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剧中人名记不清,可能描述会有失误,见谅。
徐浩峰的小说读过一些后基本上是可以猜出他电影的大概形态的,我没有想到的是留白的空间,比我想的要大。
比如当看到贴身侍卫(宋洋饰)要海道防的大人跳河游泳时,我才恍惚觉出电影叙事大概方向以及在表面叙事底下,徐大概想要说些什么。
徐在原著小说中强调了“势”:侍卫扮作倭寇,神出鬼没的造了一场势,留下种种倭寇踪迹的线索,城里、江湖上的因为这场势,血雨腥风了一阵。
电影里不但没有了这个造势逻辑,反而故意削弱“声势”,最明显的表现是全片连个老百姓的影子都看不见——四大门门主之一说了,老百姓被隔离在外面了,他们不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由此,电影和原著小说分道扬镳,是两回事,电影隐着写,留白了写,小说是放开了写。
总之,电影说的是一个“内部行动”,一场不为人知的局,讲一个人原本想光明正大的“开宗立派”,最后不得已,用自家武学里的所谓“雕虫小技”破阵、破局,逼得门派们脸面无存的那一霎那口,达成所愿。
中间漫长的“破”的过程,就是那场攻船战,里面有一句关键台词——“中土武学不走后门”若你记得这句话,看到结尾巷战中,四大门放水,让持戚家刀的两个人走后门的表现,你就能深深领略到叙事中存在一个对所谓“中土正派”的反讽。
导演极尽克制的排出开头和结尾的两次巷战,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上中间这场不为人知的破局,就把层层包裹的中土文化,所谓门脸问题,丢给观众思考。
当然这是其中之一层而已,电影不止于这层,但这是我认为最主要的,算是中心的主题,决定了大局面,包括整个叙事的逻辑,开头结尾为巷战为什么是这样的,中间为什么是“船攻”等等。
题外话,看到片子快结束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让子弹飞》,尽管后者是撕革命之脸,《倭》片是撕文化之脸,但多少有一些些相通之处。
徐和姜一样,都是喜欢在作品中去留谜的(我记得徐曾经有一段话专门谈过“谜”),不同的是姜喜欢隐喻、夸张、魔术化、寓言化,而徐不隐喻的,徐直接叙事但招术是“反常理”。
好比他用一句台词,常常给人有点出格、有点粗、或者有点不靠谱的感觉,即违反了常理,容易给某一些观众留下一个为什么的念想。
好玩的恰恰是,其实真的没有为什么,人物说出来的“就是事实”。
作者就是让人物说出了最直白露骨的心底话/事实而已。
因为常人么,总有个琢磨的冲动,以为那里面有什么玄机,绕了一圈才知道,哦,原来,是真的!
这种机关,用的好时,会觉着点儿禅味。
比如那句“我的胡子是不是黑的过分了”。
若是晓得那其间趣味,听着一下,再回味一下,就会心了。
不晓得那趣味,也就觉得,恩,傻气。
同样的,瞬间蹦出人物行为,若是没得观众的“会心”,没有那空白时间里自行发挥的想象力,也是会觉得很莫名的,比如那明明下了河沟准备出城的同伴,为什么后来突然出现,大喊“我才是倭寇,我就是倭寇”?
那背后的心理逻辑要我们自行去完成,电影里就点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世家武功和军营兵技是不同的。
正是这种强调异同、强调正邪的武学文化导致持戚家刀的士兵产生IDENTITY的混乱,故而大喊“我才是倭寇,我就是倭寇”。
如果把这句台词仅仅当作引起对方注意的普通台词,那就不会际遇这另一层的含义了……好玩的是,身份认同困境不止持戚家刀的士兵有,在正统高手身上亦作祟。
在小说里这一点写的比较透,裘山上归隐,同归隐的还有四大门里的其他诸高手。
山上山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有一日他忽然发现整座山寂寞无比,才知山上的高手都跑去山下会倭寇去了……他是沿着这股气氛重新下山的。
一个不纯粹的归隐者。
可以说,高手们高度的SWORD INDENTITY(武士文化认同)亦导致一种困境,完全不亚于寻求认同感的人所面临的困境。
“脸面”(所谓文化)两字化在裘那副白胡子上。
脸面很重要。
他选择归隐,选择禁欲,无不是高度的武学认同/文化认同所带来的结果,这个人物的认同感和戚家军来两位武士的认同感恰成对比。
后者因一把异器,寻求正统之认同,后者则因身名所累,善恶无路,寻求正统的出口。
正统哪里有出口,最后反而是在“行恶”的当口,裘救下了别人和他自己。
总之,从寥寥勾勒的角色命运中,武士群体认同感的困境,又一次显露出中土文化之痼疾。
所以大的叙事局面(四大门对战贴身侍卫)和小的两个叙事线索(裘和被囚的戚家军——就是喊“我是倭寇”那位)形成非常有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主题变得愈加立体。
这是《倭》片的一个让我很喜欢的一点。
再强迫症的说一句,裘和那个被监禁的戚家军,都是“囚”,徐取这个名字恐怕是有意图的。
再谈片子中的女人。
三个波西米亚族女人很聒噪,很原始,她们与环境看似不相融,却吃透了这个环境,用“没文化”三个字轻松的借刀杀人。
凡是有这三个女人在场,基本上周边人物就会变得可笑滑稽。
她们是一面镜子。
从异族人那里看来,中土文化太可笑、太笨。
裘夫人的贴身侍卫在开场时说的一串“你们懂什么,中土武术模拟的是骑术,两马……”看上去像是在批评她们的无知,同时给观众上课,可能有一部分观众是以为导演在给自己上课,我个人认为其实这台词底下主要体现的还是一层“族类/人种/文化相碰时产生的荒谬感”,是有这一层意思的,并不是呆板的普及知识。
波西米亚人的体质和他们的思维一样惊人,强壮、直接。
女人为男人冒了险便从此视之为自己的命运。
反观攻船时高手们的表现,那些或邪恶、或自恃、或犹豫的没有被付诸行动的想象,即应证了贴身侍卫(宋洋)口中的“人种”差别。
简单的女子 + 雕虫小技 ,在宋洋的“排兵布阵”下,竟打败那么多高手。
所谓“高手过招只在一下”“低水平的完全有可能打败高水平的”,这个恐怕只是表面的一种说法而已,之所以排演这么一场反常的戏码,自有更要紧的深意。
“这特殊的文化”融进血液里,改变了“人种”(徐似乎喜欢说人种,不说人性,这里我也用人种),形成了一套进退维谷、循环往复的游戏规则,一些反常因子或潜入或冲撞于这个环境,轻轻的撕开了“文化脸面”……
自王家卫来找徐浩峰写了《一代宗师》的剧本并拿到金像奖最佳编剧之后,徐浩峰的名字才慢慢开始变得有知名度了。
对于这部作品,但剧本好归好,但最终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影响,其中更大的功劳或许要归墨镜王十年的苦心经营。
徐浩峰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道士下山》,本来同样精彩的一个民国江湖故事,活脱脱被程凯歌拍成了搞笑基情片,浓浓的一股恶趣味。
至于徐浩峰自己的三部导演作品,《师父》去年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只是票房并不太理想;今年上映的《箭士柳白猿》也是同样的好口碑低票房。
就我自己的观影体验而言,《师父》上映时,我正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小镇,跑了几百里山路才到一个小城市的电影院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同看者寥寥无几;《箭士柳白猿》上映时,身在北京,偌大的电影院也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大叔两人而已,看完之后还互相对视一眼,颇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连续两部电影上映之后,许多人开始翻出徐老师12年的另一部作品《倭寇的踪迹》来。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极低,简直比徐老师后两部片子的分数低多了。
不仅如此,我的豆友评分更是低出了新高度。
但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难能可贵的小成本制作,尤其是在12年的时候,前无古人地开辟了一种新的武侠形式,算是开宗立派的一手绝活。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明朝末期,戚继光将军去世之后,戚家军解散,而其中两个戚家军希望能够把戚家刀的刀法流传下来,开宗立派,流传千古。
而当时的江湖被四大派牢牢把控,要想开宗立派先得在乌衣巷打过四道门,让四大派心服口服,才能把刀摆上兵器谱,刀法传入民间。
然而,由于戚家刀由倭刀改造而来,刀法更是招招为克制倭寇刀法而创。
四大派中的人为其刀的形状,刀法的运用而不耻,千方百计阻止他们。
在一系列各种阴谋诡计斗智斗勇之后,戚家军终于获得了和霜叶城第一高手交手的机会。
胜,则留下开馆授徒;负,则远走他乡。
最终戚家军惜败尤荣,而霜叶城第一高手确认为败不败在刀法上,而在于用刀的人,勉强给他机会留下来开宗立派了。
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极其诡异的风格,更奇怪的是突然冒出来的几句奇葩台词,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情节设置。
处处弥漫这一种独特的恶趣味地感觉。
因为电影中用了大量网络风格的台词和行为,而在四年后的今天再来看,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有一种独特的尴尬感在其中。
当年的徐浩峰老师或许是为了玩得更接地气一些,而现在看来就实在有些low了。
徐浩峰老师电影中的武侠或许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所读过或者看过的武侠,而是另一门派的武侠。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戚家军在电影里为戚家刀开宗立派,而徐浩峰也用这部电影在中国武侠史上开宗立派了。
无论是张彻、胡金铨、徐克还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前辈大师们给我们的武侠从来都是:侠者以武犯禁。
每一个大侠都是一身正气、浪荡江湖。
在武学或是修养甚至人生际遇上,大侠都是异于常人的存在。
而徐氏江湖中的大侠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拯救江湖匡扶正义,而是开馆授徒。
他们混得不是江湖,而是武馆;武侠也不叫武侠,而叫武行,是一个有需求就有给予的行业。
徐氏江湖中的武功套路更像是一种技击技巧,是每一个路人可学可练就的。
这部电影里,戚家军的两招“如影、如响”,通过影子和声音来准确判断对手的位置和出生时间,从而给自己先下手的机会。
而就是这两招,让两个不懂武功的弱女子打败了无数个四大派门下的地址,甚至打败了四大派的大哥。
这种武学套路在电影体现上为不用威压也不用特效,只需要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动作即可。
每一招数都体现着力量与隐忍的结合,收放自如。
两种武侠展现形式,孰高孰低,难以定论。
但可想而知,徐氏江湖是一个真实可感的江湖。
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上颇有古龙的味道。
在对决上,不是连续不断的恶斗而是简单的一招定胜负;同时台词对白有很多深意和内涵,只不过在我看来,徐老师在这方面玩砸了。
但总体上看,这部电影依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影。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成为徐氏江湖的开宗立派制作,而之后的《师父》《箭士柳白猿》评价如何也不必过多赘述了。
听一个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朋友说,徐老师给他们上课常说:搞电影的,要耐得住寂寞,刀要背藏在身后。
看完《倭寇的踪迹》,觉得电影院把这部片从第一天的2场变为1场,而且还排在中午,这真是太贴心了,因为这部电影只适合吃饭的时候看看,不搞笑、不悲催、不奇幻、不惊奇,既不影响食欲,也不会因为场面太好看而耽误吃饭,低头吃几口饭,再续一碗,回来还能看懂,很贴心,很贴心。
问题是这是电影院,没有饭可吃,11点办开演,饭点之前,可见排片人的险恶用心了,那就是让你活受罪,估计谈对象的朋友碰巧赶这一场,弄不好电影完了,再逛街都没心情了,分手都有可能,因为对这部电影没啥可说的,只能在下电梯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了,那尴尬跟刚被一小贩宰了一样。
说这片象古龙的小说吧,可惜没古龙那么能装,那么做作,半装不装,看起来很是二百五,悲催的是我居然没有快进就看完了,可见我也有点二,更悲催的是,我把这电影推荐给小贯,还告诉他评分很低,他居然看到半夜2点多,可见没有最二,只有更二。
按道理,常规的话,因为论坛每天都更新几十部电影,硬盘空间有限,我是不下载这类型电影的,更不考虑去电影院看这评分这么低的电影的,但是人家说,这是风格,这是类型,对于我看了近十年的电影,哥就爱看“这是新类型”的片,甭管是《下水道人鱼》还是《宇宙的边缘》还是《秋蝉鸣泣之时》,只要是新类型,晕头通下,好不好看是另一回事,于是,《倭寇的踪迹》,时光网、豆瓣评分6.9、IMDB评都懒得评的片、硬派武侠片,文艺青年专享片,以每秒500多K的龟速并用将近120分钟看完了。
先夸几句好的,如此一来不至于使掏了冤枉钱的人下不了台,本片的最大优点是配乐,全程有音乐,导演重视音乐的烘托作用,比以往的武侠片强出很多,当然不能和《龙门客栈》诸如此类的电影比,不是一个档次的。
镜头切换的比较快,不是为了节凑强,纯粹是为了切换,说白了就是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真的武打就是这样——打斗都是几秒钟的,扯淡的是,镜头就不让你看明白是怎么打败对手的,明明倭刀打的是对方的头,可镜头偏偏给显示个胸部,打的是肩膀,非要显示头部的镜头,完全是折磨人啊,这是古龙么?
全面没有一个流血的镜头,尽显和谐霸气,可以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影视主打片。
画面效果清冷,跟韩国的《朝鲜名侦探》《最终武器,弓》很像,这种片子的效果适合IPS、LED的显示屏。
本片让人最纠结的是一个练武连了几分钟的女人,能把四大门的高手全部搞定,这是宣传的真实武打么?
丫的古龙也不带这么玩的吧。
看完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话剧”,没错,这是话剧。
这是贾宏声的话剧。
如果非要说这部片有什么哲理的话,除去那翻开任何一本关于人生的书的序言都能看到对人生的解释外,我就记得一句话,“打人一打一个准”。
不剧透,咱就这么说吧。
导演已经文艺得人话都不会说了。
整个故事设定就很莫名,人物酷到连屁都懒得放一个,全都使出吃屎的尽头玩命表演,做作到让人忍不住笑场。
平时不说话吧,一说到考据的东西就都滔滔不绝了,倭刀出处啊、戚家军啊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还有那一帮新疆大妞也够胡扯的。
这片子要非说有啥亮点,第一是画面很漂亮,第二是关于武术的表现方式比较写实。
没有满天飞和轰轰轰了,也不搞什么拳拳到肉。
真实比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主要都是在互相试探反应速度和攻击距离,一旦正经动手,一招就分出来胜负了。
泰拳什么的可能麻烦一点,但是我练剑道的,对战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当个新鲜看吧,别太认真就得了。
当然,你可以说,《新龙门客栈》,林青霞、张曼玉,不是大侠,也是民间高手;《龙门飞甲》,周迅、范晓萱、李宇春、桂纶镁,个个身怀绝技;更不用说,金庸笔下那些姐姐,漂亮口耐还会做菜。
但是,这都是武侠世界里的男女平权,政治正确,养眼,女性市场,感情戏支点,让这些美女得以抛暗器取代媚眼,动拳脚进行表白。
她们英气逼人,美艳无比,让荧幕下我等普通女子自叹弗如,在眼花缭乱中自动屏蔽了角色代入的快感。
所以,看完《倭寇的踪迹》,最让我拈那什么微笑的,是两个完全不懂武功的女子打败当世高手的场景。
想学功夫吗?
想不畏暴力吗?
或者,当你深夜独自宅在家中,想不惧歹徒来袭吗?
不用站桩,不用睡寒玉床,不用练童子功,不用通过武学理论考试,完全零起点,零风险,五分钟教程,包教包会。
这还不令人兴奋和向往吗?
我认为,《倭寇的踪迹》,完全可以把女性从武侠的观众,进化成武侠的粉丝,或者晋级为打败高手的大师。
片中两个女子,就是和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粉丝,为亲临无疑巷的武打真人秀,一个推迟了约会,一个不愿意加班。
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推搡着挤到当世绝顶高手面前,完全无视此秀事关一个新门派能否从此成立的严肃气氛,叽叽喳喳指手画脚,这样的场景实在是让人欢乐。
什么倭寇,那只是一个传说,让人激动的,是传说中的“倭寇”哥,还亲自传授了两招秘技,让她们打败那些名门正派绝世高手,这样,小女子得以深度参与啦。
“如影”,“如响”,就这两招,让女人躲在暗处,一招制敌,听着就很有道理,实施起来确有效果,话说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功夫,根本就是为女人设计的嘛!
不可避免,这种一对一的授课,最容易萌生师生恋,因此,男主角不但轻而易举赢了比赛,如愿以偿立了门派,还半推半就抱得美人归,实在是大满贯呢!
女粉丝的闺蜜们,也得了福利,一人一个帅哥——去看超女快男的现场观众,都只能得赞助商的产品呢——还有比这更欢乐实惠的结果吗?
哪怕这只是影片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反讽或一个玩笑哦。
《倭寇的踪迹》导演徐浩峰,有武学渊源,练内家功夫,在电影学院教影像语言,学问驳杂渊博,他的小说,王家卫买了,陈凯歌买了,张艺谋也买了,由此可见他的作品不仅深具内涵,还有广谱性的接受度,实在可以进行多种解读。
2月24日,在海外漂流了一圈的《倭寇的踪迹》终于要在国内上映,同一天上映的,还有修复版的《新龙门客栈》,这除了在向经典致敬,简直是有要成为经典的寓意。
一切是静止的,听不见声音,但好像感到了寒冷的天气,微微的潮湿的风吹过莲荷枯萎的池塘,小雨落下。
镜头避开人物转到这里的时候,你隐约知道一座城即一个武林,城郭内外,水流水的,雨下雨的,风吹风的,各人活各人的。
扫街,跳舞,干农活,有那么多人不用去拿着武器对决,没有大责任和自我使命感。
而此时,岸上正有人在交手,刀力劲猛,招式绝断。
《倭寇的踪迹》虽有“究竟是走还是没走后门”这样的反讽,有不少滑稽的画面,而根本上,我想导演无意描写历史和政治,而是在擦着历史的边儿构架一个理想的武侠世界,描述在深层意识里更加熟悉和认同的价值体系。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古代习武人,实实在在的武功。
这种实战是极有魅力的。
电影想表现和传达这种美,不管以前的电影武侠界有没有,反正现在开始是有了。
这种美,大抵是:不夸张、不敷衍,以窘迫的现实为基不放弃追求华美,高者自高,没有炫耀和解释,只有节制的退让和自我留白。
人物方面,根据各个不同场景表现的随性简率,要看第二遍才找到感觉去认识他们。
我觉得郄佬算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了,他不足够坏,软硬交融。
一上来不按江湖道理出牌,明明白白的不接受青年的比试,带人持满弓涌出第四个门口;他容不下裘冬月,对地位心怀欲望;要命的是他俗气的八卦裘冬月的夫人……按照郄佬说的,他是在利用这个事来阻止裘的出现,但不想高人有高人的心量和取舍。
郄佬是低于裘的,但他不变态,未因此压抑到行事极端。
他教育年轻人要在他面前喊“裘夫人”,被报告家里进了倭寇,他说“进就进了吧”,他说“咱俩就别打了,让真正有本事的人打吧”。
他当然不是怯阵。
马君的表演,也自然贴切。
关于青年,是剧的男主角,但不是个大人物。
武功刚烈,出身贴身保镖,年纪轻轻,这决定性格和处世方面不会太复杂和束缚,有需要就用“技巧”好了,又不是江湖大佬。
即便如此,他最后的成功,也是光耀的——他有他的率直和担当。
这样的人物安排,避免了拖沓。
其中宋洋救出左偏使,两人在草垛旁边的想法目标冲突戏,简短但终究给人物甚至整个戏的节奏补了大劲。
徐皓峰以往的作品里常是“天才无用,少年老成”,结局多是缺陷和不成,这部戏看到最后不一样了,很意外——青年事业完满,大佬们顺利自救。
场面和谐的像是幻觉。
或许是这部电影单纯的武侠内容叙述扛不住、也不必要悲壮的结局吧。
和更加绵密的现实不同,戏剧有它的表现局限因素。
想失败的好,要看故事本身,导演功力,不能阴差阳错。
也或许这结局,是导演一种理想想象的实现。
《倭寇的踪迹》于承惠的戏份是我最爱看的,演员好,电影语言里对这个人物的阐释也细腻,每句台词每个细节,要重复看电影的,才能体会徐浩峰的人物是如何自处、如何处世。
有些地方,你可能以为导演又犯冷了,其实不见得真是那个意图,只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谁也无需矜于表达。
“高手的事,很难懂”,这句若郭芙蓉说出来,才冷……在我看来裘冬月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这部戏里的群众演员也相对有存在感。
提一句另外两部分人,波斯女人们和四大门派众人,在这里好像有点不同地域文化、种族的对比。
前者热辣、直接,后者自恃、混沌。
这正是前面所说的那个“历史的边儿”。
不过这种对比这样去理解也有点偏颇,假如让村姑改娥到外族生存,大概也是性情不弱的。
这里很不好说,权且一看。
《倭寇的踪迹》,我给四颗星。
没有点亮的那一颗,原因有两小部分。
一半是因为电影里的冷幽默,用的好的,让人物丰富、可爱,有的又有点不自然之感。
不是人生境遇里的不自然。
比如裘冬月夫人跟护卫相好这件事,被揭穿说出来时裘很不自然,但于他而言,不至于形成障碍。
裘冬月真的能放下吗?
他想他真的放下了。
(我觉得徐浩峰在很多作品里写人生际遇的尴尬,是一绝)我所说的不自然,像“三哥五哥,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
”这里的幽默,则有点生涩。
感觉是电影表达力、控制力不够成熟流畅的掩饰,冷幽默算是善巧处理。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徐导演选择了一条苍茫的修持之路,外人难说,我寻思着留半颗星给他自己。
思量观影过程,感觉真是激情大于理智,我太高兴看这样的武侠了,以前看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就珍惜的很,《倭寇的踪迹》延续了武脉,又有不同。
拙朴归真、用心细致,这个核,超过了一切!
大众和导演的观念、知识体系有不同,“实验性还是娱乐观赏性”的电影评判标准就显得不太上道。
看过徐浩峰以前在一个采访里说的,“人对宗教感兴趣,或者对一个非常冷僻的学问感兴趣,一定是他不认可他的生活。
他可能很热爱生活,但他可能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要去寻求另外的知识,以很怪异的知识体系来代替现实生活体系”。
他给人很深的想象。
-你吃过午饭,早早地来到电影院。
影厅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还不算晚。
你正夹在中间。
队伍慢慢前进,登记、领票。
顺着人流,你走进要放片的14号厅。
一个不错的数字。
而且还是个VIP影厅,你有些吃惊。
椅子都是仿沙发式的,包着柔软的皮面。
这你以前可从来都没坐过。
于是,就在第三排靠中间正对屏幕的一个位置上坐下了,抬起眼来也恰到好处,你心里便美滋滋的。
这段时间内不断地有人进来。
喧闹,换位置。
一位女士领着包,拖着个便便大腹先是在你左边隔个位置坐下了,但包还没放好,就起身换到了前面一排对着的位置。
过了会儿,又从观众席前跑过,这下是到了右边第二排靠外道的那个,孤零零一个人沐浴在灯光之下。
你觉得没事干,就掏出手机看看时间,还有五分钟。
上了一下豆瓣,没新消息,都是些看惯的,几个红人们依然扮演无时无刻不在的卫道角色。
于是,你关掉手机,塞进包里。
等着这五分钟在目光的闲视中流逝。
在你的右边刚刚坐上了一个帅小伙,烫着满头的卷发,背着个白色帆布包,裤脚是挽起来的,一双黄色的袜子露了出来。
典型的文艺青年,你想。
还有几位老人,白发苍苍,都快走不动了也来看电影了。
在你前面那一排,那一对夫妻正在大声得唠叨着什么。
一阵电话铃声,马上便有一个声音在空中响起。
鼓荡着空气。
你觉着没什么好看了,都看过了,但那五分钟还没过去。
你想再掏出手机看看,已经过去多久了,这时你才反应多来是已经把手机关机了的。
你有些烦躁。
电影开始啊,心里骂咧咧地喊了这么一句。
把身体往后侧下去,很舒服。
柔软的椅垫包裹着你的小身体,就好像躺在羽绒被子上,而倾斜的角度又刚好可以让视线自然地看见屏幕。
真是绝妙的设计!
你有了点睡意,可以躺下休息会儿,等电影开始。
你的眼睛闭上了,你安心地沉浸在睡意的海洋里,微风细拂。
再创造个太阳,不要打太强的光。
可就在这是,屏幕微微有了些响动,等你睁开眼,它已经大亮了,可你头上的那盏灯还亮着。
屏幕就挂在你的前面,即使你躺着,也能舒服地看到。
但你还是微微仰起身子,坐直些,好看得更认真些。
照例是片头,几株枯荷,制作人员等等。
那盏头上的灯这时候慢慢地暗了下去,直到整个厅里都黑漆漆一片,只有前面屏幕在闪着光。
画面不好,你觉得。
很低劣的摄影,没有处理。
根本谈不起胶片的颗粒感和微微闪烁感,但你对自己说,且看下去。
于是电影开始了。
电影开始了,影厅静下来了。
话语声瞬间被恶狠狠地清除一空。
你身边的那位小伙也从手机的荧屏中退了出来,盯着屏幕一动不动。
一开始,你不知道在放些什么。
构图很糟糕。
几个习武人,在打架。
静得令人发指,你原本指望的精彩打斗都没有。
两个人拔出剑,对站着。
屏气间也纹丝不动。
他们在干嘛。
突然,镜头一转,特写速写般地来了这么几下,咔,一个人倒下了。
另一个人威风凛凛地站在镜头前。
WTF,你差不多要叫起来了。
但你还是忍住了,且慢且慢,再看下去。
影厅里的人也动起来了,就好像被屏幕里的人感染了,静默之间又出来那个铃声,熟悉的女高音又想起了。
前面那对情侣又嗫嚅开了,把头靠来靠去,不知在干嘛。
甚至还是嗑瓜子的声音,匪夷所思。
你想,电影厅里这个空间可要比屏幕上精彩多了。
第一次,你觉得有逃跑的冲动。
但这毕竟是活动票,免费的。
不能伤了人家的心。
再安心坐会儿吧。
你右边的那位文艺青年把头搁在你这边也不知在干嘛。
是在看呢,还是在睡觉。?
屏幕上的那些人,一眼就看出来了,粗糙的制造。
完全放弃背景空间,人物只有靠服装才能认出他们是谁,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还有那几个异邦女子,简直是胡来。
那能让人笑吗?
低俗!
就在这么难以为继的痛楚中,几声呼噜跑进了你的耳朵。
正是从你右边传来了,时起时伏。
断断续续,一声接着一声。
就是他,你身边的那位帅小伙,没在看电影,正在打呼噜呢。
这时,你第二次有了逃跑的冲动。
但你还是忍住了,把身体靠上椅背,闭上眼。
你就想,把这当成一次休息吧,这么舒服的座椅还真没坐着过,好好躺着,睡会儿。
你就这样,把身子慢慢地陷进柔软的皮垫里,把头搁在背垫上。
舒服,你再一次发出了这声感慨。
等到你在回过神来,电影已是最末的那场比武的。
直到你走出影厅,你还在想。
这....电影都称不上吧,只能叫做学生视频。
下次你要说徐浩峰不会拍电影,人家准这么回你:“你不懂电影。
”所以,你觉着最好还是闭紧嘴巴。
真没什么特别感觉的电影,也许就是导演要给的感觉?
影院不少次出现笑场肯定不是导演所为的效果,而是观众力图从中获取点什么的结果。
文学性和电影性被相互干扰着,众多缺乏塑造的人物和不干不湿的性格动机也扯着叙事的后腿。
作为首次指导影片的作者,只是在一种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于一般武侠影视题材的表现方式,仅此而已。
非常新颖的写实风格武侠电影。
没有飞檐走壁,也没有钢丝威亚,更没有各式各样的华美特效。
开头和结尾如同儿童打架般的决斗比武,极具嘲讽和荒诞,但又透露出一丝丝顶级武林高手过招的味道,令人眼前一亮。
开头古朴的农村里,裘大侠上山归隐,被以为是上山打猎,非常滑稽幽默。
还有徒弟们在水牢里的文化论和动了邪念,更是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男主角更是难得一见的帅比。
也许每一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吧
看《倭迹》是种蛮奇妙的体验,好像回到了武侠电影的某个年代,历史的车轮并未沿着我们熟悉的轨迹前进,而是微微偏了个角度,驶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还没走出多远,尽管走得磕磕绊绊,可是这新路向已经足够让人兴奋。
这片子放到港台武侠脉络中,应该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风格。
那时的武打还没杂耍化,镜头语言还比较有味道。
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铨为心中楷模并不是说说便算,这片子的明代服装和布景写实考究,对细节风貌的重视让人想起胡金铨特有的古朴厚重,而写意之处,则以开头残荷的镜头最为突出,同样是富有禅意的构思。
残荷一段同时还体现了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对武戏的处理。
与胡金铨一样,它往往被放在画面外表现,即或正面表现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观众的眼神还没找对地方,胜负已分。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宋洋与于承惠的交手才让人分外期待。
虽然因为配合的问题,两人的身法一个略显沉滞而一个貌似虚浮,然而高手对决的那种紧张氛围营造得可圈可点,每一个动作都很有味道。
记忆所及,这样的武打场面以前似乎还没人拍出来过。
胡金铨式的对峙,锣鼓点是活的,人物的动作则太死,后来的杂耍式武打,动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经完全不似实战。
如果说前面的打戏还让人对“硬派武侠”有些摸不透玄机的话,这场戏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风格,说是开宗立派亦不为过。
这片子放到大陆武侠电影的脉络中,应该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风格。
那时候强调的是动作演员本身要有功夫底子,连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镜头语言就相当粗枝大叶,往往是很漂亮的动作,拍出来的效果也不过尔尔。
这片子的动作很多是由专业演员完成的,动作班子成员大多都有实战经验,据说动作有时快得镜头都抓不住,又因为追求实战风格,于是就变成了很多动作场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儿戏的尴尬局面。
虽然与八十年代时隔二十余年,武戏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怎么把本来很强的演员和很好的意图用符合电影的方法在银幕上营造出奇观来,这个矛盾却是同样悬而未决。
据说徐导在下一部戏中做出了很大改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倭迹》回到某个年代只是比附,事实上它与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辟蹊径的作品。
中国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里从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窠臼。
银幕上不是刘师傅开创的南拳传统,就是戏班学员们开创的杂耍式的所谓“北派”传统,顶多是加上点时兴的三流电脑特技。
而《倭迹》拍的虽然是号称南拳的祖师爷之一戚继光的嫡传弟子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地道的北派武术,着重弓马实战。
武林之剑最终接纳了兵法之剑的情节,极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技击之道的活水源头,正在于对军阵实战经验的不断吸纳与丰富。
与原著相比,影片的线索更为集中。
武将的后院妻妾被移给了大侠裘冬月,同时删去了他与村姑燕好的内容,裘的形象因此层次丰满了很多。
影片的结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凉落幕被代之以打过四门、开宗立派的圆满收场,徐导要在影坛自创一派的雄心可见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说就能知道,他是个很爱谈玄论理的人,同时又充满了荒诞的恶趣味,这两者在电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吉普赛女郎们的线索处处是恶搞,或许是蓄意活跃一下大道理所营造的严肃气氛,又或许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时爆发出“很没文化”的哄笑。
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便是荒谬与大道并存吧。
可是与他的书中一样,这种荒谬要如何与整部作品的气场融为一体,或许是徐导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与此相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武侠片传统中“复仇”、“夺宝”等反映小市民愿望的桥段与对他们而言相对隔膜的武学之争调和起来,形成新的剧情模式,如何从那些“走错了路”却成就斐然的武侠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都有待探索。
同样有些生涩的还有一些细节,例如这么有文化的电影,却让时人直呼“戚继光”而不尊一声“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虚江”。
还不如匪气十足的《让子弹飞》里的“松坡将军”,显得更尊重观众智商一些。
还有烧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烟而非青烟。
当然,这都是枝节问题。
大节在于,这片子把武侠片所营造的那个虚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实处,把历来虚写的“武”字浓墨重彩地勾画了出来,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
中国的武侠片曾经不止一次地与真实的历史擦肩而过,《倭迹》开辟出的新路向,或许眼前看来还很稚拙,但意义却不可估量。
因为它郑重宣告,从此武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来自那个传说中的世界,而且最终必将刷新整个武侠片的面貌。
诡异,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关于技击的专业程度很多年都不会有人能望其项背
影院里笑声阵阵......高手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看起来有点怪异武侠电影,与以往武侠片大有不同,有点实验古怪味道,导演个人风格着墨很重。摄影方面可以加星,金庸的内涵加上古龙的小李飞刀般的打斗场面,就是一个大杂烩了。
!!!
小说原作应该挺好看,小说可以冷,可以玄,可以意在言外,也可以有很多枝蔓,但搬上银幕则不同,必须要通过道具、布景和演员来表现,是一个个必须联缀的分镜头,派得真的不好看,表演尤其失败。
会是曲高和寡
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并不令人生厌,个别段子还很讨喜。台词还很王家卫,原来就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啊。
冷静 仪式 优点缺点都很明显 3+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一部以创新为掩饰的烂片。
莫名其妙
一句话概括:创新是复古,装蛋又装逼。最大的优点是终于不飞来飞去了,有还原武侠本来面目的倾向和努力,值得肯定。缺点是又想玩严肃,又想玩幽默,以为这就是冷幽默。
颇有意思~又还想多说几句。值得玩味。懂武的看门道,我这种只能说干净利落~
徐皓峰的电影处女作,有点味道
真正了解一下冷兵器,要是真有魔幻武侠人类都免去造原子弹之苦呀
除去过分恶搞的部分不忍直视,大部分还挺喜欢的。
一部人物高於故事的電影,但太過側重角色細節和人物關係,以至於故事被講得零碎,結尾甚至幾近崩潰。如果徐浩峰導演加強敘事和節奏控制能力,本片放到四十年前的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他或許能成為又一個徐克,不過作為一個首次拍片的導演來說,其表現仍值得肯定。宋洋在片里看來真帥。
当然有些地方是无法与成熟的导演相比的,但充满徐氏色彩的小宇宙,却恰恰是中国某些农民导演永远无法有的。有个词,叫活力,很适合他。这样的国产片应该鼓励,所谓百花齐放嘛是不是。
几位主演都不错啊 还有点高端的冷幽默
其实挺真实 只是太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