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大导演 | 是枝裕和《距离》2001:这两个小时很煎熬,先是一头雾水,只好再从头开始播放,缕清它的结构。
它先是让四个主角依次登场,然后他们聚到一起开车上山,在山上偶遇一个陌生人,后来他们的车都丢了。
第30分钟才透露人物关系和行为目的:这个四个人是邪教组织成员的亲属,而那个陌生人就曾是邪教组织成员。
他们留宿在一间林中小屋,故事结构开始夹叙夹忆,在小屋过夜的主线之外,不断插入那几个邪教成员生前忽悠亲属的过往。
这个电影其实回到了处女作的母题,就是活着的人如何挂念死去的人,而浅野忠信演的陌生人则像跨阴阳两间的使者,带着死者的过去,也承担着现在的后果。
电影取材于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由此开始了是枝裕和关注时事的爱好。
同一个事件,他选了不同的角度,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而是加害者的家属,这个身份就很尴尬,值得同情吗?
万人唾骂吗?
似乎都不对,所以电影才有看头。
但是太冗长了,太沉闷了,快受不了了。
这张碟收录了一段花絮,是是枝裕和和演员井浦新、伊势谷友介的对谈,蓝光画质说明是时隔多年后的重聚,但是没有中文字幕。
据说当时导演只给了演员人物设定,台词都是他们即兴发挥的,而且他还受卡萨维茨的影响,给演员的信息不对等,以此激发灵感
是枝裕和导演的早期作品。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亡故邪教徒的家属遇上前教徒前往教徒聚集地发生的故事。
影片十分平淡,从众人的交谈中,制造惨案的邪教徒们的生前生活被一点一滴地披露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一种,在亲密关系中的二人虽在面前却无法交谈的割离感,也契合了它的主题——距离。
妻子、丈夫、姐姐、哥哥,曾经熟稔的、亲密的对方,怎么会变成现在的陌生人?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意义保护了人们的生存”,在这部影片中,也许它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邪教描绘社会的不一样的视角,给予了这些教徒极大的前进下去的意义,例如山本和环一直争论的场景,甲斐和爱人在咖啡馆交谈的画面,无一不提到了“意义”这两个字。
看着教徒们脸上浮现的不合时宜的怪异神情,我想到了两个字“断线”,人与人之间的“断线”,这也正是是枝裕和导演前期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网络发达的社会下,人更容易陷入到“孤独”的状态。
诚然,网络将我们的联系地更加紧密,发个消息就能与他人取得沟通,一个优质朋友圈,就能到朋友们的点赞,有一个说法是“点赞之交”(笑)。
不过事实上,人与人的深层次交往变得更少,多数人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吃了什么,听说了什么乐子,以及其他一些纷杂的事情。
“无法真实地袒露自己”,是难以开启深层次交往的一个问题。
我们害怕受伤,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害怕展露出自我却被我们所重视的人遗弃,克服这些障碍非常困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进行这样的尝试绝对值得,人们会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同另一些“原子”共同组建属于大家的“分子”,进而从中获取归属和认同感,我想这就是“交往”的深刻涵义吧。
关于亲人距离,是指心的距离,即使是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看似是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心与心之间也充满了距离感。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提到的关于自己与兄弟之间的关系,不会像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也不会像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也不会像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
他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
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
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
她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共老,“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
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雨树共老,挺好的。
”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活成很多面,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面前,我们也活成了不同的自己。
在社会中,我们尽量把自己活得像个社会人一样,为人世故又不失真诚;在父母面前,活的更像个孩子,偶尔任性,偶尔懂事;在兄弟姐妹面前,活的时而像个小孩,时而活的像个小大人,总是处在照顾和被照顾之间;在配偶子女面前,就要活得像个家人一样,既要有责任担当,又要体贴关怀;在朋友面前,我们也许会活的更真性情一些……可是,即使是朝夕相处的那些人,即使是血缘最亲近的那些人,我们也很少能完全了解知道对方的想法和内心深处的渴求,我们忙着生存,忙着生活,却忘了忙着了解理解身边的人。
我们都是人世上单独而存在的个体,缺乏沟通与交流,孤独的活着。
关于信仰信仰这件事,没有对错,只有善恶。
无论你是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共产主义等等,这都是你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的,无论你是信奉佛教,还是沉迷于伊斯兰教,还是沦陷于邪教中无法自拔,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自由。
在信仰这件事上,选择是否信仰还是何种信仰,这都是自己的事,即使他人进行干涉,最终的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选择带来的后果都是要自己承担的。
所以,当你披着信仰的外衣,做出了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动的,这都是在作恶,是不值得被原谅的。
对恶的放纵原谅就是对善的惩罚。
也许你认为你的这些行为是出于对自己信仰的至高崇尚,也许你认为你的这些行为在你的信仰里是值得被人推崇的,是为了精神上的更高的追求或者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更纯粹的东西,可是,剥开那些层层的外壳,伤害毕竟是伤害,恶就是恶,无论你添加多少的修饰与辩解,其本质是不会变的。
这个社会的本质也是不会变的,惩恶扬善,人性所在。
关于后来影片是以日本的奥姆真理教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也许你对这个所谓的邪教并不了解,但你一定对国内的FLG有所耳闻。
有些人是出于自愿,有些人可能是被忽悠进去的,可是殊途同归,他们最终在这个组织里被洗脑,寻求所谓的更高级更纯粹的追求,做出了一些震惊世人的一些举动,让人扼腕叹息,也让人感到无法理解。
很多时候,事情一旦开始,就会发生更多。
我们无法阻止事情的开始,我们只能阻止事情的发展。
尤其是在惨剧发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所谓的宗教团体和成员及事件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讨伐他们的声音会渐渐减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所谓的宗教团体和成员就会真正的消失了,他们只是在黑暗中继续苟延残喘,渴望并尝试着有朝一日能重返光明。
对于这些所谓邪教的处理方式,真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还有,那些施害者也是被害者的遗族们,看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等等,做出了这样的事,可恨又可怜,心痛又叹息。
可是,我们谁又能确保自己身边的人,那些你所谓最亲近、最熟悉的人,不会步那些人的后尘呢?
不是符号化的 受害者(施暴者)家属,而是平心静气的探讨ta们为什么会被“邪教”蛊惑,立意就赢了!
甚至有怀抱 不但想治病救人,也想要医人灵魂 的崇高理念误入歧途的医生,和那位陷入癫狂却心地善良的老师。
每个信徒都在日常生活中与亲人关系疏离,只有在宗教组织中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终于有信号了,几位家属们纷纷接电话回消息,只有前信徒可以踏踏实实吃碗面...,妙笔可堪回味。
又见伊势谷友介,井浦新,寺岛进,几位真演技派。
浅野忠信何止剧抛脸,一部电影里的前后两阶段,我都认不太出来这是同一人...才只几个人的邪教组织,很难洗脑到这个程度吧。
还男女宿舍分开,没有把女信徒发展为性奴的邪教,看着怪“干净”的,朋友说“所以他们做不大”哈哈哈,(原来是因为教主的女儿也在教内啊)。
节奏一如既往的慢,层层铺展,很后面才明白他们为啥跟车站山坡上的野百合较劲。
又一部值得二刷的是枝裕和。
4.5 是枝裕和早些年最不是枝裕和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之一。
对于我这种喜欢第一人称DV拍摄风格的人完全称不上是闷片:故意摇晃和变焦的运镜、故意过曝或暗到细节丢失的感光、高到发蓝低到泛黄的色温、看起来脏脏的充满颗粒噪点的滤镜。
为此特地去查了下摄影监督是谁。
发现是山崎丰后又看了下几部我比较喜欢的是枝裕和的电影,果然摄影也是他。
声效方面几乎没有采用任何配乐,完全通过放大现场的声音烘托气氛。
叙事技巧上使用了现实和回忆(面对警察盘问、与死者相关的记忆)交替的方式来讲述这段故事,但是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志来区分记忆与现实。
同意热评第一关于“是枝裕和早年受老塔和侯孝贤的影响”对于标志性的事件不着任何笔墨,仅仅通过侧面的呈现和罗列让人自行感受、体会它的全貌。
我觉得影片在留白的处理上很棒。
与其说是伪纪录片风格不如说是是枝裕和试图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让人代入一种亲历者的感受。
最近看了一部分的【陌生人】那里面说“自由对于无力掌握它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成为一名信众就不用在问我是谁这个问题。
”似乎有一类的创伤障碍患者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方式,将自己的遭遇与某件事之间建立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归因这种挫败,试图通过将自身特殊化的方式来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或解释。
我觉得这是与宗教信仰非常相似的一点。
一个无力负担自由的人,试图将一种观念和信条延伸至自己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这些信众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当中有老师、有医学生、有家庭主妇、有罹患心理疾病的少女也有游手好闲的青年。
电影里所呈现出的他们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个个体,并不都是愚昧的,很难在他们之中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非要说有的话,或许是参与这种宗教活动能带给他们远超平时的认同感,换言之他们可能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边缘人,无论是试图拯救别人的还是希望被拯救的,是不被“看到”的人,他们的想法、情绪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也没用勇气向他人表达。
除了死者之外影片呈现更多的是死者家属在处理家属问题时自我审视的视角,那些家属至亲就像是海难中的生还者,他们心有余悸,他们心怀愧疚,他们不明所以。
这种审视始终笼罩着一种忧愁的气息,好像他们也一同背负着什么罪孽,这是他们与死者之间的距离,那距离是永远无法进入的内心,也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
上一次看还睡过去,去年还是前年的夏天?
想来是枝裕和在这里用了太多的“黑暗之光”,以致人昏昏欲睡?
在山中的屋子里度过的一夜,黑灯瞎火,看不清楚一张脸,只是浅野君好年轻,辨认度很高。
最喜欢一段之一,他们从山中下来,搭了顺风车到交通便利的一个小镇,小镇的牛奶店(抑或咖啡店?
)建筑造型是一个牛奶壶,上书英文“牛奶锅”,很是卡哇伊。
山中一夜后的他们,回到尘世的一大早,头一件事是找一间拉面店,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并且加了一个鸡蛋,那种气氛,怎么说呢,很有劲。
吃完面后大家坐日本小海线返家,这样的一次夏日祭拜小旅行,疲倦又像是清洗了他们,以至几乎每人都在空荡荡座位上安宁睡去。
《距离》是在《下一站,天国》完成后的作品,并在五月的戛纳与日本同月上映。
从《下一站,天国》带着温情的亡后天国时光,再到《距离》的伤痛之旅,是枝裕和看似转变了探索的方向,决定将人性的阴暗面呼之而出,但依旧是以实验性的拍摄方式(或者说这是是枝裕和电影生涯中最具实验的一部),来将被摄个体通过“审问”的方式进行探讨,即为外界同内心的“审问”。
而外界便作为了与个体的描绘媒介,通过对奥姆真理教事件的社会反应来构建脉络,重新思考。
所有对于社会事件进行过深层思考的,都会最终孕育出一种非二元对立的观念,更何况是枝裕和早期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纪录片创作者,更能够客观且内省的态度去解析社会事件。
以奥姆真教事件的社会反应,是枝裕和意识到大部分的媒体与市民的立场过于单一,即将犯罪者“排除”在外,觉得“排除”犯罪者才是正义的表现。
但是枝裕和认为犯罪并不仅仅是关乎犯罪者个人的问题,犯罪对社会来说就像脓疮一般,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干。
所以是枝在看到这些新闻报到后,对于“被害和加害二元论”产生了抵触心理,为了摆脱这层简单的模式,他决定把加害者亲属作为电影的主人公。
我们不难在是枝裕和获得金棕榈后的创作生涯里发现,他始终在坚持描述着灰色地带,让人们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所在,这种二重性的人物性质时常出现在他电影人物的身上,如《距离》中参与真理教的一员坂田,是枝将他塑造的与常人无异,甚至在最后集体离开森林后,与加害者的亲属在同一面馆里,因为森林中没有信号所以大家都纷纷掏出手机联系起自己的亲人时,摄影角度从坂田的视角出发时,同情感难以不打动观众。
但这也时常让人误会与曲解了他所位于的立场,如他所说:“电影不是用来审批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
设计一个坏蛋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更易于理解,但是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思考。
”这是一种对于社会形成的成熟,健全的思考,反观中国社会其实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从皮影戏里好坏分明的人物性格,中国人仿佛已将二元对立的观念刻入了DNA,在社会事件中不经思考的排斥威胁于社会的力量,但从来没有思考过它的根源便来自自己的社会,始终披着一件虚伪的正义。
本片中除了对于真理教的社会思考,还有对于“父性与父权的缺失”这一主题的展开,如果说《步履不停》是为了纪念母亲,那么《距离》便是对于父亲离去的一种服丧。
“我的作品都是在完成某种服丧,有时候是自己的服丧。
”是枝裕和在拍摄完其第一部电视纪录片后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距离》的最后一幕,是枝以教主之子的身份完成了他的服丧,大火冉冉从独木桥的尽头升起,是一直隐瞒身份的教主之子口中念叨着父亲,划向自己的那根火柴,毁坏的家庭照,投下的百合花,一切都燃烧殆尽。
从这重身份来看,是枝带入了私人的影子,一种社会与内省的观念完美的集中于一体,即使有碍于演员的“自由度”,但依旧是他个人十分中意的作品,因为能够将那时期的所思所想都真实地反映在了影像上。
这其实是对于习惯了是枝裕和后期影像的观众来说,较为不友好的一部早期之作。
在完成处女作《幻之光》后,他对于电影一味按照分解图的拍摄方式进行反思,便决定将他积累的纪录片经验充分发挥而出。
所以在《下一站,天国》后,他越发实验起来,这是他探索风格之路上的奠基。
镜头的晃动感,有声与无声的结合,空间内部的时空切换,即使不够成熟,但依旧敬佩是枝处理素材的能力。
因为没有准备剧本,只定下了人物设定,同时又让演员自发的内心情感来完成电影,这种即兴实验的尝试,稍一不稳定,便会混乱的无从下手,所以当影片到了中旬时,演员才与电影的基调慢慢渐入佳境。
这种演员的即兴自我表现是具有双刃性,它会妨碍创作者或者创作者妨碍了演员,虽然我认为这不是是枝写不出来的理由,但可以理解为这是他探索时期的一次尝试,甚至不赖。
是枝裕和曾说过,对死有了更深的了解,才对生有加倍的热爱。
相较于后来蜚声国内外的系列家庭剧情大片,早期的《下一站天国》和《距离》更显示是枝裕和惊人的剧本构思功力和独特的记录拍摄手法。
敢于大段平静地展现长镜头,于无声处里的惊雷,不动声色地奔涌。
这种笃定自信,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强大,自持。
对于曾经的恐怖事件,全片除了开头两分钟的提及再无叙述。
家人与亲人之间的距离,曾经近在咫尺,如今只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遥远得已无从企及。
孤独的鸟,比别人飞得要高;不给别人造成困扰;嘴要望向天空。
影片从犯人家属切入角度,是是枝裕和最伟大的地方。
凡事過了界線, 只會累己累人, 修行是宗教的必修課, 過分積極, 過分宣揚教真善美的教條, 親人只會感到煩厭: 女教師丈夫深宵人靜時在房間讀宮澤賢治的詩, 他把真理教的教義套在文學詩作, 扭曲了原有意思, 自以為從中獲得了宗教的奧秘, 不顧獨守空閨的妻子, 不顧年幼兒子, 得道昇天是他目前最重要的修行, 朝聞道, 夕可死矣! 入迷甚深的信徒捨棄了人類應有的情緒反應, 縱使男人不住叫和妻子同坐的男子滾開, 甚至把飲料倒翻其身, 然而, 他沒有情緒激動, 以笑容及驚人的好脾氣應對, 活在天上人間信眾看著迷失在罪孽深重的人世孽海, 只有微笑回答, 那種看透世情的淡然、 得到神眷顧的超然及憐憫迷途羔羊透視, 可以捨棄肉身, 一走了之, 回到所謂的天家, 留在世上的親人要背負的是心靈創痛, 表面過著和普通人沒有兩樣的生活模式, 但在自我救贖的深山旅程, 接觸人類還沒有污染的湖泊, 是受傷害家人潔淨靈魂, 交託憂鬱給天地的祭禮。
cr:陳柏祥
名为「真理的箱舟」的宗教团体成员在东京的自来水来源投放了病毒,致使128人死亡,遇害者达到8000人,之后执行这项犯罪的五名成员被教团杀害,教主也自杀身亡.在事件发生三年后,执行犯的四名亲人来到了亲人们被杀害的湖边,祭奠之后,发现他们来时乘坐的车子被盗,正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另外骑摩托车来到湖边并且车也被盗的一名男子(浅野),这名男子也是当时的宗教团体成员之一,在事件发生前逃跑了.这名男子把四人带到了当年宗教团体一起生活的小木屋,在小木屋里他们偶尔交谈,时时回忆,将整个事件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是官网上给出的剧情介绍...另外:拍纪录片出身的是枝导演在这部电影中仍旧使用了大量的纪录片手法,作为摄影师的山崎裕没有使用照明光,全部用手持摄像机在自然光下拍摄完成.ARATA,寺岛进,伊势谷友介,夏川结衣和浅野忠信,这些作为日本电影界中坚力量的演员们,在出演这部电影时拿到手中的剧本上只写出了自己出演部分的台词,同一场戏中演出对方的台词和表演方式全都没有写出,因此剧中可以看到这些优秀演员们用自己真实的感情在进行对话和交流.这些是可以在官网上找到的幕后情况,都还好说...可是我没有看懂ARATA演的这位"敦",和りょう演的那位死去的女生究竟是什么关系?从出场开始一直就说自己是りょう的弟弟,可是浅野在最后的火车上说,りょう在团体里和他遇见时就说自己的弟弟在三年前自杀了.并且ARATA经常去看的那位老人,也不是他的父亲.在最后ARATA一把火烧了湖边的码头之前,他哭着看着湖面轻轻念的也是"爸爸"...他究竟是谁嘛,有看懂的同学请一定来告诉我一声>"<另外这个电影,有官方字幕没有?好难听懂...是不是不光没用专业照明,连专业收音员都没有用,document到家
看到后面有种隐约的悲痛,人与人之间将之分隔开距离的果然最本质是心智,思想,感受和欲望,造就这些不同的除了个人自我之外,社会又该负上多大的罪责。展示亲若家人和挚爱也无法拯救迷途中绝望的人们这种距离感,大概是是枝的一种立意。
感受到巨大的困惑如雾一般笼罩在影片中和是枝裕和的内心,在沟通这件事上透出一种精疲力尽的无力感、无望感。对他人的不理解被内化为对自我的怀疑,咫尺天涯的距离感蚕食了对话的欲望,只剩下彼此长久的沉默,和沉默中清晰的各种细碎声音。人和人,真的可以彼此理解吗?3.5
很特别的视角和叙事剪辑,几乎全靠对话完成戏剧冲突的推进,实在是催眠。@踏入谎言的河流·西川美和电影展
第一部让我感到有距离感的是枝裕和~
这结尾的一把火好土…其实已经选择了这种纪实的方法去拍摄就不应该出现那么多“精致”的镜头的,这些都是很明显的设计和炫技,之后的作品就自然多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是忽远忽近,真正的信任从来都很难建立,总是很难避免下意识地去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去判断别人。换位思考从来不易,可是也许,通过他人的视角也能更好地明白一些之前从来不明白的事,也能更好地达成与自身的和解。只是也许我们之间终究是横亘着那样深的界限,化干戈为玉帛从来就不可能实现,只能是各自祝好,从此相忘于江湖也很好了。
6/10。在晃动式跟拍和无灯光照明的状态下,被黑夜吞噬的邪教据点,还有水库边上的码头,不仅象征着罪犯家属被外界审讯、质疑的压抑感,也使教众的家人形成了类似家庭的共同体,然而对个体回忆的平行剪辑又暗示了共同体的不稳定性:忙着批改作业而吃速食的女教师香,到医院看望老人的花店员工敦,下班后疲惫得不理妻儿的实,他们与家人关系十分生疏,正如实与被教会成员洗脑的妻子在餐厅争执时,镜头在桌子两端的双方中来回平移,避开了人物面部的情绪变化,这个他者的拍摄距离表现了社会个体渐陷入无法沟通的孤立。长在高处的野百合将死亡与记忆连接,祭祀前发现百合花的敦,没勇气像胜一样爬上山壁去摘,结尾敦独自来到木桥上,将据点旁找的百合花投向水中,并烧毁照片来祭奠,湖面升腾的雾气、冷色光效和敦渺小的背影融为一体,象征个体与过去的割裂。
如《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蜂蜜》般的观影经历,因为《步履不停》而让我倍觉期待的是枝裕和,居然还可以这样先锋实验,虽然这并不是我心目中的好影片。
不加润饰的蒙太奇剪切、手持摄影与部分固定的镜头、自然环境缺少补光,拍法很原生态,进入状态很慢。在不断闪回的往事追忆中悄悄埋下了悬念的题解,直到临近结尾,突然这悬疑提上了台面,一切后果前因瞬间串联通畅了。虽然对于全局剧情来说算是无关紧要,就算不做这个反转也并不会让人心存疑窦,但至少是花了心思做的安排,也没搞砸,还不错吧。
San Juan de La Cruz 〝Dicbos de Luz y Amor〞。想吃碗拉面。
6.0/10 分。2018.08.17,第一次看,日万代版蓝光。剧情好沉闷。。。片子影射日本奥姆真理教邪教事件。日本邪教组织,由麻原彰晃(原名松本智津夫)创立于1985年。1994年起,日本警方发现12起暗杀事件与奥姆真理教有关。特别是1994年6月松本市有人施放毒气致使6人死亡,200多人被送进医院。1995年3月20日在日本东京地铁投放“沙林”毒气,造成5500多人受伤,10多人死亡,震惊了全世界,它也因此更加臭名昭著。
加害者的亲属们之间,加害者和亲属之间,加害者的亲属和警察之间,加害者的亲属和背叛者之间,加害者之间,事情发生之前,事情发生之后——一场场对话勾勒出人的复杂多态和彼此的距离,然后一起消散在新宿駅。7/10
一切从不懂开始,又在不懂中终结~他们不懂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而我看不懂电影~
最差的是枝裕和了。说是让演员自己想台词,结果就是尬聊,没什么信息量;是枝裕和讲究的绵里藏针暗流涌动,这次完全看不到;夜拍糊成一片,简直是灾难啊
#西川美和展 睡了一个多小时👉👈。但是清醒的时候看到的颇有邪教伪纪录片质感的镜头非常震悚。
能找到的是不再香的雏菊香袋;不敢轻放又不知如何面对的遗物。很有风格的手持,灯光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条件不允许/胶卷有问题 暗得看不到脸的轮廓。总的来说有点太形式了 山中河边景象雾气朦胧是可以衬托情绪的 但太自说自话了 的感觉。抱歉睡晕过去了…稍微喜欢的点是人物的composition,每一次框定在画面之中的角色都与彼此有深刻的对话。有与伙伴同行似乎要互相支持解开心结,遇到教的人又各自向他发问,问过去的家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怎么想的;有面对警察时的观众作为interrogator角度,有过去死亡未发生前与死者的交流。
arata年轻的时候好帅,到底演的什么
从本片和《下一站,天国》看出是枝裕和早期是有探索过社会议题和死亡议题的,但后期嵌入到了家庭题材中确实更加轻巧了。纪录片式摄影确实有些太闷了,画面细节也不够,人物几乎是靠片段“扩写”和片段间的留白“想象”出来,给到主角井浦新的设计确实很有力道。因为我们给予的关注和爱护不够,所以他们才会一步步误入歧途离我们越来越远。维系教徒的并不是愚昧,而是存在被认可的感觉。“加害者”家属们的自白。
手持跟拍纪录片风格,镜头时常晃动或变焦,意图呈现出一种真实生活感。片中讲的邪教案件是虚构的,避免与现实中的关联。不断插入碎片化的闪回记忆,想表达普通人被邪教吸引后的思想异化状态,家庭亲情缺位后投身这种组织来重获完整。但在很多事情上又含糊不清,没能实质探索出思想内源。电影试验式的形式主义大过内容表达,群像塑造结果成了众人面目模糊。
手上的雪糕黏糊糊的,握住他的手是不是就能把他粘住。打碎的酱罐洒了一地,敲在她的头上是否就能让她清醒。小屋里的自来水是臭的,喝起来一股铁锈味,而有人喝到的水是有毒的,喝起来却是无色无味。他们坐在木码头上,畅想着游到河对岸,却先见到了百合花的枯萎。烧掉这个木码头,罪孽像灰烬随风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