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太烂了,太肮脏了。
还是做天使👼,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活着。
干净纯粹。
若。
只有死才是解脱,那该是何等的绝望。
被母亲抛弃,朋友抛弃,姨母嫌弃抛弃,好不容易一点光,被男朋友欺骗,抛弃,堕入另一个深渊。
我不能以上帝视角来,评论。
毕竟莉莉亚是莉莉亚,任何人都不是。
虽然生活很烂,这一切很烂。
可死亡是永恒的,生命是片刻的,放弃就没有了,连他都不在了,不死又如何。
重来。
拒绝他,留在沃洛佳身边,他是朋友,是这世界唯一在乎自己的人。
虽然世界很烂,生活很烂。
至少我们拥有彼此。
活着太累了,做天使👼吧。
这个世界,你们不该流落至此颠沛流离。
没有假设,不会抱错,依旧只能在这个世界发霉腐烂的角落里挣扎。
看不下去了,我看过“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看过“超脱”,我看过不少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曾想此片力道如此大,我像个冷眼的旁观者,看着她哭, 看着她笑, 看着她滚进泥潭,看着她被母亲背叛,看着她自觉寻得光明,看着她迈向黑暗。
摄像机就在那拍,我就坐在那看,仿佛有罪的是我,仿佛审判的是我,这想法压得我喘不过气,莉莉亚的脸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合上电脑,已是深夜,我不想再看了。
永远的莉莉娅,瑞典导演Lukas Moodysson2002年的一部写实电影。
影片开始用了一组摇晃的镜头,伴着德国战车的mein herz brennt重金属音乐,灰暗的调子,女主角莉莉娅,满脸淤青,短短的头发参差不齐,身体似乎因为受伤跌跌撞撞的,没有方向无助的向前跑着,来到立交桥的护栏钱,停下,闪黑。
“这个可怜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会让他活不下去?
”就这样,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心切的想看下去。
不得不说,电影开篇的设计很巧妙,很多影片也是这样设计,屡试不爽。
不幸总是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传递着,莉莉娅的母亲被人抛弃后,生活所迫做性职业者,为了自己的幸福和一个可以带她去美国的男人走了,抛弃了莉莉娅一个人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同样的事情也在她身上上演,在她离开好朋友去瑞士的时候,好朋友沃罗亚万念俱灰,选择了死亡。
命运轮回着。
莉莉娅最后也选择了结束生命,或许死亡才是对命运最后的反抗。
这部很现实的电影让我们看到苏联刚刚解体后的俄罗斯的这种社会罪恶和痛苦,不是个案,它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
16岁的莉莉娅的不幸,折射的是全社会的冷漠,罪恶,肮脏,是这个社会的不幸。
在一切都很糟糕的环境下,充满童真的莉莉娅曾经向他周围的人求助过,她的母亲。
承诺会接她去美国的母亲摧毁了莉莉娅的最初的信念,自动放弃做他的监护人,请求社会接管,把莉莉娅推到了社会的边缘。
当然可以说这不是他母亲一手造成的,莉莉娅从未谋面的父亲是第一个刽子手。
莉莉娅的姑妈,不但没有帮助她,竟然还和这么小的女孩敞开大腿去赚钱。
那个看上去很和善的男青年代表社会中最为黑暗的罪恶之身,给了莉莉娅一个听上去很美的梦,送她上了飞往瑞典的飞机,最终让莉莉娅走向死亡。
压抑的社会,冷漠的人们,巨大的贫富差距,失败差劲的政府,给影片抹上了一层灰色基调。
有几个场景,印象深刻。
莉莉娅的母亲要和她告别,莉莉娅先是冷漠拒绝,在听到车子发动的声音后,疯狂跑下楼不停哭喊着“妈妈不要离开我,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可是母亲还是走了,里摔倒在烂泥里,只剩下小声的啜泣。
苦难从此时拉开序幕。
莉莉娅在木椅上刻下“ lilya 4-ever ”。
不管楼上那些谩骂她的家伙们,坚持用小刀刻下了这几个字。
似乎预兆了莉莉娅的命运。
那个圣母的画像,莉莉娅每次搬到哪里都要带着,在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下对着她,诚心祷告,赐予她美好的世界。
最后被莉莉娅激动地冲上去摔碎在地。
宗教信仰只能暂时麻痹人的心灵,灾难降临却无法改变,怎么祷告都是徒劳的,莉莉娅再也不能从信仰里获得心灵的平静了。
最后的希望破灭。
有些反思:“莉莉娅”的父母。
如果不能给她一个至少正常的人生,何必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世界如此险恶,你却留下年幼的她一个人独自面对。
那么明亮善良漂亮的孩子的人生,首先被你们毁了。
在她需要家庭的保护和关爱的时候,你们却抛弃了她,人性的良知已经泯灭。
这样的结局,是你们赐予的。
社会。
莉莉娅的悲剧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造成的,是我们共在的这个社会的黑暗力量衍生的。
影片的历史背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
社会丑恶现象泛滥,1996—2000年梅毒患者增长25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车臣、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战争打了多年,使人民群众饱受战乱之苦。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普京。
制度的土崩瓦解,战争,等等,人民是最大的牺牲品。
国家的内部在腐烂的时候,人心也会随之散发着恶臭,这个世界看上去也是糟透了。
政府是最该自我检讨的对象。
爱和和平一直在被需要着,每个人都是,分一点给现实中仍在受苦受难的孩子们,不要再让悲剧上演,不要让孩子的童真微笑在黑暗中逝去。
生活就是一张选择题面对无法承受的伤痛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么很久没有看过这么震撼的电影从看到海报莉莉亚受伤的脸庞到电影开始她无助的奔跑 狂躁的音乐每个人都有后悔的选择可是我们却没法回头或许如果能把那些丑恶看淡些不要在意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我总是在想 想每一天睡去的时候心里都是美好想每一天醒来看到的也都是美好想伤痛来了有人会为我阻挡想幸福可以随手触碰我想今晚我可以安心的睡着外加一个美丽的梦
對瑞典芬蘭等北歐電影接觸不深,印象中只剩下片長74分鐘、鏡頭滿是唯美山野風景的「Elina」(我很想你),因此心中偷偷期待著能否趁機在螢幕上來一趟北歐名勝之旅。
但不是這樣的,電影裡的一切並不如我所預期。
片頭一開始的搖滾樂沉重有力的飆著吼著、女主角狼狽不堪的驚慌神態、連一步都不敢停歇的奔跑逃亡,導演用紀錄片式寫實而不加修飾的露骨運鏡,宣告著它要訴說的故事絕不美好夢幻,而是我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人生。
我可以說這是個無神論的世界。
所謂無神論並非不信仰神明,而是譏諷神蹟何以不出現。
面對Lilja無可選擇卻步入歧途的人生,再多次的祈禱、再虔誠的供奉,也無法換得畫像中的聖母與聖子對她展露一絲希望的曙光,不曾助Lilja找到脫離苦難命運的道路,得不到憐憫眷顧,她在神明遺忘的世界裡扭曲淪落著。
Lilja一直渴望離開的機會。
當母親要和男友移民美國,她以為自己終於可以丟下遭透了的俄羅斯家鄉和一切,到美國那天堂般的美好之地。
但真正迎接她的是一連串的謊言,被母親的謊言遺棄、被阿姨的謊言騙走屋子、被好友的謊言冠上援交的惡名、遭人鄙視唾棄。
而貧窮的真實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她戴上假髮畫起濃艷的裝扮,成為旁人口中的援交妹,Lilja被迫選擇了一條失去希望的不歸路。
遇上安德烈,就像母親給的美國夢再次重演,Lilja相信安德烈會帶她到瑞典,男友的愛和急欲擺脫現狀讓她燃起人生的新希望,卻掉進另一個難以掙脫的謊言,在異國蒙受囚禁、賣淫和暴力,於是她終於不再相信奇蹟,摔毀神像同時也摔毀重回光明的渴望。
片中對性場面的描述露骨而醜惡,一個個買春的中年男子撕下也許西裝畢挺、也許膽小懦弱的外表,坦裸在慾望面前只剩動物般的獸性,性愛在這裡是機械化重複動作,正如楊小姐說的,對此充滿醜惡的意象。
當Lilja真正有機會逃離深鎖的大門,第一次可能脫離苦難的人生時,她竟然充滿惶恐不知何處才是安全的、才是救贖的方向,美國和瑞典都曾經是她的希望又讓她絕望,這次又能離開到哪裡?
劇中曾出現一個橋段,是Lilja和唯一的知心佛洛狄亞在橋上的對話,看似編劇和導演企圖對觀眾進行觀念灌輸:成為天使的佛洛狄亞勸告Lilja不能尋死,「天堂是永恆的,生命卻只有一瞬間」,成為天使的他可以盡情的打籃球,卻再也無法活著。
但要求主角不屈不撓的生存真是導演的本意嗎?
或者只是對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語的另一種反諷?
我很懷疑,因為Lilja終究從橋上一躍而下,戴上那雙天堂的雪白翅膀,真正從生命苦難脫逃。
什麼才是永遠?
看完了這部電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問。
Lilja曾在長椅上刻著「Lilja 4-ever」,不顧旁人的叫囂咒罵,不顧佛洛狄亞的催促,堅持要留下完整的印記,就像一種祈願的儀式。
而她對Forever的渴望,到頭來得到死亡與天堂的答案,在她劫難重重的人生卻沒有任何解答的可能性。
Lilja死後,導演用幾個鏡頭讓她回到生命中每一個影響未來的轉折點,作出不同的決定,表達「如果當時她這麼做,一切也許就不同」的概念,但是生命就是無法重演的,當你決定結束,就不會再有開始。
成為天使的Lilja和佛洛狄亞一起打籃球,笑的無比燦爛,只是他們都回不去了。
4-ever“死是永恒的,生是片刻的”可以说真的是很惨了,生活已经有够多的痛苦了,看完觉得很丧,甚至不夸张的说需要时间缓冲一下。
甚至有一点不相信任何人,也许我还在因为上课记单词考试,和朋友闹不愉快,和家人生气,头发剪太短儿不开心,甚至觉得自己过得非常痛苦,讨厌早起讨厌晚睡讨厌不知道每顿吃什么……但是我,从来不会担心能不能吃到晚餐的面包,回家有没有热水澡,电业局是不是又断了我家的电,我没有干净的衣服了,外面很冷,我甚至要去炸毁的“五角大楼”用破破烂烂的被子给自己铺一个卧室。
太残酷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我只是怨天尤人,放大痛苦,莉莉亚,我想在天堂你会成为天使,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会遇到上帝基督或者耶和华,在搭好的小房子里,我们互相取暖,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打算给你一个圣诞节礼物……一个被爸爸用剪刀戳破的篮球,整个三分一的篮球都爱是一道口,他去哪都仍然抱着它,哪怕是死亡前夕,哪怕吃下一大口药,哪怕从莉莉亚家逃走,哪怕……生活一定很艰辛吧,我爸爸疯了,他把我从家里赶了出来,还是愿意叫他爸爸,而不是那个男人,毒品纹身酒精,一切的一切希望天堂没有悲伤,希望你快乐油头大耳,啤酒肚,胡子,恶心的肥肉,脸,凄惨的叫嚣,喘息,真让人恶心,可是为了今晚的面包,浓妆艳抹,一个16岁的天真少女承受着被母亲抛下的生活的痛苦,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一切都很烂“要死就去死吧,死那么好的事情,我为你鼓掌”亲爱的莉莉亚,你好
被囚禁的莉莉亚在昏睡中梦到了沃罗亚 沃罗亚说要送她圣诞节礼物 莉莉亚说:是美国?
沃罗亚说:所有一切,整个世界,车子,风,树都是你的 你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莉莉亚看着街道,车辆,树后说:对不起!
我不知道是不是个好礼物,风很大,很冷有雾,并且这不 是一个好的世界,我想飞,想跳,我受够了,一切都很烂 沃罗亚说:可你唯一拥有的就是生命 莉莉亚说:我不想活了,没有意思 沃罗亚说:死是永恒,但生只是片刻 在这世界饱受折磨的莉莉亚再回头看这世界,当沃罗亚要当 礼物送她时都会惧怕 美丽的事物在她眼中已不美 世界给她留下的只有恐惧和失望 穷人的世界里没有天堂 活着是永恒的痛苦,何不享受刹那间的死亡
可能年龄大了以后心肠刚硬,好久没有流泪。
无意中为打发时间看完这部老片子,竟然泪流满面而无知无觉。
生活从来就不公平。
死是永恒,生才是片刻。
破旧的建筑,枯萎的草木,莉莉娅生活的城市一片狼藉、毫无生气。
她仔细的收拾着行李,兴奋的告诉朋友自己即将离开这里去美国。
莉莉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不知道自己将要迎来被抛弃的命运。
在母亲的眼里,她如同拖油瓶般存在。
所以她根本不会带走她。
她哭着祈求妈妈别走、不要丢下她。
莉莉娅咆哮着、奔跑着,去追那辆追不上、更不会停下的车。
她跌倒在泥潭里,无声的哭泣。
莉莉娅知道妈妈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连自己的母亲都抛弃了她,谁还会爱她呢?
她撕碎妈妈的照片,又小心翼翼的粘上。
前脚被妈妈抛弃,后脚又被舅妈驱逐出住处。
这一天所有糟糕的经历都发生在莉莉娅的身上。
舅妈霸占了她的房子,把她赶到了一个刚死过人的破房子里。
她对着圣母画像许愿、祈祷、相信一切都会变好。
即使被世界抛弃,莉莉娅也依然保持善良的本性。
她收留了同病相怜的小男孩沃罗亚。
两个被抛弃的孩子,相互靠近取暖,共同迎接刺骨的寒风。
多希望时间就停留在两个孩子相互依偎谈心的那个晚上。
生活并没有停止对莉莉娅的迫害。
懦弱的“朋友”为求自保把当妓女的黑锅甩给了她。
“被妓女”的莉莉娅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谩骂。
因为没钱缴费,电业局停了她的电,她们饥寒交迫。
莉莉娅的生活就像是没电的夜晚,四周一片黑暗。
舅妈更不会管她的死活。
母亲通知当地政府放弃莉莉娅的抚养权。
她彻底梦碎。
莉莉娅成了社会意义上的“孤儿”。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学着用身体换面包。
她画上浓艳的妆、穿上暴露的衣服。
脱掉尊严、出卖肉体。
她用挣来的钱来买了很多食物。
还为沃罗亚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在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叫安德烈的帅小伙闯入了莉莉娅的生活。
他成了莉莉娅的“救世主”。
安德烈带她吃喝玩乐,给她爱和温暖。
当我们以为上天用爱情来拯救莉莉娅的时候,殊不知——这一切只不过是包裹着糖衣的甜蜜陷阱。
所谓的男友,只不过是个皮条客。
所谓的真爱,只不过是为了拐卖。
天真的莉莉娅以为去瑞典可以开启新生活。
她甚至求男友带着沃罗亚一起。
莉莉娅打电话跟昔日的好友炫耀。
“我要和我的男友搬去瑞典,可你还待在这鬼地方”。
安德烈帮莉莉娅办理了假护照,即日便启程。
像妈妈抛弃她一样,她“抛弃”了沃罗亚。
还没来得及告别小男孩便匆忙逃跑。
再一次被“抛弃”,沃罗亚没有勇气面对接下来孤独又绝望的生活。
在莉莉娅前往瑞典的那天,他吞药自杀了。
沃罗亚冰冷地躺在莉莉娅家门前,邻居老人仅是唤了几声,便视若无睹的离开。
莉莉娅被骗至瑞典,这里同样寒冷、同样被雾霾笼罩。
本以为飞往了天堂,没想到却堕入了另一个地狱。
她被关在空荡荡的房子里。
人贩子殴打她、逼迫她卖淫。
以前她尚且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
现在她彻底沦为人贩子的赚钱工具。
莉莉娅被不断的带到一个又一个男人的面前,备受摧残。
她才16岁,本应该拥有美好的花样年华。
她反抗、逃跑,但是每次被抓回来都是一顿暴打。
莉莉娅对着圣母许愿,祈祷能远离邪恶。
在梦中,她经常遇到长着翅膀的沃罗亚。
莉莉娅说:这个世界并不好,我不想活了,没意思。
沃罗亚告诉她:你唯一拥有的只有生命了,你不能死。
我自杀后,去了天堂,那真好。
但我后悔了,因为我想在世上再活得长一些。
死是永恒的,可生只是片刻。
变成天使的沃罗亚送给了她整个世界,可是莉莉娅已经绝望了。
梦里的天空也一样是灰色的。
他告诉她门开了,可是她只想睡觉。
莉莉娅走出门。
灰色的天空,陌生的国度。
她拼命的奔跑,没有目的地。
可是她跑到哪儿都没有出路。
高架桥下,车流涌动。
莉莉娅纵身跳下。
天使沃罗亚的劝说没能阻止她,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
两个同样命运的孩子一起艰难的活着,最终还是被现实逼迫走向了死亡。
他们化成了天使,远离了尘世的痛苦。
愿意相信这个童话般的结局,即使它是残酷的。
更残酷的是——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82年出生于立陶宛考的丹格.拉塞莱特,父亲被判终身监禁,14岁时母亲跟美国男子移民美国,并书信通知当地政府放弃女儿的监护权,16岁时与俄罗斯人相爱,他称可以为她在国外找一份采集浆果的工作,他为她伪造假护照骗她到了瑞典,在那个陌生的国度她被强迫卖淫,逃跑之后又惨遭轮奸,2000年1月7日,绝望的丹格从天桥纵身跳下,1月10日,瑞典方面宣布其死亡。
如果一切能重来的话——莉莉娅不会离开沃罗亚。
离开的那天,她会开心的跑下楼梯,告诉骗子安德烈:我不去,冬天的瑞典没有蔬菜,我不傻。
然后戏谑的对安德烈说一句——再见。
如果能有一个人给她们带去温暖,故事都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妈妈带她去美国、舅妈不太坏、遇到真心的男朋友......可惜没如果,现实更不会给她们重来和后悔的机会。
莉莉娅和沃罗亚一惨到底,毫无转机。
他们的烦恼来自于饥寒交迫。
他们的痛苦来自于极端迫害。
我们每天会为中午点什么外卖、吃什么而烦恼,会因为挫败而痛苦,但从来不会担心有没有面包吃、会不会被断电、能不能洗热水澡、有没有干净的衣服......活着太累了,还是做个天使吧......人间不值得——Volodja: I killed myself and went to heaven and yeah, it's really good in heaven. But I regret it, 'cause I wanted to live on earth a little longer. You remain dead for all eternity, but you're alive only for a brief moment. Lilja: [Volodja gives her the world as a present] Sorry, but I'm not sure it's a good present. It's windy, there's a mist. It's so cold. And this world isn't that good.Volodja: [Lilja is about to commit suicide] But it's the only one you've got. This life is the only one you've got. Volodja: Everyone's spitting at you, but you're not ready Lilja: [after she's free] Where do I go? Teacher: A golden future awaits you. Just kidding. Lilja: I'm not your property. Think you can buy me? You can't buy me. You can't buy my heart and soul.
可憐的Lilja被母親拋棄、被男友出賣、淪為妓女,最終以自殺的方式來終結這樣的人生。
Lilya死的時候只有十六歲。
這實在是很沉重的揭 露。
然而,實在不能了解這種苦,很多時候,很清楚有一種苦存在在某些人的身上,你能很清晰的看到苦的存在,卻不能感受這些苦到底有多深到底有多痛。
看這套 電影的時候,完全是以自身感受套入影像之中的,看到的妓女不是妓女,瑞典不是瑞典,明白要交代甚麼是一回事,聯想到甚麼卻又是另一回事。
Lilja的母親把女兒拋棄;朋友把賣肉一事推在沒有做過的Lilja身上;男友欺騙Lilja,把她賣給扯皮條。
親情、友情、愛情,全都是不 可相信,這差不多是一個完全令人絕望的世界。
Lilja身邊只剩下Volodya是真心對自己好,縱然Volodya對Lilja也有所求,但至少他對 Lilya的心是份真心。
面對這樣一個絕望的世界,Lilja本來想堅強的生存下去,別人要怎樣笑怎樣罵,我仍有自己的傲氣與自尊,然而自尊不能填肚,在 面對生存的問題時,又有幾個人真的能不受嗟來之食?
當母親留下的金錢已經用盡,連「食」這個維生的基本需求也難以解決的時候,Lilja只好放下自尊,出賣肉體。
在這樣一個無望的世界裡,除了努力地把自己的角磨得平滑圓順外,我們又能怎樣?
電影的後半,Lilja遇上了她的白馬王子,但這個世界其實並無真正的王子。
引《公主復仇記》的一句話:「這個世上只有仆街。
」王子,都是仆街 們假扮的王子,真正的王子根本不存在。
Lilja被這個假扮成王子的仆街騙到瑞典,落入扯皮條手中。
原以為自己身處的環境才是最劣的,只要離開,一切就可 以改變,但原來一切也沒有改變的可能,無論去到哪裡,Lilja都不能逃過成為妓女的命運。
在家鄉,Lilja至少可以臨陣退縮,去到了不認識的他方,她 不能選擇客人,也不能選擇不接客,她只能任由不同的男人強暴自己,用自己的身體換取一杯可樂、一個漢堡。
或許在父母的護對蔭下,我們還可以作小小的反抗, 不想聽的左耳入右耳出,間或頂上一兩句。
但離開了家,去到外面的世界,對於不同形式的思想強暴,卻是連一點抗力也沒有,只能任由自己不齒的東西淹沒自己, 甚而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Volodya跟Lilja說死是永恆,生卻短暫,就算生命很痛,他還是後悔了結自己,叫Lilja勇敢地活下去,就算是痛,仍要在別人咒罵聲 中走到最後。
Lilja為此努力過,她對嫖客說:「你以為用錢就能買心買靈魂嗎?
」她把自己的頭髮剪短,企圖把自己弄得醜醜的,卻還是沒能得救,她還是被 嫖客按在床上,再一次被強暴。
無論怎樣反抗,結果還是一樣。
當Volody再一次出現在Lilja面前,告訴Lilja門沒鎖,叫她快離開,Lilja走 是走了,卻跑到橋頭上,跳了下去。
就算得到自由,這種自由又能放任多久?
是再次被抓回去?
是遇上另一個扯皮條?
還是要「自願」的把自己賣給不同的男人?
跳下去,可能真的是種懦弱。
但不這樣做,又能怎樣?
就算再重來一次,拒絕了去瑞典,幫老婆婆拾回薯仔,就算一切重頭再來,就算有多一次的選擇機會,結局,真的可以改變嗎?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0
她叫莉莉娅,海报上的她目光呆滞,一脸迷茫。
左眼有着明显的淤青,嘴角还挂着伤痕。
在虚焦的背景前,她的头发在风中凌乱。
这是一张很吸引人的海报,她是谁?
为什么伤得这样重?
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海报虽不能讲清故事,却已让人莫名感到忧伤。
这部名为《永远的莉莉娅》的电影,是瑞典著名导演鲁卡斯•穆迪森的代表作品里,最让人感到揪心的一部。
电影一开始,剧烈晃动的主观镜头,就将我们带入到莉莉娅的世界。
伴随着创建于东德的战车乐队那冰冷、无情的重金属摇滚《MEIN HERZ BRENNT》(我的心在燃烧),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袭上心头。
摄影电影几乎全部场景采用自然光,而且将画面亮度调得极低,看不见一丝阳光,愁云惨淡的情绪不停地萦绕在观众心头。
不加修饰的色调,再加上手持摄影的不规则晃动,营造出一种纪录片式的粗砾而又真实的质感。
一座俄罗斯小城的肮脏与破败,被毫不掩饰地展现在屏幕上。
随风摆动的垃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些城市角落。
莉莉娅和莉莉娅相比,我们的十六岁简直太幸福了。
虽然我们有做不完的试卷,但至少我们不用为吃饭、睡觉操心。
而莉莉娅呢,她的母亲弃她而去,让她被迫还未成年就要开始独自谋生。
没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身体成了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唯一可以出卖的本钱。
虽然她性格叛逆,顶撞老师,对周围邻居也经常出言不逊。
但她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气,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
她很善良,会用挣来的钱给那个流浪的男孩买一个他最喜爱的篮球作为生日礼物。
她也很可爱,当终于有男友可以作为依靠时,她笑得是那样灿烂。
青春但是生活终究是残酷的,对于正值芳华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青春题材的电影里,主人公往往会经受多重情感的打击。
比如《一一》中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婷婷在友情与爱情中迷失再比如《冷水浴》中男主人公要面对友情与爱情的双重背叛,还有家庭的破碎与学业的失意。
电影《冷水浴》海报在本片中,莉莉娅也同样要面对这一切,甚至更多。
母亲的弃她而去是亲情的背叛。
在莉莉娅还未失足的时候,闺蜜就诬陷她援交是友情的背叛。
男友把她卖给瑞典的皮条客是爱情的背叛。
在别的青春电影里,接踵而至的打击是为了让年轻人认清现实,在伤痛中成长。
而在这部电影里,一次次的伤害却在不断地摧残着莉莉娅的心理防线。
但莉莉娅是倔强的,她不肯轻易妥协,不肯向生活弯腰。
即便耳边布满小混混下流的谩骂,她也一定要在木椅上刻完自己想写的字以后,再大步流星的离开。
“Lilja 4-ever”(永远的莉莉娅)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宣言。
永远“永远的莉莉娅”这几个字作为电影情节出现,同时又作为电影片名,它究竟有什么寓意?
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莉莉娅的一种愿望。
永远的快乐,永远的幸福,永远不用再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
或许它是莉莉娅对于命运的一语檄文。
永不妥协,永不放弃,让那些嘲笑过她的人感到惭愧。
但是流浪男孩的一句台词却揭示了这段文字的另一层含义。
莉莉娅被骗到瑞典以后,流浪男孩感到绝望,他选择了自杀。
他死之后,化作天使来到了莉莉娅的梦中。
在梦里他告诉了莉莉娅自己死后的感受。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作为天使,他说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
“死亡是永恒的,但生只是片刻”看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起片名所谓的“永远”是否指的就是死亡。
圣母像电影里的莉莉娅居无定所,她一共打包过三次行李。
每一次打包行李,她都会把房间里的圣母像小心翼翼地包好。
宗教是她在困窘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她的信仰。
但信仰也让她变得逆来顺受,虽然一直愤怒着,但是可能因为年轻,也可能因为胆怯,她一直躲在信仰背后默默承受着一切。
终于,客人们对于她身体的蹂躏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她摔碎了圣母像选择反抗。
她逃出了被囚禁的房间,但是来到外面的世界,她却再一次陷入迷茫。
她是通过伪造的护照来到的瑞典,求助警察她可能会被遣送回国,再次回到那个让她感到绝望的国家。
她只能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奔跑,想逃跑却不知逃往哪里。
影片的最后,承接了一开始的镜头。
莉莉娅满脸伤痕,无望的跑着。
却没有目的地,更没有未来,她想到了自杀……对于莉莉娅来说,这“狗日的青春”仿佛就像是牢笼,找不到出口,更无法挣脱。
哀莫大于心死,死亡成了唯一的解脱。
莉莉娅对于人世间再也没有留恋。
她变为无忧无虑的天使,和流浪男孩在楼顶上,在夕阳的余晖里不断回味着幸福的时光。
在所有的字幕滚动结束后,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可能这才是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吧。
真心希望世界上少一些阴霾,让所有人的青春里都多一些阳光。
俄罗斯和东欧的边境依旧是如此惨淡,就像我的托福听力,没前途没后路,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主人公的梦,但生活总让人活的很惬意,那在贫穷和悲苦堆砌的脚下,是一条多么遥远的路,我们因此在追捧那些异教邪说,因此说那纯蓝的晴空是被倾覆成灰色的雾霭,让我们远离邪恶,为了你的疆域力量和荣耀
这是一张能让我仅一眼就认出的脸。一想起这类电影,就无法克制对拍照的厌恶。
丫咋不换成瑞典人呢,卧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有钱人聊以自慰的东西。
一位被母親遺棄的悲慘少女經驗,處處都吐現社會的陰暗面,導演可能用意在於警告那些失去家庭溫暖的棄兒,然而那些處於社會底層者,豈能觀看如此的警世之作以免於陷入災難,而以結構如此粗暴簡單之的作品又豈能成為經典之藝術電影,致僅淪為不上不下之作矣。
穷国的残酷青春片,也有酒精、毒品与派对,却得靠出卖自己的肉体去赚面包。水泥色的筒子楼,单调贫困的生活,冷漠势利的亲人和邻居,爱情糖衣下丑恶奸诈的圈套。唯一的温情,也充满无奈与不合时宜。生无可恋,唯有奔向死亡之翼的拥抱。
太不喜欢里面的音乐了。剧情也不好。
镌刻在木椅上的《永远的莉莉娅》成了主人公短暂且悲惨人生的墓志铭。她的命运如同一场无休止的噩梦,让人绝望到心碎。鲁卡斯这部粗粝又冰冷的作品风格上贴近达内,但技法上不如其精致与简洁。达内的乐观往往源于命运本身,而鲁卡斯的悲悯来自诗歌以及视角的多变。
垃圾心理阴暗的北欧狗导演的垃圾作品,毫无意义,满足内心丑陋的人的邪恶欲望。有一说一,北欧那几个出名的导演,没一个拍的电影是真正好看,邪恶的魔鬼。尽拍女性受虐的样子,消费女性苦难。搞男女对立的shit。老男人的最爱,拍女人被迫卖春受虐会让他们兴奋。这种垃圾电影就应该在粪坑里发烂发臭,永远小众,不被人看到,死在历史的尘埃里。推荐这部电影的导演们,㊗️你们拍的电影都扑街,这是对你们的美好祝福,希望你们的电影永远像这部电影一样小众,不为大众所知。永远做个小众导演,无法靠卖座电影被骂恰烂饭。
我去了也要有小翅膀~
你救了我,现在我来救你。。。
瑞典拍的俄罗斯失足少女的故事,任何落后国家或者落后地区都有这样的故事吧。只是感觉没什么希望,不具备4星的回味性。
故事其实非常老套,好在女主青春可人,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小伙伴男孩对莉莉娅的离开无力挽留,但在莉莉娅最需要的时候以天使的面目出现陪伴,显然只是一个梦境,符号化的意图过于明显。大多数时候,影片给人的感觉都是套路化的东西,但还好,做的都还挺到位。
生是一瞬,死是永恒。。人。。首先得学会的是自救。。生活难啊,能有多难?难就难在大部分的时候。。你别无选择。。。
一个被遗弃的少女放弃生活的故事。我想到三点:无人知晓、金鸡和影片中的社会可能就是未来。不喜欢这样的故事
看过一个特别类似的…
“谨以此片献给全世界千百万从事性工作的儿童”,然后电影里只有一心钻死胡同的扁平人物(莉莉亚的表演掩盖了这一点,所以这个问题在沃洛佳身上体现得更明显),无尽堆砌的情节困境,再配上一个刻奇的“天使”收尾,便试图把前90分钟对人物的挤压和虐待一笔勾销,好一个残忍的一厢情愿。
一副灾难深重,永无翻身之日的样子。
一开板以为是《罗拉快跑》,又一看隐隐的《破浪》幼少版。还是欠火候~
除了前几天看的《迷惘之城》外,好像还看过很多香港三级片和本片剧情差不多,这类题材其实还挺多的,本片绝对算其中拍得最好的之一。部分地方有些过于melodramatic,女主角虽然苦,但不得不说也真的蠢,被动型主角很难让人喜欢得起来,除此之外都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