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放映版,效果出乎预料得好,可能这种形式更适合我这个观剧门外汉。
没有看过原著,但改编应该是比较忠实原著的,非常的契诃夫。
作为一个泪点极低的人会看哭观看之前有所预计,但看到面目扭曲却是人生中第一次。
可能因为我也有“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困惑,而且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不够漂亮,爱的人不爱你;不够惊才绝艳,没有太大的成就;善良正直勤劳朴实,却被人笑话被人嗤之以鼻;就算被爱相爱、有所小成、受人尊敬,却依然不满足、不快乐;更何况人终有一死,死后谁还会记得?不是天才、超人、英雄、伟人,甚至也不是傻子、疯子、坏人、恶人,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日复一日,直到老去,直到死去。
这是剧中人的痛苦,也是我的,这好像是一个不能太深入去思考的问题,因为一旦思考必然感到无解,感到痛苦。
可依然还是去想,就像看到这部作品还是会深受触动。
之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加缪的哲学回答生活的意义就是无意义,所以去看了《局外人》,可看完觉得和“多余人”没什么太大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局外人”已彻底放弃。
所以不可避免地还是更喜欢俄罗斯文学,即使痛苦也仍然执着寻找、发问,甚至试图回答。
就像剧中最后索尼娅那段堪比宗教祷告的话,我不知道有没有说服万尼亚舅舅,反正没有说服我,但这并不妨碍我感受到她的力量,无论如何,不要放弃。
其实对英国人的编排并不是很满意,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台词表现都太戏剧性,像莎士比亚而不像契诃夫。
万尼亚过于英式痞子式油腔滑调了些,倒不像原著里那个敏感隐忍的形象,叶莲娜过于现代了,原著中的她即使陷入情感与身份的两难,也掩盖不住她身上庸俗的市侩味儿,这版里的叶莲娜倒像个宅斗剧里的高知女性,庄园中的感情纠葛占据了如此显著的重心让契诃夫的剧本变得像个狗血家庭伦理剧。
好在家庭会议一幕挽回了些好感(虽然依然很不“俄国”)。
契诃夫的戏从来不太激烈,它就像是生活本身,戏里的人不断重复着无聊的日子,渴望逃离空虚,却又无能为力。
列斐伏尔在批判日常生活时说,日常生活是一种剩余物。
你既可以把它当作在榨取了理想与希望之后的残留,也是一种无限轮回的重复与循环的时间空间过程。
当万尼亚和索尼娅努力工作奉养教授时,憧憬和希望尚存;而当教授进入他们的生活后,日常生活就成了一种彻底的榨干了剩余价值后留下来的残渣。
高尚的目标崩塌了,爱情破灭了,25年来的工作都白费了,日常生活的真相现身了。
是教授变了吗?
没有。
是医生变了吗?
也没有。
叶莲娜忠实于她的身份和地位错了吗?
一点儿没错。
Everything runs all right,可精神的重压恰恰就在日常运行的齿轮间的缝隙处崩溃了。
万尼亚的错误就在于把创造的神圣性当成了机器的神圣性,把理念的神圣性当成了生活的神圣性。
生活从来就不是神圣的,生活就是受苦、操劳、被抛,是在事件发生之前悬置主体的装置。
在事件发生后,生活又回复了原样,秩序被重新建立,但人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万尼亚在失序的混沌中重新确认了生活的真相,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修补了被撕毁的与生活的契约,并重新按下手印,就像规范必须在失范中确认自身一样,失望也是希望的必经状态,他比从前更加平静而清醒了。
索尼娅最后的坚定独白缺少了原著中的冲动,但很有力量。
她在对我们每一个人说话,她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在烈日下暴晒的泥人最终都会干枯碎裂,但在那之前,只能忍耐。
早就听闻俄国文学,除了丧还是丧,但在看这部剧之前我还是低估它们对现实世界一针见血的能力,甚至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也毫不过时。
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讲的是精神信仰的幻灭,从另一个角度看蕴含着重建的希望:万尼亚舅舅和他的外甥女索尼娅常年住在乡下庄园,只有医生阿斯特罗夫偶尔来访。
万尼亚舅舅日复一日庄园劳作、翻译著述和誊写稿子,都是为了索尼娅的父亲、他的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
对教授的崇拜,支撑了万尼亚舅舅半生辛苦的价值,然而教授带着新婚的年轻妻子回到庄园时,一切秩序和幻想都被打破了……疫情时期特别录制、伦敦西区2020年全新复排版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在结束演出后,又重回哈罗德·品特剧院录制了这一五星作品。
在全球大部分剧院仍处于黑暗之中时,给人们带来一剂警醒的力量和希望。
豆瓣老本子,新演绎,几位演员表演水平在我看来完全满足需求,唯一让人出戏的是教授的新婚妻子,莫名其妙的请了一位黑人女演员。
契诃夫看到了估计气得活过来。
印象最深刻的两位当然是万尼亚舅舅和医生。
帅出天际的医生对人生清醒而绝望所以天天酗酒,秃头又矮的万尼亚被教授打破了幻想天天愤怒,这两位简直是契诃夫造出来的对照组,让你明白什么叫人生的无意义。
生命就是个圈套,要么你像清醒的医生意识到人生的无意义而颓废度日,要么你像万尼亚舅舅在庸碌生活的尾声发现人生的无意义而丧失活的动力。
最幸运的,当然是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且立志为此付出一生,只要这种意义是真实而有价值的。
就像万尼亚舅舅,他一直以来的人生意义就是帮教授姐夫做事,管理庄园,修改书稿,因为姐夫的高贵而让自己与有荣焉。
而最终显然姐夫的高贵不成立,即使成立,他的高贵也不是万尼亚舅舅所能分享的。
全剧最高光的一段戏在我这里是教授姐夫召集的家庭会议,他想要卖出庄园,而万尼亚舅舅在这个会议上的质问爆发,绝望感情之充沛,让人感同身受。
就像一个人为公司倾情贡献了一生,在47岁高龄要被赶出公司无家可归。
公司说:不是我要求你为公司用尽全力的,你为什么不同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啊?
倘若万尼亚舅舅所干的是他热爱的伙计,当然这还算值得,倘若他只是被教授迷惑而付出了一生心血,那这种被教授反问时候的愤怒就让人感同身受了。
怪不得他最后掏出枪来想要崩了教授。
他拿枪射击教授的时候,他想杀掉的,可能只是为教授贡献一生却被完全否定的自己。
47岁的万尼亚舅舅,在愤怒的爆发之后,最终还是平静下来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节奏里去。
毕竟,他也没别的路好走了。
而这一整个事故,给教授带来的新的写作灵感,“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他的一生?
”阶层的桎梏,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概穷人注定只能忙碌到底,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也许更幸福。
契诃夫在结尾通过教授之女给出了一段独白,显然他主旨还是绝望,在最终的最终穷人也许不得不在宗教里找到救赎。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段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
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怜悯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快乐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我这样相信……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万尼亚舅舅》结尾所以最后的问题是,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对自己真实,不要为世俗的目光所扰,对自己保持真实,而不是像猪一样闭上眼睛把吃猪食当作最大的幸福,忘记自己早晚得挨上一刀。
公众号: 基地看戏
在百老汇影院看了疫情期间在空无一人的剧院录制的复排版话剧《万尼亚舅舅》,端庄清晰的英式英语实则很难讲出混沌喑哑、苦大仇深的俄语味道,但它的故事和情绪都属于最典型浓重的、最历史深处的俄国人,命里带苦、使命必达。
十九世纪精神荒芜又头脑昏庸、终身忙碌又百无聊赖的农夫们,在度过了漫长的梦游和瞌睡后,如果被锤打至最无望的时刻,也会迸发出哲人的力量。
他们看上去是拖沓的、话痨的,本质却是内省的、挣扎的,最没有文化的人,也不可能放弃思考而活着。
镜头给予表演以电影化的调度,像登山者一样在他们脸上痛苦的皱纹里攀登,光影追逐着灰尘为室内油画上了浓墨重彩。
教授在画内是具象的偶像,在画外更是信仰的符号、是权力的表征,他非但是庸才,而且蛀虫般地侵扰着庄园农夫们的生活,敲骨吸髓而不自知。
除了万尼亚舅舅,庄园里的其他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自我麻醉。
结尾,矛盾的根源离开了庄园,但困兽的疲惫依然在继续,话剧结束在“我们会休息的”的回响中。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
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心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我这样相信,我的舅舅啊,我虔诚地,热情地这样相信啊……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
——《万尼亚舅舅》因为之前看了《驾驶我的车》,所以想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到底讲什么,看完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
依靠 寄托 崩溃 生活意义缺失之后,还剩什么?
2023.3.26
首先特别感谢天桥艺术中心的赠票,我真的太幸运了!
都说英国演员是世界上最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即便已经凭借影视作品全球闻名,也不会离开舞台的磨砺。
而在戏剧艺术的浸染中,他们的演技不断上升进步,愈发炉火纯青。
这部作品就云集了很多影视界的熟悉面孔,最年轻也最惊喜的当属sex education里的傻白甜兔牙妹。
这部戏剧由四幕构成,除了第一幕交代人物关系,后面每一幕都有一个主要矛盾。
契诃夫的原作已是如雷贯耳,八位优秀演员更是把每个角色都呈现得入木三分,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结尾处外甥女索妮娅安慰万尼亚舅舅的一段话,看得分外感动。
我们都会经历生活必经的苦难,但也会看到爱与温柔,只有勇敢地面对一切,最后才能微笑着离开世界,得到休息。
由于这部戏是在疫情期间录制,观众席上空无一人,结束后没有鞠躬谢幕,而是演员之间互相拥抱亲吻告别。
虽然被浓浓寂寞包围,但必须说这很独特。
相信演出结束,演员们心中都充满了骄傲的力量。
这也算是2020年的特有礼物吧。
最近看了改编村上小说拍摄的电影《驾驶我的车》,电影情节以排练和演出契诃夫话剧《万尼亚舅舅》为线索而展开,于是要找出这部著名的话剧来看。
正好网上有2021年伦敦西剧场的空场录像版,终于看了这部沙俄时期的话剧。
高R基曾经高度评价过这部话剧,认为是沙俄社会的一曲丧钟,是黎明前的黑暗与彷徨。
我们也跟风并发挥,改编新出了《雷雨》,加入了G命的成分,后来还有一部有些相似的《于无声处》。
看了契诃夫的话剧之后,感到这些都颇勉强,相当的一厢情愿。
话剧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矛盾冲突也并不尖锐,绝对不属于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故事发生在偏远乡村的一个庄园里,主要人物是感到人生无几而追求高远的万尼亚舅舅;从体制退下来仍不想轻闲,脑子里仍充满奇思怪想,还满嘴废话的教授;追求高尚而无力于现实的医生;还有没有自信的外甥女索尼雅、悲哀自己不够幸福的教授妻子叶琳娜。
除了他们各自述说自己的失落、无奈和无聊,就是多角恋爱。
最后教授突发奇想,抛出一个出售庄园的建议,引发万尼亚舅舅的愤慨。
纠结发展成不欢而散,大家又回到一潭死水的生活中。
有理想而无法实现,社会中上层不是醉生梦死,就是躺平、抱怨,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确实是需要在社会制度层面进行调整改革了。
话剧人物的人生徒劳、人性纠结的基调,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和利益划分不清,还有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原因。
剧情人物在酒精和情欲产生短暂的激动之后,仍然是失望。
契诃夫在最后也给出所谓振奋精神、祈求上帝等解决方案了,并不需要高R基眼里暴风骤雨式的解决。
人生就意味着失落与苦闷,其价值往往在于曾经的不甘平庸和励志奋斗。
这个话剧故事也就是不理智与冲动的发展结果,并非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坟墓,到了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了,并非最后的疯狂。
破裂使得大家都回到没有生机、没有爱情的氛围之中,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只有理性相处,用爱和热情才能将人生激活。
2021.9.21《万尼亚舅舅》今天看的NTLive十分新鲜,是去年八月份录制的。
英国的疫情稍有缓解,演出的剧场没有观众,拍摄过程仿佛一部BBC电视电影。
一同在电影院观看录影的好友去年一月份在伦敦西区剧场现场看过这部剧,对比当时的高朋满座,更加令人唏嘘。
不知道新冠疫情什么时候能被控制住。
《万尼亚舅舅》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短篇小说《套中人》。
《万尼亚舅舅》共四幕,第一幕出场人物众多,我一大早从上海出发去杭州,下午又去逛了丝绸博物馆,看的时候频频打瞌睡。
到第二幕的时候才大致搞清楚了人物关系。
万尼亚是个47岁的单身汉,在乡下独自抚养死去姐姐的女儿长大。
看到从城里返乡的姐夫带来的年轻貌美的小妻子,他举止滑稽,控制不住内心的向往。
另一个单身汉——乡间医生也是如此,情难自禁,可扮演医生的演员却英俊得多,在剧中获得那位小妻子的亲睐仿佛也更能被理解。
毕竟哪个年轻姑娘会甘心嫁给一个老头子,即使他是一位教授。
对,就因为他是一位教授,不管她如何粉饰“当时我以为那是爱情”,也无法改变她爱慕虚荣的本质。
而可怜的万尼亚,在乡间努力工作给“人上人”姐夫寄钱的可怜农夫,因为人生中仅有的癫狂,被台下的观众嘲笑,那笑声简直令我愤怒!
那些发出轻佻的“咯咯咯”笑声的少女们,正是被秉持“颜值即正义”狗屁理论的偶像剧洗脑的新一代。
当教授高高在上地召开家庭会议,厚颜无耻地要吞下亡妻留给女儿的财产,把其他人赶出庄园时,这些少女们也许以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城里人”,也许会和B站或者其它视频网站上的弹幕一般嘲笑乡下舅甥俩的“愚蠢”,再骂两句“凤凰男”了事。
第三幕中万尼亚的愤怒、委屈,再加上台下观众的嘲笑,让我感同身受。
因为他又老又丑吗?
万尼亚的母亲冷静中又忍不住的抱怨,更让我难受——万尼亚作为男人还有的选,他只是有些愚蠢和认命。
不愚蠢也不想认命的老太太却因为性别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奉承讨好她那社会地位更高的女婿。
只能继续忍耐吗?
这是从出生就注定了的,只能祷告期待仁慈的上帝在死后给予永恒的安宁吗?
真的只能如此吗?
我不知道契诃夫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起码此时我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会爆发十月革命,这些贵族大老爷们就该被打倒。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没有人活该被这样对待,被视若草芥,被践踏尊严。
即使他又老又丑,有些犯蠢。
作为一个人,万尼亚不该被这样对待。
这两天得到了一部中文字幕的《万尼亚舅舅》,是2020年英国版的。
正好前几天看完了1970年的苏联版,两部影片对照着又看了几遍。
这部影片仍然力图保留契科夫原著的风格和叙事,所以就不再赘述情节了。
按我的理解,影片所描述的几个主要人物,即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他的二任妻子叶列娜、瓦尼亚舅舅、阿斯特罗夫医生、年轻的索尼雅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代表着旧俄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大部分浑浑噩噩土里刨食的底层民众不同,影片中的人物在温饱之外,最大的困扰就是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万尼亚舅舅和阿斯特罗夫医生。
如叶列娜所说:“他们有天赋,有洞察力,他们的头脑可以自由想象。
”阿斯特罗夫医生也说:“人的一切都该是美丽的,不仅仅是脸,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魂都是美丽的。
”抱着这样美好的期待,他们去寻求生活的美好。
万尼亚舅舅从年轻时就崇拜自己的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二十多年为他理财、抄稿,到老了才看出谢列勃里雅科夫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伪君子,自己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只剩下悲哀的感叹:“失去了青春和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可言?
”自己的付出“就是一个肥皂泡”。
阿斯特罗夫医生兢兢业业的行医,却无力治愈蔓延全国的瘟疫。
他并不期待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只希望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后来的人们记住自己。
他说:“100年或2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会消失,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那时的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会说我们的好话吗?
他们只会忘记我们。
”他对万尼亚舅舅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你我这样的老顽固,我们被困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处境毫无希望。
”这所庄园就如同一个监狱,他们无处可去,只能在这个古老破旧的二十六个房间中徘徊,在弥漫着腐朽空气的一潭死水中挣扎。
从最初的激动、努力到最后的失望,但凡是有过理想和追求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迷茫和苦闷。
索尼雅在影片结束时那段著名的大段独白,真的是非常好!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说了好几次:“我们会得到休息。
”是一种苦苦追求不得而无奈的泄气,还是看到光明的出路后喜悦的放松?
非常耐琢磨。
这一版的《万尼亚舅舅》的结构很特殊,虽然没有脱离舞台,仍然在刻意的强调舞台的存在。
先是描述了新冠疫情下的剧团停演,舞台上的道具都罩上了一层白布。
然后是解封后演员们回到剧场,演出开始。
老奶奶将那些白布一层层的揭开,医生上场开始台词。
编导这样安排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通常我们看电影,从小孩开始,就不住的问大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得到回答后,不由自主的就站到好人一边,一起和坏人斗争,直到胜利。
其实普通的观众们看电影也是这样,往往下意识的将自己代入到影片中的某个角色中,伴他喜悦伴他流泪。
而在这里,编导有意制造一种距离感,让观众明白,我们是在看戏,是从戏中去体会契科夫所说“既没有一个天使,也没有一个魔鬼”的场景。
不需要观众的代入,我们和角色是疏离的,我们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去观察这一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
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真实的生活。
编导并不指望我们去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只是去冷静的剥开人物的灵魂。
这种置身事外的观察,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整个故事背后的精神。
再看语言。
不知道是原著的语言还是翻译的语言。
看1970年版的时候,那些台词总是让人觉得很别扭。
而看这个2020版的,就感到顺溜多了。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是,1970年版的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话剧中,台词都是根据焦菊隐的翻译原封不动的搬过来的。
而焦菊隐翻译这部名著的年代,是1930年。
那时候在咱们这里,白话文普及也不过是十几年。
人们尤其是知识界对于白话文的运用还是很初级很不成熟的。
且不说胡适的那首“匹克尼克来江边”令人不知所云,就是鲁迅的文字和我们现在的习惯用法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曾经看过一本那时的书,名为《亚森罗平奇案》,开头的文字是这样翻译的:“话说法国巴黎地方,乃是个热闹的所在。
”读起来好像是到了《水浒》时代。
而在近几年的《生活大爆炸》中,翻译出来的语言就非常贴近现在的生活了,令人感到妙趣横生。
所以,并非是原著的文字晦涩,也并非是翻译家的水平不够,实在是时代的原因,语言发展的原因。
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当然是2020年版本的更容易接受了。
万尼亚舅舅由托比·琼斯饰演。
在以前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是出演一些配角,虽然脸儿熟,印象并不深刻。
在这部电影里,他的表演真是好极了。
其中有一段,表现万尼亚舅舅对生活的失望,台词是:“他是一个肥皂泡。
”说到这里,他把食指伸进嘴里,快速拿出,发出“波”的一声。
是一种俏皮又无奈的表达。
非常有创意!
本人评分:7.0。
敢情圣彼得堡那么早就有那么丑的女黑人了,真是叹为观止
票买晚了,在坚硬的地板坐了三小时看完…除了中间关于房子去留问题那段争吵好看,其他有点太平而且不连贯。Sonia的选角我觉得很合适可最后表现也不出彩。医生和Elena的对手戏有点失败。最后Sonia重复着we will rest,我突然想起中学的时候我也写过:我会努力、忍耐到可以休息的那一天。然后老师找我谈话…说我太消极了🤣
3.5
完全小白的状态来看这部片子 会觉得很多人物情绪点难以理解 剧情好像也没讲个啥 乱糟糟的。
对《万尼亚舅舅》这部剧本感兴趣,是因为看了日本电影《驾驶我的车》,里面有大量话剧台词和桥段,接着又去看了契科夫的剧本,最后才看了真人演绎的这部剧。其实剧本里有很多表达还比较收敛、拘谨,剧中的演员情感演绎很到位,把那些剧本想表达而没表达出来的情景真切演绎了出来,点赞~~
英国人排拍契诃夫很有意思呀,边喝茶边尬聊的感觉,受疫情影响那种孤独与迷茫也高度还原了,虽然没啥大亮点但完成度很高。拍摄部分不太喜欢,感觉近景给太碎了。
这故事像是在窥探一百多年后我的人生,让我哭到断气。
哈罗德·品特剧院录制的《万尼亚舅舅》,舞美怀旧复古,颓然没落中带着些无奈无措。第一、二幕的改编中规中矩,铺陈至第三、第四幕,戏剧的魅力令人感叹,演员对角色心绪的诠释及其恰如其分的爆发力,令该剧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另,契诃夫的句子太精彩,“把自己所不能创造的东西尽情毁掉,那简直就是不顾一切的野蛮!人是有理性的,有创造力的,他应该在天赋的事物以外再创造新的,但是,直到此刻为止,他不独没有创造,反而只是在毁灭。”“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
契诃夫的人生才能有如此有张力的剧本,他刻画的人物是超越时间的。这个版本感情表演很到位,但是太英国了,从契诃夫或果戈理笔下看到的俄国要远比它苦,一种在每个人脸上的苦和漠然,反而不会这么剧烈
前两幕大段台词,文本不熟就有点沉闷,后半程发力还是很可以的。但BBC这个审美太拉了,镜头几乎都直怼面部大特写,偶尔切个机位画面取景角度也很迷。好好的戏剧舞台,生生拍成狗血八点档电视剧。疫情时期录制,演员们陆续到场,空荡荡的剧院,都让人很感慨。
看得挺累的,也挺难投入
这个镜头搞得跟电影太像了吧,时不时切个视角来大特写😅
感觉话剧现场比单纯看文本情感浓度要高很多,一些文本中并没有特别让我在意的情绪,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后会让我发现原来可以那么浓烈。我觉得表现最不好的是老母亲。
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各种剪辑和分镜头减少了舞台剧的魅力
一切坍塌之后就像腐朽的家具再暗无天日中被遗忘等待了结,说是疫情期间重振剧场,还不如说给大家看清楚你的处境,麻了,余下的人生不过也是从沉溺中结疤再发芽。Toby Jones太神了,但是非正式现场录影还是有点不够以前的录影那么自然,不过英国解禁了应该快有新戏了吧!
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精彩.... 全剧最美的女人,设置成黑人...且手指是残疾,有些不习惯这样的人选。
什么玩意,舞台剧还是啥
看到最后索尼娅挺可爱
真可爱呀艾米
电影手法舞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