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特岛7月22日
Utøya 22. juli,恐袭夏令营(港),7月22日重生(台),U - July 22
导演:埃里克·普派
主演:安德烈·伯恩森,亚历山德·霍尔门,布瑞德·福里斯达,艾丽·瑞亚侬·穆勒·奥斯本,苏陆士·萨达特,马格努斯·莫恩,张特兰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18
简介: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详细 >
恐怖主义就像笼罩在欧美人民头顶挥之不去的阴云。不知道敌人是谁?不知道他们藏在哪里?不知道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发动袭击?更像是影片中的枪手一样,虽然没有一个镜头,最多的镜头也只是模糊的身影,但带给人的恐惧却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觉得晃动的摄影机让人看的头晕,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伪纪录片的感觉,使观众置身其中,与当事人共同经历绝望!另一部同一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对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以及日后漫长的恢复的过程。而这一部讲述的是事件发生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两部同样优秀!
事件是真实的,演员的演技没有那种恐惧感表现的不到位。如此的话就不如不怕这部片子,至少不会打扰逝者安息。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noora和william会因为武力和战争吵起来的原因吧
在只展现受害者视角的情况下,恐惧、惊慌、无措的生理情绪反应很真实,但有些时候人物动机也确实挺难理解。一镜到底的完成度很高,但一直晃动的手持镜头让我认为这个是败笔,一直怀疑现场是否存在拍摄者,存在的话却没有与其他人物有如何交流,客观拍摄的话又何必用如此晃到吐的手法呢。
真没什么兴趣看,之前有部电影也是说这事件的
和同题材《7.22》比起来,无论角度上还是完成度上都是偏弱的。一镜到底比《摄影机不要停》还要粗糙,既然是还原真实紧张感,几断煽情戏和作死戏就格外让人想快进。最棒的观感来自于凶手寥寥几个身影和帐篷外的脚步声。
看了导演的映后问答 受益匪浅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看完的冲击大到我要深呼吸把自己丢到阳光下暴晒,才得以慢慢去掉了背上不停升起的寒气。此片并非一般观众熟悉的故事结构,它90分钟就是带你目睹,几年前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所经历的生死72分钟究竟是什么样。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不少,可是有多少能重新挑战人们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态度。
紧张。杀鸡宰兔,坐以待毙,跑也没用,跑得慢会被死神赶上,跑得快会赶上死亡
幸存者角度,不如另一部上帝视角的。犯人没有正面出现过,女主主角光环,在那种环境下应该尽量不出声才是,她却打电话,还跟另一个男生聊洗澡,进议会,唱歌什么的。凑成90分钟的烂片,浪费题材。
结局姐姐突然倒下的悲壮到正在帮人压着伤口的妹妹的出现带来的欣慰,随即而来的是更多的绝望。一镜到底,这得排练多少天啊。很大胆的尝试,体验度也许在影院感受更强。不评论事实,单纯从电影角度,另一部7月22更体验感更强一些,至少没在大荧幕感受却依然体验到了极大的恐惧和悲伤以及愤怒。
是的,比那部7.22,这部只有一个人的视角,抢手就是一个影子,看不见前因后果。而且,女主最后。。。
除了紧张气氛和摄影技术展示啥也没有
无感,被长镜头晃晕。
过于纪实,不能提示深层的思考和矛盾。只在影片中间提到挪威和欧洲不是民主政治,政府不尊重人民意见,政府放进来大量移民,结尾却把人民内部矛盾改为敌对矛盾。当然罪犯试图暴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我其实认可罪犯的一些想法,但他依然应被重罚,即便有精神鉴定。
2018.斯特林
11年的挪威恐怖袭击震惊了世界。恐怖分子在法庭上嚣张的画面还历历在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可以,换个角度想再现还原当年的场景也没毛病,其实小演员们也都很努力卖力!但还是一部不值当推荐的电影!
朴素写实,有紧张感
这一部和《7月22日》一样,描写了针对夏令营青少年的挪威于特岛恐怖袭击事件。本片着重从幸存者的经历来回忆和记录事件过程,甚至没有恐怖分子的镜头;《7月22日》则是在忠实记录恐怖袭击的过程的同时,更侧重于如何从创伤中恢复和成长,用欧洲人的方式,用爱、责任和坚强,去战胜极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