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夫的诗好美,人也很聪明5岁知道绑架并懂得自救。
喜欢其中两首。
其一:这些是由一个智者秦常说的话有人说爱之花是从金钱中衍生出来的有人说爱之花是由双手打拼出来的有人说爱之花是从武力中拼杀出来的但他知道其实爱是虚无缥缈的一阵风因为这些风都是因为那一个人它曾被粗鲁而毫不犹豫地扔进心中没有思想 所有的已失去没有思想 大海由此成了紫色没有思想 天空变成了黑色没有思想 就不能跨过任何山峰险阻第二首:两个生命间贯穿这一生的时光在这之中一段奇特的时光到来当你自前事中习得某事时它就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你需要忘却离别之日即为死亡降临之时离别就像是酷暑里的寒冬这是毫无疑问的塔仍矗立平庸依旧就像相隔万里死去的手足如这一般离别不是常态其亦有迷人之处他甚至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离别
看了很多影评,觉得一楼包法力夫人那个写的最好。
确实,很多影评写得不是不好,不生动。
只是核心肯定是偏差了。
这个电影的主题肯定说得不是天才与疯子,现实与理想。
我承认有这个成分,但实实在在的就只是装饰。
小孩本身就跟个能写诗的道具一样。
说话都费劲的年纪,指望这个孩子演出啥呢?
多了只能是过度解读而已。
重心更不在诗歌上,别看这是剧情的关键,但整那么两首云里雾里的也是幌子。
重心是什么呢?
除了之前的包法利夫人的观点之外。
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就是这个女导演的倾向,价值输出。
每个电影都存在这种价值输出。
本片亦不能例外。
片名叫《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她这么做,对不对的问题。
包法力夫人理论是人物的核心。
影片的问题核心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干,对不对?
而且导演给予了这个教师所有的正义性。
孩子跟她在一起,发挥了写诗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好。
朗诵会上,老师那么渴望才华渴望认可的人设,竟然没有昧着良心占为己有。
还不断地训练小孩演讲朗诵。
小孩跟她去玩,游会泳诗兴大发,写诗了。
小孩害怕,要报警,她告诉号码,告诉地址。
不断的强调没有恶意。
最关键的是,小孩被关进警车,说要写首诗。
这个结尾有很多解读,有的偏离地很远。
电影的关键点就不在这个小孩身上。
最后他要写诗,再也没有人给他记录,重视,给予回应了。
这才是最后的重击。
导演要说,她这么做,对。
不管之前多少情节都打压这个老师的意愿。
最后都是,老师做得对。
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才华。
可惜我们身边都没有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幼儿园教师。
影片暗示了这个所谓天才儿童的几种未来人设。
然后用女教师的行动证明,这样对他做好。
小孩的爸爸说应该务实,搞钱。
有毛病吗?
对小孩的人生肯定没有毛病。
他认为照这么发展发展就变成他叔叔,连编辑都不是,也白扯。
发展成她儿子中二少年,她女儿大麻青年,她老公中年油腻,都不好。
或者不够好。
最后她的融入家庭不全是强迫自己回归生活。
更像一种跟家人的道别。
因为镜头直接就切她拿个行李箱走了。
她已经下定了决心用她的方式保护莫扎特或者她心中的莫扎特。
但是结果是早就注定得了。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核心是,突然产生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幼师干得这么好。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
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
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
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
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
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
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
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
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
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
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
不过她失败了。
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
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没有灵气的诗是干枯的,再多的修饰也只是在常规中摸索出路,那是无味的文字堆砌,令人困惑。
它是很多热爱艺术又渴望创作的人陷入的漩涡,徘徊边缘的结果只有跌入这黑洞般的世界,努力 无望 挣扎质疑,可怜的人们都在一点点被榨干。
我认为我就是那囚牢里的一员,不甘放弃又好似在垂死挣扎,深知天才与平庸的区别不在一线之隔而是鸿沟,每当看到好作品都会流泪,那是我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我又在力求什么呢。
终归还是在修行自己罢了。
看着Maggie细腻饱满的表演 代入感很强,对男孩痴迷般的关心和保护让观众感到焦虑困惑最终随着故事的丰满让人感到纯粹又悲哀。
女主的处境具有共性,有一颗文艺的心又缺乏天赋 虚荣与真诚 与儿女渐行渐远 中年危机 婚外出轨 这些事情放到一个人身上也是复杂的,所谓的复杂性还原到人物本身后也还是她最本源的问题,对美的敬意。
天赋是脆弱而又稀少的,如果不悉心维护,很快就会枯萎成为芸芸之中的影子。
导演对天才的珍贵投射到女主身上最终让她做出了如飞蛾扑火似的选择,在剧作上还是过于勉强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铺垫说明人物的动机,也就没有明显可靠的原因促进女主行动,即使男孩结尾还是让人当作‘小孩子’一样对待被关进车里,最后的那句“我有一首诗”令人心痛惋惜,还是不可否认,在后半段故事中导演避免了平白自然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与之前相反的戏剧性的转变,感动过后从影片中间离出来依旧会感到突兀。
这是女导演细腻的视角优点背后会让观众不小心被蒙蔽的盲区,她把人物的各个方面都立了起来后又点到为止,这种做法做得好是生活流影片的典范,做不好就让人感到没着落,这其中让人被分割的点就在于女主本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去帮助男孩可她在条条大路中偏偏撞进了一条死胡同。
同样是抉择与在路上,Three Billboards可供对比参考。
除了剧作上的问题,摄影剪辑的运用被故事盖过,在色彩上有意配合情境,整体上无功无过。
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
误会了误会了。
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
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还真不是。
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
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
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
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
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
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
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
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01中年危机遇上天才儿童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
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
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
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
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
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
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
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
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
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
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
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
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
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
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
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
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
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
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
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
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
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
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
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
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
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
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
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
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
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
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
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
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
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
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
02揠苗助长心态不攻自破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
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
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
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
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
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
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
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
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
而[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
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
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
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
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
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影片围绕一位从教20几年的幼儿园女教师发现一位五岁半的小男孩是个天才,从而为了保护他的天赋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事。
也许该影片就是想从这位疯狂的女教师身上去唤醒那些在现实中忙碌赚钱却忘记好奇心,创造力,忘记人的诗性的那一群人。
人人应该都具有诗性,不知你有没有被文中男孩作出的诗打动,至少我是被打动了的。
电影中有一段话是女教师说吉米不该被当成一个愚蠢的小孩那样对待。
而我们成年人似乎本能地就把小孩子当成小猫小狗一样对待。
【虽然我觉得我自己并没有,我觉得小孩值得当作成人一样尊重。
】尤其是吉米被警察抱到车上,女警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事后回味发现居然有另一层意味。
女警察对吉米说等一会就给你买一个冰激凌,这句话显然也是把吉米当成一般的小男孩来对待,用冰激凌来哄他高兴,但坐在车里的吉米却说I have a poem.然而那位一听他有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拿起笔的女教师已经跟他无缘了。
最后只是在黑暗中,小男孩说I have a poem.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唏嘘,一位伟大的天才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
莫扎特是否是国王和王后培养的呢,不管如何,艺术家的确是需要鼓励的。
现代社会太过物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没装抖音,至少我身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好像人人都有抖音,没事刷刷抖音呗。
大众审美,大众趣味,大众在做什么呢?
有些人是活着,有些人只是活过。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他可以夸张可以编造,人物角色可以疯狂可以失去理性,但观众从中吸取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却是每个人的自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时刻都是活着的状态,打开心识,去看待每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如何保护,如何引导,如何激发,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年人上心。
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安娜,你很漂亮/于我而言,已足够漂亮……”诗歌,永远是最浪漫的文学载体,在短短数行之间,撩拨你波动的心弦。
不自觉中,你会随着吟游的诗句,翱翔在一片幻想的苍穹之下,触动着不经意间指尖划过的身边……十分文艺的一部电影,女主人公也是一位有些极致化的文艺女中年。
不甘沉沦于茫茫众生平庸一辈子的她,想趁着才华还未耗尽,重新燃会曾经属于她的辉煌。
当仅有的那份骄傲被现实无情的嘲笑,她在心灰意冷之余却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了新的曙光。
她倾尽全力想留下这份得来不易的灵秀,却一次次又被生活打压的遍体鳞伤。
她直至疯狂的想完成自己固守的那个梦想,欲有一番生活怎能奈我何的勇气,可到头来,她没想到,自己还是输给了生活安心而又可怕的真实……但反过头来我们再想想,男孩最后急于想创作诗歌而无人回应,最懂他的那个人却不在他的身边……是生活一直教会我们的一贯正确的,还是我们都被现实和理智欺骗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因为是一部透露出文艺气质的电影,所以电影节奏在缓慢之中把控的很好,没有冗赘的拖沓,也很明白的交待了剧情故事,直至最后一刻,女主人公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你会同情这个文艺了一生的女人有些可怜,可是她的声音,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谁又会清楚地听到呢?
“别害怕,安娜/路的尽头就在遥远的前方/这尽头已在我们的身后……”电影中的这句小诗,送给你,送给我,送给这个时代在灰暗中莽撞前行,义无反顾的所有勇士。
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幼儿的创造力。
曾经看过一张图片,孩子的背后长了一张翅膀,父母为了让孩子和其他人一样正要拿剪刀把翅膀剪掉。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是在后天的引导和教育中,这种能力被慢慢的束缚住直至消失。
今天推荐的影片和这个主题有关,上映于2018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片长96分钟,豆瓣评分7.6。
影片的主角Lisa人到中年,和丈夫关系和睦,儿女双全,同时还是个幼儿园老师,平时主要负责教授小朋友基础课程,这些看似正常的生活轨迹在 Lisa 看来并不美好,她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她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个诗词班,神仙诗词的美好中无法自拔,可是她却天分不足,写出来的诗得不到认可,甚至被说成抄袭。
其实在影片前半部分可以看出Lisa过得并不开心,甚至过的有点压抑,还希望儿女可以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最终被女儿怒怼:我不用怎么学习科科得A,你再努力也是个幼儿园老师,也就这样了。
管不了儿女的闲事,只要寻找其他的突破口,有一天班上的小男孩吉米在她面前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Lisa欣喜不已,记了下来,是一首关于安娜的诗。
事后,Lisa将诗带到了诗词班上,作为作业朗读了出来,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从那以后Lisa变得有点偏执和疯狂,经常在吉米睡觉的时候把他叫醒和他说话,应该是在培养他的创造力吧,可是,她这样的行为和其他的老师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点可怕,看了电影前半部一度以为Lisa患了恋童癖。
为了能让吉米更好的写诗,Lisa用自己认为有帮助的方法引导吉米,还告诉吉米的保姆如果他写诗了就要写下来,甚至去找他的父亲希望可以在放学后帮助带吉米。
一次,诗词班的人举办了诗词会,大家可以当众朗读诗词,Lisa带吉米翘了棒球训练,让吉米朗诵了自己的诗。
诗词班的老师听了之后很愤怒,说 Lisa在榨取孩子的创造力,窃取了孩子的作品在教室朗诵,或许Lisa是个不错的艺术欣赏者,但绝不是一个艺术家,然后让她退出。
另一方面,吉米的家长也因为Lisa的疯狂举动让吉米换了幼儿园。
无奈之下,Lisa为了保护吉米的创造力,跑到他的幼儿园将他带走了,感受大自然,激发吉米的创作灵感。
影片最后,他们来到一处旅馆休息,吉米在Lisa洗澡的时候锁上了门,报了警,可以看出吉米虽然只有五岁半,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会观和是非观。
不得不说Lisa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灵感是好的,但是却也存在着一些主观臆断。
结尾处,吉米坐在警车里说:I have a poem,可是却再也没有人帮他诗句,可能在很多年后,吉米的创造力消失殆尽的时候,也会想起曾经有一位老师是如此疯狂的支持着他的天赋。
幼儿园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幼儿教师丽萨步入中年,老公的臃肿、儿女的不务正业和不求上进令她无比失望,她在家中找不到快乐,但不甘平庸的她找到了自己“脱平”的手段——诗歌,她积极参加诗歌研修班,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一个五岁多的学生,一张有着中东人面孔的卷发洋娃娃的吉米身上,她在研修班朗诵吉米的诗作,以此赢得研修班同学的称赞。
研修班老师的几句恭维,她即便不爱他也愿意委身于他,以此获得价值认同。
她特意找到吉米父亲,这位生意人对这种过早过度的栽培毫无兴趣,但她依然要让吉米去诗歌朗诵会去朗诵自己的两首得意之作,以至于即使面对研修班老师的指责,她也毫不在意,仍然希望像奥地利的国王器重莫扎特一样,挖掘出吉米的天赋,让他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骄傲。
丽萨偏执认为吉米就像是诗歌界的莫扎特,是不世之才,自己是伯乐,自己的慧眼培养出杰出的诗人可以掩盖自己的平庸,这种人在外面身边特别是中年女性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爱情已半掩于坟墓,儿女已飞离了自己的羽翼,事业基本定型,不可能有太大野心,唯一让自己有可能赢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就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发现天才,培养天才。
其实平心而论吉米连早慧都算不上,更不用与莫扎特相比了。
不甘平庸的丽萨无非是想在吉米身上赌一把,不惜压上她的全部身家。
这才是电影要表达的。
丽萨的中年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她对这个粗沥的世界是失望的,但她一直追求着生活中的美。
她希望能放大女儿的摄影天赋,但女儿不以为然,告诉儿女希望他们可以多感受下这个世界,希望他们有灵动丰富的思想,希望家里是有生机的,但也是徒然。
所以当她看见了吉米身上的还未经过生活污染的纯粹的才华时,她才那么迫切地想去守护 。
丽萨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缺乏才华平庸的,是对一件事物的‘‘业余爱好者’’,从来都够不着专业的水准。
虽然后来杰米的诗让她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另一个诗人的倾心,但她并没有沉迷于此,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清楚的,守护他的作诗天赋,所以她才在诗人社团上让杰米亲自上台读诗,自己隐身背后。
她面对杰米或者说自己所向往的才华时是那么的卑微,她害怕自己的诗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她在他顺利读诗后的痛哭,既有对吉米的欣慰,又有对自己平庸才华的悲哀。
从始至终她将吉米看作一本上天所赐的诗集,依靠着幼儿园教师这一微弱的关系连接,希望将他随身带着,将他与这个污杂的世界隔离开来。
只是当丽萨不得不离开后,吉米说着‘‘我有一首诗’’时,再也没有人会认真倾听和记录他的诗了。
Lisa看上去有着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但也许没人知道她其实并不开心。因为她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热爱,只是现实中不足以实现。这就是她对诗歌的执着。她和诗歌老师出轨,她带着班上有诗歌天赋的小男孩“私奔”。注意是加引号的。也可以视为加引号的“绑架”。玛吉·吉伦哈尔在本片的表演是具有突破性的。
无聊
Perv..
自以为是的文艺中年,太可怕了。追星追到有点病态,把主观期望强加于人,却没有尊重小孩独立的人格。才华又不是为了拿来在舞台上展示、出书的。觉得无人回答就消磨了,自言自语就是浪费了?只能算走火入魔的功利的艺术追星族吧
66/100 故事用很巧妙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渴求自我实现的女性的故事,虽然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天性,但主人公表现出的崇尚精英的思想实在令人侧目,她视而不见自己对普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也看不上家庭成员平凡的追求,最终让我感觉到她实在是选错了职业,应该去当星探或者经纪人才对。
另一个小男孩的角色塑造为零,女主角撑起全片。
解读艺术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够无望了 平凡又是无法摆脱的 太丧了 Ethereality is rare
居然拍的很欲!低回的情绪里全是自我认识的投射,走向给人一枪,自以为的乌托邦还是要跌回妥协。
温柔而悲伤的一个故事,5岁小男孩的惊人诗歌才华让幼儿园教师铤而走险,为守护这份才华走上不归路。才华是光,它让人产生向光性,但也让人飞蛾扑火。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大师隔着的不是鸿沟而是深渊,要抱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才能去望一眼...
她终究意识到了她永远不会是个艺术家,她只能做一个虔诚的艺术鉴赏者。她如同朝圣者般景仰着那份天赋,自以为是伯乐相马,却在这自我麻痹中走向了现实的边缘。多么可怜的人物呀,从始至终我都不觉得她有错,她只不过是被明月所拒转而飞蛾扑火的可怜人罢了。
小男孩可爱的很,感觉女主人设出了问题,主题是幼儿园教师,但其行为有点背离职业,当然那样也可能顺拐。如果把女主自身背景处理一下也许更为合理,即有内在动机也有外在动机。
Maggie Gyllenhaal很適合演出種喪心病狂的凡人,回想起當年的Secretary。老師對學生的痴戀,傭才對天才的狂熱。
控制欲让人疯狂。
中年危机的女人,还有中产女性对于才华的崇拜,果然都是让人觉得可悲无比的东西。
Complicated
很好的女导演作品,描绘女性心理好细腻...不知道为什么MG的表演总给我creepy的感觉。有点Amadeus的添堵感,还好有点导演的温柔做抵消。窝们Gael好性感的啦嘿嘿~
对老师感到又窒息又同情;小朋友太natural了我的天啊;有些talent注定就是用来浪费的,反推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神童只不过是被令人窒息的大人捉住装起来了;天才存在一瞬然后消散在幼儿园操场上有什么不对
有意思
与《天才少女》完全相反的价值观,且不说诗歌这种以主观臆断衡量的东西是否需要天赋,也不说诗歌朗读者那面目可憎的模样,单单把普通小孩称为“蠢孩子”就够恶心的了。
绝望而心碎的结果是请逮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