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这电影,居然一发不可收拾,前半段看的眼泪止不住流出来了。
亨利平淡接受死亡的态度,还有他在生命最后的时间,仍在为邻家女孩谋划令人难忘,动容。
如果不是求助无望,相信他也不会选择策划谋杀。
正如他跟母亲说的,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旁观者的冷漠!
不管他再怎么成熟聪明,毕竟还是个小孩子,他没有足够的阅历来充分考虑后果。
结局是美好的,但已经不是亨利写下的那个。
亨利母亲对孩子的依赖,是爱的体现。
冷漠是比暴力更可怕的事。
不爱这个世界的人如何被爱。
在认识了纷繁的世界之后,一个有能力,有见识的孩子,选择了善良。
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真的是思维成熟、精神境界很高,看人看事都比较通透了,仿佛只是身体被缩小的大人而已。
区别于一般孩子的幼稚,也区别于因为没脑子为非作歹,只能被迫接受和平相处的大人。
说实话前面的演绎实在精彩。
角色互换的表演,孩子在死前准备好一切后事,安慰家人,强忍着悲伤,维持理智。
可再聪明,也难以消除自己的感情带来的影响。
henry在最后一刻挣扎着要看天空,我似懂非懂,只能感受到揪心。
而peter说起,宁愿走的是自己,susan又泪崩了。
越是坚强,越是为对方考虑,就越是让对方难过到不能自已。
我不知道在梦里失去过家人是幸运还是不幸。
和那种感觉,我希望越晚重逢越好。
那种痛,是语言能形容的吗。
前面的铺垫甚至都让我有些不在意故事的结局了。
大概开始猜,是成功实行了计划。
没想到最后收手了。
故事保留了一个纯白的背景,没有人背负上剥夺别人生命的罪恶感。
henry算漏了人性中的善良,大概因为很多人的善良并不稳定。
也许不会有那么多好运的结局,但我感觉不动手,实际才是henry所希冀的。
再缜密的计划,也消除不了谋害别人后内心的缺失。
henry的遗产legacy,一开始是那本red book、磁带或者说是那个谋杀计划,最后变成了另一个家庭成员的加入。
一个生命的逝去,因为母子两个人选择携手打破冷漠,变成了,可以说是另一个新生。
看透了世界运作的规律,还是选择了爱。
小男主亨利是个天才少年,每日就是在百无聊赖地看着同龄人以及妈妈弟弟那些白痴的举动,像个万能管家一样管着家里的一切,但他却享受这一切,因为他爱家人,爱朋友,是他自己主动选择了这种生活。
平静无聊的生活里有个变数,就是邻居女孩克里斯蒂娜疑似遭到家暴,亨利想帮助她。
美国人可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管闲事,校长以种种理由搪塞,妈妈尽管很喜欢克里斯蒂娜,但也不打算管闲事,更何况他即便想要求助社工却也发现克里斯蒂娜的继父势力庞大,即便天才也终究是个孤立无援的小孩。
亨利在进行一系列杀人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身体存在异样,结果是绝症。
告别家人朋友后,亨利留下了他的红皮书,详细记载着他的计划。
妈妈重复了亨利生前做的那些求助,发现正常的方法帮不了克斯蒂娜。
于是决定按照书中的计划实行,并且听着亨利留下的录音,她仿佛觉得亨利还在和她交流着。
曾经孩子气的妈妈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在学校文艺汇演的晚上,一边是孩子与家长们在礼堂表演欢笑着,一边是妈妈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最后的计划。
一边是克里斯蒂娜在台上忘情的跳着舞,一边是亨利生前的科学小屋里机关开启,一边是妈妈举着狙击枪,但在最后的关头,妈妈放弃了开枪,因为机关开启,妈妈看到了一家人的照片,“你还只是个孩子”,她不愿亨利沾上杀人的罪孽。
或许这就是亨利生前设计好的,他同样也不愿意妈妈手染鲜血。
此时的妈妈坚强而勇敢,不再依赖他人了。
舞台上克里斯蒂娜的哭泣,终于引起校长恻隐之心,校长举报了继父,继父不能承受丑闻,举枪自尽。
妈妈似乎有了新男友,就是精灵王李佩斯,并取得了克里斯蒂娜的监护权。
虽然结局比较理想化,但孩子们就是应该欢笑的。
整体影片的基调还可以,悲怆中又带着希望。
亨利之书留下的是救赎,亨利这个回去天堂的天使告诉大家,过好当下。
几乎是留着眼泪看完的。
片头开始,当亨利以天才少年出现的时候,似乎就预感到了后面的剧情,开始忍不住落泪。
但剧情发展到亨利发现了邻居家的女孩被继父施暴,企图救援时,又暗自期待,也许这仅仅是个普通的少年侠士的故事。
就算后面亨利被确诊出脑瘤,还一直在期待奇迹发生,哪怕手术后的亨利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男孩,至少让他活不去。
但若如此,也许就不会有如遗嘱般的亨利之书。
我很佩服片中的妈妈,在她看到已故儿子的笔记本,听到儿子的语音,即使流着眼泪,忍着悲伤,她仍一步步的执行儿子设定好的杀人计划。
而在最后,她烧掉了这些东西,也许是因为不合法,也许是想move on,可不论何种理由,都是儿子珍贵的遗物,而她放弃这些的理由也许是在执行儿子所设定的救援邻家女孩的过程中,她也变得坚强,得到了治愈。
片中另一个催泪的是小弟弟的表现。
他被同学欺侮,被叫笨蛋,是哥哥保护他,他不开心了,哥哥变魔术哄他开心。
哥哥生病后,他一个人坐在医院的地上,七八岁的小男孩看起来那么孤单而悲伤,他的妈妈早已崩溃,没有人抱抱他,可在哥哥离开后,他自己开始学着坚强,他睡他哥哥的床,跟他妈妈说,不要跟我说话像个小孩子。
故事的结局最终呈现了预期的发展,小女孩得救,并成为他们家的一员,只是亨利,那个天才少年,却永永远远的离开了。
如同片尾,亨利的那段独白,他说这是个关于你,我,我妈妈和弟弟,还有邻家女孩的故事,现在我的故事要结束了,你的故事仍在继续。
也许编剧一开始就借亨利的的话诠释了主题,在班里讨论遗产时,他说,遗产并不是我们在银行里的那个数字,而是我们所拥有的的人以及和他们共同的记忆。
以及在医院里,亨利要离开时,他妈妈说,你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一部分。
活过,爱过,用尽所有的力量活在当下,并为世界的美好而做出努力,也许这就是片中想要呈现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吧!
小说、电影、音乐等等艺术作品,通常会把"华彩"安排在作品的尾端。
所以,当电影《亨利之书》放映到5分钟处,亨利在老师的点将下走上讲台以"财富"为题完成的口头作文,虽字字珠玑我却以为那只是影片众多闪光点中的一个。
亨利到底说了什么,竟让还没来得及完全进入影片氛围的观影者,瞬间就被这个12岁的小男孩彻底俘获了?
亨利说:"我们的财富,不是写在简历里的那些东西,也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我们的人生中幸运地拥有了谁,以及,我们能留给他们什么"。
此言说罢,下课铃声响起。
教室里的同学学鱼贯而出时,老师特意叫住脚步匆匆的亨利:"告诉我为什么不能送你去天才学校?
"亨利回答:"因为这有利于我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以便在普通学校里与同龄人互动。
"。
这一问一答更让我误以为,亨利关于什么是财富的演说,是《亨利之书》为表明亨利是个天才而添的料,就像弟弟彼得满心向往却被亨利不以为然的奖牌一样,就像在棋盘上三下五除二就把老师将死一样,就像他在自家院子里的小棚屋里安置的那套设计严谨的机械装置一样……早慧的孩子多半命运多舛,我以为影片接下来要完成的是一个天才少年不听从命运的安排奋力与病魔抗争的励志故事,可故事只讲到半程,他就让亨利罹患了脑瘤。
当亨利一张张地细看自己脑部的X光片时问医生:"化疗?
"我看见医生幅度很小但很坚定地摇了摇头。
我一愣:亨利是要死了吗?
果然,亨利很快就病故了。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部亨利不向命运屈服的励志片!
不一会儿,亨利就走了可片名叫"亨利之书"呀,亨利还没来得及写书,电影这么就让他死了呢?
看到彼得在哥哥的葬礼后拿出亨利托付给他的那本红色封面的笔记本交给妈妈苏珊,我明白了:接下来,影片将着力表现单亲妈妈苏珊是怎么挣脱丧子的悲伤、与彼得一起幸福地生活以慰藉亨利,而被电影称作"亨利之书"的红封面笔记本里,亨利写给妈妈的是如何买卖股票以保证她获得财务自由,就像亨利生前所做的那样,"你又不是没钱换一辆新车",瞧,这个替妈妈在股市上赚了数十万美元的小男孩!
然而,"亨利之书"中所占篇幅最大的,是亨利写给妈妈的一份计划书,一份射杀比邻而居的女同学克里斯蒂娜的养父格林·斯科曼、又能保全自己的计划书。
也是,好电影怎么会轻易落下闲笔?
亨利早就观察到,克里斯蒂娜之所以那么郁郁寡欢,是因为养父一直在家暴她。
亨利曾经求助过校长,可校长怎么也不相信一个警察会知法犯法;亨利只好在克里斯蒂娜惨遭毒手的时候匿名打电话给911,却看见上门来的社区救助人员竟然是格林的兄弟。
亨利觉得,解救克里斯蒂娜只能靠自己了。
原来,亨利一直在自家院子里的一间棚屋里摆弄的那套机械装置,不是用来佐证他的天赋的,那是他计划射杀格林·斯科曼后还能保证自己全身而退的机关之一。
亨利和彼得告别的这场戏,看一次哭一次能够就财富这一话题发表一通令人耳目一新又鞭辟入里的言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校各项比赛的奖牌收归囊中、能够在棋盘上所向披靡……将一个12岁男孩超凡的能力归因为上天的眷顾的话,这个12岁男孩的善良又从哪里来?
来自他的妈妈苏珊,就像亨利与她永别前说的那样:"你一向知道怎么当妈妈"。
《亨利之书》没有交代苏珊为什么离婚,而是更在意于表现这个餐厅女招待是怎么让两个孩子在不健全的家庭里健康成长的。
我们看见,就算自己已疲惫不堪,苏珊给两个孩子讲睡前故事时总是保持着一个母亲的最佳状态;而每天离开孩子们的房间前乐此不彼地问亨利和彼得要不要关灯要不要关门的细节,则让我们体会到,尽管自己生活得并不如意,苏珊总是让两个孩子看到自己最悦目的那一面。
至于让苏珊一见到克里斯蒂娜就用小女孩之间的方式给她关怀以及不求回报地帮助女同事,除了告诉观影者苏珊宅心仁厚外,更让我们意识到,亨利关于"财富"论断的前半截,受启发于他的妈妈,"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的人生中幸运地拥有了谁。
"苏珊的善意也辐射到了小儿子彼得的心里。
总是跟哥哥争抢"玉米饼一号"这一昵称的彼得,在哥哥病逝后,目睹妈妈悲痛欲绝得夜不能寐,又确认自己处处不如哥哥亨利,他竟然以此以此来安慰妈妈:为什么不是我?
要是我代替亨利生病,就好了。
这真是难以回应的哭诉,苏珊是怎么回应的?
她把彼得搂进怀里,不容置疑地告诉彼得:"我不能失去你,对我来说,你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苏珊下意识地关怀邻家女孩克里斯蒂娜是在以行动告诉孩子们,他们拥有了这样的妈妈是多大的幸运;那么,苏珊搂着彼得说的一席话,则在让彼得慢慢学习,自己能给别人留下什么。
失去亨利之后,苏珊又有了一个女儿克里斯蒂娜可见,《亨利之书》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天才孩子怎么闪闪发光的传奇,而是单亲妈妈苏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温暖故事。
参悟到此,就不难理解,影片结尾前,苏珊为什么要把"亨利之书"扔进壁炉里了。
在苏珊看来,那个家暴克里斯蒂娜的恶警察固然该死,但像亨利生前设计的那样以恶制恶,也许能获得一时之快,却决不能成为留给别人的"财富",所以,她愿意效仿"亨利之书"用计谋得到恶警察的签名以获得克里斯蒂娜的监护权,却违背了"亨利之书"的指导在最后一刻放下了瞄准恶警察的枪口。
苏珊相信,公正也许会来得迟一些,却从来不会缺席。
看,克里斯蒂娜那一段忧伤的芭蕾,终于让校长相信了亨利的申诉,恶警察格林·斯科曼也在警车声渐渐迫近时开枪自杀。
苏珊焚毁"亨利之书",也是在告慰总是把弱者放在心上的亨利:你关心的克里斯蒂娜,已经替代你成为妈妈的孩子了。
咋说呢,本来,编剧本来的想法,是想把这个电影写成如下的经典电影情节的。
天才主角的妈妈,按照天才的遗嘱,把坏蛋干掉,同时还能毫无破绽躲过警察侦探的超级好看的悬疑片。
结果电影耗费了一半的时间,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把11岁主角的天才智商也都铺垫好了,结果编剧突然发现,笨蛋妈妈要天衣无缝干掉坏蛋,还能够轻松脱身,还能够躲过警察的侦探,实在太太太太难了。
最后编剧编不下去了,让笨蛋妈妈中途停止了杀人计划,选择半夜三更跟坏蛋当面打嘴炮,威胁要告发坏蛋,让坏蛋自首,坏蛋自杀了
本来不想写这个,但因为字数限制,好叭……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这部电影,单凭一种感觉,如果非要问为什么的话,可能因为它现实中显露的不现实,不现实中又有太多现实,最终便什么也不是。
关于这部电影,我所读到的所有简介上都写着 Christina 受到了虐待,但我总觉得是性虐,也许这是出于一种女性的本能反应,但仔细想想亨利妈妈看到那场面时的表情和之后她说的恶心,就能明白性虐也不是毫无凭证。
但无论是 Abuse 还是 Sexual Abuse,都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这也是亨利制定谋杀计划的部分原因,亨利选择自己维持正义的另一部分原因是他洞悉了人性中的伪善。
电影中有一幕,当母子三人去超市时,亨利注意到一个男人在粗暴地对待一个女人,他想上前去给予帮助,他的妈妈却制止了他。
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中,这将是大多数人的做法,我也没把自己除外,罪恶的人类……但从亨利的角度看,一个善良又纯洁的小孩,他刚开始与这个世界相处,却发现到处充满了暴力邪恶与自私,他不能理解,他也不能像大人们一样置之不理,所以在他知道邻居家发生的事,而又屡次求助未果下,他选择自己维护正义。
但好像上天太过嫉妒他的才华,蓄谋已久,终于夺走了他的生命。
他不平凡的前半生结束了,但即便他不在了,他的不平凡也要继续下去,一个难以置信的谋杀计划的遗愿。
亨利的妈妈一直依靠亨利,而当亨利去世后,他妈妈的世界轰然倒塌,她一瞬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中间经历一番波折,她还是决定实施亨利的遗愿—杀死格伦—这里算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但也是反高潮,因为她违背了亨利和观众的愿望,没有扣动扳机杀死格伦反而泄露了自己是知情人,但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是做了正确的抉择,那一刻她想起了自己是一个母亲,而孩子是孩子,孩子不应该和罪恶与鲜血有任何沾染。
最终学校的校长良心发现后付诸了正义,大团圆结局。
其实从一开始,在知道故事情节的前提下,我就知道谋杀定不能成功,就像《绝命毒师》里的 White 无论怎么逃也不能免除被击毙的命运,为什么?
这是法律和规则,而且是要给大众看的,所以《肖申克的救赎》也得不了奥斯卡。
说来好笑,演格伦的人是 White 在 Breaking Bad 里的小舅子,不过分别饰演了好警察和坏警察。
但我始终不明白,既然他们能看见并且已经看到了那么多,为什么不把这些记录下来以作证据,哪怕匿名寄给报社和警察局,非要去枪杀,算了。
大概是出于受众的考虑,虐待以及最后格伦的爆头自杀都没有给出镜头。
At first, I wanna have a child like Henry with beautiful eyes and heart, a boy who is pretty brilliant and has the ability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 people around him. However, in the end, I wanna my child just be a child, being happy and staying simple
3星!
这个片子会有所争议,一个已救人为本意的预谋杀人。
起始于孩子的天真,急切,与创造力。
最后终于大人的理智与经验,得到善终。
很不错的温情家庭片,值得一看。
这个片子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孩子虽小,但思想可能更为丰富,行动能力更强。
相反大人可能反而会顾忌的方面会更多,瞻前顾后,行动迟缓。
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可以达到最佳的家庭氛围。
而不是一方绝对的领导另一方。
可能肿瘤触发的“天才基因”。
又一天才教唆杀人,个人觉得结局可以这样:他妈开枪后,然后小女孩在被他妈抚养后。
女孩在一件事中,特意让那家人知道,其实是她晚晚欺骗亨利,让亨利觉得自己被爸爸所伤,女孩恨爸爸,女孩利用天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她继父杀了,也符合逻辑啊……可能晚上看见女孩闪灯,只是她爸上来看她睡了没或者问她为啥开灯还不睡,毕竟都是关灯后,男孩和他妈也很惊恐,小女孩给他们一个眼神自己体会。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又应证了一个情商高胜过智商高的人了。
用过于扯蛋的方式来讲鸡汤 不讲逻辑 不讲定位 并且第三幕的断裂感特别严重 可仍旧被Jacob的小眼神感动 萌化了
3.5星 结尾有点莫名其妙
到底给2星还是3星呢?这是个问题。又是一个孩子教会大人成长的故事,可是这个小孩天才得过头了,大人成长的情节也没啥意思。而且天才儿童居然设计了一场谋杀。。。
一流的卡司,三流的编剧。。
角色互换的cliche仍旧是cliche,如果将母子特征对调,这又会是一部毫无新意的样板类型片。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在说不成熟的人的成长(虽然这次不成熟的角色竟变成了大人,孩子反而更加成熟),但实际上讲的是女性从男性控制中挣脱的故事吧——试想一个11岁的人类男性都能对一个成年人类女性进行方方面面的控制,以至于这个成年女性还需要从她自己孩子的指导中挣脱出来达到“成长”。而被家暴的女孩最终也不是通过女性间相互帮助来得到拯救的,本质上仍是因为亨利早就在校长那旁敲侧击才使校长终于选择报警救下女孩。女孩摆脱继父还是靠亨利这个小男孩,与母亲的成长也毫无关系,最后这还是一个男孩拯救女孩的故事。因为剧作和内核的双重保守,没法给这电影太高分数。
娜奥米也老了。雅各布这个小朋友不得了啊,前途一片大好。以及居然一部美国片里没有熊孩子只有萌孩子,好感动啊。
一个挺感人也挺严肃的故事,拍得跟儿戏一般,除了小儿子每个人物看起来都脑筋有问题。如果是要走儿戏路线,就彻底一点,找韦斯·安德森吧。Jaeden Lieberher,Jacob Tremblay
为啥不尝试偷拍+编辑+马赛克来举报?怕网络流传?很喜欢男主的设定,感觉男主的戏没看够,但导演主张妈妈的正义又不能拍多了。结局有种说不上来的违和感,感觉也是仓促了。其实我更想看亨利自己一个人走下去的故事,半截杀出一个妈妈来主导故事发展,总感觉怪怪的,导致结局转变时,都会感觉有些突兀。
剧本问题大到你看演员演的那么辛苦认真只是增加其荒谬感,不吐槽亨利的设定,但到底谁是主角上没个确定,明显娜沃米的角色才是重点,可之前大篇幅的去描写亨利导致后半段的突兀,jacob的角色还是小天使设定,佩佩大胡子熊爸爸造型真的一言难尽,总之结局只想说我这100分钟干啥不好看这个
不值得花时间观看的电影
剧本糟糕,浪费了一众演员的努力表演。不过色调调得很养眼
也是超级类型杂糅啊!
鼓励犯罪的电影,千万别给孩子看,会有心理阴影。这类片应该不能在国内公映吧?
李佩佩任何时候演理想男友角色,都很合适- -
即使再聪明,孩子他也只是孩子,
怎麽可以這麽爛啊我的天......?
天才哥哥太好了,还好妈妈没扣动扳机
第三幕挺棒的。整体情节走向还是一个受伤再重建的鸡汤故事,挺特别的倒是。川不雷小朋友果然抢镜。
故事虽然很扯,但是妈妈对于孩子的行为教育还不错。
最后莫名其妙,真心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