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
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
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
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
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
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
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东北偏北》,因为我是东北人,看到电影里的东北就感觉非常亲切。
这是一个讲述文革结束后一场抓流氓的荒唐事。
本来以为会是喜剧,其实是黑色幽默,但总是要用文艺的手法来拍就真觉得没意思了,市场不会关注太多,观众也不会喜欢。
片中唯一的亮点在它的结局方式,观众会觉得耳目一新。
总之,爱看不看。
全片完全根据作家萨苏的那篇文章:文革时期双桥老流氓案件抄袭的。
几乎原搬作者手稿,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太大创意,草草了事,忽悠没看过萨苏文章的盆友们。
比萨苏文章写的内容差远了。
创作内涵比较丢人,没诚意。
去看看《京城十案》萨苏的文章,你懂的……浪费了原本好好的悬疑故事,唉。
电影创造者的悲哀…………
广州试映场现场
见面会赠品個人評分:7.5/10原本应该在9、10月份尝鲜的试映在特殊原因下突然撤档改期延迟了两三个月,虽然比正式上映要提早,但是还是有点人走茶凉的不尽兴。
因为不想被剧透所以一直只是关注豆瓣的评分,但从接近8分一直跌至6.8也是让我有点存疑,但毕竟是部上了东京电影节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
也的确如此,看完正片后我能理解试映观众打分逐步变低的原因,但是在此也必须正名下这部片可看之处还是不少的——相比大部分国产作品而言。
1、关于故事背景。
关于故事出处,豆瓣友邻也在最热门的那篇影评里有很具体的讲述,甚至如果有细看的话,其案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
不过在现场映后交流会中,导演倒是有点不想过多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思,没记错的话导演原话大概是“那个案件是那个案件,这个故事是这个故事”。
大概还是想观众把焦点放在电影本身吧,毕竟导演还是通过电影在这个案件中融入了一些个人风格,从而让一个本来比较耸人听闻的故事混入了一些诙谐色调以及黑色幽默。
不可否认故事的一些地方的确很有《杀人回忆》的格调影子,但是因此就判定了电影就是“模仿”我觉得是不是也有点不太公平,纵观电影史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电影题材以及套路都基本被拍透,你很难寄望日后的电影每一部都能保持完全创新独立性(指的是完完全全),难免会有这里和那里的相似熟悉感,而我们作为观众其实可以更加关注电影在此之外有什么惊喜。
2、关于片名。
关于片名,《东北偏北》。
其实这个问题导演说基本每场试映会都有观众问道:这片子跟希区柯克的经典作《西北偏北》有什么关系,是致敬还是噱头?
导演现场的解释也显得有点无奈与无力:他承认片名的确有受《西北偏北》片名的启发,但故事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且最开始电影不打算叫这个名,片子开机时本来打算叫《捉鬼记》,但广电局过审时要求不能出现“鬼”这些字样,于是提议导演给鬼子打上双引号,导演拒绝了。
后来这电影在拍摄时一直处于有剧本没片名的状态,直到导演迷茫了好一阵,终于有一晚心血来潮决定将拍摄地也就是东北上甘岭这个在东北北部的地方作为片名,同时也取巧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多少能更加吸引些观众吧,我倒觉着无可厚非。
3、关于结局。
电影的结局采取了一个比较调皮的玩法——在凶手逃到铁路另一边的田地后先黑屏,然后下一幕就是连场记拿着场记牌的片段都不删就接着开始,然后找到凶手。
导演说这部电影进行过删减和补充,而删减片和加拍段则先不打算透露,后来我忍不住在现场将自己对加拍片段的猜测与理由分享了出来,导演才不得已说了其实删减的其中一段重要片段是凶手最后再对面田地上当场阉割了自己,而并非完全是我想的那样。
不过比较好玩的是,导演对于我提出的观点和猜测也是觉得很有趣与有想法,而我的猜测与观点则是(注意这仅是我的观点,导演证实我的猜测并非他们的用意):为了过审(弘扬主旋律),凶手最后必须抓到,不能让这案件成为个坏人没抓到的悬案(其实这也是本片跟《杀人回忆》的区别,不能论两者谁更有深度,但个人觉得耐人寻味的结局总是会更意犹未尽一些),因此结尾必须加拍一个凶手被抓住的版本结局,因此就有了黑屏后特地为过审而“准备”的结尾;但是其实从场记拿着场记牌的这个动作开始,我就是理解为电影正片在此之前已结束,这之后你可以理解为另一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为花絮,但是导演所表达的,在场记牌出现前已经表达完了,要过审嘛,那我特地给你补拍一个,但是电影在哪里已经结束了,场记牌仿佛就是个暗示的标志。
当然,导演假如不是为了不得罪广电而否认了我的想法,那则说明是我的想法和理解跑偏了,但就我对结局的理解与感受,我还真觉得我的这种理解仿佛更说得通。
4、关于东北。
最后说说电影所呈现的东北。
由于今年年底我即将跑去东北旅游,所以在我想象中的东北是个到处是积雪长年处于深冬的冰雪天地,显然跟电影所呈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大概夏秋季节的东北有所区别,不过得益于影片的出色摄影,电影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外还将非雪季的东北很原生态地呈现了给我们,没雪的东北感觉更像是中原的村落,这也许也是让我对东北的印象的一种补充吧。
进入12月以来看的国产片中,最喜欢这部《东北偏北》,甚至超过的《师父》,一部很特别的电影,有点复古的80年代侦破题材,有点朴实的东北往事,在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中,演绎了一宗跌宕起伏的抓流氓的故事。
且不说厚重的思想探讨,就风格和叙事所体现,都足够精准。
《东北偏北》的故事背景放在文革之后,人们还处于小心翼翼的阶段,但已经有了张扬个性的苗头,这样一个妙微的时代的背景,让这个抓流氓的故事具有了深度,张秉坚导演很正确的并没有急于展现时代的症结,而是扎扎实实的做足了讲故事的功课,从性侵案接连发生这一悬念着手,一步一步展开粗中有细的李脚印队长和有学问的中医教授老太太联手破案的剧情,引出了一连串的闹剧。
剧情非常紧凑,旁枝末节很多但处理的干净利落,大老粗队长通过看脚印,明查暗访,大致摸清了罪犯的身份和习性,老太太通过科学和缜密的推断出罪犯的犯罪心理,从而给抓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可是真正落实的抓捕上,却是一次次的落空,无论雨夜的大追捕,还是集群众力量的围猎,最后都无功而访,就像那部著名的韩国犯罪片《杀人回忆》,神秘的流氓一次又一次与警察擦肩而过。
围绕“性”这个敏感的元素,影片不夸大不回避,无论对罪犯的动机,还是包括李队长、偷窥犯,以及蔡老太,小翠、春苗、彩凤等女性角色,对这些角色都有深入细致的性心理描写,而且该隐晦的隐晦,该直白的真白,这是本片的可爱之处。
犯罪题材一直都是营养丰富的温床,这里面有暴力、情色、阴暗、扭曲、欲望等等恶之花,总有优秀电影能从中饮,得出雅俗共赏的果实,例如那个让王保强入行的《盲井》,令曹保平成名的《光荣的愤怒》,还有看过了都说好的《白日焰火》,今年有《心迷宫》《十二公民》《烈日灼心》,一部比一部带劲,给乏善可陈的银幕带来了更多野性的力量。
和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不大一样,《东北偏北》的故事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质感,这场闹剧里有很多黑色的、讽刺的、幽默的桥段,使其全程都没有尿点,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的把观众进入了一个悬念的迷宫,为了谜底而挠头,一边欢乐,一边开脑,这个叙事技巧非常高明,远胜过那些只会用不合逻辑的剧情制造阴暗氛围的类型模版片。
在那个朴素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抑,以及生理和心理双重的“营养”不良,李占山和对象的屡次好事不成,肾不行,嘴还硬,不喝老太太的药酒,却偷偷藏起一把淫羊藿,种猪的壮阳大餐,巧审偷窥狂的趣味,都深入生活,非常鲜活,再例如彩凤在做诱饵的过程中竟有了快意,小翠被退婚后跳了河,这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和生理上的缺失相比,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粮食,还好,在几年之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东北也不再封闭,蔡老太在海边遇到了新一代的少年,认识了“耐克”,她在海边似乎在沉思,将来,会不会有人怀念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一直很喜欢推理题材,欧美、日本以及国内的推理小说看了许多。
电影中也素来偏好希区柯克,于是当看到《东北偏北》的片名之后,以为是一部致敬《西北偏北》的悬疑片,查了资料之后发现这是一部非传统的颇有趣味的片子。
影片的主演班赞是我在《十二公民》注意到的,虽然戏份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饰演的公安队长李占山,只会看脚印找线索,却始终被“老流氓”甩得远远。
本片的时间背景很巧妙,放在了文革结束(好像是1979年)东北的一个小镇上,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朴实的民风,让故事的发展合理起来。
(不然这样的警察过不了审查)老戏骨李滨老师饰演的老教授蔡滨十分出彩,将文革期间遭到打击却不绝望,将知识带给小镇,将心留在小镇的老教授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
用中医知识破案也有趣的很。
看这部电影一定不能当作侦探电影来看,因为追捕老流氓的公安队长实在蠢萌的可爱,虽然很尽职尽责,偶尔也有灵光一闪,但整体还是不适合做一名侦探。
剧透会极大影响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下面就谈谈这部电影几处吸引我的亮点,说说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看。
首先是画面,最近看的几部电影画面都极美,《东北脸呗》的很多场景拿出来都可以当作壁纸,可以说赏心悦目。
摄影也可圈可点,看后才想起这部电影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摄影。
其次是配乐,这电影的配乐令我印象深刻,影片出现了多次追捕,仔细分辨会发现每一次的追捕配乐都不一样,这也就给每次追捕带来了不同,增添了几分趣味,特别是其中一次追捕配上了大喇叭喊着的诸如“革命是一个阶级用暴力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文革口号时,其效果令人捧腹。
再次,片中笑料频出,如果对思考主题,感受导演意图不感兴趣,单纯当作喜剧片休闲一下也是不错的。
而嬉笑之余,想想影片背后也蛮有意思。
关于影片的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的一句“停,吃饭”实在有趣。
结尾为了通过审查作出了一定的妥协,而这一句画外音,让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的模糊,也让影片余韵悠长了许多,聪明至极。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看过之后没两天就得到消息影片因为“技术原因”档期推迟,等新版上了看看删去了多少,再写篇有剧透的影片主题分析的文吧)总体给三星到三星半之间。
当电影放了四分之三,老流氓还是没有被抓到,画面中出现“一年以后”时,头脑中立即想起了一部电影——杀人回忆,难道又是一部致敬之作么?
在这最后的二十几分钟里,我期待着一场闹剧之后导演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然而很遗憾,闹剧之后似乎还是一场闹剧。
东北偏北讲述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文革之后,似乎一切都还没有变得正常。
就像电影里出现的东北村子里的早晨,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
电影以四个警察骑着自行车驶向案发的村庄为开头,其实,我很喜欢开头这一段,四人穿着整齐洁白的制服,骑着自行车依次驶过田间,跨过小桥,仪式感十足。
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制度要去拯救一个被伤害过的世界。
然而这四个警察似乎没有太大的本事,队长李占山除了凭借脚印获得线索外,就只剩下一腔的热血和一个能跑的部下。
几经周折,最终也没将老流氓抓住。
这是电影前面大半段的故事,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李占山发动各村的民兵来抓流氓,这一愚蠢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嫌犯又一次的逃脱。
文革之后,那种集体意识仍然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人们仍然简单粗暴的相信人多力量大。
其实小翠的经历也是很能引人思考的,出嫁前的小翠不幸被流氓侵犯,下放到村里的蔡教授想要封锁住这个消息,并且让小翠赶紧出了嫁,然而由于李队长办事不周全透漏了消息,最后男方退婚,逼得小翠跳河。
其实这是一个很符合当时背景的悲剧。
然而,导演却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太多。
小翠在跳河被救后也就没有了下文。
在小翠这件事情上,蔡教授和李队长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两方,蔡教授和小翠感情深厚,然而由于李队长的愚蠢,毁了小翠的一生。
在最后一次的埋伏追捕中,也是由于李队长发动群众的愚蠢方法导致蔡教授设计的抓捕行动失败。
然而蔡教授和李队长的矛盾并没有在电影里激化,却由于蔡教授对李队长“身体疲软”的同情而减弱了。
这使得电影在一片闹腾之中缺乏一种冲突来引领观众的情绪。
演到这儿,其实还有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流氓始终没有被抓住,电影应该如何结尾呢?
而流氓的真实面目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呢?
“一年之后”,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从屏幕上走过,李队长被撤了职卖起了豆腐,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李队长发现了流氓的真实面目,然而李队长和流氓的对峙却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导演给流氓安排了一个凄惨的身世经历,似乎为他的流氓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流氓还爱上了一个他曾经想要侵犯的女子。
坏人有了被同情的经历,并且还披上了爱情的圣衣,那坏人还该不该抓,流氓我们还该不该恨?
然而流氓的爱情够荒诞而流氓的身世够俗套。
就在这样的设定中,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也被削弱了,观众本来被吊起了好奇心,知道结果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电影就在流氓被抓中走向了平庸。
也许是中国的特色,坏人一定要被绳之以法,所以《东北偏北》少了《杀人回忆》那种追寻真相而不得的纠结感。
寒假把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翻了出来,周三收到first青影展微信平台的推送,说有一部片子叫《东北偏北》,就顺便来看看。
正题。
东北的林场和农田、贯穿村庄和影片的铁轨和火车很像《杀人回忆》中的环境。
片中李占山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让我想起了《疯狂的石头》中的郭涛。
类似《西北偏北》的片名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有些悬疑元素的影片。
看完电影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主题有犯罪、悬疑、喜剧、人性、文g(这样的排序并不代表各种主题在影片中的主次)。
如果说本片的主题是犯罪,在这里类比一下《杀人回忆》。
两部影片对犯罪行为及现场的呈现比较含蓄,但《杀人回忆》呈现出来的犯罪现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明白案件的恶劣,手脚被缚遭受残暴性侵的女尸足够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
而本片中案件的定性和受害人的反应并没有类似的作用,先是案件定性由流氓变成强奸,对于犯罪现场的呈现只有小翠和彩凤两个角度,其中小翠的段落到了跳河之后就再没交代,而彩凤回了娘家之后又毫无征兆地出现并且几乎看不出犯罪留下的伤害,这样的处理显然削弱了观众对犯罪题材的注意,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如果说本片主题是悬疑,明快画面、光线以及前前后后大量轻松谐谑的配乐和对白恰恰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向了相反的方向;如果说本片定位为喜剧片,我觉得还算比较贴切,只是几个承担着搞笑任务的情节点的逻辑与对白有点生硬;至于人性和文g,本片只是打了擦边球,片中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文g结束后的口号、语录还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性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对情节的推动都没有太大作用。
然后片尾曲用了流行歌手汪峰的《东北偏北》,真的感觉不到和上述哪个主题有应和。
虽然说一部影片可以有多种主题上的定位,但本片导演貌似没有把上述若干主题表达清楚,片子是不错,看得出导演很卖力,只是差了点火候。
几个槽点除了以罪犯身份出场之外,嫌疑人出场只有一个兽医蹲在地上收拾医疗器械的镜头,不超过两秒,结尾告诉大家,罪犯就是他。
没有铺垫,真的很唐突;罪犯最后面对被控制住的李队长,第一反应不是跑,而是交代自己的犯罪动机和家庭背景,等警笛响了才跑,呵呵;猪倌儿蔡教练的设定有点奇怪,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她的作用甚至比李队长的作用都大;李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貌似和情节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难道是为了突出罪犯的精力旺盛?
罪犯供述自己是被母亲管的太严了,初恋姑娘上了别人的床,所以才触犯了犯罪行为。
事实上,从大多数案例看来,恰恰相反,被父母一方严格约束的孩子更多发生的是伤害性犯罪行为,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最后成长为他们自己的父母,要求的是外人对本人的绝对服从,当遭遇反抗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的愤懑和抑郁会最大限度释放,通常表现为连环杀人、分尸,本片中的连环强奸实在是……并且这样的孩子不太可能将半拉瓜凶狠地按在地上加以恶狠狠的威胁(“狼都怕我!
”呵呵了,你那个大褂和针头,也就吓唬吓唬家畜了),更多的遭受父母过分严格要求的孩子表现出来最多和半拉瓜一样胆小懦弱,在夜里面对女性可能很吓人,但是在白天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本片取材于北京“双桥老流氓”案,案中的罪犯恰恰就是一个懦弱猥琐胆小的家伙,谁都认为他跟连环强奸不可能有关系。
而触犯他犯罪的动因并不是怕老妈,而是怕老婆。
因为在家里受老婆欺负,所以晚上要去欺负别人家的老婆。
因为他遭受的压迫来自于并不那么权威的配偶,所以他的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更多的是侵犯性犯罪,比如强奸、偷盗。
强奸犯、盗窃犯和杀人犯之间气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片中的兽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现实中的“北京双桥老流氓”比电影呈现的要精彩太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遗憾。
最后,不管导演是否有意借鉴了《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法,本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说了那么多都是批评的,我也夸两句。
敢于借鉴《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段,实在令人敬佩;画面风格很讨人喜欢,把东北林场、村庄、田野拍的很接地气;摄影很棒,镜头衔接让人看起来很自然;罪犯从水缸里出来侵犯彩凤的段落拍得很漂亮,真的很有悬疑的感觉;那个年代大家对“抓流氓”的热衷还是很令我们这代人“感动”的;片尾两个打板接罪犯落网的段落处理的很轻巧。
希望导演再接再厉吧!
电影发生在文.革后的两年,百废待兴,然而人们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并持续的僵化中。
导演把故事放在这个年代中,让略显无聊的剧本瞬间出彩了起来。
其中有几段让人印象深刻,比方大喇叭喊着口号,四村八寨的民兵抓老流氓的那段,还有全村出动抓偷窥小贼的那段,都挺有意思。
电影里的村民们似乎还有着文.革中的那种条件反射似的疯狂,也不知发生什么事儿,看人追,于是也去追;看人抄家伙,也随手拿起个木板,其实追跑的人连抓的对象可能都没弄清。
这样的群体活动,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不问对错,不知方向的一通乱搞。
这些情节看似是喜剧元素,不如说是第五代导演对文.革.动.乱的映射。
其实整部电影无不从各个角度体现了这点,偷窥贼压抑的欲望,蔡教授被埋没的才识,甚至是老流氓为何成为老流氓,多少与这个戏谑的年代的有关。
但让人说不清楚的是,在电影中我们又能看到那个年代与当今社会真正不同的地方,人们都那么纯朴,似乎这日子打发打发也就过了,而且还乐滋滋的。
吃个窝窝头,喝杯小酒,生活也是极其舒坦的,他们又是那么容易满足。
最后导演安排老流氓爱上了彩凤,这个倒是真没想到。
但是再看看老流氓说爱上彩凤的原因后,懂了。
他和彩凤上床的时候是暖的,其他的女人是冷的。
对啊,彩凤是什么人,她是个烫着大波浪,穿着紧身牛仔裤,踩着高跟鞋的前卫女人,她从上海回来,是那么的热情与开放。
这不又一次的映射了那个年代,压抑使人变态,正视自己的欲望,那才是人性,那才是正常的啊。
电影结局的处理手法比较有趣,看着是个小惊喜。
另外整个画面、色彩还有构图,都做的很美,让人对东北多了一份好感。
老戏骨李滨的表演非常到位,直接给人家老婆婆搬个最佳女主角得了。
总体电影还行吧,估摸着比什么《百团大战》有意思多了。
托了格瓦拉“新放映”的福,看了国产电影《东北偏北》,说实话,如果不是“新放映”我可能并不会走进电影观看。
我想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的想法,这个暑假档,该看的不该看的都看完了,接下来就等着看《刺客聂隐娘》和《烈日灼心》了,第三选择或许是张婉婷汤唯林青云的《三城记》(虽然我真的好难说服自己去成龙父母的故事)。
那《东北偏北》呢?
深受某些国产电影的毒害,或者说就算本人内心阴暗好了,先看《烈日灼心》的海报slogan:灭门大案、沉底七年、不法之徒、绝路狂飙。
《东北偏北》的slogan则是:全民抓流氓。
同样的类型同样的狂飙,会不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外,还有一部经典影片《西北偏北》在前面放着呢。
当2014年《白日焰火》在国内突破了亿元,加上同样为犯罪体裁的《烈日灼心》获得肯定,会不会有一大批打着“犯罪片”外衣电影加塞呢?
如同去年我们被小妞电影包围一样。
看完电影,发现对《东北偏北》的评断很矛盾,有着很绝妙精彩的地方,但是犹如间歇性的烟火,三星半。
导演张秉坚出生“富贵”,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届,《东北偏北》的班底也可以说非常好,因为张导演美术系出身,整场的美术摄影非常漂亮,当老流浪躲在户外厕所从白天到黑夜的时候,夜幕降临像是画面被处理成油画风格,一度以为会以一张油画作为定格,没想到其实是一个正常的镜头。
美术风格会让人想到这部电影的监制、导演的同学霍建起,像他曾经的电影《暖》,色调漂亮,每一帧的配色都很讲究,这与现在的大柔光是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
另外一位监制则是中国当下艺术片的推手——沈旸,从《白日焰火》柏林捧杯,到《路边野餐》洛迦诺获奖,让人臆想下这部电影的海外市场会如何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份热帖,大致的意思现在的导演都是跨界的,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在哪里呢?
虽然现在导演门槛貌似很低(其实是无序),但我认为扎实的学院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东北偏北》中,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美术与摄影,镜头语言也很突出,比如说电影到第90分钟,无数次在黑暗中出现过的老流氓终于正面出现在了屏幕上,兽医范大成依旧带着口罩,双目紧盯着屏幕,大、带一丝慌张、一些惊恐但更多的是凶狠,半拉子这位编外公安从前一刻误打罪犯时候的恶狠狠顿时吓尿瘫坐,紧接出现了牛眼特写!
三个镜头组合成蒙太奇很有冲击力,我在观众席里腿都软了。
我们在学电影知识的时候,蒙太奇总是处在最前面的那几章,但现在银幕上能用好这种基础电影语言的人还有多少呢?
【八卦时间:老流氓饰演者赖迦童在拍摄尔冬升导演的武侠巨制《三少爷的剑》时,尔冬升因为他深沉绵远的眼神特意多加了几场戏】。
但可惜的,如此吸睛的镜头之后,老流氓脱下了口罩,气场顿时弱了很多,然后开始透露出“变态”的原因,就更没意思了。
这里的“没意思’就是因为,在整部电影中,其实文革的时代背景表现的还是挺好的,淳朴的农场/无序的集体主义(追贼)/不专业的侦探人员,但老流氓的心理问题应该是16岁还跟母亲睡在一张床上吧。
因为初恋情人为了回城上了别人的炕,然后他就开始上别人的炕,说起来也可以通,但是前面90分钟如此戏弄公安,作案手法,这个原因作为造成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其实有些牵强。
但是导演还是让主人公开口说了,或许78届的学生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情结。
电影的拍摄地时东北伊春市上甘岭卫国农场(瞧地名就知道这里是一个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导演喜欢汪峰2000年专辑《花火》中的《东北偏北》这首歌,在东北拍摄与主题曲,所以片名就如此任性的确定为了“东北偏北”(真的好任性哦,尤其是主题曲什么的)。
《东北偏北》除了拍摄地在东北,跟《西北偏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西北偏北”可以说是希区柯克最复杂的一部电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被误认成一位特工,过程诡异,百口莫辩,因为这位特工即使有名字、有住所、有沾着头皮屑的梳子,但其实美国政府创造出来混淆视听的一个不存在的人,当加里格兰特沿着西北偏北方向想找到对方证实自己是自己的时候,可想而知一切是多么的荒谬与好玩。
那《东北偏北》呢?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吊诡”,老流氓强奸了300多位而没被抓,公安前几次开展追捕竟然都发现了他,但是老流氓是飞毛腿跑的飞快,十来年后偶尔原因被抓了,但是关在牢房里被警察遗忘了……。
这简直是比艺术创作还曲折的故事,东北的吊诡不比西北的荒谬委婉呢。
但大家认为看完这个剧透就不看电影了嘛,骚年,不要森破,试想一下,一部电影的2/3都是追老流氓,发现了,追,跑了,再发现,再追,再跑,还有第三第四次哦。
大家闭上眼睛冥想下:嗯?
就是追和跑能有多少种电影形式来表现呢?
在追捕过程中,依次脚印大师、蔡教授、功勋犬轮番上场,难道靠他?
难道是他?
难道最后是靠冠军猪吗?
有一次有幸与林旭东老师交流(林老师是第六代导演的推手,王兵与贾樟柯许多电影的剪辑师),我问林老师:您喜欢什么电影呢?
他的答案是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杀手》,因为他睡着了醒来还是不能猜到结局,他最不喜的就是那些一眼望到底的电影,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中国版的《杀手回忆》,我个人觉得其实并不是,难道因为有双侦探和犯罪题材,这就是中国版的某某某吗?
这对导演的劳动还是太抹杀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与杀人回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一部充满了沉重/诡异当然也是痛心,《东北偏北》虽然也是伤心的题材但是导演还是想尽量用喜剧的风格来表述,这里喜剧风格的成功不是因为情节不断的反转,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
一直到以上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最不喜欢的就是结尾,或许这也是学院派的缺点,最后在麦田中出现了打板的时候,哎,虽然我能理解,这难道是隐喻还有一个结局,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观众不太尊重,一下子就被打断了观影情绪,完全可以放在花絮或者彩蛋,用不破坏全片的形式来表现。
摄像真不错 算烂尾了 就真实案件来讲改变的不好
很棒的国产影片,情节,摄影,人物都很棒!特别是N机结尾大赞!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反正我不喜欢…
开篇镜头惊艳了我,好明媚优美!细看原来监制霍建起就不见怪了。黑色幽默悬疑题材,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故事,荒诞如片名,东北的纯朴和亮丽里包裹着压抑和偏离,人性解放在文革之后只能是喜剧中的忧伤。3.5
看开篇第一幕以为要搞个大的,谁知道是点了个哑的,简介警察和中医合作,基本没看出来有什么合作,抓流氓的悬疑感和搞笑感我不知道电影要呈现什么,最后兽医凶手的独白真的太幽默了,跟妈妈睡一个被窝被返城知青女友抛弃,又一个被女人伤害的强奸犯。东北取景挺美,建议团队去拍旅游宣传片
事件原型很好,拍得真心一般
诚意是有的,可是光有诚意是不够的呀。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连贯性不是很好,而且三方的冲突设置的也一般般,土公安抓罪犯用偏方,可老中医也没开出什么猛药啊。而罪犯,就是一堵背景墙,或者一剂药引子。很想知道被删减了那十来分钟到底讲些什么,能不能为影片挽回点面子。
不如真实案件本身,加了一些邪乎的情节不加分。
节奏拖沓,剧情奇怪,莫名其妙
为这个结局加分……
三星半
前面“杀人回忆”,后面很生硬。
不错的。
壮阳知识讲座
拍的还是太平淡了。
乡村喜剧?这是有多无聊。
正宗学院派底子,戏噱方法演绎性压抑,摄影水平一流,演员二流(个别除外)、故事只是三流。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