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评论口碑最好的动画电影,竟然是来自巴西的一部画风极其简单的《男孩和世界》,还得了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简单到什么程度呢?
主角小男孩的四肢是四根线条,手似鸡爪,腿足似高尔夫球杆,海报上,铁轨中心他那顶着三根毛的大圆头上竖着一对眼睛,看起来就像视频被按了暂停键,就连服装、花鸟上色,也都是意思一下,蜡笔都不涂满。
你若习惯了那种载歌载舞、颜色浓郁的好莱坞大制作动画,或者日本和法国那些风格赞画面精的动画,不一定忍得下这个画风,但忍下去,就会看到一个天马行空又返照现实的世界,不只是巴西的世界,还是全球的世界。
这样简约的画风,却是与表意和主旨相关的。
动画开头,是小男孩在自家原野上玩耍,纯白背景下,男孩对地上一块万花筒化成的彩色石头好奇,它发出持续不变的笛子旋律,接着他的注意力被蝴蝶吸引,然后是水桶,大牛,森林,画面内容越来越丰富,他来到整片色彩斑斓的世界,也蹦跶到蓝天中像棉花一般的白云上……直到这种完全的自由被远处的火车烟囱打断,沿着如同之前画面倒放的顺序,孩子又回到了彩色石头旁,但是这一次有妈妈的召唤,他们要一起面对爸爸独自登上毛虫火车的远行……这段序幕,不仅是整部动画的微型预演,也是“简—繁—简”的人生预演。
爸爸离家去打工,男孩原有的世界崩塌,他在家乡不停看到臆想中爸爸的身影和他们干过的事,其中有个伏笔:爸爸爱吹笛子,吹的总是片头彩石发出的那段熟悉单调的旋律,男孩把空中的音符连同妈妈的歌声装进了小罐子,埋入地下;爸爸与妈妈还一起种了棵树。
没有爸爸、困在乡间的孩子注定叛逆,他终于在一个雨夜离开家,还学模学样地提着体积和重量都很夸张的箱子和全家福照片,登上火车……导演(也是编剧)Alê Abreu没有交代这个孩子是怎么遇到棉花田老农的,只是突然改变画风,用一连串快速变幻的黑底线条画展现一路噩梦般的颠簸,醒来,男孩加入老人及其他农民整齐划一的采棉花工作,这部分画面看似优美和谐,宛如展示理想的工作环境,但气氛很快被巨型货车、飞机带来的不详气息卷走,犯咳嗽的老人瞬间被农场主开掉——你会猜测,咳嗽是棉纤维引起的支气管炎吗?
又是个雨夜,孩子、老人和狗卷入大河之浪——你又会猜测,这是不是暗指巴西的亚马逊河呢?
但导演又笑而不答,继续飘逸地突然将他们放到一棵红色大树下——你又要猜了,这是巴西国家词源巴西红木吗?
孩子爬上大树,看到车上疑似爸爸的男人,布厂招工广告飘落孩子手中。
导演继续隐而不谈地直接把男孩送到布工厂,棉花的目的地,继续一幕幕展示城市大喧嚣,军政府的气焰,工人的孤独生活,机器化大生产逼迫工人失业,布出口到国外做了成衣又高价卖回本国,战乱,资源过度开发,树木被严重砍伐……突然切入的真实砍伐录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金字塔似的城市设计,也正印证了巴西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东南地区,那里有圣保罗和里约,而南部也正是高原地区。
环境恶化到尽头,每一个陌生人都变成爸爸的样子,寻父无望的男孩,只得回首天堂般的童年记忆。
至此,导演开始不动声色地揭幕:老人,青年,孩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电影说的,正是关于巴西发展的寓言,全球化经济的寓言,农业文化被工业文化破坏的寓言,以及全世界打工仔一生的共同故事。
这是《百年孤独》一般的魔幻现实,也是普鲁斯特式时间并行的瞬间。
故事早有伏笔:小孩、老人、青年的衣服是一样的颜色;父母种的树,在男孩青年时长成小树苗,他晚年时变成那棵红色大树;刚失业的青年工人戴着妈妈织的彩色帽子,读着棉花田招工海报……有趣的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无论在棉花田还是布厂,男孩始终没有丢失过纯真的心,以演奏音乐为代表的美,就是男孩对抗世界恶意的武器,也是他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法宝,音符是彩色的,青年披上的艺人锦衣也是彩色的,从人们的歌声中升起的幸福鸟也是彩色的,幸福鸟与工业、战乱、趋同文化所变成的黑色巨鸟搏斗,即使倒下,依然能像拉撒路那般复活。
导演童心四溢的想象,变成很多飘逸的场景,比如雨天变成河上浪,比如男孩一心一意看着手里的万花筒,不经意从一块块“跳板”踏上大船,漂洋过海,串起布匹制成衣的全过程。
《憨豆的黄金周》曾用这种方式展现脱线的憨豆先生如何从室内走出、踏上大小不一的车顶、最终直线到达戛纳海滩,既幽默展现憨豆的性格,又讽刺交通堵塞的现代街景,而《男孩和世界》则因为动画可以天马行空的先天条件,将同样的方式用到了内涵更深的地方。
飘逸的故事还没有终结,孑然一身的老人,戴上青年时的彩帽,穿起青年时的彩衣,最终回到了片头那枚彩石边,原来那正是他埋下的罐头,打开,他依然能听到自己珍藏的熟悉音符:爸爸的笛声,妈妈的歌声。
他又能回到父母怀中,返老还童。
此文12月3日载于“澎湃”网,发表时略有删改。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简单却不简单,虚幻却极其真实。
梦想与现实的对抗,杂糅在一起的五味陈粮。
孩童般的画风外,是极为具象的声音,极为考究的细节,极为真实的经历。
虚幻的构思外,是从天而坠时的心跳,是水中捞月的皱面,是狗狗撒娇时的挠头,是萤火的抖光。
彩色与黑白,孰优孰劣?
梦想与现实,孰真孰假?
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我无法分辨,但逝去得历史会得出答案。
稳固的结构面前是面对还是逃避?
打破还是妥协?
是千磨万击还坚韧还是采菊东篱下?
我不知道,因为这是男孩的世界。
看完后我很感动。
那棵树,长啊长啊长… —2020.4.2
电影一开始会觉得是这个小孩离家出走后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各种人和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青年时候就背井离乡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孩,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父亲离家远走打工,再也没回来过。
长大后为了追寻父亲的踪迹,来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
从此日复一日在纺织厂干着机械的工作,每天拖着一身疲惫爬上回家的台阶,吃两口速食食品就毫无生气的在电视前打起了瞌睡。
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前来打工,修铁路也好盖楼房也罢,每个人都长着父亲的模样。
被迫下岗后去了棉花种植基地,年老后由于身体不够好又被迫下岗。
看到实景拍摄那段时,即使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片段,还是被震到了,想到同样的事情在巴西以外好多地方都有发生,还是觉得哎,人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
吃掉树木的机器被设计成蝗虫的形状也简直妙的很。
最后再回到长大的地方,即便物非人非事事休了,只要还有以前的美丽回忆,就会感觉一切还好吧。
看完《男孩和世界》,整个世界都仿佛掉了下来。
我被生命的延续惊醒,我像男孩一样找不到人生的出口,走上和父亲同样的路,延续着人类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路,然后一代代的工业文明传承,生生不息,不是剥削就是被剥削,资本主义不断重现。
回首童年,清澈的溪水在我心间甘甜地流淌着,于是乎我信手提笔,续写了这个温馨而残忍的故事。
——写在前面男孩和母亲相拥告别,为了生计,他踏上和父亲相同的路。
透过动荡的火车车窗,他依稀能看到苟延残喘的鸟儿倒着飞,云彩是黑色的,树木枯黄,河流干涸,还有在污染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儿,男孩打开母亲给他的粉色小包,脑海中回忆起来了自己的名字叫毛毛。
三十年后的繁华都市中,一家家工厂鳞次栉比,黑烟直冲天,建筑物外壁贼亮贼亮的,沾上一层黑油,此时的毛毛正准备上任一家大型汽车集团的副总裁,高楼下的石阶上,毛毛西装革履,身后站着一个保镖,从大厦里迎面走来的人物身后站着两个保镖,他笑着和毛毛亲切握手,迎接毛毛的上任。
毛毛打了打领带,盯着建筑物的一扇窗看,走了神,他看到了父亲的身影,父亲在建筑物外的一根钢绳上吊着,正辛苦地擦着玻璃,毛毛一下心酸了起来,一旁的工作人员沿着毛毛的视线看去,只见什么也没有,但不敢催促,只得陪着毛毛看。
在闪光灯光怪陆离的光线下,毛毛再次打了打领带,用手背挡住了刺眼的媒体光线,只听见台上的著名主持人嘴里念叨着毛毛的名字,叽哩咕噜说了一大串溢美之词。
台子下面有人群窃窃私语。
“这个要上任副总裁的大人物为啥叫毛毛?
他没有姓名么?
”“这家伙是草根人物,没有背景,据说小时候就一直叫毛毛,成年后打工无数,脏活累活、苦活都干过,累得以致于忘了自己的姓名,所以现在老了也一直都叫毛毛。
听人说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但这家伙还是坚持用毛毛的名字嘞。
”舞台上下,媒体记者的若干台摄像机、高级单反、手机对准了毛毛,人潮声袭来,毛毛嘴角的皱纹抽搐了一下,视线一斜,瞬间晕倒,台下一片哗然。
本来要发表入职演讲的毛毛的晕倒照片,出现在了第二天的新闻头版头条上。
当毛毛醒来时,毛毛白发苍苍的母亲出现在他的病床前,毛毛下意识摸摸自己头上的三根毛,母亲也摸摸这三根毛,微微地朝他笑了笑,毛毛也努力地笑了起来。
毛毛知道母亲肯定心里十分难过,毛毛知道父亲年轻时母亲也这样摸过父亲的三根毛。
蓦然间,母亲眼角的流水挂着微笑,滴在了毛毛充满皱纹的额头上,要知道毛毛才五十几岁,可俨然已经是七十岁的模样,母亲虽然是七十几岁可俨然已经是一百岁了。
母子俩的皱纹,远看像蜘蛛网,近看像巴西地图一般。
一护士走到病房门口,凶神恶煞地大声叮嘱毛毛去缴费,路过的另一个护士小声说,这个老头身份是某汽车集团副总裁,你说话可别得罪了他,该护士听后和颜悦色笑了笑走了。
母亲也冲着护士笑了笑。
病房很宽敞,是VIP病房,只有毛毛母子二人。
窗台上花儿很漂亮,只是根茎有点蔫,或明或暗的阳光零散照射着,屋外的空气中飘满了悬浮物,而屋里的空气则有专门的空气净化器,还有二氧化碳变成氧气的专用转化器。
母亲视线看着病房窗外渐渐模糊,他看到了病床上的毛毛变成了丈夫的模样,看到了丈夫吃力地背着砖头艰难行进,也看到了毛毛跟在其后一步一个脚印吃力地走,父子俩的汗水滴在地上瞬间干涸,毛毛的脚丫通红地迎着毒辣的太阳。
几天以后,毛毛病情好转出院,他开着豪车带着母亲巡视工厂,母亲看到工厂里的工人都在笑话自己,可母亲明明一身穿戴整洁,可是工人们还在嘲笑,毛毛大喝一声,都他妈的不许笑,都快给老子干活,瞬间工人们都闭嘴干活,顿时鸦雀无声。
一旁年迈的母亲叮嘱毛毛对工人要和蔼一些,毛毛悄悄凑到母亲耳边说,我要是对他们和蔼,他们就会让我下岗,他们方才嘲笑的不是母亲,而是出身卑微的我,我是草根。
母亲无奈地看了看工人们,环顾一周,也没有找寻到丈夫的身影,她多么希望眼前的工人堆里有丈夫存在,哪怕是幻影也好啊。
如果那样,领导儿子毛毛便会格外照顾丈夫,使他不那么辛苦,不那么绝望,不那么看着全家福照片望眼欲穿找不到回家的路。
回到家中,毛毛和母亲正在饭桌上享用晚饭,毛毛离了两次婚,至今还是孤身一人和老母亲住在一起。
第一任妻子嫌弃母亲和毛毛土气、粗俗、脏臭,大概只喜欢毛毛的一点存款,所以卷款走了,没有孩子。
第二任妻子虽然不爱毛毛的钱,但却因为毛毛的钱不够而得肺癌失去了生命,怀有毛毛三个月的孩子也胎死腹中。
毛毛痛定思痛后,决定不再续娶,打算把母亲接过来安享晚年,然后努力赚钱孝顺母亲。
毛毛和母亲虽然是母子,可外表看上去更像是一对老夫妻,脸上都种满了皱纹和斑点,都有如银线的白发,区别只在于老头子少一些,老太太更多点。
母亲不止一次询问过毛毛打工吃苦的经历,但是毛毛每每说起又都欲言又止,或许是怕母亲心疼,也或许是不愿面对那些年的遭遇和过去。
母亲只知道,毛毛至今还留有三个毛就是因为要纪念父亲的离去,毛毛童年里都缺少父爱,长大了也缺,只是缺口更大了一些。
毛毛做了副总裁,上门的客人多了起来,母亲疲于面对,就都打发走了,毛毛虽然有些生气,但也只能随着母亲性子。
毛毛花巨资将家里的地板装饰成了绿草地,周末他和母亲二人在草地上野餐,一起促膝长谈,家里四周墙面变成了银幕,鸟儿、昆虫飞在湛蓝的天空,将卫生间改造成小瀑布,毛毛和母亲一边野餐,一边听流水的声音,映着鸟语花香,温馨袭来,母亲和毛毛肩靠肩相互依偎,在音响中传来的鸟叫声中快乐地哈哈笑。
每到周末,毛毛都会这样把家改造布置一番,尽管母亲劝说不要浪费,可毛毛总是说钱挣来了不花有什么用,于是家庭装饰,快乐继续。
周一到周五,家里卫生间依然是卫生间,客厅依然是客厅,一到周末,卫生间变成了瀑布,客厅墙面变成银幕,地板变成草地。
一个周末的前一天晚上,停电了,卫生间的水也突然停了,一声响,母亲打开卫生间一看,行动笨拙的毛毛静静地躺在了地上,嘴角还留有余温的鲜血。
母亲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打救护车电话把毛毛送进了医院。
抢救中,毛毛不止一次地呼喊着父亲,仿佛神明的召唤一样。
毛毛在打点滴的梦境中回到了童年,清澈的溪水,还有自由自在的蝴蝶。
(有影视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博:@海德文)
五彩的泡沫承载着年少轻狂的想象,却终有幻灭的瞬间;跳动的音符舞动生命的活力,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想方设法谋求生存之道。
出卖肉体,亵渎灵魂,冷落亲情,消耗精力,只为追求那存在于泡沫之中的美好未来。
或许那么一点物质回报会让我们忘却现实的残酷,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我们是否真的快乐?
有没有反思真正令我们快乐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我们现今疲于工作是为了今后更加自由充裕的人生。
于是乎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到点吃饭,到点工作,到点睡觉,像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往返两点之间,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区域做无限循环运动。
唯一与人造人不同的是我们内嵌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担负着离职的风险;又有人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渴望能为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于是乎我们除了睡前一句“晚安,好梦”醒后一句“亲爱的,早上好”就再也找不到交流的素材。
家庭临近破碎边缘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为了能够充实自我,不虚度光阴。
于是乎我们在不断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又不断消耗现代文明成果,由完美几何学构造的现代都市磨平了我们桀骜的棱角,弱化了我们独特的人格,剥夺了我们作为动物最根本的权利。
我不断回忆着小时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一个模糊却真实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
那时的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和邻居同伴奔跑在大街小巷,捉蚂蚱,追蝴蝶;那时的我每天最温馨的时刻便是和父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那时的我每天最疯狂的时刻便是入睡前的一小段时间,幻想自己驾驶着月亮为漆黑无助的夜晚提供沁人光泽。
那时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欢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
那时的我古灵精怪,无拘无束;奇特的想象常常令自己心花怒放,激情澎湃。
然而,现代文明的步伐终究会超越年龄的增长,残酷的现实终将束缚想象的翅膀。
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注定被驯服为一个现代文明的铸造者,一个自认为是为自我为将来拼搏实则为现代文明打工的机器人。
我们常想抓住时间,却不知是时间定格了我们。
我们常说创造了一个时代,却不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
我们常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任务是延续人类文明,却不知人类文明并不能延续人类无穷尽的欲望。
童话般绚丽的色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一切都变的奇妙了起来,变成了色彩的叠加,色块的堆积,可以乘着棉花飞上云霄,可以在云朵里打滚,草地是五彩斑斓的,树木是无颜六色的,城市也是未知的,大人们的世界是复杂的,经历暴风雨就像是经历了惊涛骇浪那样恐怖,夜晚是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在孩子的眼里,仿佛一切好与坏都被镀上了一层童话般的外壳。
这种抽象的画风有点像梵高笔下出来的,浓烈,带深刻的生存气息。
好吧,即使放开这个有些争议的画风,故事本身也是很感人的。
男孩的父亲进城打工了,然后男孩因为思念父亲去城里寻找,这期间他遇到了很多人 ,见证了资本主义逐渐剥夺的第三世界的种种罪行,比如剥削劳动者,无情的砍伐树木,资本主义的幸福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于是,蓝天不再,树木一片片躺下,动画唯一的几个写实镜头就是展现这些,绚丽的色彩和现实的灰白,强烈的对比,极致的震撼,用最唯美的画面控诉最邪恶的罪行,用简单粗暴的线条来提醒人们无处不在的歧视与不公,这种反差,这种对童话本身的践踏让观看的人心里也为之震撼。
博一曰:2014的最后一天,我想用一部电影来结束它。
男孩与世界,the Boy and the World。
这部漫画风格的巴西电影,其英文名和我自己的名字有那么点相似,因此选择了它。
原以为故事情节很像他,独树一枝的,画风一样,带你从头至尾的享受,因为他开场的极简画面,和似Bossanova的音乐,无需字幕的配音,给电影定了极高的基调,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电影,最终,没有能够超越它的开场,即使首尾呼应。
怎么说呢?
电影如果去拍摄宏大的道德说教电影,若不能出其不意,便易成为平庸之作,即使是被奉为大师的新海诚亦然,那部《追逐繁星的孩子》,主题定义过于宏大,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对工业社会的质疑,对乡村文化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可以说这类电影面面俱到,只是皆为蜻蜓点水。
男孩最后没有找到爸爸,他的爸爸已经泯然众人矣成为千人一面的工作僵尸。
男孩的初心不在,顿时长大,照顾不了年老的妈妈,沉浸在儿时的美好时光里,直至憔悴容颜跃然脸上。
再听到爸爸吹过的笛声也没有了当年的莫名兴奋,甚至连面部肌肉的一丝抽动都没有。
直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它是甜味儿的毒药,久则伤人。
弥漫着loser的酒味,在深夜无人的马路,扯着嗓子高喊——花花世界,与我无缘。
我知道你说的是真实,但我的人生不会如此狼狈。
踏着2014年的钟声,补上一篇笔记。
动画简单美好却意味深长,想象力丰富,很好地利用了动画这一体裁来承载那些想法。
童年那么快乐,有父母的陪伴,家里和外面的草地就是整个世界。
可人总是不可避免要离开,要长大。
再回来,发现童年和故乡都已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
过程中也描写了工业革命如何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生产线自动化,淘汰需要人工操作的生产线,一批批工人失业下岗,一条条生产线报废,那些怪物一般狰狞的机器吞噬着一切。
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个都一模一样,创意尽失。
廉价的物资和劳动力使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世界的生产工厂,工人们被剥削压榨,钱都流到大老板大资本家手里,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与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是。
也许这是这个世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伤痛,但毕竟落实到千千万万个个体身上,影响其一生,希望那还是少些功利心,多些思考多些仁慈。
下载这部电影时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 ,冲着简洁可爱的造型和绚烂充满童趣的画风去的,之前一直以为它是旅人日记那类的动画, 看完之后却让人久久的心痛,影片几乎是无对白的,偶尔出现的那两句也没能听懂,射手被关了之后我也放弃了满互联网找字幕的打算。
影片一开始如观众预想的是个充满幻想与童真的世界,色彩斑斓的草原,小男孩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奔跑,风吹动他的头发还有母亲的裙子,美丽的母亲,年轻的父亲,还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父亲在临走之前用笛子为小男孩吹了段曲子 ,乘上火车远去,我开始预感到了悲伤。
父亲走后风依旧吹着草原上的每棵草,小男孩整天幻想的都是父亲在时的情景,而母亲一个人提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点燃路台的灯,小男孩心疼母亲想念父亲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他跳下床拿出那张照片决定出门寻找父亲。
小男孩的出门影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在一阵狂风暴雨中小男孩离开了家,当他醒来正躺在城市的吊床上,墙上贴着自己带走的那张照片,或许这个也暗示了小男孩这段历程的艰辛,影片很多次用了这种方法让小男孩任意处在任何世界通过the Boy 来展示the World给观众看,而此后影片中也再没出现小男孩的母亲。
The Boy and the World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同一个世界却分很多国家,国家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一如影片中很多次出现的金字塔形建筑和机械流水线般的社会环境。
小男孩醒来是在一个孱弱又疲惫的陌生人家里,他是这庞大系统的一份子,影片将现代社会的运作具象到了制造业上,陌生人无疑是这条产业链最低端弱小者,粗狂的蜡笔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有趣的表现手法让人缓解了内容本身所承载的沉重,就连这群最低端的弱小者也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和被抛弃的命运,陌生人没能躲过命运,他拉着自己的小车被迫离开,在颠簸巨浪与狂风暴雨中小男孩与陌生人漂落到一处如梦境般静谧的夕阳下,此时小男孩发现父亲的信息沿路奔跑而去,留下了陌生人孤寂的身影。
小男孩找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一座森严冰冷毫无人情味的工厂,如果说陌生人所处的是生产链原料生产的第一环节,那么小男孩的父亲所处的就是原料加工的第二环节,而这些都是不发达国家主要的就业方向,巴西是不发达国家,我们国家比巴西还要差一些,金字塔下层的人消耗自己的人生来换取上层人的优越生活,第三世界国家牺牲自己人民幸福来换取国际地位,影片中那座空中城市就是指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而发达国家赚取了制造业中最富利润的部分,最终将产品销售回发展中国家同时剥削掉了成倍的利润。
当小男孩找到父亲时,父亲正在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着,头上戴着临走时母亲送的那顶花线帽子,拉长的身体疲倦的近乎要睡着了,接下来就是匆忙和疲倦的都市人群,拥挤而麻木的公交车,巨大的印刷这巨乳红唇的广告牌,具有尖嘴利齿的塔吊正来回吞噬这城市,小男孩跟着父亲下了公交车后回家的路好长,父亲住的地方好远,万家灯火,小男孩疲惫失落的跌坐在台阶上,父亲将他背在肩上一路走到了小屋,吃完那只为能像机器般活着的食物,父子两坐在电视前,小男孩拿出自己带在身上的那张照片想让父亲看而父亲却睡着了,电视里正播放着购物广告。
镜头顺着父子两睡着的身影一直往外拉,拉出金字塔交代社会地位。
任何时候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梦想追求,第二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小男孩带着草帽 ,还有那把富有创意的伞一起逛这个城市。
父亲用自己制作的奇怪乐器为小男孩演奏,有无数音乐泡泡,相比之前离开时为小男孩用笛子吹出的泡泡多了好多,影片中音乐泡泡有特殊含义,代表社会底层人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表现了小男孩的父亲从未放弃梦想与希望,在父亲的音乐声中小男孩看着眼前的万花筒开心的走着,而上帝自会照顾他脚下的路,无数美梦如音乐泡泡般浮现,小男孩在万花筒里看到了草原上自己的家, 而窗外却浮现了那个如阴影般的金字塔城市建筑,梦被现实一瞬间打破了,小男孩随同那些出口的原料一起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座浮现在空中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和谐与美好文明与发达,无数导弹在为他们保驾护航,小男孩在噩梦一般的制造过程中目睹这一切,所有的原料最终变成了产品被再次送回,城市上空烟花绚烂,举国欢庆。
影片中还表现了随着技术的革新新生产工具的运用,无数手工业者下岗和返乡,即使在任何一类世界中总有创造梦与希望的人们,片中那些弹奏乐器载歌载舞的人就带表这类人,小男孩的父亲也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无数音乐泡泡汇聚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与那些工业兵器所形成的黑色大鸟相对抗,这两种力量分别代表梦想与现实,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纯真美好与自私贪婪,在强烈的对抗中彩色的鸟败了下来,现实世界总是残酷的,任何冲突牺牲的都是弱小者的利益,而这类人群大多数是金字塔下层的人,上层建筑掌握力量,控制资源 ,并在媒体上大肆渲染。
小男孩和父亲回到了他们曾离开的地方,什么都变了,家已破败不堪,母亲也再没有出来,父亲回忆自己离开时的情景,然后把自己在工作的地方偷着做的那张彩色桌布铺在草地上,眼前又是一片美好景象,孩子们又奏起了音乐,一只新的雏鸟诞生,小男孩和父母一同种下一颗梦与希望的种子。
PS:小男孩在城市中找到的不是他父亲,是他未来的自己。
他的父母、亲情的记忆,已经被这个世界扼杀,仅留下了残缺的记忆碎片,和老来的孤独...小男孩自己和父亲的角色的合二为一是慢慢转化的,并不能只单纯的理解为始终只有他自己,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儿子和父亲的命运几乎是一致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直到影片最后小男孩的恍惚中自己和父亲才合二为一,你可以注意父亲离开时的帽子和工作时的帽子子,小男孩找到父亲后一起逛街时戴的正是父亲当年走的那顶帽子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部画风唯美的动画片,那么你错了。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对世界严肃的拷问,那么我错了。
能让我连续看了三遍的电影,大概只有男孩和世界。
带着后印象派气息的画风和俏皮可爱的人物形象设计让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帧明信片,忍不住想要珍藏。
简单清新的配乐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男孩生活在乡下,那里鸡鸭成群,牛羊自在,河水清澈见底。
调皮的小男孩追赶着鸡鸭,将头埋进水里,看小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
简明的线条,斑斓的色彩,农耕的父母,嬉戏的孩童,如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几句诗词: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想起在乡野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放牛喂猪,小溪里搬开石头捉螃蟹,野地里刨个坑烤红薯,在玉米地里捉迷藏。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老远便能闻到自家做的老豆腐和腊月里炕的香肠味儿。
那是一段最幸运而幸福,单纯而快乐的记忆。
就像男孩所拥有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父亲迫于生计坐上开往城市的火车,小男孩带着一张全家福偷偷爬上火车去寻找爸爸。
他路过棉花地。
在作者兼导演Abreu的笔下,乡村田园辛勤劳作的男女老少和工厂里的纺织工人都是红黄蓝绿彩虹般绚烂明亮的颜色,再配上劳动最光荣的欢快曲调。
然而五颜六色被工业化的流水线和整齐划一的黑色所替代。
男孩看到被废弃的纺织工厂,看到了摩天大楼,看到了集装箱里,商场里,电视里满满当当都是商品,商品,商品。
火车站旁边的垃圾场停着一辆废旧的汽车,男孩坐在车上面看大屏幕里播放的战争,科技,繁荣,娱乐。
转过身,是一群在垃圾堆里翻东西的小孩子。
小男孩骑着街头艺人的自行车赶到火车站,他没有找到父亲。
所有下车的人看着都一个模样,就像集装箱里的被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成衣。
男孩还看到那只被工业化武装的黑色大鸟借助着飞机大炮将城市上空那只有着华丽翅膀自由飞翔的五色鸟儿击毙。
男孩惊恐万分迫不及待的跑回家。
然而,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如同他的父亲,如同那位街头艺人,长大成人后的男孩背井离乡,去到了城市。
城市是一座金字塔。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最底层。
那里到处是垃圾,森林被砍伐,河水已浑浊。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男孩回到家乡。
带着母亲送他的条纹帽子。
可是,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我想起了我的故乡。
那个依山伴水的小城如今也是高楼林立,马路上堵满了汽车,大街上是玲琅满目的商品。
曾经的小河被筑上高高的河坝,孩子们已不能像我儿时一样下河游泳捉鱼。
去到乡下,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大片的农田没人耕种而成为荒地。
只有几家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很多房宅都挂着一把大锁,院子里野草丛生。
男孩的世界在消失,而男孩也正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如同我们的世界和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我们,消失在极大丰富的商品和物质里,在及其忙碌的现代生活里,在乌烟瘴气的工厂街道上,在离开故土渐行渐远的列车中。
如果有一部电影让我们回到多彩明亮的童年,那部电影必然是男孩和世界。
如果有一部电影让我们拷问和反思这个世界将我们所带往的地方,那部电影也必然是男孩和世界。
电影里的每一个颜色和音乐,每一个线条和绘图都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饱含寓意,带着一股干净明亮的温暖和忧伤,还有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困境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怀。
只是故乡,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回不去的梦。
3.5
年度最佳动画,没有之一
主题略沉重 画面太好看了 城市里广告漂亮衣服的剪贴画风加深了这些现代产物的消费感 刚开始还吐槽说 怎么你小子跟着谁谁失业 后来发现原来失业的一直是你小子 太惨了...但最后村里小孩又奏响多彩的音符 彩色小鸟又开始成长 就觉得还是有生生不息的希望的
能看出故事意义很深,有独特的视觉风格,但是格调高至远离普通欣赏氛围,让我有点吃不消。
感伤怀旧的恋曲。人建造了社会,社会却吞噬了人,将人变成了原料,加工成一个个无差别的机器零件。资本、暴力、理性、效率驱动的现代化大军横扫一切,淳朴、多元、传统、民俗的故土灰飞烟灭,如果人类只是在追求本族的扩张与繁衍,那又和病毒有什么差别。。。#BTkitty
想要的太多 工业与农业 贫富差距 文化与主权 想象力爆表但还是看得瞌睡 配乐不错
7.6 抛弃戏剧性,主角的存在只是为了作引出展现的作用,而移情作用则完全寄托给了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让这部动画电影彻底摆脱了束缚,以致于让它讨论了太多主题,展示了太多内容,承载了太多情感。
在三维动画横行的当下,这部动画算是返璞归真了,简单的画风勾勒出最不着边际纯真的梦,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简单的动画片了,上次有这种梦幻的感觉还要追溯到2013年看的《艾特熊和赛娜鼠》,只是本片有点残酷,色彩斑斓的梦最终还是被打碎了,突然加入的真人片段似乎也述说着动画和现实之间的真正差别。
画面很可爱,就像孩子们的天真单纯,记得以后给孩子看。
充分表现了动画艺术该有样子,显示场景的切换、虚幻与现实的变化等等都极其优秀,这种切换方式做出来的效果是真人电影所实现不了的。后面关于工业化、军事独裁与漂亮国对巴西的破坏,层层叠压,让观众情绪不断积压,这时候观众还是有点迷惑的。在快速切换镜头,现实都真实的记录影像进入动画时,观众瞬间明白了动画的主旨,使情感第一次得到爆发,最后男孩的不同年龄切换呼应前面遇到的人,剧情上让观众瞬间震惊,在情感上更加翻越了之前的激动,动画瞬间封神。
既然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了,可为什么我还是那个孩子?
大道至简
当机器取代人力 下层阶级是不是连被剥削的资格都失去了呢?
原谅我没耐心看下去
天了,我还以为「Inside Out」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毫无竞争对手了,可是这个好美好美好美好美好美好美啊!!!最后好想哭好想哭好想哭好想哭啊!!!人家巴西怎么就有这么认真的电影创作者啊,好嫉妒啊好羡慕啊!最喜欢的是开头结尾和万花筒啊!不行啊好想哭!
看得我眼花缭乱,目眩神迷
7。
画面喜欢,像lostwind那个游戏,主题不感冒,都能改编成经济史教材了
控诉美帝?
治愈又致郁 色彩和画面美到爆看个巴西电影怎么把巴西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