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整理影评,就先胡乱都写着。
都是真实感受。
她出生的时候,下了好大一场雪,父亲给她起名叫大雪,不久她的父亲就去世了。
真实故事改编。
这一点就足以五星。
比《我们俩》好看,不懂为何被差评淹没。
淡淡地看到最后,泪水止不住,但影片没刻意渲染任何气氛。
影片细节特别多 可以再刷。
匠气是有,差点以为是女导演。
喜欢东子小狗实在太乖了还通人情。
有狗的老人不屑跳广场舞的。
失去狗开始渐渐离开自己的小世界小意识想要去尝试融入其他圈子但是失败。
没看出来寿衣店老板是李金斗耶。
他说,我懂 咱们老一辈的心思。
这一点在老人给女儿的电话里体现出:很思念,但开口就是你去婆婆家吧我不打扰你生活我要挂了不聊了。
十分不喜欢这样的老辈思维,女儿嫁了就是给别人家自己不要了。
狗丢了怕孙儿不愿回来看自己就瞒着孙儿这个小心思又很矛盾。
我一开始以为是东子自己跑女儿家去了然后女儿一家来看望老人。
但好像又不是。
毕竟女儿是嫁在上海。
老人一生被迫失去的都在梦魇中回来过却在现实中得不到。
也可能是狗真的曾经和家人一起回来了,也可能是以前东子丢了回来时的场景。
台词里有 东子又丢了 这样的话。
但是。
反正。
这次。
一切都与世长辞了。
悬梁自尽的丈夫,撇下她和女儿之后,生活就万劫不复。
但老人仍然坚持了这么久。
隔壁邻居老爷爷在家去世三天才被人发现,家属来了只有互相指责辱骂和分家产。
最后由于是鼓楼地段所以房产用于出租。
老人爱用的手提袋上印着望京,说明什么呢?
可能老人去过遥远的地方就是望京了,这是类似于旅行纪念品一样地位的袋子。
老人慢慢地行走。
慢慢地找狗。
慢慢地印告示。
慢慢地更改赏金。
慢慢地补告示。
偶尔也有年轻人来看望她。
细节满满一想就伤悲。
为什么不是个好看的电影呢?
真的比 我们俩 好看多了。
说这部电影不好的人,不懂就别瞎嚷嚷,这部电影反应的是很现实的问题,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独生子女下的老年人生活问题,视角独特,你不认为在当下院线都是商业大片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电影很难能可贵吗,给导演点赞,同样给敢于给这样的电影投资的公司点赞,我国的电影市场太需要这样的电影,温情中有些许感动,看到导演这样的年轻感觉中国电影的未来有希望了,现在真理解冯小刚导演说的观众的低俗化,在现在票房决定电影市场的当下,我们太缺这样的电影的发掘和创作了,给导演点赞,希望投资这部电影的电影公司,以后能多创作一些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太缺这样的电影了
在影院看见过电影的海报,但没有去看。
后来手机上也可以看了,于是随手下载了下来,放了两个星期,今天才打开看完。
开头是没有台词的,有一种刻意的煽情,并不是很打动人,老人的性格也并不讨喜,但看到后面,带冬子玩,给小吴退房租,让女儿在婆婆家过年,以及对丈夫的思念,都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柔软。
冬子很可爱,其实我有想过为什么它叫冬至(当然是站在角色的角度),我想它可能是哪年的冬至来到魏大妈身边的。
真的泪点是梦里,丈夫、女儿和冬子在院内玩耍,大雪却怎么推门敲门也无法靠近,无人理睬的时候。
那一刻感觉,这是比死亡还要可怕的东西,尤其是本身便接近死亡之时。
最后的转折其实开始没有看的太明白,后来看评论才知道,是说老人在冬至夜便死去了,小女孩一直在墙上咒语一般写着的“1221”,正是2016年冬至的日子。
冬子并没有丢,而是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是一部没有一秒钟让你嘴角上扬的电影,魏大妈也没有笑过——除了看阿姨们跳广场舞的那一瞬间。
老人和狗狗的故事,大概总是柔软的。
导演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人,应该是个新人吧,影片的刻画痕迹比较明显,台词情节略显单薄,很多地方还可以改进。
但的确是一部用心的电影。
其实在我看来,它比《神秘巨星》更打动我(没有踩后者的意思,之是对我而言),可能是因为它更加残酷,更加真实,令我联想到正在我隔壁房间睡觉的外婆,和我家已经不在的狗。
无关成本,只是动人。
看大雪冬至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
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想要!
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
TMDTMDTMDTMDTMDTMDTMDTMD!
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01“妖魔乱,来生续”。
四十年前,北京城鼓楼旁的一个四合院里,一个男人受不了时代的变幻莫测,给妻儿留下一封文绉绉的遗书后,在自家的房梁上自缢身亡。
后来,这个妻子咬牙独自养大了女儿。
后来,她的女儿远嫁上海。
如今的她,垂垂老矣,孤身一人。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丈夫的遗像和一只叫冬子的狗。
她的名字,叫魏大雪。
影片《大雪冬至》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导演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拍出了一部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电影。
买菜、做饭、遛狗、看电视、听戏,偶尔在电话里和女儿唠嗑,偶尔逗逗冬子,偶尔和老伴小酌一杯。
冬至节早起买上好的五花肉包饺子、腊八节认真的做腊八蒜、小年那天特意换上红帽子红围巾、偷偷给决定离开北京的落魄租客包了个大红包……明明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小确幸,为什么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
影院里低低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不是为魏大妈丢了冬子难过。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可恶的、不孝的自己。
魏大妈渴望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可是在欲言又止的电话里,在女儿忙碌不耐烦的语气中,她选择了缄默,不给女儿添乱。
她无数次的说,“你忙吧,我好着呢,好着呢。
”好啥呢!
02我们哭,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魏大妈一样,在每一个电话结束的时候,都说“好着呢,别担心”。
而我们,和那个讨厌的芳芳一样,无数次以忙为借口,匆匆挂断父母的电话,将他们的宽慰,信以为真。
父母说他们好着呢,我们就真的不担心了。
其实,他们可能血压升高,经常头晕。
他们可能阴雨天换季,腰疼得厉害。
他们可能翻着从前的老相片,特别想我们。
他们可能看着隔壁邻居儿孙满堂,羡慕不已。
他们可能刚参加了老朋友的葬礼,感伤世事无常。
他们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在无情的岁月中,会生病,会老去,会模糊的感觉到大限将至的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可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长,等我们忙完了,再去陪父母,来得及。
可是,我们真有忙完的一天么?
单身的我们为事业奋斗,琢磨着尽早买车买房。
结了婚的我们为孩子奋斗,绞尽脑汁的想换个学区房,给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当然,我们也为父母奋斗,想给他们买更好的衣服、给他们更多的零花钱、给他们换更大的房子。
于是,我们离家千里,一路前行,一路追逐,理所当然的忽视了父母。
还美其名曰,“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却唯独忘了问一问父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从来不强求我们大富大贵,他们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
他们更加不稀罕我们每个月给他们的银行卡里打了多少钱,他们只渴望我们用心的陪伴。
每天和他们视频、聊会儿天,听他们讲讲东家长李家短。
逢年过节争取回家,让他们好好看看。
对于他们而言,足以。
是不是特简单?
可是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没做好。
03影片中有个片段特别打动我。
魏大妈四合院的租户吴辰泰,一个搞艺术的、即将不惑之年的大龄单身老男人。
年轻时为追求梦想,来到北京画画,一待就是十多年。
可惜,始终没红。
有一天,吴辰泰接到了他爸病重的消息,可等他赶回去的时候,人已经走了,甚至没见上他爸最后一面。
在家料理后事的日子,他看着深受打击、日益消沉的母亲,内心难安,辗转反侧。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吴辰泰明白,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苦痛,他不想再经受一次。
最后,在继续留在北京追求梦想和回老家照顾妈妈之间,他选择了妈妈。
吴辰泰退租的时候,对魏大妈说,“我看着我妈,常常就那样呆呆的坐着,一坐一整天,也不说话。
”瞬间泪目。
庆幸的是,生活不是电影。
我们尚未被生活逼到绝境,我们还不需要向吴辰泰一样,咬牙切齿的说,“去TM的北漂,我要回家陪我妈终老”。
但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朋友圈对爸妈可见。
比如每天一个视频电话。
比如及时给他们更新最潮流的广场舞曲。
比如适合他们的电影上映时,提前给他们买好票。
比如换季前给他们买好要穿的衣服鞋子袜子。
比如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个月的常用药,用分药器装好。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太多。
但是,我们真正为父母做得又太少。
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人们常说“老人熬过了这一冬天,就能多活一年。
”影片中开头有一句话(不一定完全一样,大致意思)“在冬天,下雪,其实是老天爷要吸点人气,这雪就是给人的纸钱。
” 全剧的主旨很明显“关爱空巢老人”,这短短的一句话,往往是很悲哀的,全剧的主角无非就是“一人一狗”罢了,很是枯燥,显然不适合现在这样快生活节奏的我们去看,但仔细品味,使人泪目。
有些人说看不懂,为什么一开始说狗丢了,结局确实人死了,狗没走,细思密恐啊。
其实,在老人泡脚逗狗那里,她就已经去了,这中间的那段什么狗丢了,邻居死了,女儿回来了,不都是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梦而已。
这在全剧的“日历”可以推断出来。
哎,回家看看吧,下个冬天,老天又要下雪喽。
(以上全个人想法,不接受反驳)泪点挺多,备好纸巾。
刚听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空巢老人的普通故事。
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出众,因为这样的故事平淡无奇,每天都在发生。
可看完电影,我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突然叹了一口气。
北京的这个冬天,注定是不会有雪了。
而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上,一个叫做大雪的老人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普通,看似是一个老人离开的故事,其实讲述的却是一个老人的一生和她一生中面临的社会变迁。
故事看似是只在结尾做了一个反转,但其实故事真正的魅力,却是在这场幻境里发生的一切。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离开这世界并不可怕。
在幻境里,她看着邻居老人的死亡,其实正是一种预兆,她已经预知了自己的死亡,可并不愿意醒来。
她似乎是在等一场重逢。
影片要思考的其实不只是一个老人的消亡,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消亡。
大雪是属于那个书香时代最后的遗老。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个老人对于这个时代深深的不适应,从她的书信写法,到她找狗时对于赏金的不知所措,她似乎还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赋予给了她深深的孤独。
她的丈夫不忍看旧时代的瓦解,就告别了这个时代,那是种勇气,也是种胆怯。
他敢于和这个即将崩塌的世界告别,却将未来给了大雪。
我总想,那个叫大雪的老人,似乎最后的重逢对她来说是种幸运。
那只叫做冬子的狗是唯一陪伴着她走向死亡,所以在那个向死而生的世界里,冬子是那个走失的人。
这似乎是一种隐喻。
她能找到所有不存在的东西,却找不到那个陪在身边的狗。
她的所有对世界的眷恋都物化在那只狗上。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找到了那只狗,老人会不会留在这个世界上。
后来才发现,这似乎是一个悖论,那只狗的离开正是老人意识的消亡。
这是她生命里的最后一个冬天,孤身一人。
她的死亡伴随着很多情绪而达到高潮,伴随着假想中女儿的回家,假想的狗的走失,伴随着最后回忆中家人的重聚而告终。
大雪的独白虽然平实却感人至深。
也许孤独的并不是那些独居的老人,而是这个没有温度的时代。
老人面对着想象中隔壁老人的子女,最后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悲怆感;看着社区警察有些敷衍的对应,面对这个唯利是图,没有温度的世界。
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孤独并不是她唯一的困境,她更大的困境在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真正的孤独也许也并不是无人陪伴,而是当你在这个世界举目四望,发现,懂你的,也只有一条狗而已。
这个冬天,这个春节,有一个老人正在死去,而有一个时代又少了一个见证者。
自己的奶奶当年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夜去世的,因而自己对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不过庆幸,自己的老爸是个孝子,除了两点遗憾,其余的都已经做的很好。
影片剧情和感情表达很好,自己就不做多评论。
只是说一下一个自己看完之后不是很懂但后来又搞清楚了的地方,看到好多评论都是说大雪是在冬至去世的,正解是大雪应该是在2017年一月之后,也就是农历二零一七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的,而在那弥留之际眼前看到的是回家的女儿,外孙和冬子。
《大雪冬至》是一部关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的电影,很真实,它没有很多的故事情节,就像一部纪录片,节奏很慢,老人名叫大雪,冬至是陪伴她的狗狗,女儿不在身边,冬子的陪伴给了老人很多的慰籍,之后冬子走失了,老人四处寻找无果。
每天老人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和狗狗玩耍,只剩下电视机的声音,偶尔给女儿打电话,每次都是说忙然后挂断电话。
在漫天飞舞的大雪里在冬至这一天老人孤独地走了,很凄凉。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子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那么老年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是老人们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报团养老或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
而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
希望这部电影能引起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让行将老去的老人都能度过老年漫长的岁月,在去往天国的路上没有痛苦和遗憾!
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发人深省的文艺生活电影,邢潇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空巢老人魏大雪在暮年的各种日常生活。
包括她与宠物小狗的情感,故事直击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着各类的弱势群体,倡导子女关爱父母,在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届百花奖影后祝希娟饰演空巢老人魏大雪,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演技可谓登峰造极。
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通篇朴实而又真实的影像,让人不禁对空巢老人进行沉思。
当北京大城市的世俗生活,其实已经慢慢被大北京、首都北京、现代北京掩盖掉的了,而影片还原了它们,也算难能可贵。
尤其《大雪》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中影签约导演邢潇还是用细腻镜头,把一幕幕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的匠心精神。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同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堪称《大雪冬至》最大亮点。
可是从女主角魏大雪的爱狗瞬间失踪,她四处张贴广告寻找,从500元到2000、3000元的赏金提升,以及某空巢老人死后子女争斗说出“还不如一条狗”,都让人对小狗何去何从,抱有自己思维。
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但女主角的丈夫早在四十年前自缢,留下遗书字里行间透出情感爱意,让人浮想联翩。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细腻地诉说着,也描绘着一个空巢老人的漫长晚年生活。
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呢?
而狗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本片中老人独自逝世后,小狗四处汪汪叫,并抓撕着大门,萌宠的无限爱被放大到极限,让人戳泪!
如若不能一起相伴老去,它能陪你走过最后的时光,谁不想有这样的萌宠呢?
本片像一种茶米油盐酱醋茶,一种自生活中流淌出的真性情,它在固定的时间之内感受一个可能有不同结局的生活,然后更加看清楚现在的社会问题。
编导用质朴而温润的镜头对魏大雪的聚焦,构筑了《大雪冬至》似潺潺流水般恬静的故事,且这种平淡若水的展开与叙事,非但没有让人有觉何般枯燥冗长,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被生活的很多细节所打动!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里面的场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足音,淡淡的,意味悠长。
充满温情的一部片子
人与狗,人与孤独,寂寞孤独的人生,令人恐惧。
空巢老人现状,心酸,在外打拼的人们呀,百忙之中定要抽空回家关心一下父母
虽说拍得有点矫情,但还是挺现实的,感觉看到自己老了之后的生活……所以说有没有孩子不重要,最后都是空巢老人,虽然也有孝顺的,但就跟SSR一样,能抽到是运气
想回家了,本来准备今年过年不回家了的。
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
迟早都有这一天,迟早都是一个人面对,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偏要靠狗啊,人啊,梦啊,回忆啊来求个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好走。
结尾的雪好大啊,老太太的孤僻原来是因为年轻时的遭遇
只有狗粉会去看这种垃圾片
片子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一个老人和一条狗的日常。老北京胡同的生活背景,看早上天还黑着老人走过后海到地安门,牵着狗买份早点回家。中午自己做饭自己吃,每顿饭不忘给亡夫送上一口。时而自己还会小酌几杯白酒。这个片子就像拨开了一层帘子,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爸妈嘴里的“我挺好的”。
关爱空巢老人题材的电影近些年是越来越少,主要原因还是导演编剧完全不了解,拍的不真实,然后就是拍了也没什么用,时代高速发展总会有一些人被时代所抛弃,想改变也改变不了,这也算是科技发展太快的弊端吧。
很不错,可以看。可以再次看。剧情设计好。但还可以更好。独自一人的理由单薄。是单薄。不愿打扰,也是不愿尽责。
其实我不适合打分,因为我睡了很久。有点伪纪录片的意思,却又有人为的痕迹在里面,节奏太慢、剧情太弱。空巢老人的主题大于故事。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有人说这是文艺片,我感觉还是欠缺一点文艺气息吧,情感多一点。
有点发人深思
主题是好的 但是不能因此给高分呐 台词太生硬太刻意了 剧情也很一般 片尾没看懂 所以之前冬子走丢找狗这些事根本不存在?其实老人已经归西了?狗狗是可爱的
“这是一部人必看的电影。”突破了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 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配音太过官方,情节毫无亮点,一个性格怪异的老人和死亡联系到一起,完全没有感动的错觉
小狗丢了那段太揪心了,老人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