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暴力这个话题,我应该有点发言权,因为我曾经被人在论坛上劈头盖脸的骂过,这种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个中滋味,来一遍就能让人深恶痛绝。
你想要反击,他们有着匿名做保护伞,有若干看热闹心态做粉丝,驳斥他们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更有甚者,反过来劝说你不要斤斤计较,给你一种腹背受敌的挫败感。
平时和你插科打诨的一大堆,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帮你说话的屈指可数。
大家都很爱惜自己的羽翼,我很理解,理解的同时还是略带失望。
总之这种体验除了能启发你思考之外,别无好处。
肉体凡胎,总是很难对别人的恶意置之一笑。
因为这种直指人身的攻击和观点之争完全是两种性质,后者是为了以理服人,前者只是想以德整人。
人们会说,网络的出现,言论更自由。
我看未必。
不可否认,网络的普及拓展了言论自由的外延,却也催生了披着马甲现身的网络恶霸,他们躲在网络匿名化的背后,出语刻毒,全盘抹黑,一个人就能在网上对另一个人挑起一场文化大革命,对于大多数事不关己的网民而言,一场人斗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娱乐事件,或者有人会伪善的致以同情,或者表现出一种貌似公允,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态度,或者也如同打了鸡血般投入攻击方,大大得到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人类文明再进步,都抵不住无需代价作恶给人的诱惑。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况且对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从来都是充满诡辩空间。
从道德上施以抨击,是搞垮一个人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道德是内心自由心证,对于这种私人性的问题,很难进行证明。
但对于多数看客而言,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且进行道德上的批判能迅速使人获得优越感,这种便宜摆在面前,很多人很难不去占。
所以说,集体总是一个具有威慑力的概念,因为你一旦被集体孤立出来,你就应该立刻对正义、公平死心。
集体并非仅仅指向集体主义的制度概念,而是在发生一件事情时,人们迅速站队,集合在某种观点态度之下,就像片中参观白熊正义公园的游客,在踏进公园之前,他们还是毫无交集的一个个个体,进门之后,他们就通过预定的角色扮演,成为一个欺凌个体的集体。
他们恫吓、惊吓、漠视,自以为道德上正确,扮演着惩治恶人的道德法官。
就像网络上的你、我、他。
我们表演着跳梁小丑的角色,还自以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批判别人的腹黑很容易,看清自己的恶意却很难。
这种内心的恶意往往经过潜意识的过滤,带上了正义的光环,可能批判的动机是嫉妒,是仇恨,甚至是在别处受气的情绪发泄,而不是自以为的正义感。
而对于动机的追问,我们又再一次陷入追问他人容易追问自己很难的境地。
这就好比前段时间婚纱主持事件,焦点集中到追问女记者的动机之上。
一旦涉及推算别人的动机,阴谋论就开始泛滥了。
大家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不过这个中国人独独就把自己排除在外,仿佛道德世界里,自己永远是先验的正确。
我们的自尊、自由仅仅有制度的保护是不够的,它更依赖于一种成熟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富于理性,善于反躬自省,对自己有要求。
这点我们的老祖宗看的很透,孔孟之道里的君子文化,大概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将周孔文化中强调理性与西方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相结合,中西相长,也许是通往高度文明之路。
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激进一些就对了。
但这样的高度文明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也许花上一百年还未能实现。
对于活在现世中的我们,就是要去努力抵制道德审判他人的诱惑,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完善自身上,读更多的书,明更多的理,挣更多的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不忙着站队表态,不逼别人行高尚之事,不致于变成一个粗鄙荒唐的人,这其实就是人道主义。
《马上回来》一边是死宅、木讷又不会体贴人但活生生的男友,另一边是他的网络言论、照片、视频和一只自慰器的组合,如果在二者之间选一个陪伴在身边,你会选哪一个?
把部分内容做适当改变,也可以问一问各位男性同样的问题。
也许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后者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伴侣。
但是如果将后者整合为外形保持男友的最好状态、说话具有他的风格却又总是试图取悦你、绝对不会对你发脾气的“人”时,你的选择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剧中女主失去了男友,又怀上了他的遗腹子,为了填补感情上的空虚,找来这样一个“人”来代替他。
一开始颇为称心,即使男友在世,她会选择哪一个也在未定之数。
不过后来她渐渐发现,这个“人”终究不是他,也无法取代他。
一个真正的人,尽管有性格特质,有行事风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他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无法预料。
就像女主并不知道当她发飙甚至打男友时,他会不会打她,而一味的听话和顺从并不能使她消气,反而让她大发雷霆。
这种复杂性和难以预料性正是人性的魅力所在,是程序无法模拟的。
况且,人都有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倾向,特别是在facebook、twitter之类的社交圈子里,所以基于这些信息所建立的只是这个人的一个方面,或许还不是真正的一面,而只是他希望自己拥有的一面。
这样一来,这个“人”与真实的他的距离就变得更加遥远。
最终,女主心软,选择留下了这个“人”,让他给女儿作伴。
只是不知这样一个“父亲”对小女孩来说是一缕阳光还是一片阴影。
《白熊》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人们希望政府公正公平地主持正义,希望有蝙蝠侠那样的超级英雄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但正义究竟是什么,又往往说不清楚。
通过这一集,《黑镜子》编剧和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所谓正义不过是一场游戏。
一个女人跟男友一起绑架杀害了一个小女孩,被抓获后男友畏罪自杀,她便成为人们的惩罚对象。
惩罚的方式是让丧失记忆的她置身一个如同末世的虚拟世界。
在那里,大多数人变成了麻木不仁的旁观者,不管见到什么事情,只会用手机拍摄而不加干涉,还有少数人因为没了约束,开始以杀人为乐。
女人在一个未变得麻木也未变得残忍的女孩的带领下,去试图摧毁改变了世界的发射源来拯救世界。
她们受到追杀者的袭击,女人在被逼无奈之下夺下枪向追杀者开火,结果枪里射出的是彩带。
于是人们欢呼,女人终于露出了残忍的本性。
人们向女人展示她的罪行,让她承受人们的辱骂和唾弃,然后再一次将她投入新一轮游戏。
女人的记忆被清除,第二天醒来重新一片空白地面对那个恐怖的世界。
几个工作人员再次粉墨登场,各司其职,新来的游客扮演围观群众,不过他们的拍摄行为却是真实的。
从女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来看,她并不是一个本性残忍的人,而即便她是,将她扔到这样一个世界里供人围观,这本身也是一个更大的残忍。
把虚拟世界的游戏换成现实世界中的公开审判或者处以极刑,将她的痛苦供人观赏玩味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人们高喊杀死一个罪犯,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正义,实质上不过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残忍。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正义就是用一群人的残忍惩罚一个人的残忍。
《沃尔多时间》杰米负责为一个叫沃尔多的卡通蓝熊配声音配动作。
恰逢地区选举,沃尔多因为调侃一个出了丑闻的竞选者而走红,并一步步走向政途,还在制片人的策划下参加了竞选。
杰米本是个羞涩内向的大男孩,却不得不被裹挟着走进他不感兴趣的政治圈。
与他两情相悦的女人因为身为另一阵营的竞选者而被迫疏远他,这令他愤怒和悲伤。
灰心丧气的他企图让沃尔多退出竞选,可立刻被踢出局。
他只是沃尔多背后的一个无名小卒,不被需要了就被抛弃,落得流落街头的下场,而沃尔多已是名满世界的政治明星了。
你可以对政治不感兴趣,却无法躲开它。
杰米控制的沃尔多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调侃政客,讽刺他们的虚伪,把他们的观点引向下三路,而这恰好迎合了年轻民众对于政治和政客的态度,于是受到追捧,成为偶像,发飙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
而迎合一些人,说出他们的心声,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恰恰就是政治。
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一旦受到公众的关注,你就会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而置身政治最大的问题是没法做回真正的自己,杰米不愿如此,所以他只能睡在远离政治的角落。
即便是那样的角落,依然树着宣传沃尔多的大屏幕。
我看的电视剧不多,不过如果要找一部没有一集不精彩不深刻不叫人失望的电视剧,想必只有黑镜了吧。
英剧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黑镜第二季,这两周所有的期盼和等待全都给了它。
而它也一如既往的黑色,冷酷,超前,批判得不留痕迹,揭露得毫无保留,看完每集之后,我几乎都有一分钟时间不想说任何话,只想沉默,看这结尾的字幕缓缓上升,五味杂陈。
总的来说,黑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来自奥威尔笔下1984老大哥统治下的黑暗,而更多的像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预言的变形——即我们终将在一切的娱乐化里迷失自己,文化,教育,特别是政治,一切都无法幸免。
比如黑镜第二季第三集《the waldo moment》里那个虚拟的蓝熊,靠着粗口讽刺娱乐大众就获得了选区第二的选票,甚至冲出英国走向世界,还有第一季第一集《our nation anthem》中,舆论,信息,博弈,民主,娱乐,一切让首相去强奸了一只猪,荒谬,黑色,压抑,不现实但你又无法肯定这一切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另外,黑镜所描述的恐惧还来自于对科技发展的警惕而引发的对自身认识的迷失,比如第二季第一集《be right back》通过对社交网络上一个人遗留信息的分析,可以造出和这个人一摸一样的人造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却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人巨大的恐惧;比如第一季第三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中诞生了记录你所有生活片段的芯片,可以随时回放,忠诚对于隐私的拷问在科技里找到证据,怀疑在对生活的拷问里将恐惧放大到无以复加。
最后还有关于“我是谁”这一古老问题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并非以哲学的意味呈现,其方式依然是恐惧的变形与进化,比如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我们到底是谁,是正义的执行者审判者?
还是比杀人犯还要冷酷凶残一万倍的看客和怂恿者?
西西弗斯式的惩罚到底是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凶残,还是用轮回的方式惩罚了罪恶?
又比如第一季第二集《15 Million Merits》中,不停地骑脚踏车来换积分,而积分可以用来换食物换虚拟衣服换名利的入场券,我们娱乐别人却又被别人娱乐自己,一切都是一场秀而已,那么我们到底是谁,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下面全面分析一下第二季的各集《be right back》——我是谁我们是谁?
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
古老的问题说过的话可以代表我们吗?
那些留在twitter facebook 微博 豆瓣上的自以为个性的话啊真的个性到可以代表我们的地步了吗那真人触感的可以像我们自己那样说话的人体模型呢?
不知饥饿,不知疲倦,不会厌倦,没有愤怒,永远陪伴完美的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可是为什么又觉得不对劲儿,一切都觉得很怪是的,“他”不会愤怒,即使被打也“不知道”还手;“他”更不知道恐惧,站在悬崖边,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跳下去女主角终于明白了,其实,“他”终于不会是他,因为,“他”没有感情这里的感情,包含了感觉,喜悦,恐惧,厌倦等一切人对于外界对于他人的情感反馈和交互,我们就像一个个形状各异绝不相似的棱镜,对于光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沿固定角度反射回去,而是折射出不同的色彩组合,这些色彩,才是我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
然后人终于是脆弱的,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去依靠,女主角将“他”锁在阁楼里,和女儿约定周末可以去看“他”,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你不仔细地生活。
《white bear》——又一个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被众神所惩罚,要不停地推一块巨石上山,到达山顶之后,巨石又会滚下去,一切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众神觉得再没有比这更严酷的惩罚了同样是西西弗斯似的悲剧,如果说《恐怖游轮》里一遍又一遍的死亡循环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宗教故事,那么《white bear》里一次又一次重演的“秀”更像是一个深刻的超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整个故事写的一波三折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个人觉得是第二季里最为精彩的一集,开始以为只是科幻电影,大家受了白熊信号的影响,残忍的旁观甚至录像女主角被追杀的过程。
女主角好不容易跑出来了,结果又差点儿被白熊党在树林里干掉,最后,女主角终于快切断白熊信号了,忽然大幕拉开真相大白,原来女主角是一个杀人犯,残忍的录下了男友杀害一个小女孩的过程,大家觉得判罚太轻,于是开设了“白熊正义公园”,将这个经典的剧情一次又一次上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正义的狂欢,被一次又一次去除记忆的女主角每天都不停地完成这幕剧,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被请进公园去参演参观直到晚上的闭幕狂欢。
他们自诩正义,完成对杀人犯的审判和惩罚,然而在这种西西弗斯的轮回里,观众是否已经成了比杀人犯还要残忍的看客了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the waldo moment》——虚拟统治世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最大问题,其实是厌倦我们厌倦了政客的虚伪与谎话,我们厌倦了中规中矩的辩论与陈述,我们厌倦了无聊的生活,我们厌倦了平淡的爱情,是的,我们也厌倦了日复一日不断在平凡中失去兴趣的自己。
厌倦啊这时候,有个虚拟的动画蓝熊跳了出来了,它可以说任何过分的讽刺的话而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做任何搞怪的下流的猥琐的动作而不必遭受责骂,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没有任何立场只是一味的攻击别人而免于被指责,因为它是虚拟的。
我们爱它,因为它标新立异如此奇特!
我们爱它。
因为它是虚拟的,我们对它格外宽容!
猎奇和宽容,我们就在这两种情绪里将虚拟的人物捧上了神坛很有意思,我们对人如此苛刻,对虚拟的不现实的东西却宽容的要死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摧毁而摧毁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只是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出于厌倦而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不满“没有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这更像是一个“厌倦宣言”最后潦倒的蓝熊原创者看到播放中的蓝熊荧幕,愤怒砸之,却被警察打到在地,屏幕中的画面依然在播放,蓝熊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慈善项目中,它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充满了讽刺蓝熊背后是谁,重要吗?
蓝熊的目的是什么,蓝熊是善是恶,重要吗?
厌倦永恒,猎奇永恒,也许下一秒,我们会就将自己的票投给了一个虚拟的蓝熊,娱乐至死,who cares!
Ash在生前不算是个完美的男友,沉迷于网络,不能帮忙做家务,床上交流似乎也有点技术障碍。
如果不是因为Ash的骤然离世,两人生活下去,也就是简单纯净的匹夫匹妇的感情。
但是Ash死得那么突然,而Martha又发现自己怀孕了,与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对话都放大了她的哀思和怀念。
在孤独的孕期里她对Ash的替声的依赖到了成瘾的地步。
声音进一步实体化,展现了Ash最有精神的样子,又乖又甜,床技逆天,但是Martha对他的期待也提高了。
她希望这个机器人会像Ash一样和她吵架,违背她的主张---她期待更深层的互动,而非不经思索的反应。
各个地方细小的不同一直在提醒她Ash已死,面前的是倒影是涟漪。
最后在悬崖边,Martha一度想毁掉机器人。
然后她就果断戒了这个瘾,把这个人工智能放进阁楼。
只是每周末带着女儿和它见一次面。
这个故事是对今后科技走向的预言吗?
从剧中人物使用的物品来看,相信设定是离现在不远的将来。
我却愿意把它看作是女主人公从addicted 到get clean的励志故事。
PS, 人工Ash被扔进阁楼好多年,转身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守候两千年的百夫长Rory...对,就是那么一种凄凉。
完美诠释Guy Debord的书《景观社会》里面的一句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这里被推向极端案例——爱人的死亡),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
而这种联结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模拟,因为无法取代真正的联结(人类的爱),却恶化了真正的人际关系纽带,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联系她的闺蜜。
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积极的结局,逻辑上其实是寄希望于人类意志上对上瘾的控制。
其实整个影片中人偶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上瘾机制——无法再带来快乐的满足却无法戒掉。
最后所谓的每周末可以团聚“过瘾”一次,其实就像是我小时候那种节制儿童打电子游戏的逻辑。
我觉得整个剧情之所以要安排怀孕这个内容也是为了让小孩成为新的可能的寄托,从而让女主角最后“解毒”变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没有小孩寄托的人,还有别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赖人偶脱离整个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别的机会了。
反观现实社会,非极端案例,所有针对大都市宅男宅女开发的产品——游戏,肥皂剧,真人秀,在线娱乐,通过成为他们的公共话题的爱好,联结他们,然而代价是将真正人际间的社交活动挤压为零。
同样是虚拟的沟通取代真正的沟通。
最后,如果我们将剧中的极端案例推向更加极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适只是因为人偶技术不成熟,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
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书中的预言,景观的制造最终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观,也许有一天人偶的真实度能够无限逼近Martha死去的爱人,甚至继续随着之后的相处继续进化发展出性格和样貌随时光的成熟变化。
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真实人类的人际关系呢,你还会珍惜你和真正爱人的关系么?
如果你离开我了,我只要花钱再造一个你不就可以了?
景观真正无法取代的是真实的不完美性。
前半很像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后来发现真的是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场。
前半很像对冷漠的人群进行着无声的道德谴责,带着点点围观而不行动的疑惑。
后来发现,真的是冷漠的人群,真的需要道德谴责。
我们该如何表示正义?
又该怎样审判罪恶?
是动机本身比较重要,还是行动的样式更重要?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剧目演到女主被推上车,饱受西红柿和窗玻璃的袭击,甚至包括被电击那一部分,我仍旧可以慢慢地接受一点。
她本身是罪恶的,在这一点上来看,受到如今这样的折磨并不是太难以接受的事情,更何况她所造的罪恶,是面对一个几岁的,可爱的小孩子,扼杀了她的生命,相比于直接动刀的心理变态者来说,她这种旁观者拥有更为难以理解的心理和不可饶恕的恐怖。
但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导演将一切变成了一种循环,从早上女主在脑子混乱中不知道自己是谁醒来,到人群看着她被追杀而只是拍照,再到有一人搭救,逃亡,去到所谓的白熊发射站,直到被审判,被带回电椅处。
这一切都是一个轮回,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一切的日子将被重复或者主动重复。
女主糟糕的,不可忍受和不知所谓的一天,将重新开始。
于是审判的味道开始变质。
看客从正义的变成非正义,从看得过去变成恐怖的,同样有着难以理解的心理的人,他们站在正义的高端义正言辞的叫喊着什么,再将曾经犯过错的女主一脚一脚踩在脚底,直至电椅的深渊,再至每天重复这样的折磨。
纵然正义,纵然审判,纵然需要罪有应得。
难道,就可以这样么?
曾经与室友讨论个人慈善中,是否选择慈善对象以及对慈善的对象是否有着某种好的预期。
我很自然地想到应该给有着潜力的人机会,并希望他能够在帮助下达到某种成就,譬如书读得好,或者成为有用的人。
然而室友的一句话惊醒了我,这就属于道德绑架。
我想了想,正是如此。
你拥有做慈善的能力和地位,就可以站在这个位置上对他人作出要求,甚至掌控他人人生的进度么?
并不如此。
然而我编造了一个理由,他凭什么被慈善,难道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潜力成为有用的人做理由么?
可是编造的这个理由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原来被救助的理由有且只有一条,且永远如此。
那就是,他有被救助的需要。
这才是最纯粹的慈善,所出发的理由。
回归到影片。
需要给罪恶的女主进行审判,同样也需要对她进行某些改造。
但审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恶制恶的行为。
于是这种行为才很需要限度和控制力。
所以我们才对死刑是否废除讨论许久(我个人没有定见)。
但我可以看到的是,这些组织者和看客所做的这一切,势必比女主原本所做的一切更为让人不寒而栗。
其中所饱含的扭曲心态和疯狂心理,让人无可奈何地陷入阴暗。
于是他们站在道德高位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编剧的“围观”这个角度选的极好。
在网络高速发展和人本主义畅行的今天,围观,是每个人突出个性和表达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这种张扬个性的渠道存在,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舞台。
这个舞台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但各种舞台汇集,它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们并拥有一个剑锋指向同一个方向的团体。
这种团体看起来极为可怕。
于是当我们正确围观时,会促成贪官下马,会阻止黑幕停下。
可是当我们错误围观时,同样会导致好人被冤,百口莫辩。
于是每个围观的人,他们看起来手执权柄,身带喉舌。
那么站在道德高处并手执权柄,做出超越罪恶行为去审判罪恶,自然也再没有人会指责他们。
于是审判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达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目的,和一个简单的复仇目的。
最终恶的坏处没有被彰显,善的能量同样未被释放。
只有折磨恶人的变态方法在人性的天空闪耀,上面简单地写着:恶有恶报。
于是我想起曾经看过,并一直记在心里的一句话:你的存在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不能以无知无能为借口的责任。
看到女主角手腕上的纱布,我以为这是苦情戏;再看到她狂奔在一个人人举止怪异的大街上被追杀,我以为这是恐怖片;再看到身穿小迷彩的女2带着女主去捣毁发射器,我以为这是科幻片;最后大幕揭开人人都是演员并以此戏弄犯罪的女主,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真人秀的剧情片!
这个诡谲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知情者,唯独主角毫不知情——这是《楚门的世界》的旧脚本。
只是相比15年前的那部电影,这集《白熊》里的围观者并未一起坐在酒吧里望着电视,而是人人手捧一部手机自媒体,进行自己独家的实况转播。
围观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谨小慎微的路人变成了近距离的恐惧施加者,但无一例外的是,这群人都让主角成功做到了崩溃。
相比最后楚门的出走,这集最残忍之处在于,女主角掉入了酷肖的循环。
今天刚刚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探讨了生命的永恒轮回。
如果说生命只有一次不再反复,似影子一般,那么它就了无分量。
如果女主角在谋杀了婴儿之后像她的未婚夫一样干脆地了断自己,责任就在轻忽的死亡中终结。
但是人们却用高超的科技将她拴在轮回的轨道上,植入恐惧,消除记忆,再继续植入,那么女主角便在一遍遍负罪的重复中被最沉重的负担压垮(好吧,卤煮听到她杀猪一般的吼叫真是吓尿了)。
是消费主义把女主角推入循环漩涡的吗?
可是没有人因此牟利。
是娱乐主义干的吗?
可是没有群体狂欢。
所有充当围观者的演员们都抱着诚挚的心理,他们质朴的笑容都只是为了“惩恶扬善”。
我想,恰恰是“善”造就了酷刑,而科技充其量只是刑具。
突然间我意识到,黑镜只是人类人性异化的一个帮凶。
从第一季开始,黑镜是众人围观首相与猪ML而娱乐至死的帮凶、是少女成为艳星而消费至死的帮凶、是夫妻情感破裂而质疑至死的帮凶、是少女失去男友聊以自慰而智能至死的帮凶。
始终不变的都是我们的劣性——猎奇。
每个人卑劣的初衷如稻草一般,最终压垮了自己。
刚开始,人人都只是想“看一眼”“听一下”“感受一下”,在科技的推波助澜下,终于自食其果。
也许《白熊》的一开始,人人都只是想体验一下惩罚的快感,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也掉入了另一种循环的圈套。
演员们一遍遍走回高处的房屋、踏进汽车、穿上小迷彩,他们自己的生命之轻便也流失掉了,一遍遍用黑镜窥伺着自己残酷无趣的生活。
白熊中虐童案的原型:号称“荒野杀手”的一对杀人伴侣——安·布雷迪(Ian Brady)和迈拉·辛德利(Myra Hindley)。
他们在1963年至1965年间杀害了5名孩童与青少年,直到2012年7月30日,英国警方才找到最后一名受害者比耐特(Keith Bennett)的尸骸。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他们的暴行令全英国人感到恐怖、震惊。
其中一个凶案:1964年6月16日,这对男女又开始杀人了。
这次的受害者是12岁的凯斯·比耐特,他最后一次被人看见是在去他祖母家的路上,每周二他都会去那儿,小男孩一头金发,有一双蓝色的眸子,这样的外貌很对布雷迪的胃口。
照例是辛德利引诱目标上车,然后求他去找手套。
他们把小男孩骗到一处峡谷,然后布雷迪折磨他并强暴了他,最后用一根布条勒死了男孩,就埋在了峡谷里。
布雷迪还拍摄了照片留念,而辛德利则站在一块石头上全程观看了谋杀过程。
接受审讯: 在这些证据面前,布雷迪和辛德利都拒不承认罪行。
辛德利坚持说尽管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当时并不在场,她正在厨房做饭或在浴室洗澡。
布雷迪却说辛德利整个过程都在场,并且坚持要亲自杀死这个小女孩,而且就是她用一根布条勒死了小女孩,并且后来在公众场合,她仍然会玩那根布条。
布雷迪还声称是两个男人把莱丝丽带来的,他仅仅是给莱丝丽拍了一些照片,其他什么也没做,拍过照后,莱丝丽就和那两个人一起离开了。
不管他们是否认罪,由于控方证据确凿,陪审团认定布雷迪和辛德利有罪。
此时,英格兰的死刑已被废除,两人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狱中: 还有一些失踪的孩子没有找到,人们怀疑是这对杀人伴侣所为。
但布雷迪在监狱中精神一步步崩溃,自1985年以来就被安置在爱史沃斯精神病医院监禁。
1999年他又开始绝食,随后被强迫灌饲,精神重度混乱,再也指认不出任何尸体了。
2006年,监狱当局截获了一个女性朋友寄给布雷迪的一本犯罪小说,书的中间被挖空放进去了50对乙酰氨基酚药片,试图让精神错乱的布雷迪误服。
群众的态度:两千名警察,其中四十名带着枪,他们封锁了通往荒野的路,很多警察的任务是保护辛德利的人身安全,因为很多英国人认为她是本世纪最大的女魔头之一,恨不得立刻用石头砸死她。
在事件过去几十年之后,这对杀人伴侣仍位列英国最受人唾弃的罪犯之列,审理布雷迪和辛德利案的法官认为他们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邪恶的谋杀者。
他们两人的真实故事成为不少犯罪小说的蓝本,爱德华·高瑞写了一部读者甚多的短篇惊悚小说《令人作呕的夫妇》。
英国工业音乐的先锋Throbbing Gristle(颤动的软骨)乐队,也拿二人的故事改编歌曲,以配合他们反叛、好斗的曲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德利的结局:2002年韩德丽年届六十,并曾多次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最后因心肌梗塞在11月15日病逝于“西萨弗克郡医院”(West Suffolk Hospital]。
她有37年的时间都待在牢里,期间她曾取得了英国公开大学的学位,并表示她已经回归罗马天主教(她在15岁时曾改变信仰)。
她是英国被羁押最久的女罪犯,也是仅有的两个完整接受无期徒刑的女囚犯之一(另一人是Rose West),她在过世之前接受了临终祷告。
她的律师告诉媒体,韩德丽真的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十分抱歉。
她总是形容自己是个悔过的罪人,但是也明白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她。
那些曾为她争取假释的支持者说,她不应该在牢里结束一生。
这个团体的领导人Peter Timms曾经是典狱官,他坦承韩德丽的罪行的确很可怕,但是他觉得真正的问题是,和其他被判无期徒刑的犯人比起来,她遭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晚上把《黑镜》第2季第2集又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很多人从中读出了表演正义、围观者的暴力等等观念,我第一次看得时候也是这么觉得。
重看一遍,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在这一集后面再附上一个短片,完整地再现男女主人公虐杀小女孩的全过程,两相比较之后,我们又会做何评价?
念过一点书的人,看待事情总是喜欢从理念出发,给每一个事物贴上一个标签,或者归入一个体系,仿佛守财奴把每一个金币放入恰当的柜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钝化了个体感觉,疏远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活生生的联系。
世界是从野蛮中生长起来的,有婴孩,也有污秽,而我们的思维受到教育、规则的影响太大,常常发生选择性失明,来保持整体的完整和纯粹。
因此,如果那些残酷的、血腥、卑鄙的镜头在一瞬间冲入视网膜的时候,你还能冷静地、自信地做出这种社会学评价吗?
这种评价还是那么坚不可摧吗?
这种设问并非想将既有的评论再次翻转过来,非黑即白的思路毕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这一集《黑镜》的价值也不在于单纯的批判,而是揭开了在人的发展进程中文明与人性的两难之境。
我们自认为自己正走在文明的康庄大道上,不但物质文明一日千里,而且精神上也是日趋高级。
单就死刑为例,古代有凌迟、菹醢、烹刑、腰斩、炮烙、车裂、绞刑等复杂的刑罚,近代以来改成了枪决,现在还引入了注射死刑,似乎我们惩罚犯罪的手段变得越来越理性平和。
但是开放的、匿名的互联网却充分暴露了我们的野蛮,在这里我们可以肆意攻击,大放厥词,我们与鲁迅笔下一白多年前的看客其实并无二致,我们还是喜欢看凌迟、菹醢、烹刑、腰斩、炮烙、车裂、绞刑,如果对象是坏蛋,那就更好了。
所以,文明为人们带来了政府、法律、学校,小心翼翼地保护人的价值、伦理、道德、秩序不受破坏,然而人们内心的野蛮与残忍仍然不会满足,一有机会他仍旧要嗜血。
《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叫“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围观真的能改变中国吗?
《黑镜》式的围观,只会让事情更糟。
“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可是发展了的历史却不会自动消除恶,历史从恶中诞生,又永远与恶搏斗,没有恶,也就没有了历史,人皆为尧舜,天下太平,又多么无聊!
或许这就是人的宿命,如果我们能一代代坚守对理性的信心,这个世界或许会更好一点,但是野性的血永远不会流失,在每一个时代他都会挑战我们文明的边缘地带,从而迫使我们走得更远一点。
或许这是我们比西西弗斯或者《黑镜》里的女主人公幸运的地方。
看到网上有关本集的一些争论集中于是不是该对犯下丧尽天良的罪行的犯人施用如此残忍的罪行,我想这便偏离了本集的主旨。
如何惩罚犯人,是法学该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本集的中心。
何况,这部剧一直都是寓言,寓言都是为了讲述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不要把它复杂化。
当然说它剧情离奇就更免了,《伊索寓言》里动物会说话也很离奇。
注意本集结尾时,主持人对来到公园的观众们的约法三章的最后一条:Enjoy yourself。
这才是本集的主旨。
大家到来,并不是为了“正义”,只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满足自己的伸张正义欲、窥探欲、幸灾乐祸心理,以及身临其境体验紧张刺激事件的愿望。
这些都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是人心善恶两面的其中一面。
有些看似不好的欲望,像窥探欲,其实并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为好或不好,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进化的产物。
希区柯克在《后窗》中将人的这种窥探欲发挥到极致,男主角甚至就因为自己的窥探欲而发现了一起发生在小区里的谋杀。
但是在《白熊》中,人们的这些欲望已经受到“正义”的助长而变得变态且有害。
就像一句有名的话说的:人们并不是邪恶,而是把邪恶错当为自己追求的幸福与美好。
人们认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并为此乐此不疲。
是啊,多好啊,我只需拍下那个惊恐的女孩,我就为这个世界的正义的实现贡献了一份力,并且这活动还很刺激(要演戏,可近距离接触杀人犯),多么有诱惑力的活动!
一旦有人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范跑跑、药家鑫、李天一、长春偷车案),一些人立刻在网上对之口诛笔伐,形成舆论——不求真相,只求过瘾。
这是本集在讽刺的。
真的英雄并非说得多好听或是痛打落水狗,而是能解决问题——劳心者让悲剧不再重演,劳力者干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如果都不行,就安静下来,从中吸取和自己有关的教训。
打着正义的幌子“enjoy yourself”,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无耻小人行径无异。
本来,对这个寓言的讨论可以结束了,本来没那么多道理,再多说也是废话。
不过还是想插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是为了惩罚这个犯人,这种方式对吗?
这里的“对”,指的是于法、于理、于情。
我倾向于认为,不对。
现在有一种想法似乎认为,对于重罪犯人,就当千刀万剐方才解恨。
但法律存在不是为了给人解恨。
否则,小偷们大概就都被砍头了。
你说我高高兴兴踹了几百块钱可能要跟妹子出去结果就没了,该是有多恨人?
对犯人的惩罚,一是该使其改过,二是该警示后人。
使其改过自不必说,“白熊正义公园”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二点,可以说说。
秦朝酷法并不能阻止铺天盖地的起义者,新西兰监狱弄成度假村似乎也没有使其成为犯罪天堂。
这是什么原因?
还记得《陈涉世家》中怎么说?
“等死,死国可乎?
”左右都是一死,干脆反他娘的!
这就是重法的悲哀。
如果在现代社会这样弄,小小的打架斗殴,为了不进监狱,可能演变为杀人灭口。
这是警示后人吗?
而一个没有狱警大骂、狱友相轧的宽松环境,不仅有助于犯人改过自新,也会使得犯人不至于为了掩饰小罪犯下大罪。
当然凡事都有度,法不能太重,但也不能太轻导致人们轻视法律。
如何衡量度,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至于是否合法合理合情,我这外行人就不能妄议了。
第二季是垃圾,英国佬的题材不怕用烂,最怕没新意。
用娱乐讽刺娱乐至上。第二季依然神作。
还是向往第一集那样的高科技啊……
You're just a few ripples of you.There's no history to you. 戾气也是可以气数散尽的 没有什么是无赏味期限的小人鱼泡沫
就第二集还行
感觉实在是不如第一季。。。三个故事都算不上喜欢
严重不喜欢第三集,总觉得这个片子有点为了奇葩而奇葩,有点做作了
那么多关于social media的讨论让我觉得很疲惫。更喜欢第一季的前两集震撼人心。去政治化做多了,就有些讨巧。期待下一季。
拍的什么玩意儿啊= =
第三集还不错......
太直白了
掉了不止几个档次
剧情的节奏几乎完美,但音画的节奏偏失严重。讨论剧情?看客们别傻了。
和第一季比,略差 略差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能留下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但沉溺其中只会把自己逼疯,倒不如把它们锁到“阁楼”里去
打三星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已经看过的6集里面,s01e03和s02e01的讨论与社会讽刺较远,偏偏这两集也是我最喜欢的。而如果说发人深省,可能还是s01e01和s01e02最为震撼吧。第二季的后两集有点意义重复的味道,其实social media的受众还没有那么卑劣。
好剧。
感觉不如第一季的惊艳
三星半,ep03无甚意思,什么也没讲出来最多就是荒诞罢了。ep02维持在普通水准,ep01最让我心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