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揉碎了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柴米油盐,吃吃喝喝。
本为凡夫俗子,当然以食为天。
更何况大家都说,抓住男人的胃,也就抓住了男人的心。
于是她潜心专研食谱,做得一手好菜,试图以此换来丈夫的关注和爱。
怎奈丈夫日日要加班,连午餐盒子送错了都毫无知觉。
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你一直以为自己对于某人是特殊的,却意外发现他连你做的饭菜都识别不出来。
然而错送的午餐却满足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会计那颗孤独的胃,还慰籍了一颗寂寞的心。
午餐盒里不仅有美味佳肴,还有短短的文字,关于他过世太太喜欢的肥皂剧音乐,关于楼上多年卧床不起的伯父和乐观坚强的伯母,关于丈夫总是加班的无奈。
她说,不知道我们都是为什么而活着。
他给她了一个笑话。
她闻到了丈夫衣服上别人的香水味。
他没有去约定的餐厅跟她见面。
他老了,即将退休。
她风华正茂,像一朵妖娆的玫瑰花。
一部很有创意的文艺片,平缓,真实。
关于爱情,又不仅仅只是爱情。
同样的东西,有些人食之无味,有的人品如甘醴。
爱情如此,工作亦如此。
有的人无论你怎么努力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有的事无论你怎么用心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世界那么大,观念那么多,很多事情很难评判出个是与非,却关系到对与错。
对的人对的事,吃嘛嘛香,错的人错的位置,就像抱着一大盆仙人掌,越用力越疼。
重要的不是有多疼多委屈,而是有没有勇气放下这盆仙人掌,腾出双手去捧上一把红玫瑰。
父亲去世那天,母亲说,我一直不敢想象你父亲走了我该怎么办,可是我现在只是觉得饿。
她不用再因为父亲生病需要很多钱而忍辱负重继续那段味同嚼蜡的婚姻。
而他,也坐上了开往另外一个城市的火车。
太多时候我们都在蝇营狗苟计算得失,然而认真想想生活哪里有什么得失可言,正正负负,最后一切都归零。
离开错的,才能遇见对的。
放下烦恼,才能装得进快乐。
电影制作真实细腻,摄像头里忙碌拥挤的孟买,地铁上人头攒动,普通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大大小小的困境,仿佛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两位演员对细微情感的把握和表达非常到位,不矫情,不做作。
相信这部朴实却精致的电影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Sent from my iPhone
在2022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看了这部午餐盒,导演是在孟买出生的,对孟买应该非常有感情,也拍出了一部很有人情味儿的电影。
台词不多,环境多是家里,公司里,车上,逼仄的空间,闷闷的心事,通过一个错误的午餐派送,牵引了两个原本不认识的人,于是两个人将错就错,一个愿意做一个愿意吃,就这样互诉心事,一个是孤独的快退休的人,一个是挽不回丈夫的爱的女人,聊着聊着,都燃起了改变生活的希望,不丹,那个传说中没有压力的地方,我们一起去怎么样?
可是,我突然发现我老了,你还那么年轻,我该如果面对你面对我自己,我不敢去见你,你给我空便当是我应得的。
女人很勇敢,有勇气改变生活,放弃不属于自己的,向前看了。
女人的阿姨,一直以声音出镜,照顾了老伴20年,还依然蛮乐观的,女人的妈妈,也是一样,照顾着卧床的男人,更多的是讨厌,现在男人走了,她只是觉得饿。
女人和男人相比,往往是男人更忠于自己的内心,想做就去做了,女人则更多的牵绊和挂念。
结尾或许两个人还会相见,但我觉得都可以,这样一段缘分,让他们的情绪和现状都得到了一些改变,就足够了。
整体节奏感让人很舒服,印度好像有很多很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个神奇的午餐派送服务真的好玩,他们信誓旦旦认为自己是不会出错的。
这个电影没有歌舞,走的是温情路线。
一个丈夫出轨的女人,一个即将退休的老男人。
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因为印度的午餐盒系统(孟买系统)而相遇。
女人想要留住丈夫的胃而拯救自己的婚姻,快递把女主的午餐盒阴差阳错的送到了男主手中。
由此两人开展的一系列暧昧情愫。
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每次女人跟楼上阿姨说话的时候都是一脸的娇羞,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两人因为午餐盒而相遇,带着彼此欣赏的纸条而暗生情愫。
渐渐燃起的火花使两个人相互靠拢。
终于到了要见面的时刻,女主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男主,以为男主没有来而失望离去。
男主到了和女主约定好的地方,但是他没有现身。
他认为自己配不上年轻美丽的女主,所以不想跟女主见面。
两个人都回到了最初的生活了,男主收拾好行李,离开了这个地方。
但是在影片结尾,男主跟随着送午餐盒的人们一起回去。
他是想要见她么?
导演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想那一定是最好的那个。
全篇几乎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在拍摄,拥挤的道路、 人群、 贫困。
它没有多美好、也不够浪漫,也没有很煽情,但是它在表达着一种让你不能说,却要说的一种冲动。
导演将大量的情感寄托于午餐盒中,午餐盒里维系的不仅仅是那泛着火苗的爱情还有生活中的惊喜和梦想。
(没有看过影片的慎入,涉及剧情发展)在印度的某些城市里,流行着这样一种奇特的服务——午餐盒递送系统(dabbawalla)。
简单来说,就是有专人每天把刚从厨房出炉的午餐送到上班的人的办公桌上,这样上班的人既不用一大早忙活,又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那是什么让这部电影里的午餐盒那么特别呢?
机缘巧合中,素来以高效、精准、零失误闻名的孟买送餐系统(比当地火车和黄包车系统还高效)出错了—— 将一位年轻貌美的家庭主妇依拉的午餐盒送到了一个快退休的会计费尔南德斯面前,而不是她的丈夫,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依拉的婚姻里已没有爱情,丈夫每日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家庭或她的感受。
她的生活仿佛被定了形一般,繁冗、无趣、死水微澜。
每天匆忙中送走上班的丈夫和上学的女儿之后,与她交流的人类只有一位只闻其声却从未见过的楼上邻居大妈。
她俩常常隔空扯着嗓子喊话,聊的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顶多交流下烹饪秘方。
大妈还时常从窗户吊下个篮子,给依拉递送点蔬菜或香料,也领走让依拉帮买的菜和杂货。
故事的另一端,原本性情乖戾的费尔南德斯先生一直过着按步就班的生活,不同的是,他严谨正直的性格让他谨言慎行地走好每一步。
但是,每天到了傍晚,他会寂寞地依在自家阳台上,点上一只烟,望着对面人家热闹的晚餐桌,向往那一大家子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的画面。
或许大妈给依拉地建议是“抓住男人的胃,就能挽回他的心”,所以依拉开始尝试新配方和香料来制作午餐,并希望由此得到丈夫的注意和夸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依拉意识到她精心变着法子做的美食被陌生人吃掉了时那么气愤。
第二天她往午餐盒里塞了张纸条“声讨”对方,费尔南德斯先生也就此作出了回复⋯⋯就这样,他俩开始了通信,一开始信里只是一些介绍性的无关痛痒的话语,再后来你一封我一封地开始述说起各自的生活、梦想,分享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和一些人生感悟,当然还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抱怨和牢骚——这些都是他们无法和周围的人交流的内容,无论是交换秘密还是日常事,都变成了无聊生活中的快乐通道,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两人的生活和他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
而对费尔南德斯先生来说,在他退休前的最后几天,生活因为送错的午餐盒开始发生了变化,他每天开始有期待了,匆忙地打开午餐盒,急切地寻找着纸条。
没有交集的空间被拉近,影片轻轻松松地把两位主角的生活同时摆在观众面前,并简单地在两者间自然切换。
内容越来越深刻,气氛也紧张了起来,多了些暧昧,见面要求也被提出。
观众也被带动着,随着信件在体验两人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密感,但或许还不能称之为爱情。
《午餐盒》中主要人物不多,都是普通人,没有复杂的背景或过去,包括费尔南德斯先生新来的接班人,阿斯拉姆一开始不讨喜,但他一直用独特的干劲和热情在感染费尔南德斯先生,让观众看到平凡人正在为平凡的幸福在努力。
寥寥数笔,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一座城,一个社会,让真实的孟买百姓的现状清晰可触。
故事的结局,依拉最终下定决心离开了那个束缚她的房子和婚姻,费尔南德斯先生换了城市。
“有时,错误的火车可以带你到正确的目的地”,这句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话不仅可以帮助你去体会电影的开放式结局 ,还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片中人物的人生轨迹的变化。
在诙谐幽默又感人的调子中,故事在一封封夹在午餐盒里的纸条的字里行间延伸。
因为午餐盒,费尔南德斯先生的心墙被推倒了,依拉也获得了高飞的勇气。
后记:不久前,在各国选送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名单公布后,[午餐盒]的意外落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本片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影评人和观众选择奖后本想着胜券在握,结果却爆冷输给了另一部鲜为人知的电影[公路故事]。
相信印度评选组织一定有其道理,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错过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与别国佳作一较高下的机会难免让人觉得可惜。
(刊载于《看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感情没有太大的起伏,就像阅读一个平淡的故事,只不过多了画面的演绎。
直到电影的片尾曲结束,我仍没能从故事中走出来。
这个电影不像别的电影给人感情的爆发,哭泣的时间点,雷动的掌声。
他是平淡无华的,跟我们都息息相关。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郁闷烦恼或是开心,想迫不及待找一个人一吐而快,打开通讯录,却停在了最底端。
最熟悉的朋友太过了解你,不熟悉的人也没有谈论的必要。
这个时候好想出现一个陌生人,他不了解你,甚至连你的名字也不知道。
他以他最大的耐心聆听你的晦涩,并给予回应。
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是这样的存在。
一个是家庭主妇,丈夫工作忙碌,回家只盯着手机看并且有出轨的嫌疑。
一个是职场工作几十年的男人,妻子逝去,他的身边没有人能聆听他,他在饭点的时候抽着烟看别家的欢聚,回到自己的家中一个人吃起了简食。
当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时,毫不忌讳的向对方以这样特殊的途径开始了交流。
在故事的中间,男人观察到了街头艺术家看上似每幅相同的画中不同的小细节,在孟买拥堵的一天中选择做了突突车观察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
我们的生活不也如此吗,看似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则都在发生改变。
有些人,有些事,不刻意去记住,不去诉说,真的会遗忘的。
曾经鲜明的人在脑海中早已模糊了轮廓,曾经让你喜悦的事情你还记得那时的感觉吗,甚至都忘了当初是如此喜欢身边的这个人。
不用刻意停下脚步去回想,望多留着身边的小事。
其实故事给了男人和女人最好的结局。
男人收获了与后辈的情谊,他不是孤身一人。
男人回老家后捡起了小孩们的球,不再是苛责,小孩窗户前的招手让我回味至今。
女人收获了勇气,迈向那个幸福吗过度。
他们没能见面,这是生活。
有时候,错误的火车,总能带你去正确的地方。
ps:电影中有些细节夜让我深思,比如男人当初为何不培养后辈,男人跟后辈说不辞职结果却踏上了回家的火车,这个反转包含了这个男人多少个日夜的辗转。
文笔有限便不再赘述,感谢看到这里的你们。
又是一部印度片,万幸它没有歌舞。
就是画面太过暗,看着很费力。
一盒送错的午饭,引出两个人的生活,用页码纸来交流感想。
那些看似平常的话总会让人受触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鼓舞,疏离与向往,都无法确定。
因为无法把握,所以,只能用命运来形容了。
我这个人有轻微鼻炎症。
平时嗅觉不太灵敏,别人轻松能闻到的气味,我需要特意去闻。
有时嗅到一点,细弱游丝也值得欣喜;有时用力抽动鼻翼,末端神经也毫无反应,那时心里真不好受,仿佛跟这个世界有了隔阂,它们的欢喜与厌憎,我皆无法参与其中。
前几天,看一个帖子,大家讨论如何抑制食欲。
一个网友分享她的经历:每次端坐桌前,看着食物,就努力想象其中混杂着自己最恶心的东西。
比如,以前她特别爱吃蛋糕和意大利面,自从通过想象,让里面充斥着无数根头发之后,她再也吃不下去这两样东西了。
看完她的经历,真心佩服这位网友,为了减肥对自己下手太狠。
若是我也去发言,我想,只需推荐两个棉球堵住鼻孔就足够了。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若闻不到香气,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食欲的。
人都是哪方面不足,就格外在意哪方面,如我,就是特别喜欢气味浓重的东西。
暮色中的炊烟、潮湿的树木山林、腥咸的海风、烧烤摊和卖烤地瓜的小巷口,在我的脑海里,它们特别迷人,让人觉得幸福与满足。
嗅觉的不灵敏,有时会对生活造成不便,那么嗅觉异常灵敏的人会十分方便吗?
也不尽然。
在德国小说《香水》里,主人公格雷诺耶生活在巴黎的贫民区,那里破败肮脏,环境很恶劣。
木头的腐朽气息、羽绒被里的发霉味、粪便的臭气,对于一个天生对气味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气味多么具有杀伤力啊。
为了制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格雷诺耶近乎疯狂地陆续杀害了26位无辜的少女,采其身材制香。
故事看似惊悚,寓意却讽刺深刻。
因为作者对各种气味浓墨重彩的描绘,让该书有着魔幻般的魅力。
无独有偶,印度电影《午餐盒》里也有充斥着各种气味,它们在引领剧情发展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主妇闻到了男式衬衣上的陌生气味,始知丈夫的出轨;淡淡的煎饼麦香,浓郁的咖喱汁味,总让老男人想起妻子活着时的美好时光;主妇习惯一手捧着咖啡杯,一手读情书,空气里四处弥漫的气味叫做浪漫吧。
老男人走进浴室时,突然闻到里面荡漾着自己的老人味,那股难闻的气味让他觉得异常难堪,促使他在崭新鲜活的恋情面前当了逃兵。
原来,回忆是有气味的、爱情也是有气味的,生活不能缺少气味。
有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无法阻止自己呼吸,因此,具有隐秘特性的嗅觉变成一种很自我的独特体验。
人的记忆深海里,有一道闸门是由嗅觉掌控的,而具有魔力的气味,用它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事物本身,偷偷地向我们传递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在《午餐盒》这个单纯清新的故事里,主人公Saajan是个没讲几句话的中年男人,太闷了,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他几乎就没开口。
上班、下班、计算、整理文件,在空荡荡的阳台山抽烟,偷看对面楼里一大家子吃晚饭。
他的神情中那么冷峻,严肃,只有在食堂吃中饭的短暂时间里他才从一架刻板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
相对的,家庭主妇Ila倒是活泼得很,在鸽笼一样拥挤的公寓里和楼上始终不露面的大妈隔空喊话、聊天。
聊也没什么重要的,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Ila是个简单的女人,她就是想给丈夫做好吃的午饭,让他感激她,注意她,爱她。
午饭。
孟买的印度人原来是这样吃午饭的啊。
男人离家上班的时候并不带饭。
妻子上午在家做饭,热热地装进饭盒。
专业的午餐快递员(此职业在印度叫做dabbawala,dabba指印度式的不锈钢多层圆饭盒)骑着机车上门取饭,在通一的物流中心配送去不同方向的火车。
五颜六色的饭盒们被拴在机车后座,放进大铁框里,在城市不同角落的火车站上火车、下火车,再上摩托机车,交到不同的快递员手里,进入形形色色的商业办公楼,终于被放到一个又一个伏案办公的主人身边。
饭盒打开,饭还是热的。
吃完了饭,空饭盒再走同样的路径下午返回主妇手里。
在整个的配送过程中,饭盒没有没有姓名标签,就靠一些简单的颜色和数字符号标记,从一样运输工具到下一样之间的时间衔接紧凑精准毫无破绽,出错率据说保持在小于六百万分之一,堪称奇迹。
《午餐盒》的故事就是奇迹中的一个奇迹。
当然,一个配送错误必须发生才能使得闷声不响的Saajan和活泼而寂寞的Ila有所交集。
交集也非见面,而是传统又含蓄的文字往来,偷偷向一个抽象的陌生人吐露心底最寂寞而真实的渴望。
感谢导演兼编剧的Ritesh Batra没把这个美丽的错误拍摄成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他更关心人,关心生命抽芽成长的细节,关心人与环境之间怎样通过细小微弱关联彼此互动。
在这些细致的观察和刻画中,情感的流荡是一道细泉,不宽阔、不汹涌、甚至也并不那么清澈,但它流淌得朴素。
我最欣赏的便是电影这踏实安稳的叙事方法,不搞情节噱头,不跳出镜头宣扬什么情怀,就是踏踏实实讲这么一个关于错误的故事,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但食物代表了什么,电影并未明示。
可我在Ila在楼上大婶的鼓励下用特辣红辣椒惩罚Saajan嫌盐放多了时忍不住乐出了声;在看到Saajan因为吃得好,人也变和蔼了之后,我也开始渴望印度菜;餐馆的小哥因为受到鼓励天天做咖喱菜花,也让我又是好笑又想叹气。
人跟食物的关系就是人跟生活的关系啊,放多少关爱倾注多少心力,生活就用多少细微的情绪触角来默默回应。
吃,是为了饱肚;吃,更是为了以一个饱满的心态来寻找生活枯燥表皮下那个充满丰富色彩和微妙细节的生命的纹理。
我必须承认,我没看到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尾。
飞机降落,我带着不知二人所终的遗憾走出机场。
我终于还是没有去youtube那个神秘的结局,因为我想要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关于人间有情的一切,都已经展开在了我的眼前。
我已经听到了这个故事背后,导演Ritesh Batra对他出生成长的城市孟买,所说出的最动人的情话。
《午餐盒》这个世界没有表面那么糟糕——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时常从对面楼偷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又回到屋子里吃方便食物的鳏夫,错误收到了想尽办法做饭讨丈夫欢心的妻子做的变着花样的午餐盒,他冷酷无礼的态度让她不满开始报复,于是开启了一场将错就错的沟通。
他开始期待每天的午餐盒:用心的菜和写满心里话的纸条。
午餐盒信纸上的感情是坦诚直接的,在身边人就那么难得到的正面情感回馈,在陌生人那里,只是轻而易举而已。
平行世界的两个人,互相传递的是情书,给两个死去的人——他写对亡妻的怀念,她写被爱她的心死去的丈夫的苦难与迷茫。
破裂的感情用生儿育女维系????
——他的破意见。
还好在这之前,她发现了丈夫的出轨。
她发现丈夫有外遇的方式和辨别衣服是否该洗一样,闻每一件衣服的味道。
历经迷茫,见证爸爸死后妈妈的解脱感后,她变卖了家当,带着孩子离开丈夫去了想去的地方。
另一条让冷漠无情的他开始打破僵硬的自己变成有笑容(容光焕发)的“活人”的线路,是热情又坦诚新同事(孤儿),为新同事背锅,去新同事家吃饭,接受新同事的邀请当婚礼见证人。
此外,他已经能接受孩子们在他家门口玩耍,孩子们也感受到他给他们的安全感,开始和他打招呼。
感受到爱,回馈爱,是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最后他选择不再逃离,从封心所爱的自我世界里走出来,在原来的地方继续生活。
——什么都靠自学没人教的孤儿,爱说“我妈妈说”。
因为“但当我说“我妈妈总是说...”,人们便会认真看待,这种感觉很好”,说这段话的时候,失焦的眼睛跟不上心里画面的速度。
得亏这个早已成年的孤儿的无所谓的咧嘴笑,变成不能自控的抿嘴收缩泪腺,因此眼泪没能从红眼眶里出来。
他真的很敏感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很努力去做好。
——乘火车上下班,还可以在火车里切菜,方便回家做饭[破涕为笑],属实没想到的骚操作。
——被邀请见面时他紧张得胸腔强烈跳动,又期待得有点不知所措的特写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眼镜盒好精巧,刚刚好放下眼镜又不臃肿,好想要一个呀。
——她的白色耳钉,她女儿的白色头花,都好美,白色真是可以高贵也可以纯洁。
——她和楼上的阿姨用绳子绑起来的篮子互通食材的有无,从未出面的阿姨,靠着喊话,成了她的最佳场外援助对象。
——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也算是一种自洽吧,只要往前走,都是对的。
——结局没完全结,好像又在互相找寻,最好找不到,跟之前的见不到一样的最好。
这种靠着书信的来往,最多算是“网恋”叭,只是一些简单沟通,甚至都不互相了解,怎么还往男女情感去了呢!
(还好出戏是在最后几分钟)
在写这篇的时候,上个星期的电话还没有开始写,可是很想看电影的心让我直接打开了这部电影,说实话缘分可能就是这样妙不可言,我明明搜的是情书,却突然在搜索推荐里一顿乱滑找到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觉冥冥之中很熟悉午餐盒这个设定,于是便不分好坏的存了下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挺让我满意的(除了结尾仓促的莫名其妙以外),就像在跳蚤市场闲逛,突然淘到了还不错的东西时候的喜悦和满足,我真的挺高兴的。
整部电影围绕着午餐盒展开,想通过美味的午餐抓住丈夫的胃,进而抓住早就不在她身上的心,可是这份饱含着妻子的爱的午餐却阴差阳错的送到了一个陌生人的手中,这个陌生人不仅享用了这份午餐,甚至还对于午餐的味道毫不留情地提出了直接了当的评价,这位妻子有些愤怒也有些惊讶,就连楼上经常给她递香料的阿姨都说这人吃了白饭意见还那么多,本来这件事应该是妻子在晚上丈夫回家时直接告诉丈夫,并且要求送饭员做出赔偿的,可是镜头里的她最终却并没有这么做,可能是陌生人对于她的饭菜味道的肯定和赞扬吧,毕竟冷漠的丈夫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夸赞她了,也可能是心中怀着些许不易察觉的隐蔽情感,总之她没有更正送饭位置的,而是继续为这位陌生人做午饭,他们因为一份送错的午饭而建立了联系,平时用铁饭盒的其中一层放置纸条沟通,二人在纸条上互相传达自己的近况,向对方透露自己的思想,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样的相处方式让他们愈发亲近,而妻子丈夫的出轨更是戳破了二人中间唯一的一层薄膜,妻子也在精神上出轨了,我想这里安排丈夫的出轨或许在为妻子的精神出轨找道德借口吧,说实话我觉得不是很有必要,毕竟丈夫已经不爱她了,心已经不在她身上的话,这样没有感情的爱情关系也没有必要留存了吧,虽然有着共同的女儿,在一张餐桌上吃饭,睡在一张床上,却早已形同陌路,这样的家庭关系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说实话一开始陌生人直截了当的告诉妻子你的饭菜哪里做的不合自己胃口时,我觉得他讲话不留情面,或许不太会和人相处,职场关系僵硬,在公司从业35年却未有熟悉的同事朋友,在这里如同陌生人一般独来独往,不怎么会与人打交道,对新来的助手也是率性而为,十分冷淡不礼貌,但随着和“妻子”书信往来的增多,他逐渐又向他人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心房,和助手也能坐同一班车下班,坐在同一张桌子前享用午饭,我觉得这些都是书信来往给他带来的改变。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旁白信中说穷人才会把香蕉当做午餐充饥,这正是“陌生人”的助手的午餐,这一点或许在暗示着影片开头助理小公司总会计师的身份是假的,为下文的剧情发展做了铺垫。
或许结尾确实过于仓促,但是刚刚我突然又有了别的想法,大概结尾所呈现的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事情走向吧,妻子在发现饭盒送错后立刻和上门的快递员争论此事,饭盒再没有送到陌生人的手上,陌生人在享用了一顿错误的午餐后便再无他话,他也只是按部就班机械性的完成了退休前的所有工作,坐上了前往退休圣地的火车,在他身边,陪伴的不是妻子,而是从不离身的手提包。
演员本身的演技好的没话说,特别是“陌生人”,眼白露出,黑眼球向上提的时候,那个眼神就承载着太多的故事,还有一些细微的动作,妻子看到信前后的神情变化,陌生人拿出信时的小心翼翼,带着俏皮的偷偷摸摸,都让整部电影的人物刻画的鲜明立体,吸引人,也更打动人。
看了看豆瓣上的影评,都说不丹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他们相约去不丹旅行,逃离自己一直呆着的环境,或许都是因为现状的不幸福而渴望幸福吧。
午餐盒,里面是家人对打工者身体健康的关心,其中饱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吃饭是一件和幸福有关的事情,一顿热饭热菜,在寒冷的夜晚,不仅充实的饥饿的胃,更温暖了疲惫的心,很多人工作时候的动力来源都来自于对下一顿吃什么的期待,吃饭的时候人多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我个人认为所有本质上属于解决生理需求的行为应该都是很隐私的,故而由吃饭所连接的关系应该是不浅的吧。
他们最后有没有像言情小说的男女主一样不顾一切,放下一切的私奔?
我不知道,就像在餐厅等了很久的妻子,在餐厅看了妻子很久的陌生人,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难以启齿的困难,是年迈的,过期的六合彩,却也在暗地里卑微的渴望阳光的倾洒。
2021年3月19日21:19
别致的“爱情”电影,一次送错午餐盒的乌龙,联系起两个孤独的中男人。
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更多的是印度社会问题,杂乱的街道、偪仄的工位、阴暗的公寓居所,电线随意垂落,巴士、三轮车、摩托堵在马路,地铁同北京一样前胸贴后背,人和旧建筑挨压压挤着。
饭点,有人专门上门取午餐盒,从居家的妻子这,送到公司的丈夫那,几十上百个圆柱形的午餐盒,包扎在电瓶车上,统一发放。
午餐来自家庭,也没有抵消劳工的疲惫、模式化。
家庭主妇妻子照顾孩子,为了讨丈夫欢心,精心制作午餐,夫妻二人不熟似的,婚姻只是完成人生任务,而妻子还渴望着爱。
成天呆在家里,无聊;丧偶的中年会计,快要退休,日复一日的生活将彻底失去指望。
在美味午餐的影响下,他接纳了新手接班人。
平日没有人送饭,他便在小档口订饭,很难吃。
两人纸条上的信件,一来一回。
两人约了见面,他精心收拾,却没有上前。
第二天,他收到的午餐盒空空如也。
“我在此之前,落了东西在浴室,我回去,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像祖父留下的气味,好像他一直就在那里。
但那不是祖父的,是我的,一个老男人的气味。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老了,可能是在这个早晨,也可能是在之前很多个早晨。
又可能我遗忘了浴室的东西。
”过着重复单调、缺乏爱意的空虚日子。
一个刚步入新婚,却抓不到情感关怀;另一个早已丧失温暖与激情。
本片对于印度社会风貌刻画是极生动、深沉的。
两人的故事也足够勾联戏剧性。
其实很好看,配乐音效摄影都很到位,也很好笑。
走进印度宣传片
开篇市井气息不错,设定有意思,但看到23分钟处深感手段不够高明,矫情,瞬间没了看完的欲望,弃。
女主老公吃了好久的花椰菜🥦,并暗示着她老公满头绿得流油!
剧情拖沓,不过看完还是能有一些思考
2017.5.22-5.23.1016 印度的文艺片,靠午餐来传递的爱情,印度的一切看上去都是这么落后,你说这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我也信,但是这应该就是现代的背景吧。看电影的好处是,呈现在你眼前的虚构故事是基于真实的环境,感同身受倒不至于,满足好奇已足够
昏昏欲睡,太慢
现在不多见的一种印度电影,角色情感质地更像是日本之类东亚电影。婚姻不幸的家庭主妇,和盲打误撞吃了自己盒饭的中年社畜结成笔友之类关系,这段关系改善了角色心境,比如男主对顶替自己的新人就好了些,二人对这段感情隐忍不发,最后女主前往不丹而男主辞职走人,留个悬念。整个叙事有硬凑的感觉,女主给老公的饭盒第一次被送错了,一般人的反应难道不是纠正这个问题吗?当然这里的设定是女主的婚姻寡淡乏味,但应该在送错饭事件发生之前就交代清楚这点,而不是后面再让女主发现丈夫出轨之类的往回找补——这样是不是还有种可能:丈夫敏锐感觉到妻子状态不对劲才出轨?这个先后问题挺重要,会给观众判断造成困扰。印度特色的送盒饭服务的过程这里也没展示,有点遗憾。丧偶男主对新人态度改变和遇上女主这两件事之间也没有直接关联。
3.5
最后结尾让人浮想联翩~~
这一部电影特别在于它并不是宝莱坞电影的制式,没有长篇幅,也没有又唱又跳的歌舞形式。
中规中矩的剧情,三星半-,开放结局,助攻的阿姨和顺丰快递,一些玩味的镜头和bgm骤停很有趣
完全没有歌舞的文艺片,一个哈佛和英皇都赞誉的送餐系统,六百万分之一的差错率,而男女主中奖了,由此开启一段书信来往,直到真正面基之前嘎然而止,一段《草样年华》。。。
虽然但是,跟一个素未谋面的笔友私奔很危险呀
3.5.π的片子。
没想到啊,印度居然也有这么温柔的电影
简简单单的故事
有点像查令街84号 最后的结尾留足了想象空间 女主角很好看 @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
#TIFF#美好午餐传递细腻感情,带出生活感悟。我能说我又看饿了么!台词和人物刻画还不错,在场观众都笑喷了!
淡淡的交流,慢慢地释怀。盒饭快递系统好有意思,据说哈佛大学和英国皇家等机构都研究不出漏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