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位年仅13岁的吉普赛少年在二战中与暴虐的德国法西斯政权抗争的故事。
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对外穷兵黩武、蓄意发动侵略战争、屠杀600万犹太人;对内则建立法西斯独裁、叫嚣种族主义、大肆迫害进步人士。
本片揭露纳粹政权为“净化雅利安人的血统”,以“安乐死”手段对德国境内的智障残疾人士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谋杀。
对这一罪行,此前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国内翻译出版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所著《第三帝国的兴亡》曾经系统介绍过。
在二战片当中,这一历史事件大概是第一次被作为中心事件搬上银幕。
在另外一部美国连续剧《大屠杀》中,男主人公因被法西斯暴徒强暴而精神失常的妹妹最后也是这样被杀害的。
男主人公埃勒斯·洛沙,曾经是一位放浪不羁、勇敢坚强的吉普赛少年。
和许多雅利安孩子们一样,他也有着活泼好动、乐于助人的天性。
由于身份卑贱,他被纳粹从居无定所、做流动商贩的父亲身边强行带走。
最后他被收容在一家专门收留残疾人士的疗养院里,这里风景如画、人流熙攘。
也就是在这里,小洛沙亲眼目睹他身边熟悉的小伙伴们——艾蜜丽、托尼、特丽萨......一个一个的离奇死去。
在这家神秘疗养院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在一位修女的帮助下,洛沙同装扮成白衣天使的法西斯恶魔展开抗争、试图挽救伙伴们幼小的生命。
最后,修女在一次空袭中为掩护残疾儿童而死去。
悲愤交加的少年同伪善的院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恼羞成怒的院长无言以对,最后签署了埃勒斯的死亡证明。
当晚,年仅13岁的埃勒斯·洛沙也被纳粹注射药物夺走了生命。
除了注射药物,刽子手们还用饥饿疗法来残害病人们
法西斯罪行,罄竹难书;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让我们记住这些凶手们的嘴脸吧。
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啊!
——尤利乌斯·伏契克 ·《绞刑架下的报告》
| 本文为电影天堂原创,电影天堂公众号:dianyingnews在二战的屠杀中,以“安乐死”进行的屠杀也许是痛苦最小的,但也是最残忍的。
1939年,屠杀被视为“精神上有问题”儿童的“安乐死”计划启动。
后来这个计划从儿童扩大到成人。
被划入死亡名单的人们要么被注射致命药物,要么被送去毒气室“淋浴”。
1941年8月,因为抗议声高涨,希特勒下令终止这场“不健康人种清洗”。
但在某些地方,安乐死方式的屠杀还在秘密进行。
当战争远去,艺术却可以用各种方式来铭记。
用电影再现,最有名的莫过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了。
在影片最后,两个男孩紧握对方的手,迎接最残酷的黑暗。
堂叔这种轻易不落泪的直男竟也看得动容。
当儿童的纯真情谊和战争的残酷屠杀相对比,由不得看的人不震惊。
今天堂叔要安利的《八月的雾》也是这样一部探讨“安乐死式屠杀”的电影。
13岁的洛沙因母亲去世、父亲在集中营而被安置在了一家病院做杂工。
他一直相信父亲会来接他一起去美国。
他勇敢,不畏强暴。
当大点的男孩让他擦鞋时,他说: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他机智,并且为朋友两肋插刀。
当同伴把马铃薯扔到护士身上时,为了帮同伴免除责罚,他大声说“希特勒万岁”来转移话题。
他被安排给解剖师做助理,清洗解剖台和解剖用具。
他遇到一个有癫痫的女孩,两人生出朦胧又真挚的情谊。
他和这里的每个小孩都玩得很好,但快乐何其短暂,战争的残忍正向他们袭来。
在病院,经常会有一批人被送上一辆黑色巴士,去了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巴士还是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安乐死计划被市民和神职人士抗议,终于希特勒下令停止此计划。
但柏林方面支持病院自己处理,院长以“去除不健康人种,净化德国民众”为由开始了在病院实行安乐死的秘密计划。
他找来一名护士,让护士给虚弱的病人注射药物,护士则建议把药物放入树莓汁让病人喝下,这样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死去的人的死因会被确认为肺炎,他们的大脑会被送到研究院做实验。
一个又一个前一天还好好的,后一天就莫名死去的人让洛沙和修女开始疑惑。
修女坚定地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给的,院长没有权利决定其他人的生死。
但单凭她自己又怎么能阻止呢?
不仅如此,院长还实验了新的办法,更隐蔽的杀人的方法:把蔬菜煮到没有任何营养,然后让病人一天三顿只喝蔬菜汤,这样他们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
当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死去,洛沙和女孩决定逃走。
当飞机炸弹袭来的时候,他们想从防空洞逃走,但女孩不幸地被炸伤了腿。
重情义的他说,没有女孩,他不会自己走的。
修女为了保护另一个女孩而死,在修女的葬礼上,院长却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人性的伪善在这里暴露无遗。
洛沙拆穿了他的虚伪,说他是凶手。
小孩子总是太耿直,却不知人心险恶。
院长决定给这个“惹麻烦”的男孩实行安乐死。
当人性的恶与人性的善对峙,在战争年代里,掌握权力的恶可以一手遮天,视人命如草芥。
从来没哭过的解剖师在看到洛沙的尸体时,忍不住落了泪。
堂叔看过电影已有两天,但一想起洛沙的死,心还会生生的疼。
这个善良、勇敢、机智、重情义的男孩,这个想要长大后当市长的男孩,这个等着父亲来接他去美国的男孩,就这样被残忍地杀害了。
堂叔不敢想,等洛沙的父亲来接的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的神情该是怎样悲哀。
在洛沙来病院不久,父亲来接他了一次,却因为没有居住证明而无法接走他。
从父亲想要带洛沙走的迫切甚至哀求,可以看出父亲对洛沙的爱,而战争却让洛沙无法在父亲的爱中长大。
父亲当时告诉洛沙,他只要再等两三周就可以了,但是洛沙再也等不到了。
骨肉亲情被战争阻隔,作为父亲的无奈,作为儿子的无辜承受,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这个非常时期里,人性的恶像是被恶魔召唤,善恶分明,善不敌恶,让人心疼。
《八月的雾》用儿童的视角看待战争的残酷,用儿童的纯真无畏对比人性的恶毒伪善。
不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侧重对两个男孩情谊的表现而显得有些煽情,《八月的雾》画面冷峻,尽可能避免煽情,让剧情更接近战争的残酷。
这种冷峻不带评判的电影,也只有德国人拍的出来。
由德国来反思这场战争,似乎更有深意。
但用儿童视角讲述战争的电影实在太多了,《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白丝带》都关于儿童(青少年)和战争,或者以儿童的纯真加深战争的残酷,或者以儿童的恶毒注解战争的根源。
水涨船高导致《八月的雾》算不得上乘,但被一部电影所触动流泪,因一部电影而铭记一段历史,变得越来越难得,所以也越来越珍贵。
德国的电影一向克制,但这种冷静下的残酷更让人震撼。
而全片最让人震动的是最后的字幕。
原来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当德国投降后,在法庭上,院长被判三年,而护士——安乐死的直接执行者,被判四年,之后继续从事儿童护理工作。
数以万计的人死于他们手中,而他们却只受刑三四年,堂叔表示哔了狗了。
那些逝去的生命不会再回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铭记。
除了再现一段残酷历史,电影还把人性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院长一面道貌岸然说要帮助弱者,一面又使用手中的权力“清洗人种”,大肆谋杀病院里的人。
可是就像修女所言:你没有权利决定人们的生死。
当院长的险恶面目被洛沙揭穿,恶会滋生更大的恶,医生出身的院长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害死揭穿他面目的人。
在任何时候,伪善都比直接显露出的恶更可怕,更具杀伤力。
战争给了伪善膨胀的土壤,伪善则使得战争更恐怖。
不得不说德国拍了很多自己国家的黑历史,对历史的反省在很多这种题材的电影里面都有表现出来。
影片的整个基调是克制而不动声色,符合德国电影一贯的表现手法,医生是天使行走于人间的代表,而在这部电影里的位置则是死神的代言,就像埃勒沙对着医生喊着凶手,杀人犯的句句抵心的审判,这里没有人会打你,承诺与背地里计划的任务,只不过用死亡来替代,冰冷的尸体和日渐增加的墓碑整齐划一的躺在这片他们所寄予梦想的土地上。
纳粹德国的民族净化不止是是对犹太人,对国家内的老弱病残一样残忍,没有人可以对他人的生命指手画脚,在这里生而为人的权利在秘密被剥夺,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生命不过是换算成一个数字,这是严谨高效的德国人最可怕的地方,美国代表梦想与自由,就像在那片土地上有着没有边际的湖像海一样,宗教所代表的上帝只是伪善的无能为力,两千多的历史跟只有几年的纳粹德国没什么两样,只有修女始终维护着生命的权利,有乌鸦在窗台敲打,死亡的预感,剩下的病人就像深陷八月迷雾中心深处的沼泽之地,而南希的谎言则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至少可以开心一点~
/个人感想很xxj不喜就跳过/《八月的雾》有感 之前说写《香水》的观后感,也没有写(鸽王),今天看完了《八月的雾》真的很难受,再看了简介的那一刻,我就对这个电影很抵触,希特勒年代,发生在病房的事情。
如果说之前《希特勒的男孩》是讲述当时的教育体系,来反映当时年代的黑暗,那么《八月的雾》就是讲述了方面除了教育的另一面,病残。
故事发生在一家医院,小男孩Ernst因为在教育所太淘气被视为精神不正常的人来到了医院,父亲答应来接他,并带他去美国,却因为是流动商贩居无定所被驳回请求,走前承诺两三周后回来接小Ernst却再也没回来过。
就这样,突然间来了个护士,她会给小朋友们喝甜甜的果汁,可离奇的是,这些小朋友第二天都会死掉,用突发急性肺炎的方式,那时他才知道这不是医院,这是一个利用药物使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亦或者是孩子毫无选择的安乐死。
理由是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未来,我们不需要这些对未来没有贡献的累赘,或是弱者。
男孩和同伴试图去阻止,最后却被认为是绊脚石,强行使用了安乐死。
文章的支线让我觉得感人,女孩(原谅我没记住名字)是个有着癫痫的病人,两个人第一次相遇就吵了起来,后来在一次捉迷藏中了解,并成为朋友,一起外出活动中,女孩突发病症,男孩救了她,女孩别别扭扭的在回程中印在男孩脸颊上一个飞快又青涩的吻。
夜晚,男孩带女孩来到医院顶部,对她说,我们叶尼赛人会实现愿望,但只能实现一个愿望,你一定要好好考虑告诉我,我帮你实现。
在后来,女孩和男孩准备逃离这个可怕的杀人场所,却遭到了导弹的突袭,女孩的腿不再健康,她让男孩自己离开,男孩却说我不会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你。
女孩说,这是我的愿望,我唯一的愿望,你答应过会实现的。
男孩摘下象征着叶尼赛人标志和信仰的项链交给她,说我走了。
男孩最后也没有活下来,成为了那20万茫茫人海中的一员,那为了战争,为了“更好的”希特勒统治中的一员。
这部电影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在那个时代。
第一,叶尼赛人。
希特勒当时的思想,除了日耳曼名族的人其他人都算是“杂种”,理论上都应该清除,而德国需要的是一个高贵的纯种人民。
所以才会有当男孩和他父亲说出他是叶尼赛人时,院长的那种轻蔑,并告诉他,作为叶尼赛人,这里就是他最安全的选择。
第二,人民对这个政策的麻木和听从。
为了给人民交代,政府说明不再用安乐死,背地里却依旧实行着这些可怕的手段,他们会被剥开身体,取出大脑,成为实验品,而最小的才3.4岁左右大。
而做了这些的人,丝毫不觉得自己的思想错误,认定他们这种人就不值得活着,而自己只是给他们解脱。
第三,强者生存,希特勒当时很大的一个主要思想体系就是,病残,同性恋等都视为弱者,视为心里亦或者是生理上的不正常。
而他们不需要这些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而国家只需要强者中的强者而已。
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不只是孩子抛开内脏的模样或者是那些员工的冷漠,而是电影结尾的那句“故事改编为真实故事”。
我永远庆幸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
八月的雾 (2016)7.72016 / 德国 / 剧情 战争 / 凯伊·威索 / 艾沃·皮茨克 塞巴斯蒂安·科赫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八月的雾,看完心里非常压抑。
影片几乎是完全白描的手法,没有特别的渲染正义或者邪恶,只是把这段二战真实的过往拍出来,让观众自己反思。
每个生命的逝去都悄无声息,围观的人也默不作声,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难得高潮就是一个敲钟的哑巴大叔在发现自己一直很照顾的聋哑小女孩死去后的放声大哭,以及男主小男孩在敬爱的护士去世后,痛苦大骂院长是杀人犯。
而影片最后一段几乎寂静无声的画面切换,只有些若有似无的乌鸦扑楞翅膀的声音,那种张力,几乎把影片的压抑黑暗情绪推到最饱满,心脏似乎也快停止跳动了。
所有打着伟大,庞大目标旗帜而做的行为里一定隐藏着人性最深的恶!
[cp]#八月的雾[电影]#一直都挺抗拒二战题材的电影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还要看这么难受的电影真的很勇敢[微笑] 相比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电影的压抑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道貌岸然的院长 心地善良的修女 心狠手辣的护士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勇于面对自己国家曾经的错误真的很佩服德国 勿忘国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或许好的作品是反映时代背景的良药*
一直都挺抗拒二战题材的电影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还要看这么难受的电影真的很勇敢,相比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电影的压抑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道貌岸然的院长 心地善良的修女 心狠手辣的护士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勇于面对自己国家曾经的错误真的很佩服德国 勿忘国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或许好的作品是反映时代背景的良药
《八月的雾》让我很想写些什么。
不是第一次看关于纳粹对’劣等人’的安乐死行为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叶尼塞族的孩子ernest在纳粹掌权时被送进一个神经病院里发生的故事。
在战时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神经病院里住着的不仅仅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们。
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临时没地方安置的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这里接受治疗。
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劣等人’,是拖累他们雅利安人种族优势的害群之马。
Ernest从一开始入院就被说成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喜欢偷窃,喜欢起哄,但总的来说还是个能干又内向的孩子。
在打杂工作之余,也交到了不少朋友。
有口吃的小男孩,瘸了脚但被父母带走的富家孩子,精神病房里需要喂食的女孩,忠于内心和上帝的修女阿姨。。
他的梦想是当市长,一天天等待着父亲来救他出去,可是因为父亲被送进了集中营,自己的生命都危在旦夕,而失去了这个美国梦的希望。
同时,安乐死愈演愈烈,一开始还会送孩子上大巴去指定地点安乐死,现在把安乐死转移在了自己的医院内部。
屠杀着犹太人的同时,纳粹也在净化着自己族群的内部缺陷。
还变着法子想让安乐死更加不引人注意,不引起公愤和恐慌。
当院长向纳粹精英们提出一个新方法杀人时,他们鼓掌了,热烈地鼓掌,为了一个能够更有效杀人的新方法。
他们对人性的冷漠让我毛骨悚然。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ernest带着所有人把鱼往天花板上敲的那幕。
这一幕和结局是全片仅有的突破阴郁的片段。
仿佛这种绝望中还有着一丝突出重围的希望一样。
可是对Ernest来说并没有。
纳粹认为自己可以充当上帝,随意夺取无辜人的生命。
这个医院里的所有灵魂,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20w人的生命死在安乐死计划中。
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说,你的命不值得活下去,你如何反抗?
杀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自己把自己放在人类的最高端,随意支配自认为是残次低等的人的生命。
这是无耻的,桑心病狂!
二战中德国为了纯净种族,提高种族的质量,开始安乐死那些生病的,有残疾的,住在收容所的人,大部分是儿童!
男主看到事情的真相后,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被杀死后,找来了杀身之祸。
一杯树莓汁了断了无数花朵的生命。
回顾历史,警醒当下,展望未来。
2017.5.24
题材非常棒,挖掘了已经快没故事可挖的二战中关于安乐死医院的故事,电影的影像也有一些亮点,中段梦幻般的船上游,结局几个意味深长又冷峻的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两个孩子演员,男主天生一张大人脸,似乎把全世界的愁苦都抗在了肩上,女孩则非常有灵气又漂亮,都是优点无疑,但是整部电影给人的观感还是不够深入震撼,也许是我们对二战电影的评论起点都会比较高吧,太多珠玉在前,以及,题材自带光芒太多。
喜欢这个小男孩,结局很沉重。
三星半,影片拍得平淡如水,可以拍得更好。。。唉,打压无力反抗的儿童,病患,自立为优等人种,真可怕。。冠冕堂皇的理由杀人还一副圣人的模样
情感克制又很满,很好得展现压迫下的害怕紧张顽强求生又不敌现实的无奈之感。压迫巨大,抗争微弱,不像《总有一天》那样最终迎来光明,很像《嘉年华》那样克制中挣扎。
故事很残忍,不能接受最后健康的小正大死于恶魔女护士之手,减分,而且导演完全可以拍成肖申克的救赎的,谁想拍成了少儿版飞越疯人院。
怎样一种共鸣才能震撼人心
这个小演员长大会不会变成伏地魔...德国片同类主题真的很多...
结尾好评
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战争的残酷,用儿童的纯真善良来抵抗肮脏的世界,用最德国的方式来批判德国曾犯下错误。
好惨
执权人没人监管随意麻木使用自己权利还一副道貌岸然麻醉自己熏染别人。历史会记得,想起南京大屠杀,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记得,连教科书也一笔带过。
题材真的很棒,小演员演技也不错,可是戏剧张力不够。
电影节第13场 天幕新彩云 拍得略微有些平淡,小姑娘好可爱,想养。
几个杀人犯判的太轻了,院长明明是泄私愤的谋杀,居然还能被平反,也是醉了。
又一部题材大于电影本身的影片,虽然对于铭记历史意义重大,但是拍的太过克制反而失去了那种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情绪,电影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这段黑暗的历史的出发点不错,就算世界再污秽,儿童的心灵永远是最干净的。像《通灵神探》一样,任何人都没有充当上帝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生命是最神圣的东西。
★★★☆
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德国电影回顾展# 以科学的名义杀人?那也是谋杀。人类的自以为是造成战争加害无辜的人。这片没太多煽情,敲钟人是个爆发,一直塑造他的可爱是为了那一刻心碎。整部片虽然特丧,但结尾还是会含着眼泪欣慰地笑。
有点像睡衣男孩 只不过这一次德国男孩是被蓄意谋杀的 一旦杀戮开始 哪里还有什么界限区分哪些人该杀哪些不该杀 想杀你随意找个借口即是 德国真是太疯狂了 权力只有放进笼子里才是安全的
德意志第三帝国反人类实验,精神病院的病孩安乐死行动,自诩正义拥有特权的杀人院长,天使脸孔魔鬼心肠的美护士,哪里有恶哪里就有善,信仰坚定的修女,少数族裔的男孩,幸存的金发女孩,只是这一次邪不压正,而结尾的字幕更是看得人胸闷。另,很喜欢艾沃·皮茨克,可惜童星转不了型,演艺生涯只能到此为止了。
真的很可怕,有点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