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电影是公认的“第七艺术”。
在大银幕上,我们见证了一场场悲欢离合,也体会了无数的美好与感动。
但在银幕之外,我们对于电影拍摄、电影制作本身,却知之甚少。
最近,一部新出的国产高分片就开创先河。
它将镜头聚焦于幕后,为我们讲述中国电影那些“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在中国做电影导演:米若羲主演:叶锦添/ 曹郁/ 赵楠/ 张杰/ 丁燕来/ 魏明/ 周逸夫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7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中国电影幕后人物的微纪录片。
一共5集,每集不到20分钟,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在每一集里,从美术、声音、摄影、配音、特效五大核心领域,分别讲述一部电影的幕后制作过程。
第一集所讲述的,就是电影中的摄影。
陈凯歌曾说,一个剧组里,有两个角色可以被称为Director(导演),一个是导演,另外一个就是摄影指导。
摄影于一部电影有多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国内顶级的摄影师,曹郁在片中分享了很多经验之谈。
他首先厘清了两个概念的区别——摄像与摄影。
后者比前者更难,因为摄影不仅仅要拍摄,还要把控整个光影与气氛的变化。
在电影《妖猫传》中,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回眸一笑,是片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为了拍好这一幕,以曹郁为代表的的摄影团队在光影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他们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分别放在脸的左侧和下侧,用以制造一种非自然光的效果。
接下来又用上了led灯带,让皮肤从所有的反射角度看上去,都有一种偏现代的光泽感。
这样做还是不够,因为最重要的眼睛部分并不突出。
于是他们又用上了特图利灯,专门在眼睛部分进行打光,使人物显得有神。
你可能想不到,就是这几秒钟的一个镜头,在摄影时竟然动用了灯笼光、蜡烛光、led光、特图利灯光等多种道具,才产生了我们最终看到的光效。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色,在此得以最完美的诠释。
与《妖猫传》的复杂程度不同,电影《南京!
南京!
》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灯光。
用单光源把人物拍出雕塑感,才使得片中的角色更具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有场教堂里举手的戏。
曹郁对这场戏的理解是,汇集了众人的教堂就像一个海洋,而手就像帆,象征着希望,举起时有一种信念感。
在拍摄这一幕时,教堂的窗户是开着的,因为他算好了时间,在等待太阳光从那里照射进来。
当这束光真正出现时,可以清晰看见手掠过光线,甚至能看到空气中的灰尘。
摄影对于剧作寓意的烘托,被这一幕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摄影是一项需要与导演、演员互动配合的工作。
那么电影中的音效处理,就是一项自我、独立,甚至说孤独的工作。
从业几十年的赵楠,对此深有体会。
做电影音效,首先需要的就是想象力。
当你看见一个画面时,脑海里要瞬间反应出五六种声音。
在形成了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之后,才能去进行实际上的操作。
比如,当你看到重庆,会想到江边卡拉ok的声音,以及游轮的鸣笛。
看到老上海,就会联想到弄堂里的小自行车铃声等等。
音效制作看起来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制作《影》的音效时,赵楠就经历过近乎崩溃的状态。
由于片中有大量的下雨戏,其带领的音效团队,几乎把全世界所有关于雨的音效素材库全买了。
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到后来只要看见现实中下雨了,就立马拿上设备出去录雨声。
在《影》的成片中,每一场下雨的戏份,少则三四十条音轨,多则五六十音轨,其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郑恺饰演的沛良,在《影》中有一场从身后被刺的戏份。
要真实地模拟、还原兵刃刺穿身体的声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赵楠和团队尝试了各种道具,效果都不理想。
最终,他们模仿鱼鳔做了一个肺,在刺破的瞬间能发出相当逼真的声音,才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用赵楠的话说,虽然手法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
真与假两相结合,才成就了电影中关于声音的幻术。
和音效制作同样孤独的,是电影的视效制作。
在过去,国产电影的视效制作曾经不受重视,被认为是修修威亚、穿帮这么简单。
“五毛特效”的骂名,也被这个部门背负了多年。
但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其实国产电影特效的产生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一切还得从特效制作的产生开始说起。
特效制作诞生于美国,最早的传统特效包括微缩模型、光影、剪切分层等等。
随着电脑和技术的数字化出现,传统的模型逐渐转移到三维软件,通过合成的办法去实现和渲染。
可以看出,美国经历了从传统特效到数字特效的全流程,无论在理念和技术上都是一步步经历过来的。
但中国电影没有经历这些过程,所以才会在技术、灯光渲染、特效制作人员的艺术修为上存在断层。
电影特效技术发展至今,国内特效公司在场景制作、硬体类的角色上,已经基本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比如虚拟人的制作上,仍然与好莱坞存在差距。
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一些涉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特效场景中,国内的制作水平就要优于外国的团队。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邪不压正》。
在制作《邪不压正》中场景之前,特效团队共收集了一万两千多张老北京的照片。
到了实操时,光是北京的四合院特效模型,就做了六千多栋,树做了一万多棵。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巧红张开双手,在牌楼顶上走动。
这个镜头有一个360度的旋转,基本把整个北京拍全了。
而观众在此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都是特效人员在幕后加班加点、奋战无数个日夜的结果。
还有去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也是一个将特效做到极致的典范。
全片首场大的灾难戏,是一个有着坍塌效果的镜头。
在这个画面里出现的每一处山形,都要先在电脑上雕琢出来,把所有的光影渲完。
最后,再根据光影和山形,去做碎石的碰撞效果以及烟体的解算,这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
片中还有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从点及面,由地球升上太空。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一幕光是做相机的运动效果,就调了五六十版,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也正是由于特效团队这样的努力,才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
除了上述三集外,《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述了配音、美术等重要的幕后环节,采访了叶锦添、阿杰、丁燕来、魏明、周逸夫等顶级制作人。
于普通人而言,它是首部揭秘电影幕后制作的良心好片,讲述了不同工种的创作心得,真实呈现电影工作者的幕后状态。
于影迷而言,它又像是一堂生动的电影课,传授关于电影创作的知识干货。
当然,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写给国产电影的情书。
以最真实质朴的笔触,献给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
追溯国产电影的过去,这是一段曾艳惊世界,但是也曾饱受争议的历史。
近年来,无论是《流浪地球》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现象级爆款,都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在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上的进步与突破。
而《我在中国做电影》的出现,更是向我们展现了银幕背后的中国电影人,在各个岗位上的坚守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向上生长的力量。
向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致敬,也祝愿国产电影能够越来越好。
*本文作者:张不才
《我在这个做电影》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电影艺术是个庞大的体系,这个纪录片让我们更加了解电影制作的很多秘密。
感谢各位导演摄影师把这场艺术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还要致敬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
中国电影要拍出自己的内涵。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电影好坏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
我感觉各种因素下目前国内电影和国外尚有一定差距。
主观来说我还是喜欢看原声电影,配音始终是“没内味儿”。
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说过“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
”《我在中国做电影》就作为一部纪实性影片,记录了几位中国幕后电影工作者在为电影艺术造梦的部分点滴,成为了一部记录电影的电影,同样也为热爱电影艺术的工作者或者观众朋友们展示了被投印在影院银幕上的那些如梦一般电影的制作工作与一些鲜为人知的专业细节。
而它的隶属分集《光影统领者》便为我们着重介绍了曾荣获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等众多知名奖项中最佳摄影奖的摄影指导、摄影师曹郁的一些工作实况与人生经历。
影片通过曹郁本人口述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其中还穿插了部分例如《妖猫传》《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曹郁担任摄影工作的影片片段与拍摄工作实景中他对于光影的调控与和导演与演员的配合。
曹郁自己也毫不吝啬的在镜头前谈起了自己的摄影学习经历,从影片《末代皇帝》的镜头启发,到用借来的大二一录像机拍摄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再到如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又成为系别第一名,又到如愿被《美国电影杂志》采访,最后到现当下获得过许许多多知名大奖的著名摄影师的种种心历路程。
《光影统领者》纪录片将内容分为几个模块更加清晰的阐述了主题思想。
一为电影画面的总基调与观众的获得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影,而摄影师作为“光影统领者”,电影的视觉效果能否将观众带入电影情节,这就很考究摄影师对于电影内涵的理解与画面光影的调整与掌控。
二为曹郁认为音乐与美术对于摄影工作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音乐是曹郁电影节奏韵律感的导索;美术是曹郁最直接的修养的基础,音乐与绘画是曹郁摄影机位与画面色调的重要思想导师。
三为曹郁自己从被摄影所吸引而钟爱于摄影到一步步去学习,去感知,去探究,去创作;又或者是从其他导演的思想与演员的表演中获得的一些品质与感受从而得到启发,总结出的曹郁自己对光影的见解和对人生幸福的认知。
若要将电影的情节与演员的演技融合且渲染开来直至触动观众心弦,那么摄影指导对于光影的掌控与领导便是重中之重。
法国电影评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曾说到“光不仅给予画面上的形象以物质生命,而且赋予了他们艺术生命,艺术家们的创造,使光在银屏上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
”对于光影的把握,曹郁则独有一番见解与技巧。
影片中所插入的《妖猫传》电影片段——杨贵妃回眸笑,这一画面让担任摄影指导的曹郁费尽了心思,影片又配合了曹郁本人的口述,当时摄制组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又准备了led灯带,但总觉得只是差强人意,后便加入了Dedolight,曹郁还在拍摄过程中不停的改变光影的位置与亮暗程度,这才让演员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的一笑充分展现了剧组人员所主观想象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惊艳吸睛的场景。
在曹郁对《妖猫传》的口述过程中,影片为其添加了以清脆铜铃为演奏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神秘与智慧。
《南京!南京!》也被影片所引用,赤裸全身的姑娘们缓缓的被木车拖走,曹郁将更多的光影打在姑娘们的身上,使得她们的身躯更为洁白,画面更显忧伤,也更凸显了在屠杀中饱受耻辱的姑娘们的悲惨命运,更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印象重回观众眼帘。
影片在曹郁为《南京南京》的口述中添加以钢琴与大提琴为演奏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忧伤与感性。
可想而知,摄影师对光影的指导对于电影情感基调的影响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音乐的节奏韵律与美术的光感色调是曹郁摄影思想的无形的指导老师,更为其摄影工作锦上添花。
对于曹郁对音乐节奏韵律的感受——影片引用了《妖猫传》《南京!南京!》等影片做例子。
在《妖猫传》的拍摄过程中,曹郁选取了与电影情感气氛相近的音乐,利用节奏律动并表现在摄影机位上,让本是冰冷机械的镜头忽显柔美缠绵的韵味。
《南京!南京!》中一段跟镜头,需摄影师肩扛拍摄,而曹郁将摄影机想象成演奏的乐器,赋予机器内心的节奏情感,让镜头张力近乎于完美。
对于曹郁对美术的光感色调的感受——影片展现了不同时期各著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直观的为观众们所展示。
曹郁探索从伦勃朗和维米尔强烈强调光源的时期,到蒙克不强调单一光源的时期,又后来到霍普的光源混合时期,都启迪了曹郁对于光的感受。
而蒙克的画作阴影中的蓝色补分,曹郁运用到了《妖猫传》中;曹郁又发现了毕加索早期的蓝色时期作品,将其吸收转化为蓝、绿、黄等色调运用在了电影《八佰》中,用柔和细腻的色调来反衬出电影背景残酷感。
影片在展示绘画作品时,稍稍的推镜头配合背景的黑色衬底加上以乐点形式为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的画作的内涵更加的深奥与神秘。
曹郁能如此娴熟的将他对于音乐与美术的感受用在表达摄影镜头的情感上以让镜头表现更为生动有张力,都归功于他对于音乐和美术的极大敏感性、感知力与作用力。
曹郁本人的严谨与尽职,对于摄影职业的热爱与追求,与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感,促成了他如今在摄影方面的显著成就并使他领会到了幸福的真谛。
影片中运用同期声画面展示了曹郁在剧组工作的场景,在拍摄《可可西里》时陆川导演的探讨交流,又或是在拍摄《摆渡人》和王家卫导演的互补借鉴,更加真实直观的表现出他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和默契配合。
并通过展现曹郁所获奖项的奖杯加上以架子鼓与钢琴的主观性音乐也直观承认了他在摄影方面的高度成就和他激动人心高光时刻。
在曹郁口述时镜头也配合特写突出表现了曹郁情感的变化与内心的喜悦。
曹郁小时因《末代皇帝》的启迪而产生了对摄影的欣喜,如愿考上北电摄影系并得第一的惊喜,如愿被《美国电影杂志》采访的兴奋,笑谈第一次在金马颁奖典礼上的糗事等等的人生阅历。
时代在变,年岁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曹郁他自身对于摄影的热爱与追求。
正如贝克登所说“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和能力的关系少,和热心的关系多。
”曹郁本人在影片中也说到“我们要尽量的去做,人一直进步就好了,只要不是重复或是退步,那就是幸福的。
”对待梦想,曹郁始终追求;对待事业,曹郁始终尽职;对待幸福,曹郁始终感知。
镜头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镜头由摄影产生,光影又控制着摄影的基调,音乐与美术为摄影师提供节奏与思想。
《我在中国做电影之光影统领者》就展示了幕后摄影工作者的曹郁的拍摄场景与对摄影专业的自我见解和对人生幸福的感悟。
曹郁在影片中说“摄影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工具,就像一个艺术家,写书法一样”他将摄影视为自己内心语言表达的生灵,为摄影注入生命与灵魂。
他对摄影的热爱,对光影的掌控,他的日益进取的精神,不仅让他自己成为著名的摄影师,同样是为中国电影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电影中创造了许多渗入到观众内心的镜头映像。
《我在中国做电影之光影统领者》也利用采访摄影师曹郁而展现一系列电影幕后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正是因为像曹郁他们这一类人的付出与智慧,中国电影才得以用最大的加速度迈进新高度!
中国电影才得以有魅力去触动国际影圈!
中国电影才得以有潜力去深入更多观影者的内心!
某一公众号推荐了这个微纪录片系列《我在中国做电影》,看完之后失望大于期望。
系列片选了幕后的五个工种——摄影、录音、美术、特效、配音——的代表人物,做成了一集不超过20分钟的微人物采访片,主要介绍了电影幕后、技术构想、个人经历以及工作现状,缺点是对中国电影的幕后挖的不深,对工种情况的介绍不全,人物只鳞片甲勾不出全貌,或许因为时长太短、或许不同编导的风格未统一、或许没有找到观众想要看到的东西,看完并没有像名字类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估计也是套用这个名)让人感动。
但系列片的风评不错,一来由于大家的电影情怀,二来聚焦到导演演员大腕之外的幕后功臣,让观众对电影的幕后有更多的了解。
电影光鲜的背后,有太多的无奈与牺牲,只是不为外人道而已。
像片中赵楠说现在录音越来越不受重视,根本没有时间去精心打磨一部电影的声音,这跟电影市场的火爆与急功近利的态度扯不脱关系。
我想,编导选取的虽然都是圈内各工种的顶尖人物,但还有更多籍籍无名的电影人也在为中国电影而努力,这些平凡人的视角或许可以代表中国电影的大多数,像68岁的香港茶水姐杨蓉莲就应该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
系列片的结尾说,“献给为中国电影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希望那些真正默默无闻的电影筑梦人也能进入编导们的法眼。
(一)光影统领者:曹郁《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妖猫传》《摆渡人》《八佰》曹郁说摄影是唯一能够掌握的、完整表达他的一个工具。
对他而言,摄影的质感就是摄影师对影片表达主题最直观的理解和呈现,摄影的韵律关系到整个电影的气氛,配乐和摄影机运动速度要契合。
《可可西里》需要强调自然的光效以突出自然环境的震撼,《妖猫传》无需自然光效,反而需要各种奇幻打光来突出影片中的梦幻感,例如贵妃惊鸿一瞥的“百媚生”定格画面。
同时他还透露了摄影过程中配乐的重要性,《妖猫传》和《南京南京》中截然不同的质感是由于配乐和摄影韵律所决定的。
对摄影师曹郁来说,绘画功底和对绘画艺术的了解是最基本的。
非常喜欢蒙克画作的曹郁在《妖猫传》中运用了很多蓝绿色彩,就是借鉴了蒙克对蓝色的运用和诠释。
而在《八佰》中,他的视觉参考主要是毕加索早期画作中的蓝绿色,而蓝绿色的互补色相反就是黄色,所以《八佰》颜色构成主要是黄和蓝绿,用柔和细腻的颜色来反衬剧作上关于战争的残酷感,“导演跟摄影师的合作是很精神化、情绪化的,就像电影的两个情人,或是情敌,是既相吸又相斥的一种奇妙感觉。
”他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他对摄影这份职业的自豪感很由此生出的坚定地个人骄傲,令人动容。
由斯托拉罗摄影的《末代皇帝》让年幼的曹郁看到了摄影的浪漫写意和诸多可能性,这深深的影响了曹郁的摄影质感。
(二)声音魔法师:赵楠《影》《催眠大师》《孔雀》《大腕》《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声音是一个非常恒定的东西,不会随着时代变迁或社会发展而更改原有状态。
声音作为五感之一,直接关系生理反应,因此也直接关系到观影体验。
对于声音剪辑师来说,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对着无声画面尽可能多的想象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声音,其次是懂不懂情感、懂不懂这个世界,这都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声音剪辑师。
这很像一位名厨通过看闻品还原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食材佐料。
赵楠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制造幻术,是将影片中人物动作或者环境音拆解到最细节然后再复原。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在当下一切图快的电影制造大环境下,并不可能给予音效师这样高的地位和宽裕时间,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的《罗马》混音时长4个月,但国内往往只有不足一月的时间,但电影却是无法修补的一次性产品,这也就决定了短期内中国电影的上限。
与曹郁一样,从赵楠的接受采访的话语中也能发现很突出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同样反思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细分程度不够导致种种问题。
(三)视觉造梦人:魏明 丁燕来 周逸夫《流浪地球》《邪不压正》《一出好戏》视效工作是一个很综合的工作。
美国电影工业中特效是经历了从传统特效(搭建微缩模型)到现代数字特效的全过程,但中国电影工作中的特效发展是飞速的,是跳跃式发展的,也因此是断层的。
三位都提到了当前中美特效发展差距很大,美国擅长的高端生物特效虚拟我们完全做不到,技术壁垒很高。
对《流浪地球》这样一个科幻电影而言,特效是至关重要的。
能不能在特效方面脱颖而出,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片典范的成功与否。
特效人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不计代价、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调整,这也决定了《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四)寻找东方美:叶锦添《卧虎藏龙》《赤壁》《夜宴》《胭脂扣》《大明宫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美术指导考验的是对历史的认识,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对人物所处时代生活细节的认识。
有些演员不是他本身有魅力的,是靠美术指导通过服装造型、道具、置景创造出来的。
很喜欢叶锦添对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评价,他说香港是一个看不到全世界的地方,台湾有中国文化的表层具象,但不能提供可供深度挖掘的土壤,只有大陆有最深厚、最原始、最丰富的中国东方美学文化。
电影是一个共感,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产生交流的文化。
很多时候,甚至不是某个情节,仅仅只是一个场景或是一段音乐,就会激发我们心中的某段记忆,两者贴合,产生遥远的共鸣和陪伴,这才是电影最本质的吸引力和发展方向。
只是可惜我们的影视文化从20年前可以接受《大明宫词》这样的艺术作品,发展到了如今只讲商业盈利。
(五)另一个演员:阿杰电影值得。
(完)
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工作人的情况,有无奈,有希望,有梦想,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当然是商业化和工业化,但是影视在流量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和制作方的作品的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两者可以多一些良性的互相促进 时常因为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追不上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而且现今的鉴赏能力并没有在提升)而感到羞愧,虽说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希望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浪潮过去之后,平台不再产出流水线式的傻瓜视频,更多用心制作内容的人可以受到关注,因为日常的视听内容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的观感,无脑的内容在影响着我的思维,还是决定退网一段时间,怪自己的定力不够,很难不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影响,这一年要多看书,经典的电影,纪录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这么空虚
戴着黑框眼镜,穿着黑色的公司文化衫的丁燕来,脖子稍微有些前倾——也许这是他做特效多年的一个见证。
丁燕来是《流浪地球》的视效总监,也是橙视觉的联合创始人。
即便已经站在国内视觉效果领域的头部,他仍然感慨不易:特效公司的生存环境非常难。
要花钱的地方除了房租、员工、正版软件,还有一个月好几万块的电费。
而这些,还只是成本而已。
除此之外,中国特效身上还一直压着“五毛钱特效”的骂名。
相比一路从传统特效走到现代数字特效的美国,中国就像一个视效插班生,在场景制作、物理特效等方面可以接近好莱坞水准,但在像制作灭霸、阿丽塔这样的虚拟人或者高端生物方面,中国与好莱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而这个现实,国内的电影从业者们都很清楚。
2015年,郭帆导演就跟丁燕来提过会有《流浪地球》这个项目,说希望到时候《流浪地球》这个科幻片的所有产业链里,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去完成。
MORE VFX的联合创始人魏明记得,《流浪地球》的特殊性让参与制作的人员都倍感压力。
每次开会前,导演都先不讲要改什么,而是先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如果《流浪地球》这事折了,中国的科幻电影想再往前走一步的时间,可能需要往后推很多很多年了。
在做《流浪地球》的时候,让人崩溃的事情不少:实操才发现的很多的技术壁垒,少则几十次多则上百次的特效镜头修改……但大家似乎都卯足了劲要做好这件事,就连下班回家,也要在微信上问“那个镜头现在是什么进度啊?
”
而这种劲,也存在很多认真的特效工作者身上。
时至今日,面对纪录片的拍摄人员,数字王国的周逸夫还大概记得北京城正阳门的高度——47米。
这是他当时给电影《邪不压正》做视效总监时调查过的。
为了做好电影里30年代的北平城,周逸夫和团队收集了12000多张老照片,做了6000多栋四合院和12000多棵树。
也为了画面中出现的一个故宫金顶,他们把整个故宫都做完整了。
这集的尾声,有个镜头久久地停留在一墙标语上: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一切。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但不管再怎么热爱,也不能总让特效为爱发电、为情怀发电。
只有赚到钱,特效公司才能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他们才能继续一往无前。
“我在哪里做什么”的系列应该做下去,以增进人们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的了解,而不仅仅只是“不就是什么什么”。
任何一个小众的领域,都有其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五期分别是摄影、拟声、视效、艺指、配音,虽浅尝辄止,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能达到普及的意义已经是非常好了。
第二期拟声,赵楠谈到工作的独立性,那种独自一人包裹在录音间的独特体验,值得去了解与感受。
谈到中国社会及行业的变化,也有许多无奈,尤其是关于“术业有专攻”的表达,戳中每一个技术与艺术交融性行业创作者的内心,中国是发展快,中国人干活也快,但中国与美国,“差距在高端”。
到了第三期视效,中国电影行业及电影人与世界顶级电影大国的实力差距,就更悬殊了。
在视效领域,更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电影的工业感,这一行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今天,中国最好的视效工作者,对于美国的视效工具,即便能拿来,也根本不会用,如同几十年前,人有原子弹而我们却没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研究出同样的视效工具,并且熟练使用,才算是在这一领域,有了自主权,拥有了保卫自己作品的能力。
中国电影不成熟,包括市场不成熟、观众不成熟、技术不成熟。
就像这些年一直提及的,钱过分花在演员身上的问题,造星当然很重要,演员与角色是令观众瞩目与记忆的核心,明星制度也是美国创作出来的,但是美国已经走到下一步了,已经实现了全产业的成熟,而我们还仅仅局限在演员,又落后一百年。
视效是电影整体产业能力的一种极致体现,它更为赤裸、更为直观,比声音和摄影等更容易让普罗大众感知到,所以好了就真是好,差了也真是很差,容易被误解与吐槽。
可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单一领域。
第四期叶锦添,可谓此系列的高潮,艺术指导体现了一个人“对历史、对人情世故、生活细节的认识”,这句话说得真好,这也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所在。
能感觉到叶锦添对于跨世纪时间段的认可与怀念,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不会,但起码,每个人先做好自己手上的事吧。
电影工种繁多,我在中国做电影系列,要再拍下去哦。
以前看电影只是看个故事情节,不会把注意力放在电影的制作上。
看了曹郁的记录片之后才发现一部电影的制作是多么地不容易。
哪怕是一个镜头,一个画面都是要精心制作的。
光与影的运用也不仅仅是打个光那么简单,自然光、人工光的巧妙利用,光的流动等都是要一步步计划好的。
电影的制作还需要制作人具备基础的美术知识,学会科学地利用色彩,如互补色的利用。
当然一部电影的制作,不仅仅是摄影师的工作职责,它还需要演员、导演、后期等的协调与合作,他们互相之间达成一致才更有可能制作出一部好的电影。
当然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真正热爱电影制作的人也在实践中慢慢进步,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发现新的世界,得到心灵的慰藉。
看了赵楠的纪录片之后才发现原来电影中的声音的制作过程是这么复杂,我们听到的下雨声可能是拟声师们从几千条音轨中挑出来的,可能是从他们收集了无数个雨天的声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听到的打斗声是由很多中不同的工具共同产生的……拟声师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制作出与电影中的画面相符合的声音这么简单,他们还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及其他通识。
如他们需要知道多少赫兹的声音可能会使人产生害怕的情感,他们需要知道每个城市的特点是什么,并据此制作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声音。
拟声师并不是毫无感情的电影声音制作工具,他们是感情的传达者,他们制作的每个声音都包含着自己内心的感情。
看了特效、叶锦添和阿杰的这三个视频之后更加体会到制作一部影片的不易。
从前我们总是说“五毛特效”,由于成本、技术等原因我们国家的特效确实没有国外的发达,但我们也在慢慢地进步,努力做出更逼真、更有效果的特效。
我们的电影中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特色,影片一件不起眼的衣服、一个不经意的礼仪动作也许都是中国文化的表达。
许多人认为配音演员很容易,但其实不是这样的,配音演员也是演员的一种,他们赋予角色以更强的生命力,信息的传达、感情的表露都可以靠配音演员来进行。
从前以为一部电影只要演员表演好和摄影师拍好就可以了,现在才明白一部好的影片是很多因素相辅相成的,不只是说一个方面出色了就是一部好的影片。
摄影、拟声、特效、配音、美术,还有它所包含的文化等各个因素缺一不可,而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者不是没有感情的电影制作机器,他们所懂得远比我们所想到的要多得多,他们对电影也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
电影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部电影的制作不容易,一部好的有质感的电影更不容易,向真正热爱电影制作的人怀着满腔热情继续从事电影制作的行业的人员致敬,希望我们也能坚持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行业。
新出的纪录片,建议我们这些学影视的小伙伴去看看,第一集就干货满满~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整个team的合力,算是科普了一些电影幕后的职业(比较喜欢拟音师和美术设计这两个part)。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每一环的重要性。电影的生态已经很糟糕了,“慢工出细活”更别指望。还是需要这些努力、有情怀的人来拯救这个市场。
别自媚了
更多是访谈录形式.电影制作不易.幕后工作者更值得尊重
叶锦添那集效果爆棚,把人看感动了。可惜太短了,没有深入探讨,有点隔靴搔痒,不够通透。
“常想到电影,觉得很强大,某一段音乐还是某一个场景,可能不见得是故事,但是它那个东西是打到你心里面的,跟你平常在心里面藏的那块记忆的膜,是可以交流的。”
烂电影的烂,往往都是人名在前,其他都不要,好电影的好都好在没名的其他里
有点后继无力
最喜欢第五集阿杰说的: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一定是懂表演的,可能一个演员让他来配音,他不一定能配的很好,如果一个配音演员去演戏的话,也不会太差。
再优秀也赢不了广电。
看过~
主题命的很大,聊的却有点浅。聊到自己的专业,他们职业的自豪感大概源于热爱和专业吧。尤其是曹郁,听他解读光影的创作灵感,我感觉自己看电影都看了个寂寞。
还是太短,浅尝辄止,还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幕后科普,并不是一个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系统性的一个记录。也不知道为啥,也不觉得是什么给电影的情书,天天都jb拿情怀说事,好好把产业发展一下不行么
致敬幕后艺术家,但更多的感触是cn技术在更新,文化却在倒退。
一个中午看完了,第一集这个感觉挺厉害,灵感都是参考蒙克啥的,看到那个打光是厉害了,要求高。声音就还好,不过孤独是这样,只是这个说话者总是在比较,在强调当下的不足,视觉特效也是,就在强调费用这那的。最后好,中国元素中国的美感,侯孝贤白先勇,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就讲这些事情。不要扯东扯西你多辛苦费用多高啥的,讲设计艺术就讲这些好了,苦不苦累不累观众自己体会。里边大部分电影我没看过,影,妖猫传,流浪地球。想去瞅瞅流浪地球的特效了。
摄影录音美术视效……这是一部记录电影各工种内部生态的专题片,也是行业大拿的职场回溯。可惜每集只有15分钟,觉得每位都挺会聊,挺想聊的,比如曹郁和叶锦添,对圈里有一套不偏激又独立的自我认识,很想继续听。另外,这片居然是可怜的时光网出品的,作为书影音大本营的豆瓣啥时候也能真心为此探索探索呢?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一部纪录片,于我,这是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那些看过的片子的机会
曹郁,没想到你是这么具有少年感的摄影师,我很喜欢。
没找到。
走马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