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人物,皆有性格,皆有命运。
老大憨厚,忍辱负重,却早早惨死。
老二有责任,有道义,有勇气。
老三欺软怕硬,任性妄为,没有道德。
父亲则是封建观念极其浓厚,做了许多糊涂事。
还有装疯的傻子,充当卖国贼的老师等等。
电影对这些角色的刻画还是比较到位的,我比较有带入感,会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或担心,或遗憾,或愤怒。
唯一的女主角,任劳任怨,过分善良,恐怕是整个电影里,唯一的亮色了。
乾坤,这是导演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为天女为地。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透露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女性的地位。
一开始我也以为坤儿是没有说过话的,但是后来导演说,其实她有很多次想说,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男人那个男人,让她将话又憋了回去,此处女性这种地下的地位昭然若揭。
在哪个动乱的时代,女性活得有多辛苦。
还好,我们会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黑白摄影、自然光、大段长镜头、极简对白,构成了《冬去冬又来》的影像基础。
影片开头,是一个17分钟的长镜头。
摄影机跟随着片中人物从屋内到屋外,再回到屋内,最后又回到屋外,完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镜头调度。
在这17分钟时间里,片中角色几乎全部登场,每个角色的性格和人物关系通过极简的影像传递给观众:
乾老四是中国封建家庭的父权代表,女性在他眼里只是生育机器,老大不行,老二上,给祖宗传递香火才是首要任务,老三被日本人抓走之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儿子的安慰,而是一直追问和大嫂的事儿“成没成?
”老大在乾老四的口述中被认为“不行”,片中直接也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日本人打死都没一句台词;老二性格“倔强”,有着强烈的传统伦理观,被乾老四逼着续香火,果断拒绝,“那可是我大嫂,这事儿,我不干”;老三性格“懦弱”,不想离开家,在爹面前哭着说害怕,和大嫂续“香火”时,一声枪响就瘫在地上了;而金鸡奖影后、华表奖最佳女主角颜丙燕,饰演的女主角坤儿,在片中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不仅遭受战争摧残,还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压抑,她在片中完美诠释了表演上的极简主义,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只靠表情、眼神与肢体语言推动情节,于无声中打动观众。
一位画家说过:“你留在画布上的东西越多,留给观众的东西就越少”。
导演邢健深谙此道,极简叙事,画面之外的内容留给观众去思考。
作为近年来业内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邢健导演凭借处女作《冬》一战惊人,揽下第3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成为该电影节诞生至今继陈凯歌、张艺谋等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也是至今第一位以处女作入围主竞赛并获奖的电影导演。
作为导演“冬”主题系列的又一新作,《冬去冬又来》无论是在故事叙事还是主题表达上更加成熟完整,逐渐形成自己的作者风格。
抗日战争末期的东北农村,被日本占领的伪满洲国,再加上东北冰天雪地的凛冽天气,就注定这是一个深沉压抑的故事。
不过,影片没有展开那种家国仇恨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家庭的命运变故去讲述那段历史,战争背景下,一个家庭为了延续香火,不仅要和日本人斗智斗勇,还要和自己的同胞相互“欺骗”,这就让故事多了几分黑色幽默的荒诞味道。
为了不让日本人抓去当壮丁,老三藏在地窖里,和坤儿续下了香火,乾老四找来老先生的傻儿子背锅,没想到“傻子”不傻,都是为了活命。
片中角色的名字很有讲究,高强饰演的乾老四,与颜丙燕饰演的弃婴坤儿,构成一个“乾坤”关系,也就是天与地。
虽然影片是通过一个女性、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讲述,但重点不在于像观众传递女性命运、女性觉醒或是家庭兴衰,而是要展现一个时代留在土地上的印记,同时探讨生存、天与地的概念,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现一个时代的故事.
今天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厦门分会的最后一场,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看了这个新片子《冬去冬又来》。
最近事儿很多,难得有空(或者是逼着自己)放松一下,于是这个电影对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尽管并不优秀,但也算是个像样儿的电影了。
(所以四星里有一个感情星)那么说它还不错,自然得先说点优点。
因为我没看过邢健之前的那部《冬》,根本也不了解他的风格,于是只能凭第一感觉来感受这个片子。
导演说他选择黑白是因为要有年代感,但是尽管年代感没表现出来,但是黑白的处理的确增加了影片的对比度。
再加上前半部分有几处的光线处理比较得当(强烈的明暗对比等),而且在布景中大量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确让电影的一些画面有了艺术的美感,这也是我能一直看下来的最大原因。
而后是历史背景的问题,因为我老家在东北,自然对满洲国的东西多少了解一点,导演也是利用好了这个历史背景创造了还不错的故事内核。
而说到故事的处理,这个片子最吸引人的一点可能就是它最后半个小时里面的剧情。
最后的这点故事有着不少新奇的亮点,也点到了一些社会、政治问题。
由故事点到的问题就不得不说到这个电影的主题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核心思想明显是不唯一的。
尽管大部分人都能一眼看到重点描述的家庭和女性地位问题,但也有其他或明或暗的思想在左右着这部片子的核心精神。
比如送大米的哏、老二的队伍的“号召力”的哏、最后把日本孩子放在门外的处理、老祖宗地位的彰显、十分刻意的名字等等,这些都会干扰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但导演在表达时并未加以甄选。
不过这算不算缺点就两可了。
当然这部电影的其他不足也是一定要说的,尤其是因为我看完后被回忆起了《罗马》、《鬼子来了》等电影。
首先就是符号学的那些东西。
如作者所说,乾坤中乾为天为男人、坤为地为女人,还有一只公鸡暗示坤儿生不出孩子,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号其实并没有意义,只会让人觉得膈应。
另外一点就是这位导演的技巧还有待斟酌,一些极不成熟的运镜、反人性的布光都让人觉得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些“为了艺术而艺术”。
原本有些类似小津安二郎的平视镜头就足够了,而后在探照灯的灯光处甚至出现了矛盾的场面,好像导演在20分钟长镜头(也并不完美)之后就黔驴技穷了?
当然最后一个不足给到删减这个原因上,虽然也不知道是谁的错,但是故事的确有些跳跃了。
其实有一些对画面比较讲究的导演始终是件好事,因此也要给邢健一点鼓励吧。
但是如果您想去忙里抽闲地看这个片子,那还是不必了。
如同片名中的“冬去冬又来”一样,整部电影都让人很冷,从身到心的那么冷,冷到彻骨!
传统男权语境下,女性仅仅被等同于生育机器,“留个后”是唯一的价值,只要达成就是一切,完全不管其过程是怎样的不齿,怎样的侮辱。
女主“坤儿”原来并不是天生的哑巴,只是在这样的社会中,她早就被剥夺了表达自我、争取自我的权力,她逆来顺受、感恩报恩、听之任之,唯一一次想要反抗,想要挣脱这悲惨的命运,却被代表着希望和新思想的老二拒绝了。
而她唯一一次露出发之于心的笑容,是在知道自己身怀有孕之后,无论这个孩子曾意味着怎样的屈辱,孕育新生的喜悦都让她充满母性光辉。
可最终,一切都是虚妄,一切毁灭于她即将身为人母而带来的小小善念……颜丙燕的“无台词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将一个被桎梏于就传统道德的女性形象演绎到位。
不过,更让我击节的是高强老师塑造的乾老四这个封建家长形象,一直叨念着“留个后”的他,似乎是一切悲剧的起源,可作为传统思想熏陶下沿着父辈生活足迹走过来的人,又还能怎么去苛责他的昏聩无知?
他有着基本的善良,也有着出人意表的狡黠乃至油滑,高强老师的表演非常具有感染力!
电影里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一如生活的冰冷、坚硬、残酷和冗长,冬天之后还是冬天,没有春暖花开
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打开淘票票时弹出一张十五元代金券,于是花九块钱一票包场。
这部电影就是日据东北时期一个农户家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只有麻木与沉默,观看时有那种大雪积压下的喘不过气来和寒冷。
长期以来虽说非常看不上国人的繁殖欲,但也知道客观来说, 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微生物群,繁殖都是第一驱动力;“延续”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对延续血脉“香火”之说, 有人嘲讽“你家是有一个王位要继承吗”,其实“王位”算什么,是有几亿年的历史要传承。
现代社会的最可爱之处是包容与柔韧性,你可以不生不育,也可以多生多育,就像“无论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 最终都会后悔的”一样,无论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 都会有得有失。
我感激祖辈的生生不止,让我跨越百万千万年的时光来到这世界,我也感激社会大多数人对孩子的热爱,让我未来应该大机率有退休金可领。
既然生生不息是人类的宿命, 那么就努力让活着的甜多一些,苦少一些。
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曾被如猪狗一般对待,被强奸被蹂躏被屠杀的历史。
忘记历史, 必然重蹈覆辙。
我们没有权力忘记, 更没有资格代替祖辈原谅。
建国七十年,那段历史都还在百年里, 居然就有人已经忘记:
南京师大南京!
曾经发生大屠杀的城市!
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地方!
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如此以往,历史还会重演,屠戮会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后人身上!
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希望这样的电影,一年至少要有一部!
让孩子们知道, 曾经, 中国人连大米都不配吃不能吃!
我们的祖辈曾经活得如同牲畜。
这不是宣扬仇恨,这是记住历史,这是为了长久的和平!
导筒专访《冬去冬又来》导演邢健《冬去冬又来》是导演邢健的第二部长片,本片入围了第3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华语力量”单元。
影展官方对影片的评语中提到:“本片将目光聚焦于全年凛冬的东北平原之上,讲述了抗战末期的东北农村,乾四爷一家在时代的推攘下几经沉浮的命运。
在接近2小时的镜头组接与故事讲述中,祖宗、香火、伦理与战争、侵略与反侵略,女性的压迫与宿命,在封闭的空间与湿冷的冬季中,每个渺小的个体都在生存之路上艰难喘息,书写着最原始的命题。
”「导筒」在山一国际女性影展,也围绕对东北战时历史背景的讨论以及影片幕后创作情况对导演邢健进行了专访。
冬去冬又来Winter AfterWinter导演: 邢健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电影故事以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战争时期,乾四爷一家的命运轨迹。
邢健邢健,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编剧。
《冬》获得第 22 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艺术探索奖”,第 39 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入围第 52 届金马影展“华语展映”单元。
《冬去冬又来》入围第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等。
采访正文导筒:九十年代有部中日合拍电视剧叫《大地之子》,它的历史背景跟《冬去冬又来》类似,这样的历史背景,在当下的影视作品里面表现得还是相当少的,可以先谈一下你在创作时,是怎样去了解这段历史,做了怎样的背景调查吗?
邢健:要从1928年6月4日说起,有一个日本人叫东宫铁男,这个人一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执行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
影片当中有一首歌叫《马贼之歌》(原名《新日本女性要嫁到大陆去》),这是日本人为了殖民东北,东宫铁男跟另外一位军人一起做的一首音乐,大致内容是说希望百姓能踊跃去东北,未来那边是我们的家,到那边之后会分房、分地、分媳妇,这就是东宫铁男做的第二件事。
维基百科“新日本の少女よ大陸へ嫁げ”——暂译《新日本女性要嫁到大陆去》,在日本大量的历史研究包括归国者援护政策中均有提及。
他觉得军队只是占领,不是殖民,殖民是必须得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自己的国家,当时在日本满大街上放着这首歌。
第一批尝试招了一批退伍军人,日子久了,背井离乡,大家很是想念家乡,所以在日本本土建立女塾,招大量年轻女性,教她们如何持家、种地、干活等一系列的家务,毕业后,她们每个人身上会有一个牌,例如编号001、002等等,东北这边的日本退伍军人同样有类似编号001、002等等,当时整火车的日本女人往东北拉,进行配对,无论年纪大小,就这样直接配对,这就是日本人为了占有东北所做的事情。
《冬去冬又来》剧照日军到了东北之后,把东北当地的百姓,两三个村子归纳成一个村子围起来,叫“人圈”,出入门是需要通行证的。
日本人组建的开拓团,也是他们占领中国百姓的地儿。
东北有三省,辽宁依靠着农业,所以叫农业开拓团;黑龙江是矿业,所以叫矿业开拓团;吉林叫林业开拓团。
比如农业开拓团主要负责把当地的粮食集合,然后运往前线或日本本国。
一开始,开拓团的百姓不适应东北的气候,种的粮食收成并不好,所以就雇中国人帮忙种,给中国百姓很少很少的钱。
《冬去冬又来》剧照我们影片写的是林业开拓团。
开拓团里都是日本百姓,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拥有自由,我觉得更像德国的集中营,受着军队的管压,比中国百姓生活好不了多少。
1945年,日本野心越来越大,二战爆发, 日本的消耗非常大,8月6号、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日本再也支撑不了在中国战场上的局面了,注定日本会投降,只是时间问题。
《冬去冬又来》剧照8月9日,苏联看到了这一点,150万苏联红军突然出兵中国东北,向盘踞中国东北14年之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解放”了东北。
刚才提到了电视剧《大地之子》,其实有一个电影我可以推荐,是日本导演小林正树拍的,叫《人间的条件》,那是在黑龙江。
我觉得《人间的条件》相对来说会比较客观地去展现当时开拓团的状况。
战争结束后,战俘是可以遣返回国的,但对开拓团的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他们无处可去,有些小孩就直接送给中国的百姓,由中国的百姓收养。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1959)导演: 小林正树主演: 仲代达矢 / 新珠三千代 / 有马稻子 / 淡岛千景 /佐田启二等1972年,中日开始建交,日本遗孤开始陆续遣返。
被中国人收养的未满十三岁的日本人定义为遗孤,但是将那些十三岁以上的为了生存进入中国家庭的女性,视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留在中国的,进而剥夺了残留妇女的日本国籍,并且不列入援助回国的对象。
《冬去冬又来》里面的开场,有两个日本兄弟,他们上了车之后在聊这场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他说,哥,我想回家了,我想家了。
其实在战争面前人人都遭受着不同的痛苦,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当然被侵略者所遭受的灾难更大,发起战争的当权者才是真正的魔鬼。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拍过《米花之味》的导演鹏飞,他的新片其实跟这个开拓团的事情关联很大。
就是说残留孤儿回日本,而当时在东北的养母去找她,想看她在日本生活得怎么样的故事。
听他说之前做调查时,一些90年代回去的残留孤儿,其实在日本受到的关注、待遇整体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时的日本首相会单独发一种“功勋状”,以感谢他们费劲周折还是愿意回到祖国,表彰他们的气节。
但是可能由于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说话的口音,完全是非常纯粹的东北人,在东北生活的时间可能是30年或者更长。
邢健:有的不止,有的五六十年,至今。
鹏飞新片《又见奈良》聚焦东北二战残留孤儿往事导筒:算是战争或者国家机器扭曲的背景下诞生的一批人。
其实你的故事主要还是一个中国的家庭,他们也是由于战争的关系就变得很畸形。
你在处理这个家庭关系的时候,是怎样去思考的?
《冬去冬又来》剧照邢健:面对灾难人就会变,所以历史作为故事背景很重要。
其实我们并不想把这段历史讲的多么透彻,只是很隐约让观众感受到就可以了。
同时我觉得电影也是有这样的属性,让大家知道历史的真相,知道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警示我们,历史不要重演。
《冬去冬又来》剧照影片中的中村八郎,是位日本演员,我们第一次聊剧本,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开拓团,当天晚上,他回到房间,查看了大量资料,才渐渐了解,杀青后,他回到日本后,第一时间去了开拓团纪念馆。
他也是通过这个电影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情,还有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关于主人公坤儿,我觉得坤儿更像中国历史的缩影,乾为天,坤为地,这片土地一直被压迫着,她默默的承受着、包容着。
坤儿身上展现出中国女性共有的特质。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你之前的作品好像在会对角色做一些很不同的设计,包括这次颜丙燕饰演的这个角色,她不说话,你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没有语言的人物表达去探索更强的人性?
邢健:坤儿这个人物,在一开始写这个角色名字的时候,她就已经不说话了。
以前的女人在家里是没用话语权的,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家就是这样,女人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必须男人吃完了,女人才可以吃。
《冬去冬又来》剧照坤儿不说话,更能体现出她承载的东西,就拿中国这片土地来说,从古至今经历过多少朝代、多少战争、多少灾难,无论你如何去践踏它,它就躺在那,去接纳,去包容,去承载,坚强的活下去,没有任何怨言。
我觉得坤儿就有点这个意思。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拍摄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邢健:冬天。
《冬去冬又来》和《冬》的开机时间都是同一天,3月5号。
邢健《冬》 (2015)导筒:会不会因为较为极端的天气导致剧本当中有些内容较难实现,有没有特别难拍的场次?
邢健:开场第一个镜头,其实我一开始设计的是拍摄起是对着天拍,落点对到土地上。
说实话难度太大了,已经超出我们的制作周期与经费,所以我们决定把起点和落点放弃掉。
目前我们所展现出来的18分钟长镜头已经很不易,拍摄了三天。
刑健在《冬去冬又来》片场导筒:可以聊聊你对东北在历史上的发展进程和现状的看法吗?
邢健:辉煌过去,没落当下导筒:影片当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选择职业的,还是说会有一定比例,去找的非职业的。
邢健:职业不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是好演员。
导筒:刚说的《大地之子》之所以能在中日合资的情况下完成,也是因为当时的中日关系特别好,那个片子到第二集还是第三集的时候,就出现了苏联兵杀开拓团孩子的事件。
邢健: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些事情,当时日本人来到东北,对于一些百姓来说,没有日本人的概念,以为是中国某个少数民族,说着听不太懂语言。
反之,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他们有时候也分不清哪些是中国人,哪些是日本人,当时有些东北人还会些日语。
像影片中的冰尜就被苏军误以为是日本人被抓了。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这些苏联兵其实他们的人性在之前的二战当中也已经被扭曲了。
邢健:当时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主要三个方面军,包括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空军集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
由于队伍组成复杂,军纪不严,给百姓带来一场灾难。
为什么这片名叫《冬去冬又来》?
冬代表的是战争、灾难,苏联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洗劫一空,拿不走的该烧的也都烧了。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据你了解,是不是日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在主动抹去这部分历史?
邢健:其实任何国家都希望用政治手段尽量地去统治人的思想,日本也不例外。
现在国人还是对日本人有一些情绪,毕竟是有一段历史在那。
当下,不能说你是日本人,你就一定是恶的,我们应该包容去看待一些事情,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发生,自强起来。
中村八郎拍完这部戏,他对我说,他回到日本后,会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这段历史,知道先辈们犯下的错。
像我拍“满洲”这样题材的电影,国内还是比较少的,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艺术形式出现,也不止于电影,像小说、舞台剧一同去还原真正的历史,让中日双方都了解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情。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这部电影打算要到日本放映吗?
邢健:这个得由资方来决定,我当然很希望能够在日本放映。
导筒:这次您在这边看他们的片单,有没有觉得挺感兴趣的片子?
邢健:时间比较紧,我昨天晚上到的成都,明天就要回北京。
今天放了一下片子,然后下午去看了我的大学班主任,张继武教授,他以前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拍摄过《剑魂》、《国际大营救》、《巧奔妙逃》等作品。
曾未之《剑魂》(1981)导筒:目前后面还有新片计划吗?
邢健:12月份开机,叫《秋后》,清朝的一个片子,讲清朝刽子手。
邢健在第3届山一国际女性影展映后交流现场导筒:《鬼子来了》里边它也有一个刽子手。
从清朝活到民国,但他自己的身份概念都还在清朝。
邢健:对,也是刽子手,但我这不一样,我这个是讲一个小“混混”为了娶一个妓女成为刽子手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从东屋、屋外到西屋、屋外,再到车里,是一段差不多二十分钟的长镜头。
影片大多采取平视固定的镜头来陈述,尤其前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剧情推动不强,所以有些沉闷。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动,台词增多,运镜增多,大多也略带了一些视角,所以后半部分显得更加鲜活。
以影片的整体性而言,前后的差别有些明显,所以还不够工整,也许在前半部分加入一些主观视角或大特写可以提升一些可看性,也可以让影片风格更加强烈。
或许也可全部采取固定镜头,以客观视角陈述。
影片黑白色调,较多的中远景也不大能看清演员的表情,所以画面要依靠光影变化和演员运动来实现调度。
窗外不停闪过的探照灯,还有偶尔开门关门中的门缝,可以算是惊喜的小特别,但一些画面上的安排加上一些运镜确实显得有些拖沓,也有一些瑕疵。
故事简单但主题不简单,其中包含的很深,也很广,政权交替下的平民百姓、旧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压迫、以及旧时代父权下的家庭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或许懂得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的更多。
因此影片是挑观众的,也容易产生“就讲了这么个简单的事”?
等“主题不够明确”的感觉。
但这也确实与镜头的使用和调度上有一些关系。
一部纯粹的文艺片,为11月不景气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导演现场分享交流
英皇电影城 按照以往的抗日年代题材,伪满洲国的矛盾一般都是打打杀杀,你死我活的日军和老百姓冲突,然而本片却温和了许多,刻意避开了老二抗日,老大被杀的叙述,用乾四爷担忧传宗接代的家庭困境贯串全片,给坤儿扣上生儿育女的使命,看似一个农村家庭伦理剧的结构,却栩栩如生的呈现了伪满洲国背后的政治生态、残酷命运和杀戮。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独特风格的影片了,全片极具黑白的影像画面、不到十个场景的空间叙述、女主无台词的精彩演绎,还有不时的伴随着日本歌曲的吟唱、用一个东北农民家庭和一个日本军人家庭的生动描写,直至最后的反目和杀戮,到最终以女人坤儿救助日本孤儿的视角结束,看到了导演的人性表达和反战思考。
导演现场交流刻意否定了创作上没有参考借鉴影片,但是电影片头黑场字幕伴随的音乐、还有摄影风格和场景布置,还是能感受到日本五六十年电影的味道。
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毛主席和他的伙伴们,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冬去冬又来》:在日俄之间生生不息求生存的东北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实在太暗了,累眼睛
电影构图很棒,演员也很精彩卖力,颜丙燕无声演绎底层女性,不说话只靠细微表情和身体动作就说服观众,总体来说,电影的形式大于一切,黑白片比彩色片更像是东北冬天的感觉,脏乱的雪,漆黑的屋子,灶台,炕沿,很容易把人带入东北农村,唯一的亮色,红围巾在末尾显得整体不那么压抑。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但是剧情太过温吞拖沓,还可以在进步,期待新作品面试。
三星半。电影做的最好的一点是人物塑造,导演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形象都立了起来,主要人物坤儿,乾四爷自不必说,我们还清晰的看到了老实疼爱小弟弟的老大,有反抗精神的老二,自扫门前雪的先生和傻子,有小奸无大恶的冰尕~ 镜头运用也很有特点,大量的中远景,以及像是第三者窥视的角度,从中可以感受到导演的客观企图~ 但黑白,少台词,缺乏冲突三管齐下,让观影过程时有难以抑制的疲惫,毕竟电影所有地方都做减法并不是最高明的选择~ 即使是黑白,也希望调色能调整一下对比度,好多地方都黑乎乎一片真是让人眼疲劳啊~ 支持年轻的邢导,希望这次电影节能有所收获~
2.5
黑白片色调也不用那么昏暗,几乎都看不清了...故事基调也很平淡、节奏缓慢。
2019北京国际电影节
一部立意大胆、影像独特的文艺片,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人们却一门心思的想着传承香火、传宗接代,影片中的女主始终没有逃脱出沦为生育工具的宿命。影片略有一些姜文《鬼子来了》的痕迹,但可惜也只能点到为止。导演在影像上花了心思,并没有给女主过多的正面特写,反而很多戏份中女主都藏在了黑影之下,即便如此,颜丙燕依然为观众贡献了精湛的“零台词”演技,没有特写、没有语言,“坤儿”这个角色反倒塑造的十分立体,的确厉害。贯穿整部电影的红色围脖成为了片中唯一的彩色影像,也算是导演的小心思。整体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独立电影,应该支持。
单一的场景和黑白影像共同营造出简朴的风格。对那个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的描写还是蛮有意思的,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非常愚昧且落后的观念,基于这种观念和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种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利己的种种博弈。整体还是呆板了些,时间点与场景不匹配的漏洞有点明显。
唉,拍得太磨叽了
黑白调色不对,没有复古的感觉,调的很假。开场尴尬的台词和表演,标准的普通话十分出戏,果然十分钟之后我走出了影厅,俩人解衣服这段戏无聊到想按四倍速
第一个长镜头我就觉得导演有点ger
节制的白描式的叙述,许多元素和符号植入影像中,地下、地上,地下情欲暗涌,地上纷乱战争,黯淡与顺从,从天而生,又降落地面,很平淡,又忘不掉。场面调度是弱势,农民的形象刻板老旧,缺乏活力。
因为姜文是这个单元的评委主席,所以下午那场他也在。很好奇他看到这部有着《鬼子来了》痕迹的电影,会作何感想呢。片子就正常吧。
窗户外的光、老三上了嫂子,担心暴露自己所以要勒死对方么?中国的XXOO,完全没感,还是说这是农村式的比较命中率高不需要花招式么?看完整个感觉男人都没用…给惯的
家国存亡与伦理道德 感觉要往深里揣摩 然而也就这样
因为工作看了这部,就,还好吧
没大意思
啧 长镜头黑白画面人物简单 但就没啥味道 寡淡的雪水
2.0,可以说是非常空洞了,演员也没什么发挥空间,就在这黑白色调里充当背景板。
4.2 语言过少,以至于女性的失语不够突出,三个儿子的塑造平衡也不够……有想法没能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