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金向怡
主演:陈雅狄,吴天园,高铣莛,田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温州方言年份:2025
简介:摄影师万叶从法国回到阔别多年故乡,昔日恋人阿胜与闺蜜阿北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万叶的到来,让三个人的生活和情感都逐渐微妙了起来。与此同时,万叶偶遇想要前往法国寻梦小镇姑娘小虎,在一座叫“海豚屿”的小岛上,两人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详细 >
这部电影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很细腻,很真诚而不是喊口号或硬上价值,看到成长看到挫败看到憧憬,一个时代终将逝去而一个时代终将到来,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值得我们尊重和祝福。
完全没看懂,想过来看看到底是讲的什么,住在倒闭的游戏厅,女青年打游戏机,蚊帐里面抠脚。
累
一星给那首L'amour est bleu
蛮好啊
镜头下的女性很美,有些场景还是很喜欢的
【导演映后场】出去和归来的原因和国外生活背景几乎都留白了,而影片表达的东西又比较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了,观众无法共情,或者说是导演自己没有抓到要点。导演透露国内拍片很难,可能就只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把想要说的都放到这部片子里了。两位女演员选角不错,每当只有她们两个的时候,电影就很好看,无论是骑车坐船屋顶嬉戏,还是两人一起抬鱼穿梭在小巷中,人物状态的流动、内心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万叶最后看到了小虎身上的曾经的自己。两种动物的意象,牛叫、犁,后面也确实出现了;海豚,当最后万叶拉开窗帘出现海中之时,觉得海豚要出现了,不过出现的是两位女主,也挺好。
导演说:在现在这个年代,出走不难,难的是何种以姿态回来,如何面对故乡,如何面对故人
开始以为是福建,原来是温州,果然是女导演拍的,
期待
双栖# 矫揉造作
故事背景在10年左右,是那种仿佛凝固了时光的小城,万叶从巴黎回到故乡,过往一一浮现,显得她有些格格不入。影片氤氲着潮湿的海的味道,最喜欢的几场戏也是和海有关。在夜晚出海想要去海的尽头;在沙滩上小虎把万叶推到海里拿过她的相机给她拍照;她们坠入海里;小虎说“法国有海,只要有海她就不害怕”… 我太偏爱万叶和小虎这两个角色了,略去了其他故事线的讲述,其实电影包含的东西很多,看的时候会感觉有点碎,事后想来又觉得完整,因为人本身就很丰富。另外很喜欢英文片名out of place,犹如女主的心境。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对出走的娜拉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但是这个电影真是拍得稀碎……另外,小虎和阿北都比女主演得好太多,但是阿北这个角色写得实在是太刻板,太陈旧了。
前期营销确实有两下,然而整场看下来只能用“别扭”二字概括。虽然女性主义的主题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温州元素的嵌入并不是很地道,甚至是反温州的,包括万叶的北方口音、阿北的沪语温州话、小虎作为温州乡下女孩的后背纹身以及海滩边的瞬间觉醒、片尾的孩子在楼梯间弹我的祖国等等。当然,如果这是一种postmodernism,就当我没说。影片叙事在时空上的紊乱也不想多提了。以我的偏见看,该片只能说是导演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次文艺自嗨,对于温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外地人看看可以,本地人看了大概率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温州华侨视角。对了,电影中关于无神论的几个片段还是蛮有趣的。
文青非要把自己活的这么拧巴。
就像人老了总喜欢写个自传,不管别人爱不爱看,这是一个需求。电影比较生涩,平庸,一看就是小成本制作,有点电影系学生拍毕业设计的感觉。
女主角也太丑了,故事性在哪里?
两星半文艺片,不是很好看。这部电影缺乏观众视角,甚至为了抒情,放弃了很多关键线索,人物动机和行为并不能完全支撑故事发展,很难让观众共情。镜头语言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电影主旨,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描绘太单薄了,似乎只有感伤这份情绪,没有感伤的源头,很空洞。但也有一些优点,个别镜头是有美感的,能够触动人的,这可能和导演的摄影经历有关。
今天主持了小城季风全国路演的最后一站,旅法女导演金向怡拍出了国内第一部温州方言的剧情长片,电影中的三位女主都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所以传播乡音让家乡话得到展现和传承,是对故乡最好的纪念。在上海还是有很多热爱艺术电影的观众,这一场坐满了
好垃圾………………………………受不了了,非常尴尬的演技、走位、台词;讲不清楚的人物关系;莫名其妙的剧情…………………………………看了开头就已经在影院里龇牙咧嘴脚趾抠地了………………………………………为了票价要坚持看下去…………………………………………只能说应该是很粗糙很粗糙很粗糙的学生作品……………………………………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这部电影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很细腻,很真诚而不是喊口号或硬上价值,看到成长看到挫败看到憧憬,一个时代终将逝去而一个时代终将到来,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值得我们尊重和祝福。
完全没看懂,想过来看看到底是讲的什么,住在倒闭的游戏厅,女青年打游戏机,蚊帐里面抠脚。
累
一星给那首L'amour est bleu
蛮好啊
镜头下的女性很美,有些场景还是很喜欢的
【导演映后场】出去和归来的原因和国外生活背景几乎都留白了,而影片表达的东西又比较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了,观众无法共情,或者说是导演自己没有抓到要点。导演透露国内拍片很难,可能就只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把想要说的都放到这部片子里了。两位女演员选角不错,每当只有她们两个的时候,电影就很好看,无论是骑车坐船屋顶嬉戏,还是两人一起抬鱼穿梭在小巷中,人物状态的流动、内心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万叶最后看到了小虎身上的曾经的自己。两种动物的意象,牛叫、犁,后面也确实出现了;海豚,当最后万叶拉开窗帘出现海中之时,觉得海豚要出现了,不过出现的是两位女主,也挺好。
导演说:在现在这个年代,出走不难,难的是何种以姿态回来,如何面对故乡,如何面对故人
开始以为是福建,原来是温州,果然是女导演拍的,
期待
双栖# 矫揉造作
故事背景在10年左右,是那种仿佛凝固了时光的小城,万叶从巴黎回到故乡,过往一一浮现,显得她有些格格不入。影片氤氲着潮湿的海的味道,最喜欢的几场戏也是和海有关。在夜晚出海想要去海的尽头;在沙滩上小虎把万叶推到海里拿过她的相机给她拍照;她们坠入海里;小虎说“法国有海,只要有海她就不害怕”… 我太偏爱万叶和小虎这两个角色了,略去了其他故事线的讲述,其实电影包含的东西很多,看的时候会感觉有点碎,事后想来又觉得完整,因为人本身就很丰富。另外很喜欢英文片名out of place,犹如女主的心境。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对出走的娜拉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但是这个电影真是拍得稀碎……另外,小虎和阿北都比女主演得好太多,但是阿北这个角色写得实在是太刻板,太陈旧了。
前期营销确实有两下,然而整场看下来只能用“别扭”二字概括。虽然女性主义的主题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温州元素的嵌入并不是很地道,甚至是反温州的,包括万叶的北方口音、阿北的沪语温州话、小虎作为温州乡下女孩的后背纹身以及海滩边的瞬间觉醒、片尾的孩子在楼梯间弹我的祖国等等。当然,如果这是一种postmodernism,就当我没说。影片叙事在时空上的紊乱也不想多提了。以我的偏见看,该片只能说是导演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次文艺自嗨,对于温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外地人看看可以,本地人看了大概率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温州华侨视角。对了,电影中关于无神论的几个片段还是蛮有趣的。
文青非要把自己活的这么拧巴。
就像人老了总喜欢写个自传,不管别人爱不爱看,这是一个需求。电影比较生涩,平庸,一看就是小成本制作,有点电影系学生拍毕业设计的感觉。
女主角也太丑了,故事性在哪里?
两星半文艺片,不是很好看。这部电影缺乏观众视角,甚至为了抒情,放弃了很多关键线索,人物动机和行为并不能完全支撑故事发展,很难让观众共情。镜头语言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电影主旨,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描绘太单薄了,似乎只有感伤这份情绪,没有感伤的源头,很空洞。但也有一些优点,个别镜头是有美感的,能够触动人的,这可能和导演的摄影经历有关。
今天主持了小城季风全国路演的最后一站,旅法女导演金向怡拍出了国内第一部温州方言的剧情长片,电影中的三位女主都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所以传播乡音让家乡话得到展现和传承,是对故乡最好的纪念。在上海还是有很多热爱艺术电影的观众,这一场坐满了
好垃圾………………………………受不了了,非常尴尬的演技、走位、台词;讲不清楚的人物关系;莫名其妙的剧情…………………………………看了开头就已经在影院里龇牙咧嘴脚趾抠地了………………………………………为了票价要坚持看下去…………………………………………只能说应该是很粗糙很粗糙很粗糙的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