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突围

大突围,Big Break

主演:任天野,敖子逸,艾米,王劲松,袁姗姗,黄小蕾,刘威,平田康之,吴军,来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大突围》剧照

《大突围》剧情介绍

《大突围》长篇影评

 1 ) 无悔青春,不负韶华

没有被神化的个人英雄,这就是一场抗战时期普通人面对敌强我弱的围剿逃亡。

一群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天之骄子们,带着原有的骄傲和对抗战的一腔热血,还沉浸在如过家家般的日常训练中,平静就被突如其来的敌人围剿所破灭。

战争当然是残酷的,当身边的人一个个残破的倒下,当总是不放心自己想法设法偷偷送烧鸡的忠叔悄然离开,当才华横溢却尚未再见面的表哥噩耗传来,当刚在战场见面就为掩护队伍撤退而吸引敌人的嫂子无畏牺牲。

当尚在萌发的懵懂爱情女孩含泪逝去,当再见已是家国立场对立的朋友……曾经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富家少爷在炮火和鲜血的洗礼下,拿起枪蜕变成为信仰更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老戏骨的演技不用多说,这群大学生群友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不用刻意表现,真实的慌乱更让人能感受到直面死亡的恐惧。

虽然剧情和剪辑略显不足,但情感的演绎自然生动,也让观众了解了抗大一分校突围的历史事件。

无悔青春不负韶华,每一时代都有为了家国情怀和民族荣耀而奉献的爱国者。

 2 )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电影情节围绕着抗日大学的学生们展开,他们面对日军的围剿,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

影片试图展现学生们在困境中的团结与勇气,但剧情发展显得有些仓促且缺乏深度。

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处理过于简化,导致观众难以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压力和复杂性。

角色塑造方面,《大突围》有其亮点。

比如对女性生理期的关注,虽然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不符合历史实际,但它确实反映了创作者对抗日题材中女性角色的一种新思考。

此外,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互动也展示了年轻人之间的友情和支持,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战斗场景是《大突围》的一大硬伤。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显得不够真实,缺乏组织性和策略感。

尤其是在突围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应更像是混乱中的逃生,而非有计划的军事行动。

这不仅削弱了故事的紧张感,也让观众质疑这些角色是否真的接受了足够的训练来应对如此严峻的局面。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大突围》还是成功地触动了一些观众的心弦。

抗日题材本身自带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看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和牺牲时,很容易引发泪点。

但是,由于剧情设计上的缺陷,这种情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升华。

关于2.6万名大学生作为群演的说法,实际上并未显著提升电影的质量或视觉冲击力。

这些群演的存在感较弱,未能有效增强场景的真实性和规模感,使得大规模作战场景看起来不如预期震撼。

《大突围》是一部意图良好但执行欠佳的作品。

它对抗日战争期间年轻人精神面貌的刻画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剧情逻辑、战斗场面的真实性以及整体叙事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对于一部旨在纪念历史、传递正能量的电影来说,《大突围》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希望未来的创作能够更加注重细节打磨,让这类题材的影片不仅感动观众,更能教育和启发人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

 3 ) 边看边哭!2.6万大学生参演的电影《大突围》今天上映!堪称2024最感人战争片

26000名大学生参演、之前引发网友关注的抗日战争电影《大突围》今天正式上映了!

国产电影中比较稀缺的聚焦抗大的一部战争电影!

电影《大突围》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抗大一分校)的17岁新学员苏凡(敖子逸 饰)为视角,讲述了抗大一分校师生面对日寇的“铁壁合围”,齐心协力从临沂大青山奋勇突围的故事。

抗大一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属12所分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行军转移和参加战斗最多的一个分校。

这所分校在山东培养了军、政、地干部9840名。

培养地方干部共2000人。

参加抗大学习后来成为元帅的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少将366人。

所以《大突围》影片中所描绘的抗大青年学生,都是日后的栋梁之材!

电影《大突围》由任天野、敖子逸、艾米领衔主演,王劲松、袁姗姗、黄小蕾 、刘威、吴军、来喜等特别出演,阵容较强。

《大突围》的男一号,22岁的敖子逸,曾在首映礼现场,分享自己拍摄时印象最深刻的戏,一名临产孕妇在战场上生孩子的那一幕,一边是炮火连天,一边是新生儿的诞生,一边是抗击敌人冲破黑暗,一边是新希望的诞生!

《大突围》将制作成本都用在了战争场面的制作还原上,为了保障影片的品质,剧组搭建了37个大型实景,制作道具超过10万件,而且都是根据实物一比一复刻的。

在演员方面,该片没有用一个流量明星,除了00后的两名年轻演员敖子逸和艾米外,都是演技过硬的老戏骨和实力派演员参演。

王劲松,在影片中饰演抗大校长周纯全。

王劲松的演技大家都知道有多牛,塑造任何角色,都能够入木三分。

老戏骨刘威,在影片中饰演老村长,他带领群众们,自发拆下自家的门板,带上家里的棉被,将棉被浸湿,用棉被和门板作抵挡子弹的盾牌,配合战士们掩护抗大学生们转移。

战士们在前方冲锋陷阵,老百姓挡在这些学生娃们前面,为他们形成了一堵人墙!

有人可能要说了,浸湿的棉被和门板,根本挡不住子弹的袭击。

但是当时的抗战条件有多艰苦啊,这就是沂蒙山区的百姓们,能够想到、能够拿出的最好“武器”和“盾牌”了!

要知道,沂蒙山区的老百姓,那个年代生活有多苦,一床棉被,可能就是家里仅有的一床被子,一扇木头门板,那都属于家里的贵重物品。

可是在抗日打鬼子这个大事情上,沂蒙老乡们都深明大义,从来没有犹豫过!

在电影《大突围》拍摄期间,该影片就因为“大学生含量过高”而在网上火了一把,还诞生了很多段子和热搜词条,比如,“大学生当群演之将导演逼疯”、“大学生整顿内娱”等等。

因为,该片中用到的大学生群演,多达26037名!

这可能是国产电影中,大学生群演最多的一部电影了!

一开始,大学生们听说他们可以去参演打小鬼子的电影,而且还包吃住,还每天给80块酬劳,都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纷纷报名,一起乘坐大巴车前往拍摄地,一车人全是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的同学,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出去搞团建或者集体旅游。

到了拍摄地点,排队化妆、领衣服、吃盒饭,大学生们井然有序。

但是到了拍摄战场戏的环节,就热闹了。

大学生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战争爆炸场面,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兴奋感,纷纷大呼小叫,兴奋异常,将本该严肃的战争场面,愣是演成了闹哄哄的真人CS大战。

这直接把导演都给搞崩溃了N次。

据当过群演的临沂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分享,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每场戏都要NG个5、6遍才能过。

不过大学生们毕竟是有理想有知识的一个年轻群体,在新鲜感过后,他们开始沉下心来,听导演讲解剧情,慢慢体会自己的角色,以及整场戏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所以我们在电影正片里,不会看到拍摄花絮中的,大学生群演呲着大白牙傻笑的任何一个镜头。

《大突围》于今天(11月29日)正式上映。

凡是去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没有不流泪的,甚至有很多女性观众,是边看边哭,从头哭到尾的。

因为该片真的拍得很悲壮、很感人!

看过的观众,很多人都给该片打出了高分评价,认为《大突围》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画卷,看完之后让人的心灵接受了一场战争的洗礼。

虽然称不上是大制作的战争电影,但是该片选择了“大青山突围战”这样一个比较小的历史视角,展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年轻战士和抗大学生,对于理想与信仰的坚持,以及抗大学生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蜕变。

风华正茂的当代大学生们,演那个年代的抗大学生,正合适!

影片的最后,伴随着一首动听感人的片尾曲,字幕上是超长的演职人员,包括2.6万名大学生群演的名字,他们一一在观众们面前闪过,令看完正片故事的观众,依然沉浸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中,不愿意离开。

(文/第一滴露珠)

 4 ) 当年也是这么一群大学生,只不过不是演戏

大突围因为大学生群演火出圈,当年也有这么一群大学生,只不过不是演戏七七事变后,北大 清华 南开等高校师生经过长途跋涉,纷纷内迁到大后方,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他们坚信抗战必胜,保存了国家坚持抗战,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上千名超过1/10,参军的学生不少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刻在了不同的纪念碑上,他们用生命诠释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 ) 比较刻板的抗战电影

这是一部试图通过热血青春与历史悲壮交织的抗战题材电影。

它讲述了1941年大青山突围战中一群来自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年轻学员们,如何在突如其来的日军围剿下,经历生死考验,成长为真正的战士的故事。

电影通过苏凡这一年轻学员的视角勾画了一群怀揣理想的少男少女,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渐成长为战士的过程。

刚开始,所有人都是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带着一些书生气、理想化的梦,但日军的铁壁围剿让他们瞬间被逼入绝境。

在这些时刻,电影的情感张力似乎达到了高峰,少年们从懵懂无知到扛枪上战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从恐惧到坚定的转变。

然而虽说电影充满了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场面也确实气势磅礴,然而细看之下,这部影片在情感的渲染与人物的塑造上不够细腻,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似乎过于简单。

影片虽然在表面上呈现了鲜血与死亡的压力,但人物的情感波动和成长轨迹却显得有些单一与仓促。

比如,苏凡从一名毫无实战经验的学员,迅速变成了在生死线上做出决定的战士,这种成长似乎太快了。

当然这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大家都不得不快速转变来残忍面对战场。

另外苏凡和肖雯二人之间的情感也过于敷衍,铺垫略显薄弱。

还有就是这群学员们在战斗中的反应缺乏细腻的描写。

他们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每个人似乎都能迅速作出果断的决策,仿佛生死都能瞬间化为力量源泉。

这样的描写虽然在视觉上让人震撼,但缺少了人性层面的细腻与真实,难免让观众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距离感。

总的来说,尽管《大突围》在视觉和动作上的表现足够震撼,但它并没有突破抗战题材电影常有的局限。

影片通过对年轻学员成长过程的刻画,展现了在血与火中的理想主义,但这种成长却显得有些仓促,人物形象也缺乏深度。

在情感上,电影呈现的更多是表面的热血,而缺乏内心世界的细腻和复杂。

 6 ) 打开电影圈新大陆

众筹电影,让老百姓更了解电影行业,真正接地气的电影,就是希望电影上映了没有主演,人人都是主角,这样才会真正让老百姓更有认同感,让真正有演技的演员脱颖而出,而不是靠背景的所谓的糖果超甜、鹿晗、张艺兴、吴亦凡这种整容脸或者并不帅的小鲜肉去当主角,演技尴尬,有偶像包袱,还不如吃屎喝尿的流浪汉演技好

 7 ) 满江红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一酹千杯酒,一洒千行泪,敌败前夕,郁达夫被识破身份,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战争是可怕的,为何还有人挺身而出?

只因,身后是家人,是同胞,是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

一日为战士,终身为国生,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哪位父母不是双眼含泪,一步一回头?

刀枪是战士的武器,报国是战士的信仰,铁血男儿亦柔情。



 8 ) 在生死边缘的抉择 择与人性试炼

《大突围》是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深度的电影,它通过紧凑的剧情、细致的角色塑造和精湛的导演技巧,成功地引发战争、选择与人性等间歇主题串联在一起。

导演以内心的视角和强烈的情感张力,呈现了人在绝境中如何拼搏、如何选择、如何承受。

影片不仅有一次视觉与情感的冲击,更是一次关于人性、道德与生存的深刻思考。

这部影片让人深思:在面临“突围”的时刻,个人的抉择是否能够战胜命运的安排?

《大突围》给出了答案,但更多的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9 ) 抗日神剧大突围

电影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一月沂蒙山区的大突围,真的太感人了!

怀孕的孕妇,在战场生孩子,大家全力以赴接生。

结果刚生完产妇死了,大家咬破自己的手指头给婴儿喝血止饿。

男同志救了女同志,女同志说如果你愿意我就嫁给你。

以及敲锣打鼓吸引敌军注意力,多么朴实的情节!

真的是...满满的感动。

存报国之心,负中华之志。

电影还有黄小蕾王劲松出演,老戏骨演技很可。

 10 ) 《大突围》

说实话,在看之前没报什么希望,尤其看到宣传是有XX大学生参演后,更不报希望了,哪家好人这么宣传自己 啊哈哈哈哈,但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

影片做得还不错的就是对女性角色的着墨较多,甚至关注了生理期、生孩子这些99.9%的抗战/男性角色偏多的影片不会关注的细节。

但其实,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应该是很困扰的。

当然槽点也很多。

比如最开始苏凡和贵叔的互动剧情,我明白是想突出一个娇养少爷的变化,但真的太啰嗦了。

比如在日军轰炸开始后,莫名其妙出现了一队女生被虐杀……在过河的时候说生理期不能下水,我感谢你尊重女性生理期,但在生命面前这还重要吗,不是跑得越快越好?

教官的老婆本来就是家里人死光了来找丈夫的,结果还让人去村里……最后教官的死也让人觉得唏嘘和不值。

比如生孩子那一段也很突兀,虽然是一个新生也能理解,但为了接生死去那么的人,并且最后这个孩子也还是没活下来。

比如在打这么凶猛的时候,村民还能突然完好地窜出来。

整个影片一开始就在强调这个抗大都是优秀的聪明的各地学子,既然有这样的生源那不应该配很好的老师嘛?

但从这次大逃亡来看,整个就是顾头不顾尾没有一个很好地决策,那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是的,整个影片与其说是“大突围”不如说是"大逃亡“。

《大突围》短评

无力吐槽......

7分钟前
  • x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