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杨家将》。
剧情简单到整个故事在开场三十分钟就演完了。
杨家将的故事如果不是讲杨家军怎么与辽人杀个你死我活又有什么好看?
古时候说书人最爱讲、老百姓最爱听的还不就是电影中那后90分钟的战场戏码?
如今这个年代,热血真男儿太少,多少年前香港武侠电影盛行,那是人们都还讲求忠孝礼义的年代,就连《古惑仔》也大秀兄弟义气。
而去年最火的港片《寒战》,男人们都开始玩高智商高科技了,重义气重感情的李文彬最后也只有退隐江湖的命。
话说回来,虽然电影里的文戏不多,但看得出导演、编剧在内容上的精炼。
一开场就摆出了潘杨两家不共戴天的家仇。
而皇帝面对这左膀右臂两家人的矛盾,碍于手心手背都是肉,迟迟不肯表态。
恰好辽兵犯境,倒是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
原本顺势打发了杨业领兵出征,若凯旋而归则将功补过,潘仁美对救国救民于危难的杨家也不好再加责难,若兵败而归则刚好治杨业一个领兵不力之罪,也算平息了国丈与宠妃的愤恨。
没想到潘仁美也主动请缨,皇帝自然不好在这个时候驳了国丈的面子。
也罢,你们两家的恩怨就让你们自己到战场上去解决吧,生死定夺在天意,与我皇帝无关。
于是,皇帝将主帅印交付了潘仁美。
他又怎会不知潘仁美会假公济私伺机害死杨家军?
只不过朝廷损一员大将又何妨?
何况杨业已是不惑之年,廉颇老矣。
更甚者杨家军在民间威望日益高涨,功高岂能盖主?
杨业此役未出战,已注定一场悲剧。
之后,皇帝恩准杨家七子赴两狼山救回老夫,也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已。
正如苏武大人梦中所言“哪个帝王会派兵营救败军之将?
”皇帝之所以有如此举动,不过是念及杨家会对他任潘仁美为主帅心怀不满,借这个机会给一个天大的恩赐于杨家,从此杨家感恩戴德继续忠君报国。
于是,皇帝的腹黑就在这些碎片式的片段中塑造成功。
尽管剧情乍一看简单到不行,就连我自己看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在心里嘀咕:这剧情就算完结了?
但杨家将的故事,本来就是家喻户晓,就算没猜对开头,也猜得到结局。
所以,导演也不卖关子,痛痛快快地把结局抛给了观众。
当你知道一个人必死无疑的时候,你就会在心里进一步放大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
更悲催的是,你知道他一定会死,你却只能无力地看着这一切进行。
只知道皇帝腹黑,原来最腹黑的是导演。
首先这不是一部烂片,至少7、8分总是有的,我给10分,只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而已。
我们现在看片,讲究的是骨头里面挑鸡蛋,你自己吃饭不斯文,被骨头硌了牙,怪我喽,咋不学我用舌头抿着吃,还是很香的。
童年的杨家将,金沙滩,七郎八虎,总体上对大郎、二郎、三郎的印象很淡,他们牺牲的过快了。
而这部电影七个型男加一个老型男,认认真真拍了一部热血男儿杀杀杀的片子,已经超过了预期、满足了童年的意淫,凭这个也不止6分了。
仔细品味,竟觉得这是一部很用心去导、也很用心去演的好电影,比一部普通动作片多出了很多心思。
一、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恐怕很少有人会这么来评价杨家将,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忠君爱国的暴力美学,总觉得军人怎么会不热衷铁血厮杀,只有文官和懦夫才喜欢玩弄阴谋诡计、苟安求和。
但这部电影却隐含在画面背后,深深地反战基调。
鬼谷子对佘太君的那番暗示,凭你自诩为忠臣良将,干的是生灵涂炭的买卖,哪里去求福呢?
人家杀了你的老公,你的孩儿,固然你沉浸在无尽的悲伤哀怨之中,可为啥你老公你孩儿得胜还朝了,就要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呢?
他们难道不是把别人家的老公、孩儿都杀死了吗?
如果这些问题不去思考,我们还真是几千年都满足于无厘头的生活方式,你自己浑浑噩噩,怪我喽。
二、这是一部反封建的影片我不是上纲上线。
但总要有人把问题提出来,从根本上反问为什么?
我们才能看出自己是否比古人有所进步。
认真看过电影的同学是否还记得电影背景中的交代?
为什么六郎郡主两情相悦,但令公却坚决不让他去打擂?
为什么郡主名为御妹,圣上却答允潘仁美的比武求亲?
为什么在潘娘娘哭诉御前的时候,宋太宗迟迟不作答复?
为什么明明大家都知道潘仁美要在前线公报私仇,太宗面露狰狞,但还是同意了这个自损长城的方案?
(这里太宗的戏份虽少,却演的很入戏)答案只有一个:平衡。
为了满足帝制的稳定,平衡是高于一切的、甚至高过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在平衡这个最高指导思想下,牺牲杨业算什么?
狄青、岳飞,后面被牺牲掉的人还多了去呢。
那么为什么平衡会成为最高指导思想呢?
这是因为唐朝血的教训、五代十国的悲歌,大宋只有清醒地坚定地执行这一思想,才可能生存于乱世。
两狼山,杨继业不是死于潘仁美之手,而是他必须死,圣明的皇上在他出征前就准备好了对天波杨府的抚恤和恩赏。
什么是反封建?
揭露这个事实,就是反封建。
我不是上纲上线。
让我把这个事实说得再清楚一点吧:郡主是何人?
后周世宗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亲封御妹,她的立场就是后周宗室老臣的立场,为她择婿,有多麻烦,可想而知。
杨继业何人?
北汉降将杨无敌,他即可为大宋长城,也可为大宋心腹之患。
潘仁美何人?
陈桥兵变拥戴之嫡系。
谁是忠臣?
在百姓看来,杨业大忠臣,可在皇上看来,还是潘美靠得住。
郡主应该许配给谁的儿子,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电影中说了,杨业曾全歼辽军30万,这是什么概念?
功高震主啊。
可以想象如果不加以节制,未来大宋的北部边防军事力量将由杨家独揽,七郎八虎,对佘太君而言,是多么好的几个孩子,可是对于宋太宗而言就是未来几个定时炸弹,七郎乳臭未干,就敢打死皇亲,谁能保证未来他们不造反啊?
郡主和潘家成亲,后周宗室旧臣势力就和大宋嫡系合并;如果郡主嫁给六郎,杨家的势力还有谁能遏制?
潘娘娘的那一句:我大宋也不是只有杨家能出征啊。
这就是太宗狰狞的原因。
这些内容,大家都是明白人。
只有六郎、七郎两个小孩糊涂,看不明白的观众,基本上也就是六郎、七郎的理解水平吧。
杨业为什么一定要死?
因为七郎打死了潘豹。
假如潘豹娶了郡主,太宗会暂时放过杨家,因为势力达到了平衡。
但七郎打死了潘豹,而且是在合法环境中打死的,郡主越要极力维护杨家,太宗就越要杨业快点死。
只不过杨业不能死在太宗手里,他只能死在为国尽忠的路上,这样太宗就可以广施恩恤,让杨家的势力继续为这个赵宋王朝卖命。
我不是上纲上线。
揭露这个事实,就是反封建。
重要的话说三遍。
宋太宗谙熟治国之道,他没有错。
他答应佘太君的救援请求,却不给七子调兵,反而让潘美分兵,这已经把话说的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
明眼人已经知道摆在杨家面前无外三条路:1、杨业死。
死后风光荣耀,可保杨家在大宋一朝平定安辉、德昭嗣顺。
2、杨业降。
三朝降将,从此杨家再无抬头之日,在辽邦,遍地仇人。
3、杨业反。
杨家此时造反,一无兵马、二无亲信,也不过是死路一条。
杨业和佘太君都明白,除了配合皇帝演好这出精忠报国的戏,杨家别无选择。
潘仁美呢?
你看见他射死杨七郎时留下的泪珠吧,老戏骨啊。
他除了配合皇上演好这出公报私仇的戏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我不是为他们辩护,而是控诉。
控诉这个黑白颠倒的封建社会。
如果一千年前,我们不明白,难道今天还要让我们糊里糊涂吗?
三、这是一部反迷信的影片什么叫做七子去六子还?
这不就是江湖术士的典型伎俩吗?
"六"有歧义,"还"有歧义,断句也有歧义。
但是这句谶语却贯穿全剧。
七郎并不知道这个谶语,但他却跑去找潘美,演的很好,16、7岁的年轻人、冲动、莽撞,他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换来救兵,这是糊涂,但也很可爱。
如果七郎不是这么个糊涂的孩子,他也就不会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如此悲壮的印象了。
大郎知道这个谶语,信了吗?
也可以说信,也可以说不信,因为无论信不信,自己都必须独战80精骑。
有没有谶语,做大哥的别无选择。
二郎知道谶语,信了吗?
不信。
因为他宁可自己死,也不能让大哥一个人死,那个狗屁谶语有什么用?
六郎不知道谶语,他为什么真的活下来了呢?
跟谶语无关,跟责任有关。
四、这是一部希望诠释"忠孝仁义"的影片这是一部有所追求的电影,体现在每一个人物设定和台词脚本上。
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杨家将影片的重要方面。
"忠",传统意义上,这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不忠君就是不爱国,也就是叛国、汉奸。
现代社会这个"忠"字,一般诠释为对信仰或者主义的忠诚。
杨业要体现"忠",但这个"忠"里面却包含了自己的思考和算度。
苏武梦中一番话,也可以看作杨业灵魂间的对话,老杨不死,小杨都会被害死啊。
就算是他们脱离敌营,逃回宋境,境况有变化吗?
没有。
在出征前,杨业必须死已成定局,如果有别的选择,就不用出征了。
杨业碰死李陵碑,就是在尽忠,在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皇权尽忠,告诉他和他们,杨家永不会反。
"孝",为什么七子要出发救父,七子有兵权吗?
从电影中看出,他们没有兵权,也就是百十名府兵而已。
但为什么要去救父,为什么六郎要把父亲的遗骸带回来,这是弱智吗?
不是,这是责任。
这是一个家族能否存在下去的精神支柱。
如果没有了这些看上去明知不可行,反而偏要去做的执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
"仁",六郎原本不想杀耶律原,说明六郎确实具备将来统帅的人文修养,既然本片具有反战的基调,能够化敌为友也是一种战争策略,当然也可以看作为回马枪惊鸿一瞥做准备。
(客观上讲,本片的动作画面还是很不含糊的)"义",二郎返回,观众不满意,认为大郎至少杀了几十名追兵,延缓了敌人追击的步伐,但二郎的贡献就小多了。
试问这些观众,杀几个人算是贡献大?
二郎返回的意义不在于杀几个追兵,也不在于拖延了多长时间,而在于返回本身,这是兄弟情义。
四郎五郎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好勇斗狠、一个仁心好医,但两兄弟有智有勇,巧妙利用地形和火攻,与80精骑的余部同归于尽,最后坠崖的时候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嬉戏,这也是兄弟的情谊。
三郎得知敌方的毒箭手就在左近,"义"无反顾冲进青纱帐,近距离手刃仇人,何等畅快,被耶律原的击杀又何等震撼,以至于我们都认为三郎仔仔是这部剧中最帅的。
尽管这是一部三年前的影片,尽管当年因为轻信别人的影评而错失观看,但三年后,我还是奉上一张电影票和用四个小时写成的影评。
它真的还不错。
说实话,我向来都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可是看完之后,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它,强大的演员阵容,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等等等等每一点都做到了99分!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是100分,因为还有1分要留点余地给时装版的XDDD)尽管导演没有用什么大悬念来吸引人,也没有特地去渲染或凸显什么,甚至连每个人的死都是那么的迅速,这种设置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一部无聊的烂电影,可于导就是这么有本事让电影一气呵成毫无拖沓又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真心赞先说七郎,很小声地说一句如果没有付辛博的话我根本不会去关注这部电影,然后请容许我仰天大笑三声真心觉得包子演技比以前好了很多!
咳咳回归正题!
很多人都说是七郎是罪魁祸首,而且他的死是最没价值的,我却觉得未必如此。
潘仁美恶行昭彰,杨令公忠心耿耿,同朝为官本就是对头,若得机会,潘仁美怎会不杀杨令公?
只是恰好,七郎害死了他的儿子,让他更加坚定了要除杨家的信念。
而七郎,家中幼子,父母的疼爱少不了,六个哥哥的爱护更是把他宠上了天,性子骄纵些本就正常,再加上年纪尚小,难免会冲动些,谁年轻的时候没有活过一些无法无天的日子?
可是危难的时候,正是这个“不争气”的七郎,为救爹和兄弟,不惜下跪求潘仁美,并非他认可了别人扣在他头上的谋杀的罪名,而是他觉得,宁可自己背下罪名去死,也不能让爹和兄弟们出事。
“你儿是我杀,只要你出兵救我爹,我愿一命抵一命!
”“我今天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最终,万箭穿心的结局成全了他的孝心。
一个人,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魄力与担当一切的勇气,若非缺少了岁月的打磨,他朝必成大器!
再者,我想说的是三郎。
从电影一开场,我的视线基本是停在七郎身上的,可是渐渐地,我开始用心去了解每个人,关心的是整体而非七郎一人,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三郎,或者说,是周渝民。
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花泽类那种温柔型上,可是这一次看到他的表演,完完全全让我改观了。
三郎凌厉的眼神,甚至是气场,百发百中的箭,真的是perfect!
同时,我很欣赏三郎的性格,典型的少说话多做事,开场1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的他,却始终默默地关心着大家,兄弟腹背受敌的时候他总是能一箭射倒兄弟背后的敌人。
并且,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会如七郎一般意气用事,大郎要求独自留下,二郎坚持要留下陪大哥的同时把弟弟们托付给了他,他眼中是那么明显的不甘不愿甚至想一起留下,可他知道,他必须走,因为他是三哥,大哥二哥不在的时候,他必须担负起全部的责任,所以毅然带着弟弟们离去。
他又怎会不知留下几乎是死路一条?
可是他更不愿辜负,带着爹和兄弟们回去,是对大哥二哥最好的回报。
最后,好不容易报了杀父之仇,一转身却死在耶律原手上,出人意料之余,心痛更甚。
最后,我想说的是两大反派——潘仁美和耶律原。
潘仁美是坏,可万箭射死七郎之后流的泪并不假,他爱自己的儿子,就如令公爱七子一样,电影的主题是孝,是子对父的爱,而在潘仁美身上,体现的父对子的爱,在这方面,他也只是一个痛失爱子令人同情的父亲。
而耶律原,他知道战场上刀枪无眼生死有命,他不怪父亲技不如人战死沙场甚至尸骨都找不到,他遗憾的只是母亲的含恨而终,出发点亦是“孝”,只是表现得过于极端罢了,若非立场不同,或许,他能与杨家成为好朋友。
对于这部电影,我还想说:导演太狠了!
各种催人泪下啊!
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又是一波引人飙泪的场景!
片中洒热血,观众飙热泪,这就是共鸣吧!
希望每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能更好地理解“孝”,以及“爱”。
P.S.关于其他人,虽然还有很多想记下来的,不过还是暂且不写了总之都非常赞就对了!
而且剧透太多也不好嘛!
好吧我承认其实是因为我智商太拙计了(看标题就知道。。
),作文是硬伤,这篇影评写了删删了改改了写憋了我一晚上了,可还是想写些什么来抒发一下。
再P.S.第一次写影评,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无视。
这部期待了近两年的电影,比自己所期望的要好上好多倍,我是冲着付辛博去的,可看完之后给我震撼的不只只是付辛博,而是整部剧。
整个电影的节奏很紧凑,打斗场面很漂亮,细节处理也很完美,整个故事格局很流畅,不做作,不刻意,扣人心弦,若是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再稍微多一点点,前后反差会更大,就更完美了。
杨令公对国家的忠,对夫人佘赛花的情,听到老羊不死小羊难活,为让儿子活着回去死在李陵碑前,对七子的父爱如山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七郎的冲动才使得杨家遭此几乎灭门的灾难,我并不觉得小七有什么错,他是年龄最小,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可这正说明他有着绝对的正义才会看不惯潘豹的狡诈,对自己闯的祸或多或少的连带了家人,他的愧疚他的歉意,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绝望又决绝的去找潘仁美,明知是死路,也会了救父拼死一去,与其说七郎冲动,倒不如说他涉世未深,不知人心险恶,他也为了这冲动付出了代价,只是这代价太过惨烈大郎的哥哥范儿真的超赞,为了让弟弟们先走,自己留下孤军奋战,二郎返回来帮助大哥,无奈寡不敌众死于马下,四郎五郎为了阻挡追兵,更是放火围困与他们决一死战,双双掉于崖下,生死未卜三郎沉默寡言,但是对兄弟的情义都是一样的,内心戏走的超好,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特别到位,尤其是射箭的每个动作,利索又帅气,虽死在了耶律原的枪下,却也亲手射死了杀父仇人,于他而言应该也会有些许欣慰吧真的是一部值得全家人去影院观看的影片,杨家将教你忠孝仁义,说如果说这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这是一部教育片,在浮华欲望的现代世界,让古人唤醒那个最真实的你
本想打3星的,但看到这么多人还没看就随便给1星,那我只好随意给个5星了。
看之前没多大期待,我就是冲着某人去看的,让人超出预期的是上座率居然很不错,几乎9乘吧。
说实话因为之前看过很多剧透的点评,导致对情节了解太多,所以全片下来没有感动到流泪那么夸张,不过音效起了很大作用,电影除开始那段交代事情原委有点慢,开战后节奏很紧凑,后面打戏撑满全场,配上音效还是有点震慑力的,出影院后心跳都还没平静过来,导演的确没有刻意煽情,直接用镜头语言表达情感,但感觉有点过于节制了,几乎是给观众零喘息时间,发生事情后还没回想过来马上就进入下一场厮杀,这种节奏的确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战场上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没人会给你时间感伤追忆,但对我这种反应迟钝的人,在接二连三的死亡后一层压一层的感情没有很好的宣泄出口,到后面积压起来的情绪直接导致沉重多过于感动。
关于此片的评定,是的,不用说此片拥有多个烂片的明显符号:偶像演员扎堆、所谓古装大片(估计现在不少人一听到古装二字就直接归类烂片了)、杨门女将在前(虽然这两片子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这种片子还没上映就被多少人认定了烂片一部,所以从不对他的口碑报多大希望,但不管怎样希望看过后再来论断,在我对烂片的认识里,它离烂片的行列至少还有那么一点距离:1、至少故事交代完整清楚,构架清晰通畅,无雷点、节奏紧凑无尿点2、耳熟能详的故事,却还是有几个情节出乎意料,让人感动的地方不期而遇,真的是打到心里,有感动3、人物性格刻画明显,让人印象深刻(我看过好几部杨家将的电视剧,但没有一部是把7个儿子都塑造出来的,大多是4567为主,但这个才100多分钟的电影却把7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交代得很清楚,并让人记住每一个人,这点不容易)4、偶像们全是在战场上灰头土脸的厮杀,没有故意耍帅摆酷,几乎群戏,里面只有杨家将没有偶像明星,看完后感觉就是看了一部电影,而不是花痴了一帮明星。
以上几点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优点,但我认为这是这部片子保留住的最基本的底线,我要求不高,所以在我的理解范围内它不算是烂片,当然它有很多瑕疵,比如故事太过熟悉让人第一印象就是缺乏看点、影片宣扬的“忠孝仁义”把“孝”体现的过多而淡化了“忠”;音效很棒,但也是把双刃剑,感觉盖过了剧情的感染力;总之杨家将这种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创作空间实在有限,加上市场对古装片的排斥逆反心理,被人不看好也情有可原,但不被看好是一马事、影片本身好不好又是一马事,至少这部片子还算是认真制作,有热血有感动,我给3星以上!
这片子从开拍到上映关注了两年,一开始多少会有点粉丝心理,会纠结别人的评价,但看完后就坦然了,优也罢劣也罢,那是别人的感受,它在我心里已经有自己的分数,我关注的那个人进步很大这就很好,这类片子在现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很难取悦观众这是事实,在还没上映就被大片舆论导向烂片的情况下,除非此片是真的有什么惊人之处而后期反转,可惜它不是,它只是正常的讲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而大部分观众已经对这类故事不买账了……只希望古装片早日赢回观众信任吧
这片子不是杨家将,这是七个葫芦娃救爹爹的故事最后七个死了六个,剩下一个抱着爹爹的尸体“救回来”了。
编剧真是烂的可以获酸梅奖了。
而HC帅哥吧,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总是看不清,最帅可能就是三郎了,这弓弩是最讨好的装酷必备武器。
打斗也没多出彩;煽情像矫情!
优点也就是里面描写的兄弟情了吧四郎、五郎双双掉下悬崖彼此凝望时,也算让我酸了一下鼻子,但神马哭的稀里哗啦的神马虐惨了的…表示丝毫没此感觉。
从来不在看电影时候上厕所,憋着也不去上怕错过任何精彩的部分!
这次让我破纪录的溜出去上厕所还故意晃了5分钟才回去的……唉,就当陪老爸高兴看了趟电影吧,否则这片子真不想去电影院撒钱,30元也不值。
完
电影结束已经过去了四小时,现在才写完影评不是因为无从下笔,而是因为有太多话要说。
我的姐们儿从影片一半就开始哭,一直到我们走出电影院,妆都哭花了。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是,说她的眼泪一直都在眼眶里打转。
而她们,并不是哪位男主角的铁杆粉丝。
我想,一部剧情片能让一个普通观众感同身受,全情投入至此,应该算是成功了吧!
而作为其中一位男主演的铁杆粉丝,我想,我的影评也不应该仅限于发花痴,而有责任把我看到的想到的尽可能客观的记录下来。
这部电影真的很有诚意,台前幕后,每个人物的定位,每个细节的刻画都精准而合理,这在当下真的算是难得了。
影片中几位型男风格不同,帅的各有特色,大郎隐忍内敛;二郎热血率直;三郎目光如炬;四郎放荡不羁;五郎宅心仁厚;七郎桀骜不驯,六郎作为主线人物则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成长成熟。
看,虽然100多分钟的群戏、战争戏,每个演员只分到十几分钟戏十几句台词,但能这么个个鲜活分明,这难道不是用心塑造的结果吗?
戏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很有爱,六郎七郎为爹穿戴盔甲时的父子互动,二郎回救大郎的舍生忘死,尤其是四五郎携手御敌的种种默契、含笑跳崖的释然一笑,都会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恢弘精心的战争场面也是本片一大亮点,火烧敌军、投石攻城、大郎以一敌百死守一线天,四五郎烽火台与敌人同归于尽,三郎芦花荡手刃仇人……都看的我血脉贲张既揪心又感动,而二郎从血水中挑起杨家帅旗,我觉得是电影中最精心与惊心的一幕。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是,演员都很帅,过于帅就会分散观众对角色的关注,七个男演员的粉或颜控会觉得很喜欢,但肯定有观众听到题材看到演员表就会习惯性排斥,这真是很麻烦,只希望大家能放下成见,真正看完这部电影再做评判,而不是一竿子打死,以烂片、偶像剧一言以蔽之。
内有剧透。
我不是什么很博学的人,而且我非常不喜欢看忠烈之类的故事,所以对此段历史并不是非常清楚,但是电影的最后,当六郎面对杨母那句“我们回家吧”,轻轻的闭上了眼,像是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我的眼眶突然就湿了。
对于这段历史,我只知道六郎似乎是个渣男,杨家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但是具体怎么样,我根本就不知道。
或许就是这样,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其实我看到的这片子里的男人,没有一个算得上是英雄。
可能和本人本来就不信“大爱英雄”有关,我没有英雄崇拜,我喜欢从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方面来讨论一个人的选择。
他们有自己的底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原则。
这不是平时爱情片子或者小资片子里面用来唬烂的话,这里的原则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在世间一切事物中选择的东西,就是你所在乎的,被我称之为原则的东西。
杨业是个军人,除了在战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他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
保家卫国就是他的使命,在潘仁美逃跑的时候,他停留在金沙滩上。
因为作为一个军人,如果他随着潘仁美逃了,连骨和节都不要了,他还有什么能称道的呢?
所以骨气,是他留下来的原因。
后来他的儿子过来了,对他说“你老婆在家里等你”,他想到自己的妻子,看着自己的儿子,他想,他的确是不能就这样子死去。
所以他让五郎给他拨出了箭。
(这把箭我认为是一种暗示,因为拨下了它,杨业靠不拨箭保持最后一口气,拨下了它,他的身子会受虚,不能再勇猛战斗)杨业和儿子们拼死离开了金沙滩,杨业在迷糊中,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他受的伤,他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个累赘。
累赘+弃城逃跑,这两重的压力同时压向了他。
既然他是一个军人,既然他是一个父亲,他该如何选择?
苏武是守节的代表,碑是生存的代表,苏武问他,你是要守节,还是要生存。
其实苏武根本不存在,是他自己在问自己,他在告诉自己,皇上对他不薄,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理会残兵败将。
对于皇帝如何我不评价,因为我不了解这个皇帝,但是他成功地用这段话劝服了自己。
他自尽于苏武庙中,守住了自己的节,也成功获得了儿子们能活下去的机会。
其实我觉得儿子们很理解父亲,所以他们一开始选择埋了父亲,但是六郎说“娘在等爹回去”,儿子们才想起,他们来这儿,便是为了带父亲回去。
亲情——承诺——娘,生存——爹的成全,这两样东西在斗争。
娘想见到爹,哪怕是尸体也行。
片中有一些回忆和情节小动作,我把他看作必须,大郎给二郎看纸条,原本说要和大郎一同留下来的二郎离开,却终是半途折返;五郎问四郎要槟榔,两人在战斗中、落下悬崖之际想到过去两人间的回忆;七郎怨恨难平来到潘那里却终是不如我们所想的拿刀架在他脖子上,而是对潘下了跪(他是一个特别冲动和硬的人,从开始他比武,到后来他一刀挥向潘,都能体现,却终是向他最瞧不起的人下了跪);四郎留下来一个人对付毒箭,最后被耶律原所杀(只有这个人物我觉得他的死是为了衬托耶律的);六郎明明心中恨得要死却是转头做了逃兵,都是围绕着亲情和承认来写的。
这一对对非常鲜活、触及在眼前的人,他们其实很平凡,也不过是为了父亲,为了承诺。
片尾结束的人,有人在说“这家人怎么这么愚忠”,其实我觉得与其说他家愚忠,不如叫“太在乎”,这种小言的词语,用在这里,也格外适合。
其实我觉得,连那个“太”字,都能去掉。
再来说耶律原,耶律原一开始的出现并不突出,只是觉得他有头脑,是个良将。
两边都是为各自的阵营战斗,无谓忠奸,一直以上帝角度看这部片子的我,对这个角色反而不是很满意,太单薄了。
直到……耶律一刀刺穿大郎的心脏,他举起大郎,他对大郎说“我不恨你,我爹死在战场上,我为他自豪,我只是不想让我娘那么伤心,弥留之际还依然以泪洗面。
”这个别人眼里的奸人、坏人,其实也只是重承诺,一下子,就成了我眼里的真汉子。
片子结束之际我在想,如果是七郎,只怕不需要他娘的泪,以他的脾性,必定也会自己为爹报仇,只是会不会杀光全家,这个倒是有待商榷。
耶律想杀杨家大小的原因,是因为仇恨,而这仇恨,是战争带来的。
争战所给予的痛苦和邪恶,并不会因为是我方杨业大将军杀了敌方便被洗净和漂白,相反,他遗留在了耶律大娘的泪中,加倍烙刻在耶律原的身上——耶律一家很伤心,耶律一家来报仇,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看完这片,想说的话其实很多很多,对于一直反战的我来说,这是一部好片。
因为他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其实导演心机很多。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戏是看男人,但是我倒是觉得那些接戏的男人才不是为了让人看。
就凭郑少秋接了这部戏,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地方打中了老戏骨的心。
看了几篇吐槽的影评,想说的话就越来越多,把他贴出来,给大家一起商量一下。
这部戏的细节之处真是太多,非常值得多多回味。
杨七郎——从片中,杨七郎就是一个性格特别冲动的人,做事不计较后果。
从郡主擂台就可以看出来。
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也是描画杨七郎这个人的重点之时。
从打擂台这个情节上看,我们就知道杨七郎非常之有勇,无谋,这是前话。
故事开始进展,在金沙滩的时候,杨业的随将说“除非把刀架在潘仁美的脖子上,否则他不会出兵的”,镜头特写了杨七郎,杨七郎做了一个动作,当时我就想,以他的性子,该是要去架刀了。
果然他去了。
但是他并没有架刀,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斗不过,虽然很想架刀,但是他下跪了。
这是他开始为了父亲考虑后果,懂得服软,这样的情节在电视里面不少见,但是却让我格外印象深刻。
但是他太不会说话,还是改不了自己的硬气(让一个人改变也太难),竟然对着一个失去自己儿子的老翁说自己杀了他的儿子,这也导致了他后面的悲剧。
潘仁美的哭我从来没觉得突兀,他那算是幸福的眼泪吧,因为他为儿报仇了,复仇后的快感的眼泪。
鬼谷子——我觉得他给的纸条非常有趣。
他说“应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
如果只是想帮助杨母,为何不直接给后一句,而是加上一句“应知天命难违”,开始我觉得这是他对杨母一种规劝,让她少做这种事,但是如果是这样他就不应该再加上后一句“七子去六子回”,但是他加了,再配合后来的情节,我把他那句话认作是一种叹息,还有推动历史的进程的主要线索。
“应知天命难违”,其实是在鬼谷子在对他自己说,他知道难以改变,所以他当了回推动命运的人。
他对杨母说“七子去六子还”这种歧义的话,其实是故意的,因为如果说“只有六郎回”,杨母会放弃自己的相公,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不要说这话太过迷信,因为此片中的鬼谷子便是这么一个知命之人。
杨六郎——杨六郎的个性有点优柔寡断,比较像文生,而非一个武将。
此事在擂台之时有所描画,父亲要他为了宋国放弃爱情,他说“好”,但是又不拦着七郎,那是他心里在挣扎。
其实我觉得他内心其实是赞同七郎的,前面和郡主的爱情画面,是在说他内心的挣扎。
他爱郡主,但是又不愿让宋国危难。
这样的一个人,在片中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只有到最后,他一开始被耶律原打得措手不及,很弱很弱,最后却杀了耶律原。
凭什么?
经一篇吐槽文说明,我懂了。
那个时候导演没有别的说明,只是给了郑少秋一个特写。
他斜躺在石头上,眼睛对着杨六郎,像是在看两人比试。
于是像是任何小说和电视里面一样,在“心爱之人NO2”的鼓励下,杨六郎不想让父亲失望,他要留下命,因为他身上背着比耶律原还重的承诺,以及母亲对父亲的等候,所以他开挂了。
至于后面,没杀耶律原。
他的性格+之前从没上过战场,让他还不习惯于杀戮。
至于最后的情节,我对于耶律原为什么又起来这一点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或许是因为战士的骨气和杀意,总之他起来,然后让六郎报了仇。
首先六郎七郎成双成对,六郎对七郎真宠溺呀,七郎说相亲都陪着去,结果一不小心惹祸了,有难同当,一起受罚.此时耶律原童鞋在大辽听说杨家七子一对一对的相亲相爱,自己个孤家寡人算怎么回事儿,于是设计想要把七子圈过来,然后选个当压寨夫人杨业当然不能让儿子们白白送去给耶律原当夫人,于是决定自己去把他灭掉,谁知道潘仁美不放心杨业了,非得争着去,结果两人一起去了耶律原一看杨业上钩了,把他困在两狼山等着七子过来救他,潘仁美一看误会耶律原对杨业有意思,一吃醋楞没去救他等七子来了,耶律原想把他们都收入后宫,但是没成功,七郎一看潘仁美这么不疼爱自己老爹,不干了,找他算账,潘仁美正在气头上呢,把七郎弄挂了,杨业也是这时才发现耶律原的真正目的,这个悔呀,一想潘仁美也不要自己了,心灰意冷,自挂东南枝了耶律原没能把七子一网打尽,只好一个一个追,先追上大郎,结果两人没谈拢,沉着的大郎心说你都害死我爹了我能跟你么,于是宁死不屈,这时忠犬的二郎回来了,跟大郎得生同衾死同穴呀,于是两人死一块儿了.之后又追痞气的四郎和人妻的五郎,没想到人家小两口更相亲相爱,一边杀人还一边眉来眼去,最后还毫不犹豫的跳崖殉情了再追冰山的三郎吧,没想到刚一到发现三郎把自己的ex-情人给灭了,这哪儿行呀,自己只好把三郎灭了最后就剩美艳的六郎了,可是你都把人家的七郎给害死了,人家能跟你吗,这耶律原最后一个老婆也没讨到,这个郁闷,那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吧,于是挂在六郎枪下了结果好好的四对基友,终于全被拆散了,真是悲剧呀!
中国古往今来便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忠孝礼义”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美德佳话。
4月4日为清明节,是祭祀祖先,怀念逝者的日子。
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尤其看重。
所以无论生者还是逝人对于回家的渴望有违强烈。
因为家人永远是心底最深的眷念。
得意时喜与家人分享快乐、难过时愿与家人分担忧愁。
从古至今,从生至死中国人对于“家”和“家人”的观念之深均是他族不可及的。
《忠烈杨家将》从影片一开始便在强调杨家一门的和乐祥融之景。
七郎为六哥出头打擂台失手杀死潘仁美之子潘豹,为什么?
因为“家人”。
二郎为马不忘告诫爱驹保护弟弟,为什么?
因为“家人”。
杨业重罚两子,出征前却忍不住问道爱子伤势,为什么?
因为“家人”。
大郎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仍执意带弟弟们奔赴两狼山,为什么?
因为“家人”。
因为爹在那!
因为娘希望看到一家团圆无事。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杨业自尽于苏武庙前杨家六郎也要拼死带回父亲的尸体。
这就是为什么耶律原杀了杨家五郎后要收集起他们的兵器。
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杨六郎的怒火,让他停下带杨老令公回家的脚步,好达成自己杀尽杨家七子的愿望。
只不过耶律原作为辽人他忽略了中国人对于“家”和“家人”的观念。
就像杨六郎说的“我背上的承诺比你的更多”。
看看最后那场打斗。
虽然杨家兄弟不在,但每一副兵器都在打斗中起到了作用。
等于是杨业+杨家六子(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在寰州城外)对耶律原一人。
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观念。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永远都是“家人”内心的牵挂。
家人与你同在。
导演对于动作和战争场面的把控还是值得称道的。
杨家七子第一场遭遇战,“火龙飞天”充满新意。
马踏血河,二郎从尸山血海中扛起杨家军旗。
五郎替杨业刮骨疗毒以及众郎苏武庙前烫铁烙伤都无不充斥着浓浓的男性荷尔蒙。
印象比较深的场景还有四郎和五郎土城前的壮烈和凌然。
很喜欢那一段对白。
“你不是说吃槟榔不好吗?
”“我需要亢奋”。
好一对大敌当前还欣然赴死的杨四郎、杨五郎。
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几个角色吧。
杨大郎,郑伊健的表现中规中矩吧。
身为大哥,无论是铜锣湾的陈浩南还是金沙滩前的杨大郎。
都体现出了大哥的气势。
阵前掌掴杨六郎没看住弟弟那场戏,一气呵成。
看吴尊的表情应该也是被大哥的气势震慑到了。
山谷前一夫当关,做好了第一个牺牲的准备。
因为他是大哥!
他答应了娘,要弟弟们和爹平安回家。
在被耶律原单枪挑起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并不是因为怕死。
是他从耶律原的话中读出了自己的牺牲也许都换不来弟弟们平安回家。
他心碎了。
耶律原,对于耶律原身世的介绍能更好的帮助观众理解为什么身为辽国元帅居然在阵前在国家利益面前为了一己私怨而枉送了大好战局。
要知道当时杨业已重伤。
凭潘仁美的那点本事自然是不足以抵挡耶律原的。
其实在耶律原这里,也能体现出“家人”的观念。
他对杨大郎说“你爹杀我爹于阵前,我不怪他,但我不能放过你们。
因为我要你娘感受下我娘当年的痛苦,我要你娘更痛苦”。
可以想象耶律原从小就活在痛苦和怨恨中。
他看着自己的娘终日以泪洗面。
他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兴许就只是为了今天。
所以当他有这个机会可以斩杀杨业和其七子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什么大局为重。
什么对错成败在为父报仇面前都根本不值一提。
我想这是耶律原对于“家人”错误的理解。
潘仁美,潘仁美射杀杨七郎于寰州城外。
有那么一瞬间我是同情他的。
因为当杨七郎说道“我杀了你儿子,我愿一命抵一命”时,潘仁美眼神中闪烁的泪光。
可见作为一个父亲他对儿子的疼爱。
所以当时如果是作为一个父亲角度来说,我真的没那么恨他。
最后,我要说说杨三郎—周渝民。
这是全片中时刻在闪光的角色。
周渝民对于他的第一部古装片奉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
曾担心其年龄和性格会驾驭不了这个哥哥的角色。
事实上我的担心多余了!
出征前,杨三郎怀抱爱子的样子有那么一刻让我恍惚他好像真的已为人父了!
虽然只是一个镜头,但不得不说这个镜头下是仔仔沉淀多年的演技。
因为你终于发现原来花泽类抱着自己孩子的画面也是不违和的。
出征首战,杨三郎“火龙飞天”几乎零伤亡即攻克了防线。
虽然耶律原事后说明此战只为试探。
但他派遣手下大将萧风狙击杨三郎足以证明他对这位杨家神箭手的忌讳。
两狼山围剿。
大郎拍了拍三郎的肩膀。
三郎便心领神会。
此时便能看出,杨三郎在杨家军的地位。
是一个可以一箭定乾坤的主。
护父突围杨三郎瞻前顾后却忙而不乱,一众辽军见三郎一搭弓便吓的趴在地上盾牌护身。
可见辽军对于杨三郎的忌惮。
苏武庙前,他独自倒在树下。
大郎递过烧红的兵器。
侧影下他只是接过烫在伤口上,便再无多话。
杨业自尽于李陵碑前,第一个发现的人是杨三郎!
为什么?
因为他是最机警的。
哥哥和弟弟们可以休息。
他不可以。
因为狼性使然!
金黄色的稻穗田、凌烈烈的杨三郎。
从眼神到动作,周渝民形神兼备的演绎出杨家最不多话却又最心细凌厉的一子。
一场稻田弓箭对决堪称全片最大亮点!
因为就武器来说,弓箭的观赏性无疑也是最高的。
三郎最后拔箭飚肉近距离射杀萧风的镜头绝对燃烧了所有的男性荷尔蒙。
《忠烈杨家将》做为一部商业电影,总体是合格的。
剧情虽经不起推敲但说实话这样一部题材。
确实不是卖弄剧情。
它的场面、动作和一众型男的演出已经是值回票价了。
可能它不是一部完全遵循原著的电影,但它的所有改动在我看来大部分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有人质疑杨家将居然不用枪。
我想是为了视觉需要,都用枪也真的不好看。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也许我只知道杨六郎、杨五郎、穆桂英、杨宗保。
但这部电影下来我记住了所有郎。
更记住了杨三郎。
金黄色的稻穗田、凌烈烈的杨三郎。
看过以后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就记得周渝民狙击手那一段还不错,人物都不够饱满,没有每个人物的各种个性,最后死光光也没有上升到国仇,杨家将只是为了自己的爹娘全部game over
真的好切题,一上来不到十分钟就上战场了,不到五分钟令公被俘了,不到两分钟佘太君找完鬼谷子算完挂七子就上战场了,不到一分钟又一个个扑街了。真的是肛裂,啊不,忠烈杨家将啊,两星给那十几块腹肌。
我想点名骂一下在短评里面写杨家“扑街”写的很欢乐的2B,带着你看完几集《十万冷笑话》之后学到的几句仅有的生硬的幽默滚回学校先跟老师学学“扑街”是什么意思先吧。
对杨家将的故事很感兴趣,电影不错。20130603
我觉得我的偏见是建立在郑伊健根本不像会负责任的大哥上的,打偶像明星牌我就是会出戏,于是他领导的弟弟们,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爱现鬼(除去于波,他有内心戏)。我觉得六郎、七郎状态好,可惜讲台词就破功,总之无法稍微复杂一点的表演。还有那鬼谷子到底是什么鬼东西,请你去另外一部戏好吗?
忠孝仁义杨家将。大宋杨家将血战两狼山、金沙滩,七子去六子还的故事,真是熟的不能再熟了。电影拍成这样,相对于那些胡诌八扯的电视剧来说,还是很好看的。仔仔周渝民很出彩哦,赞!~
意义何在?
如果大家再死快一点,应该就会有两星了吧。
冲着史上颜值最高的杨家将……
你为父,他为子,国仇都是家恨;这是谁,那是谁,群戏看个脸熟。
在法航飞行时看这部剧。很帅很惨烈,老三在芦苇荡里射箭一场拍得太美了
2013年3月26日,蓝色港湾。脑残粉不解释。他之所以显得瘦小是因为站在身边的都尼玛太高大了,于波你185cm,麻烦死远点好吗?!
为了我心中永远的英雄——杨家将
剧情虽然有点不符合实际,但是兄弟情、父子情是很感人的,我这种泪点低的人是眼眶湿润了好几次,虽然我知道下一秒要说什么••••••七郎我就不说了,脸都没看清楚就死了,摆明打酱油,其余六个还真是养眼。此时看看这种帅哥剧还是很开心的。
忍不住要给导演编剧主创比个中指。。把我杨家将故事糟蹋成这样
那么多年,男明星里最爱的模样只有周渝民。
比想象的好很多。为啥要吴尊演六郎啊啊啊!!!我觉得他长的最丑!!!
被海報吸引的妳以為裡面會有很多美男果體麼〜如果妳愛吳尊,第一幕你就可以滿足了!可我愛的是仔仔啊!好不容易等到他們都受傷了,要拉開衣服療傷!可為毛仔仔傷的是腿!尼瑪還是小腿!!嗶!所以三顆星!(以上是完全以肉為眼光的短評= =)
腐国腐剧定是主旋律额。
为什么评价这么差呢?我觉得能把古装战争片拍成这样,很不错了呀~ 摄影很赞。剧情安排也不错。煽情与打斗的分配也刚刚好。见好就收的结尾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