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La folie Almayer,阿尔迈耶的愚蠢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斯坦尼斯拉斯·莫哈,马克·巴贝,Aurora Marion,Zac Andrianasolo,Sakhna Oum,Solida Chan,Sun Yucheng,Bunthang Khim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简介:《奥迈耶的痴梦》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189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影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被《电影手册》评为2011年法国今年最受期待的新片之一。该片讲述了一位荷兰富商在马来西亚寻找黄金的故事。详细 >
从类型的角度看是顾此失彼了(第一个登场的Chan断线了),但又有很阿克曼的迷人,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主题串非常镇场,妮娜被投射了后殖民身份融合的欲望,但也困在爱与死的拉扯中,有一些界限从未跨过,就像水和岸,罗马和泥滩,金矿的地图与吞噬人的雨林,对奥迈耶来说,最深的爱成了最虚幻的倒影,在水面摇动着,将妮娜推向另一边。
一场热带疫/呓病
忧郁的热带。结尾对准奥迈耶面孔的长镜才是阿克曼最擅长的处理,来回撕扯空虚无比的内心。@资料馆
上海阿克曼影展,朋友选的片∠( ᐛ 」∠)_ 第一次看阿克曼可能不是她最典型的作品,书改编的电影,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我不喜欢。感谢革命先辈,我生在在一个殖民地历史几乎没有影响的城市,因而这些个表现白种人在亚洲殖民的心态让我只觉得可笑,我不自觉要带点批判来看这个故事。女主的身份认同刻画也是浅尝辄止,最后只剩下命运的随波逐流。
7.5。失败的白人男性念叨着明日,却已经死于今日,其间的时代痛苦难以体会。带来衍生痛苦的东南亚女性却是勇敢的,即便疯了、心死,仍有独特的活力。
东南亚潮湿闷热的雨林,加上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空间及环境参与叙事。父权,种族,成了女儿妮娜不能融入群体的两大因素。“明天我会忘记你”,但可能没有明天了,父权的崩解,淘金及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的消弭,无不彰显着这个故事一定意义上悲剧的底色。中国电影资料馆 8.12
没看懂
“我厌恶我在的地方”这个母题现在变成了殖民地与皮囊
tellement désespéré
2.5 / 和《诱惑》是一样的权力关系反转故事,但略好一点。试图拥抱“文学”的阿克曼迎来的几乎是全面的崩塌。失去对外部空间有效勘测之后,几乎只有单一的零碎的精美画面与文本化的连接作为动力。到结尾的剧情彻底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
憂鬱的熱帶
殖民主义的衰败气息从潮湿恶劣的画面中扑面而来,但是身份认同就这么意识流得表达不太能接受
#2023阿克曼作品回顾展# 2023.3.5 18:30 天山 阿克曼也在东方主义题材上扑街,俗套的隐喻毫无新意。
是一款永远被动等待的废物 也是一款着实美味的落魄脆弱瘦削白男
選了和《Melancholia》一樣的華格納。有些畫面不錯。
#7.5/10.0#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但导演用很长的篇幅去雕琢人物的内心情感。懦弱的父亲总在幻想着金矿,却又从不凭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梦想,所以只能裹紧自己那“白人”身份来寻求一些卑微的自我价值,把自私包装成对女儿的爱。混血女儿在白人寄宿学校中受到排挤,回到家中面对的又是父权,于是她跟着戴恩私奔。她的身份认同非常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那段她和戴恩在森里的对谈直接体现,长期在这种矛盾中生活的她才会对一切都已无所谓。母亲在这个家庭里是沉默的存在,比起妻子和母亲,她觉得自己更像是奴隶,只能以自己薄弱的力量帮助女儿逃离这个牢笼。这个家庭的构成非常特殊,有很强的拉扯。很喜欢热带雨林里潺潺的水声,和夜晚的虫鸣。
真·晚节不保
开头懵懵懂懂,结尾戛然而止;一个一颓到底的父亲和一个面无表情的女儿。三代人的悲哀。大概基于文学作品改编,所以恰如散场时和春春聊天,这已经算阿克曼叙事性很强的作品了。“你的(父)爱从来都只停留在口头,没有行动。”不太明白的是戴恩怎么又活过来了以及为什么他们家仆人(应该是吧)要杀他?哪那么大深仇大恨啊!但总体的调子我还算喜欢,文学性很强,搭配那种东南亚湿热的雨天海边氛围,值得为此转赠了今晚《宝岛一村》的票。殖民地属性、直男父爱,看似和女性主义关系不大但时时似又都在诉说。这片子不止法语英语吧,当地马来语也有,角色们还都会说能听,真厉害。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她的作品风格真是多变,我想得去看看普鲁斯特了。内嵌中字。资料馆1号厅,五六成满。今日二连之二。今晚空调正常,户外还有些闷热,好很多了。
从质感到技术风格 一直以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的 不像是2011年该有的样子 我还是不太喜欢诗一般高深莫测的台词
让我想起另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