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包括网剧也不列外,但凡创作出来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跟“青春”题材相连,而这种情怀也常常最能打动人心,以至于很多人在看过之后, 都忍不住回忆曾经,回想青春的点点滴滴。
正如目前在优酷土豆热播的网剧《会痛的17岁》一样,都以非常写实接地气的故事内容,为我们展现出了青春的成长之痛。
《会痛的17岁》改编自著名作家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著名导演江金霖执导,故事以青春期的女生为视角,通过她们成长时期的变化来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有人说,青春不痛不成长,大概就是每个青春时期的男女都会经历的过程, 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过程不同,所经历的疼痛感也就不一样。
然而,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通过多个人物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去展现青春时期少女在历经疼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揭开了她们成长的真实一面,也为当下少女青春时期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积极性的现实题材。
昨天有幸在北京大学百讲多功能会议厅和主创一起观看了部分片段。
对于剧中女孩来看,她从小失去父爱,本身对于身心成长就是一种不健全的成长过程,再加上母亲又和多个男人结婚又离婚,完全失去了对她的关心和爱,导致女孩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总是做出稀奇古怪的举动,和常人的思维总是打个反转向。
在这种多心思、多疑虑的身心中,给人看到的正是寒心的一面。
在这里,最应谴责的就是母亲,没能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最基本的爱和家庭教育,而是不厌其烦的恋爱、结婚、离婚,做一些自私的事情,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其实,这个故事也在告诉我们,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学会爱自己,与现实和解,唯有摆正心态才能健康成长。
不为别的,应为自己身心健康和光明的未来负责,争做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所以这个强大的内心也需要自我心态的调整。
至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出现的不管是孩子迷茫也好,还是孤独也罢,只不过都是成长的必有经过,不论是谁都会有这种现象,只是痛的深与浅罢了,毕竟青春不痛不成长。
从故事中,与父母吵架这一点来看,同样是青春叛逆时期的一种表现,也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如何正确调理孩子们的这种心态,更多的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引导,比如一起散步、打蓝球等一系列室外活动,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只有和她们打成一片,才能更好的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时期的变化,以便更好的进行身心成长的开导,继而避免叛逆时期的男女和父母顶嘴吵架,或者更多不堪入目事情的发生。
至于故事中,像女孩这种单亲家庭来看,导致成长中渴望拥有很多爱或者很多钱,也无一不体现着成长之痛,要么给我钱,要么给我爱。
虽说这话说的太赤裸,太直接,也太现实,但是对于单亲成长的女生来看,她们的需求也不是很多,而是爱与钱只求其一,这就是成长中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导致,若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也就不至于出现如此直接的表达。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值得一看,更值得父母们观看,通过事件问题进行反思,可以说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列,继而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们青春期的成长。
正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from=s1.8-1-1.1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17岁,那个年纪有的人按部就班读书,有的人会沉沦堕落,这时需要身边人的引导,真的极其重要。
葵之等众多女孩,叛逆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家庭关系,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的背后,都需要父母的引导。
随波逐流是不可取的,有自己的个性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迷茫,有烦恼,但是遇到事情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你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或许是不是自己得承担这个代价呢?
剧中有专门的心理疏通机构,这也是他们的另一种出路。
这部剧太有代入感了,17岁的年纪充满了好奇心很正常,每一个女孩都迷途知返了,但是现实中不会这样,所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的人,也是尤为重要的。
那个年纪热血沸腾,那个年纪敢闯敢拼,但是你要记住,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
叛逆不是青春的句号,成长才是青春的终点。
——迷途知返才是救赎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在人们的印象中,饶雪漫是不是常在路边蹲守?
被冠以“青春文字女巫”的饶雪漫曾是大街小巷中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青春爱情系列,一向为青少年所喜爱。
而最近一段时间《左耳》的风靡,更刷新了她在人们心中的印记。
再转至眼前的即将上映的网剧《会痛的17岁》,你会觉得,饶雪漫其实并不简单。
据饶雪漫介绍,2004年她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活动,持续关注“边缘女孩”,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是《会痛的17岁》的制作初衷。
是青春,直面青春伤痛,更着眼于青春问题的解决,饶雪漫从10年前就开始着手了,这让人肃然起敬。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问题来了,不美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和解?
诸如“问题少女”的“问题少年”们,因爱的缺失、表达渠道的阻塞,导致他们求取内心补偿心理机制的开启。
他们缺少爱的滋润,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人一样去寻找水源,而且这种寻找可以不择手段。
网剧中已经给我们描绘了这种不择手段,比如视友谊、爱情为儿戏、交易,利用人们的善良等,似乎世界上的人都是欠他们债的人,一定要被索取。
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是与当事者面对面解决问题,但是何其之难。
成长中,我们的心何其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来猜疑、失落、沮丧、不平衡……我们希望得到关注,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需要很多爱,却往往得不偿失;我们希望家庭美满,家庭却是破碎的。
怎么破?
从此我们自甘堕落,酗酒玩乐,找刺激寻快感,以至于伤害朋友、亲人。
我们得到了“复仇”的快感,也得到了“复仇”的后果。
可是剩下什么呢?
一地鸡毛。
正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from=s1.8-1-1.1世界不是完美的。
这是小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也正是葵之早前不明白的地方。
让这些“问题少女”知道,世界完美只是假象,实在太难。
这需要长时间的陪伴与解释,但破碎的家庭不能满足葵之对世界的想象。
加之没有及时加以干预的公益组织,“问题少女”就显得很无助。
然而,正是因为此,“问题少女”才要有“自度”的能力。
“当全世界都在抛弃你的时候,记住,你不能抛弃你自己。
”这看似一句不打紧的心灵鸡汤,其实已成了救命稻草。
无人可救你,所以你悲伤、气馁,但是一定要坚持住,没人爱,不代表永远没有人爱,要自己爱,爱自己。
现实面前所有的困顿一定都是暂时的,要设法扩展被救援的时间,而你失去的也一定能找寻回来,这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总有一天,你能找到那个方法。
与世界和解,应该成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救的能力。
而那种与亲人、家庭达成和解的方法,也一定能找到。
毕竟如葵之一样,虽然恨着妈妈,但她承认,那毕竟是自己的亲人。
而葵之最后与妈妈的和解,也让人明白,这看似无解的家庭难题,其实并非无解,它只是缺少一种沟通的渠道。
仅此而已。
《会痛的17岁》改编自著名作家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著名导演江金霖执导,故事以青春期的女生为视角,通过她们成长时期的变化来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有人说,青春不痛不成长,大概就是每个青春时期的男女都会经历的过程,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过程不同,所经历的疼痛感也就不一样。
然而,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通过多个人物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去展现青春时期少女在历经疼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揭开了她们成长的真实一面,也为当下少女青春时期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积极性的现实题材。
继《左耳》之后,《会痛的17岁》让饶雪漫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她历时8年之久,通过每年开办夏令营,让“问题少女”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但这一次,人们也必将通过这部网剧收获不一样的对于“问题少女”的认识。
这似乎是“青春文字女巫”的转型之作,可似乎又不是,因为这样的转型,好像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
而她关注社会家庭问题的初衷,也让人由衷的敬佩。
在北大百年讲堂《会痛的17岁》的点映会上,观众看了三集,也收获了三集的感悟。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葵之(由被誉为“国民闺女”的关晓彤饰演),深受分裂家庭伤害之痛,玩弄友谊、出卖爱情、爱慕虚荣、唯钱是尊。
你几乎可以把社会几乎所有对“问题少女”的负面评价,用在她的身上。
然而正是这样的“问题少女”才是这部网剧讨论的重点与关注对象。
北大心理学教师易春丽老师在点映会上分享做心理咨询的经验。
她说少时家庭无意的伤害,会让孩子心理变异。
网剧中的葵之就是如此。
她自甘堕落的表现已然让自己彻底放逐。
作为妈妈,伤透了脑筋了,曾无数次与葵之争吵,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室,希望通过他们,解决她与葵之的问题。
但是正如网剧《会痛的17岁》所表现的一样,这样的和解又是谈何容易。
葵之说,我曾经想要很多很多爱,渴望被教育,但是现在我已经迈过这道坎了,我渴望很多很多钱。
她心理的两极分化让人错愕,但又在情理之中。
曾目睹妈妈与“爸爸”们的分分合合的葵之知道,这样的家庭给不了她安全感,而那些来自亲人的关注与呵护更是天方夜谭。
渴望被教育,这是平常小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境,但在葵之看来,这样的被教育其实是被关注的一种方式,可她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由此心理便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看惯了“父爱如山”、“慈母手中线”等的桥段,它们都在无意中教给我们一些道理:爱,来自父母的爱,是深沉的。
这样的爱似乎太过古典,放在古时似乎还能理解,人们在一种慢生活中体味父母之爱,所谓岁月静好。
但越发“紧凑的时代”里,急剧变化的时代氛围,让人对事物的掌控瞬息万变。
而那种深沉的爱是不是也应该来点与时俱进?
葵之的妈妈是爱葵之的。
但是她的方式方法不对,或者她根本就不具备一种表达爱的能力。
她不明白孩童时代的仪式感。
小孩子其实渴望被尊重或者渴望接受来自父母最直接的呵护。
但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当中,葵之无法像她的闺蜜一样,随时享受来自父母的爱。
而小孩子所需要的仪式感,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内心的裂变就会越发严重。
作为葵之最亲近的妈妈,她早已失去了掌控葵之的方法。
而她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怀抱中,似乎也成了她逃避现实的借口。
终于,她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让有足够经验但也诚惶诚恐的咨询师拿来解药。
而这解药,有一份就在妈妈手里。
中国人爱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留在纸面上,所以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情诗;也可以写成歌,传唱千年。
但为什么唯独最口语化的表达却是如此缺失呢?
爱缺少的口语化表达,往往祸从口出,正如葵之妈妈一样,她似乎除了与女儿争吵已经没有另外一种与女儿相处的方式了。
但奇怪的是,不管是对葵之还是对妈妈来说,两人都爱着彼此。
这真是吊轨。
离异的家庭,本就生活艰难,但是作为妈妈,似乎也慢慢减少了对女儿的关注。
她眼里都是自己的不易,生活的不易,爱女儿的不易,唯独不想想女儿的心又是何其之苦啊。
说白了,离异、与一个个男人结婚,都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什么能唤起女儿对爱的渴望,才是关键。
这个关键正是表达。
我们拙于表达的时代,一定要翻过去。
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应该学会“关照”孩子,关心爱护孩子,把心映照给孩子。
有爱就要表达,把视线多给孩子一些,孩子有了困难要学会关注并试图与孩子一起解决,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更不能随意失守,一次失守可能还有弥补的机会,再多一次就很难挽回了。
表达爱,不应该拘于不好意思,而这不好意思背后,很可能就会失去孩子的一次信任,当他们的不信任感越积越多时,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候再填补爱,可能就会很难。
葵之最后与妈妈和解正是依靠心理咨询师关键时刻的及时“出头”,她替葵之的妈妈出头,及时把妈妈心中的爱表达了出来,葵之那一刻内心才逐渐被融化。
这是不是也值得父母深思呢?
对于爱,你表达了吗?
所以越发要为饶雪漫点赞!
这一次,饶雪漫似乎又赢了一次。
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作者之一,饶雪漫的小说改编向来是影视作品热门。
根据其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继续采用电影《左耳》的原班人马,再续饶雪漫作品的青春纯情,不易却打造出美剧风格,以安全岛心理小组的组团和单元剧的方式来呈现青春期少女的爱与怕。
只是这青春纯情有点苦涩。
在北大百年讲堂点映的《会痛的17岁》中,饶雪漫和学生们一起看了三集。
由关晓彤饰演的葵之,成了青春叛逆的少女。
这也是饶雪漫此次拍摄网剧的初衷:关注所谓“问题少女”,让人们摘掉对她们不合时宜的眼镜。
葵之来自离异家庭,可谓从小目睹家庭的颠沛流离。
她没有见过生父,一直跟妈妈住在一起。
而妈妈频繁地更换“爸爸”,让她越发孤单无助。
家,在葵之看来并非美满和谐的象征,恰是支离破碎的隐喻。
在这种隐喻的暗示下,葵之渴望爱,却并不能被满足,直至走向了爱的对立面,恨。
应该说,类似葵之的青春故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
似乎源于熟视无睹,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多少有些麻木。
而在饶雪漫看来,这样的事情对她很重要。
她从2004年起,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持续关注“边缘女孩”,而网剧的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饶雪漫希望通过对“问题少女”的关注,唤起人们对于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探讨,并寄希望于自己的网剧能为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问题少女”葵之其实并未没有问题。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坏,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天生坏”。
在人们的眼里,葵之出卖友谊、伤害爱情、唯利是图的做法,就是“天生坏”。
她们时常是人们嘴里的话题,无数次对她们的道德进行毫无情面的鞭打。
但哪有什么“天生坏”啊,与其说这个人“天生坏”,不如说这些批评者早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葵之曾对前来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的人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至于前者,需要很多很多爱,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个小孩子的本能。
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他们会竭尽本能的索取父母的爱。
但在葵之看来,这一切很渺茫。
父母早已离异,她甚至连生父的一面都没有见到,而妈妈感情生活上的分分合合也加剧了葵之内心爱的饥渴。
她渴望妈妈的爱,也渴望未能见面的爸爸的爱,更渴望一个完满无缺的家庭的爱。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她,她渴求很多很多的爱成为泡影。
而作为补偿机制的钱,此时就可能成为她消解爱之缺失的“良药”。
钱可以满足她的物质欲,甚至作为她“复仇”的手段。
钱本该是最无辜的东西,但是在爱之缺失的人眼中,钱成了一种工具,自此,钱也就成了肮脏的象征。
但其实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葵之于青春叛逆期对爱的所求,甚为强烈,这时一旦爱的供养缺失,就极易造成青春期的心理恶变。
缺少的东西,一定要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或者钱、毒品等。
这也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
葵之的值得可怜的,同时是值得理解的。
面对问题和基于问题的理解,饶雪漫选择了面对。
她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问题少女”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葵之的原型,现在生活得很好,这是基于理解所达成的果实。
点映式上的三集葵之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干预的神奇之处,但最为关键的是,遇到“葵之们”,我们该怎么做。
是放任自流,还是报以理解?
我想,网剧中的心理团队和现实中的饶雪漫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理解,尽可能多的去理解这些“问题少女”,你终会体会到她们的无奈无助,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做到理解不容易,它需要内心的付出,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
饶雪漫走过了长时间的路,给人们奉献了《会痛的17岁》,你我又岂能放弃呢?
这部剧让人特别的感动,也特别的深入人心,人们看这个人,往往把人分类别,好或坏,17岁的女孩,也是如此,从不去追问,好坏的原因,这部剧,恰恰给了原因,尽管可能并不全面具体,但是让我们认识到了最本质的问题,没有莫名其妙的坏,家庭、社会、同学以及成长的环境都深深的影响了每一个少年的成长,希望父母们有时间好好的看看这部剧,孩子的问题,并不仅仅与孩子的内心有关系,还与父母有关系。
同时,在这部剧里,我还看到了,人们用自己最常规的思维方式去评价或直接的判断这个人的好坏,并且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的善良的人,一个有素质的人,认为自己的决定是一定正确的人,但是有时事实却并非如此,有的时候一叶障目,做了伤害别人的事,还认为自己正确,好和坏并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批评,你如果认为她不对,你可以去了解原因,但如果你直接否定这个人并且用语音攻击的话,你是在害人,你才是坏人,剧中,那些讨厌女主们的“好学生”、“好家长”正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所以,你可能会讨厌一个人的作风、家庭,但你并没有权利去指指点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去做那些我们以为“正确”的事,我们如果真的善良的话,为什么不去帮助她们了解她们呢?
会痛的17岁 (2015)7.6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江金霖 / 温心 周游
简单说,这部剧就是各种死小孩撒泼耍赖的博览会。
黑暗系小朋友们作起来也是能让老人家受到惊吓的,指着她妈鼻子说“你换口味啦还勾引小鲜肉”;把她妈跟她继父的结婚照画成涂鸦板;看女同学和男朋友关系好就去当小三,各种心计各种挑拨;抢来的男朋友也不珍惜,带着他去街边卖情趣内衣;这还不够,还要用男朋友的手机假扮第三者去勾引女同学她爹破坏她的和睦家庭;逼着她亲爹跪地上磕头,最后终于上升到用硫酸泼人……脑洞开到无穷大,不去好莱坞当编剧真是太浪费。
然后这部剧还是奇葩家长洋相百出的大集合。
嫌贫爱富抛妻弃子的亲爹那是小意思,未婚先孕的妈妈,被甩了之后,屡嫁屡败、屡败屡嫁,用她闺女的话说就是“没了男人活不了”,她闺女一次次地离家出走,出走了千百回她也没想着采取点儿什么措施……看得我隔着电脑就想踹她两脚。
这些故事看着闹心,可是又太真实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很多事。
扪心自问,仇视亲妈的心里我也有过,我还曾经热衷于“父母皆祸害”的各种言论。
家里父母的各种争吵,对孩子说对方的各种坏话,用最恶毒的话攻击对方,争执上升到人身攻击再上升到肉搏战互扇耳光摔这摔那,可是对付孩子的时候他们又惊人地默契。
这些“童年阴影”我一样不落地都接受过。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我妈想离婚又舍不得离的时候,她都会对我说:“要不是因为你!
”不仅婚姻这一件事,她所有的不幸,所有的不顺,所有的对人生的怨怼,都算在了我的头上,所有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要不是因为你”。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听到这句话就很自责,恨自己是个包袱,拖累了她。
大一点儿的时候就想,如果我表现好些,学习成绩好些,做个好孩子,妈妈是不是就不这么说了。
但她还说。
后来又大了一点儿,开始跟她反抗,为什么她不自己做主,为什么要“因为我”,既然选择了“因为我”为什么又反过来责怪我。
吵得最凶的时候,我妈甚至说过要跟我断绝母女关系,就当没生过我。
想来也是可笑,这些都是“因为我”。
这个心结我永远打不开。
后来上大学故意选了个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想着“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回那个家了”。
看《会痛的17岁》的时候,不停感慨这剧里的小姑娘们真是太能作了想法多脑子好胆子大,比当年的我强悍无数倍。
她们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去毁掉别人的幸福,年轻的活力变成了惊人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我甚至隐隐有些羡慕:要是当年我也这么折腾,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人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药,能够淡化一切。
其实不是这样的。
如果仅仅是淡化,那没有用,那只是暂时的逃避,只需要一个轻微的碰触就会旧伤复发。
我以为离我妈远点儿、时间长点儿我就能原谅她,其实不能,遇到矛盾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旧事重提,她会数落我以前有多不懂事,我也会埋怨她不懂得过自己的人生。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跟人交流、多去研究幸福的人的人生。
忘记从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健康的女性榜样。
我观察到,很多“父母皆祸害”的女青年,一边挑亲妈不是,一边推崇林徽因之流。
换句话说,她们会在否定母亲的同时,给自己找一个精神上的母亲。
(父亲同理)。
大家都渴望爱,都渴望有一个优秀得接近完美的长辈来爱自己,引导自己,帮助自己。
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看各种励志书,找各种模范,立志成为谁谁谁那样的人。
后来看多了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完美偶像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她们也会有凡人的一面,她们在无数次的艺术加工之后带上了各种光环,被彻底神话了。
她们之所以会成为她们,没有成为众多“后妈”中的一个,正是因为她们懂得爱自己、爱别人。
与其说她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如说她们懂得“爱”字的含义。
无论是爱事业,爱家人,爱朋友,爱伴侣,她们都有很好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爱。
这恰恰是很多“祸害父母”最缺的。
也是孩子们最挑剔的。
我相信除了极个别的奇葩父母,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辛辛苦苦养那么大,怎么不爱。
但是他们没那么细腻,没什么科学的育儿观,还是传统的封建大家长那一套,对孩子只执行“管”的权力,不履行“爱”的义务。
网剧里的“黑暗系小朋友”,曾经的我,面对的都是这个问题。
父母不懂怎样爱孩子,孩子又太憎恨这一点。
还有让人头痛的一点是,人的年纪越大越固执,父母很少会承认自己做错了。
我曾经试图跟我妈争论这一点,她只会说“等你当了妈就明白了”。
这也是孩子们头疼的最大问题。
我现在的心态就是,不再跟父母辩证,尤其不跟我妈争辩,她说怎样就怎样,至少这样能让她高兴。
反正她再也不能左右我的生活。
不让她干涉我的生活,不是因为叛逆,是我不想恨她,我不想以后发现走错了路,返回头来说“要不是因为你”。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我妈的怨气全都没了。
耿耿于怀了很多年的“青春疼痛”都治好了。
不是我妈不爱我,是她不懂——当然我也不懂,我不懂她那种所谓的爱。
从这个角度看,“缺爱”是一种社会病,甚至是一种历史性的、先天性的顽疾。
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修行去治疗。
网剧里面策划了一个叫“安全岛”的机构,专治这种病。
挺有意思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到的爱太少,最初是我爸我妈不爱我,继而还会觉得兄弟姐妹(如果有的话)抢走了我的爱,然后发展到同学不爱我、同事不爱我、所有人都不爱我、社会不爱我……总之就是一副全天下都欠我的表情。
缺爱的人,很有可能同时扮演了一个不愿意爱别人的人。
怀着这样的负能量生活,每天想到的都是不快乐的事。
正面看到“缺爱”这种病,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当你抱怨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够时,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付出过。
爱一个人其实也简单,可以从原谅开始。
原谅爸妈,原谅自己,然后从头开始学习爱。
只看了郑业成片段哈哈哈
这个跟着我下铺也看过……
补
最开始是在抖音上看到周雨彤的那个片段,今天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虽然结局有点不尽人意,但是还是很有意义的,里边讲了几个孩子的十七岁,都与家庭有关,以前没有觉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现在长大了,才明白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毁掉一个孩子。我希望我以后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一个温馨的家庭,也希望像安全岛这样的机构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烂尾
有很多地方值得吐槽
整部剧好评,每个小故事都很感人,结局差评,把编剧拖出去。
颜值高
他们安全岛这是得倒贴多少钱啊!!
被关晓彤的演技折服
感觉整个剧就是饶雪漫的风格,但是我已经过了看这种剧的年龄,不是很好看。
其实我想要的一直都只是爱
为了周雨彤看的。
哪找来的那么多好看小姐姐,每个故事都略抓马了一点,包括最后女主是老师的女儿这件事….但是,我喜欢!
小时候看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启示意义,至少比现在的剧好看。
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17岁,但结果又是不同的。
校园暴力,豫章书院,追星……什么都有,很好看的剧。
17岁的时候还在高中校园 为考大学而努力 也都会有一段难以忘记的回忆 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了也还想回到高中时候的校园 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补标
这故事要是韩国来拍,肯定更好看。砸在国内制作手上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