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叫克里斯托弗,一天晚上,他看到邻居家的狗被谋杀了。
起初,他还被误以为是凶手,这使他决意展开调查。
这些都克里斯托弗自己告诉我们的,主人公介绍自己,无论在怎样的作品中,似乎都是不寻常的。
不,在舞台上,这一起“凶杀案”是由与克里斯托弗亦师亦友的雪凡告诉观众的。
雪凡鼓励克里斯托弗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启幕初,她成了一名叙事者。
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
英国国家剧院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是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
小说虽通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却没有提及克里斯托弗患有自闭症。
作者在访谈中强调,这本书不是关于障碍人士的,而是关于“与别不同”的人的。
与《少年维特的烦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同样少有人倾听的。
第一人称叙事可以触发了读者的同理心,仿佛两个朋友间的私密谈话一样。
不过,克里斯托弗似乎比较幸运,他的生活中处处有雪凡的提醒和倾听。
在小说叙事中,两人的对话十分讲究,开篇处,雪凡的话是由克里斯托弗转述的,而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大多使用直接引语。
克里斯托弗在小说中是无可争辩的叙事者,但这种情况在戏剧中有所不同。
尽管导演很努力地试图呈现克里斯托弗的内心世界,但在接近三小时的剧中完全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在小说里,各色人物的形象只仅停留在克里斯托弗的尖刻评论中。
而在舞台上,小狗主人希尔斯太太的冷漠、校长盖斯科因夫人的刻板,经过演员的塑造,都一一跃然“台”上了,他们成了撑起一部戏剧的基本元素。
雪凡这个人物不一样,她很多时候不承担推动情节的任务。
戏剧中,雪凡的表演是投入的,有时用力过度,她的表演甚至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克里斯托弗的理性色彩。
我并非“原著党”,但这样的处理削弱了对克里斯托弗的内心表达。
而在叙事安排上,雪凡的叙事者功能远多于小说。
事实上,在舞台上真正意义上的克里斯托弗视角在第二幕中才姗姗来迟,克里斯托弗独自从父亲的家里乘火车和地铁到达母亲在伦敦的家,全程雪凡的声音成为了画外音,和萦绕克里斯托弗耳边父亲的话一样,成为了他的回忆片段或心理暗示。
个人认为,这样的叙事处理才真正将重心放回到克里斯托弗身上。
克里斯托弗无疑是这部戏中的最重要角色,其他角色只是他叙事中的一个片段。
纵使我看到饰演其他人物的演员演技非常精湛,也不禁为他们无法演得酣畅淋漓而遗憾。
不过,要演好克里斯托弗却绝并非易事。
尽管主演成功地捕捉到了克里斯托弗的精神气质,但除了紧张时不停地数质数、手会不自觉地颤抖、甚至大叫外,人物心中的想象和推理是难以通过演员来表现的。
谢幕时,主演为舞台设备做了一次彻底的广告。
相信观众是愿意接受这种广告植入的。
基于文本的特性,演员在语言和动作上的局限需要舞台技术手段来弥补。
如果没有舞台上的视听特效,我无法想象,帕丁顿火车站信息过载为克里斯托弗带来的困扰应该如何表现;也无法想象,克里斯托弗脑海中的太空应该如何呈现。
全剧视觉盛宴同样来自第二幕的伦敦之旅,这个被剧组称为“20分钟奥德赛”的场景,向观众完美展示了演员与舞台融为一体的可能。
在剧中,当克里斯托弗正准备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雪凡提醒他,观众是不会对此感兴趣的。
全剧的“彩蛋”落在克里斯托弗讲解A-Level的数学题解题思路。
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要回忆起完全平方公式和勾股定理,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戏剧观众不可能像小说读者那样掩卷思考,因此,故事中的各种推理被简化成了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画出一幅推测杀狗凶手动机的思维导图。
在小说中推理和数学思考是克里斯托弗人物特质的一部分,囿于艺术形式,戏剧不得不将小说中一些无关宏旨的推理和臆想删去,也属无奈之举。
无论如何,这部横扫奥利弗多项大奖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典范。
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戏剧展厅,观众可以亲身踏上剧中那个闪光的神奇舞台。
如果说《歌声魅影》的舞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将华丽的景观搬到了舞台,那么《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则将异想的世界呈现给了观众。
但与此同时,正是《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这个文本,让我也看到了舞台艺术相比文本而言的诸多局限。
或许,戏剧作为舞台上的艺术,只是太空中的一个星体。
读者和观众心中是更大的宇宙。
后记:《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这个剧目也同时让我意识到NT LIVE这种形式的局限所在。
对于此类舞台技术手段和空间运用较为丰富的剧目,关注情节发展的特写镜头运用无法让观众体会整个舞台的调度。
完成这篇评论后,我也在思考,或许有些观点可能会在走进剧场后得到修正。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也!
太!
好!
看!
了!
吧!
我愿称之为小剧场舞台美学天花板!
方寸之间见真章,那么小的舞台,沉浸式观影感却几乎做到了极致!
各种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与舞台的精巧设计相互配合,再加上极其优秀的剧本和演员,把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展现得生动形象又淋漓尽致!
好剧就是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达人心,剧里对自闭症症状的描写极其细腻:各种重度社恐+重度洁癖+重度抵制肢体接触…大都市喧嚣吵闹混乱刺耳,不受控制又难以理解的外部世界虽然糟糕,但Christopher眼里有星星、有浩瀚有趣的宇宙世界,还有沉静美好的数学天地,我们仿佛能跟着他一起专注、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虽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极大风险才能完成那些其他人很轻易做到的日常琐碎, 但Christopher不放弃,尤其是后半部找妈妈那一段,伴随着爸妈和老师此起彼伏的声音,我们仿佛也陪着孤身一人的他去经历了他所有的挣扎、无助、恐惧、崩溃…最后的最后,我们也像他一样,被深爱他的人之爱所拯救,并大大感动着!
爱与成长永远是生命的主题❤——“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Sure!”21.10.30@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
我的表弟从小就有自闭症。
我很了解自闭症的孩子是怎样的。
他们很敏感,但都很善良。
很多时候他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说。
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光怪陆离的,我弟弟总是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就像小狗的舞台效果一样,很多景象都是用炫目的灯光去表现的,很多我们听起来寻常的声音却会用扩音器无限扩大到成为噪音。
蛮后悔没有去看现场,尤伦斯的音响效果太差了....音效一大声就觉得特别刺耳.... 火车那段表演太有趣啦!
光影效果特别好看。
描述车窗外的风景那里简直身临其境在火车上。
说到火车站的广告和随处可见的WHSmith简直不要太熟悉,以及伦敦的地铁线hhhhh luke演技太好了,爆发力很强,自闭症发作的时候颤抖和尖叫的细节把握得特别好。
(悄悄说一嘴Luke身材实在是太好惹,每次爸妈帮脱衣服的时候都会一直盯着腹肌看.....坐地铁那里真的很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也许对自闭症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上车前他会无数次在心里演练上车的动作。
怼爸爸那里也很可爱hhhhh 剧情很温暖,爸爸妈妈其实都是很温柔的人。
妈妈读信那里真的有被感动到.....没想到真的会带上来一条小狗!
太可爱了!
最后结尾彩蛋证明勾股定理太有趣啦!!
周六看的下午场,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好,只能想哪写哪啦。
1.剧本设计的很精巧,环环相扣,但谈不上高潮迭起,有经验的观众估计一开始就能从爸爸的反应中猜出他是杀狗的凶手,不过这部剧的重点也不是放在悬疑部分,主要还是勾画了男主的成长和心理路程,通过小狗死亡事件,将他与父母,与老师,与陌生人,与邻居的关系串联起来。
2. 有些台词很喜欢,比如那句,“毕竟抚养一直狗,比和其他人分享生活简单的多”(大意如此),瞬间扎心,实施也是确实如此,毕竟狗狗不会背叛自己3. 整部剧配乐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最喜欢男主回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在沙滩玩耍时的那段音乐,其中有大段台词是妈妈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畅想,非常打动人心。
4. 因为剧本节奏的问题,剧情推进很快,大段大段的台词有时根本没有时间消化。
如果英语听力不够好,很难兼顾表演和台词,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5. 男主的演员不知道年纪是多大,不过基本已经失去了少年感,代入感可能没有那么强,不过台词功底非常棒,尤其是彩蛋部分,一定不能错过,天才少年的魅力尽现。
6. 舞台空间很小,但故事场景其实分布很广,横跨两个城市,包括家,街道,公园,学校,火车站,地铁站等等,舞美设计很棒,利用灯光,音效布景,需要很强的现场调度能力,给导演点赞。
7. 这个故事也许看书的话观感很更好一点,有充分的时间体会台词的魅力,体会男主的精神世界,看剧的话还是有点太赶了。
8. 剧中有一幕景是伦敦在下雨,音效做的很棒,上海天气也一直阴沉沉的,让人恍惚觉得好像场外和剧中一样在下雨,话剧结束一出场,果不其然。
9. 最后表白一下旁白女老师的声音,真的好美,很温柔,同时又很坚定,让人无法拒绝。
在香港第一次看话剧,演艺学院高台坡度很高,大概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视野吧。
舞台中间刚开始的时候3D投影的小狗就让人充满了期待,是一个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孩子成长和家庭的故事。
他是那样一个孩子,能用粉笔画出各种大小的圆形,脑子太乱就会开始背质数表,他不能理解metaphor,别人用过的toilet他不要再用,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声尖叫,无法分清复杂的交通图,身为父母真的很累吧。
看着他因为觉得爸爸杀死了小狗,那么也有可能杀了他而拒绝爸爸的接近,于是爸爸妈妈只能在他心理防线的圆圈外说话,好像可以看到重叠的父母影子和不懂事的熊孩子。
起承转合的部分惊艳到了,男孩受到了信件巨大的冲击,开始从柜子里拿出各种玩具开始摆,刚开始以为只是像sheldon一样,喜欢火车,当摆完亮灯的一刹那,大家忽然都明白了,下一站,伦敦。
故事有俗套的部分,絮絮叨叨的旁白有些许催眠,但是内核总是家庭与爱,炫酷的科技给表演多了很对意想不到的效果,轰隆隆路过的火车,查案时的每一户人家,男孩眼中轰鸣嘈杂的世界…
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的一种亚型)的骚年为侦破邻居小狗谋杀案,只身登上去伦敦的火车,开启的一段大闹天宫的颠覆旅程。
一言以概之,即少年谢尔顿大型社死&车祸现场。
该剧为英美十年来的现象级话剧,在全球上演超过3000场,观众逾300万,囊括7项奥利弗大奖和5项托尼奖。
引起青年观众强烈共鸣的并非是戏剧对这一小众病例的出神刻划和终极关怀,而是它戏剧化地高度可视化了现代社会个人深陷在被国家体制,技术资源,经济水平,文化等级所垒砌的囹圄之中,尽管铁壁上也接驳了互联网的虚拟赋能以及游戏赋予的假性互动,但其造成现代魔症又岂止大规模的社恐和人际隔膜。
小说和戏剧为广大囚徒们提供了一次越狱的围观狂欢,但底子仍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现代版实景寓言。
关于原著:英国大斜杠马克·哈登2003年的小说处女作,出版当年超《哈利·波特》登英国畅销榜首。
已被翻译成38种文字。
关于版本型号:2012年,受哈登之邀,剧作家西蒙·史蒂芬斯将其改编成话剧,并由《战马》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于当年搬上英国国家剧院特斯洛剧场,这是该剧唯一在环形剧场演出,NTL播出的版本就是在这里录制的。
2013年该剧转战西区剧场,开启魔盒式舞台的演出格式,2014年百老汇版本上演,2018年该剧举行世界巡演,登陆中国。
大多优秀的剧目,都基于一个优秀的原著,只要主创团队尽心尽力,稍加打磨,再发挥一点点创造力,最后呈现的效果都不会太差。
但这帮演员也太优秀了!
每一个卡点,每一个细节动作,每一句台词,一气呵成,堪称完美。
甚至是非常细微的情绪调动,都照顾到了。
整个舞台设置也是天花板级别,以低于观众席的形式呈现,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了空间的无限延伸,观众看得更完整,体验感拉满。
舞台上没有固定的装置,所有道具都可变形可移动,身着单一颜色的配角们,把身着亮色衣服的男主衬托得更突出。
对于大多数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运行,都不能跳出这套逻辑。
但他们也总是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对身边所有熟悉的东西,都会跟自己产生链接,这可能是常人感知不到的 ,但导演把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活物化”了,神级操作啊!
她太了解自闭症了!
最喜欢在家幻想自己遨游太空的那一段,导演真的把梦演出来了!
赞!
故事的最后,男主把将来的目标从“我想开着自己的飞船去遨游太空”变成了“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谁说我无法融入这个世界呢,谁说我就做不到呢?
《深夜小狗惊奇事件》上半部分略显压抑,开场便是一场死亡,一场电光火石的死亡,一条金毛被叉死在舞台的中央,歇斯底里的狗主人以及不近人情的警察,刻板的学校老师,神经质的父亲,似乎只有雪凡才是温柔的对待。
上半场的光效与压抑让我有些眩晕,中场休息走出剧院的时候甚至不能走直线。
下半场的开场就是热闹非凡的车站场面,对于一个自闭症儿童来说这该是个多么恐怖的地方啊,但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却成功找到了纽约母亲的家,很显然继父并不十分的欢迎他,而他不接受他的凶手父亲,也有可能错过对他十分看重的考试。
不过最后却温暖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全剧并没有刻意的美化自闭症,他确实是会不受控制的发狂,连深爱他的母亲对与他一起生活都存在迟疑,父亲照顾他也顶着压力,杀死惠灵顿可能就是常年积攒压力的小爆发。
但是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是真切爱着克里斯托弗的,当一只真的小狗来到台上,全场都被点燃了,当克里斯托弗问大家,I’m brave,right?
全场纷纷给予肯定,而当最后彩蛋克里斯托弗解题的时候,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喜欢这样不尴尬的互动,观众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狗的舞台,不仅仅是精准的显示,绚丽的灯光,更是每个小细节,一个门或者一个抽屉的设置都非常精妙,真是值回票价的一场戏,值得二刷细节(主要是本人英文不好所以情节与台词总有疏漏),最后因为临时有事没有二刷成功略显遗憾。
2021/01/02,于Troubadour Wembley Park Theatre。
Omicron无法阻挡伦敦人对剧院的热情,元旦的第二天人满为患。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少进剧院,也心知肚明那些炫目的舞美和过于清晰的台词会怎样让我如坐针毡。
我妥协于剧场的魅力,降噪耳机和墨镜忠实的陪伴总能帮我挺过一劫又一劫,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饱受赞誉的声光电效果已经远超针毡的范畴:用于勾勒立方体舞台的灯时不时晃进我的眼睛,流动的红色灯带显然不是一场盛宴(我从指缝中瞥见了一点,它们像我因为瞬间过敏而发起的疹子),而火车站一段在大屏幕上爆闪的台词和噪音… …好吧,我能理解舞美试图让NT观众们也能理解sensory difficulities,但这是一个差劲的比喻,就像管海参叫海黄瓜那样差劲。
哇哦,我刚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个比喻有多差劲。
也有不错的呈现,比如“把你的小说改编成话剧”这个隐约的嵌套叙述。
街访一段用灯光勾出邻居们模块化的居家空间很有意思,对母亲的回忆和信件内容叙述隐约有点蒙太奇之感,要不是因为剧场规模和道具数量的限制,应该可以转场得更加流畅。
不知道原作是否就有意如此,但这版的男主演员有点过于激动了。
并不是说他的burnout,而是朗读台词时的声音太大,感觉有点游离和躁狂。
在观影过程中,我总计被音响效果震得五脏六腑都在共鸣共计五次,被整体的灯光影响到无法计数次,被太亮的点光源晃到打冷颤犯恶心四次,被不仅亮还突然闪起来的点光源吓到尖叫一次,并在叫完之后全身僵硬两分钟,为此我对左邻右舍的观众们感到很抱歉。
整部剧都在试图给正常人表现谱系儿童的生活有多么障碍重重,在过度的渲染之下,他们成功地让前去观影的谱系障碍患者度过了确有审美享受但也非常痛苦难熬的两个半小时。
2018年5月上海文化广场原作小说看到主人公准备只身前往伦敦找母亲的情节,也恰恰是话剧上半场的结束。
5/11 晚场应该是全A卡5/12午场 B卡克里斯托弗5/11主角一登场,说实在跟我想象的自闭症小孩不太一样,原谅我先前在生活里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
原本我以为,作为一个拥有天才智商但行为古怪的小孩,虽然思维缜密逻辑,但在外在表达上应该是迟缓而带点怪异的,没想到是个语速超快的话唠少年。
不喜欢他人的触碰,对他人的咄咄逼人会因抗拒而发作,开场不久面对警察盘问时的表现,这里我更喜欢B卡一点。
有个小小吐槽的点,我发现B卡克里斯托弗在拼搭玩具火车上不是太在行,所以当母亲朱迪出场读信描述克里斯托弗拼装玩具火车的画面,读到“你还有一座小房子作为火车站”,5/11的演绎是克里斯托弗正好从道具柜里拿出一座小房子,但5/12午场的主角当时还在装铁轨,来不及拿房子,导致后来母亲不得不放慢语速等待,读信部分显得有点散乱了。
尾声克里斯托弗提出想住到老师雪凡家中,遭到拒绝,此时B卡没有A卡在情绪表达上的变化,对比之下给人一种接近尾声的兴意阑珊。
分别拍摄下了5/11晚和5/12午的最后解题部分,比较下还是可以看出A、B卡克里斯托弗的不同。
最后是对全剧的感想,暖心有爱,但比起小说,古怪的奇思妙想和天才的神来之笔少了一些。
但这部剧无疑让更多人看到了自闭症小孩的世界,愿如克里斯托弗这般的孩子的世界里永远没有尔虞我诈,永远只有简单纯粹,愿他如愿成为科学家,愿他如愿做到任何事,因你们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初就面对了太多艰难不易,足以配得上这个世界的温柔相待。
果然是要看现场吗,看官摄觉得挺没意思的
效果可以,想法不错
一部让你更直观地理解阿斯伯格的人生的好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最后克里斯托弗问雪凡:“我说的都能成为现实的对吗?”雪凡笑而不答。这个结局令人悲伤却又那么真实。
原著就不好,改编相比原著有好有坏。演员 灯光 声效 舞蹈很用心!
#大连百丽宫影城,第二届国际戏剧影像展。 场景,舞美,灯光,演员表演,每一项都无可挑剔!很庆幸能在大银幕欣赏到这部戏剧作品。
后半场其实主角没有什么新的discoveries了,有些走神
(3.5) 劇場配置很特殊,很有實驗劇場的風格,但台詞疊太多和尖叫對我來說有點不舒服,演員自閉症演的很棒。最後很有感
#palaceifc# 严重怀疑和之前的不是一个版本。没有三面的LED电子屏,取而代之的是四面被观众环绕的小剧场。看ntlive的前一天看完了整本小说,以至于有点后悔是不是应该先看剧再看书。原著Christopher冷静直白的叙述和逻辑变成了雪凡富有感情的朗诵,我不确定这是个好主意。变成一出学校话剧的想法为剧本身增添了几个笑点,但总体来说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
看到一半实在无聊到退场.......
倫敦2013,上海2018
道行不够,睡了过去。然后又被声光电震醒……
还可以吧
能在伦敦看此剧真是三生有幸
2015.11.22上海电影博物馆
讲述爱与成长的故事,挺感动的
是不是我艺术水平不行,我觉得就很一般
地板舞台装置好酷炫,编排上不是一个孩子的独角戏就很好看。尽管灾难一个一个到来场景变得那么快让人近乎窒息,但还是有温和的安慰。
ntlive放映版本太美妙了,最值得看得话剧没有之一,期待可以看现场版本。
女导演Marianne Elliott在Angels in America之前的作品。舞美非常加分,但个人感觉环绕式布局对场地限制太大,可能和Barber Shop Chronicle是一个剧场,稍后去核实一下。
没有很喜欢这个主题…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