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虽然前面剧情很有意思,但后半部分看的很让人,怎么说呢,闷,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得慌,结尾是一种超现实的开放式结尾,有些看不懂,但又好像有些意思,于是乎我有仔细看了一遍。
结合网上一下其他观众的评论,我也就斗胆猜一下导演大大的心思。
电影前半部分是纯正的青春期的故事,有着很多可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情节,除此之外,它又有着独特的地方特性,整个前半部分的风格轻松活泼,青春萌动,可以让人看着傻傻的笑起来的那种。
有着大部分青春电影的气息却又有着属于它自身的格调。
但电影的后半部分的风格突然就不一样了,男主似乎是在拼命的想找回什么。
据说这部电影是导演郝杰自编自导,是他自己的故事,那么我就大胆的觉得电影的后半部分也是导演在拼命的找回一下什么东西。
他想要通过拍电影来缅怀自己的青春,去寻回一种逝去的美好。
于前半部分的流畅剧情不同,后半部分显得有那么一丝跳跃,导演为了拍这部电影几经周折,最后的结局有有些耐人寻味,在现实与虚幻中跳跃,符合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我的春梦》。
现实中的结局和有可能就是男主与女主一起过日子了,而最后的那几个镜头,暗示着导演想回到过去,那纯真而美好的过去,但是无论如何,他都回不去了,那是他的初心。
一半喜剧,一半悲剧。
在残酷的现实目前,男主无法保护女主,女主也最终抵抗不过,被生活所摧残,结尾的镜头更像是男主或者说是导演的一个梦,他多么希望他的世界就只剩下他与女主一起,在一片白雪茫茫的纯净的世界里,坐在好像是已故的男主父亲所驾驶的滑雪车上,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前方是美好的,是满怀希望的。
啊,写了这么多,不知道写了个什么球。
不知道从何说起,看完电影心情很复杂,情不自禁的鼓掌了。
这几年青春片泛滥,却始终没有拍到我想要的感觉,首先感谢郝杰导演,带我回忆了一遍青春,让我把那些残存的记忆碎片又重新拼凑起来,我知道那只是回不去的曾经,却总是无意间把她想起。
“我要把我的初恋拍成电影”,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幻想,我曾想用小说把我的青春记录,结果只写了开头,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尾,后来接触影视,曾把其中的片段改编成了剧本,却又是搁浅。
我害怕把它真正的完成,因为现实其实很平淡,我喜欢的可能只是想要写想要拍的那种一时冲动。
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初恋都被老师和家长破坏了,就在前年过年碰到以前的班主任,他问“有对象了吗?
”,我笑着说“要不是你早就有了”他也笑笑回答我“我真能管得了你们啊”我只能笑,无从回答……或许我们真正抵不过的是流年,当剧中的女主角怀孕和男主角走在以前上学的路上,我差点落泪,我不敢想象如果你两年以后嫁人,挺着肚子走在街上我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人们都说初恋其实只是一种感觉,多年以后我们可能都会忘了我们初恋的对象是谁,但始终忘不了最最懵懂、最真实的那种源自荷尔蒙刺激下的一种无意识。
经常在网上看到关于参加初恋婚礼的段子,荧幕上也不断出现这样的桥段,我想我不会像柯景腾一样为了多年以后再次吻你去吻你的老公,也不会像夏洛一样在你的婚礼上喝醉了去麻醉自己,我只想找个静静的地方,喝上几杯小酒,坐在草坪上,拿出笔记本,然后看看朋友圈里你的结婚照片,留着眼泪把当初想写的小说写完,把幻想的电影画面写成剧本……也或许到那一刻我也真正理解了宝玉为姐妹们出嫁而哭泣的那种心酸和无奈吧!
当然,除了爱情,我也看到了导演追梦路上的影子。
曾经我也幻想过去用影像来释放自己,但发现真的不适合,不过对此仍有情节,仍然不敢忘记关注那些依旧在为了表达自我苦苦坚持的独立导演们,仍然去观看每一部你们的作品,感谢你们的存在,让我在纷繁复杂的娱乐电影中可以找到一种归属。
一部《小武》让我知道了还有这样一种电影类型,一部《山河故人》让我看到中国依然有值得看的电影。
当第六代逐渐老去,我害怕独立电影随他们老去,可是当我知道拍《光棍儿》和《美姐》的你是80后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幸运的。
当所有人在拍所谓的ip的时候,仍然有一部分人能关注小众,当年的独立电影可能是对体制内的对抗,让我们知道世界上除了英雄还有小人物,今天都在为了所谓的大众去拍电影的时代,我们需要另外一种独立电影去弥补一下市场的空白。
趁着热乎劲儿写,没想好结尾就已经词穷了。
不如再当一次自来水军,希望大家去看看这部郝杰导演的《我的青春期》,一种真正关于8090后记忆的初恋和青春,没有堕胎,没有车祸,没有矫情,有的只是一种土腥荷尔蒙的味道!
1.想的太多,剪得也太多这部片子其实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青春期,一部分是物是人非的感怀,另一部分是实现理想。
哪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拍一部电影了。
其实不用看各种访谈也能看出来这是郝杰的自传,在拍了两部成功的作品后,也许他更想送自己一个礼物,总结总结这小半段人生,跟观众说点心里话。
问题就在于想说的太多,如果不把篇幅铺开,结构做大,该说的也就说不清了。
中间从落榜到成为导演的一大段内容,都被减掉了,原因应该不是尺度问题,而是出于节奏和结构的考虑。
零零散散拍太长了——剪!
结果剪得支离破碎。
深陷回忆,其实是有危险的,不是碎片化就是太罗嗦。
单独拍第一段多好,又傻又好玩的中学时代,增加四大金刚和红苹果的戏份,加点看黄书黄片的段落,把青春期那种懵懂和渴望拍出来,一方面理论探索,一方面结合实践,做一场正儿八经的春梦。
也可以加点大半夜翻墙打游戏机,跟班主任斗智斗勇类的内容,让小城青年们更彻底地缅怀下过去,高中毕业了,大家把书烧了狂欢,高考后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完了就完了。
可郝杰的野心不止于此,也毁在这儿了。
2自传没问题,要警惕自恋对于最后一段戏中戏重返开头的那段,其实挺无聊,属于“导演”私人的情怀,完全可以留给自己,把电影学院、谈投资、混娱乐圈这些内容都放在电影里,更是私人得有点自私。
一方面请来了包贝尔,又选择了光棍节上映,应该是有商业考虑的,在商业的另一面又夹带了过多的私人情感,这种杂糅令人实在难以接受。
文艺片导演一考虑商业,就很容易玩砸。
商业和文艺至少图一头,要做梦,至少做一个完整的春梦。
3李春霞的女性主义问题李春霞这个角色没什么新意,无非是过去的女神,多年过去结果只能是物是人非。
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她也几乎没有展示过自己的性格,无非就是被动接受,没有做出过什么选择,即使是最后想跟赵闪闪重归于好,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赵闪闪对她的欣赏其实也是物化的。
美啊,美就够了。
到最后跟陈浩南其实还挺真实,在小城镇,最美的班花校花,第一个男朋友大都是小混混,哈哈。
但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李春霞不能有幸福生活呢,非要赵闪闪跑来解救和教育,这一点又是虚伪之处了。
为了避免引人诟病,干脆让他俩都平平凡凡就完了,同学会上相视一笑,过去就过去了。
我看到致谢里有李樯的名字,关于再次遇到初恋的情节,《孔雀》写的已经很好了,吃包子的昔日男神,形象准确得不能再准确了。
干嘛非要整衣锦还乡拍电影这出,好像有青春的人最后都成功了,只剩下灰头土脸的我们,只记得高中的屌丝形象,大学的混日子,好像我们只能叫年轻的时候,不能叫青春。
怎么这些评论的好像都莫名其妙的。
我自认没看懂,我估计广电剪辑了很多。
这部电影后面老爹死了反映的,和投资人跑路电影拍不成反映的,就是现实。
现实,总是让你在追求梦想的途中一点一点成为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到最后,你只有把最美好的回忆雪藏在两个人相处最亲密最童贞还没开始有爱的那个好感的时候,因为闪闪发现自己一直没变,但是春霞变现实了,不是以前那个春霞了。
所以闪闪明白了,但是没有对春霞说什么,闪闪知道自己喜欢的不是现在的春霞,是年轻时候的春霞 是青春的悸动 是对美女就是美好事物的向往,闪闪这辈子做过的努力基本上都是为了春霞的,春霞一下子这样,他整个人迷茫了,他读书为了她,考大学为了她,考不上拍电影为了她,拍不了电影自己拿安家费拍也是他。
你们自己品品,闪闪在和春霞xxoo以后 想通过电影去实现现实没有实现的梦想,想记录自己的青春 最后拉车说明他的青春没结束 而是一直向高处山上走留下悬念给观众。
雪是烘托气氛的 雪的作用一是表达了爱的纯洁,作用二是把美好的回忆保护起来。
这个电影应该讲了很多,但是毕竟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只是平常人,看出的东西很是局限。
前半段很多有趣的场景,有些我也感同身受,诸如通铺,诸如红色大花棉被,这一切都很乡土,让我想起我少年时的所见所闻,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电影某些目的已经达到,让所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感同身受。
这么多场景中,我记住最多的是赵闪闪一脸春心荡漾臭不要脸的样子说着蹩脚英语的场景。
其实,最初的场景就是从赵闪闪开始上初中的时候开始的。
而且,初中上课的第一个画面是从英语课开始的。
这些并不耐人寻味,可以说因为电影名字,因为男生对性的启蒙开始于这个时期,因为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在初中时。
总之,诸多理由都可说得过去。
但是,我总觉得并不仅仅因为这些。
还有更深的原因。
因为童年不是噩梦,然而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童年里那个牛逼闪闪的自己其实是一颗沙粒,所谓梦想是用来破碎的,即便是你学会曲意奉承努力去适应社会后,仍然发现,牛逼闪闪的童年只是自以为,渺小无助才是真正的自己。
于是我们以后决定老死在无尽时间构成的生活里选择继续卑躬屈膝追求梦想,或者选择在平淡生活里如同许多小人物一样混吃混喝。
与个人的人生,我总认为,生命最好的时间是生命的头几年。
最初出生,只需完成生理的需要即可,那时候小小的一团,吃喝拉撒都有父母帮助,对于爱和依恋也只是模糊的一团,不需要太费力。
后来可以爬行走路说话,于是有了伙伴,可以疯玩,每天都渴望白天,日子不要太美好。
就算后来读了小学,也只是有了更多伙伴,成绩不需担心,即使糟的一塌糊涂,父母也不会太过责怪。
然后小学之后的日子,才开始了烦恼。
纵观我自己的少年时期,我似乎无时无刻不再烦恼,小的时候烦忧父母不理我,小学烦忧暑假寒假作业,上初中时的那一刻才轻松下来,我想我终于可以混日子了,每天玩玩闹闹,吃好喝好,三年过后,于是回家,之后外出打工,等我成年,母亲会在邻村为我寻觅一个合适的男人,之后我像父母一样劳作养育子女,如此周而复始繁衍不息。
只是后来,我被家人警告,才开始不敢混日子,努力维持成绩,后来我的人生发展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成年将近有八年,也至今未婚,更别提要像父母一样劳作养儿育女。
我开始回忆我的发展,才开始明晓,童年的我没什么烦忧,只是庸人自扰。
而一切只真正的烦恼是从初中开始。
原谅我的青春期来的有点迟,初中时的我既没有暗恋人也没有追求人,更没有因为一场执着的恋情至今伤怀。
我只是很近单的走过了那个时间。
但人生的真正的烦恼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记得初中的英语老师是个极漂亮的人,我很喜欢她的脸,当时的我觉得英语老师长得真的是超级漂亮,我很羡慕她可以如此漂亮。
但是后来,我对她的恐惧超过了我对她的喜欢。
因为她对学生下手极重。
我亲眼看到她闹着一根板凳腿重重的打在了我一个女生同桌的背上,一声巨响后,板凳腿断了。
我当时正襟危坐,一动也不敢动,生怕这场灾难蔓延到我身上。
我的苦痛的学生生涯由此开始。
那时候,我不停的抄写英语字母,生怕写的不漂亮,当然后来我也因此受益,我的英文字体确实漂亮的可以。
我也不停重写英文单词,用蹩脚的发音朗读,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带着一丝来自于小地方的自卑,毕竟我以前的人生中从没有人告诉我我要去学习一门语言。
我以为我只要认识中文就可以,可以用家乡的方言与人交流就够了。
我的生命如此狭小,还从未知道,将来某一天,我要努力学习一门语言,即便这门语言在我的生活中如同鸡肋,但是为了前程,为了高考,也为了学习,我必须努力。
正如高中毕业后,我绝不会在用某个物理公式去计算生活的小事,也不会再记住某个化学方程式如何配平诸如此类,即便我大学时期学的课程与之相关,但是我仍旧不会记得某个元素有几个质子。
一路过来,于生活有用的寥寥无几。
以至于我有时都在我是否生活在虚妄中。
我听着王娟娟、赵闪闪、红苹果用带有乡音的英语介绍自己,就连最标准的李春霞都把middle读成了米豆。
听着这个单词,我一度怀疑我的发音不标准,于是查词听读音,原来这个词不读米豆。
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设计,由此,我却深有体会。
至今,我的发音仍不准确,不知道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有什么不懂,读不准英语音标的重音落在哪里。
高考之后,我们与朋友交流不会使用英语,如不在外企,与同事交流也不会使用英语,那么我学习英语的意义何在,因为我不会出国,不会与外国人交流,只会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几十年后化作一抔黄土。
在赵闪闪说着一口蹩脚满满乡音的英语时,我觉得悲剧已经注定,就像所有前兆一样,这是一个充满悲伤的预兆。
即使观众都在笑,演员也在笑,我也在笑,这仍然令我感到悲伤。
长大后我再也不会介绍自己来自于哪个村庄、哪个初中、哪个高中。
我会说我毕业于哪个大学,来自于哪个省市,即便是我家所在的村庄离这个城市很远,我对这座城市了解不多对它没有归属感,但我仍然执着地一遍遍说着它。
我也不会用乡音与人交流,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普通话,考了普通话等级证,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个证有什么用。
虽然我忘不了家乡的人和事以及我在那里经历的所有的时光,但是日后,我很少会提起,虽然从未忘记过。
我没有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为情所困,为理想所困,执着于一件事情,为少年时的感情耿耿于怀。
我没那多么多的敏锐的感觉。
少年时期谁还没有几个暗恋过的美女或者帅小伙,当时也想着要痴情一片勇敢追求希望最后能够百年好合,但是后来都无疾而终,包括人和感情。
我早就放下,开始想要认真生活,于是丢弃了想做作家的梦想,因为我知道,年少无知的我其实没什么好写的,没生活、没经历、没感情,难道要写虚妄中的无病呻吟。
他们说这个电影是根据导演本身为原型来创作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过去和电影是否是完全重叠没有一丝创作的成分。
我想是因为我们最容易对爱情而感怀唏嘘,所以导演才把名字命名为春梦。
毕竟成人之后,感怀的事情,不止这一桩。
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悲剧。
当我开始明晓世事艰辛生活不易,我就知道自己应该磨掉我的棱角,在某些时候付出一些代价,屈从于生活本身。
于是我在努力这样做,开始彬彬有礼、笑容满面,也学着说些俏皮话,不得罪人,朝着滴水不漏开始前进,虽然我仍然做不到如此,还会鲁莽前行。
面临工作,我开始学习化妆,穿正装,一本正经地与人交谈,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与最初那个一尘不染内心放肆又胆小怯懦的自己越来越不像。
但是,我确实是得到了些什么。
但是,我是真的不想用英文如此介绍自己,My name is XXX, I graduated from XXX。
虽然没人再关心我真正的来自于哪里。
决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因为包贝尔和孙怡的搭配,让人也联想不到这是一部好片子,但是请原谅我的偏见,这部电影的导演真的做到了,把青春电影和文艺片完美结合。
从懵懂的青涩的恋爱到大城市的追梦过程。
不是什么曲折的猎奇的经历,却让人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
从电影开头“杆子”的意象,到开口说话张家口的口音,让我迅速把梦幻的爱情故事从脑海中去除,导演还原了一个原生态的爱情故事,里面的情节都是亲切和熟悉的,火车轰鸣声,睡梦中的意淫,甚至是李春霞跳皮筋的模样。
成长后的现实仿佛没那么可爱,李春霞遇人不淑又有了孩子,赵闪闪的电影梦蠢蠢欲动,却陷入骗局。
赵闪闪曾在电影学院看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点还是很触动人的,因为我超级喜欢《天堂电影院》,那种感动是真的,所以包贝尔回乡之后就决定拍自己的电影,没想到最后拍戏的那一段也很精彩,演员都是前面出现的,有所对应,最后两人在雪地里坐着马车,白茫茫的一片,真的有意思极了。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电影。
青春是理性与情绪冲撞的关键时期。
创作源于生活,影片不是每个人的青春故事,但也有每个人青春的影子,会有很多人情绪上的共鸣。
从我的角度来看,电影为了情绪的契合,做了很多妥协,也因此有了更长更丰富的故事性。
不能说不对,有些观众可能不满足。
但这也是一种不妥协吧。
总体来说值得一看。
一贯在青春系的电影面前,都需要勇气,直面汹涌的情绪,极度感性的自己。
11月13日,跟随郝杰及他的主创团队第二次观看了新片《我的青春期》。
之所以说第二次观看,是因为我有幸在一个月之前看到了未被删减的导演版。
作为一名年纪已经足够老到可以怀念青春的过来人,我可以很客观的说,相比导演版而言,今天看到的被阉割之后的院线版更简单、更直接、更适合大众观看。
农村人都知道,牛马猪羊被骟过之后更温顺、更专心,也更有力量,动物如此,更何况人呢?
青春是什么?
是二手玫瑰的坐北朝南听阳光普照,还是郭德纲一准儿能活到死的好体格?
创业者的青春是花出去的钱,大学生的青春是爱上管他对不对的人,40岁大叔的青春是一抓一大把的人生经历,16岁少年的青春可能只是勃起的生殖器。
衣食无忧者的青春就是耽误,胖子的青春就是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小混混的青春是成为像大哥一样的人,白羊座女孩的青春只是优雅又美丽。
那么,郝杰的青春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郝杰是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也是一个愿意为了实现梦想而倾其所有的人。
他在第一部作品《光棍儿》里大胆的纵身到农村生活,以中国农村老光棍儿的性苦闷为背景,原汁原味的把常人不敢于揭露和触及的敏感话题作为影片主线表达了出来。
他在第二部电影《美姐》中则更加大胆的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村情欲生活,用“本能和性”来表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来反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的努力和挣扎。
也是在这部电影中,郝杰彻底的透露出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影子。
《我的青春期》是郝杰的第三部电影,我有理由相信他正在用一部反映自己的影片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是一种执念,更是一种无可救药。
所以这部电影有一个更加适合她的名字——《我的春梦》作为最早观看过郝杰电影《光棍儿》的资深观众之一,尽管我大概知道郝杰想要拍什么,但当我听到《我的青春期》这个商业到不能更商业的片名时,还是不由的开始担心起来,毕竟这个片名实在没办法与“郝杰”的“原味生猛”划上等号,随着开场不到三分钟少年赵闪闪双腿用力夹紧、缓慢而又压迫感十足的爬上旗杆的镜头一出现,我的顾虑就被即刻消除了——郝杰还是郝杰,这就是他的电影。
电影的前半部分删节比较多,但删除那些内容的第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成功避开广电总局的G点,第二大好处是可以让观众们从过多的直白或隐喻中解放出来,简化头绪,专心追着故事向前走。
影片放映时身边的观众不时发出议论,因为某些表达、特别是电影的后半段让他们无法理解。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若真是冲着“青春期”这三个字去看这部片子,那你一定会有一点小失落,但如果你是冲着“春梦”去看的这部片子,那你一定能理解其中的许多意境。
看上去光滑坚挺笔直的旗杆、外可哗哗哗内可啪啪啪的水塔、朦胧红纱后大红被面下一言不发的李春霞、赵闪闪一头扎进去的春梦中李春霞同款棉被、浑身湿透的赵闪闪穿过水幕看着李春霞的第一视角、挂满红布帘的农村戏台上永远长不大的四大金刚、伴随着滴答滴答闹钟声音的拍摄现场、片尾坐着雪橇渐行渐远时响起的蒙古族呼麦。
全片的唯一一场吻戏是在铁路桥下,火车呼啸而过,赵闪闪和李春霞的吻紧张而又局促;全片的唯一一场床戏是在成年后的赵闪闪家,二人毫无恩爱感的且做且聊天。
原本是两段传统青春片最能制造噱头的片段,却被郝杰完全解构,让人提不起肾上腺,散不出荷尔蒙。
我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到那场只有动作没有娇嗔的床戏之后,除了难过就是难受,除了心酸就是心塞。
在故事表现手法上,全片的超现实表达也颇为引人瞩目。
以红色纱幕的出现为“暗号”的几场梦境令人印象深刻,赵闪闪作为导演被冰封水塔之内更是让意识代替语言而掷地有声。
片尾时李春霞与赵闪闪手拉手坐在“如父亲”一般的“大爷”的雪橇上渐行渐远,蒙古族呼麦声应景而起,我们很难分辨出郝杰所期待的山那边究竟是家乡的故土、死去的父亲还是陆川、娄烨和贾樟柯。
在蒙古族,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一高一低,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而那个隧道恰巧是时间的记忆。
郝杰用各种手段在表达剧情的时候也在表达着一种被许多人当做朋友圈签名的话:不忘初心。
这是一部轻松者看起来轻松,沉重者看起来沉重的电影。
你若能从电影里读出青春期的火与欲,那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你若能从电影里读出青春期的叛与悔,那你一定是一个水瓶座。
这也是一部充满浓郁文艺气息的电影,没有矫情、毫不犹豫,不是那种慵懒清新的小文艺,而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相互影射的大写意,这种文艺大到恣意妄为,尽管郝杰在电影里向莫尼卡贝鲁奇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致敬,但我却突然因为这部电影想到了另外一部法国电影《梦想家》。
郝杰在影片里用尽力气去“素描”自己的青春,同样有初恋,有重逢,但却让人感觉到隐忍中夹带着疼痛。
作家余华有本书叫《活着》,讲的是不断死去的故事,而郝杰的“春梦”,则讲述的是疼痛到无法入眠。
所以我们完全不用纠结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否完整或无懈可击,《我的青春期》传递出的人生思考和30岁的情怀才是价值所在。
谁的青春无删节?
只是我们不愿意总是回想曾经被现实捶打的遍体鳞伤。
我相信赵闪闪第一次在梦中钻进李春霞红色的棉被时并未想到性与爱,我也相信赵闪闪被老师从春梦中惊醒之后内裤一定湿了一大片,但郝杰在电影里不断的提醒我们春梦一定是春梦,青春期却不一定是青春。
想对郝杰导演说一句话:敢于把自己的春梦拍出来真的了不起。
想对所有正在年轻或曾经年轻的人说一句话: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和大保健。
PS:我认为全片最不合理的设置就是女主李春霞太美,让我不敢多看。
开头的那段话也揭示电影!
男主和女主的最初的相遇,是男主梦的开始!
四小天王帮助班里人不受欺负,维护着吃饭时的秩序,是男主期望的样子!
回家时父亲的劝架也表明了男主青春期的单纯,除了对就是错!
女主只回应了男主同时男主离四小天王远,也表明了他跟四小天王的不一样!
也因为这样晚上男主做春梦,也被恶作剧的挂在墙上!
男主淋水时的坚定,让女主对他产生兴趣在高中的水房遇到了女主,男主很开心,庆幸还可以跟她度过高中!
王珊珊发书,坐在男主同桌时,害羞的微笑着,表明了她对男主的喜欢,但是男主眼中只有女主,看不到王珊珊,所以才被叫做冷血动物!
因为口语不好,老师让女主给男主补习,他们可以借着补习的理由待在一起,同学们都在外面玩时,男主看到女主在读书,假装读书却只想跟女主单独的待在一起!
手指的相触,女主并没有收回手,表明她也对男主的喜欢!
他们慢慢的挪出学校,来到了桥洞,墙上写着很多人的爱意,也表明了他们的爱情!
他们在火车开来时念着泰坦尼克号的台词,也表明他们也会想电影里的那样!
回来被混混陈打,他去找四小天王,四小天王的无力和他们的幼稚,所以他们才那么小,没长大!
他们被老师发现被迫分手!
老师表扬女主让他们都不自在!
混混陈来找男主的麻烦,男主的反抗不成被打成重伤,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无力回天!
王珊珊和苹果参扶着男主,男主看到混混陈想让女主上他车的无奈,女主当时也并没有上和桥洞里写的那段话,表示女主的反抗!
班里唱着歌狂欢时,只有男主盯着女主看,默不住声!
高考的落榜和女主上了混混陈的车,表明了他们再也不可能!
男主伤心欲绝,他幻想着女主想他,想和他在一起!
步入社会,他来到北影,看到晚上学校里放着的电影,让他很受感触,感觉就是在述说着他的青春!
在二哥的口中,也了解了女主的近况,使男主有了想把自己的经历拍成电影的想法!
隔壁屋中摄影师介绍电影是他的营养,女朋友是他的艺术源泉,也表明女主是他的艺术源泉,也暗示男主会和女主后面会发生关系,从投资人拿豪车回家乡,四猴坐在最中间表明了他混的最好!
来到混混陈的烧烤摊,混混陈依旧叫着助手山鸡,表明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梦!
混混陈认出来他,他也没有报复,只是干了一瓶酒对过去的妥协!
包厢中,四猴坐的最高,再次说明他在其中的地位!
遇到王珊珊,王珊珊对男主还想着女主表示不甘和嘲讽!
男主给女主打了电话,女主知道是谁暗示着后面男主一点也没有变!
他们重回故地时男主也了解女主为何跟混混陈在一起和女主在男人之间的悲剧!
车中想要接吻,被四猴打断,也呼应着前面他们之前想要亲密却一直不成功!
回到北京,投资人的酒局中,他喊着爸爸,对爸爸去世后的思念,让女投资人良心发现,表明了对拍电影的无奈!
后面他跟女主发生关系,女主的现实,将就使男主退出,男主发现女主已不是之前的女主,男主感到心灰意冷,也暗示男主的梦将要醒来!
最后用父亲去世拿到的钱拍电影!
拍电影的时候一直有时钟转动的声音,也表明梦的倒计时!
演员都是熟悉的面孔,是男主的想象,最后在水房中不见,也表明男主的梦醒了!
大雪中好来的农民是男主对父亲的思念,最后和男主的青春一起回到了记忆的深处,电影开头的家!
《我的青春期》让我最感动的不是青春期对女神的偷窥与春梦,不是同桌时候轻轻触碰的双手,不是水房里的遮遮掩掩的身体接触、也不是桥洞子底下的相拥相吻,而是大肚子的初恋在不堪的婚姻后一起重新回到校园走一走,最终睡了一次,那感觉就是告诉我:即使青春期的初恋被混子上了,怀了别人的孩子,委身另一个流氓,依旧是你心里的不可取代的女神!
你依然可以为她备胎到老!
可现实是男主角并不是真爱她,只是小时候的一个心结而已,终究会被时间淡忘!
有点青春期的意思吧
小兽萌春拍了个纯蠢春梦。
牛逼闪闪
“我的春梦”当然更贴切,整部片子拼贴感极强以至于几乎没有挨着的两场戏能连上。以断片的梦境来说倒有不少情节颇具趣味。后半段更是春到极致,简直把本片升华成了一滩电子精液。可能是15年最骚的国产电影。
补
郝杰的西西里和阳光灿烂 第一幕太tm好了 好到不行 以至于和还算及格的第二和第三幕有很强的撕裂感 包贝尔其实还行 会有一些瞬间被打动 # 看到一篇影评 说 第一幕是少年春梦 第二三幕是死后幻梦 自洽了
国内如果能少点这种制杖片,也是一种进步
无论是电影还是导演真实的青春,都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就整个国产电影生态而言,这却是件好事,毕竟让好的独立电影导演转型成商业导演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样的电影越多说明这种商业模式也越成熟,这种电影再难看,我也愿意多看一点!
“You jump, I jump”已经不能满足包贝尔毁经典的步伐,当他用方言加弹珠式的Chilish说出那后半句--“To make each day count.”…好吧,you are the king of the world , I totally服了you!
太松散,不紧凑,没头没尾,五星希望80后导演继续努力
?
我真难以想象这是《美姐》的导演郝杰拍出来的作品,虽然从片头一开始导演似乎就想极力证明这是一部保持了自己一贯特色的电影作品,然后后半段成人开始导演果然开始失控,小众艺术电影跟大众审美趣味毕竟有一定距离,青春当然值得怀念,可是导演个人这种乡村感伤混合城市屌丝气息真的太诡异了点
前40分钟还是挺对味的,看着看着,让人感受到了当年年少青春时的悸动与对爱情的懵懂,感同身受引人遐想,《可惜没如果》《要是能重来》~~~
郝杰的荷尔蒙
直男癌看了会点头三连的电影
后来人们总会发现,喜欢的是最初的那个他(她),不是后来的他(她)。人还是会成长,会随着年龄的老去变得离最初的那个自己越来越遥远。感情这种东西,总是最开始的时候最美好,千辛万苦蓦然回首,自己变了,对方也变了,这时候再硬凑合,连最开始的念想也没有了。错过就是错过,别找别强留。真在意,一开始就别放手。
没看懂,怪我。
后半段没看懂
铁马冰河入梦来!
冲着导演去的,但是与之前看的两部,只有故事发生地和摄影风格有点像,其他我真无法找出导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