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格里戈里象征和标榜自由主义?
未免可笑,如果事发前中的那几段忠实地反映着格里戈里的个性,那么电影在开展观点灾难性的基础选择上,已经给了其理想主义论调一个不详的发端。
事实上,越是努力宣传其普世价值,不放弃洗白格里戈里,就越使其天然功利性的污点扩大。
以至于我们发现,电影令人震惊地成为其竭力批判的“双重思维”不分彼此的代表。
这毫无疑问地是对奥威尔其书令人作呕的亵渎。
而抛开格里戈里的英雄色彩,电影所描述的事实逻辑依旧坚固,我们也得以看出国际理想主义,真正的人类文明价值上现实政治扭曲加工留下的触目尽心的伤痕。
我们这个时代,乃至历史上全部的理想主义都是生来不幸的,只有在我们心中可以保持高纯度,但一释放于外在就必然被各种观点、利益与权力所压倒性地稀释。
有且只有事实和我们自己的意志可以抵抗这种世界的人文规则。
一道不言而喻普遍的利益铁幕早就落在了全人类身上,并随着我们抱团的本性不可挣脱地缠绕在每一个盛衰兴亡的集团间。
是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说真话都会是艰难地背叛人类界的自然规律,只不过有强有弱,时强时弱。
过于强烈思想重力,很容易激起天性的排斥,但另一种更为微弱的同质危险剂量不会对结果有任何改变。
这样的出路是悲哀的,政治生活中最低下的伎俩一直是占据着最主流地位,而在两次贪得无厌的瓜分中,赤裸裸强权文化博弈中较弱的一方又可以因此获益。
而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宰杀人性的共谋,被利用的理想主义最高追求沦为其的最后防线。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理想主义去政治化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但我们永远该对政治参与感到自如,而非对政治话术感到自如。
作为一个过去一年都将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的视觉传播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准备的研究僧,靠着导师的硬盘和资源,看完了几乎所有的兴奋剂纪录片,但那些都不如《伊卡洛斯》给我的震撼大,它比ARD的两部更针锋相对更犀利,几乎把所有丑陋的行径放到桌面上说明。
俄罗斯兴奋剂事件所带来的震撼比阿姆斯特朗事件更具震撼力,这是由职业体育和奥运会之间的差别决定的。
奥运会更强调教育和公平。
而且政治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更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俄罗斯可能会说美国这是政治阴谋,但是禁药事件在先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结合ARD的两部片子观看,效果更佳。
看完本片,突然有好多思绪涌来,谈谈我的感受和疑问:1、绝对不是偶然。
拍着拍着扯出惊天阴谋?
你欺负我读书少?
这个实验室主任得缺心眼到什么程度才会手把手指导一位素昧平生的美国业余运动员注射违禁药物?
如同美国国防部官员在线开直播指导伊朗业余军事爱好者提炼浓缩铀。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操作。
2、谈谈违禁药物与体育精神。
首先,证据应该是真的,因为俄方除了矢口否认,好像也无力自证清白。
其次,这种行为令人不齿,破坏了体育精神,违背了比赛初衷,即便人类文明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DNA里依然埋藏着古希腊人那种原始的甚至略带蛮荒的对力量和速度的渴望,那种不经修饰的生命力才是历史的星星之火。
再次,我大胆臆测,这恐怕是这个圈子的潜规则,类似于谁不服药谁傻,谁被抓谁倒霉的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奥委会那帮圣母一边宣称俄罗斯举国嗑药,一边又没有禁止俄罗斯参加里约奥运会。
大家都明白尺度,恶心你一下就好,再深挖伤到自己怎么办?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圣母最终还是跟独裁恶魔半推半就地同床共枕了,永远都是。
3、谈谈露骨的政治指向。
首先,如果俄罗斯真的那么白色恐怖,敢问这个实验室主任如何跑出来的?
如他所言,有安全人员跟踪他,敢问他是如何甩掉克格勃,然后一路到达机场并且顺利通过边检的?
其次,《1984》这个梗没用自然。
57:39和01:35:28两次出镜的不是一个版本,有一定摆拍嫌疑,导演细节疏忽了,你得找本特别旧的,感觉快翻烂的,才能显现出实验室主任对自由的热爱,对正义的坚持。
这点诺兰是高手。
当然要是出于热爱收集了10个版本还都是英文版而不是自己的母语俄文版,连逃命的时候也一定要带上时刻守护,那我佩服。
4、谈谈正义与立场。
这也是我最大的疑惑,如电影全篇描述那般,这个实验室主任在俄罗斯犯下了违反体育精神、违反职业道德、背叛科学的不堪之事,也充当了独裁体制的马前卒,他也并不是自由的斗士、道德的楷模啊,敢问你为何要收留他、保护他?
美国也不是奥委会,不需要他的进一步证词吧!
应该是斯诺登的一箭之仇太疼了,疼到忘记自己偶像包袱、圣母人设了。
只要是你做的,我都要指责,但凡你反对的,我全都同意。
5、谈谈文化输出和宣传战。
美国赢得很彻底,几代人的努力之下,美国成了民主自由的斗士,其他人往往被扣上了独裁铁腕血腥暴君的标签,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阳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很成功的。
但是,现实往往是尘土飞扬的,比如中东的阿拉伯兄弟,不少伊拉克人,在十几年后,突然怀念起了萨达姆,美国人终究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人,不是真的care你,但是宣传战的力量是强大的。
6、谈谈影片本身。
剪得略糙、内核太浅。
好电影可以照亮观众灵魂深处那个已经落灰的角落,即便是战争灾难题材,在死亡杀戮和鲜血背后,你仍会被某种莫名的情绪深深打动,想花几分钟,思考世界的真相、人性的本质,想停下脚步,感恩山川河流,伟大的电影,能唤醒你的脉搏。
然而,这也是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本片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骨子里的敌意,是负能量。
也造成很多观众在影评里表达出的愤怒,伟大的电影,会让你思考而不是抱怨。
7、一个个人观点。
我不赞同举国嗑药系统性作弊的二等操作,但我也不赞同一言不合就叛国的行为。
背叛者,永远得不到尊重,即使你有一万个恰当的理由。
说到底本片也就是《焦点访谈》级别的,略胜于《走近科学》而已,真.政治宣传。
感慨于黑人、同性恋、反俄等政治正确主题已经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逐渐将奥斯卡请下神坛。
一个政治宣传把我这个不关心政治的人也扰得谈起政治了,主要是因为那么多不合理之处,看的我难受。
无法享受到我期待的那种大脑被烧坏,智商被碾压或灵魂被撞击的快感,最大的失望就在这。
P.S.两件事要点赞:1.《第四公民》也得过奥斯卡,反映美国政治文化的理智、包容和动态平衡。
2.导演不惜以身试药,敬业精神值得钦佩。
我去制片怎么拿到那么多permission的简直厉害,就像Grigory后来自己说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一个参与使用兴奋剂的高层变成了揭示这一切的人,不管他自己基于什么目的,保全自己还是良心发现,这个斯诺登式的做法至少至少让这部纪录片的观众目瞪口呆了。
无论是Citizen Four还是Icarus,能跟被拍摄者,尤其是一经曝光就会严重牵扯个人名誉甚至安全的被拍摄者保持如此亲密的关系,能够一直跟拍,都感觉很不容易。
虽然的确可能有互相帮助的因素在,一方帮助成功拍摄纪录片,另一方帮忙协助其安全及其他行动。
不知道Grigory在决定帮助Fogel自行车赛作弊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导演以自己的行动来开始整个故事,一些personal diary的镜头感觉比客观拍摄更有说服力,Skype录屏和摄像机的结合效果很棒(。。。
Iphone现在也能录屏了吧),好奇除了Interview之外用了多少摄像机。
感受到了空镜和情绪性镜头的重要性,可以很好地对音轨的narration起到额外的支撑,后期Title对于整个事件的连接与描述也很赞。
很喜欢之后的分段,以及每段对1984的运用。
还有Grigory对狗的喜爱,这两条线对于故事的整体性感觉是加分的。
跟Citizen Four相比,摄像好了好几个level,应该这个形势更宽松一些吧也没有那么紧张。
严重好奇有些镜头用的shotgun还是藏了lav……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大部分获奖影片小鱼前前后后都推荐过。
剩下的影片里,还有一部必须推荐下!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Icarus必须推荐的原因,不简单。
一来,和普京有关!
普京啊?
俄罗斯总统。
一个走路带风的男子。
人人遗憾他是位被总统耽误的超级网红。
他能害怕什么样的片子?
结果这片子不光上映,居然还获奖了!
几大电影网站评分也都很高。
豆瓣8.2。
烂番茄新鲜度92%。
所有评分的人里,94%的人明确表示喜欢它。
二来,事关俄罗斯禁药丑闻!
这里的禁药,指兴奋剂。
事件回到2014年,德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成为俄罗斯禁药事件的导火索。
最直接的后果,国际奥委会差点禁止俄罗斯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
也因为这次事件,完全改变了这部旨为记录以身试药,挑战权威的纪录片走向。
成为一部揭露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片子。
纪录片长达2小时,可以分作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丨以身试药,挑战权威布莱恩·佛格尔,一位业余自行车赛手。
也是本片的导演。
他曾心怀伟大梦想,获得环法自行车比赛冠军。
他称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比赛,只有疯子才会参加。
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名疯子。
这源于他心里根植很久的一个梦,他把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兰斯·阿姆斯壮视作偶像。
但有一天,阿姆斯壮被爆出使用禁药,并且承认了“有”这回事。
阿姆斯壮七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被收回,布莱恩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为此,他专门对话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
唐恩替阿姆斯壮做过50次药检,但都没发现阿姆斯壮使用了禁药。
唐恩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在使用禁药,只是他们够聪明,没有被抓到。
第一次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获得第14名的布莱恩决定以身试药,挑战禁药监测系统。
以往,你也许以为运动员只用在赛前注射一种禁药,就可以提高自身机能,轻轻松松获得冠军。
实际上,那是一种长期的、遭受心理压力、身体疼痛双重折磨的经历。
布莱恩通过唐恩这条线认识了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俄罗斯反禁药中心的主任。
左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右为唐恩卡特林。
双方经过一次网络视频通话后,布莱恩开始了漫长的、精密计算的注射禁药计划。
每隔一天注射一次,需要维持数月,同时进行大量运动。
很快,布莱恩整个大腿淤青,注射部位改为屁股。
不过遗憾的是,环法自行车赛前本该有的药检,因为反禁药组织没来,所以没有进行。
也就是说,布莱恩本来想通过使用禁药挑战奥运实验室的权威,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的时候,他就可以公布自己使用禁药的纪录片。
但,人家根本没给他这个机会。
而更遗憾的是,没使用禁药之前,布莱恩是环法自行车赛的第14名。
使用禁药五个月后,他的名次没升反降,反倒落后了13名。
原来,禁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厉害。
好在布莱恩保留了自己的尿液样本,并转交给了格里戈里。
格里戈里可以在他的反禁药实验室里进行检测。
几个月的付出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水。
纪录片从这里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丨惊天骗局,“全员嗑药”布莱恩找格里戈里催要检测结果,但反禁药委员会正在调查俄罗斯运动员在国家赞助下使用了禁药。
作为反禁药中心的主任,格里戈里是被严密调查的对象之一。
布莱恩的检测结果一拖再拖,格里戈里那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外界传他引咎辞职,实际上他是被迫成为牺牲的对象。
可以想象你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坚果被拿出来当作堡垒,成为被僵尸吃掉的对象。
直到有一天,格里戈里寻求布莱恩的帮助,从俄罗斯逃往美国。
而真正让格里戈里成为俄罗斯叛徒的最直接原因,是格里戈里看到老朋友,反禁药协会的前任主席心脏病发死亡的新闻。
格里戈里知道,他的老朋友并没有心脏病史。
这就说明,老朋友是被暗杀的。
而他,也随时随地处在危险之中。
终于,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丑闻,在格里戈里的爆料下,公之于众。
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获得的73块奖牌之中,就有30人使用了禁药。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可能更多。
和布莱恩的对话中,格里戈里也亲口承认,普京知道俄罗斯有这样一个禁药体系。
在整个禁药系统里,格里戈里负责执行,他向体育副部长报备,体育副部长再向体育部长汇报,体育部长再直接向普京汇报。
而且普京不仅知道,还曾特别允许格里戈里出狱,让他将功赎罪。
关于“出狱”,说来话长。
差点让格里戈里踏入鬼门关。
也和他如何卷入禁药体系有关。
作为反禁药研究室的主任,是怎么改变立场?
最后成了使用禁药运动员的“护身符”?
格里戈里自己也不清楚,他本来只是防止国家队购买不纯的类固醇,却因此得罪了人。
就这样,警察第一次通缉他,他试图自杀。
没死,但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很快,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奥运会邀请格里戈里去伦敦,并且除他不要俄罗斯其他人。
但俄罗斯需要了解伦敦那边的内幕,否则,俄罗斯使用禁药就有暴露的危险。
所以,格里戈里被特准放出来了,还去了伦敦。
后来的索契奥运会,格里戈里更是披露他们给数十位运动员提供混合了禁药的饮料,然后用干净的尿液秘密替换掉有问题的尿液。
他深知违法,却不得不做。
而且,每一个俄罗斯运动员都接受政府资助的用药计划。
震撼吗?
政府帮助运动员作弊!
当然,这些言论究竟是否属实,我们无从查证,它只是格里戈里的一家之言。
俄罗斯那边更是从头否定到底。
这场全球体育史上爆出的特大丑闻,最终也以没有证据彻底终结。
俄罗斯最后也参与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只有部分运动员被禁止参赛。
至于格里戈里,请求了美国证人保护计划,从此隐姓埋名。
这是他最惨的归宿,不能回国,不能回家,也不能与家人联系。
却也是他目前最好的归宿。
假如这要是一部谍战电影,小鱼会说看得过瘾。
然而,这是现实,就不得不提“沉重”二字。
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一种革命。
和斯诺登一样,只不过斯诺登是自发行为,格里戈里是走投无路下的反扑。
让人感叹的是,无论是谁,个体在其中,轻若鸿毛。
片名“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帮助伊卡洛斯逃跑,但伊卡洛斯飞的太高,太阳融化了翅膀上的蜡,伊卡洛斯掉入水中淹死。
纪录片首尾对这一神话皆有体现。
寓意谎言能瞒过一时,终究会有露馅的那天
伊卡洛斯,看完了。
一种生理恐惧式的不适。
还是那句“嬉皮笑脸说狠话”。
我看的时候,底下有评论这么说“竞技运动可以说百分之50天赋,百分之45的努力,那百分之5的药物只是为了把那百分之50的天赋全部发挥出来。
潜规则上如果说大家都有在用药,你也在用,那么这个比赛就是公平的,不惜代价去争取胜利的运动精神是永远值得尊重的。
”且不说他第一句是否成立,这个观点就无比愚蠢荒谬甚至恶毒,这就是法西斯价值观啊,为了比赛可以牺牲身体,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人民,再标准不过的法西斯。
而且第二句,用的药不一样,药量不一样,被检测出来的概率不一样,这在这种法西斯的价值观下也不公平。
如果不惜代价去争取胜利就值得尊严,那人类历史上所有暴行都可以合理化。
很多人看完这个片子,就是用自己的立场去审判这个片子死刑,压根不讨论这个纪录片素材组织的好不好,证据充不充分,而关于禁药这个无需争论的问题,他们要么避口不谈,要么想方设法说禁药不对,这种众生相太荒唐了。
最后这段我很喜欢,现实被重新提起,然后瞬间忘记。
遗憾是,整体节奏不够好,前后稍稍割裂,以及,缺一首动人的配乐。
短评里说什么奥运能不能不扯政治的,个人主页里列了一大堆所谓美国人权经济民主都黑暗的纪录片,好一个不扯政治。
6分。
补充一些影片涉及的背景知识,完整影评请收听《后排影评》http://www.ximalaya.com/yingshi/13031268/70635421俄罗斯国家兴奋剂计划2010年一名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雇员Vitaly Stepanov开始向国际反兴奋剂机构WADA发送电子邮件,披露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系统性的服药情况。
他在三年内发出了200多封电子邮件和50多封信函。
虽然没有得到实际性的行动,但有一名WADA内部人士帮助其联络了德国电视台ARD。
2012年十月,一名俄罗斯运动员Darya Pishchalnikova给WADA发送了包含详俄罗斯国家体制性兴奋剂计划细信息的邮件,这封信最终被三名WADA官员转发给了俄罗斯体育官员,次年Darya被俄罗斯禁赛十年。
ARD纪录片《The Doping Secret: How Russia creates its Champions》指控俄罗斯国家机关深度卷入了禁药事件,它将俄罗斯的风格归类于东德模式。
而且俄罗斯禁药事件是有金钱交易的,运动员必须把5%的收入上交给俄罗斯当局,并配合所有掩盖禁药痕迹的行动。
2015年法国当局对国际田联前主席Lamine Diack开展刑事调查,指控他接受了来自俄罗斯田联一百万欧元的贿赂用以掩盖至少六名俄罗斯田径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
两名俄罗斯反击兴奋剂机构最高领导Vyacheslav Sinyev和Nikita Kamaev在2016年2月神秘的死亡。
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称Kamaev在死前不久联系了该报计划他自己撰写的《1987年之后关于体育医药学的真实故事和俄罗斯禁药事件》。
90%的俄罗斯运动员拒绝接受单独询问。
WADA主席David Howman说:调查其9个月之内,是任何干净的俄罗斯运动员出来为自己正名的最佳时期,很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麦克拉伦报告DPMDisappearing Positive Methodology始于2010年渥太华冬奥会俄罗斯队的糟糕表现。
副总理Nagornykh是DPM计划的关键。
他掌握莫斯科反兴奋剂实验室所有阳性检测情况。
Nagornykh决定谁会被保护,谁不会被保护。
他用的指令是"Save"或者"Quarantine"。
实验室人员会根据其指令伪造阴性测试结果以掩盖禁药检测数据,并在实验室数据系统中伪造结果。
但这个方法无法适用于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为了能将DPM适用于国际赛场,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研发出了一种能打开密封检测瓶的方法。
这项技术专门用于索契冬奥会和国际田联冠军联赛。
瓶子内测在显微镜下会显示区别于正常使用的明显的刮痕。
调换尿样需要建立干净的尿样库。
运动员在体育局俄罗斯国家队准备中心主任Irina Rodionova的安排下收集干净的尿样用于调换。
而莫斯科反兴奋剂实验室主任Rodchenkov会进行检测确保这些尿样是干净的。
俄联邦安全局官员Evgeny Blokhin专门负责尿样的运输调换。
Rodchenkov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确保调换的尿样符合一系列正常采集的尿样的生物参数特征。
伦敦实验室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Rodchenkov关于尿样调换操作的说法。
索契的调换方法非常特殊,是因为当时奥运会期间在实验室中有大量国际工作人员参与尿样检测。
在索契冬奥会结束之后DPM重新成为最主要的掩盖兴奋剂检测的手段。
WADA在ARD播出记录片之后,WADA高层就通知了莫斯科实验室他们要派人将实验室的尿样运送出俄罗斯接受检测。
根据DPM,Rodchenkov知道自己有大量的B瓶不干净的尿样被报告称了干净。
解决的手段之一是销毁2014年9月之前的所有存储尿样(80%被销毁),手段之二是重新采集相关运动员的干净尿样。
体育部副部长Nagornykh联系了俄联邦安全局用特殊手段打开了大量检测瓶协助重新采集尿样。
伦敦实验室发现检测瓶内测有多处刮痕,并且3处尿样结果甚至不符合DNA特征。
DPM的步骤:1.检测出违禁成分后,其生物特征由莫斯科实验室通过各种通信手段传递给联络人2.联络人在三个不同时期由三个人承担。
俄联邦体育部工作人员,CSP工作人员和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副主任。
大量证据可以证实其交流细节,包括俄联邦体育部工作人员甚至直接用了minsports.gov.ru的邮箱用于交流违禁尿样信息。
3.联络人联络俄罗斯反兴奋剂中心获取相关人员信息。
4.联络人将所有信息汇报给俄联邦体育部副部长Nagornykh,其批示为两种:SAVE, or Quarantine国家的角色1.足够的证据表明莫斯科实验室的反兴奋剂运行受到国家的直接控制。
2.莫斯科实验室的人员被要求成为国家通过禁药提高运动员水平的计划。
3.莫斯科实验室的人员没有选择不参加计划的权力。
具体实验方法由专家盲测26个被打开的尿样瓶,成功推断出了所有被打开的和没有被打开的尿样瓶。
鸡尾酒Rodchenkov研发了类固醇鸡尾酒,以及口服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被检测的几率,将检测窗口成功降低至3-5天内。
根据成分可检测出相当多的伦敦奥运会的俄罗斯运动员服用了鸡尾酒。
Rodchenkov如何帮助Bryan作弊Rodchenkov帮助Bryan作弊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通过由麦克拉伦报告中透露的第一种方法:DPM。
这样的话,他将需要把Bryan的尿样通过实验室检测,然后发生阳性的话直接上报给俄罗斯联邦体育部。
由于尿样瓶的ID和被测试者的Id是分开的,因此DPM的联络人会知晓Bryan的身份。
那么按照DPM之前的传统,几乎全部的外国人阳性都不会被篡改而是直接公开的,因此如果Rodchenkov真的想帮助Bryan的话似乎需要打破DPM这一常规流程。
由于DPM非常的敏感,因此流程管控应该不是形同虚设,实验室和测试人身份数据是严格隔离的。
第二种可能就是采取公爵夫人鸡尾酒。
但影片中明确展示了Bryan是皮下注射并不是口服。
因此Rodchenkov实际上应该是采取修改上传系统,外加特定日期尿检瓶调换的手段。
Rodchenkov可能一开始就没打算帮助Bryan进行真正的反兴奋剂检测手段上的作弊,而是还要依赖常规检测之外的舞弊。
那么这样和Bryan设想的模拟阿姆斯特朗的类固醇方面禁药的舞弊行为似乎有很大的偏差。
Rodchenkov的黑历史Rochenkov宣称普京知晓俄罗斯禁药舞弊计划。
2008年之前,高纯度类固醇大量在中国生产。
Portugalov,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著名教练,拥有一整套非常先进的类固醇训练和躲避检测的方法。
Rodchenkov当时恰好是Portugalov的对立面,他在研究如何延长检测期,从而导致Portugalov旗下的运动员大量被检测出了禁药。
Rodchenkov于是就成为了类固醇的新的领头人物,因为他知道高纯度类固醇的购买源。
Portugalov有很强的政治能量。
很快Rodchenkov就被捕,由于试图自杀,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并被强制治疗。
刑事警察将Rodchenkov送进了一个条件较好的精神病院,并可以使用电脑。
2012年Rodchenkov收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邀请去伦敦,并且不愿意接受其他人选。
这封信拯救了Rodchenkov。
莫斯科当局明白获取伦敦反兴奋剂实验室的一手材料有多么重要,如果不从内部了解情况,俄罗斯禁药计划将彻底完蛋。
索契成为Rodchenkov的救赎。
联邦调查局派人联系Rodchenkov,希望他能配合调查。
美国地区法院向Rodchenkov发传票要求其作证。
导演聘请的相关律师认为Rodchenkov如果和联邦调查局方面合作,那么就不太可能在里约奥运会之前公开披露俄罗斯禁药内幕。
Rodchenkov坚持要先披露内幕,他同纽约时报联系提供了大量一首文件并进行了核实方面的沟通。
之后他花了三天时间接受了美国司法部的询问,提供俄罗斯当局赞助禁药计划的具体细节。
当然Rodchenkov并没有告诉司法部他已经将相同的信息提供给了纽约时报。
司法部显然非常生气,取消了与Rodchenkov的合作协议,并要直接起诉Rodchenkov。
索契事件Rodchenkov称索契冬奥会一个月前让所有服用禁药的运动员变得干净。
但高层决定要用效果更强的PED。
这就是说,冬奥会索契完全放弃了用科学的常规手法规避检查,而使用特殊手段。
这就是说必须调换脏尿样。
Rodchenkov需要为每一名服药运动员调换尿样。
问题在于索契冬奥会期间实验室的运作并不完全在Rodchenkov的掌控下。
由于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的参与,在索契的反兴奋剂实验室戒备森严,监控严密。
不管谁是谁非,很多事情一摆到桌面上,大家就明白也成不了是非了。
看完《伊卡洛斯》(Icarus,2017)这部指向体育界禁药丑闻的新鲜热辣的纪录片,不知为何就想到《道德经》的这段: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这经文我没用心学过也不懂,但知道我菩提祖师有此简释:弃“尚”消争,轻“贵”灭盗,此消彼灭,无不治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367410100l8xg.html2017.8.9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0dbf17a
1 很多健美运动员使用的群勃龙,在半个世纪前就用于给大牲畜增加净肌肉,实际上很多人用兴奋剂起初都是用来给赛马提高成绩的,并非谁都能用兴奋剂,如果身体基础素质不够强大耐受性差,兴奋剂会很快摧毁你2 睾酮在运动表现中非常重要,极大地决定着一个人的力量和速度水平,想通过外界摄取提高睾酮水平也很容易,注射剂和药物贴片都很好获得,但过度使用会引起自身睾丸功能退化。
如果一个健康人处于饥饿劳累缺觉状态三周以上,那他的睾酮分泌甚至会达到阉割者的境界,实现真正的戒色和四大皆空
导演原本只想拍摄一部关于体育兴奋剂的个人实验纪录片,却意外揭开了俄罗斯系统性作弊的冰山一角。
就像本想拍一座浮冰,却拽出了整头深渊巨兽——从运动员集体服药到国家层面的掩盖操纵,再到普京政权将体育竞技扭曲为政治宣传工具。
影片打破了从前对俄罗斯的美好滤镜:从奥运会体制性腐败到俄乌战争,谎言与暴力如同双头鹰的两翼。
当运动员在奖牌与制裁间被反复撕扯时,当权者的笑容愈发显得虚伪——体育精神、个体尊严,终究只是强权政治的耗材。
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却是帝国的阴暗角落,是政治家精致而虚伪的面孔,是冷血计算下对公平和正义的践踏。
整个事件中最可怜的莫过于俄罗斯运动员们。
在国家机器的操控下,他们像是被推上战场的棋子,既是参与者,也是牺牲品。
在系统性作弊的丑闻与接踵而至的国际制裁中,他们一次又一次被反复鞭打。
格里戈里曾是体制的一环,却最终选择揭露真相。
他的勇敢像极了伊卡洛斯逆光而飞,正义感让他燃烧羽翼,只为逼近真相的烈日。
他的揭露虽撼动体坛,但他本人却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在俄罗斯的追杀和西方的"保护"中沦为政治棋子,难得善终。
业余自行车手以身试药挑战禁药监察体系,发展到揭露俄国老大哥举国作弊,主角前后置换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1984三段论直指普京大帝,当真相被搁置,谎言写进历史,谎言就成了真相,历史也很善于遗忘。
△
2008年奧運會前,羅格讓中國停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類固醇生產,意味深長呀。。。接受採訪時一個個都裝得自己真的不知道一樣。。。後來俄羅斯黑客就衝擊WADA網頁,揭發那些「哮喘病運動員」惹。。。最佳紀錄片憑啥不給瓦爾達那部,那部好多了。
奶飞近几年真是收了一批好导演、剪辑呀,纪录片拍得有声有色,节奏好得有些不适应。那一句多次出现在Gregory口中的remember me,好心酸@《Coco》
没有特别清晰。
体育斯诺登
刷新对世界认知的纪录片,哇!
演到一半,故事陡转。
这惊醒世人,持证磕药才是王道。
导演没想到自己一个小火星结果引来了一个大爆炸,一切也许都归咎于体制?
《不拘一格》提到的Netflix实施知情指挥(informed captain)决策制度获得成功的例证,因此豆瓣评论里的Netflix阴谋论不攻自破。美国阴谋论倒是有可能,不过引发由头的还是俄罗斯人自己。这确实是从话题到进程都绝无仅有的纪录片,Netflix采购团队嗅觉和魄力值得称赞。“俄罗斯斯诺登”Grigory Rodchenkov熟读《1984》,幽默口才佳,坦诚讲义气,有人格魅力有少年气,现实中我非常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结尾用了法国民歌À la claire fontaine, 我记得其他电影也用过,忘了具体是哪个了。
话题性自然比国宝银行强很多,但是拍得太取巧了
“全员嗑药”——针对俄罗斯体育界的指控非常震撼,而纪录片用更加震撼的证据展示俄罗斯兴奋剂服用的“举国体制”。前半部分导演以身试药、恰好遇到变节的俄罗斯禁药主管有点不可思议,后半部分《1984》三段体将矛头直指普京。 看完后我为某国感到担忧,因为这作弊的风格实在太熟悉...
兴奋剂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 基于政治高于体育 单独揭露攻击俄罗斯意义不大 美国人肯定也不干净 甚至更加卑劣 当然 咋咋唬唬起哄的都是有贼心没贼胆的
又是政治真没意思,我只想看导演用药的过程,对普京没兴趣
a routinely assembled mélange of provocative material, tailored to stoke the flames of the punishing political news cycle, yet consistently undone by Fogel’s perplexing need to foist himself into the center of every conversation, instead of homing in on Rodchenkov and the corrupt mindset. The amount of extraneous material in the film’s first third is especially glaring.
无法否认的事实。但像是两个都善于骂街的中年妇女,突然其中一个不小心露出致命弱点,被另外一方拿住好好骂了一通。兴奋剂这种话题每年都在爆料,谁的料大就吃下几乎全部口水。
突出人物的表现手法可以增加戏剧性,可是国家级和制度性作弊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是集体虚荣和无道德兜底的结果
体育赛事真是国家级春药,举国搞体育的也不知道有几个能经得起查呢
教授推荐的,真不适合看纪录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