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下来,基本上格调可以定为压抑那一类型了,画面是那样的灰蒙蒙的,似乎永远看不到阳光的那种,音乐是那样的诡异,仿佛要把你牵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最开始看到这个片名,我还以为是一部科幻片,的确,在影片的故事行进中,涉及到了一点科幻,涉及到了想象。
片中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存在于这个宇宙中,而且离我们很近,那就是another earth,但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有一点关于another earth 的展示,所以,这只能是一部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影片从一个聪明的女孩开始,她放任不羁,风华正茂,满怀希望,她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认为她的将来,nothing is impossible。
与此同时,影片的男主角——一个音乐家,拥有美好的事业,拥有美满的家庭。
可是当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遇上这个处于家庭幸福中的男人后,一切都改变了。
女孩酿成了交通事故,她开车撞向了那一家三口。
女孩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梦想,她被判入狱四年,而音乐家失去了妻儿。
影片很快就转向了四年后,四年的时间,给女孩太大的改变了,她背负着罪恶感,她已经变得不合群,不爱与太多人交谈,她内心承受着杀人带来的罪恶感。
她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带来的折磨,她甚至选择了自杀,但被人救起。
后来她选择了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她想去向那个音乐家道歉,但她在他面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懦弱,她在罪恶感面前败下阵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她还没有准备好。
她阴差阳错地给音乐家做起了清洁,她希望这能改善他的生活,能让他的生活能变好一点。
后来她和他之间有了好感,我想这好感源于一种同处于绝望生活边缘人的共鸣与理解,但最终他们没能走到一起,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她杀死过他的妻儿。
当女孩被抽中并有机会登上另一个地球时,她来向他告别,他对她不舍,让她不要走。
她只是向他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故事,那就是她的故事,听完那个故事后,她让他决定她的去留。
结果可想而知,音乐家对杀死他妻儿的人不会有一点好感,她离开了。
最后女孩把那个机会给了那个音乐家,她希望他能登上另一个地球,她希望他能在另一个地球上见到自己的妻儿,因为按照科学家的理论,两个地球是存在镜像关系的,而四年前的车祸那一天因为两个地球离的太近而互相看见了对方,从那时起两个地球上的人就沿着不同的生活轨迹行进了。
女孩最后还是解脱了,她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整部影片还是比较难懂的,尤其是影片的结尾,一个让人很意外的结果,女孩在earth 1见到了来自earth 2的女孩,影片在两人的对视中结尾,到底音乐家有没有见到他的妻儿呢,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观影期间我就一直在想,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我看的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人其实最难原谅的是自己,别人原谅你与自己原谅自己,后者要难很多。
所以电影就会构想这个世界存在另外一个自己,用另外一个自己的视角来看许多事情,就会看到很多的不同。
我总是有美好的愿想。
看到结局,然后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说这是个无奈的结局。
但我还是倾向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
关于结尾:就像平行宇宙的概念那样,假设的是earth 2 和 earth一模一样,发生的事情也都一样,那earth 2上的rhoda和earth上的rhoda做的事情也应该一模一样。
那么当earth上的rhoda做出把票给john这件事的时候,earth 2上的rhoda也应该做了一样的事情,那么从earth到earth 2的是john,与此同时,从earth 2到earth的也应该是john,那么earth上的rhoda和earth 2上的rhoda不可能会在earth上相见。
所以,我还是愿意美好的相信,片中提到的两个earth间的synchronicity已经在4年前终止了。
所以earth 2 的rhoda才会到earth来,而earth上的rhoda在这个时候没有出现在earth 2上,不然两个人根本无法相遇。
说明两个世界已经不同步了。
所以在earth 2上四年前的车祸可能没有发生,john去了earth 2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和earth 2上的自己,然后在确认那边家人生活很好之后,可能可以回到earth来,最后能和rhoda重聚。
我一厢情愿的美满结局,我总是喜欢把事情想得好一点。
大概是因为导演给影片定的基调就太凄美,我总想着把基调拉回来,但是这只是我的愿想而已。
不剧透了,说说感悟: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能有机会回到从前,跟从前的自己说些事,做些改变。
特别是像我这样十分沉溺于幻想的人。
总是想着回到几年前,为自己犯下的错做一些正确的决定。
然后慢慢的勾勒出往后事情发展的趋向和可能的现在的自己。
但同时我又可以理性的知道,这不可能发生。
就用多维宇宙来解释,假设可以时光旅行,你回到从前,在你做出一个不同决定从而使事情发展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平行宇宙,你改变的只能是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的未来,不然就发生了外祖母悖论。
所以你说认为做出的正确的改变,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影响。
每个人都是这样,渴望着自己能回到过去做一些改变,但同时又清楚的知道这并不可能,但却还是爱做类似的幻想。
所以我很爱这个片子,更爱这个结局。
为我以往想象的一切不可能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愿景。
虽然片中的镜像地球和我们常有的时间旅行的想象并不一样,但都给人再一次机会,让你做一些改变和弥补。
就比如按我个人推论片中的结局。
对于rhoda和john来说,已经发生的事不会改变,earth上的事情已经成为事实,john没有了家人,而rhoda也总是活在阴影里。
但通过一个earth 2的存在,让rhoda有机会去真正救赎,让john也有机会能再见亲人一面。
即使知道自己本身的一切无法改变,但这也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如果有如果,那么说的就是这一部电影。
一个意外,两条无辜生命,一个幸福家庭,以及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都被葬送。
女主后悔至绝望,可是却没有半点能力去对抗这命运,无力感让她低头渺小卑微的活着。
可是上天送她了一剂后悔药。
关于对白,很多人都评价过,也评价的十分好,不赘述。
那我们聊聊结局。
影片用让人窒息的沉默渲染绝望气氛,差一点就让我们忽略了逻辑,悲剧可能很美,不过我却在结局看到了希望。
时间回到4年前,那一场party结束,酒醉的女主因为出神的看向天空导致意外。
那时镜像被打破,那么E2的世界必定比E1晚发现一会会,或者早发现一会会,那么意外就没有发生。
若E2也发生了意外的结局,那么来的也将会是男主。
意外的原因是女主对另一个地球的兴趣,E1导致的是意外,E2导致的是女主4年后来到E1。
好像那句话,要么是罪犯要么是百万富翁。
打破镜像,就是一个救赎自我的机会,无论在哪一个地球。
而无论有没有另一个地球,只有自己可以给自己这个机会。
我不认为结局女主和另一个自己相遇所代表的是一种宿命式的绝望,正相反,这一幕所表达的是另一种可能性,是全片最温暖的一笔。
全片讲述的全部是在Earth 1上发生的故事(其实两个地球都是Earth 1,不过为了区分,我们把影片里的地球称为Earth 1,另一个地球称为Earth 2)。
在Earth 1上,女主造成了男主妻子和孩子的死亡,为了赎罪,把去Earth 2的名额让给了男主,因为她希望在Earth 2的平行世界里,男主一家还在幸福地生活。
在Earth 2上,女主确实没有杀死男主的家人,所以男主一家幸福地生活,而女主则去了MIT,成了年轻的天文学家。
女主以科研专家的身份成功地申请到了去Earth 1的名额。
有趣的是,Earth 1上负责审核申请者的人说,他的老师曾对他说,你要么进监狱,要么成为百万富翁。
也许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这两种可能,而往往殊途同归,所以Earth 1上的女主(失败者)和Earth 2上的女主(人生赢家)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命运,却最终都申请到了去另一个地球的名额。
不同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为了赎罪,把名额让给了Earth 1上的男主。
但是在Earth 2上,男主和女主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还是女主本人登上了另一个地球,她实现了从小对于太空的梦想。
可怜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她因为那次事故,永远和自己梦想的人生无缘了。
我不认为Earth 2上也发生了那起事故,因为如果发生了,那Earth 2上的女主也会做出和Earth 1上的女主完全一样的事情——把名额让给男主,因为她们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一样的(参考影片中提到的,如果Earth 1上的人想杀掉Earth 2上的人,那么Earth 2上的人就一定也想杀掉Earth 1上的人)。
但去另一个地球的人是Earth 2的女主,说明在Earth 2上事故根本没有发生,不存在让名额这件事。
有人说,有可能在Earth 2上,男主一家全都死在那次事故了,所以女主没有把名额给男主,因为男主已经死了。
这个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最后一幕,Earth 2上的女主看起来完全和Earth 1上的女主不一样。
从穿着打扮来看,Earth 2上的女主过得是另一种人生,她没有被罪孽所折磨,所以她不像Earth 1上的女主一样总是带着一顶毛线帽,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在Earth 2上,男主也死了,那么女主应该会负罪感更深,更痛苦,甚至没有心愿去申请那个名额,彻底放弃自己的梦想。
Earth 1上的女主是在知道男主还活着以后才去申请的,说明男主活着这件事让她看到了一丝救赎的希望,才使她有勇气重新拾起梦想。
综上所述,结尾应是,Earth 2的女主来到了Earth 1,看到了落魄的自己,心里大概很痛苦。
而Earth 1的女主看到Earth 2上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另一个自己,也许会欣慰?
会释怀?
会看到希望并重新鼓起勇气过好这一生?
可以肯定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不会杀掉并取代另一个自己,因为她软弱而善良的本性无法使她做出那样的事情。
但男主就不一定了,Earth 1男主来到Earth 2看到另一个自己和家人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很有可能萌生杀意,意图将幸福的自己取而代之。
但是他经历了四年行尸走肉的生活,很有可能已经无法重回光明,无法带给家人幸福,所以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还是个悲剧,他改变不了,因为痛苦已经将他完全改变了。
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她/他有着比我们更幸福或更不幸的一生,我们到底会作何感想?
我们会不会嫉妒,厌恶,怜悯另一个自己?
甚至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中那样杀掉自己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确定的是,在了解了另一个自己的存在以后,我们的内心再也无法恢复平静了。
温馨平和的基调,让人的心情可以平静一些。
但从导演故弄玄虚(如果结局是女主角看见“自己”,淡淡的一笑——这样大家就不会误解了。
)导致观众误认为是悲剧的结局这点来看,还是很不“厚道”的。
由于借助镜像理论推动故事情节,那么真相也只可能有一个,这个片子的结构和结局不可能是开放性的。
真相就是:Earth 2没有发生同样的车祸。
因为从Earth 2开始逼近地球的那一天(也就是4年前车祸发生的那晚)两颗星球的synchronicity就终止了,直接的证据就是电视里现场直播的现场女科学家和Earth 2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对话不是同步——有先有后,有问有答。
所以有了结局时女主角和“自己”见面。
如果女主角足够聪明(她应该是),当她看见“自己”时,应该确信了两个Earth之间已经不同步了,Earth 2没有发生同样的车祸。
她应该高兴才对。
导演在这里安排她以不安的表情展示给观众,良心实在是大大的坏了。
况且这个手段并不高明,聪明的观众“鄙视”他!
所以呢,结局应该是这样的:男主角到Earth 2,看见“自己”美好的家庭还在,心里就不会痛苦了。
但他仍会纠结——他已经是局外人了。
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他的也只能选择默默的离开了。
而女主角呢,自己人既然见了面,难免寒暄一阵。
最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最终,男主角返回Earth 1和女主角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试图往更深层次的方面理解这个电影。
有两种理解:1、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破产,镜像理论也是谬论,不存在主次问题。
2、存在镜像,有主次之分,但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实体和镜像变成了两个独立运行的个体,影子摆脱了主人。
难道暗示人类可以摆脱上帝的控制(上帝是主,人类是次)?
无论如何,本片从哲学上讲是典型的怀疑论论调,超出了科幻的范围。
不存在真理的世界还是世界吗?
或许本片本来就是情感文艺片,深究显得矫情了。
如果同步性没有消失,一切照旧的话,那么地球2号也会有一个肇事的女孩把太空船票让给痛不欲生的男人。
那么女孩最后遇到的应该就是那个倒霉男人。
所以说同步性消失了。
地球2号的女孩上了麻省,登上飞船考察这边的地球来了。
两个女孩碰面,惊愕而不知所措。
观看《另一个地球》,这部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完成的剧情/科幻片,里面有相当多的镜头样式非常符合《莎乐美》故事,例如快速变焦,画面慢动作而声音正常。
我分明能够看到整个片子很有可能不是用同一个机器拍的,因为画面质量不一样,而我想很有可能这个片子是用自然光线和用非电影级别的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这部圣丹斯最佳剧情片获奖作品再次证明,拍好电影并不需要一台好机器,需要的只是一个好故事——我不敢说这个故事很好,因为把宇宙奇观和人的赎罪要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影片在剧作上并不能说做到了完美,但其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在极大程度上非常符合主题,所以就是巨大的成功。
后来回家一边吃饭一边查资料发现,这是两个有才的人的强强联手的作品: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的Mike Cahill和演员编剧Brit Marling是在某年电影节上认识,之后合作了不少纪录片之后才迸发出这部纯属虚构的作品。
——我开始觉得某人的路子似乎不错。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每天上班的路上,看着周围目无表情的行人时,默默想着自己也许还存在于另外一个地方,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另一个地球》就用这样并不科幻的想法讲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考上大学前夕,因为开着车只顾仰望天上出现的另一个地球,结果造成了一起车祸。
四年后,她和车祸中幸存的男主人公见面了,把自己争取到的去另一个地球的机会让给了他。
导演用纪录片风格的画面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色彩冷冽,镜头平静。
平心而论,影片很细腻,有不少动人之处,简单空旷的镜头营造出一种沉郁忧伤的气息,多多少少能让人联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来——甚至影片的色调也确实都是偏蓝的。
但我无法真心去喜欢这部电影,它的空洞和刻意比之女主角不错的表演、精致的画面都来得更加突出、明显。
《蓝》中女主角的悲剧也源于一场车祸,但那是一个背景,一个故事的起点,即使有刻意的成分也不影响整个故事。
但在本片中,我们不明白导演为何要选择一个青少年女孩来为一场意外承担起四年的赎罪之旅,还搭上了本来可以进入MIT的大好前程。
影片的整个前提仅仅是一个过失,而不是一个罪——无罪,则赎罪也就无从谈起。
女孩对自己的自我惩罚,她的赎罪意识(影片中用打扫卫生来指代)也就显得缺乏动因,显得轻飘飘的——好在导演没有像另一部类似的独立电影《燃烧弹》那样一遍一遍用闪回来强迫观众认同这个赎罪的前提。
好在影片的情节并不空泛,女主角和车祸余生的男主角接触的戏还算细腻稳健,这部分也是影片中最有生气的场景。
然后他们就接吻了。
因为孤独么?
因为都受过伤么?
影片,或者说导演本来就没有给出选择,也没有给出坚实的理由。
他们必须在一起,因为一个是有罪的,一个是要宽恕的。
这样才能有另一个地球,才能终结。
从科学上讲,那么近的天上出现另一个地球是不可能的,为了画面感,也许电影可以这样拍;在故事上,要求可能会更严格——《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但要像本片导演那样把这作为赎罪的动机就太孱弱了,雨果又给冉阿让加上了19年牢狱之灾,以及主教的宽恕作为冉阿让心灵的重负,在之后的小说中,作者还不停地给这个心灵救赎故事加码——包括芳汀以及她的女儿。
很可惜,我们在《另一个地球》中看到的只是镜像(电影)中的虚无之罪,就像你在上班路上对另一段生活的瞬间想象,无根无由,很快就会淡然无踪。
(发现豆瓣上的长评居然对本片一片称赞,实在不敢苟同)
莫过于Brit Marling你看她扎个马尾穿着连体工作服打扫卫生的样子 难道会有人不想把贤惠的她娶回家吗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8535131/她的眼睛是孔雀绿的颜色她眨眼睛的动作很奇怪 经常是快频率的迅速眨几下 神经性的 但是由她做起来却非常可爱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8536429/她在I Origins里穿过一个镜头的M65 简直..豆瓣现在的众多影评里最不缺各种理智帝分析剧情 各种逻辑帝解答真相也许两三年前我也会憋出一篇几千字的剧情解析但是现在 我更愿意撒也不说 只是想想 只是看看眼神 看看每一个表情 看看光和影 也许是先看了I Origins 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始终达不到那个高度
这既是一部科幻片,又是一部伦理片。
科幻的题材很大,另外一个像我们居住的一模一样的星球突然出现,关于另一个星球上会有什么东西,这样的可能太多太多了,以至于片中并未给出答案,而是让观众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伦理的题材又很小,只是一个未成年少女犯下的过错,使两个家庭由此产生的羁绊,让两家家庭自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说她大科幻,是指这个可以接下去无限想像的内容,说她小人生,只是茫茫人世中的两段不同轨迹。
但是她们结合在一起,引发的思考却很多。
只要是有天空的镜头,都有着另外一个水汪汪的,和地球长得一模一样的星球挂在天的一角。
和《失恋33天》的对比,黄小仙失去的是一份七年的感情,Rhoda失去的是生活的方向、信念,理念,甚至是活下去的勇气。
当然,黄小仙失去的感情不是他的过错,也不是陆然的过错,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没有错,而Rhoda失去的那些东西,则完全是她一个人酿成的错,而且是大错。
我想她之所以会选择清洁打扫这样的义工工作,是觉得这样可以清理和洗刷自己之前所犯下的罪孽。
然而在她很用心地清理这样那样的污渍时,第二天到来时,那些她以为已经清理干净的东西又重新出现了,就像她所犯下的过错一样,无论她多想,都是永远也无法抹灭或消失的一样。
当Rhoda在家里发现他妻子和儿子的照片的时候,我想她那时候悲伤和痛苦的情绪一定处于爆发的状态,但是她看起来又是那样的平静,也许她在极度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Burroughs看出异样来。
When early explorers first set out west across the Atlantic, most people thought the world was flat. Most people thought If you sailed far enough west, you would drop off a plane into nothing. These vessels sailing out into the unknown... They weren't carrying noblemen or aristocrats, artists, merchants. They were crewed by people living on edge of life. The mademen, orphans, ex-convicts, outcasts...like myself. As a felon, I'm an unlikely candidate for most things. But perhaps not for this. Perhaps I am the most likely.用锯刀来演奏音乐,这个确实是第一次见,声音听起来很忧伤,甚至是有些丝丝的诡异与恐怖……“我们还能认出自己吗?
如果能,我们怎么去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会对另一个我说些什么?
我们会从另一个我那里学到些什么?
我们真正想看到的是什么?
我们是否能站在自己之外看待自己,和别人?
片尾更是留给观众自己去发掘另一个Rhoda出现的原因和后果以及种种,够开放性结局。
真难看
自我救赎。
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伪科幻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配乐很独特,部分配乐很惊悚,快速变焦有特色。
知道这片的问题在哪吗?在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主题下,它却抓不住你的内心,甚至没能很好的抓住角色的内心
故事情节一般,拍摄手法也很冗长沉闷,另外还带一些惊悚的神秘气息,不过这个镜像的想法很创新,当宇航局的女官员听到另一个自己说hello的时候,我也觉得非常震撼。
没看完,烦这种伪科幻
快进看完的,线索很古早,所以兴趣不大
牛逼的表演,牛逼的镜头,牛逼的节奏,牛逼的剧情,成就了一部屌爆了的电影。如果电影有原教旨主义,那么这部电影就是21世纪的原教旨主义电影。
1.才貌双全布里特马琳 下一步 从圣丹斯到好莱坞 2.美丽的故事
有些错误伤害,谁都不想发生。但是却发生了。伤害了所有人。比如:车祸。这部电影我接受不了的是,女主意外的车祸害死了男主的老婆和孩子。为了救赎,你可以去给男主钱和帮助。但是为啥要跟男主谈恋爱?
文艺
致郁系科幻片
如果有机会,你将会如何面对另一个自己?当你彷徨,迷茫,懊丧,悔恨...或许有时会期待另一个地球上的双生世界能够拯救自己,但有没有想过可能那个你反而更绝望? (Brit Marling人靓又有想法,值得期待。)
是科幻吗,不是吧
很神叨····就像文艺门外汉在拍文艺片。。
软科幻,甚至伪科幻。孤芳自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典型,典型的反BGM主义。典型的自编自导通病,阴沉,节奏缓慢。沉重也不是用虐观众来表现的。
年度个人情节最佳,节奏和光影都很舒服
记不起来第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布里特很美,剧情真的无聊。
要是我会怎么做?如果真有另一个地球!
那么大的舞台讲述的居然只是一个文艺小剧情 就像 在格拉斯通布里音乐节舞台上出来几个人在那里斗地主一样......我表示比较失望 剧情跟舞台太勉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