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历史不谈,因为一部电影并不应该以是否符合历史作为评价好坏的标准。
电影中,角色、剧情和逻辑都不出彩,是为烂片。
坐在电影院中央,当你发现看的是个烂片,你左顾右盼留心一下周围人的表情,都是标准的生无可恋。
好电影,给人新奇的感觉,心灵的震动,感官的刺激,坏电影就像花钱买无聊,毫无感觉。
二十多年前,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外国人说中国话扮妻管严,引得全国上下捧腹大笑。
时至2017年,把戚继光的恐妻症拿出来说事那已经是一点新鲜的感觉都没有了,敢不敢拍晚年戚继光休妻纳妾的故事?
人物出场,自带气场,隐藏气场,扭曲气场,都是很好的表演,可民族英雄没有气场一脸面瘫也是醉了。
反倒是演倭寇的几位演员,把反面角色演的爱恨交加,是唯一亮点。
我们的大脑喜欢新鲜事物,大脑爱惊奇,是我们从祖先那继承的特性,你我皆不能幸免。
好的电影是对零度的偏离。
什么是零度,普通观众的剧情预判。
结局难改,但是过程的精彩与否却是可以操作的,将军赢得莫名其妙,配角让的顺理成章,大官家里满是金银....俗不可耐,low到爆表。
好电影是应该有因果链条的,战争也不是一个人打架,全篇几个英雄在割草,你以为是在玩荡寇无双吗?
缺点蛮多的,剪辑有些生硬了甚至是莫名其妙,以至于太让人出戏了;前期赵文卓的角色-戚继光,可能是由于演技的原因吧,看着是有点尴尬的;好好的片子硬是给拍成了武打片的样子,有时候气氛没跟上(铺垫没弄好)一言不合就强行开打也很让人尴尬;还有这个电影的结局也挺差强人意的,整体电影勉勉强强。
三星,一星献给服装造型设计师,众角色衣冠服饰是我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比较考究的了,加上武器以及枪械也算是考究,好评;一星献给日本演员们,没有脸谱化反派们,好评;一星献给吴樾、角色胡宗宪等人,虽然吴樾出场不多,领盒饭也是非常的快,但演技在线。
只是不知道前期万茜是不是没进入状态?
还是因为角色不讨喜,前期表演有些不到位,但后期感觉还可以。
(PS:感觉万茜不是很适合演这类有英气的女子,看到万茜总跳戏到柳如是……还有就是导演换成路阳可能会好很多,毕竟个人对绣春刀还是比较满意的)
印象最深刻的还属戚继光等人与倭寇大战台州,那时,戚家军只有1500人,只是原人数的一半。
为何?
因为狡猾的倭寇们想来一招调虎离山,将戚继光等人引到台州,派一批人在去台州路上伏击,也就是那些日本浪人进行伏击,而主力安插在台州一处。
意欲——一箭双雕。
也就是,若戚继光将全军到台州,那么,他家妻子或是其他戚家军的妻儿都将被俘,家园被侵!
那时,大成等人,十分焦急,想调兵回去。
一位戚家军道:“将军要不我们先回去再赶到台州?
” 戚继光骄傲道:“没事,我家夫人在。
”多么大的信任,戚夫人更是没让将军失望,亲自穿上铠甲领兵抵抗,什么兵?
妇人老人甚至是儿童!
首先名字就很拉胯,不知道啥原因改这么个原因。
是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没错,也有描写他们新的训练方式,新武器装备,没看出战术有啥进步。
就像巷战那部分,被别人压着打,除了写戚继光很牛逼就完了,感觉像古代战狼。
倭寇站在房顶用箭狙杀,戚继光自己在那反杀,也没跟手下士兵转达战术,反正自己牛逼就完了。
在遇到敌方首领以后,别人用竹篙挡住他们,他们就完全出于防御,被动挨打,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不是后面两门炮救他们,他们就嗝屁了。
看不出任何战术上的脱胎换骨。
最后就是价值观,船上杀到最后,小虾米没抵抗能力了,就放过了,大头目你比完武就结束了,还让人自己从容走过去拿剑自杀。
搞的好像戚继光他们是坏人,而那个倭寇头目是英雄一样。
就算不抓回去公开处决,那也应该是我方杀掉他,这是士气。
难道跟士兵讲,他们杀我们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讲仁慈?
这里一点都没有虽远必诛的霸气,反倒好像我们在欺负他们,放了他们才显得我们大度。
真的就很拉胯。
还有一个细节要吐槽,是不是非要写死几个人才显得这场战争的残酷,吴越那个角色,一招大力抹杀,击杀了倭寇头目,就为了把他写死,被抹脖子的倭寇头目居然把他反杀了,这种烂俗桥段不加上是不是电影播不了?
非常精彩,人物个性鲜明,盔甲做得非常出色。
武打动作、攻防设计,都导演得很好。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字数不够 为了发得出来再凑几个字。
电影名字叫《荡寇风云》,点到为止的讲了一下当时的政治,将军选人用人,改良军备、创新阵法。
背景音乐不错,特别是训练时呼喊的号令,既能唱又深入人心。
戚将军很强,他不仅自己强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力量跟着一起强起来。
与官兵同训练,行军时自己背行囊。
电影里也有生活,这是很不错的一点。
戚将军很宠爱自己的妻子。
更多的美好与精彩之处得各位自己去发现了。
本来对于有关明朝的电影我是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的,预期五星或四星,但看完我想打一星:其一:塑造戚继光形象不突出,戚将军历史上战绩辉煌,足智多谋,在本电影里反而就像是一个只有武勇的武夫,中计硬拼,靠着炮而不是鸳鸯阵计谋取胜,实在是太小瞧戚将军了!
塑造戚夫人与戚将军的关系也非常差劲,情节递进极其突兀,差评。
其二:本来是历史战争片,但开篇我以为是动作片,但负责打戏的洪金宝也只有开篇一点点出场,后来便蹲大狱去了,把俞大猷将军塑造成一介莽夫,实在令人不适。
对胡部堂的塑造就更差劲了,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其三:主次不分,荡的是寇,结果把倭寇形象塑造的那么生动,无论是浪人想当武士的决心,或是师徒之情,都塑造的非常丰满,而相对的,对倭寇的残暴塑造的非常之少,对胡部堂与戚将军的情谊几乎没有描述,反而似乎是处于对立的状态,实在不能理解编剧的想法。
其实还有很多槽点,懒得一一说了,不过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应该报以宽容的心态,姑且两星吧。
《荡寇风云》故事发生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继光率领3000戚家军在台州附近的花街、新河等地与20000入侵倭寇周旋,九战九捷,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史称“台州大捷”。
此战之后,倭寇不敢进犯浙江,浙江倭患基本荡平。
王朝正规军依仗人数优势获胜的剿匪战争,应该没有什么可看。
戚继光抗倭的传奇性在于,戚家军人数较少,而且是从乡民中培养的类似于特种部队的军人。
其对手倭寇的成分复杂而且战斗力惊人。
在元末及至到明万历年间,倭寇构成多有不同,从日本浪人到沿海的商民甚至是日本藩主的正规部队都成为了倭寇中的一员。
许多人对公元1555年72倭寇(一说53人)袭扰南京城印象深刻,这群倭寇转战浙江、安徽、江苏(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明朝时安徽、江苏直隶南京,属南直隶,谢谢网友 徐草央 提醒)三省,最后虽被全歼,但是给明官军造成的伤亡超过4000人。
这样一群具备超强战力,行动诡异,无恶不作的匪寇成为了大明军民的一场灾难,也是戚继光的强悍对手。
《荡寇风云》聚焦于台州之战。
台州之战是由九次不同规模的战斗合成的战役。
片中重点呈现了新河之战和花街之战。
新河之战发生在1561年4月26日,花街之战则在27日。
其中花街之战颇具传奇色彩:此战明军歼倭寇1000余人,斩首300余人,俘寇首2人,淹死倭寇甚多,缴获武器650余件,救出被掳男女5000余人,而戚家军仅阵亡3人。
这么精彩的故事,从商业片要求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来看,绝对是选对了。
那么,陈嘉上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 交代了倭寇的构成和敌我双方的常规战力对比。
片子展示出,倭寇的主力是松浦藩正规军,包括了少主和一群家将,这群人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且纪律严明;倭寇中纠结了一群浪人,这些真正的倭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单兵作战素质较高;倭寇中还有一些中国的商人武装,这些人伙同倭寇劫掠,战力和人数不详。
这支合成部队占据有利地形,携带以火炮、火枪为代表的远程火力以及倭刀为代表的近战武器,给明军造成了惨重伤亡,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率军进攻数月也没有攻克护寨,而一般明军对倭寇存在畏惧心理,很多时候一战即溃,无法发挥人数优势; 第二, 展示了戚家军成军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了戚继光认识到了明正规军的懦弱怯战,发现明军抗倭不力是因为军人战力不足,战斗意识不强;戚继光从永康和义乌两地民间私斗中发现浙江本地人战力惊人,可堪大用;随后,训练军队,改良武器; 第三, 呈现了明受倭乱的政治因素。
当时的明朝权臣严嵩当道,诬害忠良。
即使像胡宗宪这种想为民谋利的官员,也无奈遵从官场规则,夹缝求生,求取了一场即使胜利也可能引来责备的战争; 第四, 展现了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日常。
着力展示了戚继光妻子生活中的小女人,大事上有担当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戚继光则有惧内的嫌疑; 第五, 呈现了几场动作和战争戏。
主要包括了戚继光和俞大猷,戚继光与村民头目,戚继光与倭寇首领三场格斗,以及宁海新兵战、新河守城战和花街遭遇战。
在评价《荡寇风云》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片是近些年少有的古装历史战争片。
就历史而言,如上所述,台州之战包含了9次战斗,作为本片着力展现的花街之战,片子设定为倭寇的伏击战,但是在历史上此战更可能是遭遇战;片中在力量对比方面,呈现出了1500戚家军击溃并追歼20000倭寇大部的故事,可能并不符合历史。
而且片中有意将戚继光的妻子塑造为巾帼英雄,成为新河城城防的实际领导者可能也不符合历史。
(戚继光夫人确实指挥守城,谢谢 知乎网友 儒雅的子木君 提醒) 但是电影不是正史,不能以是否符合历史作为标准去评判一个电影的好坏。
所以那么书生谨从电影呈现方面说这个片子的优点和可能的不足。
先说优点。
第一,荡寇风云中的武器、盔甲以及演员服饰非常考究、美工布景也颇为精良、画面极富质感。
特别是片中日本官军的盔甲以及休憩场所的布置应该参照了经典日本武士电影,布置考究、细节丰富。
至于我们很多人想要看到的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第二,洪金宝、赵文卓、吴越以及仓田保昭的加持,让这部片子的动作表现在水准之上。
比如,洪金宝与赵文卓在展示棍术时,洪金宝棍法刚猛,而赵文卓以枪术化为棍术的打法非常精彩。
第三,陈嘉上作为一个成熟的动作片导演,有意向经典电影致敬,对熟悉这些动作电影的观众简直是会心一击。
比如,抄起棍子的赵文卓口中的,我可是“一寸长、一寸强”,来自《功夫皇帝方世玉》,赵文卓与李连杰对打前的一句台词; 再比如,赵文卓与仓田保召的对打中,赵文卓手中的长刀被削断为短刀,赵以断刀胜敌的设定来自于徐克导演的《刀》,片中赵文卓手持断刀快速旋转打败熊欣欣的场面堪称经典; 还有,洪金宝在片中扮演名将俞大猷,但是在1975年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中,俞大猷由乔宏扮演,洪金宝扮演的则是倭寇头目。
40多年过去了,洪金宝转换了角色,却依然是全宇宙最灵活的胖子。
再说缺点 第一,片子由于详略失当,显得剧情拖沓、节奏缓慢。
说其详略失当在于,片子本要着力展现的是花街之战,但是在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情节、戚继光通过俞大猷之口和自己的观察发现明军的问题等方面着墨过多。
如果这些剧情能够为片子高潮蓄势,那也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对戚继光妇人的展示特别是闺中情话的展示除了徒增尴尬之外,与片子主线剧情基本无益; 在呈现戚继光与俞大猷的惺惺相惜、在一群人讲战争战术时,也没有通过精炼的对白将此环节快节奏推动,而是走向了类似于电视剧的对话形式,坐而论道。
国内除了冯小刚能驾驭这样的内容而且保证观众不出戏外,好像还真没有太多的人有成功的经历。
要知道,姜文让一票演员在《一步之遥》中密集对话并没有收获太多的好评,而昆汀则是一个异类,那种叨逼叨、叨逼叨的作风确实吸了一波粉丝,但那是昆汀啊,人家cult片起家的,至今也未入主流啊。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看做是陈嘉上在为片子增加厚度和温度。
但是这种以破坏电影叙事节奏为代价的尝试还是应该适可而止吧!
第二,混淆了历史战争片与武侠动作片,动作精彩,而战争场面呈现不足。
片中出现了三场格斗虽说颇具水准,但在历史战争片中,显得过于牵强,给人一种剧情不够打来凑的观感。
事实上,讲述明朝抗倭的作品有成功的先例,最典型的要数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
胡金铨先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执导武侠片方面的套路优势,在打斗方面别出心裁,而且突出了俞大猷作为名将的智谋。
在本片中,虽然有一些战术层次上的阐释,但是并未出现智谋上双雄对峙的场景。
胡金铨以历史为背景做武侠片,大量的格斗动作无可厚非,但是要展现《荡寇风云》这种历史战争题材,则不能拘泥于个人的战斗力。
在历史片战争片中不是着力展现战争,而是大量加入武侠格斗场景,明显不合时宜。
第三,片子缺少富于仪式感的场景,其结果就是想要传达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战争中伤亡带来的悲壮感时,难以将观众代入预定情绪。
爱国主义情绪的表达在电影中依赖于语言、符号或者是仪式性行为。
但是片子在这方面明显着力不足。
士兵跑步时喊出的口号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后部分并未展现;军队出征前、两军交锋前或者军队遇到重大挫折时,将领的训话其实是非常重要,也是升华电影主题,传达价值观的宝贵节点,但不知是何原因,荡寇竟然放弃了这些节点; 战士阵亡或者惨烈打斗是要展现战争的悲壮感,但是陈导因为在战争时没有全景展现,也没有刻意用一些慢镜头或者闪回处理,再加上背景音乐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所以情绪表达不到位; 本片最大的缺失还是是仪式感不足或缺失,对阵场面中,仅在鸳鸯阵新兵对敌时才有阵法的呈现,但在战士牺牲、战争胜利时全然没有适当的情绪引导性的仪式性镜头,整个片子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旗帜特写,也没有太多用于激励战士的口号,没有太多将领发号施令的展现,这不得不说是片子的缺失。
如果将香港的商业导演看做一个群体,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很鲜明的特征。
比如,与很多大陆导演相比,这些导演商业嗅觉更为敏锐,对桥段的把控更为精准,类型片技法也更为纯熟。
但是这批商业片导演,往往过于拘泥于成熟的电影桥段,有时将商业元素的直接代入,以至于,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过火夸张,不合时宜;而且,习惯了聚焦于个人的商业导演在执导武侠、动作、爱情片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宏大历史题材时,其内蕴的格局就略显不足;还有,最近的香港电影似乎也在尝试对家庭价值的展现,这点在叶伟信制作的叶问系列中非常明显,但是如果将这种家庭情趣不加选择的生硬代入,就有些牵强了。
比如本片中,导演还给戚继光一段床戏……我非常赞同将英雄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形象,但是原谅书生无力消化这样的设置。
总而言之,荡寇风云是一部沾染着武侠风气的历史战争片,就题材而言,香港导演敢于触碰都是一大进步。
作为披着古装的主旋律题材,导演如果能摒弃一些动作片思维和小市民情趣,将历史、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注入片中,相信会有一个更为精彩的作品。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有倭寇攻略苏州、崇明等地,杀人掠货,猖狂一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闽浙海防军务提督、抗倭名将朱纨在双屿岛击败葡萄牙人及各国海盗,收复当时亚洲最大的私贸港口双屿港(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后世的香港,又有人称之为16世纪之上海)。
朱纨遭闽浙乡绅陷害而死后,沿海形成了军事真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攻破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四处屠杀抢掠,即将荼毒整个亚洲的“嘉靖大倭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倭寇极其残忍,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后世的侵华战争,甚至犹有过之。
由于这时的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朽不堪,加上倭寇中有经历过战争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因此抗倭初期,明军一败涂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6月7日,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根据军方塘报确定的人数,民间笔记有记为72人的)的倭寇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 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时被总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明军放箭,倭寇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明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而且,这伙倭寇,竟然企图攻击有万余兵力的南京。
贼才七十二人耳。
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
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数千官兵全歼这股倭寇。
看过这个战例,再对比后来戚家军以极少伤亡的代价歼寇五万余,可以想见戚家军战力之强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剿灭福建倭寇,俞大猷剿灭广东倭寇。
从此,浙江、福建、广东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乱”基本平息。
说到嘉靖时代的平倭过程,一定要提到如下数位抗倭名将:王忬、朱纨、张经、赵文华、胡宗宪、余大猷、戚继光。
其中最有名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卒谥武毅。
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兵围攻岑港的倭寇。
感于明军战力不强,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
目睹了义乌的一次民间大规模私斗,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悍敢战,遂招募义乌的农民和矿工四千人进行训练,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
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广为人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剿倭记录: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白水洋战斗:1500人对敌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剿灭倭寇后,戚家军又先后经历击败鞑靼、抗倭援朝、对抗后金等战斗,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冷兵器战争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以上,就是电影《荡寇风云》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迷和明粉,我对陈嘉上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表示由衷的敬意。
先来说说优点:一、服装、武器和摄影都还不错,有几个表现倭寇冲锋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二、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三、动作设计不错。
四、戚继光振夫纲那段有点幽默感,万茜的表演很好。
这部电影的最大弱点,是在剧本上:第一、用了过多篇幅来表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武功。
诚然,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学高手,而且是搏杀战场上真正数一数二的高手。
俞大猷曾去少林寺,折服了阖寺和尚,并写了一本武林秘籍《剑经》。
戚继光精通拳术、棍术,箭法超群,武艺出众。
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他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武功,而是练兵和用兵之法。
也就是说,武功高强,顶多是“百人敌”,但戚继光厉害的是兵法,那可是“万人敌”。
电影中对戚继光的谋略表现不足,建议导演认真阅读《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会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精髓。
第二、戚继光的人设出了问题。
电影中有一段,戚继光在俞大猷及其他同僚面前,说他的顶头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勾结严党、谋官腐败。
这件事被锦衣卫获知并报告胡宗宪,被胡宗宪一顿训斥。
这是不可能的。
跟岳飞不一样,戚继光是个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的人,他后期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两人结成政治上的同盟,使他在官场上一直顺风顺水。
只是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因被言官弹劾而失势。
他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三、没有表现出戚家军应有的气势和技术含量,战斗场面太平庸。
鸳鸯阵的武器是有所表现了,但是,鸳鸯阵的阵法却没有表现。
鸳鸯阵在行军、接敌、追敌时都有一套变化,实用而有效。
电影中戚家军打仗就是刀盾兵平推,关键时刻靠虎蹲炮开路,没有表现出高明的战法。
这一点,要向日本电影《天与地》学习,他们用六万五千人和两万匹马,认真再现了雁形阵、双鹤阵、车悬阵等古代阵法。
另外,戚家军成军以后,对倭寇基本是碾压作战。
而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每次都是险胜,而且还有运气成分,完全没有打出戚家军的威风来。
很遗憾,陈嘉上毕竟不是梅尔•吉布森啊。
戚继光自称: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独步天下,霸气十足!
另附: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抗倭援朝,收复平壤的名将李如松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民族英雄,平定倭患的名将戚继光
还是挺好看的,没有花里胡哨的打斗,后期高潮部分,以及血腥部分不够。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那么好的题材给弄成这样。。
失望。
征兵过程竟然是将军和地方官去拜请矿工,矿工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我尴尬的要死了,这尼玛是十字军东征去请得道的大法师么?
还是武王拜倒在姜太公的门下?
几个糙汉子好么?
戚继光当时招民夫就是取得他们“简单,好调教,不怕死”么,这边成了请大爷了。。。
事逼五六的还拿起堂来了。。。
还有,戚夫人的戏,也离题比较远,为了写女人而写,掰手腕。。。
醉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们好多的角度了解戚继光将军,我觉得比较客观还原了那段历史。
日本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让我们吃了大亏,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戚家军后来的鸳鸯阵武器改造和对于部队焕然一新的管理和改造是致胜的最终保证。
本来抱着很大憧憬座进了影院,然鹅,影片该有的以上这些,都非常巧妙地躲过去了,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胖胖的身影和文卓兄在人潮人海中拿把剑砍来砍去,然后赢了。。。
日本人跑得跑,逃的逃,剖得剖。。。
完了。
文卓的原音配音让我想到了他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
是的,他不用拳脚的片子反倒是挺好看。
以上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难得好片 打的漂亮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看的点映。这是一部看得我尴尬癌犯得超级严重的电影。尴尬的配音,尴尬的对白,还有略微尴尬的剧情。我至今都没想明白为什么戚夫人不准他们吃凉了的饭菜……难道真是因为他丈夫是戚继光然后不能丢面子??真!尴尬!唯一的亮点应该就是几处笑点吧。总结:这大概是一部 喜剧武打片。
一部很不错的商业电影。
剧本呵呵,凌乱,想表达太多结果莫名其妙
“补录”
打完boss就直接没有了……到底想说什么……
这片儿主角是戚夫人啊
打仗时候的音乐挺好听,和蝙蝠侠大战超人战斗时,或者说神器女侠出场的战斗音乐有相近的地方,可能是电提琴还是啥,不太懂。整体故事还行,夫人和打巷战等,不过小点,比如让吴越饰演的角色死掉等太傻了。还有就是演员演的不行。还有最后咋就从白天一下就黑天了中心一直在讲明,建立起军队信心
除了结尾有点仓促,远超预期,感觉评分低了
这部电影对于陈嘉上最大的功用,就是破除了“四大名捕”的诅咒。
这种题材真的无法拍出新意~
电视剧水准。都2017年了还拍这种电影。
最后一场单挑倒是把中日之间武器、战术的优劣一览无遗。
说好的战神呢?说好的百战百捷呢?这窝囊的战争场面,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除了戚夫人,整个电影的背景和故事与历史也比较接近,豆瓣网友太难伺候了,事儿真多。反正就是总体感觉还好,但就是不能给高分,否则就显得没有品味,是吧,喷子们?真心说,如果不先看这里的评分,你看完这个电影自己心里只有2-3分的好感度???
后半段扯了点,整体节奏不错
拍得过于四平八稳了,情感太克制。但冷兵器巷战拍得惨烈,如果软的方面再加力一把好了。只能说电影偏平庸了点,有点浪费了好题材和好演员的感觉。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