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子
Le fils de l'autre,别人的儿子,继子,另一个孩子,另一个儿子,The Other Son
导演:罗兰娜·利维
主演:艾曼纽·德芙,儒勒·斯楚克,布鲁诺·波达里德斯,帕斯卡·埃尔贝,Areen Omari,麦赫迪·德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年份:2012
简介:当约瑟夫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服兵役时,发现自己不是父母的亲身儿子,在他出生时,他与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小孩亚辛换错了。因这一发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发现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各自的身份、价值和信念。 本片围绕着巴以冲突这个历史悠久而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展开,本该互相敌视的两个家庭阴..详细 >
宗教 信仰 种族 人生 在所有的冲突下如何调和 平缓的镜头与叙事 折射的是法国人一贯的哲学思辨
看著電影,想的是他的故事。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恩,概念上似乎特別簡單明瞭就能區分。只是面對同一個事件,每個人不同的反應可能讓故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我總想如果尋根的故事真的發生了,會是怎樣的結局?又或者都不重要。於是他在他的故事里,一直缺少了一個出口,一個感情的出口。
既然我活得是你的人生,那我一定要活得漂亮,你才会为我感到骄傲。你也不要搞砸了我的人生哦。即便是巴以冲突的背景下,故事依旧侧重的是人的自我认同,甚至规避了很多政治问题的探讨。这也使得电影虽然有个锋利的背景,但故事依然流淌着温情脉脉的情感。
7、0分,身份互换的老调子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显得特别尖锐,两个种族,两种文化,两个家庭的冲突,铺垫很好,可惜爆点欠缺,温馨的大团圆结局有点仓促。
如果只是一部抱错孩子的电影,这部片子最多也就三分,但在以巴冲突的大前提下,这种交融和宽容是件更为难得的事儿。身份、亲情、信仰、感情种种,无不是对两家人的考验和折磨。逃避还是面对,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挣扎,还好人性的善良和温暖让他们慢慢接受、慢慢融合。
本想看达内兄弟的那部,后知后觉就看了这部
宗教或者民族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小好多。比如讲假如从小就以为自己是谁,自己就可以是谁。
不单单是抱错的问题,更多的是信仰,民族,血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片子由法国来拍其实还蛮奇怪的
不能赞同两母亲的做法,只能说她们对自己本来的“儿子”感情不够深刻。
抱错孩子的设定并不新鲜,但若放在巴以背景下就显得尤其尖锐,然而导演只是讲了个四平八稳的家庭故事,避免了可能会有的狗血桥段,但也算提前放弃了拿大奖的可能性。
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放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彰显了更多的和谐性的一面,戏剧有冲突只是偏温和,故事有些许曲折只是不太精彩。想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双方母亲的温情,想必那是表现人性之中所共通的柔情一面!我是你我会过的精彩,希望你成为我后过的精彩,在巴以之间也许只是一个期望吧!
在我知道我是你之后,我想努力活得更好,让你为我骄傲。
细节还是很粗糙 最后的点题多此一举
我们要学会理解爱~
这个故事不酷炫
都长那么大了所以剧情可想而知的清淡,日本的《如父如子》人家是要换小孩的啊~~~
民族矛盾无法化解,音乐却能使人们的心相连。
太惨了,跟达内撞名,跟是枝裕和撞题。无论是从小还是从大看都不算上乘。
选材很精妙,民族冲突在人类普世情感中也会让位。但我想现实一定会更艰难,虽然电影以温情团圆结局草草收场了。。
看这种片子最大感想就是好在大家都是理性成熟的人,没有洒狗血就真万岁了。无论是身份民族国家冲突,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爱护之下长大的,“愿上帝保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