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定需要人造的强烈戏剧冲突吗?
并非一定。
电影的台词一定要那么舞台味十足吗?
没有必要。
淡淡的风格,反而让我们更加喜欢。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淡淡的味道,却让人乐于接受。
已经习惯了,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前,找几部当地电影看看。
电影真是寓教于乐的好载体。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传统,那些有很多国内已经失去了。
到底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传统,两者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一味追求所谓现代化,把现代化同物质发展紧密相联系,是我们认为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
现代化,基本等同于拆掉旧房子,换成全国统一的摩天大楼和形如鸟笼的高层公寓。
在很多国内县城,我都发现,高层公寓越来越多,那真是生活的需要吗?
大马文化交融,伊斯兰,马来和中华文化交融,又杂着一些西洋文化,所以,那里的文化别有魅力,值得体验。
电影里面,已经有所表达。
很温馨的小品电影,情节简单,但很温情。
电影通过东西文明差异,两代人观念差异展开了剧情,经历了一次长旅,最终矛盾解开,父亲不在那么固执,女儿开始慢慢理解父亲,洋女婿开始喜欢华人文化,大团圆结局。
里面很多场景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华人结婚邀请老同学,邻里间八卦,舞龙,拜神…这些是习以为常的。
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传统文化体中的父慈子孝,同学友爱,邻里互助始终贯穿整个影片,看完心里暖暖的。
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每天都是以谢广坤和刘能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
一个洋女婿与传统华人岳父的冲突,马来西亚版的《拜见岳父大人》,或者说《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当年看了《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想写一场“国际婚礼”。
开场的音乐很正,配合公路的画面,简直让人忍不住就要“和你去兜兜风”。
全片的音乐都很不错。
有些情节有点突兀,是想写就写,像男女主从英国(泰国)回来,刚好遇上中国年,是不是要有所体现呢?
团年饭啊,难道马来西亚华人没有?
可是片中吴家的除夕饭也太随便了点。
还有第二天一早发利是这个。
压岁钱是年三十晚上发的,马来又不同?
还有女主在和男主吵架时才突然爆出怀孕了,而其实两人回来本就是准备结婚的,婚姻大事,女主不可能不在决定之前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男主。
轮渡。
“谢谢老师。
”很中国嘛。
想起我的小学中学。
马来华人还贴春联。
白话口音不算标准,偏向粤西,听着更多亲切感,我粤西人。
热气球这个,受到《7号房的礼物》影响吧?
给结尾照片旁白催泪了。
彩蛋的改编歌很有意思。
这部电影是马来西亚籍导演青元拍摄的2014贺岁片,在此特意强调电影来历,是因为还有一部古天乐和莫文蔚主演的同名电影,声名都盖过本片。
从福建人的视角看马来西亚是很亲切的。
百年之前的一家人,因为生存有人留在唐山,有人漂洋过海到了世界的那一边。
虽相隔千山万水却一脉同源,不同的只是本邦和异乡间,不同的风土和社会制度。
农历新年的马来西亚金马仑山区,一户华人家庭不办喜宴将女儿出嫁,引起了同村全叔的不满,并对村人发誓,将来他嫁女儿如不办酒席天打雷劈。
事有凑巧,就在同一天他在英国念书的女儿美蓉,带着未婚洋女婿班杰回来了。
于是一场婚礼的不满引发了对另外一场婚礼的深切期望。
一对翁婿,一辆摩托,开始了一段金马仑到新山的喜帖派发路。
老与少、华语与洋文,误会的水深火热,误解的南辕北辙,人心的探知和文化的谅解在这条通达南北的路上戏剧性的展开。
这条路既是情感的弥合之路,也是北马的风景之路,将马来西亚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线串联,缤纷呈现。
其中广东话和福建话你来我往,融洽程度远胜中国闽粤间,华人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让人赞叹不已。
也许身份的难堪,可以让故土的习俗变得执着。
全叔的女儿美蓉,因妻子早亡托付给了在英国的妻妹抚养,长时间的异国生活疏远了父女间的情感,当不同的立场相互碰撞,冲突在所难免。
父亲怪女儿忘了根本,女儿埋怨父亲忍心抛弃。
十多年后美蓉依然忘不掉,离别时车窗外逐渐远去的父亲是那样的心狠。
当酸楚变成了习惯,爱就偏离了轨道,美蓉回乡不过是将婚事礼貌性的传达给父亲,可她不知道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
瘦弱的身躯承担起了她十几年在英国的成长费用,无非希望她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办一场盛大的婚宴也只是想告慰自己和亡妻,终于将女儿扶养成人并圆满托付。
可是全叔的希望不能恰如女儿愿,还让女儿心生嫌隙。
十年之前的牵挂和十年之后的牵绊,始终牵扯着父女俩,可惜岁月之河,不能同时踏入两个人,各自远飏有时就是人生的常态。
全叔年近七十,当年用十二生肖取外号的同学慢慢凋零,如枯枝挂树只差阵风。
在派发喜贴的途中,昨天同学间见面还谈笑风生,今天却一框静止悬于墙壁,全然不顾近在眼前因喜宴而约的一甲子相聚。
同学老猪丧事时,女儿婚事近在眼前,在华人的习俗里此时不得碰沾丧事,否则对女儿不吉利。
全叔站在下雨的街道边,女儿和女婿无论如何劝告和怪罪都无动于衷,就是不进丧棚见老同学最后一面。
此时的冷雨,全浇在全叔滚烫煎熬的心坎上,此时无情全是情啊!
亲情友情撞一处却难两顾,毕竟后生的事情为重。
全叔最后选择了另一种缅怀,拼老命帮同学老猪完成了生前的遗愿,乘坐垃圾袋缝制的热气球,看看老猪生前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热气球升起的那一瞬间,人与人、人与土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互相守望。
在这片不是祖先的土地上完成一次最宏观的凝望,以全面纳入眼里,渗透心里。
这个热闹的场景背后,其实寄托了华人百年间从未完成的归化梦。
片中多次展示了全叔和他的洋女婿的文化冲突,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同学老猪的丧棚外,班杰通过一个小孩的翻译责问老丈人。
班杰的激动,全叔的无语,似乎喻示着不同文化沟通中的窘境,而小孩代表着全球化的一代,虽然不明对方深意,但是能够听懂相互的意见。
全叔在不同的地方,见了几个不同的同学,曾经的一个班级,分别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却无一真正的功成名就者。
每人因淡定与否理解着千差万别的人生,终极绚丽如同奢望,就像他们学校前的那棵人妖树,枝杈无数却不见开花。
好也好,坏也好,乐也好,悲也好,时间一到全部归山,幻影万象终即成空。
这条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派贴路,让一家人看清了彼此,原来爱有很多形式,但爱的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内心深处的猛然回眸,看得最清楚的那个人。
全叔女儿的喜宴终于办了,该来的都来了!
女儿的公婆穿着一身唐装来赴宴,最好的认同,也许就是学着对方的模样,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跨文明沟通,这也是本片想给予的启示。
金马仑高原的这场婚宴,不同的人用手中的酒杯泯息恩怨,回复念想。
鞭炮响后又复归宁静,就如生活本没有开始和终结,所有悲欣交集,都在自己的理解中断断又续续。
电影讲述了传统华人父亲全叔因女儿美蓉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而产生的一系列家庭矛盾,并通过一场派发喜帖的公路之旅,展现了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逐渐理解彼此的过程。
剧情紧凑,情感真挚,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亲情的重量。
电影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通过全叔与班杰明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这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趣味性,也引发了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和反思。
演员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堪称精湛,尤其是主演李世平(饰全叔)和本·法伊弗(饰班杰明),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叔的固执与守旧、班杰明的直率与开放。
在电影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通过一顿饭、一次钓鱼、一场婚礼筹备等生活细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它通过独特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同时,电影中的情感描绘细腻动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了亲情的重量。
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公路片起初看到的是一段洋女婿和老丈人一同发喜帖的旅途有意思的桥段一个接一个到这里为止可以当做纯的喜剧片来看这段旅途也是因为老班长的去世突然发生了改变前面做的铺垫由这件事作为契机而爆发出来当然这种爆发是非常平静的让整部片子从实际的一个旅程变为阐述生命这个大旅途女主角从女孩成为了母亲的旅途洋女婿从男孩变成了父亲的旅途他们孩子的新生命的诞生女主角父亲从小到大到变老的过程父亲的同学从生到死的过程整个人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出现的情况在一部片子里面全部呈现出来当然也有一些反应出导演细腻观察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给羊咩咩送请帖的时候他正好不在家而对门走过来的邻居表现出来了城市人常有的戒心当父亲这个农村人来把喜帖拜托邻居转交的时候这个邻居无情的把请帖扔到了对门的门口多少表现出来城市人之间的冷漠另外一个部分是女儿赶回家来父亲做了煮鸡蛋下面夜里没赶上给女儿吃倒掉第二天重新做热的给女儿吃看的实在很感动最后就是女儿女婿买的二手车三人一起去发请帖的时候和多年前被送到国外去坐车有了强烈对比女儿这时的幸福表情表演得相当到位顽皮的在车玻璃上花出父亲和女婿开摩托送请帖的漫画最妙的是和车窗外奔流舞动的电线形成了向前飞驰的美妙景象
记不清楚怎么会偶遇这部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是冬天,因为这部温情的电影,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
有好多简单却会触动人的东西,传统中国岳父和洋女婿的偏见到真情信任。
时光里孤独的小女孩,八岁就远到天气恶劣的大英帝国。
南洋华人的融合文化。
老男孩的动人梦想,彩色童话。
当然少不了马来西亚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海滩,气质胜过全智贤的女主,因为这幅画面开始了对沙巴的向往。
今年11/14日动身去了沙巴,原来这里的水真的是可以这样绿,天这样蓝,云这样白,沙这样软。
1. 作为华人,看过的马来西亚文学电影都有限,只知道从小是听着无印良品、阿牛和梁静茹的歌长大的。
于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被深深打动:马来西亚的华人,是真真正正我们的家人,虽然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家,也许语言上也不一定相通,但是文化不会骗人:没有割裂,只有亲切。
2. 故事有借鉴李安的《喜宴》,文化混合中传统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谅解。
虽然一模一样的主题,但更让人觉得这个问题,毋宁说这种文化现象,是所有华人文化在文化交界边缘都会遇到的。
如今大陆的中华文化也在和希望不断交融,像我自己就选择与婚礼这种传统文化说再见。
但看着电影,想到家里的爸爸妈妈,他们这一代人固守着的东西与我们这一代人想抛弃的东西,两相对比也会有些落寞呢!
3. 还有一个很打动我的点:语言。
如果说大马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我在潮汕地区看到的相同,那么唯一不同的就是语言。
广东话、福建话、一点点普通话、马来语和英语夹在一起的说话让人觉得有趣。
如果说广东话夹福建话还属于正常的话,大马华人把不属于统一语言体系的马来语和英语拼在一起的三合语,又让人觉得人类建成通天塔的愿望不是空想。
处在民族融合最中央的大马华人,他们的天才让语言变得有趣。
4 马来西亚的乡间和县城,吊桥让这部电影有了公路片的特色——好看!
《一路有你》:印象中我的第一部马来西亚电影,穿着短袖过新年的画面怪怪的,但是新年传统的味道更胜于中国。
中国传统习俗很多很繁琐,但通通都是源自爱,满满的祝福“保庇”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
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相伴一生的友情,还有甘愿为对方妥协的爱情。
美美的风景也会让人蠢蠢欲动想要马上来一趟马拉西亚的旅行,沙巴啊,滨城啊,周桥啊,怎么我感觉你们在召唤我呢?!
五星温情小清新作品,推荐!
[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种子怀揣着对春天的渴求,冲破泥土的禁锢,迎来了春风的轻快; 蝴蝶怀着对世界的梦想,冲破茧蛹的封闭,迎来了鲜花的芬芳; 鸣蝉怀着对新生的憧憬,冲破蝉蜕的束缚,迎来了微风的清凉。
唯有心怀梦想,才有了一飞冲天的壮举;唯有志在蓝天,才有了盘旋翱翔的雄姿。
好喜欢,前面是温馨感人好笑,后面热气球那里简直就是热血。
人养我,我养人,我爱你。
楠
平平淡淡,淡淡的,慢慢的用心去看的电影。配乐很好听
太特么励志了!
有点受不了英文闽南话华语胡乱切换的感觉
3.5
成了公路片。又成了“高兴”。最后还是回归本真。这些人还念根。
多种方言杂烩,中西文化碰撞,老情怀,小清新。
女主的不自然系演技让人很出戏……除了白眼有其他表情吗
虽然是一部很传统的两代人和解的公路片,但是拍得真的不像电影,加上最后的花絮更像个综艺节目似的。女主神似低配版刘亦菲,热气球挺漂亮的加一星。马来西亚人均都能用英语交流吗。
让一个马来西亚电影,拍出了中华文化,总感觉别扭!
看过
真好的华人文化影片...那个年代的感觉
有点可爱
感觉大马电影并不比大陆强多少(或者劣于?)
温馨感动的超长微电影
生在马来西亚这种多母语的地方,得剩多少事啊!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中华文化,真的很好,希望能成为马来西亚的主流
倔老爹和洋女婿,邻里乡亲,节日庆典,平淡、家常、温暖,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保留和传承。天下华人一家亲,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一辈子都不能被切割的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