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装逼”老赵认为没有比“侃电影”更省钱、更易得、更便捷的方式了对吧?
既然咱想通过电影这个既高大上、又矮矬穷的艺术门类达到预期的“装逼”目的,也确实要稍微下点心思。
接下来贡献一下老赵心目中的快速装逼法!
本次《快速装逼指南》将推荐一种只看10分钟电影即可在人前滔滔不绝建立牛逼形象的观影办法。
当然老赵我仍然会拿一部电影出来分享装逼心得。
手段一、选片A:哎,昨天我去看了《星际穿越》那电影太牛逼啦!
B:可不是嘛,我上周就看了出来以后感动的我热泪盈眶啊!
A:啊?!
你上周就看啦?
B:嗯,剧情太牛逼了,男主……,女主……!
(省略无用N字对白)A:是啊,剧情真牛逼,画面也精致得一塌糊涂……(省略无用N字对白)我相信你一定听到过以上类似对白,但问题就出在其实深聊起来80%以上的人根本说不清楚影片的核心亮点在哪,90%以上的人也整不明白四维空间更多维是怎么样的形态所以选择谈论哪一类型电影就变得尤为重要!
咱们就拿刚刚颁奖的87届奥斯卡为例选一个合适拿来装逼的电影。
获奖大热门电影,这类型电影千万别拿来和人讨论。
原因很简单,看得人太多、评论的人太多、媒体大量关注高度曝光,日常在讨论这种类型电影的时候你只能引用名人名言,没法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但有一种类型片就特别适合拿出来讨论那就是“人物传记类型片”今年的奥斯卡老赵比较感兴趣3部人物传记类型片;《万物理论》《模仿游戏》《透纳先生》这三部片子我相信描写霍金老爷子的《万物理论》肯定会被大量的人关注,但问题是霍爷的量子引力论、量子场论、量子宇宙论、黑洞悖论,那确实是理解不上去啊!
不能选描写艾伦•图灵的《模仿游戏》老赵估计仅为了“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光芒也能吸引一大批脑残粉睁着空洞的大眼睛叫嚣看到了演技、回到了从前!
只剩下描写“屌丝大画家”透纳的电影《透纳先生》这一部电影可以拿来借题发挥了。
手段二、观影还记得开头咱们设定的目标,只看10分钟电影快速装逼的目标吧。
来我们看10分钟的电影整点有“心水”的梗以备不时之需!
正式介绍前,咱们还是得大致交代下电影主线,《透纳先生》是一部讲述屌丝大画家透纳(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生平的电影。
我个人估计这位爷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应该不在鄙人老赵之下,但既然有人下这么大力气为他“树碑立传”我暂且认为他比我厉害一点点吧。
他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爱画个山山水水见长。
当然上帝是公平的一个非常牛逼的人必然也有一些部分是傻X。
比如性情古怪、比如爱上了房东太太、比如没什么家庭责任感等等。
影片开头长达10秒的空景既是导演对于透纳先生的致敬!
像极了油画风格的画面一下就调动起观众审美情趣。
OK!
你看其实导演还是在开头的这2分钟内体现了非常高的技术造诣简练地向透纳先生致敬!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导演还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
在这场戏当中演员和导演需要关注的细节有很多,台词、走位、肢体动作、对白递进反应,同时还有对于角色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和精致刻画。
这个导演我相信已经吸引了你足够的关注和注意力,下面让我隆重推出、闪亮登场本片导演;本片英国导演迈克•李作为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电影导演之一,素来以挖掘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而著称。
一般演员在他手里变成好演员,好演员在他手里变成牛演员!
他的片子表面看上去技巧很普通,但实际上仔细品尝就能发现他是通过更高超的技巧让居中人物的戏剧表现力与冲突达到最高!
透纳先生作为英国殿堂级的画家拍摄这部电影导演在视觉表现上更加精耕细作!
用电影语言表现绘画手法的应用让我瞠目结舌!
但老导演并不炫技、不过火,真乃炉火纯青的影坛老英雄!
更多对本片的专业图文、视频评论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赵爱哔哔看电影、张姿势
透纳先生生命中的最后二十五年,断片似的呈现,将更多的解读空间留给了观众。
作为英国画界出了名的怪人,任何诠释其实都会有一定的片面性。
临终之前,透纳仍拖着病体,走到海边去临摹女尸。
父亲病逝,他不知道如何疏解悲伤,让妓女躺在床上,摆出生病的样子,临摹着,竟致痛哭流涕。
为什么,他始终不肯承认莎拉为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听到女儿死去的消息,透纳只是揉搓着双手,不发一言。
听着他的喘息声,加之笨重的身材,称他为一只兽物倒也是很恰切的。
皇家学院的作品展览会上,当着众人的面,透纳朝着画布上吐口水,又用手指甲刮出线条,粗野狂暴。
正如他所感受到的自然之力。
透纳将自己绑在船桅上,只为感受暴风雪的力量。
或许,只有自然的无情与狂暴能够接受并契合他同样不羁的灵魂。
影片最后,特纳立在海边,夕阳正缓缓落下,大约这就是特纳精神的写照,融于自然,臣服生命。
记忆深刻的是特纳为自己照相的那场戏,一向傲慢不语的他忽然话多起来,问东问西。
身为画家,他有些敏锐的洞察力,隐隐然感到技术革新将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当然,他爱画作,但在另一方面,又对新技术有着深深的好奇,或许还有几丝畏惧。
看着火车呼啸而过,特纳心想,这种人造的力量难道能与自然相提并论吗?
所以,他才会在自己的画作里描绘那只蒸汽船吧,他是在描绘时代的开启与终结。
女仆知道特纳的所有隐秘,始终期待着能够得到特纳的承认。
但是,看着特纳和布斯太太的房子,她彻底得失去了希望,静默离开。
布斯太太说特纳定有着博大的精神和细腻的情感,她是特纳的知音,陪伴这位老画家走过人生的最后岁月,也算是对特纳某种补偿吧!
晚年,因为过于激进的画法,备受世人嘲笑的特纳,在布斯太太的活泼的笑声中感受到了贴心的温暖。
光影,色调,情感,所有一切都必经过时间酝酿,才能制作出这样一部不乏洞见的作品。
太阳就是我的上帝,不羁而古怪的特纳,始终是自然的信徒。
如果想了解并加深对透纳艺术的了解,可以来看这部。
艺术上的梗概介绍和电影的描述不同,电影展现了中年透纳的不羁的性生活。
当遇到了布思太太,这段才像爱情的赶脚。
透纳先生用食材口水作画,真的吓到了一批学院派画家的认知。
但他真的是英国19世纪的杰出画家,著名画作《奴隶船》《雨、蒸汽、速度》等。
父子见面,亲情洋溢,谐趣满满,儿子再老也以孩童般的方式亲老父亲的脸颊。
父亲关心儿子的胡须太久没刮,儿子要睡上一觉,父亲便先在猪头脸上刮须试手,尔后在床头为儿子刮胡须。
透纳孙子的眼,是蓝色的,和他一样。
丧父之后,是要到面对妓女才哭出来。
添加红色浮标一幕漂亮。
绘画,真是一门奇妙的艺术,需要另外的眼睛。
你不会想看我这张老脸的。
她说。
我想看。
我希望我们在一起,永远在一起。
他说。
我不会去的。
她说。
然后下一个镜头是他们站在了她不愿去的照相机前合影。
可是他画的画确实很好看啊。
他神采飞扬,和她在一起,那么快乐。
你快乐吗?
The Sun is God。
他有他的热爱。
结尾动人。
他给予她光。
演员都很到位。
细节赞。
擦窗户玻璃,是为光,是两块抹布。
左边明黄暗黄鹅黄姜黄橘黄棕黄和右边的各种灰各种白糊成一团,只有靠近左下有一丢丢鲜艳的黄色小点儿。
然而,一年前,在堪培拉的国立美术馆,我站在这一团糊糊前,近乎落泪。
我看见了湖水,看见了正在暗下去的天空,看见了彩霞和倒影,看见了最美的落日一瞬,也看见了他那一刻或许闪念而过的和我自己的盘桓不去的孤独、无助与绝望。
那幅画叫做Sun Setting Over a Lake,湖上落日。
今年的英国电影节,唯一看的就是这部讲述此位传奇画家的片子。
开场十几分钟后,主角一开腔,我就心里一紧——完了完了,老式英国口音外加嘟囔嘟囔的口齿不清,这把可是要了亲命了。
结果却是,一派自暴自弃的态度,管他说啥,就也这么心安理得地看到结束。
两个多小时,在散场上排队上厕所时,前面的两位不认识的阿姨闲聊,一个说,刚看的这部怒长,so slow,不过还真是好看呢。
的确是慢。
影片从他五十几岁讲起——聪明之举,人物传记片最怕从小到大来个大事年表流水账——讲到死。
没什么太多大事儿,都是些比如老爹帮他买颜料顺带买只猪脸回家做饭啦比如被时运不济的朋友央求着借钱讨价还价啦比如跟女仆暧昧一下摸摸胸打打炮啦比如听着妹子弹钢琴荒腔走板地唱唱歌啦比如和同僚胡扯淡暗自嘲笑别人的画作啦比如出去写生和房东阿姨聊聊天啦之类的。
还期待着能看到好多画和画画的场景,却少之又少。
少却精彩。
他在画布上边吐口水边画画。
他在画室和藏品屋之间凿了个小洞,偷窥那些来买他画的人们的言行举止。
他拒绝了富翁天价收购他所有作品的肥事儿,而是把画和积蓄都赠予国家。
后话是,虽然他生前曾希望能够为自己建立一座个人美术馆,可惜终未能实现。
不过,他的画被祖国的后世子民们评选为英国最杰出的绘画作品。
惊喜的是,镜头拉近又拉近,导演借用一个玩笑,让我们得以从最近的距离清晰地看到隐藏在那幅名画“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中的那几只传说中的不可思议的却果真存在的大象。
演得真绝。
我幻想中的那个才华横溢、细腻敏感、骄傲乖戾的帅画家,却是一个看似粗暴、冷漠、麻木、怪异然后走路怪兮兮说话还唔噜唔噜呼哧呼哧的矮胖子。
这般角色还得不到最佳男主简直违背天意吧,怪不得Timothy Spall斩获今年戛纳桂冠。
(据说他专门学习了两年绘画,只为片中出现的屈指可数的画画镜头。
)爱他这么久,专程开几百公里的车看他画展,还去悉尼大学听了关于他的专家讲座,也算是多多少少熟悉他这个人。
妹妹早逝,母亲进疯人院直至去世,天才儿童,年少得志,15岁时作品就被皇家艺术学院画展展出,有钱有名,然而性格孤僻,后半生将近三十年都与父亲相依为伴,虽然有两个女儿,却也不相往来,越老越怪,无朋无友,学院的课也不好好教,搞得艺术界和皇室怨声载道,父亲去世后,更是一步步陷入抑郁,离家采风,在Margate海边的小房子里和情妇住下,病得重卧床起都起不来了还穿着睡袍不顾一切跑出去写生素描。
他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张开怀抱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热爱和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无常、模糊、混乱的方向。
真正伟大的人总是走得太快太远。
每次看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会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那抽象气概,要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才被人们所接受啊。
因此不用想也知道,当年的他,被皇室、学院和同僚所讥讽、嘲笑、排挤,“一团恶心的黄”是他得到的回应。
可正是这团“恶心的黄”,成为了后来改变了人类艺术史的印象派的诞生启蒙。
是因为走得太快太远,所以才怪兮兮?
还是因为怪兮兮,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走那么快那么远?
他太怪。
据说他有种phobia,不敢直视他人,所以一生中极少画肖像。
有些眼睛不能看进另一双眼睛,有些人没有坦然爱另一个人的勇气和力气。
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承担住他所能承担的,一个人,或一份爱。
唉说白了生命不过都是承担。
而高旗说所有坚强的脆弱的承担,期盼彼岸。
有些彼岸或许你在努力忘记,有些彼岸几乎无法却只能独行。
有些彼岸曾有最美的星空。
有些彼岸曾有最亮的阳光。
传说,死前最后一句,他说的是:The sun is God。
他后来被人们誉为“光之画家”(the painter of light),他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他叫J.M.W.Turner,特纳先生。
电影《透纳先生》说的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画家,他的一幅画里,孤独的船在暴风骤雨的大海飘摇,昏暗的边缘有一道耀眼的阳光,船上被困的奴隶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大概画的是他自己吧,孤独的透纳不被主流所认可,但内心始终充满悲悯和希望的光,这些化为力量呈现在画面,也呈现在他的人生。
通过透纳的生平了解到,他的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从电影里看到父子关系融洽亲密,这也许弥补了母亲所不能给予的情感,成为他生命里的一道光。
电影里有两个关系对比明显:一是透纳和他的女仆,在两人的关系里,透纳就像阳光,女仆就像影子,看得出她很爱他,但是卑微而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透纳在她眼里就是个皇帝吧,被“临幸”时看得到她眼里的光芒。
另一个是透纳和布思夫人,两人相互欣赏,照耀着彼此,在窗户边两人相视,没有羞涩,也没有激烈,如同安安静静的暖阳,当透纳在走廊上情不自禁地拥抱和抚摸她时,布思夫人推开了他,带他到自己的卧室缠绵。
女仆需要透纳的光照在她身上,她没有自己的活力,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像一个附属品,既不会挣扎,也不会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后来透纳越来越少地呆在老房子时,她渐渐枯萎。
与此相反,布思夫人自带光芒,她欣赏透纳,也欣然接受他的爱意,她不是随便的人,但会主动抓住自己的幸福,为了和透纳在一起,她愿望换个新的房子,为了和她在一起,透纳愿意被人当作布思先生,当透纳死去,布思夫人回忆起他时,脸上浮现出幸福。
这两个电影中呈现的关系,在现实中很普通和常见,你看到过吗?
主演的小个子蒂莫西·斯波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老演员,在很多电影中亮相配角。
个人则主演过人物传记《最后的绞刑师》,标准的英伦范。
所以在看《透纳先生》简介时,我冲的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旧时代英伦味道。
一如传记电影的无趣和我对透纳本身的探知,140分钟算不得精彩迭出。
但电影本身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叫人为之陶醉魅力,在道具和画面的功底上面,透纳先生是可以拿满分的。
还有蒸汽时代的迷失,画匠们的彼此刻薄,让你想起《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窘迫的画匠,他们原就是一个时代的味道。
前方高能慎点:本文不是影评,而是赤裸裸的剧透。
某蛆的碎碎念▎某蛆年幼时虽然临摹的是俄国希施金、列维坦的风景画,写生时是印象派那一套技法,但是心中的风景画大师则是柯罗和透纳。
无奈某蛆是个对艺术史不求甚解的文盲,这次就随着电影【透纳先生】来围观下透纳吧。
2009年的时候,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泰特美术馆藏的透纳绘画展,某蛆终于和心中的男神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透纳14岁就进入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第二年就被研究院接受。
之后更是“光之画家”光环缠身,几乎每年都会有作品被研究院展出。
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天才儿童,某蛆一直以为他是这样的...
自画像,Self portrait , oil on canvas, circa 1799英俊帅气,才华横溢,桀骜不驯。
万万没想到,电影中,应该也是现实中的他是这样...
一个丑陋肥胖性格乖张的怪兽。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没有PS的年代,我们画家自己造啊。
也许这正是透纳不画肖像画的原因——他无法面对自己,亦无法面对他人。
电影是在透纳式的风景中开始的,两个荷兰农妇闲聊着穿过了镜头,走过了写生中的透纳,经过了年少轻狂的他置身于这片自然中,专注而深情。
回到英国家中,面对患有皮肤病的女佣汉娜(Hannah)的嘘寒问暖,透纳的态度则是傲慢轻蔑,但女佣的眼神中却是仰慕和爱意。
她渴望他的倾心,可他只有粗鲁地抓她的胸,摸她的下体,他对性的需求和对情感的逃避,这种畸形的关系注定只能使她成为透纳泄欲的工具。
年迈的父亲,在透纳母亲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无限地溺爱着他,身患哮喘,还在为他添置颜料,制作画布。
而他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和老父嘲笑想要举办家庭聚会的叔叔。
(同时老父还是他的经纪人,刻意营造的黑暗与光明,点亮了他画作的精彩。
)突如其来的丹比夫人(Mrs Danby),带着他的两个女儿,以及新生的孙女,他无法面对她们,无法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她们,只得用傲慢的语气把她们赶出画室,愤怒,宣泄给画椅。
寒暄两句漠不关心的女儿们和孙女,他便一走了之。
为什么小女儿在学法语和音乐,在接受系统教育,阅读、写作、数学和地理,就如同中国的四书五经六艺,这是上层社会的文化。
但她们看似成功的父亲,其实只是贵族们的宠儿,装饰房间、描绘聚会的画匠。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The Lake, Petworth: Sunset, a Stag Drinking c.1829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The Lake, Petworth: Sunset, Fighting Bucks c.1829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Chichester Canal c.1829(透纳问勋爵有没有考虑把牛更换成现代化的农场设施,勋爵则说没有什么比牛更强的了。
)
透纳忧伤地看着柯金思小姐(Miss Coggins),随着她的琴声低吟着:“Remember me, but ah! Forget my fate... ”(记住我,但是忘记我的命运...)(Dido's Lament, by Henry Purcell, 巴洛克时期英国音乐家。
)一首爱的悲歌,结局也只是他的默默离去。
(柯金思小姐最开始弹奏的是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根据透纳画作年份推断,彼时贝多芬刚去世两三年左右,1827年。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The Artist and his Admirers 1827充满激情的创作,也只是贵族的笑柄,像个小丑一般痛苦地表演着。
当贵族们还在沉睡时,他已经和太阳神约会:“早晨的好处是,阳光比较微弱,不会那么刺眼。
”他就是那道微弱的朝阳。
随后他来到了马尔盖特(Margate)写生,认识勤劳朴素的房东太太,布思太太(Mrs Booth)。
和曾在奴隶船上做过木匠的布思先生的闲聊,使他陷入沉思,也许正是他的《奴隶船》的来源。
“人类...”少年时的透纳在马尔盖特学习生活过几年,可惜回忆中更多的是因瘰疬去世的小伙伴,也许他也想起了早逝的妹妹和精神失常的母亲。
在萨莫维尔夫人(Mrs Somerville)面前,透纳收起了傲慢,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她,看着她带来的光的试验。
透纳露出了他对未知的好奇。
萨莫维尔夫人是懂他的,虽然他说着只言片语,但她知道“宇宙如此混沌无序,而你让我们看到它”。
科学和艺术在此相遇,两个人相视一笑,胜过千言万语。
(Mary Somerville,某蛆搜索了一下这个女人简直就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科学界的维多利亚女王...电影中的试验原理请参考她的《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的磁性》(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Violet Rays of the Solar Spectrum,1825),某蛆作为不懂英语不懂物理的文科生,真的很想知道原理是神马啊...)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e Grisons exhibited 1810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 exhibited 1812(透纳早期的风格还是当时主流的历史题材,不过这幅《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已经有了被某蛆称为“滚筒洗衣机”式构图的透纳风格的端倪。
)“色彩是相对的。
”但是研究院的画家们看不透这点,他就像一片雾霾中的星星之火,默默地向前探索着。
(电脑上的整张截图是灰色的基调,只有在透纳那块区域正如一块有色玻璃罩一般散发着一阵黄绿色的光。
手机上变弱了...)
(抱歉没找到这幅画)透纳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父亲的溺爱与保护,给了身处在这个畸形的家庭畸形的社会中的透纳最大的支持与慰藉。
病重还在为儿子做画布的父亲,就带着这份身影离开了相依为命三十年的透纳。
(顺便吐个槽,国画是表达意境的典范,而现在国内的影视剧竟然还要靠独白或者旁白来说明主角的心情...)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Death on a Pale Horse (?) c.1825–30(这是某蛆在展览中意外发现的,也是透纳作品中某蛆最喜欢的,《白马上的死神》。
)父亲走后的透纳,变得更加乖张。
(希望通过读书学习引起透纳注意的女佣,仍然只是他的泄欲工具,甚至得不到一个吻。
)
(这个背影让某蛆想起了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里德里希的《雾海上的旅人》)他只得回到一直给他慰藉的自然之中,一路又来到了马尔盖特,再次见到布思太太。
布思先生的离世并没有带给她太多的悲伤,她看过了太多的生生死死,带着一份生活的智慧,问透纳:“你还在画画吗?
”透纳笑了。
(剑拔弩张,针锋相对)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Helvoetsluys; - the City of Utrecht, 64, Going to Sea exhibited 1832
John Constable, The Opening of Waterloo Bridge (‘Whitehall Stairs, June 18th, 1817’) exhibited 1832
画展上他开始抢风头,对他的朋友们的作品评头论足,只是调侃的玩笑,而对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则是不怀好意的嘲讽。
(我不太了解八卦也不懂艺术史,为神马透纳要这样对康斯特勃...不过“贵圈真乱”你懂的...某蛆觉得可能是透纳发现自己在当时的风景画领域玩不过康斯特勃了吧...)康斯特勃只留下一句:“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哗众取宠)。
”(He's been here and fired a gun.)赌气离开。
(可惜五年后,与透纳齐名的风景画大师康斯特勃去世,1837年。
同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成为日不落帝国。
)竞争变得激烈,而他开始寻求转变。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Staffa, Fingal's Cave, 1831 to 1832, Oil on canvas,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海登大闹画展之后,Turner's Showtime)作秀结束的透纳又来到马尔盖特,被称赞的布思太太却说出了“别人刻意的恭维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的价值”这样充满人生哲理的话,透纳知道,他找到了爱。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Snow Storm -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exhibited 1842真正置身于风暴之中,才真正感受到了,未来。
透纳开始了典型的梦幻的“滚筒洗衣机”时期。
(某蛆擅自起的名字,就是这么任性。
)新的风格总会充满争议,而在这嘈杂声中,富二代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成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刚开始,透纳是不相信他的,加上自己的孤僻的性格,对罗斯金那真是各种冷嘲热讽,但我们的二代仍然尽(他老爸的)全力支持透纳。
真爱啊。
J.M.W. Turner, The Slave Ship(1840).Oil on canvas.90.8×122.6cm,Museum of Fine Arts,Boston.由于缺席女儿的葬礼,面对丹比夫人的“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
”的指责,他只能攥紧拳头。
他不是不痛苦,他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无法面对这个只指索取的歇斯底里的女人。
再次去马尔盖特,这次镜头里的船,已经是新型的汽船了。
帆船时代结束了。
看着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透纳说:“过去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展望未来。
”
J.M.W.Turner,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1838, National Gallery, London.新的交通工具出现——火车。
透纳如痴如醉地看着这个钢铁怪兽。
新时代来了。
(看!
本雅明的灵光)
J.M.W.Turner, Rain,Steam and Speed–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1844, National Gallery, London(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
但维多利亚女王在透纳的新画面前,只觉得它们是“A dirty, yellow mess.”(一坨脏黄色的垃圾)他的艺术开始在当时人的眼中变成了精神病的象征,被愚弄,被讽刺。
他只得默默承受这一切非议。
对罗斯金夫人说:“Sublime.(绝美。
)Loneliness...(寂寞...)solitude...(孤独...)'tis not the same.(它们截然不同。
)It will come.(它终会到来。
)Love.(爱。
)”历史性的相遇。
与其说摄影砸了画家的饭碗,不如说摄影解放了绘画。
当他得知摄影师马亚尔(Mayall)拍到了尼加拉瓜瀑布的彩虹时,他说:
“很快画家将会走遍全世界。
”
(某蛆好事找来的银版摄影的尼加拉瓜瀑布,以及马亚尔拍摄的透纳。
确实有见网友毁三观的感觉啊...)拒绝了土豪收购,决定把作品全部捐给国家的透纳,开始了田园般的作画生活。
幸福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Norham Castle, Sunrise c.1845(某蛆第一次见到这幅画的时候,感叹透纳已经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画家,他更是印象派的先驱。
完爆莫奈的日出啊。
)研究院的新画展。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The Woodman's Daughter, 1851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Bt Mariana 1851
Ford Madox Brown, Chaucer at the Court of Edward III 1856–68
(先生的表情,臣妾看不懂啊。
)普利斯医生(Dr Price)说正是因为他那幅非凡的画作才选择乘坐火车从马尔盖特来给他看病。
时代变了,但他不会是一个无足重轻的人。
向旧世界的夕阳道别,迎向新世界的朝阳。
正如同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狄更斯那句被用了无数次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麦克卢汉说:“艺术是对付下一次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后果的、准确的、超前的知识。
”如果能让人们相信这一点,会不会人人都成为艺术家呢?
(这句其实也是他说的。
见《理解媒介》,p.86)用09年中国美术馆透纳展的结语作为结束也献给透纳先生“真正的大师,是既属于时代又超越时代的人。
”p.s.某蛆刻意回避了一个角色,画家海登。
Benjamin Haydon,一个悲剧的画家。
女佣汉娜这个角色太出彩,但也太让某蛆心痛,所以没有着重分析她。
大家自行在电影中感受吧。
还有两个点没看懂:一是贵族聚会唱的嘲笑侏儒的歌。
(主要是听不懂。
另外这是维多利亚时期贵族们的笑点?
)二是透纳吐槽富二代罗斯金的梗:“a steak and kidney pie or a veal and ham pie?”了解的朋友欢迎留言给我。
通無志Annals of Nothingness是故言君子, 以無措為主, 以通物為美. 君閎而懋之, 通物以性, 成身以行, 應事以理.
「很快,画家们会扛着一个盒子走遍世界,就像修补匠一样,而不是手臂下夹着画板。
」这是主角约翰·透纳在照相馆对摄影师说的一句话,也是本人认为他在《透纳先生》中所说的最为振聋发聩的两句话之一。
这句话果然精准预言了后世的情形,看看如今,不光是画家,就连普通人也能拿着照相机或者手机到处留影,绘画的功能被削弱了很大一部分。
相比诗人和文学家(诸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等),英国的艺术家们显然没有欧洲大陆上的同行们名气响亮。
至少对于吾辈接受大众化普及教育的人而言,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在音乐或者绘画领域的名家也要比英国更有耳闻。
事实亦然,直到约翰·透纳在十九世纪横空出世,英国的绘画才看到了曙光。
可以说,在他之前,英国画大抵走不出国门,而在他之后,则已能与法国意大利并驾齐驱。
但即便如此,约翰·透纳及其作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低估,部分作品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地下室中埋没了数十年也没有人在意。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学术界才重新掀起了一股研究透纳的浪潮,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才重新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高度评价。
2014年,英国导演迈克·李执导的《透纳先生》在戛纳电影节一经上映便斩获了金棕榈奖,而饰演透纳的蒂莫西·斯波也凭借卓越的表演荣膺最佳男主角的头衔。
迈克·李和蒂莫西·斯波何许人也?
前者是与肯·罗奇齐名的英国国宝级导演,向来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而后者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高材生,最知名的形象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几乎为其量身定制的那只大耗子「小矮星彼得」。
两人结缘于1996年的《秘密与谎言》,此后斯波便成了迈克·李的御用演员,李导演将摄影机对准平民生活的创作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蒂莫西·斯波的优势:蓝领阶层的家庭背景、伦敦南部的工人口音、扎实出色的戏剧功底、以及「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方式。
两人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命中注定。
《透纳先生》也是一部典型的「迈克·李」式作品。
导演没有使用惯常的纪录片手法,而是以散文化的方式和琐碎的视角对透纳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真实展现,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平衡,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灵魂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由于透纳被誉为「光的大师」,因此迈克·李为了生动表现透纳的生活和创作常态,在镜头中精准把握了光线和格调,生动还原了透纳作品里的风景与构图,营造出一种维多利亚时期水彩画般的梦幻质感。
约翰·透纳本人相貌粗陋,不但自己因此很少画自画像,甚至被画过《自由引导人民》的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描述为:「英国农夫般的外貌,穿着肥大的黑色外衣、宽大的鞋子,举止生硬而冷漠。
」为此,导演专门给角色定制了衣服和发型,再配合蒂莫西·斯波粗短臃肿的身材,一个邋遢滑稽的形象跃然屏上:像个笨重的怪物般咳嗽、颤抖,下嘴唇骄傲地撅着,流露出对世俗不以为然的神情。
为了找到透纳的感觉,斯波特意向英国艺术家蒂姆·怀特求教,一学就是三年,包括艺术通史、美学理论、颜色调色、绘画技法、以及透纳的标志性画法,直到有一天居然以假乱真地临摹出了透纳的名作《暴风雪——港湾出口的蒸汽轮船》。
而且为了模仿老年透纳的嗓音和状态,斯波大部分时候都在含着一口老痰说话,甚至一个月不洗手不洗头,指甲和脖颈散发出难闻的恶臭。
正是其完美地诠释了约翰·透纳,戛纳影帝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约翰·透纳,称得上是「天才」与「怪物」的结合体。
在绘画领域,透纳是个十足的天才。
他在绘画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便是将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
比如在影片里出现的《奴隶船》、《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中,人物在大海、巨浪、暴风雪等狂暴的自然现象面前显得无比脆弱渺小,折射出透纳悲观的自然观:人类永远无法与大自然较量匹敌。
无怪乎英国诗人丁尼生评价他是「风景绘画中的莎士比亚」。
他另一大贡献是对后世印象派的启发。
晚年的透纳自成一派,距离精致有度的学院派主流渐行渐远,对色彩、光线和大气的理解更加提纲挈领,画出了一大批抽象性的风景画。
就像片中表现的那样,虽然被当时的论调讥讽奚落,然而却比印象派先行了半个世纪,莫奈、雷诺阿等后辈们都没有忘记这位卓越的英国大师在光与影的道路上早就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这些成就与透纳本身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他对绘画的痴迷。
影片中的透纳几乎不是在作画就是在去取材写生的路上。
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丹麦,无论崇山峻岭,还是峭壁险滩,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每次旅行归来,总携回大量的草图笔记,成为他日后作画的原始素材。
其次是良好的人文素养。
历史上的他有着为画配诗的习惯,时而引用他人的诗句,时而自己临时发挥,颇似中国画中诗画交融的传统,而影片中亦有他吟诵诗篇以及与女琴师谈论音乐的桥段,是这些素养奠定了他的创作品质。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那就是透纳有着一颗敢于尝试、格物致知的好奇心。
比如他为了探索色彩,会将日常食材、口水浓痰掺进颜料里作画,影片中的他甚至直接向画板吐痰;又如67岁的他让水手将自己绑在轮船的桅杆上足足四个小时以便观察暴风雪,后果是得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再如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火车开始大量出现,他敏锐地将其纳入视野,为风景画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影片中还安排了一幕有趣的场景,身兼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萨默维尔夫人前来拜访,当场演示了让铁针带上磁性的实验,或许这便解释了透纳暴风雪的画法是受了电磁学理论影响的传闻。
可是在生活上他又像是个怪物。
透纳的自理能力很差,50多岁了还要父亲为他打理日常起居,从采买画具到处理业务、甚至连刮胡子也要老爹代劳。
而在情感上,他认为婚姻与艺术不能共存,因而终生未婚,直到死后公布遗嘱,众人才知道他曾与一位朋友的遗孀生过两个女儿。
在影片中,他和这位丹碧夫人分居多年、势同水火,虽然自己靠卖画不愁吃穿,但对两个女儿却漠不关心、一毛不拔。
他还时常光顾妓院,把陪伴照顾自己多年的女佣汉娜作为泄欲工具。
影片并未回避透纳粗暴无情的一面,真实表现了他的七情六欲。
他对艺术的狂热,同他与生活的格格不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约翰·透纳于1851年12月15日在伦敦切尔西的家中逝世,望着从窗口洒进屋内的光芒,留下了「太阳就是上帝!
」的最后遗言。
与史实相符,影片中陪他走到人生尽头的正是他晚年的伴侣布斯夫人,而老宅中只剩下女佣汉娜孤苦伶仃的佝偻背影。
透过斯波的眼睛和他手里刷刷点点的画笔,我们见识到了透纳充满争议却又辽阔壮丽的一生。
《透纳先生》中没有美丽的女人,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仔细回味,全片渗透着淡淡的伤感,亦不乏宁静致远的和谐韵律。
多说一句,透纳生前有一桩未了心愿:创立基金扶助有才华的贫困青年艺术家。
直到1984年,泰特美术馆帮他实现了这一遗愿,用「约翰·透纳」这个名字命名了英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
对了,影片里这位大画家还有另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当有一位商人准备出价10万英镑购买他所有的作品和手稿时,透纳断然拒绝,云淡风轻地表示要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
「我希望以后能见到自己的作品在同一个地方展出,所有的画都能免费地被公众欣赏。
」 ♑
一直想找《透纳先生》来看,十九世纪、英国、油画、人物传记……有了这堆料,无论谁来掌勺,端出来大概都是我的菜,何况主厨是英伦大师迈克尔.李。
画面美极了,一百五十分钟,等于游览了一圈伦敦美术馆里收藏的风景。
摄影师和导演得烂熟于胸多少幅名画,才能用镜头进行这样的一次临摹。
每个细节都如此精心,好象音乐演奏到最舒畅的乐章,一串音符理所当然,又妙不可言地出现在那里。
人们常用的饕餮、盛宴都不确切,没有那么堆砌、刻意,只是自然而发的一次闲适旅行,可那是英格兰啊,举步、驻足,已成画境。
镜头多次用门框代替画框,镶嵌起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女房东是怎样倚在门前,和往来的街坊拉家常;画家和他的伴侣是怎样在窗下作画、缝纫,各自相安;一只猫是怎样无声无息地跃过地毯;无人的画室里,灰尘是怎样在一束晨光中翩跹起舞……我不知道别人对此情景是何感觉,但它们常使我心醉神驰,当我得以好好体会的时候。
近来又爱上英国骨瓷杯,想通过这泥与火的结晶,将那个年代的美术、工艺、举止气质,以至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细细赏玩。
这部电影对我是同类的享受,听他们用普鲁斯特的语式兜着圈子客套虚伪,我那个乐不可支啊,无法言表。
透纳先生也很美,虽然他形同怪兽。
除开那些熟透了也就那样的人,基本上当人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太在意不相干的人眼中自己的美丑。
房东太太在接收到透纳突兀的赞美,开怀大笑之后,冷静地说:“旁人随意的赞美根本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价值。
”房东太太真好,难怪透纳后来会爱上她。
自信?
淡定?
似乎都解释得不够,认清自己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何而来,在离去之前,又可以做些什么?
找准了着力点,你才可能站立出自然的姿态,而一个人的姿态,与众不同的心灵的倾诉,才是他的美丑高低。
要知道美不是揽镜自赏,更不是博取廉价的欢呼,美是映照在真正理解、欣赏你的人眼中,自己那真实而舒适的样子。
所以,肤浅的夸赞只能带来一时虚荣,直刺人心的共鸣才会终生铭记,感激涕淋。
房东太太不象我这么啰嗦,她头脑清楚,行事简洁,一生做了三次寡妇,却还能在甩开膀子劳动时,想起那些曾经走近又最终离开的男人,露出一脸宽慰的笑容。
她的悲伤,沉醉都适可而止,任何一个人,一种情绪都无法让她偏离自己的轨道。
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让她敢于爱和施予,懂得热情关怀,又知道进退分寸,象一杯英国红茶,温暖而含蓄。
藏在她世故背后的明慧,终于被透纳先生所发现,“美得象阿弗洛狄忒……”他终生踏遍山川,孜孜作画,寻找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而优雅的灵魂。
爱情从不迟到,它只是在你真正准备好以后,才刚巧发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太耳熟的一句话,这部美透了的电影向我们又再重复了一回。
透纳先生不仅长得象怪兽,而且心肠冷酷,为人孤僻……可真的是这样吗?
透纳欣赏着红颜知已的物理学家,素昧平生的琴师,虽然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描述着世界,“象两种颜色,彼此独立而存在联系”,心意相通的时刻,无需太多言语,就能看见对方的渊博、高雅。
他当然也爱女房东,因为那个女人懂得男人终极需要的,既不是血缘与婚姻的束缚,也不是赤胆忠心的奉献和仰慕,最后让他们愿意且敢于投身其中的,其实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陪伴:你有你的爱好,我有我的游戏,而我们,亦可以有共同分享的乐趣。
正如电影里那个隽永的画面:在阳光柔媚的大窗前,透纳踌躇满志对着他的画架,房东太太在一旁穿针引线,自在绣花。
一个小节完成了,画家哼哼着自编的打油诗,象孩子一样蹭到她的身后,揉捏她的乳房……可当目光落在画布上一处不甚满意的小地方,他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带走,操起画笔,扔下她在一旁,象只永不安定的猴子,奔回了属于他的森林……房东太太并不失落,她知道他从来不属于她,每个人拥有自己就足够了,剩下只是喜欢,作伴。
透纳先生不爱他分居的老婆和孩子。
因为在那个家庭里,没有人理解、关心他的绘画,只有通过亲属关系的不断索取而已。
他对亲疏的界定只来自于灵魂距离的远近。
透纳夫人贬低,甚至诅咒他的画,目的只想浇灭他的热情,把他改造为符合自己心意,容易控制的丈夫角色。
可越是这样束缚,就越让天性自由的男人渴望挣脱,南辕北辙的关系,伤害了彼此,也伤害了无辜的子女。
电影里特别高竿的一场戏,是透纳夫人向透纳先生报丧,埋怨他缺席女儿葬礼的那一段。
同样是在一扇冷暗的门框里,透纳先生硕大的背影切割开窥探他脸色的女佣和另一边怒不可遏的前妻。
当透纳先生冷漠地说出:“I feel sorry for your loss. 对你的遭遇我深表遗憾”之后,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喋喋不休的透纳夫人牵引,但如果你留意,便不难发现画面一角透纳反剪的双手,才是这场戏暗藏的主题。
从一开始手指的烦躁、不安、抖动,直到前妻质问“How can you have no feeling?
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
”透纳先生的十根手指突然紧紧扭在了一起,刀绞于手,刀绞在心。
也许他不是不痛惜女儿,只是眼前这个永远歇斯底里的女人让他无法沟通,永久地失去了表达的意愿和能力。
他只想逃离。
或许是天赋让他与众不同,透纳先生常常找不到合适的途径与“凡人”沟通,这种时候,他每每会从胸腔里发出一种奇怪的,沉闷的,咕噜咕噜的声音,这有点象我的狗,对人类的不理解,有点轻蔑,有点失望,有点放弃,也有一点点生自己的闷气。
透纳对栖身于他的女仆也极为冷漠。
甚至久别重复,也只是粗粗地捏一捏乳房和私处,她对于他,仅仅是一付熟悉的器官而已。
透纳从心底里看不起她老鼠样的猥琐、晦暗,跟愉快明朗的房东太太相比,她遭遇的艰难并不更多,但却连自尊的企望都从未升起。
透纳的道德并不完美,但他的生命却充满勇气,他渴望与人并肩,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人的乞求和绑架,就施予怜悯。
尽管如此,编导在电影的末尾,让透纳先生在弥留的幻觉中,轻轻唤出了女仆的名字,他也不是不感念她的忠心耿耿,可对于一个不懂自己灵魂的人来说,他到底也拿不准她效忠的是感情,还是一种生计。
这有点象袭人对宝玉,不是不好,也不是不亲,只是她的感情够不着那么高而已。
和老鼠相比,透纳先生同样无情于那些围绕着他的“苍蝇”,那些仗着钱财和权势,企图假扮灵犀,接近或收买他的人。
他从墙上的小孔里蔑视那些在他的画作前呆若木鸡的人,挖苦嘲笑那些忸怩作态、附庸风雅的贵族家庭。
所以,他也习惯于藏匿自己的身份和名字,以躲避并不关心绘画的人仅仅因为他的名气而感兴趣于自己。
他是尊重自己从事的绘画,才不肯拿这个做话题去应酬讨好各种关系。
他拒绝了暴发户天价的收藏,因为这不符合他将作品捐献博物馆,让全世界真正爱好艺术的人能够尽情欣赏他创作的野心,他愿意被收藏,但不愿意被投资、贩卖和炒作。
失去了理解的基础,十万英磅的出价,也只是“旁人随口的赞美,根本毫无意义。
”相反,对于落魄潦倒,众人皆谤的另一位画家海登,透纳却暗藏着同情,尽管这家伙不停向他借钱却又大大咧咧贬低他的作品。
他并不在意,不在意这些竞争引发的醋意,他同情他,只因了解海登深不见底的绝望与心如烈火之激情。
当海登向他诉说自己的孩子如何贫病死去,因为买不起坟地,只好不断挖深小小的墓穴,以便把孩子们的棺材一个叠一个地塞进去……透纳眼里的悲悯就如同他听到垂死的黑奴被贩奴船活活扔进海里时一样深切,透纳的同情心,象阳光一样撒向了全人类,却偏偏照不到自己身边的方寸之地。
话锋一转,海登突然走神道:“……死去的孩子,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绝好的绘画主题?
”这群画画的疯子!
与之呼应,电影尾声处,已经听见死神召唤的透纳,一听说有女子溺亡,便从病榻上一跃而起,他要去画那尸体,水中苍白的面庞,在他看来,是犹如睡莲花般的美丽。
透纳和海登压根是同一种人,带着上天的使命而来(只不过海登半途丢失了密函),用画笔记录世界,芸芸众生,生死悲喜,都只是他们入画的材料而已。
然而,他们的创作又似乎替我们打开了另一双张望世界的眼睛,海洋无比壮丽,山川如此多情,当它们被一笔一笔载入画布,我们突然发现通过画家的眼睛,这一切原来还可以具有多一层的感情。
所以电影里那位医生会说:“透纳先生,没有你画的蒸汽火车,就不会有我后来的旅行。
”非常喜爱这句对白,轻轻的一句,向我们解释了艺术如何会被有缘于它的人转化为生命的源动力。
因为一幅画一段音乐,飘洋过海地奔波旅行;因为一本书一首诗歌,不可救药地坠入爱情……美与善,天生一体,对美的领悟常常会让人自然而然地选择向善趋近,就象流水追逐大海,花草望仰望阳光,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这种指引,因为它让我们的生命不单只是生存而已。
艺术让我们来此一遭更具有了美的涵义。
随着光影印象派的启蒙大师透纳先生一声“太阳就是上帝!
”的遗言,漫长的电影终于结束……我的窗外已是黛青色的黄昏,细沙般的飘雪还在无声继续,院子里厚厚的雪地上,留下兔子横穿而过后,那一溜儿灵动的足迹……我想起透纳先生的爱情和他独特的美丽,大概就是所谓“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即便无人经过,无人识得,“孤独的沙漠里,冰雪里,一样盛放得赤裸裸”。
片子太长,看的有些烦。艺术家的伟大一生
都是哪里找来的演员,演的很接地气。那个女仆把我看呆了。事实证明即使没有太多情节,有意思的人物依旧可以带领一部片子。摄影师试图把风景拍的像他的画作一样,让观众从他的眼里看世界。沉稳,真实,大气。
咋这么多bbc熟脸呢
上海电影节第十五部收官@艺海。迈克李御用大集合,刚看完这几位阿姨在另一部电影里的好姐妹设定突然又到了十九世纪的英国还有点出戏…人物刻画的蛮立体饱满的,留白不少就如透纳的画。
一部合格的传记电影是什么样的?是要着眼于其人生的关键节点与转折时刻?还是要巨细无遗地展现某一阶段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妥帖的,但作为人物生平故事的补充、深入其内心世界似乎也未尝不可,《透纳先生》就是这样一部传记电影。迈克·李从透纳的晚期创作出发,通过旁人眼中的透纳,来缓缓揭开透纳眼中世界的神秘面纱,评论界从盛赞到挪揄再到极力贬低的过程,亦是透纳风格转变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有意无意地让光充盈于画面,在一些关键时刻更是完美地展示了透纳眼中“不可测的大自然”,空气中的水汽、雾气和蒸汽在这一瞬间与光线交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无限的未知,透纳所做的,即是用丰富的色彩与笔触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刻,正如詹森所说:“透纳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生命的微不足道以及人类在面对全能宇宙时的努力。”
摄影太美。没有大起大落的drama,而是用琐碎的片段,波澜不惊地串接起透纳的后半生,连拉斐尔前派的兴起和世博会水晶宫这样的十九世纪中叶大事件都暗示着一笔带过。23分钟处唱的那段珀塞尔太动人。
画面挺美,有头也算挺个性
画面光线绝美 跟透纳作品一脉相承
服化道是绝美的,但是这剧情实在稀碎,拖沓。
【C+】迈克·李拍单一人物写作的时候总是差了一些灵气,很多设想似乎都为了表演而让步,但是比「维拉·德雷克」好在更克制,打光很考究,镜头时而如同作画一般,仿佛看到透纳眼中的世界。
感觉还可以 Turner其实是个真画家
只能说透纳看起来真的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家伙~以及虫尾巴的人中怎么会那么长啊,他的每次呼哧都让我深感不适,饶命,艺术家就一定要这样表现与众不同吗
很讨厌这样的片子,琐碎,不知所云,还长达2个半小时……
一盘散沙。
"Sublime but contradictory yet harmonious." 夕阳西下作画的特纳 电影色彩美得能让人沉住气
一击致命的场面调度,“根据电影自身的本质,从其可见的、骤然的、机械的持续性中去探求运动的概念”。电影里透纳死后的那段与森熏漫画《艾玛》里老师死后的那段,是在不同媒介形式上的异曲同工。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色彩光线还原透纳的世界。Timothy Spall演活了这位像狮子一样的、不完美的真实的人。
每次闪到特纳先生的性生活片段,我跟旁边的姑娘都一脸无语,尴尬。这个时候,我作为观众,觉得受到了冒犯。
我必须说这个故事是比较零碎的无聊冗长而让人不舒适的,但里面美好的画面还是让人很愿意看完这部作品,看完以后回味一下,又觉得对这么一个画家的轮廓还是慢慢清晰的,可能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吧。总之想看到被剧情吸引什么的,就不要看着电影了 20150328
not my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