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片子,没想到这么好看。
力荐!
朱厚照大概是朱老师的角色里最为特别的一个。
他不爱江山,却有能力治理江山,即使是为了能够玩得自由。
不可否认的是,朱厚照有一定的治国才能,在很多事的抉择上都能拿得了主意。
朱厚照的皇帝之位被他的堂弟继承,并非是亲儿子,而朱厚照跟堂弟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好,所以后世史官在记录武宗时,难免受了当朝统治者意愿的影响,这导致了不同的史料中对于武宗的记载前后矛盾,比如《武宗实录》中曾写武宗是酒鬼,而《明实录》中记载武宗是一位英雄皇帝。
朱老师在塑造这个角色时,做演员时间并不太久,却将这个角色塑造得入木三分。
朱老师把朱厚照的机智聪颖、嬉戏荒唐、刚毅果断、耽于美色这些矛盾荒诞演的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尽管朱老师一再谦虚,作为观众的我还是觉得,朱老师是努力和天赋都很足的演员。
全剧演员都是演技派或是老戏骨,有陆剑民老师、达式常老师、魏宗万老师等人。
剧本也很不错,值得好好一看!
(部分源自网络资料)
篡改历史,误人子弟!
居然有这么高的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朱一龙!
我只看了前两集就发现,仅仅大臣进言杀八虎,这就是有违事实,八虎一夜逆转,更是胡编乱造!
阳明先生的夫人不会很恩爱阳明先生,历史考证,其夫人对阳明先生有冷暴力的倾向!
而且王阳明是大明被脱了裤子庭杖第一人,为什么?
编剧知道么?
平生最讨厌电视剧篡改历史,此电视剧最为可恨,误人子弟!
这个戏应该和大明王朝1566对照看,主题太统一了,朱一龙的大部分情态,都与陈宝国高度相似,擅用权术,洞若观火。
如果嘉靖是最聪明的皇帝,那这个戏里的正德可以与之并列。
他们聪明到了难得糊涂的境界。
明朝政治体制非常成熟,成熟到皇帝不上班也照样运转,也因为太成熟,大臣们难得几个有良心的。
我有时候不敢连续看,怕被各路伪君子真小人气炸。
当皇帝不能气炸,还要搞平衡。
要牵制文臣,用酷吏,用完再杀。
虽然名声不好,但效果显著。
这两人都实现了对权力的实际控制,区别在于一个直接,一个迂回,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动一静。
共同点是表面感性超然不在乎,内心却精明隐忍稳准狠。
朱厚照的聪明,在于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人,王阳明正直,但不能常用,满朝嫉贤妒能,对他越好他越危险。
朱厚熜的聪明,在于恰当的时间换恰当的人,严嵩贪,徐阶也不干净,谁又比谁好几分。
聪明人都孤独,一个修心,一个修道,都想逃离这个身份,屏蔽这些嘴脸。
花了不少钱,挨了不少骂,骂他们的人一边架他们的名义,一边不干好事,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两位皇帝在剧中的神色多以阴鸷深沉为主,辅以心不在焉的动作,他们把皇帝这个职务当成工作,工作之外的修养实在太多了, 中国的政治生态下,皇帝的任务不是做实事,核心要务是斗大臣,皇帝斗得过大臣的时刻并不多,明朝就有两兄弟做到,他们的故事,你看了吗?
以前对王阳明没有什么了解,如果仅仅从剧来看,他真的是一位圣人呀。
能够国家,百姓的利益永远摆在首位,这是真的太了不得的事情了。
从奶奶,到父亲再到妻子,都是为大义可以牺牲的人,确实非常难得。
传道的时候,还谈到了教育问题,不提倡暴力的方式,提倡说服教育。
还能带军杀敌,可谓能文能武了。
这个倒是以前不了解的。
趁热打铁,买了一本他的书来看,权当是再认识了。
看了这个剧,尤其是最后几集气愤不已,明朝贪污腐败奸佞横行,光靠一个王阳明如何支撑,王阳明是圣人又怎么样!
积重难返,尾大不掉,明朝必亡阿!
正德皇帝貌似清醒,但是说实话,智慧不足,矫情有余!
想当个普通人,首先得是个人,做不好人,勿论其他。
王阳明做到了知行合一,无愧天下,这个皇帝还是算了。
《天地人心·王阳明》由李伟导演,通过戏剧化、艺术化,深入浅出地阐述心学哲理,用生动的故事展现王阳明对心学的实践与传授。
这是一部历史正剧,是以王阳明为文化传承的一个切入点,重塑国人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的通俗正本,将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与灿烂的实际范例。
该剧讲述的是明朝一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探索奋斗的一生。
十四个月才出生的他,本就命途多舛,但他少年立志、官署格竹、江北诀囚、弹劾刘瑾、被陷遭贬,依然对真理追求不变,直到龙场悟道才开始走向光明,此后赣南剿匪、平定宸濠之乱,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之道,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证明,人是可以通过修身磨砺而成就一颗通透光明无私之心。
梁启超先生尊他为“千古大师”,王阳明身上体现了一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家国情怀。
阳明心学和史实在大陆并不被广泛熟知,所以仅有几条评论,也就不意外了!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片,结合史实,系统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发生发展以及现实运用。
大陆没有播出,自己找原因。
在韩国播出了。
日本是特别推崇阳明心学的国家,会举办纪念阳明先生的活动和学术论坛。
日本的海军大将腰间的腰牌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蒋介石一生推崇阳明心学,败退台湾后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并要求他的部下都研学阳明先生的著作。
正德初年,小皇帝对“八虎”太监言听计从,王守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被廷杖四十,逮入诏狱。
最终被贬往贵州龙场驿。
在那里王守仁发现了一个山洞,起名为阳明洞。
由于王守仁早年就诗名在外,远近诸生纷纷前来就学,一块蛮荒不毛之地,就这样成了其乐融融的传道讲学之所。
王守仁数年面壁一朝顿悟,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知行合一”,既是他苦苦思索后的悟道所得,也是他广收门徒进行教学的命题。
谪戍期满,朝廷安排其为江西庐陵知县。
此时的王守仁不管是学业还是思想都日益精进,已经正式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命题。
当时那一带民变四起,王守仁对兵制进行了改革,事变很快平息了。
由于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出自守仁之口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流传久远。
两月前,路上碰到只流浪猫,因主动跟随,抱起也顺从,送宠物医院检查自带抗体,因此收养之。
此猫在家不安分,发情乱撒尿,没事望窗外嚎叫,但凡门窗有疏漏便逃之夭夭三回:一回顺防盗窗入邻居家被送回;一回一宿未归,次日傍晚偶遇抱回;最后一回出走当晚被寻到,居然口咬手抓挣脱逃离。
至今两周有余,今夜再次偶遇,居然主动头来蹭,脚来跟。
无奈已领养四月大的小猫一只,担心其身上病菌传染,亦一屋不容二猫,故只喂食并无领回家。
其饱餐一顿后,便在楼梯口趴着,久久不离,唤其上楼,不理,唤其离去,亦不理。
后不见踪影。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当初猫跟随且顺从,唤起恻隐之心而领养。
今夜弃之,因担心其影响小猫健康和生活,亦为恻隐小猫之心弃养。
孟子有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当时决定领养前,有两个考量,其一是否有健康问题,故带至宠物医院检查,其二家中今年闹鼠,猫可用于捕鼠;而此番拒之门外,亦有考量,其一是收养两月来,乱撒尿影响环境,二是其身在屋中,心在大自然,再次领养又有何益?
陆阳心学讲心即理,不假外求。
孟子提出人皆有之的心,即为理之心否?
倘若真如上述,所做决定均由心即理自然而成,何需有感撰写此文?
阳明先生说的“破心中贼”,如心中无贼,又何须破之?
恻隐之心,既人皆有之,则如同佛祖慈悲大众,众生平等,岂有厚此薄彼之理?
是非之心,既人人皆有,何需经世俗常理思索判断方知对错呢?
如此岂不是罗生门般,每个人有自己的是,对方的非不成?
突然感觉写此文如同恶行之后向佛祖叩拜,向神父赎罪般,无非求个心安理得,哪里有什么心即理呢?
再换个思维逻辑,若两月前弃之不理,亦或今夜再次收留,心是否又有理呢?
两月前不收留,可为“是非之心”判断,流浪猫难以熟家,养也白搭;今夜若收留,可为“恻隐之心”,使其无需再受流浪之苦也。
心还是那个心,但理却不是那个理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之句突然浮现脑海。
收养或不收养,一旦有了善恶之分,便已不是心之体了。
因为心本身并无善恶,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说人皆有之,其本就带善恶主观色彩,故并非心之体,而是意之动。
既已动,即自成理,故上述四心并非心即理的心。
无善无恶的心之体从哪来?
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
如果非要套用个逻辑的话,也许真如佛教所讲之阿赖耶识即每人与生俱来之心,其藏在我们无法发觉之处,只不过通过末那识产生意之动,从而与外界发生联系。
那么孟子的人皆有之四心,其实已是在末那识层面。
举几个例子,同样看到可怜之人,为何有人怜悯之心施舍,有人却嗤之以鼻无视呢?
何故小孩大庭广众撒尿不见羞恶之心,成人却有呢?
君不见小孩骑长辈头上,却无人谈起恭敬之心呢?
既有是非之心,何故孔融让梨还需用来做教育启蒙呢?
想到这,才明白阳明心学的心与儒相去甚远,与佛却是殊途同归。
其破心中贼,破的恰是佛所讲的“贪、嗔、痴、慢、疑”五毒。
猫收养与不收养否,世俗自有其理,但这并非心之体,而是意之动。
换句话说,世上之人所行之事,都是由意之动而付诸实施,而并非心之体。
因为这个意之动受到心中贼影响,即会与心之体相差甚远,甚至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我过去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西游记》开篇就讲孙悟空,而不是讲取经的领头人唐僧。
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西游记就是本佛经,讲的就是孙悟空破心中贼的过程。
西游记中讲孙悟空的心有这么一句话,说是“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又讲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其实说的就是孙悟空的猿心复杂多变。
唐僧收了猪八戒后,就遇乌巢禅师传授《心经》。
到了第八十五回,孙悟空还笑唐僧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提醒其有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还向其解释“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
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
如此看来,一部西游记,恰讲的就是孙悟空破心中贼的心路历程。
再一想,其实《西游记》的取经与我上述思考的养猫与否本质上并无区别。
我今日之思索,恰如第九十八回唐僧发现被骗,取到白纸真经的短叹长吁:“我东土人果是没福!
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
怎么敢见唐王!
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
”这话充满了世俗之念,又是埋怨东土受西方歧视,又是担心见到皇帝交不了差。
我们一生中的事,抛开表相,无非与取经或养猫无异。
当我们纠结于无字经书如何交差,纠结于养不养猫之后果时,即坠入了佛家所说的五毒之中。
换言之,王阳明倡导的事上练,恰是告知我们要抛开世俗之扰,着眼在练而不在事本身。
只有把事看成练的必经之路,把练作为事的终极目标,才能达到老子道德经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之境界。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
难怪阳明先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人,难怪西游记会诞生在王阳明先生去世之后不久。
之所以打这么低,是因为我本来对这部剧期望很高,而且这部剧还是9.0分。
这部剧和海棠依旧一样,剧中人物很激动感动动情,就导致强行煽情。
我感觉将观众带入感情的最好方式是让观众去随着剧情展开,自己感动。
就像孔子那部电视剧一样。
王阳明的一生非常精彩,他的性格我不清楚,但我想应该大多时候是沉默的,沉默的格物、深思。
他周围的人太吵了,话太密了,他的媳妇、他的书童总是像惊弓之鸟一样,随时带着那种大祸降临、王阳明太牛太无私的感情在演戏。
我记得孔子中他的一个弟子把自己的肉割下,煮熟给孔子吃,那一段是非常感人的,那个镜头是沉默的,观众的感情是饱满的。
这部电视剧镜头太满了,观众感情很尴尬。
因为演而演,明明有那么好的剧情,但这些演员太拉胯了。
王华的诠释还好一些,比较正常,王阳明周围的其他人真的太跳了。
还有刘瑾,他演的太夸张了,正常人会那样说话吗?
就算他是个死太监、历史上有名的大坏蛋,也不用这样吧。
他的坏是体现在他做的事情上面,又不用天天带着坏人面具。
朱厚照被龙哥演活了
一生俯首拜阳明
满屏尽是扯淡剧,好剧都不给播。苏东坡,王阳明等。以后还有人投资拍正剧么?拿什么给现在的年轻人看。不过这个9.2虚高了,8分尚适合。
还可以
一分给周海媚的,其他都不配
就是爱6叔。全部看完终于习惯了您的披发。韩国播的中国没得看,和当年的王阳明神吻合了。。。
接的第二部戏就演成这样,演技惊人!
神化王阳明过誉之作。建议和电视剧《正德演义》或者韦庆远的《正德风云》一起看,方能深入理解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学说的含义。
为啥国内不播
陆剑民封神之作,到位,历史剧还是国内的不倒的丰碑
“富士山终究留不住欲落的樱花,就像我一直抵不住对你的热爱。”
好看
居然有韩国版本,中国没有。可悲可叹。不过整体看评分过高,王阳明一会儿像李时珍,一会儿像孟夫子,还说了一些跨越时代局限的现代言论,有些违和。
又看了一部烂剧!被豆瓣评分骗得最惨的一次!这评分绝b是某演员粉丝打出来的。也是很神奇,全网只有韩语字幕。
朱一龙是演员吗?一张木讷的脸!
虽然说让我稍了解了一下王阳明,但该剧还是让我失望了,失望于他的先天圣人,剧情也失真!
断断续续可算是看完了,因为没法在国内国内平台上看到,还是韩文字母,可真不容易……因为对明朝历史感兴趣,所以慕名前去观看。加上对正德皇帝的好奇和对王阳明文武双全的仰慕就成为激励我追剧的动力。一共38集,感觉还好吧,从被刘瑾陷害被贬官,再到龙场悟道,再到击败宁王朱宸濠造反,最后再到晚年讲学授道,人生起起伏伏也是够传奇。但缺点也有,一个是配音问题让人很出戏,另外一个是群众演员也真的太业余了,虽然历史上王阳明的经历和成就也许更加传奇,但剧中说教意味实在太浓厚了,仿佛一切都主要阳明先生出马就都搞定了一样,太脸谱化的塑造了,反而是朱一龙的正德皇帝倒是给人意外的惊喜吧。(或许是因为国内不能看给这剧加了太多滤镜吧)
看的中语韩字版本的,感觉有点过誉了
汉正王阳明不足以称圣,如果没有王阳明,中国的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方向
拍的是真烂!剧情烂得一塌糊涂!王阳明人物一点气质都没有!路人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