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哭cry的状态看完这部电影的。
看完后,我还一个人沉浸在状态中哭了很久。
它极大极大地唤起了我的情绪共鸣。
并且是在内在深层的部分。
我仿佛为过去的自己,好好地,哀悼了一场。
《自闭历程》的电影属性,励志。
坦普·葛兰汀是电影的主人公原型。
她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她的成长过程很励志,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有母亲、姨妈,亦师亦友的卡罗尔博士,每个重要的成长转折点,都有人愿意陪伴她的成长。
无疑,她的生命是有爱包围的。
但,我更想聊聊,聊聊我在看电影过程中,感受到的我看坦普·葛兰汀的视角,或者说看着她,我想到的自己的一些经历。
电影的这句台词很有名: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如他人
坦普·葛兰汀很幸运,有妈妈带她去尝试住宿学校,遇见了人生的重大转机,遇见对她来说,重新打开了自我认识视角的卡罗尔博士。
你很特别,你有自闭症,这不意味着你比任何人少一点什么,你有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视角。
当我看见电影中的Temple,瞪大眼珠,像甲亢似的,喉咙的血管吊起,声嘶竭力地为自己争取,我是自闭症,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竟然有些羡慕。
Temple有她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让她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但是她如此勇敢,如此坦荡,当他人不理解她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可以用她自己并不好受的状态,但是为自己发声。
我是自闭症,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她如此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坚定地说着。
如果我有机会穿越到我的小时候,我也想告诉小时候的我一声,你没有很奇怪,你只是有些特别,你会处理好的。
我想,成长到今天的我,一定是有给那个平行空间的小女孩传到话的。
我会戏谑我有疑似自闭抑郁了十多年的内在经历。
我自己知道我的内在是煎熬拧巴痛苦的。
我好像从很小地时候就封闭了我的头脑对情绪的理解,可是我又能很随便地感觉到周围此起彼伏的情绪。
这种感受就像Temple的视觉化思考吧。
对我来说,是我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
我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在想什么。
但是之前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这样在感知周围的。
我不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传递出的拧巴攻击自卑感,我更不知道我自己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看到Temple农场的姨妈,在教她什么是情绪的时候,我就刷地心酸羡慕了。
什么是笑,什么是哭,别人为什么一会儿突然发飙生气,为什么突然会哭,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甩耳光,为什么会大吼大叫,什么是郁闷的情绪,什么是烦躁的情绪,什么是悲痛的情绪,什么是喜欢的情绪,人为什么会一开开心,一会难过,为什么一会他喜欢你,一会他不喜欢你,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好多人,为什么打是亲骂是爱,如果当年有人也能点拨我一下有多好。
不过当我想到这点的时候,我相信,我有穿梭时空,终于看见了内心那个无助不安的小女孩。
成长到今天,我还会因为对方陷入在情绪而愧疚,想要讨好。
我会感觉到我身体的胃和心脏紧缩,当愧疚的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会感受到对方语言里的心情,表情之下的心情,它们都会以一种能量的状态,被我的身体感知到,我会不自觉地就想要承担。
这是我的错,我让你们不高兴了。
等到看到对方的情绪好下来之后,我才会终于放下心。
中间的过程,我要处理好我内在的情绪能量团。
我要告诉自己,一部分是我感受到的对方的能量团,和我无关,我要让出空间,信任对方,他也有自己需要面对成长的课题;另一部分,我要看到是我的愧疚,我把自己看得太高又太低,觉得是我伤害了别人,是我在过程中,没有更好地达到圆通的境界处理。
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要允许自己的存在,他人的存在,各种各样情绪的存在。
说实话,这个内在消化处理的成长,并不是那么好受的。
尤其是我知道自己确实看世界的视角和他们有不同,我要驯服我的小我的生气愤怒委屈,我知道我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张力,我要和它好好相处,让它到向内收的状态。
气定神闲,内敛,需要的时候,它也能被顺流调动,这是我想持续练习到达的状态。
我很感谢家人朋友的陪伴,我要时刻练习自己的耐心慈悲。
我会戏谑我是死宅。
加上现在买个菜都能送上门,我可以在家里一直宅着不出门。
一面是我挺习惯享受这种宅在家里的生活状态。
一面说实话,对别人来说可能很享受或者很容易的社交并不那么容易。
虽然在某种程度,我也可以把社交演绎得还可以。
就像Temple在牛场写论文,门卫不放她进去,她就开始观察模仿,让自己混迹进去一样。
我也会通过观察和尝试,把自己调动到社交模式。
有时候必要的社交是需要的,我比较容易感受到一些心思的情绪能量。
我要练习,练习透明,练习放空,练习自己的钝感,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自己身上,感觉到对方的不舒服后,要练习临在状态,不被愧疚感牵跑。
看见、承认、允许自己的社交属性是不同的,去发挥别人以为的弱势,那是我真正的舒适圈,比如宅在家里写作、看书、深度思考,这一点也花了我好久好久。
到初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不敢和别人对视的。
我就刻意练习,让自己和别人对视,直勾勾地对着他们的眼睛看。
同学叫我出去玩,我会浑身不舒服。
到了高中,我才敢和亲近的同学说,我很不喜欢人多的场合。
但是那会儿我根本就没办法,从心里真正接受自己没法像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与社交,在人多的场合也能都玩得很好的状态。
我会羡慕,我会自卑,我会觉得自己不正常。
我又假装安慰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
但根本就没办法真的接受允许自己不一样。
读书的时候,被老师突然的表扬,我会很害怕。
我随便做了个作业,怎么就被表扬了呢。
被表扬,反而我就害怕了。
又有自大的一面,觉得我什么都不用做,随便弄弄就好了。
从来都没有机会去真正看见,自己在怎么思考的。
虽然在读书,但是真的内心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的,行吧,爹妈大人说读书有用那就读吧,如果他们有给我报家教,行吧,为了他们付出的钱、为了家教老师的付出,那我就为他们学习一下吧。
直到有机会在研究生的时候亲眼看到学神的学习方式,人家也是会在考试前通宵在图书馆复习,人家会专注地集中冲刺,人家会把平常的作业都很认真地写,我才知道,原来这叫做为自己学习啊——自我驱动。
写到这里就很想谢谢那个时空的,联络我一起去图书馆学习的同学。
大概是我内在拧巴综合征,压抑积攒得太久了。
看到Temple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古怪而坚定,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次次坚持,一次次承载着她内在满腔汹涌的敏感情绪,去交流,去争取。
我就被戳中了。
被农场的男性区别对待,她不顾他们的眼光、嘲讽;她设计的人性化屠宰系统,被不理解的时候,她可以如此坚定地表明对自己的自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说服当场人。
看着很励志,但是她承载的痛楚恐惧,她和个人内在世界的斗争,没有硝烟,但也是极具激烈的。
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会戳中我,让我哭cry的点吧。
有时候,一些感受情绪内在旅程,真的没法言说,唯有自己哀悼。
要长大啊。
生长痛是让人欣喜的。
会有旁观者对我说,我太懂事了。
一开始听到的时候我不解但是身体的感受很诚实,有心酸的能量团。
记得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对了,以前我都不允许自己哭,只要有感觉自己想哭了我就压下去,用一些骂骂咧咧的话压下去。
既然我有情绪直觉感受的天赋,那我就把它用在正向的地方。
去驯服,去管理,去和情绪感受做好朋友。
不要再以他们为耻、向外涣散能量。
学习慢下来,把脑内决策的过程和他人分享,打开圈禁自己的孤岛,建立情感沟通交流。
既然感觉不被看见会不舒服,那就自己走出去,带着真实的自己,让别人看见。
自己去主动创造。
真的很敬佩Temple。
她承受的内在压力是我不敢想象的。
Temple本人仍然有有眼神游移、嘴角紧张的特点。
在取得“成功”之后,她依旧会说,I’m still autistic.
自闭症不是病。
它可能是来自出生自然携带的某种印记。
它或许不会痊愈,但是我们可以像Temple一样,勇敢地选择打开一扇扇门,坚信打开门之后,就是新的世界。
你说我现在明白自己吗?
有些明白了,但也不明白。
但我知道,我能做的是继续去打开自己的一扇扇门,走下去。
就像Temple在哀悼马的逝去,卡罗尔博士的逝去一样,好好地哀悼,时更时新,要提醒自己,好好地生活,好好地为上一秒哀悼,带着美好的记忆,前行。
非常励志的一部电影。
虽然主人公显然是弱势群体的一元,但是电影并没有因此着重刻画该类人群的悲惨,相反,看了之后相当令人振奋。
Temple非常聪明,但是我觉得这种聪明并不是天生的。
只是她的病让她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基本上任何人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都会有所成就的。
所以,Temple的成功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然,她有特别的地方,这是天生的。
可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大自然从不创作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
我们的特别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大家只是特别的程度不同。
不应因为他人太特别就放弃尊重。
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喜欢这种真人改编的电影。
因为那感觉好真实,故事不再那么可预测,看起来总是引人入胜。
片中那个盲女室友应该对Temple的人生影响颇大,可是讲述的时候说放下就放下,说邀请过来就过来了。
并没有瞻前顾后地赘述。
因为真实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如果让作家来虚构,必然起承转合样样不缺。
可是那样的东西看多了确实有些乏味。
这也是我一直不太喜欢看寓言类电影、童话类电影的原因。
这种电影刚看几分钟就八九不离十地猜出“中心思想”是什么了,整个故事必然围绕这个寓意、中心讲述。
很容易知道某个人物的命运会怎样。
好的故事源于生活,此话不假!
让人印象深刻两句话:Different, not less (不同,但不差——与众不同,但并不比人差).Nature is cruel, but we don't have to be (自然很残酷,但我们不应该).
主角是很特别的自闭症,她只是需要一些自己独特的被安慰方式。
人本来就有各种不同,社会要求大家都遵循相同的规则就很奇怪。
大多现实里照顾自闭症是非常熬人让人崩溃的。
首先主角还是遇到了很多对她很好的人,比如不放弃她的母亲还有鼓励她的科学老师。
他们真的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才有可能跟正常人一样获得该有的知识和技能。
就像主角在害怕的时候就想象那里有一扇门,门后面是未知的世界但是不要害怕,你可以打开门的。
除了主角惊人的智商制造了这么合理又高效率的运作系统。
还有就是她越来越能干,能够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他走上台前去帮助更多和她有同样困难的人让整个结局得到升华。
我走过泥泞走出来了,伸出手帮助其他身陷沼泽的人。
正能量满满同时关注自闭症,关注动物尊严,关注儿童教育,关注普世价值观,关注社会宽容度……它是一部真正能让我们引起深度思考的电影,所以它值得更多人去观看!
电影题材真的很棒,虽然商业性质不强,但是励志性拉满,正能量爆棚。
一个和“阿甘”如出一辙的出身,恬普的单亲家庭让他的童年在悲惨中度过,但是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永远不放弃她的妈妈,而且在寄宿学校遇到了影响她一辈子的导师,再加上她虽然被自闭症困扰却永不言弃的精神,去勇敢的打开一扇扇机遇和改变之门,这其中的困难我想是我们这些没有自闭症的普通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克莱尔丹尼斯的演技真的很出彩,整个影片的节奏把控的也很好,穿插回忆衔接剧情,把恬普如何从一个重度自闭症患者最后变成融入群体并改变社会的过程拍的打动人心,电影从内容到主题都无懈可击!
心里怀着希望勇往直前,你就永远不会孤独!
尊重有缺陷的自我为何如此感动?
因为我们都有和她相似的一面,只是,我们的面目、举止和行动,早已套上了正常模式的面具,我们的内心,何尝没有波澜起伏,可以轻易的皱眉狂怒,但瞬间后又突然满足或欢喜?
内心的小人何尝不像她一样,会在失控的时候急促狂奔,急欲发泄?
我们内心深藏着一个这样的她,无论拥有众多自认或者公认的缺点,都需要我们去尊重,好好爱护,聆听她的声音,做出她想要的行动。
热爱自己的一切,包括荒谬如果身边的人们都告诉你,你的某种行为荒谬可笑,你还会继续吗?
你还会以此为荣吗?
她可以失去人们的认可,逃避人际交往,甚至从小到大被人歧视、嘲笑、恶作剧,但她一辈子享受了图像思考的乐趣,还有想象的乐趣,当然,也有痛苦。
例如那个“砍头”的自动门,例如没有自己名字标签就变成恐怖空间的房间。
当人们问起她的成就,她会兴奋骄傲的,用飞快的语速告诉他们所有细节,直接而自豪的笑着,全然不理会人们到底是象征性的问一下,还是真正想了解。
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她可以不停的重复着自己的成果——“榨汁机”的重要性,放声歌唱,声调怪异,引人发笑,而我却感动得哭了。
在自闭大会上,她可以大声述说自己虽然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但却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当她站到讲台上时,她的一句话是,I am Temple Grandin!
多么骄傲的一个自己!!
我有吗?
我能像她一样自信骄傲的说出吗?
有多少次我羞于说出自己的名字,因为权威人士说我的名字不好,又有多少次我想改掉自己的名字,当我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有多少次我想抛弃它?
这时候的我已泪流满面,我深深的知道,我要如她一样的爱全部的自己!
而且不仅仅是爱,是热爱!
真正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看看她睁得大大的双眼,每当有新事物进入她的生活,强烈的好奇心,探索心。
她喜欢融入,代入,她封锁外界的自闭缺点,成功的让她甚至变成一头牛,于是她变成了这个世界本身。
她的游戏规则很微妙,她尊重牛,尊重生命,自己可以只吃果冻和雪糕,但她却不会激烈的愤世嫉俗,不会反杀牛,而且选择屠宰场作为学术工作基地,以让牛在被杀之前最舒服为目标!
这个世界,大自然,不就是如此?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抗争,改变游戏规则,而是,让生命在游戏规则里面玩得更受尊重,更愉快。
储蓄起来的勇气每当看到她飞速背诵式的打招呼方式,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暗自发笑。
她和人们说话总会把头歪向一边,力求避免任何的眼神接触。
但,重点是,她还是打招呼了!
和每一个陌生或者不陌生的人,她还是说话了,在最需要鼓起勇气说话的时候,而且,她经常说出了一语中的的内容。
是的,避免了眼神接触,飞速自我介绍,她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以免受伤。
同时,她也储蓄了足够的勇气迈出每一个第一步。
我相信很多人都迈不出这一步,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没法容许自己像她那样举止怪异。
遇到想联系的人或机构,我们会先仔细观察,然后脑海里面做出如果和ta打招呼将会出现的情景,一般经过一番思前想后,不是那人已经消失,就是自我否定了要去打招呼的决定。
机会就这样子从严密的逻辑判断间隙里溜了。
真正出现保安来赶人,或者那人步伐太快的又有多少次?
再说,失败之后,我会创造其他机会吗?
会追上那个远去的背影吗?
而且我们也知道,如果可以鼓起勇气,逻辑判断可以帮助我们用对的方法打招呼,成功率绝对比她高。
可是,为什么这偏偏成了我们的阻力?
只看到目标的行动想到就做,她的行动力简直惊人!
因为她的缺点就是基本上只能用图像思考,没有太多的逻辑思考判断是否值得做或者做了的结果。
她只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盯着一个又一个的“门”,深吸一口气,然后大步踏过。
甚至有时候不需要走过门这个恐惧过程,而只是一个让她快乐的单词,例如不想上大学时,捕抓到的一个单词“奇迹”!!
于是,她就只看到“奇迹”这一个让她惊艳的场景,其他一切灰色负面抛诸脑后,决然前行!
这和《秘密》《灵性法则之光》里面说的不是一样吗,这就是显现,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学习的其中一个——显现法则!
天才的简单方法学校不许摆放“榨汁机”,她就立马为此写报告。
看门人说只能过男人,她就女扮男装。
保安说要证件,她就去找杂志社办证件。
需要知道牛为什么惊慌,她就像牛一样爬过每一个牛要爬过的地方。
画草图的人不帮忙赶工,她就记下来自己画设计图。
独立,简单,一步到位。
她总能在关键时刻说出人们最关心的厉害要点——你不用为你的立场改变什么,我来改变自己去符合你的要求!
你什么都不用做,我来做一切!
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当我改变后、完成后,看一下,然后打上一个“√”,或者一个“×”。
当然,如果打上“×”,我还会再来的,如果为了达到目标必须通过你。
这也吸引了很多人,为她而来,并且打上一个个赞赏、肯定的大红√!
于是,也是因为,她的周围环绕着爱很喜欢她的舍友,那个总是温柔地笑着的盲人女孩,美丽、纯净得像天使~!
这也让她从此学会了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
还有阳光牧场里的她的阿姨,温柔的包容,体会式的理解,她认可她的一切。
不是害怕,而是担忧,但总是给她带来平静,温暖的微笑着,爱着。
她的妈妈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反应,其实她也很情绪化,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些许的失控。
她是真正面对和经历这个孩子所以缺点的人。
但她内心确是心酸的骄傲的——Different, but no less.科学家老师出现的场合不多,但在她的记忆中很重要。
他就像很多很好的老师一样,给予一个天才包容和引导,告诉她,人生的难关,只是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大门。
不知道她何时学会爱别人,或许只是我感觉不到。
不过,那两个微妙的身体接触,让盲女孩挽起她的手,还有老师的葬礼上,她明白的珍惜身边的人,和妈妈的一次轻微的准拥抱……看完电影,我们紧紧拥抱,泪水轻轻的流。
记起看电影中,他看到很多场景都说,“跟猫猫很像呢~!
”“怪不得猫猫这么喜欢拥抱”,内心颤抖着,好温暖。
紧紧紧紧的拥抱之中,我知道我正在走去 打开 一个又一个的大门。
因为狗狗去世,才想起来以前很多时候并不会去考虑它的感受,想象它的语言和世界。
于是带着歉疚的心想要知道多一些。
在搜索中看到有人提起Temple Grandin,说她懂动物语言,就这么机缘巧合地在电影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Temple Grandin简直就是现实版的谢耳朵。
这位动物学教授在四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
她对声音和视觉的刺激异常敏感,有社交障碍,特别的却是,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视觉化思维。
视觉化思维,意思是一切认知都是图像化的。
譬如我们提到一个词,一般人只会联想到一个特定的图像,而她脑里则像google一样调动出曾经见过的所有有关影像。
这大脑就像个小电脑+电影放映机。
一般人用语言思考,她则用图像思考。
视觉化思维和自闭症,让她对细节格外敏感,在成长中带给她无数的尴尬和嘲笑,也带给她不一样的视野。
她能读懂动物的心。
如真人的Temple Grandin在TED的演讲中所说动物没有语言,它们靠感官思考,图像、声音、气味。
例如一个消防栓对嗅觉灵敏的动物简直布满了细节信息;而对于牛来说,骑在马上的人和站在地上的人竟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电影里的Temple高中毕业后来到西部姨妈的农场上,她举止笨拙、神经敏感、像个受惊过度的小兽。
唯独那里的动物们让她感觉平静自在。
她能很敏锐地捕捉到马儿的视线,她成天地躺在牛群中间。
甚至在一次受惊之后她钻入给牲畜设计的装置才平复了心情。
之后她便参照着设计了自己的squeeze machine,她把它带到大学宿舍。
每当紧张和惊恐她就钻在里面,这让无法接受肢体接触的她在里面感受到拥抱的平静和安全感。
“Nature is cruel but we don’t have to be. We owe them some respect. ”她从牛的角度出发,为屠宰场设计了人性化的处理系统,让牛平静地走向死亡。
片尾字幕说目前北美接近一半的牛都是经过她设计的处理系统。
这部戏让我想到动物的生死和人类的肉食习惯,也对自闭症有新的认识。
关于自闭症的影片,还有Mary&Max,Adam等等,和其他电影不同,这部戏侧重展示了一个自闭症患者从儿童时期起的成长经历,她的心智开启和天份被激发,进而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走出一片新天地。
如果你为人父母,看完多少都会得到些启示。
与众不同的你,会遇见与众不同的美好啊!
女主是一个自闭者,在她母亲的努力之下她会读书识字。
母亲的爱和努力真的是特别伟大,在影片中,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等一切来照顾这个特别的女儿,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教她识字读书。
平凡伟大的母爱特别感人。
一个好的老师,给她打开了一扇门,让她的人生看到了梦想和追求。
一个好的室友,让她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正常的人,让她有了朋友。
女主的一生是励志的,也是美好的!
虽然她和普通人有些不同,但是她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份美好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我想,这个世界,没有有“缺陷”的人,只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少数人。
因为TEMPLE的思维方式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她被别人当做怪胎。
而幸运的是,她有个爱她的母亲,幸运的是,在她人生中,她遇到了她的中学老师,她的老师发现她只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她是用图像思维的,于是他用一堂课,让她明白了自己做得到,不但做得到,甚至可以做得比别人好。
幸运的是,她的大学老师认同了她的实验,对她说“EXCELLENT”,给了她一个好的分数,她遇到了一个和她一样与大多数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室友(她用声音思维)。
TEMPLE在美国读完了硕士,为屠宰场的牛争取人道屠宰,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动物保护工作者,然而,在中国,TEMPLE只能是一个白痴。
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实每个人的存在都他的价值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充分让他们发挥所长,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理想。
只是大多有“缺陷”的人,都选择去变得跟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同,并且为了得到这些认同,去承受许多嘲笑。
只是这个社会只为大多数人去考虑,其实少数人的感受更需要人们去关注,比如一些公共社施,盲人道,你们去看看盲人道,随便找一条试试,看最后是到了哪里?
撞电线杆吗?
我最近刚去深大建筑学院听了堂周传基的课,结果我看到那个建筑几乎四周都没有边,这是一个公共设施,为什么不为少数空间恐惧的人考虑呢?
但愿我们的社会能学会越来越宽容,宽容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并且尊重他们。
最后,我想说,YOU ARE DIFFERENT,BUT NOT LESS。
马的视线范围是270度,但是它真正是用耳朵在“看”,所以它的耳朵才会不停转换方向。
牛喜欢绕着圈走,曲线型的路线令他们安心,在下水时有一点坡度更有助于他们消除恐惧。
养殖场帮助牛镇定的笼箱装置对某些人来说一样有效——想象你在一个只能露出头的其他三面都能够收紧的笼子里。
以动物的视角看世界,太有趣了,在这里autism倒成了次要的,虽然我知道很多患autism的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天才,比如这部电影中的Temple——超级加强版的摄像记忆功能未免太拉风了吧!
后来搜索她的资料,觉得是个潇洒干练的中性美人,打算买她的书《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来看。
以前认得一个小时候有读写障碍的人,他在其他方面却不同寻常:比如,他运用物理学知识为自己创立了一个宗教,并且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比如他梦想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就自己画了设计图;他是个不擅长社交的人,却具有很神奇的幽默感,每每把我逗得前仰后合。
我总是告诉他,社交障碍也好,读写障碍也好,那都是你是天才的征兆。
他听了就会很得意的样子。
又想起一本讲精神病人的书《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这本书中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令我震撼。
比如,认为石头也是一种生命体,只不过它的生命周期太长了,于是我们的一生在它们看来是快进的效果,而在我们眼中它的一声几乎是静止的,也因此看不出它们的变化;比如一个姑娘每天出门都要戴上墨镜,因为每天的天空在她眼中都是不同的颜色;另一个姑娘简直是个小巫女,因为每个人在她眼中都会具象化为动物的形象,并且这些形象正好符合那个人的性格特点。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所以,这其实不是一部励志片,而是一个关于“多元”的故事吧。
如果可以,请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以Temple的眼睛去看世界,那该多好。
如果了解一件事情要衡量一下投入产出,看电影就是不错的选择。
投入的是时间和专注力,产出是对事情了解的广度和深度,或者说是获得的信息量,与读一本书相比,看一部电影所需时间要短的多,同时,声光电服化道等元素对感官多方面刺激,也有利于加深印象。
当然这只是简单片面的对比,影像与文字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尽相同,针对同一件事情也可能获取到不同的信息,途径和方式各有利弊,往深了说复杂的很。
却总比刷短视频要好吧?
没有基本的时长保证,我们的大脑一开始可能就知道我们没打算把眼前的东西刻进记忆,不想深入了解,或者没有被深度吸引的预期,自然把看到听到的内容不当回事,所以同样在屏幕前的一两个或几个小时,短视频只能是娱乐和消遣,与我们专注于电影时的期待、沉浸、探究、思索、释疑、解惑的过程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要了解的通常是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故事,有完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更可以是一个人物的生命和生活历程,我们会惊叹于TA的特质、TA的遭遇、TA的体验和TA的情感,噢,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人,TA可真特别呀!
比如传记类型的电影,比如这部《自闭历程》。
必须得是真人真事改编,可以稍加演义,但不能偏离太多,一部好的传记电影有最基本的要求。
这部影片达到了传记的标准,对真实的还原度很高,可能跟主人公的特质有关,她是先天自闭的动物学家Temple Grandin:首先,演员得还原真实人物的生理和人格特征,异于常人本身就意味着不能参考大多数,不能过多地发挥共性,只能从原型身上一丝不苟地学习特性;其次,原型人物的事迹完全不可复制,是独一无二的传奇,是发生在现实世界的奇迹,把这一奇迹原封不动搬上银幕就足以激动人心,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改编和修饰。
一个四岁还不会说话的自闭症小女孩成长为一名改变了世界的动物科学家的历程不是传奇是什么?
不是奇迹又是什么?
为这样的人物用电影记传无法不吸引人,无法不使我发生兴趣,一门心思地想了解其中的人和事,从开始一直到最后。
传奇是不可思议,奇迹是九死一生,一般情况下,自闭意味着生理或心智的缺陷,患上自闭症的孩子长大后能够自理就已经是父母最高的期待,独立生存就更是奢望,像Temple Grandin这种不仅能够独立生存,而且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分子,甚至是佼佼者,为现实世界和社会作出了非凡贡献,虽说是凤毛麟角的个例,却可以窥斑见豹:其一,不抛弃不放弃。
母亲得知女儿被诊断为自闭症时,坚决不采纳医生的建议,不把女儿送入所谓的疗养实则精神病院,影片交待母亲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其勇气和认知能力却并未过度突出,但从Temple的回忆和求学之路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母亲异于常人的努力。
其二,幸遇伯乐。
中学的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发现并发掘了Temple的天赋,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可谓再生父母,博士本人是NASA退休的科学家,不是一般的伯乐。
其三,天赋异禀。
Temple有人际交往和情感障碍,但上帝却为她的大脑另开了窗户,她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看待世界认识事物,这扇窗户打开之后就再不会关上,Temple在观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蹊径上独享成功和快乐,常人却可望不可及。
其四,多善。
电影中,Temple的求学和工作生涯接收过嘲笑和异样的目光,但不多,总体来说,她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善与包容的环境当中,这点很重要,不难想象,如果成长过程中她遭遇到更多的是歧视和霸凌,世界上将会少了一个天才的科学和发明家,多了一个被约束被排斥的可怜的精神病人。
所以,善宜多多,多多益善,南橘北枳,环境造就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所以,通过一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困难,什么是特殊,什么是天才,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包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奇迹,什么能够创造奇迹。
还不够多吗?
我也想得自闭症,Claire Danes太可爱了~
励志的
inspiring。影片的叙事颇有点意思,自闭症患者Temple与牛羊等牲畜构成某种对位。Temple的视觉思维方式异于常人,似乎更接近牛羊。她受后者启发,制造了一种hug box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从而完成高中乃至大学学业。而相似的思维方式使她发现了牛羊的行为方式,从而设计出一种帮助牛羊安乐死的屠宰方式/装置,也成就了自己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这听上去可能有点orz,但在影片的语境中却表现地非常自然,部分应归功于影片的视听语言,以及一些饶有趣味的隐喻性装置/实验(hug box、false perspective、circular dip structure)。就影片各种复杂的主题而言,这样的结构与技巧使用,可以说相当成功了。
原来马看向哪里是看耳朵啊!!
其实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只是女主的表情、动作实在过于夸张陆离,从一开始就会给观众一种距离感,甚至反感。还有女主大声的说话样子一开始就让我想起了《窈窕淑女》里的赫本,如若其是normal people ,这实在会给别人不舒服的感觉。
高级的表演
我靠这是狂躁症吧,太可怕了
自避症与摄像机记忆、以及自然性。
为毛我不觉得好看。。。。。。。衔接生硬 演员演绎的倒是不错
最近看的书和影片都很励志,是我觉得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
自然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不是。不管怎样牛还是被屠宰了,她不应该将自己的才智花费在这种地方,还是在人性包装下的。纳粹屠杀犹太人排队进毒气室的时候还以为去洗澡。披着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整个一人性的自闭历程
很独特的电影,different but no less,我们要理解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勇敢一点,不过是扇门而已。
真洋气
总觉得女主眼熟,后来一查,星尘里的星星,终结者3也有,贡献了整容般的演技了
受不了请一个比她妈妈看着年龄都大的演员,来演一个学生。表演风格好恶心,瞪着眼睛,瞪你麻痹
Temple太有型啦。
最近看的这种描述冷门职业的电影似乎特别多...不过,“屠宰场设计师”即便在其中也算是比较突出的。电影有些头重脚轻的味道,前面铺陈得很大,似乎又一个“阿甘”诞生了的感觉,结果越看越失望。几个高潮都不是很成功,最后只能一路走低,草草结束。主演很努力,或者说过于努力了,痕迹比较重。
看了某集TED才确定过来看这片,很好看。如果他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他不一样。
搞到生物这种励志,只能呵呵
虽然电影很感人,但「自然是残酷的,但我们不是」这句台词直接给我看懵逼了。她弄再好的畜牧设备不还是为了屠宰,虽然这个过程对牛不那么痛苦了,但终归是为了宰它们对吧?那别就说什么「我们不残忍」了好不好,你这么虚伪你让牛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