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Childhood,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十又二分之一: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10号半:我要上太空,阿波罗10号半:男儿当升空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米洛·科伊,杰克·布莱克,李·埃迪,比尔·怀斯,娜塔莉·拉莫罗,乔什·维金斯,塞缪尔·戴维斯,杰西卡·布里恩·科恩,玛德琳·吉尔博特,扎克瑞·莱维,格伦·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结合两种视角,相辅相成地讲述了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影片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历史,这个孩子在德州休斯敦长大,并有属于他自己的太空梦想。《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的灵感来自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本人..详细 >
不是一个靠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驱动的电影,Stan幻想中的秘密登月计划只占了非常小的部分,全片都是在讲太空竞赛时期休斯顿郊区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取决于你喜不喜欢怀旧,我看评论区有人说咱跟美国生活没共鸣,come on,大家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无论是跟朋友一起玩,还是周末看电视,总有一件两件事是联结我们所有人的吧?旁白娓娓道来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美妙台词,像一部精彩的童年回忆录,我被深深迷住了
一往无前的乐观主义,时代往事与少年登月,自由浪漫,怀念之情溢出屏幕
流水账,幻想和现实交叉剪辑,陈旧,缺少主线,旁白絮絮叨叨
对太空时代的怀念
毫无共情。所有这些关于太空和登月的童年记忆对于我这样一名中国观众来说都太遥远了。
6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生活图像,那个夏天伴随着青春与梦想一起不再回来,那是人类可以登上月球的时代,真怀念啊。
很好看啊,生活美学的高级怀旧。林克莱特用真人转绘这样的方式,放大了每一个创作者的初衷:日常观察,并将这种观察嫁接到趣味的讲述中。影片既是一部私人童年回忆,也是60年代的美国文化切片,并且点都抓的很精准。因冷战政治而起的太空竞赛,下沉到普通人身上,便成了一个太空梦,但充斥其中的仍是柴米油盐和单车石膏,即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关照,因此无所谓主题与否,这就是影像所带来的真相。并不崇洋媚外,但我一直认为欧美60年代是人类文明的高光时代,那时有喷发的电影,纵情的摇滚,开放的环境,肆意的激情,也有血腥的战争,冰冷的罪恶,惊人的丑闻,那时每一道颜色都如此透彻,叛逆与秩序、自由与规训都是那么地生机勃勃,而非现在这样死气沉沉。电影不仅关乎梦想与家庭,同时也涉及到了媒介与现实的辩证。把经典电影转绘成动画也很有意思。
月球时代白日梦。林克莱特的回忆性散文,对自己童年的描写还蛮动人的。有效的怀旧。
@望京资料馆
像是用爱在系列的方式拍boyhood,旁白喋喋不休,私人记忆,无剧情,导演能写也能唠。
纪录片式的,回顾了美国的历史,没啥劲
我看这片的心情就和主角看登月时的心情一样:似睡非睡
细碎 日常 无剧情对我来说甚至都是颇为喜欢的 问题是密集 呱噪 毫无节制的独白 自我沉醉于童年回忆 都很令人反感 尤其是溢于言表的老白男味儿
73/100
Netflix放好久終於看,姜姜年度十佳,有愛在三部曲與boyhood這種神作在前很難不期待,成片跟我想像完全是兩回事太空元素竟然是Richard Linklater的中低產郊區生活回憶錄、爸在NASA工作、永遠把俄羅斯當假想敵的宇航員幻想、又是一早受夠的美式正能量敘事(memoir at film form i hated way😐)1960s nostalgia trip kinda Disneyland,put their the mostly glory American old day at moment with the moon landing filter lol. It seen never get enough of repeating bored routine
即便年代和国家天差地别,但我仿佛还是亲身经历了一趟那样的童年。平淡无奇的剧情里,其实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细节。最终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质感的,还是 Richard Linklater 无可比拟的细腻和诗意啊~
不是我喜欢的画风。
花有重开日。
原来是爱在三部曲的导演,废话真的是有够多的,流水账叙事直逼小学生日记水平。
说是童年片其实是时代文化回溯,有趣虽有趣,缺了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