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
但是她错得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她的,“她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她简直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授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
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泄,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
传统很苍白,尤其是当其面对现代传媒机器的强大。
观念其实早已改朝换代,想要颠覆的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
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与沉默一向有很高的机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了退让。
英国皇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返。
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
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与方式的没落。
是以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
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
它们相伴偕行。
她不要趋附于政治企图和媒体企图联手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这种万人空巷,齐声歌哭的举动,不知怎么总让我联想起文革,都是属于轻易被煽动起来的集体性狂热。
从不认为一场举国发烧事件能给什么深邃的主义或者情感找到出路。
“革命”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轰轰烈烈、一片绯红,相当蛊惑。
但是戴妃事件中,我看不到什么是有别于偶像崇拜。
一个自主脱离王室的人,究竟需不需要在其死后,从新回来享受当初所誓言要放弃的整套王室的尊贵?
答案应该是否。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戴妃本人的授意。
我想她若是泉下有知,也许,只是也许,会从棺木里坐起,扬手告诉众人莫以她的名义谋自己利益,妨死者升天,耽误她匆匆赶路。
女王,她是女王,字面意义上的,原本意义上的。
所以一国首相在同她见面之前,也要趁小跑着上楼的时候,听人教导礼仪和细节事项,并且之后依然要女王纠正;而第一夫人更是只尴尬的坐在门外,等那一记摇铃,进去敬一个僵硬的屈膝礼,来搭配脸上不自在的笑容这部现实新闻资料结合电影手段的片子的目的是什么?
展现戴安娜事故身亡之后政府和王室每一个艰难抉择背后的纷乱?
追忆近10年前那朵英格兰玫瑰随风离去给民众带来的苦痛?
还是,让大家长出一口气,(或许嘴角还微微上扬),说,人还不是都一样我不得不猜想最后一条的分量,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女王孩子气的委屈扁嘴,面对茶点的喜悦,以及被深夜叫醒之后穿着粉红色睡袍抱着疑似热水袋的物什蹙眉深思——没错,粉红色睡袍,热水袋,加上那付显然过大的眼镜,我简直怀疑那是小红帽的外祖母所以,那个,过了,就像开头女王同画匠说自己希望可以参与投票那般直白且真的有些老套的台词,过了。
相对而言,第一反应是要调动私用飞机,随后又噙着眼泪哄孩子睡觉的查尔斯王子便自然得多;会在家穿着标明“Blair 10号”球衣到处晃的布莱尔也能令人会心;而似乎随时会发作,且说得出“她[戴安娜]死了比活着还烦人”的菲利浦亲王,也完全不难接受可是,她是女王,不是小红帽的外祖母。
所以我的意思是,相对扁嘴,粉红睡袍,和热水袋,我更喜欢看她在布莱尔说“他们[人民]的悲伤”之后情绪难当的诉说整个王室,以及自己,自己做为一个祖母,一个有感情的人,同时却也是一个女王,如何沉默的,有尊严的面对自己的悲伤。
这样不就很好,责任和人性,自然的合理的流露了出来我或许不该对那些小细节耿耿于怀,那么回过来看这个故事:民众,政府,王室,加上传媒(舆论),可以制造出怎样的历史性的“不寻常”(extraordinary)事件。
我恐怕实在太不惮于以极大的恶意看待人性,及至于首相诚恳的表情也不能让我摆脱“恩,好运气,上台就得到这么好的机会提升民众支持率”的念头,更无庸说他背后班底冷静理性的表现,是我不够善良想法的多好佐证。
而民众,哦,天,对不起,可是镜头一再扫到那如山的鲜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阿,看起来真像垃圾场。
菲利浦亲王说,他们出于什么理由,来为一个他们根本不认识的人上窜下跳?
想一想,恩,为什么?
不,天,对不起,我绝对不认为人民是愚笨的,该被俯视的,或者相对不重要的。
可是在群体中,某些东西将被传播,放大,扭曲,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这些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也因此,无可厚非所以第一次王室(被迫)走出宫殿,看看那些花束,那些卡片,对人群微笑示意的时候我觉得很有些荒谬:你们步步紧逼,要的就是这个?
意义何在?
他们露面,微笑,和他们不这么做,差别何在?
还是,或许,民众就像秋菊,要的只是“一个说法”,一个,模糊的,他们并不知道含义的,交待??
第二次王室走出宫殿终于安慰许多:有小女孩给面对这一切的女王,而不是已经离去的戴安娜,献花;有人屈膝致意,向(并非出于自己选择)把自己的人生献给这一“职位”的女王对,观众可以长出一口气,(或许嘴角还微微上扬),说,人还不是都一样。
人的确都平等(equal),但是不一样。
没有人想听责任压力社会角色的陈词滥调,我也只想说,她终究,是女王,不是小红帽的外祖母====================================一些不靠谱的小细节:查尔斯去巴黎那场,戴安娜灵柩旁那个神父,长得真像冬瓜汤(我是说汤姆·克鲁斯菽粟,不知道典故的翻俺对M.I.3的评论),,,而葬礼那场,有一个抹眼泪的红衣女孩很像戴安娜葬礼的时候王太后在打瞌睡,,,我怀疑导演或者编剧不太喜欢切丽,所以她在开头同女王见面那场有点滑稽,而后对女王及王室的评价则显得过于刻薄。
也可能她就是如此,恩,女人多少都有点小心眼今天最大的惊喜是发掘了这个小影院/剧场,其实这么的赞,而我居然一直蒙蔽于思维定势没有发现!
以及,漂亮的完成了第一次平趴,我的车技实在越来越帅,终于不辜负,我那辆那么酷的车,立此存照 - -v
英国女王在2022年9月8日去世,享年96岁。
今天,我推荐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女王》。
影片简介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后,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对戴安娜的葬礼有着不同的看法:锐意改革的布莱尔首相企图借此赢得人心,保守强硬的菲利普亲王坚持传统,实力坑妈的查尔斯王子首鼠两端,唯利是图的媒体小报肆意渲染,不明真相的无知群众情绪激愤。
伊丽莎白女王,会怎么办?
嘿嘿,去看电影就知道啦谁是贤妻?
「贤」,这里指维护家族的利益。
在这个定义下,戴安娜不是贤妻。
戴安娜漂亮、善良、率真单纯、口无遮拦,她是媒体的宠儿,是民众的热爱。
但对于王室而言,她是颗不定时炸弹。
她与王室看不上的「社会名流」交往,她爆料查尔斯王子脚踏两只船,她在婚内和婚后一直被众多男士疯狂追求(包括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这些都在不断削弱王室的权威。
在戴安娜和查尔斯处对象的时候,女王和亲王认为她可以成为贤妻。
然而,沾花惹草的王子与个性十足的王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家丑让王室蒙羞。
最终,女王主动和教会商议,命二人尽快离婚。
女王理解自己的儿媳妇,她说:“毕竟是查尔斯自己不检点“。
菲利普亲王不服气,说:”身为王妃,要学会忍耐。
“女王给了他一个白眼。
王妃的泪眼泪,是美女的武器。
戴安娜深谙此道。
她在媒体面前诉说三人行的关系太拥挤,哭得梨花带雨。
那一刻,全世界都在与她共情,美人落泪的图片迅速成为全球头条。
「真性情」是戴安娜的天赋。
她通过媒体输出情绪的同时也在积累强大的影响力,使她成为民众的爱豆。
女王发现儿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到自己不可控的地步。
她「熔断」了儿子的婚姻,使戴安娜与王室断绝了关系,王室及时止损。
然而,切断戴安娜与王室的关系只是王室的一厢情愿。
在民众心里,哪怕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室成员,她仍是「永远的王妃」。
媒体兴奋了,「永远的王妃」是永远的流量密码,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全球亿万粉丝的神经。
于是,狗仔队乌央追逐着戴安娜,并间接导致她的车祸去世。
民众的嘴戴安娜的死令全球粉丝空前激动。
白金汉宫门前人潮汹涌,悼念的鲜花在南门堆积成山,迫使卫兵只能从北门换岗。
王室认为,戴安娜不是王室成员,为其举办一般性葬礼即可。
王室不需要对她的死有任何反应。
然而,民众对王室的漠然并不认可。
他们要求王室为戴安娜举行国葬,要求白金汉宫降半旗,要求女王出席葬礼并发表讲话。
总之,民众要求王室给死去的戴安娜一个交待。
女王和亲王都想维护王室的威严,不能这样被民众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以为等风头过去就没事了。
然鹅,首相布莱尔屡次打来电话汇报民怨越来越重。
女王开始犹豫。
女王的肋紧急电话,女王务必接听,布莱尔从没这么“嚣张”过。
当时,女王正在温莎堡散心,她赶到最近的一个有电话的地方接听到布莱尔的汇报:“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要废除君主制。
”一向情绪稳定的女王终于绷不住了。
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开上四驱路虎在原野狂飙。
吉普车涉水时撞石,保险杠断裂。
女王打电话给管家,等待救援。
放下电话,走下车子,女王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舒了一口气。
一切,安静下来。
望着英格兰绵延丰饶的草场,望着自己守护的这片土地,她簌簌落泪。
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她的“人民”。
她相信自己是全心全意爱护民众的,她坚持“责任第一,个人第二”。
但民众却离她越来越远。
她感到被抛弃的惶惑。
更令她痛苦的是,推开自己与民众距离的,正是自己儿子的妻子,自己两个孙子的母亲,自己人民的「最爱王妃」。
家事国事纠缠,民意波谲云诡,稍有不慎就可能铸成大错。
这是女王的软肋。
哭罢,女王答应民众的所有要求,立刻返回伦敦参加戴安娜的葬礼,并发表怀念戴安娜的讲话。
民意平复,一场可能的危机消弭了。
粉丝的叛变从小我就是戴安娜的粉丝。
她美丽、善良、高贵、真实、浑身闪耀着光。
她被查尔斯伤害。
还是小男孩的我,总希望能身披铠甲,胯驰骏马,去保护她。
戴安娜,是我梦中的白雪公主。
女王,是类似白雪公主后妈的角色。
但如今,作为曾经戴安娜粉丝的我,越来越喜欢女王这样情绪稳定、责任第一、充满智慧的女性。
「真性情」诚可贵,但「大智慧」更稀缺。
随着年龄增长,智性恋的我越来越确信:智慧才更加性感!
【】英女皇和鹿 苹果日报 2007-03-06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是一出很奇怪的小品,很像所谓「纪录式的戏剧」(Docudrama),把戴妃之死的新闻片断,与剧情穿插起来,却因为海伦美兰,还有演的是英女皇,变成一部很独特的戏。
因为全片其实只看一人、一事、一景。
人,自然是海伦美兰的演技,英女皇也是一个任由国家摆布的演员,最后她为了戴妃之死,化妆向全国电视广播,海伦美兰演的是英女皇,但英女皇也是一个演员,这是一场奇妙的戏中戏。
然而一事和一景,却不是结局的这段,而是英女皇独自驾车,在一条小河搁浅,她抬头看见一头公鹿──王夫一族正在狩猎,这头公鹿正是他们追踪的猎物。
英女皇困在冬天的这条河里,与公鹿打了个照面── 「你多美啊,」她赞叹,远处传来王夫们的猎鎗响。
这时英女皇起了怜爱之心,呼唤公鹿逃走,鹿走了,她松了一口气。
公鹿逃到了隔邻的野地,躲过了王夫的追捕,然而几天之后,英女皇发现,这头鹿子还是被猎杀了,隔邻的地主告诉她,是伦敦的一个投资银行家猎杀的。
地主邀请英女皇参观鹿的尸体。
一事和一景,就是这一幕。
猎鹿的这一场,暗喻黛安娜之死,黛安娜的名字是希猎神话里的狩猎之神。
黛安娜任性胡为,招惹王室恼怒,尤其是王夫。
黛安娜跑到巴黎去偷情,在狗仔队的追逐中,客死在邻国。
英女皇独处的时候,很同情这只野鹿,只有她一个人搁浅在天地之间时,真情方才流露。
叫野鹿快走,是不是在黛安娜自由不羁的性子里,英女皇也在自怜?
她也是深宫里的女人,一切都端庄有序,她无从享受逍遥自在的快乐。
但公鹿终于被杀。
英女皇看了尸体,没有说出她与这头动物有过一面之缘。
她把惋惜和哀痛收藏得很深,地主为猎物自豪,英女皇冷冷说一句:「替我恭喜那位银行家吧。
」感情到了如此内蕴含蓄,方是境界。
看《英女皇》,仅看一人、一事、一景,就是海伦美兰演的这个人物,就是猎鹿的这件事,以及在荒野的这个场景。
野有死鹿,也曾经是诗经古远的哀愁。
【】菊花和美酒 苹果日报 2007-03-07 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的戏味很淡,围绕戴妃之死,公众知之甚详,没有阴谋论的内幕,编剧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例如,不可以写王夫跟MI5特务组织秘通电话,问对方「搞定了没有」,也不能把戴妃之死「创作」为谋杀之外,而且执行的其中一个狗仔队,原来就是○○七,而且在车祸现场,由丹尼基格扮演的占士邦,情深地凝视着昏迷的戴妃,画面倒叙三年前,在爱琴海的一艘游艇的双人床上,占士邦跟黛安娜做爱缠绵,今天,看见旧情人跟一个埃及佬车祸浴血,这位多情皇家特务静静在流泪。
既然不可以这样写,编导绑住了手脚,没有鱼翅、鲍鱼、海参、星斑,怎样烹出一席好菜?
这就考究工夫。
全片的唯一冲突,就是「王妃暴毙,英女皇应不应该露面,应全国民情,公开哀悼?
」一来黛安娜是皇室之敌,二来并无先例可援,三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皇室元首,不可以随便流露伤感,因为正如片中一个角色说的:「善于隐藏情感,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原因。
」感情不是压抑,而是隐藏,更不可以宣泄,这是很深奥的哲学,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的条顿民族,跟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拉丁民族的基本差异。
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眼中,英国人活得很辛苦,但皇室必须表现国家尊严,戴妃车祸,保持沉默就是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压力,编导为英女皇虚构了猎鹿这场戏,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英女皇才对眼前的野鹿发出由衷的赞叹:「你多美啊」,这是英女皇最人性流露的时候。
她听见王夫在远处狩猎的鎗声,呼唤野鹿快逃,焦灼之情,溢于言表,但野鹿逃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还是被另一个猎人宰杀了,还邀请英女皇观赏鹿尸,即使在如此私人的场合,英女皇也不可以讲:「我刚见过这只鹿,牠是我放生了的动物,想不到被你们杀了。
」她只能说一声「恭喜」,她没有流泪的权利,也没有公开表示悲痛的自由,因为「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理由」。
戴妃性好自由,追求情爱,轰烈死在邻国狗仔队的狩猎之下。
英女皇一生安逸,却只是高贵的囚徒。
人淡如菊,情浓似酒,如果能同时拥菊花和美酒的情怀,是幸福的,《英女皇》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戏,说尽了人生的哀愁。
【】藏的学问 苹果日报 2007-03-08 黄金冒险号 一个好故事,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英女皇》的故事情节很淡,主题却很浓,就是一句话:「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一个原因。
」英国文化的长处,在于一个「藏」字。
例如,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座落在武士桥的豪宅区,四周都是博物馆,是一所名校,但是帝国学院没有一个很显赫的霓虹灯招牌,更没有所谓的领导人题字。
不仅帝国学院,任何一所显赫国际的机构,从皇家学院、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从牛津的基督学院,到BBC电台,一副招牌只是很小的金属匾,很不显眼地钉在门外石墙的一侧,字体很小。
外来的游客,拿着一张地图,四处仰望,就是找不到。
首相府也建在一所不显眼的老房子里,英国人相信,越有实力,越是要收藏,情感当然也是一样。
英国的小说,不论喜怒哀乐,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都是淡淡的,从无散发江滨、歌哭山林的激情。
虽然一海之隔的法兰西,出产了《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气势磅礡,爱恨澎湃,雨果是一头激击长空的大苍鹰,俯冲而擒,但英国的小说家,喜欢叙述鸡毛蒜皮的琐事,像一群啄余谷粒的鸽子。
老鹰觉得鸽子没有出息,但鸽子却觉得,不一定在蓝天和峻岭,在教堂的日影和青苔的檐阶之间,更有细节的天地学问在。
法国人热爱革命,用暴力推翻皇室,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很疯狂,激情驾驭了意志,感性推翻了理性,无论在艺术有多大的成就,这样的民族总是低一级的。
福尔摩斯侦破谋杀的过程,也是一样,一宗谋杀案发生了,出现一具女尸,是谁干的?
福尔摩斯对于「沉寃待雪」、「锄强扶弱」、「替天行道」之类的道德理由没有兴趣,他把每一宗棘手的谋杀案,当做一局艰辛的围棋,一个高深的填字游戏,一道科学的不解难题。
他对死者并无怜悯,对凶手也没有仇恨,福尔摩斯有没有血性?
读者不知道,这一点,也不重要。
只知这位高人,从拆解一个迷局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小说家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种文学和娱乐的成就。
英国在世界文明之中,是一项伟大的资产,正在于当世界都陷于歇斯底里的疯狂中,只有英国人是冷静的,做到这一点,先要习惯孤独。
电影《英女皇》的主题很深,对于民情喜欢大喊「我们崛起了」,喜欢集体唱K、猜枚,群起冲凉揼骨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部大闷戏,看翻版《黄金甲》好了,这部戏不要花寃枉钱进场。
演技是现在公认的好,化妆造型师其实更加厉害,不需要用巩俐身上手上那些金光灿灿的饰品,依然一副母仪天下的威严。
为了表现伊丽莎白内心情感的复杂,演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试图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压抑,相反,我感受到的是女王的孩子气,看着她的种种应对,甚至会微微发笑。
她贵为女王,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从情节上而言,女王起初对黛安娜车祸事件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基于普通人的做法,而不是被王室章程束缚。
王妃当时离婚已久,确实这只是斯宾塞家族的私事;为了避免小孩子被媒体伤害,远离伦敦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既然国王去世都没有降半旗,不为黛安娜破例自然无可厚非;媒体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还要从他们的意愿发表什么劳什子的声明?
不事张扬,本来就是英国民族的特质。
况且王妃夫妇的离婚对这一家族确实造成了伤害,不论责任到底在谁。
试问普通家庭,会有几个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积极的反应。
女王的屈服,不是对民众的屈服,这本来就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她是随同黛安娜一起被媒体压迫的受害者,原因只是因为她们都是王室。
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每天的报纸头条,是电视里面的新闻,是布莱尔报告的民意调查结果。
布莱尔在听到那个张狂的顾问的秽语之后的爆发,才是真正反映导演意图的点睛之笔,而王宫门前那个小女孩单独给女王送上的鲜花,跟国王的新衣里面的说真话的小孩,隐隐呼应。
她在片尾的那句话: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
是的,无论她是不是明星,为什么要让她面对这些愚弄万千乌合之众的东西?
在当时要被指责的,到底是无耻的媒体,还是冷血的王室?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了,面对1/4支持要她下台的民意调查结果她就和那只被追得走头无路的麋鹿一样,不得不妥协。
上个月的新闻:2006的圣诞,80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用播客给英联邦国家人民致新年贺辞。
不擅长不重要,谁让你其实就是一颗明星呢?
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最初动机大概是想看看王妃车祸的真相的居多,或者是想看看王室真实的生活,看来要失望了。
作为跟惊爆13天差不多类型的政治片,人物塑造的成功,同时强化了影片主题,确实是一部上乘之作。
黛安娜死了,布莱尔说,她虽然已经不是英国皇室的王妃了,但她是人民的王妃,我们将永远记得她然后事情就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各国领导人们纷纷致辞各种组织蠢蠢欲动人民涌向街道,露宿街头只为了向一个 仅仅在电视上看过的人 表示哀悼人们攻击皇室,攻击女王仅仅因为女王没有向前王妃的死公开表示哀悼,,,女王说,我难道没有独自哀悼的权力么?
难道黛安娜没有和我儿子离婚么?
难道我就非得哭给你们看么民众说,对你得搞个直播秀否则谁知道你有没有伤心过女王说,我已经不明白我的国民了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不怎么检点的前王妃的死会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夸张,如此莫名奇妙即使她人再美,功绩再大,心灵再崇高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我想她不明白的是,在这个时代,悲伤也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对着镜头老泪纵横,指责皇室是多么没有同情心,居然不肯为黛安娜降半旗,我很阴暗的揣摩,她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不是问老公“有没有看到我上电视?
”那个悲伤的一边哭一边用标准动作把花放在墙边的中年男子,是不在是一边暗爽“老子终于出名拉”《乌合之众》的作者能活到今天,黛安娜的死将是个多么完美的例子: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即使女王也不能幸免群众的智力远远低于个人,感情用事,不可理喻黛安娜死又关女王什么事了,你们以为是看8点档么?
婆婆与小姑升级版?
黛安娜不是已经与皇室脱离关系了么?
皇室为什么要公开哀悼?
你们不是在花圈上写着“they don't deserve you”为什么又逼着they给她办葬礼?
女王就不能不喜欢黛安娜么,世界上讨厌媳妇的婆婆她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民众不关心事实真相,民众不需要沉闷,民众要的只有一个,就是娱乐。
民众要阴谋,要戏剧,要冲击性民众要一个最终BOSS,把这个8点档演完李志在歌里唱,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我能理解各种各样的悲伤,毕竟生活充满着不如意但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仅在电视和花边小报上看过的女人的死”而成群结队的,作秀似的悲伤我坚持认为真正的悲伤,是个人的,私密的,不可言说的不是群体的,电视直播的,叫嚣喧天的后者是娱乐,不是悲伤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他的枕席的——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第三幕Glory,我记得这个词汇。
我的英语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记住了这个词语,荣耀。
在《女王》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只有这个词汇。
虽然在世俗面前,荣耀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灵。
“从不立刻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永远是责任第一。
个人第二。
”女王对他的母亲说。
五十多年来,她一直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布莱尔对他的智囊们吼道。
在一个星期以前,你还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没有哪个工党的领袖最终不臣服于王室的。
布莱尔的妻子略带讽刺的对他说道。
当戴安娜王妃,那个已经脱离王室,但是仍被人们冠以此称号的女人,在巴黎遇到车祸身亡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价值观和王室之外世俗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她的人民,她五十年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倾倒于诸身的人们,在敏感的时刻,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她在第一次见到以首相身份坐在自己面前的布莱尔的时候,回忆起了丘吉尔,那个英国最为伟大的首相之一的男人,她说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那时候丘吉尔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帮助王室渡过了难关。
忆旧,似乎是每个保守派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布莱尔的家族是一个保守派,伊丽莎白女王也是一个保守派,但是布莱尔不是。
女王安守着王室以及自己一生当中的传统,而布莱尔,在女王的秘书口中,则是妄图颠覆三百年来所形成的制度的改革派。
“他是不是要把王室废除?
”女王问道。
最终,布莱尔还是站在了女王的一侧,虽然在民意面前他还是显得有些投机,但是他还是尽力帮助女王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这部电影,《女王》,事实上也是一部英国改革的缩影。
从最早的君主时代,到最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伊丽莎白时代,社会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王室,则似乎是最缓慢的变革者,总是被潮流所落下。
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一个例子,她不明白,那个乐衷于曝光和媒体的女人,自己的前儿媳,为何能够得到民众如此的爱戴,甚至不惜要废除君主制度;她不明白,王室的荣耀为何在一个已经退出王室的人的葬礼上变得一文不值;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五十多年以来,最终会有四分之一的民众会痛恨自己……也许对于她来说,在她离开庄园回到伦敦白金汉宫的那一刻,自己五十多年来所保守的王的荣耀已经消失殆尽。
时代的主流已经不再是伊丽莎白女王所能适应的了的,正如维多利亚女王不会适应伊丽莎白时代一样。
现在,女王仍旧在位,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绝对不会被她忘记。
她对布莱尔说过,那个夏天教会了她好多事情。
我想,其中也许就有,在这个时代,王的荣耀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媒体的呼唤和民众的激情。
这本是一个个人盛行的时代,神授君权的王,已经远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
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
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
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
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一本杂志上说,英国观众觉得《女王》这部电影很像肥皂剧,我觉得这比喻实在比较准。
不少人对此片赞誉有加,我却不觉得多么优秀,这片子拍得没什么毛病(特别是演员),但怎么看都有点单薄,整个故事的分量,达不到电影应该给人传递的量,最多也就是一集剧。
也许问题又在于,片子里还缺少了英国味的嘲讽和自嘲,且少了英国片特有的令人舒服的节奏感,就像面包里没了盐,又没了筋道。
(不好意思,最近烤面包过多)后知后觉,看过电影之后才发现导演原来是Stephen Frears,《危险关系》、《美丽洗衣店》都是我相当喜欢的电影,《危险关系》虽然相对很美国味(相比较,Milos Forman反而把这部作品拍得很法国味,而且还相当法国式的喜气洋洋),但对原著的把握是几部改编电影中最好的,而且能把原著那种平淡到啰嗦的讲解转出感情,实在不太容易。
话题跑远了,拐回来,因为前因后果都很清楚,所以故事没什么悬念,平民当权者奋力斡旋大众与王室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美好结果,这有点变形美国英雄主义,首相夫人不忘加上那句:如果你的母亲还在,应该是女王这个年龄。
——给美国英雄又加了点美国煽情。
介于掌握故事关键的不是女王而是布莱尔,所以这部电影不叫《女王》而是叫《布莱尔与女王》,似乎更合适。
早几年,戴安娜王妃的悲剧还像电影中表现的那般深入人心,这片子出现,应该能更得呼应,甚至会有煽动民众情绪的危险。
不过这几年,热潮过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客观的对待戴安娜王妃,褪去光环还原成普通女人,很多人对王室当年的尴尬处境反而有了新的认识,就我个人来说,女王最后那句: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仍然是我心目中应该的王室标准形象,而不是戴安娜面对镜头无时无刻不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外露。
女王最终认识到自己错了,这个错不是在于教育方式的错误,而是时代口味更适合走秀,人们喜欢看到装腔作势的戏剧化胜过平淡内敛的生活化——何况,王室作为特殊群体,很容易承受平民对特权阶层的全部情绪。
现代的王室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们是维护旧秩序的活化石摆设,人们一方面喜欢他们代表传统延续,另一方面又不满他们有特权高高在上。
正因为王室没有真正的权力,所以一旦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变成牺牲品,今天他们被推崇,明天又可能被推翻,戴安娜王妃的意外事故,凸现了王室看似稳固实则脆弱的根基,试想如果王室失去了传统,失去了神秘,和普通家庭保持一样的标准,人们会赞同吗?
不,实际上如果真的有这一天,王室不存在了,他们只会更失望——这就是大众。
女王告诉布莱尔,民众不可能永远都喜欢他——民众是反复无常的,不管导演是不是这个意思,女王对此肯定感触很深。
整部电影都在叙事,只有女王车子抛锚那段,节奏突然慢下来,哭泣的女王看到一头美丽的雄鹿,流露出外界看不到的温情和脆弱,那是电影中最富有感情的部分。
另有结尾,女王对小女孩提出把花代放到花群中,遭到拒绝,女王正尴尬时,女孩出人意料的说:这是给你的。
——海伦那一刻把女王百感交集的表情演得十分到位。
虽然是不出意料的噱头,但看起来还是很舒服。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两段了。
電影一開場, 眾人都有拭目以待的情緒, 綜觀影院裡的觀眾, 一看到Helen Mirren第一個鏡頭, 對著攝影機, 好一個皇后的模樣, 然後頭輕輕稍為一轉, 目光依然對著鏡頭, 大家都不禁笑了.相信看的人都有點在看紀錄片的心態, 就像一起去回顧1997年那一個星期所發生的事情及傳媒, 各國, 英國皇室, 英國領袖, 人民等等的回應及應對, 不同的只是這回都是由演員去把歷史交代. 當然那些陰謀論在電影裡是沒有假設過的.Helen Mirren憑此片剛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演技無容置疑, 演得恰到好處, 不少內心戲都得到發揮. 不得不一讚飾演Tony Blair的Michael Sheen, 本看其樣貌不太酷似Blair, 但他把Blair的神情及動靜捕捉得十足, 一邊看, 我一邊驚嘆其Blair上身的演技. 他們倆的演技, 不時為電影帶來幽默. 菲臘親王及Prince Charles由James Cromwell及Alex Jennings飾演, 當然樣貌不及Helen Mirren及Michael Sheen酷似角色本身, 但他們都演得很好. 演Cherie Blair的Helen McCrory亦不似Cherie, 但刻意的誇張演出令角色更突出搞笑.電影中另一主角是傳媒, 身為這個行業的一份子, 看得更投入. 97年我還只是剛踏入這行, 現在看電影的描寫, 十分到肉.電影把嚴肅且敏感的題材用應有的手法再加上一點點的幽默, 製造出很不錯的效果. 當然電影中對英國皇室帶一些諷刺, 但又處理得適可而止.不過電影比預期中的精彩有一些差別, 不是說它不夠好, 只是或許之前呼聲過高. 畢竟它都落敗於奧斯卡及金球獎. 但這個題材的電影又的確是難得, 相信許多人都一定會看.導演Stephen Frears前作有"Mrs. Henderson Presents", 也是近年佳作.
辛苦的女人
就电影的角度来说,我是支持女王的。
英国女王就是Helen Mirren……
小学生政治
成功的危机公关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总是不同
看完后,更觉得皇室没必要存在了
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因为得了奥斯卡奖才想看一下,但看完后也没觉得有怎样
化妆师真厉害!
比我想象的要好,并不是一般政治片那样乏味。
看似在说女王,其实呢,意识形态腹语术啊,笑~
連流淚也只見到她背影... 一個女人能有多堅強,成為全世界人眾矢之的
米伦的表演确实一流,不过情节还是有点单薄的
电影挺严肃的
闷
给王室贴金了,当戏说题材看看还行。
挺喜欢这样关于现代女王的演绎。
女王终于发现社会变了 时代变了 民众的思想变了 但是听起来怎么像优良的东西磨灭了呢。。。戴安娜纪念场面想到了HIDE。泪。
把女王当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保守老太太来看,确实没必要为了不伤心的事情表演伤心,不过、还是对她前儿媳死亡之后的冷漠表示无好感
第一次看到完全未从戴安娜角度出发却又围绕戴妃事件的电影,叙事平静。很喜欢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