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空房间,一台电脑,一个音箱,一颗篮球,一个书桌,一张床,这是我生活的空间。
在心情烦乱的时候,关上门。
这样就可以把自己跟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离开来。
打开音乐,把音量调到最大声,要挑那种嘶声裂肺的摇滚乐,最好是汪峰的,或者是信乐团的。
然后开始一个人的篮球游戏。
跳投,运球,不断的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花招。
有时候会因为一个突发的灵感而萌发出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然这种感觉只有自己,而且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体会。
有时候,会在运球的过程当中陷入沉思,这时候心已经不在球上了,尽管两手还是机械的舞动着。
想起昨天晚上看的影片---《心灵访客》,也是这样的一个房间,房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还有一整柜一整柜的书稿,都是他写的-房间的主人,那个老人,威廉.福克斯。
因为战争,因为家庭的破裂,他关上了内心深处的那扇门,整天呆在他的世界里,看书,写东西。
唯一让他跟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的是房间里的那扇玻璃窗。
他经常透过玻璃窗窥视外面的世界,窥视下面那座破旧的篮球场,以及经常在那边打球的那一群少年。
一个只出版过一本书的知名作家,一个靠着一台老式的打印机马不停蹄的老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作的方式,放佛只是简单的用两只手在打字,一边聊天,一边打字,他说写作的过程不用想,只管敲击键盘,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在马不停蹄的打字。
他说:“you write your first draft with your heart,you rewrite with your head .”看完整个影片,让我想起了海明威,还有他的那本《老人与海》,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经历过战争,长相也有几分相似,络腮胡子,给人一种思想家的感觉。
而老人的生活习惯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的一个主人公--《海上钢琴师》里的Danny Boodman T.D.Lemon 1900,很是奇怪的一个名字,因为他的来历。
两人同样居住在自己生活的空房间里,一个是在一栋楼里的一间房子里,一个则是在大海上的一艘客轮上。
然而两个人却如此的相似,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思想却蔓延到几千公里以外的芸芸众生,苍茫大地。
他们,让我明白了孤独的另一层涵义。
高中的时候,特别是高三,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面对着一大叠的复习资料,总觉得那样的日子,挺难熬。
虽然有同学一起并肩奋战,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还是挺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源于对当时生活的环境的厌倦,是源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未知。
因此,总想着逃避,总想着摆脱,也因此而铭记了黄老师的那句箴言---耐得住寂寞。
我想这句话应该也即将成为我接下来的考研生活的座右铭吧。
而现在,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却渴望着,有那样的时刻,独自一人,细细地品味着我的孤独。
这样的时刻,在火车上;这样的时刻,在现在的空房间里;这样的时刻,在凌晨一两点的宿舍里。
这样的时刻,很长。
一次的旅途在火车上看的书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翻过的页面;想的事情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在脑海里长久停留的想法。
这样的时刻,又很短。
应该说,很是难得。
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时刻都能够成为这样的时刻,听听歌,打打球,看看书,安静的时光。
只能在拥有的时候,尽情的享受。
他是对的,写东西的时候,不需要想,只要拼命的敲击键盘。
想,是后来才要做的事情。
当你敲击键盘的时候,写作就开始了。
第一稿是用心灵写,第二稿才是用脑。
写作的首要工作是写,不是想。
完整和真实的电影并不存在,每个人被不同的侧面吸引。
《心灵访客》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是如何面对写作的难和如何写出伟大作品的洞察。
始于心灵和心流体验下的作品,才可能伟大。
对任何人来说,写作都如生孩子一样痛苦。
这种痛苦并不随经验的增加而降低。
经验能够带来的是,应对痛苦的方式。
对写作的痛苦来说,最佳的应对方式是无论如何,开始写,每天写,没有自我评价得写下去。
写第一稿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改,不管是错别字还是混乱的语序和逻辑。
让思绪和语言自然流淌,任何写出来的都是极好的。
我最深入的写作训练是科研论文,每次开始的时候,面对空白无比痛苦,结束的时候又觉得无比自然,对能写出如此清晰和流畅的长篇内心惊奇。
我总抱怨自己看了太多书,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想法,但输出太少。
我的人生至此,专注于探索。
走万里路,看更广阔的世界;读更多的好书和电影,试图通过他人的智慧和表达理解世界,总结出真理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试图理解和优化生活时,却没有沉浸于生活。
理解和模仿别人,却没有自己真实的表达。
阻碍我开始写作的,是面对一片空白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永远写不完、写不好。
阻碍我持续写作的是意义感。
谁会在意?
世界变化太快,20年从信息匮乏到泛滥,从寻无所获到无法阻挡。
在这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任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都是为难别人。
在生成式AI的时代,是否还有写作的必要和资格?
几句引导词鼠标一点,洋洋洒洒数千言。
我并不需要任何人阅读,我写给自己,以获得内心平静和自洽。
头脑里反复出现的思绪和困扰,诉诸于文字让我解脱了,思考得更清楚了就够了。
蒙田说,写作首先是写给自己,如果碰巧别人觉得有益,甚好。
我没有责任让写出的东西正确、有益或引人入胜,尽量真实得表达自己。
我不欠谁任何东西,读者只有自己最好不过。
在效率上没有优势,在真实度上,谁也不能代替我最真实得表达自己。
最好的写作,是自然流淌出心灵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
不受规划和逻辑制约才能走马行空,充满意外和惊喜。
真实,自有力量。
写作是如此治愈。
专心写作时,没有人能打断我的表达,没有人在没有明白我时急于表达,以免显得自己缺乏想法。
我是自己最好的读者,没有打断和评价。
不评价自己,不考虑谁将来会读,自己和他人如何评价。
去他的吧,读者,我可不需要读者,更不需要读者的认可。
评价好坏,又能奈我何,我是自由的有钱人。
写作让我脱离无意识和即时反应。
比如此时,听到的一句话刺痛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的抱怨。
清楚得意识和写出这句话,和愤怒地表达一样获得释放。
不用长时间困扰于情绪,也不用处理愤怒表达的后果。
给自己时间,自由得表达和写作。
这个时代,有人不想让人表达,不想让我思考和审视生活,有人巴不得所有人都沉迷于短视频以及任何即时刺激。
写作是我对抗这个时代的邪恶力量的方式。
他们可以审查和删除,他们却不能让我停止表达和写作。
即使删除了我写的一切,表达过程我已经享受过了。
年底时,我看了一本2016年的日记。
真好,那一整年我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和想法。
我可以在今天或者将来任何时候回顾2016,特别是我觉得生活乏善可陈,一片虚无时。
回顾过去,看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
人生过了40,时间飞逝,转眼就到风烛残年。
人到中年也越来越孤独。
朋友也是一样上有老下有小,难以顾及彼此。
即使能相聚,也并没有精力或能力给予安慰。
何况在这个割裂的世界,彼此的想法如此不同,更可能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内心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期望,让自己总想求助于外部。
与其诉诸于外部世界,与其期望在相逢中,得到安慰,不如面对自己的无奈,整理好自己,给予朋友和家人安慰,做一个生活的榜样。
生活越简单,越自由。
我的生活简单,有很多自由。
我已经走过广阔的世界,看了许多书和电影。
人到中年什么最重要?
身体健康,内心自洽,和家庭和睦。
写作和表达,是找回和保持自洽的最好方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美国电影开始走进我的内心,似乎能从这些影片中看到自己,这部片子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片名,心灵访客,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会注重心灵的真实,梦想是每个人心灵的的港湾,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是你梦想道路上的催化剂,遇到一个彼此心灵相通,彼此欣赏和拥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那是多么宝贵的,他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希望,为你打开不一样的见解,一句鼓励,一句认可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未来。
佛罗斯特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是因为看到自己哥哥被抢救时看到护士对于他书写的作品表达仰慕之情,这让他对写作和生命产生了新的理解,所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来怀念过去和逝去的人,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年轻有活力的贾莫,两人之间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友谊,因为这段友谊,为了帮助这个年轻人证明自己的才华,慢慢开始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和想法,阻碍友谊的从来就不会是因为年龄的差距,身份的不同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只要两个人有共同的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用心交流,这种友情是没办法用话语来形容的,这是我们都向往的一种方式。
心灵访客,年轻小伙就是突然闯进佛罗斯特内心的访客,因为信任和理解彼此成为了对方心灵的慰藉,世界那么大,社会那么现实,一个人总会害怕面对,同时也很向往,就这样在纠结中迷失自己,人活着,就需要有一个出口,一个心灵的出口,需要交流,需要被理解,和共鸣!
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世界不可怕,勇敢的打开心灵,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用心去感受每一份真诚!
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个心灵访客
两颗心灵撞击的瞬间,即成永恒。
感知,无需等待时间的检验。
佛罗斯特,一个暮年的、不再等待生之希望的作家,蜗居在阴暗的室内,他惊人的才华,被自己掩埋,如同满室的书、稿,寂静蛰伏,只待光阴倾斜,为残影加上最后一把锁。
如果寻找佛罗斯特是个过程的话,那么,等待的时间占了十分之九,发现的时间只占十分之一。
16岁的黑人学生劳勃布朗,篮球的明日之星,潜藏着巨大的写作天分,偶然闯进了佛罗斯特的居所。
佛罗斯特如同怪异的猛兽,将劳勃布朗赶跑。
一只丢下的书包成了他们的纽带——作家认真批改了劳勃布朗的作业。
这是一个互相发现的过程。
从此,一个阳光、耿直的黑人少年与一位自我封闭的睿智长者开始了一段照亮心灵的旅程。
他们之间填补、碰撞、启迪,火花四溅;他们被世俗的纷争拉扯着,以高傲、尊贵的姿态迎向世人的狭隘、偏见——少年的成长之路被打开,长者尘封的文字也无疑将再现光芒。
看见网友的一句话:能拥有一个比你大很多岁的朋友,永远是你的机缘和财富。
而一个少年的激情,又何尝不是沙漠当中的绿洲?
佛罗斯特说:“从见到你的第一眼起就知道你会有所成就,但没想到我也会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我终于等到了人生的冬天。
”对之前的佛罗斯特而言,虽然身处人生的冬季,却早已停止了生命。
发现短暂,发现之前的准备却是无限,有努力、天分、机缘巧合,以及世人无法揣测的深妙玄机。
而发现之后的灿烂,将会一直温暖照耀,比生命更长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1eiw4.html
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从梦想身边走开,或者更糟的,是我们害怕成功。
一个饱受瞩目却蜗居在阴暗的室内的暮年作家,一个是潜藏着巨大写作天分和篮球天分的黑人男孩,在一场恶作剧中,他们相遇了。
从开始在世俗中自卑的维护自己秘密的试探到最后高傲的迎接偏见的释怀,文字是他们之间的感应,真诚亦是。
结尾的歌曲也是超赞!
种族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这或许没有人能给出来确切的答案,但是每当一些问题产生的时候,人们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其归类于种族问题,那么这种思想就有些问题了。
为什么大众会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某些问题就一定是种族问题呢?
这值得我们思考,或者说值得我们思考其背后的逻辑。
谁加深了人们对于种族问题的刻板偏见,谁一直在推动种族问题深入骨髓,又是谁试图用种族问题来规训大众的思维,这些都是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没有人愿意深入思考,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划定的逻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或许可以引发一些有关种族问题的思考,又或者毫无意义。
《心灵访客》讲述的是一个黑人男孩与一个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黑人男孩篮球打得非常好,与此同时也喜欢写作,在公立学校里成绩顶尖的他成功的引起了一所私立学校的注意,在这所私立学校入学后,黑人男孩进步神速,原因是结识了白人作家。
但是老师却对于这样的进步横加质疑,质疑原因竟然是因为黑人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于是,白人作家面临了选择,他要不要帮助黑人学生说出真相。
影片《心灵访客》通过黑人学生与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关于“拯救”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黑人学生与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白人作家帮助黑人学生在写作上进步,另一方面,黑人学生帮助白人作家走出了社交阴影,两个人相互进步,相互依存,并且相互拯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设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但事实上,我们思考下以后,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了。
黑白配的主体是谁?
这是需要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归类总结的问题,黑白配的主体很多时候看似是黑人,比如说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经典的美国电影《绿皮书》以及《为黛西小姐开车》等电影,表面上看,确实是黑人担当主角,白人是二号角色,但深层次之下,我们可以看到黑人这个主角担当的作用是催化剂,而白人从来都是主心骨的存在,因为没有了黑人,还会有别人,但没有了白人,就一定不会有黑人。
这样说错了吗?
看看《触不可及》,看似是一个失业的黑人青年拯救白人富豪,但试想一下,如果白人富豪没有遇见黑人青年,他依旧是富豪,但黑人青年没有遇见白人富豪,他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不会的。
同样的即便是黑白财富有着方向偏差的《绿皮书》呢?
看似黑人依旧是主导地位,但这种财富上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在政治地位上占据核心位置,白人司机看似是一个社会底层,但就是这样的社会底层,他的政治地位依旧是超越了财富以及声望完全凌驾于自己之上的黑人,这难道是赞颂黑人的社会地位高?
即便是《为黛西小姐开车》这样的经典影片当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司机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是他吗?
显然不是,电影的核心依旧是女性白人,没有了摩根弗里曼,黛西小姐,依旧是黛西小姐,她哪怕是最后接受了黑人司机的生活,但这种接受更像是一种好奇与新鲜,因为她之前从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
回到本片当中,这样来看,你还会觉得这是一种救赎吗?
这是一种黑人对于白人作家的救赎吗?
这种救赎早就标好了价位,同时也给出了回答,种族问题来源于地位的不平等,即便是美国这样展现民主自由的国度,地位不平等就是地位不平等,即便是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名义上来保障种族平等,但实际上,这种不平等本身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身上了。
法律上的约束使得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开所有跟种族主义有关的话题,但这样看似保护性的措施却加重了隐性的更加不平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本片中的黑人男青年想要出人头地的一个途径就是成为职业运动员,这几乎是很多底层的黑人青年成名的唯一路径,但相对于白人来说,这显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选项而已,即便是不能成为运动员,白人也有其他的路径来走出底层。
这是不是一种歧视,很多人摇摇头,但是请大家思考下,将篮球运动员与黑人成为强关联,这不就是给人贴标签么?
因此,《心灵访客》即便是一碗精心烹制的鸡汤,但看多了这种鸡汤之后,我们自然会思考鸡汤的构成,真正衍生出来种族问题的人从来不是为了尊重不同的种族,而是为了让人群做一个划分,什么划分,阶级划分,不同的人应该处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就不需要流动,这样一来,他们的地位才是稳固的,因此,种族问题无解吗?
有解的,只需要将那些借着种族问题大作文章的制度彻底的推翻之后,自然就不存在种族问题了,如果说有一种拯救很伟大,那么最应该的就是它。
……你好,再见
骄傲的作家以自己的作品为荣,不能说是井底之蛙,也只能算是江河里的大鱼吧。
骄傲的老师欺负可怜的学生,贾默路见不平,也有一部分炫耀。
写检讨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容易理解,你让我难堪一次,我也让你难堪一次,冤冤相报就此了结,以和为贵。
也是人情世故,但是贾默太年轻,理解不了,或者自恃才华,不愿低头。
低头与否其实都无所谓,各种过程都是经历。
一定需要一个反派吗?
着实俗套,教授,贾默,福斯特,处理事情都太生硬,缺少智慧,也许西方人就是这种思维,在我们看来不成熟的思维。
我们从电影中能得到什么?
其实很少,对贾默,艰苦环境中的求索和思考没有,突出的是天赋,对福斯特,一个封闭自我的可怜人,成就也是因为天赋。
教授更是笑柄。
唯一有启发的,就是写作先是情感的迸发,然后是思考的说法吧,其实这个体会我原本也是有的。
看电影之前以为跟心灵捕手差不多,看到一半以为是相约星期二,直到快结束我才猛然意识到,这是个互相救赎的故事。
总是期待也会出现这样的隐退江湖的高手指点自己,好比传授内功的武林人士,也如同电影里这种文学巨匠,如何帮助篮球黑人孩子写作,可是我看到最后,突然感觉那是一种友谊,那种互相索取的友谊。
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感觉只是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实际上,稳固的关系里是有两个人之间的特殊索取的,表面上被帮助的那一方一定也给与了帮助方所需要的东西,那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东西。
所以,不用被为什么有的人什么也不做还可以得到所局限了,也许就是这个本身的存在,给予了帮助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所谓的需要被需要吧。
很喜欢他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方式,老人说,先写,此刻不要停,写完在思考——有时候真的会有这种感觉的。
另外,他们合作写作品的方式真的太好了,还有,片尾曲好听!
昨天看了一部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影片“心灵访客”,这是一部讲述一位迟暮的心灵创伤作家和一位纽约贫民区的黑人中学生相互感染、相互帮助的友谊历程。
影片使我想起我和我朋友,和这些友谊带给我的感受。
人在纯真的成长期总是能结交真挚的朋友。
朋友有时携手共进,有时各自努力,但每每相聚的时候总会交换这段历程的体会,悲欢离合。
朋友会在你得意时暗暗喝彩,在你黯然时默默支持。
有些朋友会成为你终身良伴,有些朋友却和你南辕北辙,从此分道扬镳。
有一位曾经指引我找到人生目标的朋友,可以彻夜畅谈、高谈阔论、天马行空。
虽然经常各奔东西,但偶尔相对一瞥就明白彼此的想法。
这段友谊像一颗美丽彗星划过广阔天际最终无影无踪,有时离别的悲伤还隐隐作痛,但我还是记得漫漫岁月中的美丽回忆。
有朋友真好!
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细小而琐碎,却在你不经意的地方,支撑你度过很多道坎。
——张嘉佳你如果想念一个人就会变成微风,轻轻掠过他的身边。
就算他感觉不到,可这就是你全部的努力。
人生就是这样子,每个人都变成各自想念的风。
——张嘉佳我希望和你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我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永远陪着你。
——张嘉佳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
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
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张嘉佳世间予我千万种满心欢喜。
沿途逐枝怒放全部遗漏都不要紧。
得你一枝配我胸襟就好。
——张嘉佳你燃烧,我陪你焚成灰烬。
你熄灭,我陪你低落尘埃。
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
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发,你欢笑,我陪你山呼海啸。
你衰老,我陪你满目疮痍。
你逃避,我陪你隐入夜晚。
你离开,我只能等待。
——张嘉佳亲爱的 最近 总有些时候 我在想 我所害怕的是 即使我使尽全力 用最快的速度一直跑 一直跑 也到不了你那里 ——安东尼 《橙》应该趁着年轻 和喜欢的人一起 制造些比夏天还要温暖的事 ——安东尼《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能和你现在牵着手的那个人 你们相遇的概率简直是近乎奇迹 ——安东尼《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恍惚间 隐约想著 应该 趁著年轻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制造些比夏天还要温暖的回忆 最喜欢早上 好像什么都可以重新开始中午的时候就开始觉得忧伤 晚上最难度过 日 日如此 一个人在 恋爱时 最 能表现出 天性中崇高 的品质 这 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 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回想 和你在一起的 时光 发现连夜都更 黑 只是 我会在 这个时候 遇见你么 即使是这样 我也很开心 ——安东尼
老套路了
明显是部好电影,但不得不说又是一部美国梦 ~
并非每一碗鸡汤都那么可口
老头骑自行车太有范 就是挺多对白看不明白
Good Will Hunting的延續。有些不甘天生缺乏天份的人就是只會附庸風雅之餘一心渴望真正天才一敗塗地。how far they get you before they destroy you。
生硬的剧情,死板的人物,莫名其妙的结局。
<心灵捕手>导演的姐妹故事作,搞笑的是结尾达蒙还来客串了一把。剧中老作家独居在家,拒绝与外界有任何形式的接触,但这一切却被一个愣头愣脑的男孩打破,最终他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看似俗套的故事,却永远那么打动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始终是我们活在世上最大的惊喜与奖励吧。
绿皮书之前的一次探索
以为是传说中的《心灵捕手》,结果中间睡着了一段,可见不是
3.5,真·一招鲜吃遍天,距离《心灵捕手》的面世也不过3年时间。虽然限于题材,表达过于温吞,没能看到导演的功力之所在。倒是不怒自威的Sean Connery,老了也要演一演这样的人生导师角色啊。
看多了相同类型的就开始疲劳了,任何事情都一样。
年轻与年长的共处,是一种绝妙的搭配,看似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所需,实则是双方的相互点燃,青年焕发的是青春,老年收获的是活力。打开内心,不仅需要走进门,更要靠近心,或许外表之下另有隐情……只是本篇贾莫的人物塑造不够,缺乏内心关于篮球和写作取舍的冲突,让成为自己的选择上少了骇人的笔力!
Heart-warming movie. If you want to write, you should begin to write today.
看这部片子时所有人都会想到《心灵捕手》吧?虽然整体剧情略显俗套,但有些时候,跨越了年龄、种族,得到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友谊还是让人感动的。这也让我们相信人与人的相遇相知,永远值得期待。
看完影片,体验会比较奇特。恍惚之间,不知道主角究竟是谁?似乎应该是Jamal,他占的篇幅大呀!可是他展现了什么呢?简直就是求风得风,要雨得雨,还莫名其妙就有富家女喜欢,这么一个顺利开挂的人生,一般都是给配角来衬托主角转变的。反而肖老爷子有一条故事弧线,通过帮助年轻人,走出了自己的禁锢,并且“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说到这一点,还是因为除了你他俩的关系,别的事情都显得过于陪衬,似乎都无关紧要,导演也不多去花什么笔墨,反而导致重点不突出。
3.5 怎么说 对于2000年来说 这几题材应该遍大街了,所以看到时长时我有点害怕,节奏比较慢 但其间又很多细节特别有意思。论Connery如何把自行车骑得如此绅士且带光环。
3.5/5 《心灵捕手》式忘年之交+《闻香识女人》式结尾
太差了,跟心灵捕手完全没在一个档次,浪费了一个绝佳的题材和那些明星。温吞如水,平淡的让人能坚持看完两个小时也真是不容易,该感人的地方没温情,该高潮震撼的地方没力度;白人女孩不知道为什么见第一面就知道他是Jamal,就喜欢这个黑人男孩,莫名其妙。结尾也草草结束;拍种族,拍偏见,拍天赋异禀,哪一个都没直击人心,三星也是看在老年肖恩依然很帅的份给的。黑人的英语听着太难受了,舌头不会拐弯。The key to a woman's heart is an unexpected gift at an unexpected time.
写初稿是用心写的…然后用脑子重写!写作的第一关键是“写”!不是想!!!Amazing
凑合,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