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诅咒如果灵验,为何不在爱德华四世指定护国公之前就将理查诅咒死呢?
那样安东尼就可以顺利的辅佐新主,伍德维尔的儿子就不会被动的沦为“塔里的王子”,惨遭不幸了。
编剧的逻辑有些可笑,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可归咎于伍德维尔的巫术,而她的巫术又并不高明。
而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和玛格丽特博福特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命运坎坷,坚韧不拔。
都是在失去丈夫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带领她们的孩子艰难的迈过人生一个又一个关隘。
这一切仅靠巫术或神经质般的祷告是无法实现的。
她们一个是约克的白王后,另一个是兰开斯特的红王后。
最终两个女人联合起来终结了长达百年的红白玫瑰战争,开创了都铎王朝。
智慧和美貌并重的白王后,不应该成为编剧笔下,观众眼中那个频频运用巫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
多情的爱德华四世毕生都钟情于伍德维尔,绝非偶然。
演员演技不错,但编剧的功力尚浅。
虽然电视剧不能跟真实的历史相提并论,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白王后》在对剧情的处理和对人物的理解方面显然是差强人意的。
陆启宏老师在世界史课上推荐的剧。
适合对欧洲史感兴趣的观众。
玫瑰战争期间的历史是非常混乱的,光看书或听别人讲很难理清楚,这部剧有助于理解这段历史。
King Edward,从不吝啬于宽恕,所以他的忠臣越来越多。
战胜沃里克,打败安茹,杀死了亨利,最终夺得皇位。
沃里克死的时候竟然有点心疼他……,还有安茹王后的儿子死的时候也是。
Queen Elizabeth,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不喜欢她。
Lady Margaret,听到母亲生命垂危后感谢上帝的女人。
可怕。
(“只有你原谅我,才能安心死去。
”母亲语。
)Margaret的丈夫,总说“for peace”,懦弱吗?
只是想要和平而已啊…,死前还说着:你回来了真好…唉…,Margeret好无情呢。
看历史剧,知道每个角色的结局,看他们在历史的大洋中浮浮沉沉,看似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实则都是垂死挣扎。
忽然觉得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悲哀的,我们呐喊,我们挣扎,我们坚守,我们背叛,…最终却都成为历史的尘埃。
看到有人说巫术的剧情玛丽苏弱智,想替这部剧澄清一下。
实际上这些巫术桥段大都是当时人的记载。
原作者Philippa Gregory是爱丁堡大学18世纪文学研究博士,在白王后播出后,她领衔制作了一个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 白王后和对手的真实故事 只要看过这个记录片就知道作者的创作比较忠实于历史。
首先,剧中所有大事件都与信史所载若合一契,几乎没有抵牾的地方。
其次,作者还采用了一些野史补为血肉使之丰富。
比如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相遇这一段,据史官记载伊丽莎白在一开始并不相从,还拿出匕首相逼。
而他们相遇在一棵大柳树下则是当时的传说,这在剧里都得到了还原。
至于最大的bug—巫术,作者之所以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
第一,伊丽莎白的母亲杰奎塔是卢森堡伯爵之女,而在欧洲民间传说,尤其是低地国家的传说中,水妖 Melusine曾做过 卢森堡首位开创伯爵Siegfried的妻子。
(以下是维基百科中“ Melusine”的一段,大意是卢森堡家族自称流着Melusine的血。
而Melusine在和Siegfried后新婚后的第二天变出了卢森堡城堡,她要求每周有一天独处,但是好奇的伯爵偷窥她,发现她在澡盆里变成了人鱼,然后伯爵吓哭了,Melusine见此情景就乘着澡盆里的波涛走了。。
)The Luxembourg family also claimed descent from Melusine through their ancestor Siegfried.When in 963 A.D. Count Siegfried of the Ardennes (Sigefroi in French; Sigfrid in Luxembourgish) bought the feudal rights to the territory on which he founded his capital city of Luxembourg, his name became connected with the local version of Melusine. This Melusina had essentially the same magic gifts as the ancestress of the Lusignans, magically making the Castle of Luxembourg on the Bock rock (the historical center point of Luxembourg City) appear the morning after their wedding. On her terms of marriage, she too required one day of absolute privacy each week. Alas, Sigfrid, as the Luxem-bourgish call him, "could not resist temptation, and on one of the forbidden days he spied on her in her bath and discovered her to be a mermaid. When he let out a surprised cry, Melusina caught sight of him, and her bath immediately sank into the solid rock, carrying her with it. Melusina surfaces briefly every seven years as a beautiful woman or as a serpent, holding a small golden key in her mouth. Whoever takes the key from her will set her free and may claim her as his bride." In 1997 Luxembourg issued a postage stamp commemorating her. 在玫瑰战争系列中杰奎塔的设定是Melusine后人,因而具有一些巫术,而巫术的能力也随着杰奎塔的血脉传给白王后和白公主。
《白王后》第一集杰奎塔就和白王后说她们有Melusine的血统。
在《白公主》中,白王后反复和白公主说她们是 Melusine的后人,在临终前还说Now Melusine sings to me (第六集43分26秒,上图总是失败)。
而白王后和白公主一起下的那个诅咒——诅咒杀了她长子的人其长子夭折并最终无后——这个诅咒是对着河下的,她们所呼唤的大河之母就是Melusine。
(当然这个诅咒符合亨利七世的子孙状况,而伊丽莎白嫁给了亨利七世,竟然诅咒了自己的后代,这就很具戏剧性)第二,关于王后母女会巫术这一点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因为伊丽莎白以一个平民拖油瓶寡妇的身份一跃成为爱德华四世王后,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都极不可思议,当时没有因为love或者lust而结合的婚姻,婚姻都是business,尤其是国王的婚姻更应该是生意。
所以在当时人心中王后母女会巫术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而Warwick起诉王后母亲使用巫术促成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以及有两个小人缠在一起的物证,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白王后》整个剧情中大事件和历史记载是完全吻合的,如果了解这些历史记载的话就会发现作者的发挥演绎还是很具匠心的。
在Philippa Gregory的玫瑰战争系列中,“Fortune's wheel”(“命运之轮”)是贯穿前后的一个词,在《河流之女》中贞德就告诉杰奎塔“Fortune's wheel will never stop turning”,在剧中安茹的玛格丽特和杰奎塔都说过这句话。
而玫瑰战争的历史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世事与命运无常。
政权倏尔兴起又忽尔败亡,败亡后可能奇迹般死灰复燃,辉煌时也会却出人意料的崩溃。
昨天的敌人因为共同利益可以放下血海深仇握手言和,昔日的朋友因为利益冲突也可以拔刀相向。
一会还在王座,一会就成了阶下囚,或许接下来又能绝处逢生。
这就是“Fortune's wheel will never stop turning”巫术和预言的情节更增加了这种深刻的宿命感。
白王后预言到一个红衣女子手上沾满她的鲜血。
(玛格丽特杀掉塔中的王子),但玛格丽特在当时的处境似乎是永世不能翻身。
安茹的玛格丽特和KingmakerWarwick、乔治是死敌,后两者把她的丈夫赶下王位,逼她流亡,而她曾把乔治的父亲约克公爵的头砍下来吊在城堡前,但他们为了反对爱德华四世又结盟在一起,Warwick还和她结为儿女亲家。
巫术和预言的情节还造成全剧最有戏剧性的一幕,白王后和白公主向Melusine请求帮助复仇,让害白王后长子爱德华五世的人家世世代代长子都死亡,但是白公主的命运竟然是必须要嫁给仇家,而她后来的长子竟然死在了自己和自己母亲下的诅咒之下。
虽然巫术和预言的情节荒诞不经,但无疑增强了全剧戏剧性的宿命氛围,而且有当时人的看法和历史传说为其背书,其实是很出彩的一个元素。
自从看了风中的女王,就好喜欢英国宫廷剧。。
本来白王后看到一半突然不想看了,可是当看到最后,突然理清了几个同样名字的Richard、Elizabeth、henry、Margaret、Edward等等的关系,想继续看下去的时候竟然结局了😥其实搞清他们的关系、突然觉得这部剧挺好看。
但是也挺狗血。
比如最开始就是老henry是king,结局是新henry当king。
然后有俩叫Margaret的疯女人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king。
俩Elizabeth长得很美。
俩Edward都是死于发热。
等等。
看过两集,正在看第三集,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剧情发展之神速已经超出了我能接收的范围之内,尽管还算了解这段历史,编剧思维的跳跃性也已经把我狠狠甩出几条街外。
第一集就把Edward IV和Elizabeth Woodville的相识,相恋,结婚讲掉了,想开始,刚看看他们谈恋爱,我还小小期待了一下他们的恋爱曲折史,哪知道看到一半,他们就结婚了,结婚了!
第二集就把他们生了n个小孩的故事讲掉了,顺带讲了Richard Neville的叛变,把五年发生的事件浓缩到了一集里,编剧您到底有多赶啊!!!
就算您或者预算有限,或者您后面还有好多故事要讲,就算您的重点是三个女人的故事,您又想把后面故事发生的原因交代清楚,也不至于用前两三集像流水帐一般过去啊。
这年头,能碰到像当年the Tudors那样的精致剧(顺带提下,在the White Queen里演Earl of Warwick的那位在the Tudors里也参演了,演了个Thomas Cromwell,当过一段时间的亨8的chief minister),难啊,壮哉我《都铎王朝》!
1483年,一代英主爱德华四世去世,传位予年仅12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并任命弟弟理查为摄政王。
同年6月,议会宣布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无效,爱德华五世无继承权,理查三世继承王位。
爱德华五世与弟弟理查德住进伦敦塔(当年那里还是皇家住所)。
8月,爱德华五世与弟弟理查德失踪,理查德三世被指控谋杀两位王子,虽然并无实际证据。
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长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次子约克公爵理查。
从此以后,凡英王次子,均封为约克公爵,成为惯例。
当今英女王次子安德鲁,即为约克公爵。
理查三世在位刚两年,战事再起。
他与爱德华四世一样,也同样使用残酷和恐怖的手段处决不驯服的大贵族,没收其领地。
他的所作所为,引起大贵族的极端不满。
那些理查三世的敌人们,纷纷投靠他的对手,流亡英国的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
当年爱德华四世的还乡团斩草除根的工作有些纰漏,兰开斯特家族还剩了一个人没被干掉。
当年的英雄亨利五世,娶了法国公主卡特琳。
卡特琳为亨利五世生了亨利六世。
亨利五世死后,卡特琳改嫁欧文·都铎,生了一个儿子,里士满伯爵爱德蒙·都铎,这爱德蒙也就是大好人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兄弟。
爱德蒙的儿子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流亡法国,他声称自己是兰开斯特家族事业的继承人。
亨利·都铎成为兰开斯特家族新的核心的更为重要的理由是,他的母亲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开山老祖“冈特的约翰”的曾外孙女,现在,亨利·都铎是兰开斯特家族唯一的男性继承人,所以,自然,他就成为兰开斯特家族新的核心。
想当年,1471年5月,兰开斯特朝终于被约克朝消灭。
年仅十四岁的亨利·都铎,作为兰开斯特家族仅存的男性继承人,被他叔叔保护着,渡海逃生,来到大陆的不列塔尼。
十四年后,1485年,年已二十八岁的亨利·都铎,趁约克朝的理查三世不得人心,趁英国贵族对理查三世不满,遂于1485年向理查三世发起挑战。
8月1日,享利·都铎在法王查理八世的资助下,率领2000法国兵离开塞纳河口。
6天后,他们在威尔士登陆。
享利·都铎挥师东进,派人与尚在理查三世营中的大贵族联系,由于他在上一年末发布了檄文,英国各地拥护他的人都行动起来,队伍激增到5000人。
理查三世意识到局势严重,遂起一支万人大兵迎战,8月22日,双方在英格兰中部的博斯沃斯决战,在战斗紧要关头,理查三世的大将史丹利勋爵和诺森伯兰伯爵按兵不动,史丹利勋爵的弟弟威廉·史丹利爵士则率3000人公开倒戈,约克军遂告瓦解,理查三世头戴王冠与敌军展开最后的死战,直至战死。
他的王冠在战斗中跌落在树丛中,被史丹利勋爵找到,献给了亨利·都铎。
约克朝二世而亡。
出身于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最终结束了玫瑰战争。
获胜后的亨利,向约克家族举起了屠刀,约克家族的头面人物纷纷倒在亨利的屠刀之下。
亨利成为英国国王,是为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都铎朝。
为缓和矛盾,并加强自己成为英王的合法性,亨利七世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为王后,两大家族算是合二为一了。
他们原本就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在亨利七世这儿又汇合了。
英国开始了的都铎王朝的统治。
景色,或者说是画面,像多雷的骑士小说中的插图:有丛林,玫瑰,清澈的月色和若有若无的虫鸣,仿佛夏夜之梦。
对于那些热衷于爱情或情感的受众来说,文学,或者说TV里的“爱情”才是真正滴爱情,也许也是唯一的——爱情。
画面,或者说是景色,质感沉着细腻,莫名的颗粒感和冷色调中的温情,伴随着也许会如约而至的,可能会娓娓道来的,史诗般的、伟大的——“爱情”。
影片在一个宿命般的梦境中开始,注定要演绎一场伟岸的(阶级跃升)传奇,在军阀混战平息的前夜。
一个“民女”阻拦(上访)了一个国王:一个地主的女儿,一个有2个儿子寡妇,即将入住王宫。
在迷人的古代英国景物中,是一部正剧,一部“现实主义”的宫斗佳作的声势。
——身材高大的女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金发,白肤,淡淡的雀斑,碧色的眼眸... 一如幽深森林中的白莲花,静霭的池塘,袅袅的雾气,传说中女妖的歌声... “颜值万岁!
” 影片一如既往的制作精良,矜持温婉。
镜头大气悠扬,空间营造刻意辽阔,特写切换流畅舒适,引人入胜;机位多变,游戏其中,自在从容;胶片感若有若无,光线捕捉灵巧精致(遗憾的是仅看到高压缩576p的洁本); 配乐舒适即景,跌宕展开;服道化克制、细腻、“真实”!
... 一切都好像“真的”一样,令人畅快,愉悦,沉溺其中,不忍快进。
(好吧,可以从第二集开始,不停的快进了;甚至果断弃剧不看,未尝不可) 这部发生于15世纪(明朝早中期)的英剧,在2013年中英美等诸国开播。
请理解我对英国历史和文学的无知和不感兴趣。
也许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冲突,还比不上日本战国时的规模... 也许对所谓的中世纪刻板的印象(不洗澡,用手吃饭,高层文盲...)造成了我对英国封建时代的轻视和浅陋。
总之,所谓骑士小说的印象来源于堂吉诃德(明末殖民帝国主义)和古斯塔夫多雷(1860火烧圆明园),但主要是童话中屠龙救公主的情节。
甚至是宋朝时的十字军东征时的发财热潮。
骑士小说,也许是文学滥觞时期的女频,如才子佳人,鸳鸯蝴蝶。
然后是霸道总裁,嫁入豪门。
PS1:一个花花公子,和一个寡妇,在明朝小说里也曾出现过,说的宋朝的故事,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无人不知的奸夫淫妇。
在宋朝,至少一位皇后是再婚的,是否也有性工作者入主后宫呢?
像罗马的皇后... PS3:骑士小说/百度百科:15、16世纪西班牙流行的描写游侠骑士的小说,它是在西班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中世纪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摩尔人统治的解放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个骑士小贵族的特殊集团,成为光复运动的主力军。
以后西班牙复兴,称霸欧美,这种骑士就成为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骑士小说盛行。
它的前身,是英国的骑士故事和法国北部的英雄史诗。
但不同之处在于史诗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为祖国或宗教而献身,而骑士小说的主人公则只为个人事业孤军奋战,有时则纯粹为了冒险;史诗的情节是依据真实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叙述,而骑士小说的故事则是在纯属臆造的境界中展开;在史诗中,妇女居次要地位,主人公几乎与爱情隔绝,而骑士小说的主人公则为美人赴汤蹈火;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常常粗犷豪放,而骑士小说的英雄往往温文尔雅。
继霍恩布洛尔、都铎王朝之后的又一部我喜欢的英国历史剧。
这种喜欢是源自我对15世纪以来英国历史的强烈兴趣,玫瑰战争是其中之一。
这场战争有个浪漫的名称,其实是英国史上最残酷的内战,个人觉得甚至远超后来的英国革命。
英格兰老贵族差不多自相残杀绝了,英国革命只需杀掉一个国王和他的几个死忠就够了,无须法国那样让断头台在短时间里连轴转。
19世纪以来的英国给人一个绅士之国的印象,但它的强大是被一连串血淋淋的历史所塑造的,玫瑰战争中贵族的自相残杀,圈地运动中的羊吃人,弑君的英国革命,人杀得差不多了,报复得也累了,大家坐下来光荣妥协对外扩张。
大英帝国就始自15世纪后半叶的这场内战。
所以,这剧不管有啥毛病我一事实上要看下去。
看了后结合百度对玫瑰战争有了点了解,就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战争,因双方的家徽是红玫瑰和白玫瑰而称为玫瑰战争,约克家族战胜兰开斯特家族,爱德华四世在沃里克的扶持下即位,又不顾沃里克想让他娶法国公主的意愿娶了在乡下遇到的寡妇伊丽莎白成为王后即白王后,因而与沃里克产生隔阂,沃里克联合爱德华的弟弟乔治叛变结果失败,然而爱德华过于信赖沃里克和乔治依旧把他们留在身边,沃里克又联合法国想把爱德华赶下台结果失败,自己也死了。
乔治迎娶了沃里克的大女儿伊莎贝拉,想除掉哥哥自立为王结果失败被酒淹死,爱德华死于发热(弹幕说是花柳病)把王子爱德华五世托付给二弟理查,没想到理查在母亲和妻子即沃里克的二女儿安的挑唆下,加上本身对哥哥的一些做法已经心生不满,囚禁两位王子于伦敦塔自立为王。
最终理查在与玛格丽特夫人的儿子亨利都铎的战役中丧生,亨利即位即后来的亨利七世,亨利七世与白王后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正式开启都铎王朝。
后来的亨利八世就是他们的次子。
看完The White Queen,心里久久不能平息。
Lord Stanly真是一个可以影响历史的人物啊,在最后的博斯沃思战役中,他的军队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决定着英格兰未来的命运,York or Lancaster。
BBC和starz出品的这部剧,确实确立了我对理查三世的看法。
这次是我第二次回顾这部讲述玫瑰战争的剧,我也记不清是先看了这部剧,还是先看了BBC的纪录片Richard the Third:The King in the Car Park。
但是看来,BBC是有意扭转世人对理查三世,这位wicked uncle的看法:他不是残害塔中王子的凶手。
而且为了阻挡英格兰的统治落入Rivers一家的手中,再加上Duchess Cecily和Lady Anne对Elizabeth的憎恨,这位对已故兄长、自己的家族和骑士精神十分忠心的Richard才会夺走两个侄子的继承权,加冕为King。
剧中,这样的证据处处可见。
在Edward执政期间,约克三子中的二儿子George意图杀害兄长篡权多位。
杀害Edward意味着自己也可以向王位迈进一步,但是Richard没有,他还是选择站在Edward的这一边;Edward率领英格兰向法国宣战想要夺回Plantagenet的领土时,法国国王为了自保,送给Edward许多珍宝、金银和女人,一场为了英格兰荣誉的战争变成了闹剧,Richard也对哥哥的行为表示羞耻;最后加冕自己为王,也是为了保卫英格兰的王位在York家族的控制之下,不然,年龄尚小的Edward的儿子将会在Rivers家族的控制之下。
至于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的塔中王子,一个是爱德华四世的大儿子小爱德华王子,另一个是Elizabeth替换掉的假的理查德王子。
理查三世下令将两个孩子关在伦敦塔里,但却没有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而杀害哥哥的继承人。
要是诅咒真的会生效的话,那我们这些后人已经看到了,Henry Tudor和他的“虔诚”的母亲Lady Margert才是杀害塔中王子的凶手。
Henry失去了他的大儿子亚瑟,继位的二儿子Henry也失去了所有的男性继承人。
理查三世曾警告过Elizabeth,诅咒会伤害到自己爱的人,这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她们可以找到杀害爱德华王子的唯一的方法。
玫瑰战争后期,爱德华四世去世之后,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分成了三个阵营:Henry Tudor、Queen Elizabeth、Richard the Third。
或许Elizabeth从一开始就信任Richard的话,York家族和Rivers家族团结一心,爱德华王子加冕为爱德华五世,Richard作为Lord Protector,这样或许英格兰依旧可以在York的掌控之下。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它是所有人博弈的结果,任何一个决定和偶然,都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不得不说,Richard的饰演者Aneurin Barnard为这个角色增色了不少。
他的威尔士口音、深色卷发和绿色的眼睛让人深深着迷,他的新片Interlude in Prague也快上映了,在其中饰演男主角Mozart。
Aneurin Barald的气质很适合啊,期待。
几十年的混战和宫斗十集就完结了所以说进度有多赶,认识结婚生娃一集完成,根本没怎么描写计谋什么的,每个人都在作死,白王后就是凭她妈和她的颜,她妈死后就完全作死一路犯蠢,另外服了英国贵族起名字的能力了,几十号人围着五六个名字打转
说是玫瑰战争其实是讲述了约克王朝。。据说把三本小说合在一起拍了。。怪不得情节各种快进的感觉。。最后居然这么就算剧终了!!但是真的好好看。。不停的在和冰与火之歌做比较。。哪个家族对应哪个。。马上准备去看原著的。。特别的理查三世和安妮的结局把我虐坏了。。哭的内伤了!!!!!
解说看完 女主真是美
看到比肩冰与火就有不好的预感,看到男女主 又是奇奇幻幻的剧情 一集弃
一部各种玛丽苏的宫斗剧啊~~~~~其实大概就是把绯闻女孩的背景移到宫里,然后就是意淫各种王子贵公子哥儿一起围着三个女人团团转。
closed
看了三集,弃,不知道他想搞什么名堂。又是一大堆维基百科等着去查。故事感觉太差了。
半小时看完四集
为丽贝卡·弗格森而来
我真是看不惯这种小人得志的嘴脸啊,玛丽苏+金手指,赢政治斗争居然还要靠巫术,说是英国甄嬛传姑娘你那智商比起甄嬛差好多;国王为了一个带俩娃的政敌家的寡妇耍了法国佬不惜开战,这就是一个国王该做的事吗?这居然还是BBC的剧,算了这就是开玩喜,弃。
Richard和Anne多美好。。可惜Anne智商拙计。。。
BBC的历史剧总是很饶眼球
玫瑰战争,都铎王朝之前,宫廷剧
弃…弃了,寡妇你太厉害,吾等看不下去了
我看过最难看的英剧,没有之一。
两集弃了。
当背景听还挺爽的 就是一回头怎么又生孩子了???可以说是高产似母猪(。越往后越觉得扯淡?
这样就没了?去翻历史书了。。。
看了两集,要说我西方历史不了解也可以,不感兴趣也可以,但是英国人拍的古装剧真的真的很能体现这个民族的特点,也许他们对平平淡淡的叙述型电视剧很习惯,但我看就很不自在,没有高潮。
剧情太弱,不如BBC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