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港剧刑侦系列的忠实粉丝,对这部剧的期待值拉满,看完最新更新的几集后,发现它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刑侦12》平均2集就讲述一个独立案件,同时又巧妙地串联起背后的主线阴谋,全程毫无拖沓之感。
每一个案件都细思极恐,从开篇“富三代人宠乐园”的震撼开场,紧接着“房地产商直播道歉后被杀”“小熊藏尸案”再到用昆虫作为特殊记号进行连环凶杀等,一个比一个惊悚,每一个案件的犯罪场景和作案手法都突破想象。
昨天更新的剧情中,陈旭辉为给妹妹陈以达报仇,绑架了自认为曾经“污蔑”过妹妹的杨芷菲和子俊。
在全城直播中,反咬刑凯是凶手,并公布了他人格解离的秘密,而在这场荒诞的闹剧中,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他自己。
被“新七宗罪”的杀手利用,最后也死在了“新七宗罪”杀手的手中。
而警队除丁洛风外全员身亡,更是目前剧情内最大的泪点。
目前关于丁洛风人格解离的讨论越来越多,剧情走向也逐渐明朗了起来,真的很期待后面的剧情能为大家揭开重重谜团!
主人格——丁洛风应该是所有人格里唯一的正派,因为林昱水对郝烔说如果他再去找丁洛风就当他叛徒,兵和贼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朋友。
其他人格应该都是反派,郝烔或许是中立人格
人格1——丁少芸 丁洛风的姐姐,保护型人格,不排除现实中确有其人,但可能因为儿时的那场火灾身亡,随后以人格的形式存在。
丁母对丁洛风的虐待导致他缺乏母爱,所以姐姐因为丁洛风需要被照顾而出现
人格2——丁洛伟 丁洛风的哥哥,以丁洛风的师兄出现,甚至在回忆里,所以他可能是幻想人物,产生原因可能是丁洛风希望有哥哥的保护,也是父爱缺失的一种体现,而他是所有人格的最高领导者
人格3——丁少婷 丁洛风的妹妹,主要负责技术,郝烔提醒她要小心,不要玩出事,可能七宗罪的玩法最初就是她想出来的,也是一个向往家庭幸福的人格,能反映丁洛风渴望家庭温暖
人格4——林昱水 主张暴力,是团队武力值最高,丁洛风想变得更强大,不想做懦夫而衍生出的人格
人格5&6——夏轲、白仲豪是丁洛风儿时认识的朋友,属于丁洛风对友情的向往,以夏轲的手臂伤痕推断,他主要承受丁洛风儿时的被虐待的创伤记忆,白仲豪暂时没看出来,后续分析
人格7——郝烔 和丁少芸同样是保护型人格,他只保护,不主动出击,随着年龄增长丁洛风觉得他不需要被保护,他应该成为强者,所以这十几年他不让这个人格出现
根据目前剧情进度和大家的讨论,暂时推测出来这几个人格。
现在网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可否认,这部剧确实存在一些小的漏洞,但是瑕不掩瑜,整体看下来,确实没啥大毛病。
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剧,演员表演精彩,细节扎实,节奏紧凑。
值得3.5星吧,因为比较新颖。
如果没入坑的话,大家可以从16集开始看,看完18集可以关掉,因为就这就这两集半值得看,其他大部分是在水时长。
不过,香港的演员演技真的还都是在线的,但是剧情和节奏真的是硬伤。
但是当时入坑也是被林保怡吸引的,因为他太久没拍剧了,但是TVB真的一如既往的剧集类型单调,基本是警匪。
还是《太阳》的短剧集好看,没水得这么厉害。
以后,港剧能不能按《太阳》的长度来,因为虽然是25集,但是注水和节奏真的很影响观感。
整个剧集我不太喜欢的角色是哪个女警司,感觉是遍地香港警司,首先所有的发言都是在表达“这样会影响警队的声誉,声誉大过天的感觉”,警队不是一个集团。
然后就像整天没实事,特别是那次直播采访,去到现场,本来跟负责说一大堆,不关直播的话,我就要动用一个队伍去关掉,然后那个电视台的高层敷衍一下就在那里等,然后林保怡来说要关掉直播,又是经典的台词“如果关掉直播,会影响警队的声誉、形象”,那你来到底是要电视台关直播还是要关直播呢,所以就说TVB得剧永远是在水时长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就是后面抓到丁sir后,为什么不关闭那个网站,还会出现那个模仿犯???
看完,怎么说呢,林保怡、陈法蓉、张松枝的演技真的出彩,但是到结尾还是不知道那位医生问得问题:你知不知道“人格解离”和“人格分裂”有什么区别?
(有剧透慎入)剧名是 DID 12。
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解离性身份障碍;【12】代表2个角色的12个人格:刑凯(3)+ 丁洛风(9)丁洛风:主人格 解离人格1:大姐丁少芸解离人格2:郝烔解离人格3:林昱水解离人格4:白仲豪解离人格5:夏轲解离人格6:警校教官“洛伟”(大哥丁洛伟+警校教官)解离人格7:小妹丁少婷EP 25(最后一集)出现了丁洛风的最后一个人格。
Baby时期的丁洛风丁洛风一直以为【我是‘我’】,但最后发现,‘我’ (主人格)并不是最原始的那一个。
丁洛风的原始人格最后出现的那个人格(陈慧珊)就是丁洛风的原始人格。
原始人格是人出生后最初发展的人格基底。
婴儿刚出生时不具备成人意义上的人格(或自我认知),但其大脑正在搭建“成为一个人”的蓝图。
婴儿期的大脑主要在发展“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认知。
一出生,婴儿无意识与母亲高度融合,分不清“我”和“妈妈”,没有明确边界。
但这种共生关系是人生初始的一种必要心理依附。
婴儿没有【我是谁】的认知,只有【我被看到了吗?
、我安全吗?
、我有被接住吗?
、世界是不是一个可以活下去的地方?
】。
婴儿通过对世界的最初感受,以感觉、情绪为主导(非语言),如被抱着的温度、母亲的声音、喂食的节奏,形成了最初的“自我体验”就被称作原始人格。
婴儿通过与外部互动来逐步构建这种原始人格,其关键互动来自其照料者(如父母)提供足够的安全、稳定、回应,如【谁在照顾我;我哭了,妈妈回应了我;etc.】。
如果照料者(父母)能持续地提供温暖、安全的回应,原始人格就能逐渐体验到连续性。
这时候,原始人格 “我” 开始有了连续性、自主性、边界感。
在一个稳定、安全、支持的环境下,原始人格 “我” 就会逐步成长为一个整合、自洽的“核心自我”,即“原我”。
如果婴儿无法发展出一个相对稳定、连续的“我”的体验,就会导致出一些后续问题,其中包括解离机制过度发展,人格碎片化。
在儿童早期,孩子逐渐学会用语言去组织经验,这一步是【我是谁】的重要基础。
大脑整合【过去经验 + 当前情绪 + 他人的回应】,形成一个有记忆、有边界、有连续感的自我,也就是我们说的“主人格”。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没有被重大创伤打断,主人格就是原始人格自然发展而来的一体化人格。
如果这个过程中经历严重创伤,尤其是反复、不可承受的创伤,原始人格没有足够资源整合痛苦经验,大脑可能会启动解离机制防御,将痛苦切割出去,解离成不同的人格碎片。
这时候,主人格可能是一个“幸存自我”,它只是部分延续了原始人格,而不是完整的延续,即主人格≠原始人格的自然发展。
对于经历了解离的人来说,有些人的主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表面适应型的人格”。
虽然这个主人格仍会模仿、复制原始人格的一些特质,但本质上已是另一个心理构造。
而其原始人格可能被大脑“封存”在内在深处,慢慢退隐,失去主导地位。
时间久了,主人格可能完全不知道原始人格的存在,甚至被其他人格“遗忘”。
因此,没有严重解离的人,主我就是原我;有严重解离的人,主我 ≠ 原我,其原我可能还躲在内心深处。
原始人格也许没有说话的机会,但它是这个人一切的源头。
因此,这种主我和原我的分离情况会让人长期处于一种模糊感,好像“我活着但不是我”。
有时出现会记忆断裂、身份困惑,自我认同混乱。
治疗的过程,不是强迫整合,更不是消除其他人格,而是慢慢恢复原始人格的声音,让被解离出去的“部分”和人格功能回来,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我’。
所以,帮助这个人恢复与原始人格的联系可能是关键一环。
原始人格并不是弱,只是太真。
很多人在疗愈过程中,最终的【找回‘我’】,其实就是在慢慢靠近那个被世界吓坏、被藏起来的小小的最初“我”。
原始人格(陈慧珊)的出现,说明丁洛风正在康复,他离【找回‘我’】又近了一步,很有整合成功恢复正常的希望。
大脑从来都不会背叛我们。
丁洛风的大脑先保住丁洛风活下去,把他的原始人格放在一个最安全的位置“封存”,等待某一天,丁洛风有能力回来接她。
原始人格对丁洛风说的话。
原始人格说:“是你内心深处的善良,唤醒了我这个守护者。
” 说明丁洛风的人生初始(小Baby)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接这句的后半句是【性相近,习相远】,只是由于后天环境不同,人的差异才越来越大。
从一开播便热度值爆表的《长安的荔枝》,到近期刚刚完播的《刑侦12》与《使女的故事》,虽然这些热播剧出产方涉及内地、香港与欧美三个地域,描写的时代跨越了历史、当代、未来三个维度,人物也描摹了朝廷命官、警察、知识女性三个图谱,但小馨发现,它们在一个主题上惊人地一致,那便是在系统的恶之下,小人物该如何去抗争?
荔枝被算计的命运,是弱者的寓言“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是荔枝离开枝头后的生命倒计时,也是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职场算计后的催命符。
他接下的不仅是一场五千里的生死时速,更是一个穿透千年依然灼痛的生存寓言。
李善德耗尽半生积蓄在长安买房,只为给女儿一处安身之所,却背上高利贷。
在权贵眼中,荔枝是取悦贵妃的玩物;对李善德而言,它是女儿命运的赌注——“奴籍”二字如烙铁烫在父亲心上。
因此,他的抗争,看似是为完成“荔枝使”的使命,实则是一场为女儿挣脱命运枷锁的孤勇之战。
好友子美一句“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点燃他,但真正推他赴岭南的,是女儿仰脸问“阿爹何时归家”时的眼神,每一个平凡父亲的脊梁上,都压着一座不许崩塌的山。
原著中交代,他最终将路线切割为驿站节点,精确计算马匹轮换频率,用盐水浸泡、截枝植瓮等技法,硬生生将保鲜期延展至十一日。
在故事的结尾,他因在权贵的庆功宴上控诉了荔枝运送过程中的森森白骨,而被判决流放岭南。
在权力碾压下,他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一度成为了权力暴力的帮凶,但他的算筹可以计算出荔枝保鲜期,却无法计算出自己灵魂的损耗率。
在算清所有“显性成本”后,终于看到了被系统刻意隐藏的“隐性成本”——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态的毁灭。
技术理性本身无罪,但当它脱离人性的约束,服务于不义的权力或扭曲的系统目标时,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凶器。
系统性腐败的本质在于:它让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腐败的受益者与共谋者,无人愿意戳破这个幻象。
李善德无法扭转整个权力系统,但他即便流放也要痛斥权力阶层,这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抵抗异化的精神铠甲。
解离被分裂的灵魂,是秩序的堡垒《刑侦12》的烧脑迷局背后,多重人格不仅是悬疑设定,更是对精神奴役的病理化隐喻。
丁洛风的8重人格与刑凯的3重自我,共同撕开了现代性压迫的新维度:01|主人格社会化的温和面具,用于应对职场与法律。
02|“审判者”人格代行童年未竟之愿,惩罚罪犯。
03|“守护者”人格制造伪证保护本体,甘担道德污名。
丁洛风的八重人格(主人格温和理智,副人格承载暴力或控制欲)实则是他对抗童年创伤的防御系统。
当社会拒绝给予他公正(母亲虐待、姐姐被性侵),他分裂出“审判者”人格代行正义。
人格的混乱恰是对秩序崩塌的镜像反射,而当社会拒绝给予公正,法律无法制裁权贵,人格裂变成为保存主体性的最后堡垒。
其中的“新七宗罪”组织,本质是被压迫者共享同一套反抗人格——成员以虚拟身份在游戏中集结,主人格纵容暗黑人格执行私刑惩治富豪剥削者,再以主人格追查“凶手”,完成对体制漏洞的双向利用。
这种“自己追捕自己”的荒诞,恰是系统压迫下一个残酷的真相:暴力的承受者往往会复制暴力逻辑,他的“以暴制暴”便是对剥削结构的戏仿。
主人格审判暗黑人格的内心戏,实则是人性善恶的自我辩论,这些看似病态的行为,实则是被压迫者用伤痕书写的控诉状,因为当世界强迫你戴上单一面具,分裂便是灵魂发动的政变。
可悲的是,在非人系统中,道德纯洁性是奢侈品。
当绞索已套上脖颈,干净的手只能握住自己的墓碑,此时的反抗便不是拒绝堕落的勇敢,而是如何在深渊中校准行动的意义轴心。
那么,丁洛风的人格法庭上,审判的便是每一个被系统异化的灵魂。
红袍被规训的身体,是隐秘的武器2025年5月28日,随着《使女的故事》最后一集播出,这部横跨六季的剧集正式落幕。
没有凯旋的号角,没有圆满的结局。
琼独自回到沃特福德家的旧卧室,塞雷娜试图翻过新的一页,莉迪亚嬷嬷在救赎与权力间游走——而基列的战火仍在街头燃烧。
剧中使女们被称为“两条腿的子宫”,她们的红袍白帽成为全球女性运动的标志性符号。
“正常只是以往经历的把戏,”剧中嬷嬷冷笑着对使女们洗脑,“时间会改变一切,这会成为新的‘正常’。
”这句话如冰锥刺穿幻想:是的,暴力不需要面目狰狞,它可以通过日常的仪式完成。
正像基列国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
当女主角某日发现信用卡被冻结,当女性被禁止工作、财产被强制转移给男性亲属时,温水煮青蛙的压迫已然开始。
历史的诡谲在于,极端政权的降临往往披着“回归传统”“拯救社会”的华美外衣,背后却是对女性身体所有权的明码标价。
剧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当琼在树林中奔逃时,镜头总给到她脚下泥泞的土地。
这泥污恰是反抗者的隐喻——在极权阴影下,没有绝对纯洁的抗争。
琼为救女儿出卖同伴藏身之处;瑟琳娜作为体制缔造者之一,最终却成为动摇基列的变量;尼克既是琼的爱人又是基列眼目。
阿特伍德早已点明:“如果你指的是一本意识形态小册子,里面所有女人都是天使或无法作道德选择的受害者,那么它不是(女性主义作品)。
”最后一季中,琼抹去脸上血迹的动作与首季被迫清洁身体的姿势重叠,我们看到一个灵魂的蜕变——当体制将身体异化为工具,觉醒者便将身体转化为战场。
勇敢的悖论没有清白者,只有清醒者三个人物的反抗,其行为模式有程度上的不同:01|李善德的“自救”模式先确保生存,再在能力范围内发声,在妥协中守住质询的勇气。
02|丁洛风的“暗影”模式这种反抗是隐蔽的、心理层面的,通过人格分裂来应对社会不公,通过对司法漏洞的公开挑战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再经由直面人格暗面驯服恶念。
03|琼的“战斗”模式有计划地组织使女们进行抵抗,用自己亲历的痛苦质押为谈判筹码,进行有明显影响力的极权反击战。
他们的反抗对象也经历了个人的具体困境——系统性不公——权力结构本身这样递进式的升级加码。
但不管是自救者、暗战者还是号召者,三部作品共同戳破了传统英雄叙事,没有纯真反抗的神话,而是展现了生存的伦理困境:真正的反抗者必须与污秽共舞。
李善德在推进运输计划过程中被动沾染了系统性污浊,丁洛风的暗黑人格手染鲜血却为主人格扫除真凶,琼为救女儿出卖同伴藏身处,他们的行动背离传统英雄的纯洁性,却因体制性压迫获得道德豁免。
正如《刑侦12》中的一句台词:“任何行动的始祖就是一个念头,善恶同源。
”他们的恶行是体制赋予的角色脚本,而善念是人性在缝隙中的自救。
李善德放弃奖赏,回归岭南找寻初心;丁洛风最终接受人格整合,直面疮痍;琼放弃逃亡而选择成为“记忆传送者”。
他们用自我牺牲将个人反抗升格为历史证言。
三部作品以不同时空为画布,勾勒出系统暴力的同构性——它们皆以“规则”为名,却将个体碾为齑粉。
而真正的破局者,是认清系统腐坏后仍选择成为“系统误差”的人,即使认清之后满目苍凉,但唯有清醒才能夺回讲述故事的权利。
所以,小人物的抗争从不是英雄主义的爆发,而是在系统缝隙中寻找寄生与瓦解的可能。
正如李善德最终选择流放岭南,表面是体制的失败者,实则是真正的胜利者——他的选择是用空间置换时间,在系统碾压的间隙守护人性的微光。
结语|在齿轮间播种野草有时候,别人对你的恶意并不是出自人性,而是他们沾染了系统的恶而不自知。
当你发现与环境格格不入时,也许是他们正在使用着“将人异化为可计量的零件”的逻辑,那么你或许应该庆幸,你心中刺痛的良知正是未被系统格式化的灵魂胎记。
真正的清醒者从不是与世无争的隐士,而是在被系统碾压时,依然坚持记录碾痕的生命,固执地把人性刻进齿轮的缝隙。
你今日的痛感,或许是未来破壁者的胎动,谨与君共勉!
关注小馨把现实碎片淬成
一个合理猜测:剧里所有的凶手其实都是丁洛风的人格。
他的主人格或许早已被其它人格所控制,以至于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全程不知情,一直在抓的凶手,其实是自己。
来说说我看到的一些微小细节。
1、警局审讯室监控被关没有人发现异常,是因为丁洛风是一个出入监控室非常正常合理的人选
2、码头拍不到异常,是因为他本来就在那里调查,他以警察身份进入,所以他不是异常出现
3、郝烔和夏轲白仲豪说这个乐队需要主唱回来,说明他们是一伙的,而主脑是丁洛风,在潜意识里成为了杀人团伙
4、在家楼下遇到姐姐和朋友时是4个人,上楼碰到邻居何妙雪的时候,却只有他一个人,而镜头一转房间里又有四个人一起吃饭
4、组员被枪杀他却活着,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人格干的,所以他明明在现场意识清醒却没有开枪杀了林昱水,也没被林昱水杀
6、在警局调查到刘裕威的位置后,警察就集体出动寻找,可还是偏偏被黑衣人先找到,其实这个黑衣人就是丁洛风,他的暗黑人格控制了主人格,所以他抢先找到见过他真面目的刘裕威,杀死他让他永远“闭嘴”,而这里给到黑衣人的镜头,也很明显,是丁洛风。
编剧其实在前面埋了好多钩子,最近的剧情也在一一释出,仔细扒一下真的细思极恐。。。
看不见的杀手组织“saturn1115”实施“新七宗罪”,把屠刀指向了药企富二代、房企主管这一类人,这些人通过高杠杆攫取暴利、不择手段敛财,甚至以欺诈、谋财害命等方式,剥削和奴役他人。
“新七宗罪”就是针对这些人的报复,替天行道、惩罚恶人。
作为刑侦悬疑剧,《刑侦12》有着鲜明的香港特色,对当下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注视和剖析:上层阶级奴役普通人,富家少爷圈养“人形宠物”。
有多少人只因残羹冷炙,就甘愿被奴役被虐待被圈养,自愿放弃自我,还对剥削者感恩戴德?
少女被虐待,反而爱慕施虐者——人性只认可强者,却看不见自身的处境。
有人总想做梦,却不愿醒来。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saturn1115”的犯案似乎总抢先警队一步,更有犯罪分子指出警队内有“内奸”,而负责此案的警探丁洛风,和警探刑凯的状态也越来越可疑。
他们的人格分裂开始越来越明显,不同人格之间也开始了较量——电视剧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虚拟人物和思想旁白等,外化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激烈斗争,构成了非凡的戏剧张力。
图穷匕见、谜底渐显,两个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多重人格,开始互相博弈,生动再现了深不可测的人性迷宫。
本质上,丁洛风对家人、对亲情有着无限的眷恋,但命运多舛,他的亲人早已离他而去。
他虚拟了这些人格,来成为他的姐姐、朋友,妹妹或者师兄,他们代表着他深藏的控制欲、自信、缜密,复仇或者暴戾。
当多个人格互夺刀具、争论要不要杀掉一个人的时候,丁洛风的内心矛盾到达了顶峰:他的来路和痛苦,他的脆弱和努力,他的人性挣扎全在凸显。
对于丁洛风他从小被母亲虐待、目睹姐姐被性侵,学业受到重创、遭受欺凌、根深蒂固的孤独……他的人格复杂程度超出想象,他甚至分裂出了8个人格。
他的主人格是社会化的、理智且温和,但其余每一个副人格都承载了他生活中的阴影。
丁洛风看起来活得很热闹,他有兄弟姐妹、伙伴,职场前辈,他还有朋友,但实际上,他一直都是孑然一人。
他活在自己的梦里,这个梦安慰了他,维持了他的生活。
虚拟的人格和幻想,替代了缺位的家人,丁洛风不断抚慰着童年创伤和心理阴影、努力跟过去和解、试图修复一切,说服自己继续走下去……他甚至会窃听邻居家的家庭生活以此填满自己内心的空洞……这一切,都映射出了丁洛风极端的孤独和不幸的命运轨迹。
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和动荡,往往源于情感上的黑洞,也源于生活经历的艰辛和不易。
无论是放弃自我、选择盲从于强者,还是沉迷于自我内心世界,其实都是经历剧烈创伤之后的艰难适应,虽然这些姿势并不好看,但却能给人以片刻安慰,在阶层固化的残酷生存里,家庭和亲情都被逐一肢解、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无数的人都在孤身漂泊。
醒来满目苍凉,也许只有在梦里才能觅得些些慰藉。
(原创剧评,署名党阿飞,转载必究)
槽点太多啦。
前面的剧情已经够癫了,知道丁的人格是凶手,居然男女主一心想的是帮他脱罪,说他是无辜的,那死掉的那些警察就不无辜吗?
结合时事,精神病人杀了无辜的人,就可以脱罪吗?
保障了精神病人的权利,那正常人的权利就不重要了?
不需要保障了?
到了 24 集,就又是那种毫无逻辑的烂尾剧的剧情了。
这么多人格打不过一个林昱水,非得一个一个送。
丁这么危险的人逃出来了,男主知道了地址不和警队同事一起去,就是要一个人先去也就算了,女主和女配两个毫无战斗力的人也非要跟去,一看到这就知道后面必有被抓被威胁的剧情,果然女配这个圣母心发作要去唤醒丁被抓。
咱就是说,无关人员不要进入犯罪现场耐心等待不行吗,还剩最后一集,看看还能癫成什么样吧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双重人格?
怎么和余烬之上这么像?
昨天参加了《刑侦12》超前点映,再次感受到了TVB刑侦剧的魅力!
一桩接着一桩的离奇命案,却都有着极为相似的作案痕迹,总有似曾相识的身影出现。
当警司丁洛风和探员刑凯朝着这些方向努力探案时,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有嫌疑,所有的证据链都在不断地推翻和重建,层层反转下,真相也越发扑朔迷离。
神秘的犯罪组织、最后的谜底,不停地粉碎之前所有的假设,也彻底颠覆了观众对刑侦剧的刻板印象。
相比于很多刑侦剧的大场面大制作,《刑侦12》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了人性的内部幽微。
在面对复杂的案件和在高压应激状态下,刑凯还是丁洛风始终秉持一名警察的职业与坚守,但同时也经历着痛苦和挣扎,案件越到复杂难解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斗争就越激烈,尤其是刑凯不同的人格轮番上演、互相较量,而这一切构成了这部剧最具震撼力和张力的冲突场面。
他们究竟该如何去应对?
无论是丁洛风还是刑凯,他们都背负着极为复杂和深刻的记忆和经历,在现实世界里负重前行。
而他们复杂动荡的精神状态、人性内部的挣扎和博弈,进一步凸显出了人物的生存困境和悲剧感。
《刑侦12》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的戏剧难度也在于此,它把着力点放在了人的内心世界上,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原生家庭的矛盾、亲情的冷漠与隔阂,工作的高压和挫折,还有感情世界的无依无靠……《刑侦12》深刻描述和展现了人性内部的斗争、精神世界的解离和动荡,人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孤独,看不见的精神执念和命运牢笼。
起心动念皆为因,当下所受即是果,外部世界只是内心的外化和呈现,外在的经历塑造了人的内心。
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终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黑暗残酷的外部世界,或许正源于幽暗无解的内心,无形无状,画地为牢。
无论是刑凯或者丁洛风,需要他们直面和解决的,始终是这场内心的战役。
《刑侦12》越到后半部越精彩,谜底浮出、真相毕现,斗争趋于白热化,思想内核完全颠覆了传统刑侦片的常规设定。
无论是戏骨实力视帝林保怡还是新晋视帝张振朗,双视帝的碰撞奉献出了令人惊喜、极为精湛的演技,相信《刑侦12》会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刑侦剧。
(原创剧评,署名党阿飞,转载必究)
这样的剧本可以拍得更好的, 结尾火场那3毛钱的特效我真的是吐槽你一辈子
近几年来最好看的了 林保怡演技神了 张振朗也是很喜欢 很踏实
先看了前兩集,感覺很精彩了!兩個主角的性格都很鮮明,但又很有默契。一開始的案件就涉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和禁//錮部分,很期待後面劇情啊!還有好幾個主角還沒出場!期待
看了几集弃了,后面各种乱七八糟,剧本可能用脚写的
太差。tvb出品真是大不如前。
tvb的编剧真的不进步,浪费一众演员
太抽象了,TVB现在的剧真是无语了
还行 主要看看演技 但还是快进⏩
林保怡和张振朗的演技没话说,但剧情一言难尽……细节BUG一抓一大把。可以说完美体现了现在TVB的特点:剧情不够演技来凑。
除了人格分裂就没有别的梗可以玩了?
尽管还是港风的老一套,但叙事节奏更正常,拍得也更有吸引力。(林保怡感觉腮红打得有点重)
也挺扯的,两个警察,一个解离出一个人格开外挂,另外一个作为警司非法闯入装仪器,富商之子做坏事亲力亲为的。女性受害者肤白貌美大长腿衣服破的恰到好处,年轻一代演技不成靠老演员撑着,唯一的亮点是高钧贤,斯文败类那味出来了。五分
开头差点没看下去,但第一集后半段开始渐入佳境,比隔壁执法者们强多了,故事线清晰,反转出彩,剧情有悬念,够吸引人,已经开始期待后面走向了,希望别烂尾。
人格分裂,竟然有两个人来演,我觉得这一点实在让人无法接受,第二就是关于程序正义,在警察询问阶段,律师的介入能够显示出香港司法的一个状态,但是你在在侦破阶段也没有任何的证据和手续的情况下就可以随便监听吗?坏人有一点点脸谱化,而且一个已经成为集团性质的大公司做房地产的,还需要做人口贩卖吗?推理过程完全没有任何的逻辑可言。我看了一下评论,里面基本上说好的都是写繁体字的,香港,广东的观众。我觉得可能对于刑侦局来说,南方的观众也有一些信息茧房,南方不太愿意接受北方主流的大众文化。不看最近火的剧。港剧严重脱离了现实,我觉得好一般
难忍的前十几集,后面偶尔有一两集还不错,似乎TVB也撑不住复杂的剧本了,全靠演员演技。林保怡演的真好,傅嘉莉真漂亮,代入一下剧里非主角的警察们,比如高钧贤,实在是无语得很
林保怡跟张振朗能一起忍住不笑真的太难了…
“要直面不堪的经历,要不然会出现新人格”,“接受后才能治愈,才能走出”。后几集和结局不落俗套,没有简单的大爆发,却让人更易接受,情感也自然。对没朋友的孤独、人的脆弱、人的多面都有很好的展示,港剧的价值观也合理自然,不会像这些年的很多陆影陆剧那样让人不舒服和想不通。对人心理和社会的揭示也不错,有深度,对更好认识自己也有启发。
不像人写的剧本,像AI剧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什么证据当连环查,画面又还可正常体现出来就是渐进弱智……再加上啥组织啥公审像大杂烩。张振郎里头特麻木特油腻特没演技。6弃,自己过家家去吧。
想不到2025了,TVB依然能拍出那么出色的剧。
让我们猜猜谁没有人格解离。/结局不怎么样,也就是传说中的“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