧。)
gay演的真好,男孩的歌声也很打动人。
阿莫多瓦最好的作品,从主观镜头看应该也有对自己的指涉。套中套夹杂戏中戏,复杂的文本但讲得极为清楚,最深时Ignacio这个名字和GGB的角色都至少有四个层次,片中的剧本和拍摄,不同人物读故事时的想象代入,演员的扮演者和冒充,实际的现在和小时候。不一样的Quizas和月亮河,北影节百老汇。
是元素让我不适
结构嘛,由于看过嵌套式的就没觉得有多惊叹,然后整个故事好无聊,也没感觉到什么爱情
【7分】感觉上最相近的是《吾栖之肤》,平常开场中暗藏惊异,然后故事行至一半猛然揭开谜底,变成惊悚气息的奇情戏。而且有着复杂的流动的变换的身份,阿莫多瓦却似乎穿过了这种复杂,紧紧抓住了内在的心理的关乎欲望的东西。
对易装和娘泡超级憎恶
同性恋的片子,看着就恶心。
两星是导演的表达能力和我的理解能力之间的差距。
阿氏只要不拍女性,我就提不起兴趣。
观感方面4星:阴暗的故事讲述得相当精彩,只是如此负能量的尔虞我诈还是未能大爱;但它给我蛮多惊喜(加1星):剧本戏中戏的环环相扣设计、还有关于真实经历改编可能呈现的样子(或者说是取舍问题的探讨,我最近刚好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他给他吹箫他竟然睡着而后被XX还不知道(笑死我了,哈哈)……-2016.03.10 —— 和那么多观众一起看那些男男情色戏时,有种别样的趣味。-2018.04.07 北京 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8号杜比影院厅)
叙事平平,一对狗男男,没啥看点,没有深刻的情感,也没有紧张的节奏,故事该深入的内涵没有深入进去
这部电影让我发现自己对文学与电影在形式的交互竟是如此热爱,变屏运用极为纯熟。一个包裹在性和谎言之中的精妙剧本,阴郁危险气息挥之不散。这其中的人物只有Ignacio曾真正触及爱。
布局的很巧,情中有情,戏中有戏,计中有计,很喜欢前半段,那忧伤的moon river,在他们都不知到那些秘密的时候。还是更阿莫多瓦拍的女人
“比死亡的冲突比激烈的反抗更可怕的,是心平气和”
同性恋片都是虚高的分
真讨厌异装癖!
为什么这部片会火?要说悬疑也太平淡,猎奇吗?
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擦除 算不上越看越明白 像做梦一样像走迷宫一样像掉进无底洞一样 但最后都能明白 他太会讲故事了//双线并置和戏中戏在这里都只是非常恰当的方式//可能是同时对生活热爱与绝望的人才会拍出这样浓烈又悲伤的电影//“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肯定是假的,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成的,而记忆分不出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句来
不管他还是不是我们曾经最爱的那个人,毕竟我们曾经那么爱过他,你永远成为不了他,也永远替代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