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男性主导的叙事往往占据着主流,女性的故事常被隐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而《寻色中国》第三集《她的色号》,却独辟蹊径,从女性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色彩与文化相互交织的奇妙画卷,揭示了女性如何借色彩满足内心的种种诉求。
高原姑娘白玛脸上的赭红色“安达”,这种抵御高原的强紫外线的实用需求,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食物中的美拉德反应带来的快乐,让“安达”超越了单纯的防晒功能,牧女们用它妆点面容,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创造美,展现出对自我独特性的追求。
在唐代,“赭面”从吐蕃传入长安,引发贵妇们的模仿热潮,尽管也遭受士大夫的质疑,但这一现象足以证明色彩在女性群体间跨越阶层传播美的力量。
千年之后,它又成为时尚潮流,历经时光洗礼仍散发着独特魅力,体现了女性对美的执着追求和色彩背后文化传承的坚韧。
翠色从战国时期就用于制作装饰,发展到“点翠花”工艺,成为古代女性高贵身份的象征。
满头珠翠的装扮,是女性对自身地位和美的一种彰显。
随着时代变迁,它虽褪去了身份规制的束缚,却在戏曲舞台上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像李振福师傅这样的手艺人,传承着制作戏曲盔头的技艺,让翠色成为戏曲艺术中灵巧与美的代表。
翠色的转变,体现了女性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对美的创新诠释,以及文化传承过程中色彩内涵的丰富与演变。
苏杭地区的罗,凭借独特的“绞经”结构,为女性构建了一个朦胧的美学世界。
洪桂贞阿姨传承的杭罗制作工艺,让罗的柔软轻薄、透气孔隙与色彩相互交融。
光在罗的丝线间散射,让色彩变得朦胧而富有诗意。
苏杭织娘用花楼机织出的暗花、妆花,为女性服饰增添了光影层次。
女性穿上罗制服饰,如同隔帘看月、隔水看花,借这种若隐若现的美,实现了对含蓄、诗意之美的追求,也契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虚实、藏露、留白审美。
《寻色中国》是当代人了解中国色彩体系的入门必看,《她的色号》深刻揭示了传统工艺与女性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
每一种色彩的运用,都是女性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满足实际需求与精神追求的智慧体现。
色彩不仅装饰了女性的外表,更成为她们表达自我、传承文化的独特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
《我见青山》通过青瓷、螺钿、水墨、川剧等色彩载体,展现了中国人将实用器物升华为文化隐喻的独特路径。
龙泉青瓷的烧制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哲学史诗:龙窑 72 小时的温度曲线,恰似人生的起伏;铁元素的氧化还原,暗合道家 “反者道之动” 的辩证思维。
当舅公将一千件瓷坯托付给不可控的窑火,这种 “赌局” 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受 —— 青瓷釉面的冰裂纹,既是缺陷也是完美,正如宋代文人在残缺中发现 “天工开物” 的美学。
川剧舞台上的粉色,则是性别与审美的历史解构。
唐宋时期男性簪花、敷粉的风尚,在川剧小生的双绉粉褶子中延续:粉色不再是女性专属,而是文人风雅的符号。
邓方园在后台涂抹脂粉的镜头,与他扮演的文生角色形成互文 —— 戏服上的晕针蜀绣牡丹,既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演员内心 “香草美人” 情结的外化。
当他以反派小生的鲜红戏服亮相,色彩的颠覆性使用打破了传统叙事,暗示着当代青年对身份标签的重新定义。
螺钿与水墨的对比,则呈现了东方美学的双重维度。
螺钿的炫彩是物质的狂欢,其 “五色令人目盲” 的特性被黑色大漆压制,形成 “繁华落尽见真淳” 的克制;而水墨的黑白两极,则是精神的终极表达 —— 从歙县烟房到泾县纸坊,墨工与纸匠共同构建的 “墨分五色” 体系,将自然万象浓缩为抽象符号,这种 “以简驭繁” 的思维,恰是中式审美超验性的核心。
当老吴将烟炱与胶混合制成墨锭,他完成的不仅是物质转化,更是将天地精华凝固为可触摸的精神图腾。
这些色彩符号的深层含义,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参照系:在消费主义泛滥的今天,龙泉青瓷的 “窑变” 提醒我们接纳不确定性;川剧粉色的性别解构鼓励突破刻板印象;螺钿的光影游戏启示我们在科技时代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水墨的黑白哲学则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心灵栖息地。
正如纪录片结尾的瞻淇鱼灯,色彩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天人的精神桥梁。
《寻色中国》的第二集以“神颜莫测”为主题,犹如一把精妙的钥匙,开启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神灵崇拜间隐秘关联的大门。
这部纪录片以独到的视角、精湛的叙事和细腻的影像表达,将不同地域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神灵信仰巧妙交织,让观众在色彩的海洋中,领略到华夏文明多元而深邃的魅力。
在云南大理,黑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符号,而是被赋予了与神灵对话的神秘使命。
李红莺和张瑞龙一家,以世代相传的手艺为墨,以虔诚的信仰为笔,书写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这种色彩的转变,是文化融合的生动注脚,更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敬畏与探索精神的深刻体现。
甘南高原的青金石色,宛如天际最纯净的蓝,被赋予了“佛头青”的尊贵之名。
在唐卡画师桑杰的笔下,这种颜色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精神力量的象征。
它代表着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对至高精神的虔诚追求。
降真香色则是大自然与人文智慧的完美结合。
黎族织娘们用降真香染就的黎锦,色彩独特且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在黎锦的经纬之间,流淌着黎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信仰的执着坚守。
而福建德化的白色瓷器,则以一种极致的纯净与宁静,诠释着另一种精神境界。
许成全大师的白瓷作品,不仅是色彩的极致表达,更是内心纯净与宁静的象征。
其实真正的美,有时并不代表着色彩的繁复堆砌,而在于心灵的澄澈与超脱。
《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线索,串联起不同地域的神灵崇拜与文化传承。
从火焰中诞生的神秘黑色,到天空般纯净的青金石色;从棉线上沉淀的降真香色,到瓷器中流淌的纯净白色,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述着华夏文明多元而精彩的故事。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与铭记,更是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色彩与神灵崇拜的交响中,我们仿佛能听见华夏文明的心跳,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在黄土高原的苍茫底色里,红色剪纸如跳动的火焰,驱散生活的寂寥。
无论是婚礼上的喜花,还是节庆时的窗花,这抹浓烈的色彩都在诉说: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以炽热的姿态拥抱生活。
它是生活的强心剂,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忱与勇气。
贵州苗寨的靛蓝,是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蓝草染就的布料,带着山林的沉静与岁月的温柔。
苗族妇女在蜡染的专注中,将浮躁沉淀为平和;都市人凝视那片靛蓝,仿佛也能褪去焦虑,回归内心的宁静。
这种与自然对话的色彩,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重获从容与本真。
新疆哈萨克的五彩花毡,是治愈孤独的文化交响,高饱和度的色彩碰撞,编织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当游牧者用花毡铺满冬屋,他们不仅抵御了严寒,更用色彩构建出温暖的精神世界。
在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染料和谐共生,如同多元文明的共融,传递出包容与理解的力量。
潮汕灯笼的暖黄,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慰藉,桐油浸润的灯笼,烛光摇曳间晕染出琥珀色的光晕,唤醒对故乡、对家族的思念。
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这抹暖色是心灵的锚点,让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疏离中,重新找到情感的归属与精神的依托。
《花花乡野》中的每一种色彩,都是治愈现代心灵的良药。
它们或热烈、或沉静、或绚烂、或温暖,共同构筑起一片精神原乡,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安宁,于色彩中重拾生活的本真与内心的丰盈。
《寻色中国》第三集以女性与颜色的对话为核心,通过赭红、红花红、翠色这三种色彩展开叙事。
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赭红色妆容的啫面勾勒出高原女性独特的生命美学;寒冬中绽放的红花,其强光下产生的荧光物质诉说着红花颜色掩千色的视觉震撼;保定戏曲盔头匠人手中流转到翠色延续着传统工艺的魂魄;而杭罗织造技艺则让千年绞经工艺重获当代呼吸。
以创新的拍摄语言将色彩抽象化、立体化,这些色号既是文化符号,更是女性自我表达的宣言,在时空经纬中织就了一幅流动的视觉史诗。
#寻色中国
在现场看了《寻色中国》前两集,非常喜欢。
这部纪录片与陈导的《舌尖上的中国》相似,都是陈导配音非常喜欢他的声音,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眼球,通过匠人的故事将文化、历史与自然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美学的多元魅力,能给人带来了视觉与精神的双重滋养。
这是一部很棒的系列纪录片。
٩(๑^o^๑)۶陈晓卿的镜头总能在烟火气中掘出史诗感。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寻色中国》,他始终是位手持显微镜的考古学家——前者剖开食物的肌理寻味文明基因,后者则以色彩为手术刀,直抵文化记忆的骨髓。
当工业化的颜料桶倾倒出千城一面的“标准色”,这位导演用近乎偏执的镜头语言,在褪色的年画、斑驳的砖墙与窑变的釉色中,打捞起中国人骨血里流淌的色谱密码。
《寻色中国》以 “我见青山” 为题,将镜头对准中国大地的色彩密码,揭示地理环境与人文审美的深层联结。
在龙泉青瓷的烧制中,高铁土壤与龙窑微气候共同孕育出粉青、梅子青的变幻,印证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色” 的东方智慧。
纪录片中先有用试色釉照监控窑温的细节,恰似自然与人工的博弈 —— 铁元素在还原反应中催生青绿色,二次氧化又赋予釉面黄褐色的斑驳,这种 “开盲盒” 式的烧制过程,正是中国人对自然敬畏与创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江南水乡的螺钿工艺,则将地理馈赠转化为视觉奇观。
扬州工匠用黑色大漆约束螺钿的流光,将商人的财富欲望转化为文人雅趣,正如运河明珠点螺屏风所示,螺钿的 “露” 与大漆的 “藏” 构成了东方美学的辩证哲学。
黄山的水墨哲学更将地理禀赋升华为精神图腾。
歙县老吴坚守的灯盏取烟工艺,通过桐油不完全燃烧收集直径 30-60 纳米的烟炱,这种 “最细腻的色彩” 与泾县宣纸的强渗透性结合,在焦浓重淡清的层次中构建出 “墨分五色” 的宇宙。
黄山的云雾、松涛与花岗岩峰林,不仅为墨工提供灵感,更塑造了中国人 “以心观物” 的审美范式 —— 当老吴从村官转变为守烟人,他的人生沉淀恰似墨块陈放,在黑白两极间发现更丰富的灰度。
这种地理与审美的共生关系,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启示:龙泉青瓷的窑变机理启发了材料科学的可控氧化技术,螺钿的光学原理被应用于建筑幕墙的动态光影设计,而水墨的 “留白” 美学则影响了极简主义的空间表达。
正如纪录片中呈现的脱胎大漆螺钿杯 “潋滟”,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对自然规律的重新诠释。
一直都很喜欢看陈晓卿导演的纪录片,很平凡很真实的记录,看《寻色中国》让我感受到了平静和充实,并且总是会被纪录片中的人物及其所做的事情而感动,受到激励: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曲最美的赞歌!
里面的色彩真的很美,很治愈,陈晓卿的声音也很好听,沉稳沧桑;看完纪录片后总是会受到启发:有时候是纪录片中的一句台词,有时是人物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态度,记录就是一种力量!
真的很感谢有人这么深入地去记录和呈现中国的传统色彩。
《寻色中国》不仅让那些默默坚守的色彩匠人浮出水面,更让濒临失传的矿物颜料制作、植物染技艺得以完整展现。
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重新发现中国色彩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敦煌壁画的矿物群青,到江南蓝印花布的靛蓝工艺,这些色彩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与美学智慧。
虽然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许多珍贵技艺甚至濒临失传,但影片让我们看到希望。
它记录的不只是技艺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方式。
当故宫修复师用古法颜料修补千年书画,当非遗传承人向晚辈传授染色技艺,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正在以新的方式获得生命力。
这样的记录与传播,不仅让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脉,更让世界看到一个色彩斑斓、底蕴深厚的中国。
《寻色中国》第三集更新,以“她的色号”为主题,从制作视角精心勾勒出女性与色彩的奇妙交织,为观众呈上一场极具深度与美感的视听盛宴。
制作团队在素材选取上独具慧眼,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从历史长河中采撷的明珠。
在讲述高原赭面妆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妆容介绍,而是以白玛德吉的生活为切入点。
在高海拔的那曲班戈县,白玛为抵御高原暴晒涂抹“安达”,还会在节日为闺蜜制作面膏。
这样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赭色从实用防晒品到女性妆容审美的演变,拉近了观众与古老文化的距离。
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制作团队堪称大师。
特写镜头成为捕捉色彩细节的利器,在展现点翠头饰时,人工繁育孔雀羽的纹理、色泽被清晰呈现,观众得以看清每一处精致的工艺,感受其独特的光泽感;全景镜头则将色彩与环境完美融合,在描绘戏曲舞台上纱罗服饰时,演员身着轻盈的纱罗翩翩起舞,全景镜头下,纱罗的朦胧美与舞台整体的灯光、布景相互映衬,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在纱罗营造的独特美学世界中。
配合上音乐、光影等元素,整部纪录片的美学氛围被烘托到极致。
在展现罗的轻盈与朦胧时,柔和的光影透过罗的孔隙,配合舒缓的音乐,将东方美学中女性与色彩的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出含蓄、诗意的审美意境。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帮助观众无门槛看懂独属中国人的顶级色彩美学,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女性内心世界的窗口,女性通过色彩表达自我、追求美,每一种色彩都是她们情感与梦想的寄托。
在文化传承方面,片中的传统工艺如红花染、点翠工艺、杭罗织造等,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纪录片的呈现将会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唤起人们的传承意识。
从审美观念来看,它也打破了现代快节奏审美下的单一模式,让观众重新认识到传统色彩和工艺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推动了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
看完《她的色号》,有种和《风味人间》一样的满足感:无论色彩还是美食,人才是了解一切的线索,我们想要看到的,一直都是色彩或美食背后,属于人的故事。
《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线索,串联起女性的生活、情感、文化,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佳作,激励着观众去探寻更多隐藏在色彩背后的女性力量和文化故事。
还是挺感动的,跟12年第一次播舌尖时候一样,关心身边细节,由点滴微末入江河,尽精微致广大。
必须夸夸陈晓卿团队,叙事手法巧妙,把色彩和历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一点都不生硬,原来传统的色彩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而是以不同的面貌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要论什么严谨的构架,反正就是各地各种色彩的排列组合,从可以代表中国的,到最后一集各种不可分类的颜色。粉色起初是男性用的,之后才成为女性更多使用的颜色……诸如此类的颜色历史倒是偶有涉猎。本片最重要的是视觉盛宴,不管是天青色,还是红红火火,最终都是要落入凡间,和生活关联起来。摄影美,色彩美,这就够了……像紫色和那种红色小虫子都是福利……四星
这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纪录片,建议搭配《风味中国》一起看,也算是“色香味”俱全了。
画面色彩都好美。
朱仙镇年画的葵紫色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在传统五色之外的间色,通过匠人的巧妙搭配,竟然在年画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展现了民间审美的独特魅力
朱仙镇年画的紫色运用巧妙而独特,它不仅替代了传统的黑色和蓝色,还赋予了年画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堪称是对色彩的创新运用和大胆尝试!
白玛的赭面妆防晒,舅公的龙窑控温,传统智慧永远是最酷的,当现代科技遇见古法烧窑,变量反而成了色彩最动人的注脚。
不太懂成片为什么会这样分集和组织素材,散而无逻辑,像为了茅台宣传片从纪录片素材库里随机挑了些剪辑而成
“祭祀仪式在白族社区一般由女性主导”,白族还是太超前了!
苗族蓝染的靛青色阶变化,暗合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东方哲学,充满思辨意味
解说词写得太灵了,比如说黑色是“光的坟墓”又“诞生光泽”,文科生莫名被戳中。
看了《寻色中国》感觉审美都提高了,太会拍了!
能把颜色讲的这么有味道的还得是陈导了,依然是很有水准的纪录片。
片子里缂丝女工说“黄是土地的颜色”时,瞬间被击中——真正的贵色从来源于人间,是一种温暖的、亲切的气息。
摄影将色彩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乐为画面注入了情感张力。
好喜欢蜀绣晕针绣出的粉色渐变,花瓣也太古典雅致了。
感觉透过屏幕闻到了降真香的香气,这部纪录片真的有疗愈人心的力量。
真美 深厚底蕴的中国真的有太多值得被发现但与这个资本社会背道而驰的美
为什么感觉透过画面能闻到降真香的气味,神奇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