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如此卑贱,快乐又这般难寻,活着不过苟延残喘,那么死去又何足悲戚,不过贱命一条。
可是恩尚死得不情愿,因为有约未赴,有人还需要自己的照顾。
我们那么拼命的拽住亲人、友人、爱人,其实只是需要找到一个理由,说服自己,在这样的世间,苟活下去,再活下去。
一个打老婆,打孩子的所谓一家之主,被追债的外人打,却不敢吭声,原来也只能在这个家里耀武扬威啊人死多简单,刀子捅,饭里加老鼠药,就是这么没价值的东西啊 小时候父亲打一家,儿子长大了,儿子打一家,儿子讨厌打人的父亲,可是他也只能用打人来发泄 女人,更可怜,却也心善,被打,被两代人打,还要买菜做饭,永无止境,她们又在求什么呢,她们在哪里发泄呢?
情绪上的表达好强烈,拍摄也比想象的成熟,挣扎生活的2小时 两人一起哭泣的感染力很强,至少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一样也很伤心,她也很苦啊很成熟,长片里能把故事讲完整,不依靠炫技术,仅仅用动作和台词就能体现人物 绿头苍蝇,围绕着垃圾们飞,依靠着垃圾们活,还能否认自己不在其中吗,结局也是注定的 苍蝇生的还是苍蝇,苍蝇不想当苍蝇了,那还是苍蝇吗编导的功力很扎实,原来还有人能拍这样的故事
片中第一次使用蒙太奇手法,是在女高中生被父亲家暴时,镜头由女孩的哭声作为转场载体,衔接到了主角小时候目睹自己母亲被父亲家暴的时空。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这时给了我们一个小主角脸部的特写镜头,他掩着面,泛着泪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父亲的暴力行为,画外是母亲的惨叫和妹妹的哭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跟主角建立关系,这个蒙太奇也让我们理解了在此前的剧情中,主角为何如此暴力乖张,满嘴脏话。
我们开始同情这个流氓主角。
这样的蒙太奇与转场方式在后面也用了数次,起到连接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连接不同家庭的作用。
不同的蒙太奇用法,出现在结尾。
而结尾,又使用了两次。
倒数第一次,是主角死后,他的老板、姐姐、外甥和女朋友(女高中生)的反应。
作为观众,我们都期待他的这些亲友们会如何得知他的死讯。
但导演省略了这个过程。
他们一开始像无事发生过一般,正常地生活着——老板如愿开了烤肉店,姐姐跟儿子、父亲生活在一起,女高中生回到学校上课。
正当我们感觉一切平静地,如同李沧东《绿鱼》的终场画面展现出的那般冷漠世情时,画面给到了殡仪馆里,老板、姐姐、女朋友失声痛哭的画面。
他们表演得很夸张,但跟前面的平静对比起来,内心仍然像被刺了般,流氓的死再一次激起我们的同情。
最后一个蒙太奇,在终场画面。
女高中生走出烤肉店,走在大街上。
当她走到一个路口,发现路对面的一个小摊正被一伙青年流氓掀翻,赶跑。
其中一个流氓回头了,看向了女高中生这边,从全景来看,我们知道那是女高中生的哥哥。
但一组女高中生和小摊的正反打之后,画面给的是主角的特写。
那一刻,主旋律起来了。
有人说,那意味着暴力的循环。
我觉得不是,暴力的承继早在前面就已经交代。
何况这个镜头的视点是女高中生的,不是揭示性的全知视点。
女学生看见路对面的哥哥,突然想到了流氓,镜头给到的流氓正是她脑海里的幻想。
她脑补到了流氓的所有经历:从小目睹家暴,出来做流氓,揍那些无为但暴怒的男人,挣钱帮助姐姐和自己......她理解了。
另一个层面,也是最浅显的层面,可以解读为:她看到对面的小流氓,想起了自己的流氓。
自己期待再一次见到他生龙活虎的样子。
他是只苍蝇,是压榨腐烂物的吸血鬼,身处底层却要以同类人的悲惨为食,虽然杂食,什么都吃,但存在的重量轻的可怜,随时会置身于死亡的威胁中。
可见光谱中绿色处于中间位置,是一种明度不高,稳定、中性的温和色彩。
绿色寸头是他最鲜明的标志,令观者胆怯,而绿色也暗示着主人公内在的秉性,温柔,重情,善良。
绿头苍蝇嗡嗡作响,肆意地飞走,猖狂地喧闹,却不知自己空心的暴戾终将窒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多次出现的手持镜头,剧烈摇晃制造眩晕观感。
奇特的是导演用它来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一是残忍的暴力场面或者无来由的愤怒举动,以极端的手法来展现极端的暴躁,配以嘈杂不安的声画场面和跟随人物面部的大特写,加强渲染,突出人物的表面特征;另一种却是美好感情的进行,爱在悄然滋生,但得到即失去,对于身处危险的人来说,美好的获得也是一种危险,甜蜜是一种脆弱的不真实,莫名的愤怒于人于己都是一种危险。
晃动伴随而来的虚幻感意味着注定要失去。
配乐很少,更多是现场同期声的运用,真实感更强,仅有的配乐也让人感受到了金基德电影的柔美和凄凉。
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他不同于一般的亡命徒,在他身上也有嫩绿的单纯,黄绿的温柔,灰绿的痛楚和亮绿的希望。
他也曾是株小草,只是不幸生长于家庭暴力催生的罪恶土壤中,错误引发悲剧,无望的现实导致个体的堕落,使得他沦落为厌恶所属,从而围困于爬满杂蔓的生活栅栏里。
好在尽管他再凶恶,心中却常存良知,尽管他再不善表达,总有人能从他过激的言辞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意。
友情上有共患难的帮扶,亲情上有理不断的羁绊。
生活也予以惊喜,他不孤独了,两个可怜的灵魂相遇相慰,在午夜街头的大排档交换着临时捏造的假名,始于欺骗,忠于坦诚,浪子回头,可带路人违背了传授给受教者的准则,施害者成了受害者,最后流露的礼貌与和善也化为白发人眼中的余晖无法捕捉。
结尾部分有个很精妙的欲抑先扬手法,先使得观众置身于全知视角上,又以当事人的无知和措不及防的回切展现悲剧发生后的第一反应,悲痛的巨大汹涌而出,也规劝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下去。
最后以排挡事件收尾,既化解了早早埋下的悲剧底色,又加重了底层相互吞噬的宿命色彩,很好的将主题上升到社会现实层面。
影片来自于导演的切身体验和真实经历,自编自导自演赋予影片更强的传记色彩,难得的是导演的的自我审视之透彻,暴戾表象下的温柔一隅难以自我阐释,与之和解并洞悉其悲剧般的宿命实在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自我抗解的智慧。
那种无能狂怒却怒而不得,然后迁怒于不相关的弱者,演绎的非常之好,让我想到很多底层家庭(想到自己的家庭),男人赌博、天天吵架、回家无能狂怒而家暴于妻子子女的情形。
片子很压抑,最后也好悲伤,男主就这么死了,在决定重新开始好好生活的时候,女主弟弟成了新的男主,那个无时无刻充斥着暴戾、迷茫、矛盾、绝望、悔恨的男主。
片子里暴戾的男人都有一个造成不幸家庭的暴戾父亲,当男人长大后,对父亲的怨恨让他自己也变得暴戾,又痛恨又渴望着被爱,就这么矛盾着、迷茫着,直到自己又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父亲,像自己父亲那样的无能的暴戾的父亲,缔造了另一个悲伤的家庭,留下了另一个像儿时自己那样恨着自己的、逐渐走上迷途的儿子,然后只待他继续走上相似的人生轨道,走进下一个不幸的家庭,不幸就这样延续,暴戾就这样在血液里留存。
(男女主在汉江边哭泣时,我也感到好悲伤,各人有各人的不幸,但还能怎样呢,只有吞下泪水、继续前行;男主凄凉死去、女主弟弟成为新男主的时候,我也感到无限悲凉)
光看电影的名字,绿头苍蝇,多么令人恶心的生物,但电影结束,却让我对这样的生物,生发了由衷的好感。
它们是多么热烈地宣扬着生命力,在世界最肮脏的角落里,嗡嗡地叫着,执着地生活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电影中的主角,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愤怒,那么残忍,看似毫无人性,但细究而来,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享受着家庭温暖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我们可以在爱里沉醉,感慨着世界的美丽,同样,大部分的我们,在恨里生存,也会对同样的世界保持愤怒。
主角就是在恨里长大,在对父亲的恨里,用自己的拳头向一个个债主发泄,在初中生之前,他是蒙蔽的,被他的愤怒蒙蔽。
所以,他才那么喜怒无常,那么歇斯底里。
遇到初中生后,他开始变化了,渐渐地在心里有些柔软的东西开始发芽,影片中,有一幕,主角、初中生和他侄子一起出去,在大街上玩,看到哪里,好有感触。
这个社会是多么奇妙,家庭里挚爱的人,会相互伤害,而家庭外的陌生人,那些在暴力危害下的人却能一起开心,一起微笑,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嘲笑。
是谁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组成家庭?
又是谁,盲目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头脑总是被社会的言论所占据。
社会说,我们要稳定,要去维护家庭的稳定,我们要创造和谐。
口号淹没人性,更可悲的是,我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却被这些口号牵着走,我看过那些夫妻间为了孩子能有个完整的家,不被别人说闲话,宁愿将就着过。
在生活面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放弃尊严,放弃爱情,最后混混沌沌过完一生。
到最后,也弄不明白,我们是为什么活着?
我们是人,是一个生物,我们首先是自己,而后才是其他。
因为爱与恨,这样的在乎,在乎到迷失了自己,在爱里沉醉,不知世界的残忍和丑陋;在恨里,蒙蔽着眼睛,只想着发泄恨意。
我们是什么,对于别人带给的伤害,我们是该如何面对?
我们要像猛兽一样还击,还是像落败的狗儿,残喘一生?
很显然,主角是个野兽,他在不断向自己的仇恨还击,但结局却告诉我们,那样的方式不对。
在恨里,我们永远得不到解脱。
其他的仇恨,无可说起。
家庭暴力带来的恨却是带着至亲的爱,就如主角喝完酒后,痛苦地跑到父亲那里,一边痛扁着父亲,一边嘶喊着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你要伤害我们,为什么我和你一样,也是选择伤害别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原谅一切伤害,放下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巨大的智慧。
所以,在如此沉醉于凡尘的我们,才会那么不肯原谅,那样愿意饮恨。
但终结于人类生存的大道,我们终究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需要爱,这里没有爱,我们就去那里寻找。
庆幸的是,爱这种东西,从来不缺,社会再残酷,人心变得再复杂,总有爱在。
暴力永远是现象,是手段,是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
你可以说,爱在,就会有恨。
但你又可认为,爱永远战胜恨。
爱能包容一切,甚至令人发指的伤害。
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即使怀抱恨意,也不要忘记回归爱。
这样,就算我们走多远,也不至于迷路。
也许有的人不懂,幸福的人怎么看得懂?
是,我们都有预感这是个悲剧,我一直有预感导演一定会杀死这个对父亲拳打脚踢的“自己”。
自编自导自演吗?
原来真的是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可怕的生物叫做父亲。
爱?
不得;恨?
不可。
砸断了骨头还会连着筋。
如果没有爱,我为什么如此恨你?
我忍不住伤害你。
我忍不住杀了自己。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
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统换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盼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可是那些当了父亲和将要当父亲的人,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要逼得孩子想揍你,揍了你,他只能杀了自己而已。
鬼才导演兼男主梁益俊自编自导自演的自传式作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男主是一个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从小经历父亲弑妹母亲横死,他是在打架中长大的混混靠暴力维生,可心底仍然是有爱的,他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他的外甥和女主,最终在遗憾中死亡,这或许是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也是他希望的归宿,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父系为尊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只无处可逃的绿头苍蝇。
最后影片展现了一副人间的循环地狱,女主望着正在打砸中的弟弟仿佛看到了生前的男主,结尾把主题与概念无限升华,暴力衍生更加的暴力。
当男主躺在女主的腿上,两个人情到伤心处泪流满面,让人无比心痛无比共情,他们何尝想要这样的家庭呢,可是家家就是有本难念的经。
“因为血太浓所以恨的也深,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还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望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就算是穷凶极恶的混混,他死亡时也会有人为他哭泣,而他也终将因为留世之人的留恋而安眠归去,希望下辈子不要再这么痛苦了。
”
《绿头苍蝇》是一部描写家庭暴力,更准确地讲是暴力生态的韩国影片。
影片的主人公金山木从小成长在一个父亲施行家暴的环境中。
弱小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毒打母亲,冷漠的外表下积聚着长久的怨恨。
父亲意外伤了自己的女儿,母亲则在慌乱中被车撞死。
父亲锒铛入狱。
长大后的山木在朋友开的(其实是一起创办的)讨债公司干着暴力的行当,算是以暴力谋生。
他无法原谅父亲的过错,时常在愤怒中殴打自己刑满释放的父亲。
故事慢慢在主人公山木、知己永丽(同样忍受着家庭暴力)、父亲、姐姐、侄子、老板朋友之间展开。
每一段关系的刻画让山木的形象显得更加立体。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从暴力的受害者到施暴者再到最后的受害者,在宿命式的循环中展现了暴力的真正本质与生态:暴力会衍生怨恨、愤怒与暴力,无论是代际间还是人际间(山木对待父亲的方式、在任何场景中发泄愤怒时、对待讨债公司小弟的方式等等)。
它像一个泥沼,身陷其中的人只能越陷越深。
被这种愤怒攫住的人心会忘记自己是谁、忽视事态的变化、看不见生命真正的依归,等到父亲只能以割腕自杀来表达悔恨与无望时,山木才从悲悯与痛苦中醒悟过来,但暴力的因已经种下。
等待他的也只是宿命式的轮回,从暴力的受害者到施暴者再到最后的受害者。
这也是影片真正的悲剧性所在。
《绿头苍蝇》中最让我震撼的场景不是金山木躺在知己永丽的腿上,两个人一起失声痛哭;或是永丽弟弟(被山木带着的讨债公司小弟)在愤怒的牵引下用锤子砸死金山木,后者在临死之际仍用虚弱的声音说着带我去看侄子的演出……而是最终成全了的山木的朋友和家人在老板朋友新开张的烤肉店欢乐地碰杯、祝贺之后,永丽告辞出店,见到正在催债砸摊的弟弟的场景。
前后强烈的反差让我觉得,他们之间仿佛隔着银河。
暴力的生态和丑态一览无遗。
执笔至此,突然想到一个题目:一场暴力生态的华丽演出。
大叔与萝莉因一个口水相遇,两个同样桀骜不驯的人对这个不太友好的世界,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经历家暴、丧母的相勋,成年后走上打手之路,平日不开心了也会打自己的小弟,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出气。
他用暴力的方式报复童年的心理挫伤,但始终走不出自己父亲的阴影。
同样丧母的韩妍希,害怕家庭再次崩塌,一直在努力维系已经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为了应付蛀虫哥哥和神志不清的父亲,甚至自己打工挣钱。
对正常感情的渴求,让她对生活总能抱有一线希望。
相勋姐姐遭遇家暴后离婚,独自辅养儿子,成为弱小母亲的缩影。
韩英载欺软怕硬,只能在家称霸,骨子里对暴力是恐惧的。
相勋因父亲自杀一事,惊觉自己已经不能用恨意作为简单逃避生活的借口,所以他最后选择退出,再与家人,与自己,好好来过。
韩英载成为暴力的承接人,甚至有了自负正义的扭曲心理,当他打死了自己的老大相勋时,本有希望结束的暴力,又继续循环下去。
妍希经过父亲用刀相向,相勋死去,兄弟英载变成打手这一系列事件后,还是选择向前看。
所以当电影最后,她看到兄弟英载对一个摊位施暴时,想起的不是妈妈被打手打死的过往,而是相勋的影子,她是希望英载可以回头的。
红脸的叙勋老板一直是个生意人,相勋的死让他彻底告别打打杀杀,细心管理自己的烤肉店,经营生活。
把头发剃掉或许是为了证明从头开始,让生活能归于饭食的热气和一杯烧酒后的微醺。
无论怎样,都要生活下去,除非死去。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每天都有好人变坏,同时也有坏人变好,就像白天黑夜的交替,正负电荷的抵消,看似没有变化,实则留下了痕迹,总之,活下去吧
写实的震撼,难以相信这是独立电影,自编自导自演实在是碉堡了
get不到…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才值得过
演的不错
晃得想吐,快进还嫌慢
俗套的故事,看一半弃
难得一见不太流于形式化的棒子暴力剧情片,三星半
当你戒掉一个习惯的时候,你要不重生要不死亡!
这都是个锤子!
梁益准长得真像张默啊,两个弑父人格的故事。
朝鲜半岛总能涌现出此类题材的作品,很喜欢那种内心为之一颤的感觉,更喜欢那种有话想说确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导演自个演的这个流氓绝了。
同一个节奏走完全程真的头很痛。
造型有点意思
鲜血与骨肉塑造的土地,种出的粮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初衷应该是希望这世上再也没有枪炮与战火。人们似乎不知道土地的养分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战争是没有了,奇怪的是粮食还是能长出来。电影整体节奏把控的很好,最后的插叙更是点睛之笔,结局在意料之再又在情理之中。世界上还是需要暴力的存在,毕竟让敬畏比人爱戴更安全。
什么乱七八糟的 韩国三级片摄影技术
以惨逼为主角的电影拍不出花儿来了!
有些菊次郎的夏天的感觉,通过男女主角的经历控诉家庭暴力,及暴力带给孩子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缺失家庭之爱的三个人相互温暖,仿佛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家。我就知道主角一定会死,而且还是周围人的生活都有了好的转机的时候。电影有些套路
以暴制暴的咆哮派
太造作了吧!!!!什么反家暴公益宣传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