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够拍电影,我希望是这个类型。
即使不能引人深思,那么至少可以让人发笑。
当然这部影片也许热爱音乐的人看了会更有感觉。
医院病人身上演出那段太赞了,还有银行抢劫那一幕,笑抽我了。
在高压电上演奏的那一幕,只能让我惊叹电线与五线谱的联想真是太美好了。
说起来,这个故事一听也许会觉得很荒诞,但一切安排又是在情理之中。
尤其那个从小被哥哥音乐天赋光芒掩盖下的警察。
主线和副线能够彼此呼应,情节推动同时将人物个性演变逐一揭晓,这样的人物塑造还真是挺不错的。
至于由警察为何不能听见乐队演奏的声音,而在观众中引发出的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音乐”的讨论,就我这个“资深乐迷”而言似乎无此必要……进行讨论。
热爱音乐,然后把它发挥成极致,有什么不对的,又有什么zb的,笑话!
天天听《爱情买卖》的人就别看这部电影和我这篇影评了,反正你们又看不懂╮(╯_╰)╭这部电影到底是高超还是拙劣,那是导演,编剧或者摄影的事,不归我管。
我只对片中那帮音乐疯子感兴趣。。。
到底什么才是音乐,谁能说的清楚,你吗,不见得。
贝多芬吗,不一定。
可是,电影里的那帮疯子肯定心里有数。
嗯,疯子!
请允许我这样给他们定义。
不为别的,就冲他们对音乐那种疯狂的态度和激情,我就尊敬他们。
可以肯定的说,激情是产生一切新事物的本源,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压根就没有了我们,当然,也没有了音乐。
电影里那帮音乐疯子,每个人疯的程度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疯,也各有各的不可思议。
唯一统一的是他们全体对音乐的崇拜。
影片中没有人无辜,没有人幸免,最后那首合奏,更是对音乐的最高膜拜。
以一座生冷的城市为背景,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有人以音乐为生命,有人仇视音乐。
估计《爱情买卖》那类的创造者就是后者,他们简直见不得音乐的美。
事实上,他们懂什么是音乐吗,我深刻怀疑中。。。
又跑题了。
电影里,大家看重的是那位有一个天才指挥家弟弟的警察哥哥,有的认为他其实才是音乐天才,其实,不是!
他只是狡猾而已。
凡是被那帮音乐疯子碰过的东西,他一概听不到。
所以影片结尾,他利用他们把整个城市都变成了音乐场,这样一来他以后再也用不着听见音乐,这种东西了。
他仇视音乐,可他是个绅士,没作《爱情买卖》。
ps——其实我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误以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因为它的叙事风格让我想起了《浪潮》。
后来才知道这是瑞典导演Ola Simonsson的作品。
了解实验音乐就会感觉这片子非常儿童的善良。
儿童的意思是说她没有真正冒犯大众。
一句话介绍实验音乐的核心,平常音乐都是传销,实验音乐才是自然销售。
什么是传销?
给你一个梦,然后溯源起来就是为你编织一个梦,心平气和的想想,那些愉悦的兴奋的音乐,是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所能适应的旋律或节奏,进而那是一个情感习惯的陷阱,包括莫扎特披头士或者霓裳羽衣曲,她们都在引领你逐级传播那个窄面产品。
传销的比喻可能不太对,换毒品的非文艺理解试试,除非认为毒品幻想比清醒认识的面积大。
实验音乐不提供情感共鸣,而是提醒地球各位,平常音乐是一个声音领域中的麻木而且集中的频段,提醒还有其它的频段可以被人类的生理听见。
这电影的表达虽然柔和,但也顺便了一手终极思考,音乐或者声音艺术,有用吗?
就是那台词,我想要安静。
实验音乐在近年来已经内部热情减弱了,原因也是如此,安静不好吗?
虽然终极与否很简单,实验音乐的行程却复杂,很不儿童的那些存在,除了一些空间思考的声音艺术,以及等等,也包括用噪音的噪音,不是反流行音乐意义的噪音音乐,而是纯的噪音,无节拍无旋律感的,挑战人类耳膜痛苦承受力的声音。
这电影的柔和感,就是她,还是换算成节拍旋律了。
换句话说,用平常音乐的各种领域理解这电影,包括谁是什么音乐天才或另类,容易传销了,而是音乐是什么,这问题。
我不觉得这电影的编剧或导演是停留在节拍那伙的,这题材不讨好,她们不想过于唐突,相信她们是实验音乐的爱好者,或者本身就是,我不知道。
从电影的角度讲,她们更多的,是披着平常电影夸张剧情的皮,做了一个音乐曾经思考的纪录片。
致以敬意。
悖论也就出现了,这一切显得多么浪漫,浪漫和实验有鸡毛关系呢,哪怕是从浪漫入手。
这部电影获得201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评论周单元的Young Critics Award和Grand Rail d'Or奖,还获得美国奥斯丁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奇幻电影奖。
导演:乌拉•西蒙松&约翰内斯•夏尔纳•尼尔松西蒙松和尼尔松1969年出生于瑞典隆德。
两人在七岁时相识于一次共同参演的学校戏剧活动上。
在斯德哥尔摩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后,尼尔松先后从事过平面设计师、动画片画家、导演和制片人的工作。
西蒙松则从马尔默音乐学院毕业,做过音乐家、歌唱老师、导演和编曲。
两人都未曾在学校学习过电影或接受此方面的培训。
1996年,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短片Nowhere Man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参加影评人周单元。
另一部短片《不速之鼓手》(Music for 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也在200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三十多个国际奖项。
2006年,两人再次携短片Woman and Gramophone参加戛纳的影评人周单元。
之前平面设计师和音乐家的经历在两人的导演和配乐工作中留下了痕迹。
由于带着荒谬的色彩,并总是对人类的思想和动机充满好奇心,他们的作品堪比雅克•塔蒂、罗曼•波兰斯基及其同胞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噪反城市》是两人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转载自http://www.sweden.cn/culture/art/film/2011swedishfilmweekinchina/soundofnoise/
太棒了!
我愿倾尽所有形容美好的词汇献给这部电影。
这就是音乐版的猜火车,创意太赞了。
6名鼓手全部是本色出演,剧中都使用本命。
最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创造和享受音乐。
音盲的世界你别猜。
片中四个章节的创作和六位鼓手的演绎,简直太无与伦比了。
喜欢音乐的人一定难以理解音盲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举个简单例子,唱歌好听的人一定无法体会唱歌跑偏的人的苦涩,反之亦成立。
片中的音盲男主其实是被妖魔化了的音盲案例,只不过更多体现成分在于他出身音乐世家,却无法演奏一种乐器,并且成了一名毫不相关的警察,内心的失望 愧疚 憎恨成分居多。
另方面,六名鼓手策划的城市乐章是以非传统方式颠覆传统音乐理念的最好写照。
人体、体温计、印章机、碎纸机、硬币、甚至电缆,当这些成为一首精彩绝伦的佳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你不会认为这就不是音乐。
所以,实验主义、奇幻主义、超现实主义才是它的关键词。
关于音乐主题,实践证明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创造和享受音乐。
道奇在公路狂奔,发动机的轰鸣配上架子鼓和节拍器顿时就让人体内的叛逆分子开始躁动起来。
生活平淡无奇,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曾经无法习惯的习惯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因素出现,也许是一句话、一首歌、一幅画甚至一个音符。
我们惊讶的发现,那本已被岁月战败的另一个我,竟然依旧存在,而且跃跃欲试地想要去打破什么。
生活是一面镜子,平滑而现实的镜子。
梦想是也是一面镜子,弯曲的镜子,镜中的事物随心扭曲,飘渺却美好。
只是不知当你发现你想要的是弯曲镜世界时,你是否还能钻出那泥泞的现实。
瑞典这样长期高福利国家,从未经历过战火,也未曾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民众生活在开心幸福的环境中,诞生出这样的创意,难得,也却有一点不着边。
艺术创作医院那段真是有点惊到我,别的还好,最后那点怎么警察先生还叛变了呢?
在我看来这样的年纪大的女人没啥性吸引力了,最后那一点点酒吧演出总算回归了正常世界,唱的歌声也更好听了。
我挺希望国内将来也有这么一天,一堆无厘头的作品横空出世,不尽然都是好看的,但是说明百姓过得幸福,闲的难受有精力想这些
我24岁的时候到单位上班。
每听到老头老太讲那些龟毛的琐碎事,心里就尼玛果断地怒火中烧。
每到那时,我的兜里应该有一个邪恶的MP3,里面装满是NIRVANA、ALICE IN CHAINS、SLIPKNOT、污秽摇篮,甚至还有JOHN ZORN、灰野敬二、等等的疯狂叫嚣。
那时我就在想,假如我能接通一个空气中的频道。
把这些倒霉的声音放给全世界人共享,那地球一定会被玩的HIGH翻上天。
到我年纪大了,我渐渐意识到。
自己所相信的那种赋予能量的音乐,并不能影响到任何其他人。
伟大的传播业,甚至能把一班以烧音响为趣味的疯子,请到中山堂办成一出像模像样的声音艺术展。
所有的抵抗主义叫嚣者,最终还是会友好地加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阵营当中。
然后再调剂上比起过往更甚之4、5倍的矫情,和这个下贱的时代一起吹牛皮。
对于一个仅仅认识中国字的人而言,《噪音》也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文字幕。
张扬的音乐狂徒,干的都是高保真、立体化的犯罪场面。
再搭上这种天真烂漫的妄想症剧情,我敢保证这是听不懂瑞典语且英文也基本烂的你,第一部在无中文提示下,看的最顺溜的一部电影。
音乐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不同人手中的珍藏品,在不同人的手中,它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性。
不过也许在谈论这一点本身的同时,音乐对于我得意义就丧失了一半。
这种感觉也是一点点再消磨的,不知不觉,自己降低了音乐在自己生命中的存在感。
那本来心爱的电吉他也像被孩童珍爱的玩具置放在某个昏暗的角落,也许是等待被唤醒,再或者是就这么一味沉睡下去。
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的形式一直被自己用来标榜自己的一种手段,也许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摇滚就是酷,爵士就典雅,流行就是媚俗。
对音乐的态度就好像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对待音乐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起来,就好像是自己本身对生活狭隘的认知。
很多时候,也许真正需要去倾听的是生活本身的节奏。
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生於一個音樂世家。
母親是鋼琴手,父親是著名指揮家。
他的弟々奧斯卡是一名神童。
四歲會拉小提琴,十二歲便開始譜曲。
而阿瑪迪斯(Amadeus)——雖然他的名來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他卻是一名音盲。
後來,奧斯卡成了著名指揮家,阿瑪迪斯做了一名波麗士大人。
桑娜•柏森,曾就讀於正統的音樂學校,但她非正統的「音樂創作」無法讓學校認同,包括用馬糞以及消火水栓奏樂(她曾經引發火警導致學校被消火系統水淹,然而她則認為這是新式的奏樂方式)。
他的好友馬格納斯和她看法相同,都認為這個城市沉浸在輕浮與無創意的音樂之中。
為了拯救城市的音樂品味,馬格納斯設計了名為《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方案,二人一拍即合。
馬格納斯和桑娜開始物色鼓手界的怪才:約翰內斯•比約克,馬庫斯•哈羅德森,麥蘭(和桑娜同校被開除的學生),安德斯(前瑞典愛樂樂團定音鼓手)。
六人組成「音樂噪反派」,開始集體用鼓點音樂發起對城市的「襲擊式創作」,包括第一章《往我屁眼裡面灌氣》,將患有痔瘡的奧簡•勒梵德拖到手術台麻醉之後當鼓來敲打;第二章《親愛的,給你錢》,闖入當地銀行將紙鈔送進碎紙機之內演奏;第三章《你妹的音樂》,用大型起重設備施工製造的音效,破壞了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的指揮家弟々奧斯卡的海頓音樂演奏會。
阿瑪迪斯由於自己的職業與家族的音樂傳統不相符,一直很自卑,而實際上,他討厭「音樂」,而只想有一個安靜的世界。
在偵辦這起不尋常的「音樂襲擊案」中,阿瑪迪斯神奇地發現所有被「音樂噪反派」演奏過的東西,他再也聽不出聲音。
於是他帶著獵奇的心理,不斷搜尋者噪反派的蛛絲馬跡。
直到阿瑪迪斯觀看到桑娜原來所在學校存檔的一份錄影之後才發現,被學校稱為垃圾的噪音,他卻能聽出美妙的樂章。
阿瑪迪斯最終發現了桑娜和「音樂噪反派」的藏身之所,並且發現了《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原稿。
而這時,「音樂噪反派」已經趕往電廠演奏最終章《電力熱愛》。
一向被視為音盲的阿瑪迪斯突發奇想,綁架了桑娜並且要求噪反派的其他成員演奏自己譜寫的樂章。
本來噪反派都對阿瑪迪斯譜寫的音樂嗤之以鼻,認為完全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神奇的是,桑娜卻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整個城市成為了一件美妙的樂器。
噪反女和警察大人墜入愛河。
如同患有耳硬化症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言:「即使對於藝術,也不必再對它掩飾你的耳聾。
」
我只觉得配乐不错
艺术家做的事果然理解无能,这样的艺术不要也罢
以后谁再在短评里骗人我就上他家阉掉他····什么鼓手什么音乐反社会什么小号搏击俱乐部····他妈走到最后15分钟就成纯纯的爱了
豆瓣小清新们脑袋又进屎了
节奏也是日神因素哈。导演一定去多了电声大趴不过瘾才搞出这个行为艺术片子来,可惜实在对电声无爱最后的Bossanova倒是挺打动我。说实话影片除了音乐其它乏善可陈,叙事模式无甚新意最后演出又呈现出一派都市奇观的景象实在是力度不足。而用生活中的声音做音乐又不是影片独创。3星半
妈比
很匪夷所思也很大胆。里面的试验音乐有一个响亮的主题,“这个城市已被垃圾音乐所覆盖,我们要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好音乐”。不得不说片中4个乐章的音乐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与“壮烈”,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存在于满是黑色幽默的电影中,既无奈又悲哀。让《伤不起》来得更猛烈些吧!!!
搞半天你就是想听john cage啊
太牛逼了太牛逼了!!!!!!!无法形容!!!!!!!!!摇滚版的V字仇杀队!!!!!!无政府主义!!!!!!!噪音袭击世界!!!!
我擦,太文艺了吧。。。
音乐确实一般。想做实验音乐有没放开手脚的感觉。。。到底还是在演奏。如果把自然的声音编排到一起可能效果会更强烈。
看的想睡觉
噪音的逆袭
好看死了。笑死了。
对不起啊。。。。你TMD太让我尿了 开始多好啊。。。到最后。。。。唉
鏡頭弱,敘事弱,演技弱,主線模糊到幾乎沒有
很有意思的电影 创意很好
卧槽你们是人吗?被评分骗了来看的!!!
片子本身不差,但整个想法我欣赏不来。最后那首歌挺好听。
对那个警察来说,寂静就是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