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描述女学生安从怀孕到堕胎的整个过程,结局比较幸运,医生给的诊断是“流产”而不是“堕胎”,她不必面对法律制裁。
但整部影片对安的心理变化的描述几乎是完全缺失的,没有波澜,没有任何内心煎熬。
不错,她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但仅靠梦想去强大内心消化所有冲击是不太可能的,有梦的人通常也是敏感的,即便拥有足够的勇气、骄傲和运气,梦想通常也是伤痕累累的赢家。
一个不错的题材,被简化处理了。
比较失望。
这个时代,正发生。
2021年9月6日,在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名影评人因电影尺度过大而晕倒,并被救护车接走进行治疗。
那一部“尺度过大”的影片正是由女导演奥黛丽·迪万执导,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作品——《正发生》,电影情节聚焦在60年代的法国,在这个堕胎还是违法的年代,仍是一名学生的安妮的一次堕胎经历,用极致的写实呈现了堕胎给她带来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
如何来描述这一部电影?
逼仄、窒息、渺小、无力。
在大多数堕胎题材的电影中,很少有一部像《正发生》一样,用摄影机跟随着女性的视角慢慢深入这场关于只有女性会经历的生理之痛,一点点扒开社会和宗教虚伪的外衣。
冰冷的摄影机凝视着女性的身体,见证着倒计时下女性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逼仄狭小的影像空间营造出了独特的生理质感,让屏幕之外都弥漫着一种窒息感,让人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性被折磨着,只能看着虚弱的女性等待着医生关于“自然流产”与“非法堕胎”的审判。
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就像是被“捆绑”住了,被迫去经历了这一场疼痛,不,准确说是三场。
第一场是权威代表伪善的欺骗,医生用稳胎的药欺骗着绝望的女学生;第二场是走投无路下的自虐,女主用烧红的铁棍深入子宫内部;以及最后女主如同待宰羊羔般的命运审判,躺在用简陋的床搭建起的手术台,没有麻药,禁止嘶吼,她最终虚弱地像一只垂死的羊羔躺在手术台,强撑着意识等待着医生的审判。
即使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男性,仅有的几个镜头满是男性的虚伪、恶心,在逼仄的镜头里满是弥漫着男性的冷漠,毕竟大多数男性或许永远都无法理解这种疼痛感。
即使影片最后,女主作为幸存者继续了学业,但仍旧让人感受到这个时代下女性的渺小与无力。
当阳光撒在女主的身上,我感受不到希望,只觉得未知迷茫。
尝试以女主怀孕为理由发生性关系这部电影没有将男女摆在对立面,但是这部电影又足够的尖锐极端。
它是关于女性的也是关于政治的,它直白的令人生理不适的画面不仅仅只是讲述过去女性的痛苦,更多的是让男性感受女性所遭受的生理之痛,更多的是告诉世人这一切仍旧——正发生。
电影本身或许并没有多出彩,可以说它平庸,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个时代,正发生。
这个时代女性仍旧没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我们仍旧能够看到生育八孩的荒谬新闻,我们仍旧能看到那个号称“人类文明的灯塔”的国家部分地区仍旧禁止堕胎。
在这个男权社会下,“生育”成为了“梦想”的对立面。
女主在电影中说到:“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为什么这个延续人类文明的自然生理现象会令女性如此抗拒?
是因为那些虚伪的带有政治目的的宗教不允许女性意识的崛起,用“文明延续”,用“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绑架女性,用女性的身体满足一时私欲,用家庭和孩子捆绑住女性的自由,用生育来压抑女性以便于自身地位的稳固。
这一切都关于政治,关于宗教,关于人的劣根性,可是都无关于女性的权利。
这百余年的女权运动到底要追求什么?
在这条道路上,女性获得过形同虚设的选举权,女性在自我认知中迷失过,女性也在女权运动中成功过,失败、迷失、成功那么曲折的道路都走过来了,可是仍旧没看见这条道路的尽头。
女性自始至终要求的无非就是能够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论为生育的工具,不被当作满足男性性欲望的商品,不被当作政治的工具。
可是这个简单的愿望面对的却是没有尽头的道路。
我不想女性这个词被消费,我也不想女性被政治所利用,我更不想女性这个词被赋予太多意义,我只想女性就是女性,不必依靠任何物质存在也不被任何物质利用。
但是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到底能怎么办呢?
我厌恶那些每日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女权”,我只觉得她们每日的抱怨,每日的骂战,挑起对立是多么可笑幼稚。
她们根本没有在乎女性到底在遭受什么苦难,她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为宣泄,为流量,为前途。
她们那些反抗的语言是多么的无力,只会呐喊而从不在现实中行动是多么空洞。
回到电影,女主在面对意外怀孕她一直是冷静的,勇敢的,即使这一切只有她一个人面对,因为她心里有坚定的目标——学业,她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愿意为之抗争到底,一寸一寸的争取自己的权力。
女性的痛苦不需要招摇的艺术来证明,只需要你一颗能够安静地能够完整地这部电影的心。
我总认为这部电影不需要过多的解读,如此简洁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镜头语言解读,只需要坐在屏幕前看,就能够明白。
我不认为我这篇文章传递出什么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废话一堆,我只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媒介。
它能够在这个满是黑暗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坚毅去点亮这条女性之路,唤醒那些被封锁在主旋律之下的奏鸣曲,不管这个时代有多糟糕,但自由不死,欲火不灭。
尼采说:“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他们感到我们渺小,是因为他们无法飞翔,而我们在飞升。
祝福所有女性!
(豆瓣首发)-FIN
正发生,看完了。
21年的金狮奖,完全没听过,同年的威尼斯看过犬之力,但是不知道那年金狮是谁…四月三周两天几乎都关注在堕胎问题上,因此它用了第三视角,而这个片就相对生活化,给了很多前因后果,家庭背景,学业,怀孕的反应等等。
我尤其不喜欢对于怀孕反应的展现,爱吃,呕吐,这跟国产剧没有区别,都是拍这些玩意,你视角独特性在哪?
蒙吉完全是抛弃了这些东西,所有戏剧爆点都落在堕胎与强奸那场戏上。
对于欲望大家毫无掩饰,但对于堕胎却谈之色变。
自己堕胎那场戏和女性瘾者真是没法比…片中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当缺爱的孩子控诉父母皆祸害时,是否其母亲得知生下孩子时也会觉得孩子毁了她的一生呢?
女主表演不行,得知开的是安胎药时那个表情很不对,那里的摄影也不好。
大概把拉斯冯和蒙吉的东西去尺度化,更商业类型后,就成了这样三大电影节做题家式电影。
你就看女主的选择,本片是最漂亮的,也意味着是最剥削的,它给一个被堕胎问题所困扰的女性角色选了一个很美的演员,让其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可供观赏,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美化”,这种美是让人有距离感的,它将一个任何女性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转化成美人才会遇到的问题,它故意去代入感,这样观众就可以轻松观影,不需要背负任何代入角色后的痛苦,也不需要深刻的思考。
它的美化同样是美化痛苦的,堕胎只拍脸,这真是活生生的“别低头,皇冠会掉”。
这都是商业片逻辑,但它却包装的看似很艺术,那我不会用对待b级片影像伦理的程度来对待你。
基本上相当于本片一小时后,才开始进入四月三周两天的状态。
项链这个道具虽然简单但用得不错,影片前面女主洗澡都带着它。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当下社会,每个女人面临的路径都是相通的。
学习,成长,工作,结婚,怀孕,生子,照顾小孩。
仿佛一切都是女性的宿命。
片中主人公ann忍着巨痛必须要堕胎,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想要继续接受教育,读大学,过完属于自己的一生。
而不是会家庭孩子所捆绑。
她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
所以也决定了她坚定果敢的行动力。
非常佩服她。
如果这个电影放在国内播放,肯定要有许多女性又来批判女性真是不知羞耻,早知会怀孕,就不应该这么不要脸啊!
这就是来自女性的羞辱!
当下仍然有大量女生认为女生有性欲是荡妇行径!
从根上压抑女性想要性渴望性的需求!
最起码电影中主人公Ann非常诚实又清醒。
在得知自己即将要堕胎之前,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性体验。
女性有资格拥有合理的性需求。
这一点毋庸置疑。
女性想要堕胎,想要暂时不生育,不想要做一位母亲的权利。
应当被合理捍卫。
最近,先是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本,再是青岛某实验室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再到今天人民日报评结婚登记数持续走低,女性话题在当下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似乎又一次面临拐点。
表现在国产电影上,女性电影,或以女性话题为卖点的电影越来越多,前几年的《嘉年华》《我的姐姐》,今年的《第二十条》《周处除三害》《默杀》等。
《嘉年华》讲得不彻底,《我的姐姐》有美化之嫌疑,《第二十条》《周处除三害》《默杀》更是有画蛇添足的女性受辱的画面和特写。
比如,《周处除三害》中,小美这一角色就像个工具人,受辱的画面倒是有不少截图,除了受辱,剩下就是被男人拯救。
这是好莱坞电影半个世纪前就玩烂了的梗,我国的商业片却趋之若鹜。
女性受辱,的确好卖啊!
1975年,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提出“窥淫式观看”,主要针对好莱坞电影,指出男性观众将自己代入银幕上的男主人公,并在心理上感同身受。
而好莱坞电影以商业片著称,其工业化之成熟可谓一骑绝尘。
但这样的视角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带给女性观众的,除了不适,还有隐藏之下的,强化父权制的再教育。
2022年《消失的她》,朱一龙与文咏珊的沙滩对手戏,那做作的动作和夹带颜色的对话,都尴尬得我脚趾扣地,妥妥的贩卖女性软情色。
当然,我国电影目前主流倾向是走工业化之路,作为商业片,首先要有票房,电影公司要能存活下来,结合本国国情,会有这些设置就不难理解。
因为,大量观众的电影素养是有限的。
但是,真正的女性现实主义电影依然存在,以一种静默守拙的姿态。
例如,2019年韩影《82年生的金智英》,2022年法国电影《正发生》。
《金智英》当年火过一阵,它把一个普通韩国家庭主妇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生活拍得淋漓尽致,入骨三分。
它用高度还原生活的方式,利用我们的既定思维来迷惑我们。
比如,电影中的男性帮妻子做家务,无论是片中的妻子还是片外的我们,都很自然地对这位男性产生好感,觉得他心疼妻子,是个好丈夫。
实则在我们的深层认知里,早已认定女性应该承担全部家务。
又如,天刚蒙蒙亮,智英和婆婆就在厨房忙活了,男人都在睡觉。
婆婆只是不咸不淡地客套一句:“怎么不多睡一会儿?
”就很自然地把一盆菜放到她面前。
自然到这似乎就是我们的生活。
整部电影均由这些一帧一帧的生活细节组成,没有高潮,甚至好像什么都没讲。
实则什么都讲了,还讲得很深。
由于国情相似,当年众多已婚妇女用“绝望”形容这部电影。
另一部电影《正发生》,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堕胎还未合法化,反而被认为是有罪的。
一个怀孕的女大学生会被迫退学。
女大学生Anne不慎怀孕,为了自己的人生不被这次意外摧毁,与全世界对抗。
这部电影拿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香港的海报翻译成“孕辱”,非常点睛。
而这部电影依然是用白描的方式,将女性隐匿的焦虑、无助、绝望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
当无法诉诸正当渠道,Anne只能铤而走险,转投地下交易。
那一段拍得让我感觉非常漫长,没有任何电影技巧,就是一个机位到底,以记录方式直白地展现医疗保障近乎为零下的堕胎过程......很多人不敢看。
最终结局惨烈。
2024年了,中国女性却还在风口浪尖上,金智英们依然大量存在,而那些不婚不育的女性,有几个能像Anne一样坚韧?
Anne当时可谓“众叛亲离”,身边的男女各有各的冷漠。
男医生“不认为堕胎是女人自己的选择”;男同学觉得Anne怀孕了不需要避孕进而图谋不轨;男友更是觉得事不关己;女性朋友与她划清界限。
Anne的坚定与果决,她的长远目光与成熟心智,从海报中便可窥见。
真是一张有力量的海报。
金智英与Anne,才是正常的女性,是电影中应该呈现的样子,不带有任一性别视角,没有窥视,客观呈现一切,才称得上是带有女性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
其他那些群魔乱舞,还是算了吧。
但话说回来,这样的电影在国内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不过首先该担心的,是目前根本不具备生产出这样的电影的条件吧。
2024年了,国产电影依然任重道远呐。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
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
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
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
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
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
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
”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窒息一般的压抑。
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安娜被无情地剥夺了支配子宫的权利,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自由。
无助,直抵冰点的境遇才会让她将生育比喻为“一种只会侵袭女人,并把她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自救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嘉碧塔,《正发生》里的安娜几乎孤立无援,禁止堕胎的法令之下,除了那位有利可图的医生,没有人愿意陪她铤而走险。
学院里男生大多学习政治,而女生基本都搞文学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境遇。
讽刺男性主导权力,女性沦为附属品的不公。
同时,安娜自己承受意外怀孕的责任,也与男人避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长镜头之下,特写跟拍的安娜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此刻的她难以抵挡内心的慌乱。
大尺度的戏码早已超出了普通的视觉刺激,肝肠寸断的疼痛直戳内心,令人不忍直视,唯有眼泪在眼圈打转。
然而喊叫之外,并无撕心裂肺的哭戏去渲染这样绝望的处境,镜头前展现的安娜是那样的坚定、独立,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
甚至选择放弃从教,尝试触及更具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奥黛丽·迪万导演细腻的女性审视下,安娜的反抗在看似脆弱的外表下显得铿锵有力。
结合当下,虽然有所差别,但也很难不联想到八个孩子的母亲......也祈祷那些“正发生”的禁止堕胎法案能够尽早成为过去时。
大部分医生都是反对堕胎的,他们不觉得那是一种女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每次时间的显示都让我觉得好恐怖呀。
天呐,好残忍,明明她的人生才开始,有无限的可能,却在那个堕胎犯法的时代,只能选择一次次伤害自己来获得自由,我作为外人看着都痛,无法想象身处其中的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
这部电影是恐怖片吧,有些场景我都跳过看的,都看得我遍体生寒,人麻了。
这部电影的女主居然和《我的小公主》是同一个演员,她长大了耶,演技好好呀。
这部电影2021年拍的1960年法国的故事,而2022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后,堕胎禁令已经立即在路易斯安那州、南达科他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生效。
据悉,此前美国已有13个州通过所谓“触发法”,截至2022年6月25日,美国有13个州已经根据该裁决开始了禁止堕胎法律的启动流程。
生育权本来就是女性自己的,生不生,和谁生,怎么生,都不应该受到法律和宗教的绑架,而现实中历史却在倒退。
近年来,关于女性的话题真的热度很高。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又或者是其他,讨论女性困境,女性现状,有关女性的一切真的很多。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整体氛围是有点过于压抑,有些画面我是直接跳过,知道结局后才回来重新观看的。
电影海报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国电影。
讲述的是女主意外怀孕,但当时是法律是禁止堕胎的。
正如片中那位帮助女主的女性所说,这就像是在买“彩票”。
你如果足够幸运,就会被认为是自然流产。
但你要是遇到很坏的医生,他就会在病例上写堕胎。
之后你要是没死,就得去坐牢。
很让人窒息,女性的生育权居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意外还会让人进监狱。
承受身心上的痛苦的时候,社会与法律仍然要给你额外的痛苦。
超好看的一张剧照,片中女主有两次在这里跳舞,第一次是知道怀孕前,第二次是知道怀孕后,心境完全不一样电影从女主意外怀孕开始,以女主的视角展开故事。
得知自己意外怀孕后,女主思考过后,决定堕胎。
她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表示不能帮助她,因为这是违法的。
她又去寻找其他医生,那名医生骗了她,说给她开了堕胎药,可是等了很久没效果之后才知道,那个医生开的是安胎药。
大学升学考试在即,他没有办法去留住这个孩子。
她的朋友们都因为成绩不好,在计划着考试之后重复着跟父母一样的生活。
而她不想这样。
回到家中,因为情绪不好跟母亲拌嘴,母亲冷漠地说道:我们可以只做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吗?你知道吗,我今天只想在外面阳光里坐着,给我的腿美黑。
女主不能要孩子的原因,现在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的孩子,只会成为人生的拖累,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幸福她将自己怀孕并且想堕胎的事情告诉朋友,想要向她们寻求帮助,朋友不想因为她而做违法的事情,也远离了她。
孤立无援。
她选择自己动手。
这段真的让人很窒息。
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伤害了自己,也没达到预期的想法。
绝望,无助,不知所措。
她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父亲,并明确告诉他自己并不想要这个孩子,让她不必担心。
与他见面时,他满心欢喜,想要带她去见他的朋友。
但是当她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十分惊讶。
他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女主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也不想告诉他的朋友们这件事情。
对比起来,他更在乎他的朋友。
女主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
与他和他的朋友们见面孩子越来越大,女主没有办法,尽管难以启齿,还是找了一个人际关系很广的男性朋友寻求帮助。
朋友说他没有想到她也是这样的人,对她的事情很感兴趣。
并且提出想要与女主发生关系。
女主拒绝,拿起包包想要离开,但是朋友说:没关系的,有孩子之后不会再次怀孕。
当夜女主留宿朋友那里。
看到这里我其实也在想,这个镜头是否代表着女主抛弃了思想的禁锢,但我无法判断的是她是在追求自由,还是孤立无援下决定沉沦。
后面还有一次与电影开头拒绝了的消防员发生关系的镜头,裸露,但是又很压抑跟莫名的自由。
事情的转机来源于她的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做过堕胎的女生,那个女生给了她电话号码,并告诉她这件之情可能的后果。
她去做了堕胎,第一次没有成功。
被告知第二次很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去做。
确实很危险,她在宿舍马桶里亲手剪掉脐带,(真的太窒息了!!!
)但是身体也渐渐失去意识。
她的朋友没有为她缄默,叫了医生。
女主朋友找来帮她的人
庆幸的是,医生在判定书上写的是自然流产。
生活仍然在继续,禁止流产的法律和私自堕胎的事情也正发生。
很压抑又很有意义的电影,作为一个女生,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当女主自行堕胎,剪脐带这些场景都让我觉得自己的腹部也在隐隐作痛,我看不太下去。
其实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女性的生育权为什么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这些欲望大过羞耻而不小心孕育了这些生命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女性一人要为此承担后果。
我无意站在男女对立的观点中,只是生育权与女性生活的选择权都应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何法律手里。
最后,印象很深刻的女主形容怀孕这句话:一种只会攻击女人,把他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看过的关于「堕胎」题材的电影,前有2007年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后有2020年获得第70届柏林电影节 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的美/英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还有这部2021年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的法国电影《正发生》。---- 怀孕12周的安妮做堕胎手术的长镜头让我联想起《罗马》中女佣克里奥生孩子的长镜头,而后安妮将死胎排出体外的血腥画面莫名让我回忆起妈妈说曾经计划生育时期村里有妇女超生被抓后强行堕胎的事情(不过我印象中却没看过这方面的影视纪录片),……
不知道法国人咋想的会选送《钛》冲奥而不是这片,虽然它也就是个低配版的《四月三周两天》,但是结合美国的时下热点怎么也不可能首轮就出局啊。如果退一步 就算把技法先搁在一边不谈,也不是只有四三二的,同题创作早就有过更好的作品了。这片拿金狮完全不够格,奖给太高了。
勉强两分。电影刻意不强调过去时的背景,就像片名一样,似乎以堕胎权为由头,探讨当下更广泛的女性议题,然而令人非常失望的是,除了已成为历史性的堕胎权,本片没有任何关于女性身份的讨论,除了女主和老师聊天说了句不想被孩子拖累,有一丝现代性。内容组织乱七八糟,女主开场得知自己怀孕后,剧情塞了一堆她和不相干角色的接触,这些内容和主线毫无关系,全片除了5周8周的间幕来提示紧迫性之外,有没有渲染手术的风险?有没有建构彼时女学生怀孕带来的社会反馈?只有瞪着大眼睛的女主在四处闲逛,法式纪录体不是随便拍,是用逼真的人物与环境来强化戏剧性(不是拍坦荡的裸戏就能逼真的)。4比3的画幅紧紧箍住角色,是为强调她深陷困境,然而丑陋画幅上的设计,技术门槛比用戏剧性拷打角色要低多了。本片获奖唯一理由是欧洲人向美国人展示自己制度优越
所以是说女主在为堕胎吃过很多苦头但还未成功时,仍然自愿和男人发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欲望比羞愧更强烈?那也可以理解成这种痛苦是她的快感之源,就算是自找苦吃,外人怎敢打搅。对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部很一般。
这是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今天晚上连续两部电影是女性的血泪史,选举权也好,堕胎权也好,是从无数女性的尸体上踩踏过来的。女性的身体,不该是容器或者培养皿,不该是工具或者巢穴,不属于任何组织、集体或者他者,只属于她自己。蓝色的衣服,洒在她脸上的光,赋予了女主角带有宗教色彩的含义。那个当时说着“我要写作”的少女,在今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几次关于堕胎的段落看得头皮发麻;拍摄手法和剧情内容很考验女主的演技,而女主表演很好,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过程中的疼痛感。
这样一部电影,虽然从故事到表演到摄影,取的都是高度写实的风格,但很多时候,它看起来仍像是一部惊悚片。即便是堕胎这样一个题材,我个人也不赞同把它首先当作一个性别议题来看待。十多年前读到的罗尔斯的《正义论》里的这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自然资质的分配无所谓正义不正义,人降生于社会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说不上不正义。这些只是自然的事实。正义或不正义是制度处理这些事实的方式。”如果一种制度安排,背靠着某种未经证成的既有观念,就需要一部分女性以整个人生的代价去换取安全、需要一部分其实并不够格的人去强行替代医生、需要一部分医生只能通过说谎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我也认为,这首先不是一个性别的问题,而是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
理解豆瓣这个拳台为什么给高分,但作为一部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
L'avant-première a eu lieu au Louxor. Un film qui m'a touché, j'ai ressenti la souffrance et la mélancolie de l'avortement avec l'empathie, je me rappelle que j'aurais dû lui donner plus de tendresse, et partager sa douleur. C'est trop tard qu'on peut pas revenir en arrière et le regret devient à jamais une vrais épine qui me hante toute la vie.
2.5 强迫观者与私密的痛楚共情的思路很不可取,得到的启示不过是反滥交,整部电影对于身体的拍摄都有一种偷窥的色情视角
痛是够痛了,但也只有痛。片中男性的反应非常有意思,但女主的同伴又有什么区别,感觉群像模糊一片,除了疼痛感其他都立不起来。
不知道原著是怎样写的,仅看电影觉得太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了。
不同于《四月三周两天》的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描边,而是将堕胎个体化成一个女性所遭受的精神与命运创伤,这或许也是导演性别不同所导致的对女性堕胎不同层面的刻画。相对于男性导演的宏大命题书写,女性导演更多是在描摹女性个体的内心与遭遇,似乎也算是在男性创作霸权之下的另一重书写。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宏大叙事的说辞的时候,是否能够真心的关注这普通渺小的个体所遭受的巨大动荡,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对应的正是这样一种女性个体所遭受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一种普遍性的局面,堕胎权的争取是个人的,同样也是政治的,都是无可非议的。
安妮好美,表演和配乐都不错。太难了,像中彩票一样的自然流产。自传。
性教育片;感谢所有能善待女性的避孕措施;如果女性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生娃养娃,世界会很不一样。
安全第一
#Sundance#全然关于身体的电影!单是腹部的镜像与口腔吞咽的隆起 都承载着冲撞而不安的力量 但女导演为了避免对女性身体的再度剥削 整体上处理得极为克制 窥视的目光总能在关键处完成恰到好处的后撤 所以遍布浅焦大特写的主观视角下 面孔取代了身体 满载着幽微而丰沛的情绪 更加赤裸裸地袒露在观众面前 合着沉默与苦痛的泪水 争夺身体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 本片的女性角色并没有停留于单一的受害者身份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相反 即便行踪被框定于封闭、晦暗、压抑的室内环境中(酒吧跳舞和浴室洗澡这两个重复出现的场景里 Anne无论是身处一众男性还是女性当中 都存在着一层被压迫感) 这位床头墙上挂着萨特海报的文学优等生 总能用其利刃般坚毅的目光 投射向冷漠的男医生、窥淫癖的男同学 再一次完成了权力的夺取
男女之间的不公从只有女性会怀孕开始。生而为女,真的太难。
影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虽然全程都聚焦在女主角身上,但仔细想想真正在讲的都是她周围的事情。冰冷的法条,不怀好意的目光,有意诱导的医生,和一直“不在场”的男人。 这些角色似乎都有意被抹得很模糊,或者被消声,因为到头来“看不清轮廓”才是真正的权威。电影表面上是女性视角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与其相伴的疼痛,那些十分具体的肉体上的疼痛,但它更让人惊悚的是那个虚化的背景和环境——在那个模糊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携道义之名做女性身体的主宰者,并完全不必为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