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这部电影吸引我眼球的是两位主演, Viggo Mortensen,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指环王》里的人族王子;Mahershala Ali,从《纸牌屋》被广大观众认识,他周身散发着自制、自信、果断、彬彬有礼的气质,2017年在《月光男孩》中 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最开始我从电影杂志上知道这部电影,对这种反映上世纪美国黑人白人间种族隔阂的故事,坦率的说因为题材距离遥远不是特别感兴趣,直到豆瓣的超高分、进入颁奖季,让我不得不另眼相看。
虽然通常引起我第一观赏兴趣的电影类型是悬疑、犯罪、科幻、奇幻,但我发现最终能打动我,给出 五分高分的通常是这种剧情电影而不是有令人赞叹不已特效的3D电影,我想要的完美电影包括以下要素:触及灵魂的故事、自然流畅的叙事以及真挚感人的表演。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六七十年代,黑人和白人社会身份泾渭分明,对黑人种族歧视还很普遍,一位卓有成就的黑人钢琴师雇佣一名处于社会底层懂得“讨生活”的意大利裔白人担当起去南方旅程的汽车司机。
我不想谈美国种族歧视和融合的问题。
让我受到触动的是Dr. Shirley告诉Tony要注意言语,用词不要粗俗要文雅,要注意腔调,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诉诸武力等屡屡告诉他要有礼,不要跪在地上和人赌博,Tony问为什么? Dr. Shirley一脸严肃的回答“因为你有选择。
因为你可以做得更好。
” Tony处于社会底层,讨生活挣钱不易,耍些小聪明和用拳头赚钱,市井就是这样。
Dr. Shirley身为黑人却受精良教育,发奋练习钢琴终成大师,即使在被歧视被侮辱的各种处境下,没有因为沮丧、失望、灰心而采取普通黑人的做法大骂白人,没有“同流合污”,仍然彬彬有礼,坚持有素养有品格的维护个人尊严。
他最气愤的表现就是拂袖而去,绝不会大骂对方,绝不会把自己的品行降格到对方的低素质水平上。
我认为Dr. Shirley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之所以要做有修养、优雅的绅士,不是因为上级要求我们,不是全国文明办要来检查,不是装模作样给别人看,而是——这是对的,这样更好。
在中国天然二元制度下,人的出生地、户口类型就决定了他所适用的政策,无论是买房、买车、子女入学,都要根据人的户口、居住证、学历、年龄、婚否排出先后顺序,“歧视的”政策随手可得,不同户口或居住证享有不同的公共福利和调控政策。
虽然中国没有种族歧视,但中国有其他方面的歧视。
由于地域经济差距大,社会阶层贫富悬殊,陌生人之间缺少尊重,制定的政策有时也会顾不上“尊重”。
我们把核心价值观精美的打印出来挂在路灯牌上、墙壁上、绿化带、小区里,除了不得不背诵不然就不放学的小学生,路人谁可曾留意,谁可知道怎么做是体现这些价值观?
为什么不从就做个有修养、优雅的“绅士”开始,我看能做到有修养、优雅、绅士,这三个词就够了,说的太多渐欲迷人眼,不如干净利落的三点足以。
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一个信仰——因为你有选择,你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人素以“聪明”为自豪,不知何时,精打细算的利己主义至上,我们做事的标准首先是是否利己,其次看会不会被抓到有什么后果,对公众秩序或公共环境是不太在意的,大家都这样“同流合污”,好像遵守规则老老实实是会吃亏的。
就像Tony耍点小聪明,沾点便宜,不是什么大事,相反这种bluffing是中国人比较暗自赞赏的处世哲学;而Dr. Shirley没有,他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放低道德标准和行为约束,都要保持一个高贵的品格。
就是简单的几句话,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着我,随着故事情节也感化了Tony,他在最后一场表演前,在钱和Dr. Shirley的尊严之间做选择时,他选择了Dr. Shirley的尊严,拒绝了钱,实现了人格的升华。
我也在反思,虽然我讲大道理一套一套的,抨击这个抨击那个,但生活里我也会在没被发现时贪小便宜,自己利益优先。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是看他在没人在身边时怎么做。
我们应该选择做一个有修养、优雅的“绅士”,可以仅是一个信念——这样做更好,这是一种至高的自知之美。
下次我看见路口变黄灯时不要踩油门加速,拐弯时不是因为有摄像头抓拍而让行人先行,不要路口红灯没车就过斑马线,要对服务人员由衷的说声谢谢,开门通过后给后来者留门,碰见孩子熊起来不要压制不住火的大吼起来••••••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就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为什么要自己费事保持优雅呢? Because you can do better. You have a choice.Viggo Mortensen和Mahershala Ali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Viggo Mortensen爸爸是丹麦人,妈妈是美国人,他塑造的带意大利口音的底层夜总会保安惟妙惟肖,体型发福,和指环王的形象比起来真是差点认不出来了。
Mahershala Ali在雨中向Tony爆发自己在黑人和白人群体都受不到待见的情绪时,演绎的非常传神,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所以他每天都要喝一瓶威士忌。
虽然我还没看其他种子选手影片,但这二位获奥斯卡奖,我觉得也可达到标准,Viggo的男主难度较大,因为男主是竞争最激烈的。
这部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我可以一气呵成的看完,丝毫不想中断,而且我愿意将来的某个时刻会想再次回味一遍,所以此片完全具备我认为的5分电影标准,是我的2019年第一部五分电影。
个人微信公众号:咸鱼小橘 以后的影评会首发于该微信公众号1、接地气的炸鸡梗。
Tony向Shirley强势安利黑人爱吃的炸鸡,刚开始Shirley一脸嫌弃,后来翘着兰花指吃得超享受(这一幕绝对名场面),再后来有一站巡演富丽堂皇的餐厅里端出来Shirley最爱的食物居然是炸鸡。
高雅的氛围和亲民的炸鸡,反差萌。
2、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有一站Tony遇到了纽约的朋友,用意大利语聊天,朋友诋毁黑人还说要给Tony介绍工作,他们都以为Shirley听不懂。
结果晚上Tony出门去酒吧的时候,却被Shirley拦住。
Shirley用意大利语夸奖了Tony还承诺要给他升职加薪。
原来他都听得懂,是害怕Tony离开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挽留。
Tony一下看穿他的心思,让他放心自己不会走。
这算确认彼此的心意了么,这一段超有爱。
3、警察蜀黍的反转。
有一站的坏警察,因为歧视黑人扣押了Shirley和Tony。
在平安夜他们回纽约的路上,又遇到了警察,本以为又遇上了麻烦,其实人家只是想提醒他们轮胎没气了,那句圣诞快乐的祝福在寒冷的雪夜显得格外温馨。
4、酒吧内外的反差。
在最后一站的酒吧,Shirley一曲惊艳众人,又和黑人们默契配合演奏了流行音乐,打成一片,其乐融融,深处底层的黑人们貌似都接纳了这个身穿燕尾服的高雅“兄弟”。
然而,一出门Tony的鸣枪却让人惊愕,原来不经意的露富被人盯上,两个黑人在撬车偷窃。
朋友还是敌人,好人还是坏人,不能用肤色判断。
5、枪之迷。
Tony有次假装有枪帮助Shirley脱离险境,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没有枪”。
最后一站酒吧外,Tony鸣枪,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有枪”。
6、迟到的贵宾。
Tony在平安夜终于赶到家,在热闹的家里却心不在焉,应该是在担心Shirley一个人太孤单吧。
之后镜头切换到Shirley,他让管家回家过节后果然很孤单……然后观众朋友们就热切地期盼,在一起在一起,要团圆要团圆!
当Tony家的敲门声想起,大家都眼含热泪搓着手手期待看到Shirley,然而看到的却是当铺夫妇,大家跟着Tony一起失落,谁知后面居然站着羞涩的Shirley。
编剧真是磨人的小妖精,团个圆还那么一波三折。
7、爱的代笔。
Shirley帮Tony“润色”家书之后,Tony的妻子每每看得热泪盈眶,还超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幸福感爆棚。
然而最后她见到Shirley时,却悄悄在他耳边说了句感谢他的代笔。
原来她一直知道,不过,虽然那些浪漫唯美的句子不是Tony的原创,其中流淌的情意却是真的。
而且Tony耳濡目染,最后也掌握了写出浪漫家书的技巧。
对于这部佳片,除了反种族歧视的厚重话题,这些精心设置的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偏见。
看似不卫生的炸鸡却特别美味,总给人找麻烦的警察也有天使的一面,刚还一起嗨皮的“兄弟”暗地里却觊觎你的财产,表面粗放不羁的伙伴却有担当有责任感,只会写流水账的大老粗经过熏陶也能风花雪月。
所以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职业取人,不要以地域取人,别动不动给人贴上撕不掉的标签,用心去感受,用时间去证明,才能真正感知他的温度,评判他的为人。
3.18更新:关于对炸鸡梗的说明 关于第一点的炸鸡梗,有不少豆友反映,豪华餐厅里的炸鸡并不是反差萌,而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确不知道在美国文化中请黑人吃炸鸡是一种歧视符号,只是比较主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
首先要感谢各位热心豆友的纠正,也对自己在背景知识上的欠缺表示抱歉。
以前美国南部的黑奴被禁止拥有猪或者牛,但是可以养鸡,而且鸡肉很美味,久而久之炸鸡就成了黑人的专属食物,很多人用炸鸡来羞辱他们,逐渐成了一种种族歧视的符号。
但是,在影片中的那一幕,我认为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给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庄园的接待者有说,“这周早些时候我们求助,Shirley晚餐会想吃些什么,所以准备了特别的餐点招待贵宾”,说明他们有照顾到Shirley的口味,而且很可能有问过的,至少不存在恶意。
Shirley有点惊讶和尴尬的表情证明不是他本人回应的。
最后端出炸鸡的结果有两个解释,一种他们认为Shirley作为黑人就喜欢吃炸鸡,还有一种是Tony安排的,因为Shirley之前在车上吃炸鸡吐槽过都没有餐盘和刀叉,而Tony在庄园里又吐掉了难吃的三明治,宴席上Tony神秘兮兮的耸肩笑似乎就在说“嘿嘿,是我安排的”。
究竟是哪种,见仁见智,我更倾向于后者。
最后我想说,大家对影片细节的看法不同很正常,互相探讨也是乐在其中,没有必要搞得剑拔弩张。
因为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别人,我想这也是偏见的一种,有这种倾向的朋友,这部电影没真正看懂哦。
5.27更新: 非常感谢各位豆友对本人影评的喜爱和支持。
因为大家的鼓励,我本来今天想重启自己搁置已久的公众号“咸鱼小橘”。
可是当我精心编辑好页面准备群发时,却发现我的文章已经被公众号“海猫创作”抢去了首发,而且该公众号之前并未与我联系,也未注明转载。
而我自己却因为他人的抄袭,无法推送我自己原创的文章,这使我非常愤怒!
如果有兴趣的豆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以后的影评都会第一时间在该号首发,以此守护自己的原创,捍卫自己的权利。
电影不难看,但并不妨碍它是垃圾就是一部取悦当代高级白人的伪平权电影电影里,Dr. Don Shirley说他们为什么喜欢听我弹琴,是因为他们想feel cultured;现实中,为什么“他们”喜欢看这种电影,是因为想feel cultured电影的前2/3都在刻画种族隔离年代白人警察、服务员、听众对黑人钢琴家的不公,最后部分,突然转调,再次把他们拦下的警察其实是为了提醒他们车胎没气了(不是因为车里有黑人!
);在黑人酒吧快乐地弹琴喝酒后,鬼鬼祟祟的黑人果然是会去偷钱的!
电影院里,观众们在看到前半部分都纷纷感觉坐立难安(当然!
),为了安慰一下这些观众,势必最后还是要回归一下,白人(你们)还是很好的,黑人还是有小偷的。
走出电影院,观众在获得娱乐后,同时又feel cultured了,多么自娱自乐!
电影中,司机先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英雄,虽然他粗俗、爱钱、瞧不起黑人,但是重要情节中总是他把Shelley救出来。
而钢琴家Shirley是一个怂且挫的queer,就连他同性恋这点的描写,都是让他畏畏缩缩在警局中和另一个男人裸体关起来实现的;他也没有朋友,和家人很疏离,连圣诞节都没有地方可以去,最后当然走到司机先生家里和司机一大家子人一起大团圆过了圣诞节。
电影中的一切关于种族问题的描写已经很垃圾了。
整部片从成片到拿奖,真实地体现了好莱坞是多么地热爱自我表扬。
影片一直主打的是真实性,导演也宣称影片中所有情节都是真实的,但是遭到Shirley家人的抗议,称影片“full of lies”,真实的Shirley是一个相当有成就的人,他和家人朋友关系也并没有像影片描述的那样疏离。
Shirley家人认为影片并没有很真实地刻画他,而是讲述了一个白人视角下的黑人生活(确实,电影原作为司机先生的后人)。
关于《绿皮书》争议的文章:https://shadowandact.com/green-book-is-full-of-lies-dr-don-shirleys-family-speaks-outhttps://shadowandact.com/green-book-film-review-white-savior/然而奥斯卡无视了这一切,把最佳影片给了《绿皮书》;Ali明明是一个十足的主角,却给了他最佳男配。
电影内外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主角成了配角,奥斯卡散场后,大家心理大概又会觉得自己做了特别了不起的一件事。
另:Roma,一部“公子哥假装为底层发声”的电影,也理所当然地拿了最佳外语片,而真正关注底层例如Sean Baker的电影永远得不到学院派的关注。
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文明人」总会下意识对「文明社会」的一切感到习以为常,比如在扶手电梯上要靠右站稳(现在又有新说法是乖乖站定不动才更合理)、看到奇装异服的路人不可上下打量,再比如,要平等对待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士。
冰融三尺非一日之暖,文明社会的诞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人们当然可以对愚昧的过往轻蔑说声「真无知」,但身处当下,却鲜有人敢于做那个破坏规则的出头鸟,而过往对当代人而言,往往也扁平得只剩一个符号。
好在,当中的挣扎、辛酸和蜕变,在讲述美国六十年代种族歧视的电影《绿皮书》中,全部被生动展示,且平实、生动又自然。
靠拳头和苦力生活的意裔白人Tony Lip因生计所迫,无奈为他过往白眼相向的黑人群体——著名黑人音乐家Dr.Don Shirley担任司机兼保镖,助后者成功完成巡演并保障其人身安全。
巡演过程中,Tony Lip逐渐被音乐家的才华、优雅的举止及深藏的孤独与无奈打动,他从被迫打工到真心实意「护主」,二人也渐渐成为好友。
听来有些「俗套」的情节,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两位原型,更将这段友情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编剧更是Tony原型之子。
这部电影最近在全国电影评论学会、圣塔芭芭拉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奖项及电影节中大放异彩,饰演白人司机的Viggo Mortensen的表现更为人称道,还被Tony原型之子认证为「他的言谈举止、食烟同点烟动作都跟我爸爸一模一样!
」《绿皮书》获得几乎一面倒的好评,更让不少观众看得涕泪交加,我想离不开这样几点原因:一波三折又行云流水的情节、两位主角生动逗趣又入心的演绎,一路伴随始终的爵士乐更为影片增色,且有「时光机器」之效——音乐中,观众似乎也「穿越」回六十年代美国迷人的乡村。
故事的悬念从开头便很清晰:一个「习惯性」厌恶黑人到连对方用过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粗俗底层白人,究竟是如何放下偏见并勇敢为对方出头?
而一个恃才傲物、以自负外表隐藏不安全感的黑人音乐家,又是如何一步步卸下心防、脱下伪装?
在旅行过程中,一切都不露声色地改变了。
Tony一路见证了被「符号化」的黑人钢琴家遭受冷遇的过程:无法加入白人乐手的聊天局只能在阳台上孤零零喝酒,贵为曾在白宫演奏的音乐家却无法和大宅宾客使用一样的洗手间,服装店拒绝他的试装请求,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理由关押和侮辱,甚至不能与即将享受演出的宾客在同一间餐厅用餐……汽车一路向南,歧视状况愈发严重,挨了打、受了冷眼但依然保持尊严的音乐家在Tony眼里不再是「你们黑人」,而是一个有才华、知进退,实实在在的「人」。
Tony的人物设定是个粗俗但善良的人没错,所以这两个人终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旅途中相知相惜。
但若是底层人士都能明白的道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心安理得附庸风雅的「上层人士」又怎会不知?
多少刻板成见来自隔岸观火的「指手画脚」,当出现第一个打破传统的勇者,偏见的尖冰才能慢慢被击碎甚至消融。
正如影片中,当Tony与Dr.Don Shirley第二次在恶劣天气下被警察拦下车,得到的却不再是尖酸刻薄的刺耳怀疑而是一视同仁的「圣诞快乐」时,那种苦尽甘来的温暖感几乎从脚底蔓延至心口。
如今因「地域标签」、因为「某类人群大多具有同样的特质」而振振有词掀起的网络骂战,如「滚出此地!
」「XX人都去死!
」依然比比皆是,参与者莫不义愤填膺,似乎自己有义务替苍天消灭一部分人类。
若是这些「键盘侠」真能与那些对他们而言面目模糊的「敌人」共享一段路程、认真地聊一次天,先学会将「个体行为与思想从集体中剥离」,认真体会「敌人」的喜怒哀乐,这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点?
至少电影里的故事告诉我们,能把过往排斥的人,喜笑颜开地迎进屋内,是多么令人欣慰感动的事。
看完电影,友人说「这或许是讲述种族歧视主题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我想,它或许并非好在意义非凡的「大」主题,而正是好在着眼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小」的沟通、理解与善意。
正如电影名《Green Book》将落脚点放在一本平凡的「绿簿」上一样,小小的Green Book,连接的也正是「你」和「我」的内心。
(八股影评,首发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8/12/05/010105102.shtml)
二刷《绿皮书》的时候,记录了四十个字幕问题,多数是没有顾及上下文的翻译错误。
低级错误的数量之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不仅能力有限,而且不负责任。
回到家以后,我整理了:1)所有影响观众对剧情理解的错译和漏译;2)一些虽不影响剧情理解,但拉低观感的翻译纰漏。
以下英语原文和中文字幕全凭回忆,如有差错,烦请指正。
首先是影响剧情理解的错译:1. Most hotdogs in an hour wins. With toppings. 后半句译为“要吃到极限”。
改译:“连着配料一起吃”。
评论:场景是热狗比赛,宣布比赛规则的对话。
Toppings 指的是热狗的配料,包括上面的生菜和酱汁,没有“极限”这个义项。
2. He's killing you. 译为“他会恨死你的”(“他”指托尼儿子)。
改译:他简直在碾压你(“他”指胖保利)。
评论:依旧是热狗比赛,朋友在一边握着拳头用恶狠狠的吐槽为托尼加油。
上文是:You are embarrassing. You're embarrassing your son. 这两句的确是在对托尼说,你看看你儿子都在一边看着,你怎么能不好好表现,丢你儿子的脸。
但是最后一句的 kill 显然是 defeat 的意思,没有道理认为托尼的儿子会羞愧到杀死亲爹,英语里也没有这个用法。
这里的 He 指的不是上一句的 your son,而是跟托尼比赛的 fat Paulie。
3. I'm not a medical doctor. 译为“我不是个医生”。
改译:我不是个医学博士。
评论:场景是托尼和雪利第一次见面,雪利向他解释自己的身份。
翻译为“医生”其实没有问题,但是之前所有的 doctor 都被译为“博士”,这里莫名其妙出现“医生”,让人一头雾水。
如果这里的 medical doctor 不改译为“医学博士”,那么之前的 doctor 译为“医生”更佳。
不过后文提到 he's like a doctor of piano-playing or something,说明大家对理解 doctor 的理解是“博士”,因此这里的翻译应当对应“医学博士”,保持一致。
4. You can be that? 译为“你可以吗”。
改译:还能这样吗 / 还有这种学位吗。
评论:接上文。
托尼回到家,跟妻子解释雪利是钢琴博士,“a doctor of piano-playing or something”. 妻子反问:You can be that?
这里的 You 指的当然不是托尼,而是泛指任何人“居然还可以有钢琴博士这种学位”。
如果翻译为“你可以吗”,根据上下文就变成了“你(托尼)可以(为他开车)吗”,牛头不对马嘴。
5. Nah, I'm good. 译为“可以”。
改译:不用了。
评论:场景是奥吉邀请托尼去做他的活儿(总觉是黑帮的差事),托尼礼貌拒绝。
I'm good 其实就是 No, thank you,尤其后面托尼还接了一句“I'm flushed right now”(我现在有钱了),译为“可以”太扯了,意思完全相反。
6. He plays like Liberace, but better. 前半句译为“他弹得像自由女神”。
改译:他弹得像李伯拉斯。
评论:Liberace,李伯拉斯(1919-1987)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非常知名的艺人和钢琴家。
是个男的。
意大利语的“自由”是 Libertà,跟 Liberace 毫无关系。
这是一个译者显然连查都没有查就犯下的低级错误。
7. You got a whole bottle. 译为“你喝了整整一瓶”。
改译:你房间里明明有整整一瓶酒。
评论:场景是托尼把雪利从酒吧里救出来,托尼很气地说,“You could have drunk here. You got a whole bottle.” 你干嘛不在宾馆喝酒,房间里明明就有一整瓶。
根据上下文,这里是托尼在指责雪利不顾个人安全,跟他喝多喝少完全没有关系。
8. You know if I miss a show, it comes out of your pocket book. 译为“你的小本子上写着我不能错过一场演出”。
改译:如果我错过演出,你是会被扣工资的。
评论:这是托尼贿赂警察,把雪利捞出来之后的对话。
pocket book 就是 purse,皮夹或者钱包。
comes out of your pocket book,指的就是托尼要赔钱。
“小本子”……是托尼的日记本吗请问?
9. It's all I ever wanted to play. 译为“都是我曾经喜欢弹的”。
改译:这才是我一直以来想弹的。
评论:场景是雪利说他以前弹奏李斯特、肖邦,那些才是他的最爱。
翻译里的“曾经”是画蛇添足,因为雪利认为自己一直以来爱的都只是古典乐,不愿“降格”到流行乐。
10. And where are you? In here, with me, who did nothing. 后半句译为“关在这里,和我一起,什么都干不了”。
改译:关在这里,和我一起,而我什么事都没犯。
评论:雪利在监狱里气鼓鼓地朝托尼说,尊严才是一个人的杀手锏;由于托尼发怒,害雪利也被关进监狱,他简直在炸毛。
这里 who 指代的是雪利,甚至都不需要通过上下文去推断,字幕在这里犯了非常低级的语法错误。
11. I wouldn't touch that mattress Doc. 译为“我以后不这么干了 博士”。
改译:要我的话,我不会碰那个床垫的,博士。
评论:依旧是监狱戏。
雪利气鼓鼓说完一堆话,双手扶在监狱隔间的床垫上。
托尼说了这句话。
mattress 是床垫,字幕不知道在翻什么。
至于监狱的床垫为什么最好不要碰……不解释了吧。
12. I'll stop by the next place we see and I'll sneak you into my room. 后半句译为“随便找个地方”。
改译:我把你偷偷带进我的房间。
评论:雨中爆发的关键戏份之后,两人继续冒雨走夜路,雪利说他累了,需要睡觉。
托尼回答说,那接下来看到哪个宾馆就停车,如果不是黑人能住的宾馆,我就偷偷把你带进去。
雪利回答,“No. I refuse to stay in an establishment where I'm not welcome”(不,如果一个地方不欢迎我,我也不愿意住在里面)。
这句翻译如果不把 sneak you into my room(偷偷带进房间)翻译出来,雪利的回答就无法理解了。
13. Let's keep the car right here on our guest of honor spot. 译为“把车停到那边的贵宾停车区吧”。
改译:就把车停在这里,我们的贵宾停车区。
评论:最后一站,雪利一开始收到了殷勤的接待。
雪利的车停在了大门口,管家说,不用挪了,就停在这里。
原句里“right here”指的就是门口,完全没有“停到那边”的意思。
14. Bottom of the ninth. 译为“倒数第九个节目”。
改译:最后一轮/最后关头了。
评论:请让我先笑九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最后一声是回声)。
这句台词的场景是,巡演的最后一日,餐厅拒绝雪利就餐,托尼一开始劝雪利,“It's the last show. Bottom of the ninth. Let's just get it over with.”(最后一场演出了,我们干完拉倒吧)。
Bottom of the ninth 最初是体育用语,指九局下半,即一场棒球赛常规时间的最后一个半局,是挽回局势的最后的机会。
因此,这个词组可以指“最后关头/最后机会”。
虽然这个词组的义项很冷门,但是随便查个字典就能查到的意思,硬是成了机翻的中文啊。
翻译:让我强行给雪利再加八场演出!
雪利:……去你的。
15. That's how you break a key. 译为“这是你打发时间的方式”。
改译:这才是把琴键都弹坏的演奏啊。
评论:场景是雪利和托尼愉快地从酒吧出来。
key 在这里应该指琴键,不过也可能指音乐。
很想听一下大家的想法,大家觉得这句话如何翻译最合适?
但无论如何,和“打发时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其次是影响剧情理解的漏译:1. 雪利第一次跟托尼说,他只演奏 Steinway 钢琴。
托尼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牌子,在地图上随便写了“Stain way”,意思却非常有深意,是“有污点的路”,简直对照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这种细节不翻译出来太可惜了。
截图来自 Sir电影,侵删2. 托尼所有的脏话都没有翻译出来。
我当然可以理解不译脏话的原因,但是就算不直译 ass,asshole,shit,balls,也至少需要把托尼的说话风格和雪利做出区分,让观众领会到他讲话很糙,不然后面关于他修养和措辞的对话根本没有铺垫。
3. 一次聊天中,雪利谈到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托尼说,谁都可以弹好贝多芬和肖邦,但是雪利的弹奏却是直击人心的。
他的原话是:Anyone can sound like Beethoven or Joe Pan or them other guys you said. 这里有个很可爱的小细节:托尼不知道肖邦是谁,把 Chopin(肖邦)说成了 Joe Pan(乔·潘),但是字幕没有翻译出来。
其他翻译纰漏太多了,有些是没有必要的省译,有些是错译,但并不太影响剧情理解,没有那么如鲠在喉。
这里只举一些例子:打架场景:Go home with your friends. 译为“带朋友回家”。
准确的翻译是“跟你的朋友回家吧”。
应聘场景:Fill it out while you wait. 译为“把这个表格填掉”。
准确的翻译是“你一边等,一边把这个表格填掉”。
开车场景:I am not worried about it and neither should you. 译为“你不用担心什么”。
准确的翻译是“我不担心,你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解释绿皮书场景:If you're black and you gotta travel for some reason. 译为“黑人总要什么理由才能去旅行”。
准确的翻译是“如果你是黑人,而你需要因为某些原因要去旅行”。
西装店场景:What, you gotta wear a tuxedo on stage every night? 译为“你每天晚上在台上都穿同一件礼服吗”。
准确的翻译是“什么,你打算每天上台都穿晚礼服吗”。
写信场景:Dear Dolores... This morning I had steak and eggs. For breakfast. 译为“今天早上我吃了牛排和鸡蛋”。
准确的翻译应该单独把“For breakfast”也翻译出来,“是我的早饭”。
酒吧打架场景:I didn't want to leave him, but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译为“我只能来找你了”。
准确的翻译是“我不想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三重奏成员向托尼解释雪利初心的场景:They pulled him off stage, beat him badly. 后半句译为“揍了他一顿”。
准确的翻译是“把他狠狠揍了一顿”。
回家路上雪利问托尼要幸运石场景:I feel safer already. 译为“我觉得好多了”。
准确的翻译是“我觉得安全多了”。
《绿皮书》让我喜欢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的一切都很讲究,节奏、音乐、情绪,都恰到好处,所有细节都是必须存在的铺垫。
这样一部电影的翻译那么粗糙、那么不负责任,让我觉得很遗憾。
到最后,其实愿望很简单——希望翻译行业的片酬更高一些,让更好的人来做翻译,也可以养家糊口。
就是doctor在雨天里冲下车后说的那段I am not enough black,not enough white,not enough man.真的眼泪唰的就留下来,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说透了。
没有人群接受他,无论待在哪里他都像一个异类,想想doctor要忍受无端的偏见、歧视,很心疼,I am alone!
这句话真的戳到我,想想doctor第一次出现,偌大房间,豪华的布置,却只有一个人,在看似令人羡慕的繁华背后,其实是一颗很孤独的心😭
男二Doc.Shirley在剧中的性取向设定,除了最明显的“I'm not man enough”之外,还有多处细节明暗示。
国内院线字幕翻译对其中一处关键台词的隐晦处理给大部分观众造成了误导。
1.关于YMCA在青年会被警察抓后,Tony前去搭救,字幕提示该场所是“YMCA”,青年会,全称基督教青年会,有一首歌也叫做YMCA,下面是百度百科的内容: YMCA全称: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基督教青年会》创作灵感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团体:基督教青年,是为男青年提供健身和临时住宿的福利场所,向来就是同性恋者的渔场。
由于《YMCA》在同性恋以及异性恋世界范围中的流行和另一首《I Will Survive》都被视为女权主义和同性恋运动的圣歌。
有网友说,在同志游行之类的活动上就会播放《YMCA》这首歌,所以YMCA已经成为同志场所的代表了吧,影片特意给了Tony进门后的门牌特写,强调意味已经很明显。
中国观众没有相关文化背景认知,所以在剧情理解上无法第一时间跟进节奏。
截图2.关于被院线字幕翻译误导的“Auntie”Tony赶到浴室,看到被手铐铐着且一丝不挂的博士,开始和警察协商。
警察对Tony提及音乐家的时候说:We're taking your Auntie in.这里用了一个词:“Auntie”,网络资源的两种字幕都直接翻译成“同性恋”。
但是国内院线上映时的字幕没有这么翻译,严重影响了对被抓原因的理解!
加上中国人不懂的YMCA背后的文化含义,所以这场戏不太容易理解发生了什么。
有人还以为他是去泳池或者公共澡堂洗澡,和白人打架才被抓。
截图
另一翻译截图根据网络搜索,auntie确实会用来指代同性恋:auntie n.喜欢嫩草的同志大叔(通常无性目的)a middle-aged or older male homosexual.经豆友@ 进击的刘安娜 补充,dictionary.com对于auntie的正式用词 aunt 一词的解释: Slang . an aging male homosexual. (俚语,指上了年纪的同性恋者)
aunt一词的辞典解释3.博士亲口承认“做这种事”Tony贿赂警察后把音乐家救出来,两人开始争吵,Tony强调他说过博士应该在他的陪同下才能出门,博士的回答是:I assumed you would want this to be the exception.似乎是指约会之类的事,不需要Tony陪同。
个人推测应该是约pao之类吧,不然两个人赤身裸体被抓,其他理由也说不过去了……【题外话】我个人不了解1960年代美国社会,法律层面或者公众世俗对于同性恋的态度。
有豆友评论,如果是两个白人在那种场所做同样的事呢,经理会报警,警察会出警抓人吗?
截图
另一翻译截图4.Tony暗示“这个复杂的世界我都懂”博士指责Tony不该贿赂警察,两人争吵后,第二天博士为此道歉,Tony在回答时言辞闪烁,吞吞吐吐,似乎难以启齿。
个人感觉他好像是在说:我见过太多夜总会的花花世界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同性恋之类的我懂的……这个点,比较隐晦了吧,在影院看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所以回来后又在电脑上把这个镜头反复看了几遍,刚好昨天看到在某公众号的推文里也有对这句话作出相同的解释(3.6补充)。
道歉和回复
Tony在暗示 注意神态有了在同志场所被抓这场戏,Tony再次搭救,第二天博士才会在误以为Tony要听从纽约朋友的话离他而去后,主动提出升职加薪。
而Tony表示不会离开他,并且表示理解,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又亲密了一步。
Tony从酒吧见完两个来自纽约的朋友回来后,接下来一场戏就是两人促膝饮酒交心谈论音乐的暖心一幕啦博士终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喝闷酒了!
喝酒谈心5.博士自己承认“I'm not man enough”大雨中,博士情绪崩溃咆哮“我不够像黑人,也不够像白人,也不够man……”嗯,这点比较明显了吧。
雨中咆哮综上博士在剧中的人设是同性恋,好好感受字里行间还有演员神态的暗示吧。
PS:有不少人从最后博士对Tony的妻子说的那句话里看出了基情,这点我个人保留意见吧hhh……
《绿皮书》最基本的能耐,就是把两个人的一段旅程展现得妙趣横生,而且意味深长。
托尼(维果·莫腾森饰)是有街头智慧的。
这些年来在底层摸爬滚打,他就像一个日暮下的牛仔,精于把小恩小惠小聪明织成破旧却耐用的绳索,套出去,总能拢些利益回来。
在他这里,绝路是没有的,哪怕没了工作,凭那26只热狗一顿的肚量,至少够他敛上50美元的赌资。
相反,唐(马赫沙拉·阿里饰)身为一个功成名就的音乐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剧场上头一个布设华丽的住所,外加一个高高在上的宝座,够他浮夸地彰显身份与荣耀了。
这样的人,克己,优雅,要进食的话,腿上少不了铺一张材质优良的餐巾。
这样两个在生活中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次彼此需要的雇佣关系,被捆绑在一起长达两个月之久。
大家是相互看不上的。
唐有多瞧不起托尼的随便,托尼就有多瞧不起唐的扭捏。
但唐的涵养不会让他表露出过火的情绪,托尼的专业则让他做好了本分。
《绿皮书》很俏皮地让司机与雇主频频发生摩擦。
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对峙,而是杂糅着挑衅、无奈、好奇与容忍,把彼此的“进犯”,转变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了解与接纳。
天性大大咧咧的托尼,觉得不能在车上抽烟、要被规范用语很不可思议,但他头一晚看到唐的表演,欣赏甚至骄傲的神情就不自觉地浮现出来。
唐对炸鸡敬而远之,但托尼不由分说地从肯德基全家桶里抽出一只鸡腿给他,让他百般无奈,却也借此享用了一回“不卫生”的快乐。
无数能叫人会心一笑的片段掠过,《绿皮书》愈发像那暖春,化的是雪,而且是积雪。
不久之前,托尼才把黑人在家中用过的水杯直接扔进垃圾桶,而唐对于粗鄙和野蛮怀有长久的芥蒂。
如今唐会饶有兴致地为托尼修饰妻子渴慕的家书,而托尼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摆平巡演路上的种种麻烦。
每一个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自我隔离,下意识地划分出鄙夷的、敌对的人群。
往深一层看,等到二人关系走向缓和,他们身上承担的符号,更有指涉意义。
托尼是意大利的移民后代,典型的工薪阶级,在他身上印着粗俗、鲁莽、油滑等标签,上流社会、知识分子以及本土居民似乎都能轻易找到俯视他的角度。
而唐是一位黑人,而且是同性恋者,像是托尼这种白种直男,能够轻松占据所谓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他有心理学、音乐学、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能在过去14个月里到白宫演出两次,却依然百般不受待见,尤其是在南方。
专门的演唱会化妆室是不会有的,即便是狭窄的杂物间,也像是被皮笑肉不笑地施舍的。
厕所更不用说,哪怕与一群礼貌周全的白人言笑晏晏完,也不能使用他们的卫生间,这就导致了不愿在户外茅厕将就的唐,只能大费周章地赶回酒店再折返,毕竟,这不仅仅牵涉到一时的脸面问题,因为南下旅程的破功,很有可能萌生在一次屈从上。
那时还是1962年,很多带有歧视性的隔离标语,就尖锐地挂在店面,黑人出行需要带着所谓的“绿皮书”。
这本从1936年出版便不断推广开来的册子,标明了黑人在哪些餐厅、旅店等公共场所是不受排挤的。
这种“有用”,可悲、羞耻,却又无奈。
唐南下这一路,哪怕有托尼这样经验老道的白人当司机,依然会遇到许多叫人愤懑的遭遇。
这类电影往往会有一些“经典”的障碍,比如趾高气昂的警察、飞扬跋扈的地痞等等。
《绿皮书》同样少不了,但在更大更深的背景里,是黑人一边发起种种民权运动,一边面对甚嚣尘上的白人仇视,其中3K党的横行就非常突出,这在一并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黑色党徒》中会有更直截的表现与讽刺。
不过,《绿皮书》选择的是相对温柔的路数,就跟唐那样,即便遭遇不公对待,也要先以尊严去换取尊严。
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托尼发自内心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倾向于治本的准则。
托尼两肋插刀的勇,使得他的江湖气往往带有一种本能的可敬与可爱。
但唐的勇,是更广更大的,不落在单次的拳脚械斗上,凶险却是无边无际的。
他放弃高薪演出,执意前往保守的南方巡演,就是希望能够用自身的端正、高雅与才情,去扭转那些稠密的偏见甚至敌视。
哪怕他不过是一尊不知明日晴雨的泥菩萨。
有人嘲讽《绿皮书》“政治正确”,认为它得到青睐,不过是因为凑齐了黑人、底层、同性等等所谓的正确元素。
在平权运动取得重大发展的西方,面对《绿皮书》的工整与公正,也许可以在艺术层面有所质疑。
但对我们来说,还远远没到能够坦然指手画脚的地步,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距离包容与文明太远,大家习惯性地一面对别人横加指斥,一面因被看轻而暴跳如雷。
我们没有唐与托尼的幸运,可以在一段旅程中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对自己的狭隘和自傲进行修正。
可这正是《绿皮书》这类电影应当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到头来,不仅是唐与托尼发生了变化,就连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都出现了转变。
比如拦车的警察,只是好心地提醒他们车胎漏气,而托尼那些曾经看不起黑人的亲戚,会在圣诞夜欢迎唐的光临。
这样的走向很像童话故事的桥段,但至少,在半世纪后的今天,西方早就让这种幻梦变成现实。
那么,当我们再次面对某种意义上1962年的美国南部时,确实应该放下那种刻板印象的偏执了。
至少,该有接纳的胸襟以及被接纳的勇气。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其实我还想谈谈两个大男人之间相当微妙的情绪,哈哈)
托尼晚上接到警察的电话,去接和男人亲热而被抓的博士。
面对博士对于他贿赂警察的质问,只字不提对博士性向的鄙夷(毕竟当时还是上世纪60年代)。
第二天博士向托尼道歉,托尼站在楼梯转角回头,只淡淡说,他大半辈子都在纽约的酒吧工作,知道这是一个complicated world(复杂的世界)……当时真是瞬间击中泪点。
《绿皮书》一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写道:「有些属于过去的小细节,现在却突耸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里整层整层的过去却消逝无迹。
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件,发生于不同的地方,来源于不同的时期,都互相接触交错,突然结晶成某种纪念物。
」
《绿皮书》在《绿皮书》的最后,当我看到Don把Tony捡来的石头放在自己书房,我想起了列维-斯特劳斯这段细腻的描述。
石头是两个月驱车南行的纪念物,在Don眼中,它璀璨、不朽。
纪念物本身并不构成意义,它的全部意义都在于人的赋予。
人们借由它沟通过去与现在,提醒自己某些行将消逝的生命经验。
旅途的时间和记忆碎在身体的骨骼里,成为自身拖带着的世界。
决定我们成为某一类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世界,由我们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
二
《绿皮书》在《触不可及》等故事的构架里,白人是贵族与精英的形象,黑人则处于穷苦落魄的社会边缘。
而《绿皮书》的主角形象则被倒置。
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想探讨的主题是严肃的,可故事并不沉重。
Don是非裔美国人,血缘上的黑人,精神上的白人。
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刚会走路,母亲就教他弹钢琴,后来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成为那儿的第一个黑人学生。
他接受的是古典音乐的训练。
但之后,鉴于人们无法忍受一个黑人在舞台上演奏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着力把他往「有色艺人」方向发展。
天才的光辉难以淹灭,他多次受邀去白宫演奏。
《绿皮书》Tony是意裔美国人,虽然生着白人皮囊,却并非白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失业后,他可以为了50美金赌注连吃26根热狗,否则就交不起房租。
他大大咧咧,满嘴跑火车,保持不了片刻的安静。
他身体里藏着一个黑人灵魂,热爱黑人的音乐,喜欢听Chubby Checker,Lil’ Richard,Sam Cooke和Aretha Frank等人的歌曲。
Tony在朋友的推荐下成为Don巡演的司机。
巡演之路远非Tony所预想的那么简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正处于最激烈之时,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
民权运动方兴未艾,抗议示威如火如荼进行,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了黑人的民族英雄。
一九六二年,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叫「绿皮书」的小册子,专门为黑人设计旅行指南,里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Tony就带着这本「绿皮书」出发。
《绿皮书》Tony并不喜欢Don,因为Don高高在上,吹毛求疵,总在用精英主义的立场教训他。
他的诸多嗜好,譬如玩纸牌、抽烟等,无一不被Don鄙夷。
但他佩服Don,在匹兹堡听到钢琴演奏后,他给妻子写信时这么形容道:「Don弹起来不像黑人,像李伯拉斯,只不过更好。
当我从后视镜里看他的时候,我肯定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什么事情。
天才就是这样。
但是我觉得那么聪明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即便Don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与之来往的也是美国的上层阶级,黑人皮囊却让他得不到白人社会的完全认同,肤色成了原罪,越往南种族歧视越严重。
在罗利,Don只被允许用树林里的厕所。
在路易维尔,他在酒吧喝酒时被三个白人男子挟持,好不容易才从险境脱身。
在梅肯的西装店,他不被允许试穿西装。
Don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给Tony带来的麻烦而道歉。
Tony安慰他说:「我知道这是个复杂的世界。
」他虽然莽撞冲动,但自有其细腻温情的一面。
《绿皮书》Tony认为自己的世界比Don的更「黑」,两人为此发生过争执。
Tony所说的「黑」其实是指社会阶级层面,越底层者越「黑」。
底层的现实相差无几,他就混迹在其中,住在街上,每天为谋生计拼命赚钱,像绝大多数黑人一样。
而在他眼中,Don坐在王位,满世界给富人演奏,是最受上流社会尊重的那类人。
但Don告诉Tony,富人付钱让他演奏,是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有文化。
一旦从舞台上走下来,对他们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鬼。
他不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他说:「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也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
」Tony愣在原处。
悲悯早就深植在人类的精神之中。
雨淅淅沥沥,两个生命就这样彼此获得了谅解。
《绿皮书》最后一天的行程在伯明翰。
这里曾有过Don的痛楚回忆,六年前在市政礼堂演出时,Don因为演奏了白人的音乐,从舞台上被赶下来。
这次演出,Don虽然是主角,但因为是黑人不被允许在餐厅用餐。
此时的Tony,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尾款,他带Don愤然离去。
他们在底层的贫苦黑人常去的橙鸟餐厅里,度过了整个巡演里最快乐的一个夜晚。
善良与美,有时候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
三
《绿皮书》这个世界的有趣,并不在于用你熟悉的眼界去打量一切,而在于放下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唯有如此,所见所闻才不会仅仅只是在加深偏见。
每个人都在放弃一部分我执后,才见识到了更广袤的世界。
在橙鸟餐厅,虽然舞台摆的不是施坦威钢琴,使用这架钢琴的通常也是那类会在钢琴上放一杯威士忌的潦倒音乐人,Don还是欣然前去演奏,和爵士乐队的即兴配合。
对Don来说,身上精致的世界束缚着他,使他的情感变得拘谨与压抑。
底层世界的痛苦和欢愉,倒是给了他一种酒神式的快乐,让自我在情感的宣泄中得以解放。
结束后,他说:「这才是真正的演出。
」Tony原本的世界是粗粝的,不修边幅也不循规蹈矩。
可是他内心并不偏狭,他接纳了Don的建议,努力改正自己的语调,变音,用词,并学着用Don那种更加文学化的腔调来写信。
Tony曾问Don的助手,为什么Don要选择往南巡演,助手告诉他:「因为天才并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那一刻,Tony的认知受到巨大的冲击,所谓尊严地活着,就在于饱含信念地去行动。
《绿皮书》Don和Tony,一个孤独,一个喧嚣,就像黑塞小说中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两个全然不同世界就这样发生了碰撞:一个禁欲式的孤绝天才遇到一个世俗的享乐主义者。
一个在人群里注重理性和道德的宁静,一个则是现代社会里的伊壁鸠鲁主义信徒,追求放纵、热烈与感性的愉悦。
可是,喧嚣与孤独的并不总是天生的死敌,它们在对峙与妥协中,构成人生的全部迷局。
人的一生,不过是在两者之间踯躅徘徊,既要俗世的快乐,也要保持精神的清醒与自洽。
生活就是一场喧嚣与孤独的角斗,谁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同的是,有的人死去的喧嚣部分多一些,有的人死去的孤独部分多一些,侥幸活下来的那部分就是所谓的自我。
「要永远地创造自我。
」福柯如是说道。
这大概是现代人某种永恒的宿命。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
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
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
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
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非常套路的剧情,能猜到所有剧情点,但是导演在时空上用领先观众的手法塞满了细节,让观众无法得知如何到达终点。一个真正的好剧本又遇到了一群好演员,彼此成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写信,雨中争吵。
现如今种族关系压力颇大的美国太需要这样一个故事了!可歌可颂的是导演在细致入微地研究了这历史故事之后,对它们进行了取舍和消化,最后用稳扎稳打的电影语言把这动人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不得不说导演Peter之前做喜剧片的经验让这部可以被拍得更沉重的电影放射出生动的光芒。这个crew里头高手不少,服装设计和音乐设计都很厉害!Tony Lip儿子的参与更让电影熠熠生辉。(导演本人来我们课上提前放映,他说的话比我这一学期这课上学的东西更有启发…)
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很有意思。黑人高雅严肃略带一点古板,其实他只是凡事讲求原则,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白人举止轻浮,体壮如牛,粗中有细,有点打抱不平,最终变得有勇有谋,而古典派的黑人也终于放下对通俗流行音乐的抗拒,亲自演奏了一段,大家其乐融融。电影虽然还不够震撼心灵,但是深度尚有,看着很有趣,里面的音乐也都好听得很。
触不可及后的又一部黑白配,平庸老掉牙的公路欢喜冤家。
大银幕看观感尚可,但正好属于那种“看片一时爽,散场了无痕”的电影。剧作工整但平庸,套路满满,先刻意强化二元对立,再各种和稀泥。视听语言上几乎没有出彩之处,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黑人钢琴家与黑人农民对视的镜头组合,他和他们恍若隔着万重深渊。(6.5/10)
3.5;奥系行货,套路虽足但剧本圆熟,各种得奖元素满满,惊喜不够,而笑点与泪点掐得恰到好处,一切都是算计得正正好好。不过这等精彩的表演,这般圆满的完成度,夫复何求。公路片范式下的互相救赎,平权意识与情感诉求相融得甚好。再次证明一部好的喜剧片太需要恰当的选角了,看完疯狂想吃KFC。
黑人角色太正经无趣,最终也没能擦出多少火花来。导演觉得黑人+左派还不够政治正确,还要给他加上一个gay人设,咱们不如再加上vegan和残疾人的人设?
哪怕一个独属于视听的高光都没有。作为今年的双雄之一,仅在和《广告牌》的对比中就足以说明美国电影平均水准的下滑。《罗马》是作者电影,《绿皮书》是剧本作者的电影,后者形态的“好电影”越多,留给好导演的生存空间就会越狭隘。
从表演、剧本、黑人白人种族问题和一些常规的剧作设定来看,这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奥斯卡系电影。这是把几年前大热的《触不可及》中的角色反过来了,并不是很新鲜的题材,不过也有真实的社会原型在,是美国电影话语下的正能量片,出发点还是好的、善意的,但真的算不上佳作。片中借黑人教白人司机给妻子写信的情节不错,表面上是文化梯度下的越殂代疱,但没文化的司机却有自己的自主意识,比如黑人音乐家教他写信,说“想到妻子,就像一片平原”,这很诗意很浪漫;司机学会了这种浪漫,又把自己骨子里的地气融入,写“想到妻子,就像是一间挤满了人的大房子”,这种家庭归属感最终征服了黑人。整体是以琐碎的小温情加小剧情矛盾堆砌出来的,对种族问题的讨论深度也不够,属于话题之作、五脏俱全的麻雀小品、奥斯卡参赛片常规的中下水准。
广电是把Doc找小男妓的那段删掉了吗?#美式童话#
司机扔掉杯子,司机为友情胖揍坏人;钢琴家高高在上看众人,钢琴家坐在低处仰望宝座;钢琴家说出“你要我表演就表演”,钢琴家在黑人酒吧演奏古典乐全场欢呼。这样的角色观念改变引发的剧情转折太过刻意生硬,行为动机没有自然恰当的情感做支撑,而类似的桥段在其他的平庸影片里出现太多次。绿皮书太平庸了。我爱水形物语,但水形物语得最佳影片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了解了奥斯卡的筛选机制,也能理解奖项越来越让人失望的原因了。
剧本工整得可以拿去做教科书,镜头、表演什么的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又融合了那么多元素确保各类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这么学院的风格,估计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就这部了。
作为编剧,我会选它作为反复拉片的教材。苦大仇深题材面临的桎梏,在这种温和轻松叙事面前可迎刃而解,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到人物塑造身上,《绿皮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典范。
编剧水平很高,没有核心事件却有着绵密而自然的戏剧冲突,故事节奏、人物塑造、演员表演水平都极高,主题浅显而不浅薄,风格轻松而不轻浮,心目中的完美电影,可爱极了。
种族问题的美国式样板戏
黑人的权利是靠黑人自己斗争得到的,不是依靠跪舔白人得到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居然要靠一个底层白人扮演救世主一样的角色引导,才能接受自己的族群,实现身份认同,导演的傲慢令人作呕
真不敢相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是这个水平。我其实已经把预期值调低了,所以看完觉得还是挺喜欢的,挺开心。不过影片不管从内涵上、编剧、导演、拍摄等各方面技术上都比较一般。亮点比较少,而套路比较多,很容易识别。我很熟悉这类电影的水平,绝对不会低,但我也无奈的发现确实离精彩还有差距。Viggo演得好棒。片子到最后还是有些感动的,尤其是真实改编。
黑与白,冷与暖,贫穷与富有,高贵与低贱,优雅与粗鲁,勇敢与懦弱,热闹与孤独。好一出对称喜剧啊!
最喜欢维叔给妻子写信的那句话“you remind of a house a house with beautiful full lights on it where everyone happy inside”“有时候你让我想起一栋房子一个闪着美丽光芒每个人都欢声笑语的房子”糙汉的温柔情书莫过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