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金婚风雨情在济南新闻台热播,有幸我参与到了。
不过可以这么说,剧情,中规中矩很不中国人,浪漫有余,煽情多余,也许有些人的人生就是如此。
两个人很恩爱,耿直也确实耿直的吓人,但是却很浪漫,准确的说有些不像军人,也不像一个人民英雄。
倒是像个毛头小伙子,一个半吊子大学生,刚刚出场就放弃了继续从军升迁的机会,而选择与舒曼结婚并且转业到地方,某种程度确实很爷们,但也确实很小男人,像足了南方的小男人,目光短浅的看上去就是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爷们儿,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北方的大男人。
但是懂得取舍也确实做得很好。
不过在那个时代,这是致命的弱点,大多数因为选择了女人,而且是那个时代出身很不好的女人,而可以幸福一辈子的应该不多见。
80年后谈恋爱才会如此决绝的,居然会在我们的祖父母辈那个年代所表达出来,我想这在当年一定很稀奇,为了爱放弃一切,这不是查泰来夫人,也不是浪漫的英国贵族。
一个出身草莽的大字没有一箩筐的志愿军战士,可以放弃戎装,但是为了女人而放弃“革命前途”有些让电视剧过度穿越时代与国境,有些不可理喻。
季诚可以是如此浪漫的,因为只有受教育的才知道如何表达浪漫,也才懂得这就是小资情调。
导演或是编剧几乎是把浪漫这样的气质强加给了耿直。
一个当年的革命战士到不至于像画册中渲染的铁骨铮铮和舍生忘死,但至少应该是刚强的有骨气的,是很硬的很倔强的,同时也是很不好说话,很不通融的,这几乎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产物,例如离休所里面的老人,就是如此不具备柔软性。
而胡军演绎的那种男人,似乎没有经历生死,因为死过一次的人会很在乎一些自己珍惜的,例如军衔和记忆,石光荣有这样的激情,所以常常“自焚”但是胡军饰演的耿直没有,倒像是从英国或是那个欧洲贵族学校归国的绅士,例如英国病人当中的那个,或是走出非洲的那个丹尼斯。
定位不准确是硬伤!
过度美化当年的革命军人也是不准确的。
不懂芭蕾舞是对的,因为那就不是中国的,不懂留学受高等教育也是对的,因为这些在那个时代看来是离经叛道更是通敌卖国的。
很喜欢耿直与老战友之间的那种感情,没有过度渲染,有的是生死的交情。
老战友的楚建一口山西话很有喜剧效果,很幽默很给力!
胡军饰演的耿直,前半段很不错,后来逐渐老年,胡军似乎把喜剧给彻底颠覆了,不断的惊声尖叫,不断地怪笑。
我认为老年男子一般很沉稳,作为局长更加应该是一种官僚的嘴脸。
当然不排除我的先入为主,但是当年张国立的佟志就好很多,晚年那种脆弱,那种需要人常在身边的样子,的确看出来张国立做了功课,有生活,而胡军除了同性恋以外,再也没有获得突出的演技肯定。
需要补做功课。
祖峰很不错,演绎的一个神经质的医生,很脆弱,很小男人也很斤斤计较,计较为什么自己就和舒曼不能走到一起,悔恨终身的感觉。
不过个人认为,资本家大小姐出身的舒曼确实应该和季诚走到一起,因为同为南方人除了口味一样,更多的就是可以做到彼此协调,没有南北差异。
也就是说要不是那个时代,也许一个大小姐的确适合医生结婚的。
这也说得上来是一种门第的观念。
因为舒曼本身和身为军人出身的耿直无论各种地方都没有相同点。
有些人会说正因为没有相同点,两个人才会走到一起的。
可是事实中的婚姻很现实也很残酷,没有共同语言的男女怎么会走到一起呢?
也怎么会走的长远呢,祖峰的角色很不讨好,但是祖峰却演很出色的完成了,并且很生动的让人物丰满起来。
舒曼的饰演是姜文的妻子,说实话演技一般。
非常一般,更多的我认为如果可以的话,为什么不让秦海璐出演呢?
或者李冰冰,至少要一个会演戏的啊!
前面的金婚一当中,蒋文丽的文丽很出彩,本来到了第二部也认为会很生动的去注视另外一对夫妇的金婚生活,结果只听到了相当做作的南方普通话在无力的全是主人公。
我认为除了选美和结婚让周韵很吃香,我想更多的也就是在这个圈子当中有了姜文这样一颗老树做大雨伞,在姜文的圈子当中也许会很吃香,例如姜文会会找到郑晓龙,然后力荐自己的妻子。
因为找工作没有关系没有熟人确实不行,尤其是演艺圈,不然嫁给你图的神马?
周韵的演技怎么说呢,不是完全不获得肯定,而是从年轻到年老,从医学院的大学生到医院儿科主任都没有一个起承转合。
或者说完全都是一个样子,表情也还,有时候还走神,生气的样子和高兴地样子似乎都很木讷,或者这么说吧,演员或者是好的演员需要的是灵气,就是很有天赋,这是上天给的再加上后天锻造。
可是周韵真的没有,不大气不说,作为一个医生的哪种职业上的敏感也不专业。
儿科大夫的特有气质不足,虽说一种米养百样人,但是周韵的最大特色就是没特色。
相比较,秦海璐的护士和护士长之间的过渡,文革前和文革以及文革后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很巨大,演绎的相当成功,感觉人就是这么老去了,这么功利了,出卖丈夫获得文革期间的一切成功,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那种自私自利,以及到后来买基金牵连别人被骗时候的那副嘴脸再到做了外婆的苦口婆心,我想这真是影后啊!
至少会演戏,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很出彩,很要强,很功利也很婆妈,倒是这条副线不断的打断我欣赏舒曼耿直的婚姻,也不断的抢戏。
这会不会演戏不需要特别表现,一看胡军就需要再回炉,而周韵需要从中戏开始,也需要更好的导演调教。
显然,姜文面对心爱的妻子做到的只有护犊子,我看前半段的时候第一集出现姜文,我很欣慰的想起才看完的{春桃},那种赋予我的感动,然后看到他一出场,尽管明显老了,我都奔三了,何况他呢?
显然还是很会演戏,很引人入戏,结果不久就现实了,这个军长不再有了,这部电视剧就开始在平庸中走下坡路,尤其是后半段就开始荒腔走板了。
除了广告词比较多,就是为了广告而做出的一些刻意桥段。
金婚1里面也有类似的广告,但是毕竟好一些,也自然,但是这一部里面就多了很多,把原来的那种两个人和一个家庭的亲情给打断了。
故事吗,还是那么老一套,就是两个人相互厮守到老,而感情逐渐枯萎互相支撑变成亲情。
但是这样的质变需要的是量化的过程,也就是漫长的半个世纪。
但是总觉得珠玉在前,这部欠缺的就是孩子们的成长,舒曼似乎根本不在乎孩子,因为看到蒋文丽那种为了大宝忙前忙后的感觉,真是一个妈妈,相信每个父母都会为之动容,我也会言不由衷的说出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因为我没有做父母,所以不知道父母的苦,但是周韵已经有了孩子,却苍白的表现了一个母亲的角色,似乎只会谈恋爱,只会听音乐,就连对于医术不精的那种无奈表现的也相当的不专业。
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角色,主线过于弱势,被强势的副线抢戏了。
就连小桃花等若干喜欢耿直的女子出现都居然那么璀璨和耀眼,当时看到的时候就像如果舒曼真如周韵所演绎的,那么耿直势必出轨,当然剧本不允许,把耿直对心爱的女人的忠贞表现的想一个女人,因为男人不会如此,精神出轨难道就不是出轨吗?
这比一夜情还可怕。
但是胡军表现的却像个大女人,不如耿直母亲这个角色精彩,还有就是玲子的出现,作为耿直的妹妹所塑造的那种铁姑娘也是相当的不错。
总结,整部电视剧就是为了周韵混个脸熟而使用一般精英去陪衬一个不会演戏的。
这里面内情不得而知,作为观众,我只好可以忽略周韵,并会抵制电视剧中所做广告的任何商品,例如某水饺,非常难吃。
I rarely watch soap operas, but after taking a glance on TV last week, I took the whole Saturday to watch it. A brief review:In one of the most turbulent and mania era in history, how does individuals pursue love, happiness, dream, while how to survive and protect yourself from the political movements. This is the most gripping and core illustration part of this TV series. Which role would you be , if you we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Ji Cheng (季诚), just like his name HONEST, is totally a bookish fool.He is naive, persistent and simple in love. He dare not to challenge or change the status in quo. Shu Man(舒曼) and he are alumni and friends, their relations are the perfect type of Platonic love. So when Shu Man chooses Geng Zhi to be her husband, he can't get away from this complex. Similar like him, Shu Man is quiet, peaceful, passionate inside the heart, but rarely reveal it outside. Conservative and restrained (保守矜持).Their uniform education background, coming from similar rich and educated families, both have strong pursue to research into medical studies. The two people are so homogeneous that their thinking, lifestyle, even word usage look eerily similar.When Ji Cheng shouted at Geng Zhi, he called him rude and vulgar (粗鄙), the same word used by Geng's wife Shu Man. "We are too similar," says Shu, when in a freezing night she was staying in the same room at a strange village. "If we were married, we would respect each other like guests, we may never quarrel or fight, but we will never experience such intense emotions [like Geng Zhi and me did]". Geng Zhi(耿直), like the word, HONEST & FRANK. A promising PLA battalion commander from the Korean war, he is a model soldier who devoted his life to war, and he would be promoted to be a general one day just as he continues. As a passionate guy, he ignites his own passion after seeing Shu Man, and is determined to get married with her, in spite of enormous challenges. "He incites you to sing and dance, he drives you to burn yourself up ", as Shu commented. He is also a model husband, considerate, understanding, taking all efforts to protect his wife, and would come forward to kill the intruders. When the Red Guard official tried several times to harass his wife, he threatened and fought with that gangster.People like Ji Cheng and Shu Man can't survive the political movement, as it happened in thousands of case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s really smart for the director to separate them rather than seeing them commit suicide. One line to summarize the couple Geng and Shu 's surviving the turbulent era, "You need a capacious mind to do great things" (做大事,大情怀). Geng understands the games of politics in the 1960s-1970s, as a PLA official, so he strained himself to protect the poor family from outside crackdown . However, their marriage almost bust up in the peaceful times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they strive to bring up three children, pursue better career but confronting the cruel reality world. "On the contrary, peaceful era wears away your passion and mind"(和平时代,磨没了情怀). Geng ended up working for 5 years at a logistics department to distribute eggs and fish for health organization staff. For a whole life's time, you grow up, find your partner, get married, pursue your career, get pregnant, child is born, bring up your child, their education and career……This is the exact description of the golden wedding couple. All in all, a great program that definitely worth your time and effort. It drives you to think about your parents, grandparents' generation, their fate, marriage and how they survived the country's last fifty or sixty years. Great job! Cheers!2. 社团版杜拉拉升职记看这部之前,很推崇胡军的另一部作品《岁月》——一个社团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鞭辟入里,将社团体系运作逻辑暴露无遗。
无所谓好人坏人,你只是系统的一分子。
电视剧版的《岁月》经过多次的删减审核才得以播出,成了宣扬当今官僚体系的杜拉拉升职记,而阅读原著《沧浪之水》则更让人心底透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分配到卫生局,血气方刚、心直口快得罪曾经非常看重自己的厅领导,进而被下调到边缘部门和其他地方。
理性同现实碰撞。
感情、婚姻、人情世故、现实窘迫、住房拥挤、工作调动、孩子出生、升学……一个个现实生活的痛楚折磨,在社团的体系运作里,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就是痛苦的深渊:婚姻的枯燥乏味已经次要,吝啬、精明、人情练达的妻子步步逼迫他低下头。
在重重挫折后,他终于清醒了,选择了妥协,去奉承领导,去排挤他人,几年之后,他很快提拔为科长、处长,并最后接了厅长的班……
剧情虽然还好,但是后几期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把它在我心中种下的美好印象全毁了,就算剧情再好,就算演技再好,都让这冗长的广告给毁了。
特别是:金龙鱼+一比一比一,还没看完,已经重复了6遍了!
还有:新飞冰箱、蒙牛孕妇奶粉……广告词都念了好几遍
2011年新年伊始,我就看完了一部国产电视剧,这对于一向屏蔽国产电视剧的我实在太难得。
虽然植入广告非常给力,金龙鱼一比一比一,新飞冰箱老品牌,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湾仔码头饺子真的很好吃,蒙牛阿拉配方奶粉国外先进奶源,立白洗得就是干净,这些广告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不停出现,但是,我还是要来说一说这部电视剧。
首先,关于剧情。
一个在战场叱咤风云的男人,放弃自己最钟爱的事业和看得见的光明前途,就为了娶一个通了几封信的明显不是一个阶层的女人;自愿下放,陪她去干校,为她而在单位靠边站,经历文化建设,一次又一次因为她而失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事业却从无怨言;天性乐观,领导能力超群,工作能力强,学习兴趣旺盛,对生活每时每刻充满热爱,容忍她,宠溺她,保护她,信任她;铮铮铁骨,而又柔情万分;潇洒倜傥,而又忠贞不二。
一个才貌双全优雅高贵的女大学生,放弃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而嫁给一个爱讲粗话不爱洗手的大老粗,为他洗衣做饭生儿育女,为他两次放弃出国学习深造的机会,为他放弃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为他放弃自己的崇高理想,放弃自己的浪漫情怀,放弃自己的高雅情趣,为他心甘情愿做一个守候家庭的妇人;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没有共同的思想境界,没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即便是在最后金婚的时候,他终于陪她看一场天鹅湖,却依然在剧院睡着了。
我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
彼此为对方牺牲那么多,得来的是一段50年的磕磕绊绊的婚姻;50年的磕磕绊绊,却又是相濡以沫,全心全意。
牺牲是心甘情愿,争吵却也是暴风烈雨;爱情如火如荼,生活却也是麻烦不断。
50年风雨兼程,却又同舟共济;50年彼此改造,却又不断妥协。
50年的时光,当屏幕上回放50年来他们的共同镜头的时候,除了两人都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只怕感慨更大的是在这日夜厮磨之中双方性格潜移默化的改变。
50年后,耿直早不是当年的耿直;舒曼也不再是当年的舒曼;失去了自我,却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自己。
婚姻如熔炉,生活若铁锤,将他与她在熊熊大火与涔涔汗水中锻造成全新的他与她。
只是,假如耿直转业之后事业一直不顺,做不了局长,当不了领导,分不到房子,会怎样?
彪子与玲子,不就是一个悲戚版的耿直与舒曼么?
剧中一再强调彪子和耿直一样都是当兵打仗的好手,然而彪子却生意失败、缺乏责任心,并最终成为一个负心人;强硬的玲子一辈子伶仃,最后惨死。
耿直与玲子两兄妹的结局,截然相反,因而更加讽刺。
原来不过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富贵鸳鸯诸事顺。
其次,关于演员。
不得不说,我爱死祖峰了。
对于耿直这个形象来说,如果缺少季诚这个角色的对比,会减色不少;而季诚的形象,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季呆子。
简单,学术,率真,钻研,古板,认真,寡言,季呆子就是我的梦中情人。
只可惜这样一个梦中情人,他精神上爱一个女人,生活上跟了另一个女人。
老了以后季诚对石菲菲的那一段什么精神不会死人你就是那手指手指断了要出人命的表白太苍白无力而又残酷伤人了。
手指断了不过是痛彻心扉而已,还能活得精彩;精神死了,对于他这个知识分子而言就是世界的覆灭。
幸好,石菲菲那样的女人,本来也不在意对方的精神到底在何处,也无力捕捉季呆子的灵魂。
至于几个主演的南京口音、温州口音、上海口音,太让我喜欢了;只可惜其中也还是有唐山口音东北口音陕西口音这些令人不那么痛快的杂音。
这部电视剧是跟家里老人一起看的,老母亲对于这种类型的电视剧还是百看不厌的。
讲述的故事也不是很难懂,但是主角们这一生确实也是挺跌宕起伏的。
故事背景设立在了1958年,总体而言就是讲了28岁的志愿军英雄营长耿直邂逅22岁的美丽女医生舒曼,英雄美女一见钟情,耿直为与资本家的女儿舒曼结婚,忍痛脱掉军装,放弃大好前程;文革期间,缺少政治经验的舒曼时常使自己和家庭陷入危机,耿直为了妻子家庭,毅然舍弃政治前途;与舒曼结合使耿直人生从此改变,但耿直一生无怨无悔。
舒曼对耿直的情感则经历着崇拜、淡漠、尊重到最后的幸福相守。
他们从年轻到年老,从相知到相爱,从热恋到婚姻中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以及为人父母直至祖父母,从浪漫激情到温馨柔情到相濡与沫,携手走过浪漫传奇也充满坎坷五十年婚姻路。
电视剧里面的话,刻画了很多种感情,其中有夫妻情,母子情,朋友情,演到情深处,催人泪下!
之所以能够演绎50年金婚风雨情,客观上是因为耿直和舒曼没有遇到来自外界的毁灭性的灾难,主观上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耿直的呵护与忍让,舒曼的单纯与高贵,夫妻双方对爱情亲情的认同等等都是重要因素。
贯穿于主人公50年人生的中国社会历程本身就有曲折的历史情节,耿直夫妇的个人命运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一直是有惊无险,所以他们才能走过金婚50年的历程。
事实上决定婚姻质量与走向的不仅在于双方的家庭出身、文化素质等因素,更在于价值观的差异,特别是个人品德的高下。
这片子让我爸我妈差点没打起来 我爸爸看到舒曼遭到方队长威胁的时候 气的差点没把杯子摔了而我妈则完全理解不了文革那个阶段我爸他们所遭受的迫害我爸气的快发疯了我爸因为政审问题毁了他的学业和就业 委屈的不得了 快发疯了我妈则根正苗红 一切顺利两个人 在文革那一阶段绝对是完全对立的两拨人看了这片子 两人真是快打起来了!
好片子 有人说舒曼演的不好 我觉得恰好相反 她演的太好太好了!
一流的演员!
一部还算不错的电视剧,看到第六第七集就无法往下看了。
我不明白编剧是出于什么目的,不知道是不是思维惯式,还是迎合观众,要将南方来的知识分子(女主的姐姐和姐夫)描绘成这样的形象,却无限放大男主角没知识却高大全的形象。
说了这么多年的重视科学重视知识,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电视里还是要放着这样轻蔑得表达对知识分子感想的电视剧,大家往往还乐此不比,觉得知识分子的形象就该是那样的。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影片中男主第三次换家(一位局级干部,换了这么多次房子,房间这么大,这个我们暂且不去说它。
)时说,“人家老季也分了大房子?
”“是啊,好歹别人也是个局级干部。
”看来,这位极为不想当官的老季医生要不是托得自己是位局级干部,估计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也赶不上那趟福利分房。
看来编剧希望将有知识的人就和磨叽划上等号,希望将没知识但“大气”的干部就划为应该和崇尚的目标。
其实这样刻画的国内电视剧作品不算少数了,就不一一举例了。
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将知识分子尤其是南方知识分子刻画成“小气磨叽的小资产阶级”成了惯例。
但是问题就是都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编剧们能不能有所改变呢?
有所突破呢?
电视媒体的传播不是应该传送主旋律吗?
为什么我们尊重知识分子的主旋律的电视剧却很少在我们的荧屏中看见呢?
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分子们的故事们不够精彩吗?
我想不是的,比如医届的裘法祖先生的德国生活(夫人是德国人,相濡以沫一生),国学届的季老先生德国生活也尤其精彩。
为什么我们的荧屏上没有见不到苏步青先生的故事,李国豪先生的故事,童第周先生的故事。。。
这么多知识界文化界名人的故事,这么多的资源,却没有编剧愿意去改编呢?
反复得使用着老题材,反复得改拍已经拍过的作品,反复使用着已经用得烂得让人乏味的桥段和理念,为什么却没有编剧愿意有些突破呢?
五一之后,天气转得像秋天了,然后看了《金婚风雨情》,或许是因为这名字才对得起这飘摇的季节。
不知怎的,时光一去五十年,英姿飒爽的耿直同志就忽然老成这个样子了,我想这老的也未免太快了些罢。
说实话,对于编辑塑造的这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我打心底里是接收不了他就这么“忽而老去”的。
人都害怕看到别人老,因为这也就在见证着自己慢慢老去。
这当间儿,突然想起刘心武写的一篇短文《人生好时光》,其中有这么一句:他一生当中的好时光,也就是写作爱好与才能得以施展喷溢并占据中心位置放射光芒的时间段,加起来不到十年而已。
我又不自觉地想到今天和66岁的朱老师谈天,回头想想他们那一代人,又有些潸然了。
他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好时光,多半是从78年之后开始的,粉碎四人帮,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算算年纪,朱老师那时候也都是31岁的人了。
人说“三十而立”,指的就是这从“而立”到“不惑”的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吧。
再来说说这耿直的“人生好时光”。
若从他17岁入伍到28岁结婚算起,他这十年是在部队里过来的。
从列兵到营长,经历了淮海战役与抗美援朝,从一个没啥文化的大老粗摇身一变成为了知识女性眼中“最可爱的人”,无论如何,这在那个时代的人眼里这些年是可以算作“好时光”了。
也是,没有这些历练的经历,就没有后来的耿局长,甚至他包容、豁达、忍耐的性格也应该是那个非常时期所形成的。
28岁回到北京的耿直,因为这种性格被老军长亲自拔擢,也是因为这种气质让舒曼一见倾心,他的这“人生好时光”倒成了后半生的基石,可又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电视剧里呈现出来的,已经是是耿直28岁之后的故事了。
从28岁到40左右,这又是一段“人生好时光”,恐怕也是“人生最后的好时光”了。
对于经历过整个六十年代的的人来说,可能早就懂得什么叫做牺牲、奉献和死亡了吧,而与这些相比,那些貌似严重的“肉体出轨”或者“精神出轨”反倒像是调剂苦涩的作料了。
我总想,若是没有些强大的精神意志与顽强品质,很多人是走不出那个年代的。
同时,这也是舒曼的“人生好时光”,这十年,让她用后半生验证着这一辈子她只爱过这样一个人,一个这样“完全”的人。
那么对耿直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很对人会忿忿他连佟志那样的“精神出轨”都没有过,真是枉活了这一辈子了。
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一段时间,直到看了胡军一家在鲁豫有约的访谈后才算解开了一些。
胡军的父母也走过了“金婚”,奇葩之处在于这一对老人一辈子从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架,比耿直与舒曼的爱情看起来还要不可思议。
老胡同志说他在单位都没有和同事们吵过嘴,为什么到了家里还要和最爱的人生气呢,这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听他们讲了很多的细节,直到我觉得这种“天上的爱情”是可信的,只是很难复制罢了。
其实“金婚”五十年,爱情若要能够发酵并且保鲜,终究是少不了一生当中十年左右的一段好时光。
这十年里,能让该发生的的都发生了,若不经历误解、彷徨、绝望和悲伤,我们的人生往下走去,反而会是无比崎岖的。
这就像是从一扇窄门误入,却往往赏鉴到了大风光。
而且,这十年的光景,也必定由各种如期而至的偶然所构成的,若是没有唐山地震,没有未启程的留苏、留美,没有资本家二小姐的标签,耿直与舒曼的爱情会更美好么?
恐怕答案也一定是否定的。
掐指一算,我周围的男女女,几乎都在这个“人生好时光”的时光闸道里,后面有人等着鱼贯而入,其中的人多半却是苦涩的,只想着逃离。
21世纪的80后,显然不比文革时候的年轻人轻松,也肯定不如那时候的人辛苦恣睢。
要说是什么让我们在这“好时光”里仍不觉幸福,我现在想到的就是“爱情”了。
我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我也相信没有爱情的长久婚姻,我同意没有婚姻的爱情并不是耍流氓,我也同意婚姻同样可以葬送爱情。
可是看了《金婚风雨情》,我忍不住地去想:耿直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甚至于一生,都付给了爱情,这究竟是时势造就,还是命运使然呢?
想了很久,我终于觉得,若是我换成了耿直,大抵也能做出这样的事来,这既是时势造就,又是命运使然吧。
《金婚风雨情》拍摄时已颇受争议,已经有了《金婚》为什么还要拍再拍一个?
从宣传的时候,制片方就反复强调上一部是“吵吵闹闹五十年”,这一部是“风风雨雨五十年”,得承认,这个说法还是挺忽悠人的。
因为上一部《金婚》虽然好看,但是毕竟有这个缺憾。
《金婚》故事背景的五十年,也是中国的社会剧变的五十年,这剧变对每个家庭都有影响巨大,因此当年观众看《金婚》时不免总是提心吊胆地等着这影响袭来,结果没啥影响就过去了。
有了这点缺憾,当宣传说,这部金婚是“风风雨雨五十年”的时候,确实提起了观众的胃口。
既然是“风雨情”时代感就是第一位的,但是全剧看下来,除了文革十年有点时代感,其它的阶段很难看到时代的影响,尤其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除了人老了,都看不出时代有什么变化。
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留给大家多么深的印象?
那样一个铁锅都买不到的年代,舒曼和耿直碰到的问题却仅仅是一个想解决两地分居的女人的纠缠。
至于60年,很多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幼去看水肿病,年轻女孩子闭经,这些都是作为医生的舒曼、作为卫生局干部的耿直能直接碰到的问题,但是剧中完全看不到。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是改革开放,是一个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微笑的年代。
从排着大队,才能买到芝麻酱,到有自由市场,可以买菜、买肉、甚至卖鱼,各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置东西”:买自行车、买电扇、买黑白电视、买冰箱、买彩色电视机、买双开门冰箱……这些都是家长里短,但是这就是八十年代,谁家买了冰箱电视都会引来围观和热议的时代。
还有女主角的头发,舒曼在八十年代竟然盘个发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时候,大家开始烫头,开始有流行时装,流行歌曲,流行电视剧……时尚的萌芽和批评时尚的声音成为每个家庭吵架的话题。
时代感的素材遍地都是,观众一定会记得《活着》里面征集钢铁时,要拆被富贵依靠为性命的皮影上的铜钉时富贵的紧张,而当高炉里终于炼出一个大铁坨子,人们敲锣打鼓庆祝的时候,富贵夫妻眼中的迷茫。
也会记得《庐山恋》中张瑜的那些花衣服,而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女儿和一个中共干部子弟的感情也同时折射出一个解冻的充满活力的时代。
产生时代感并不困难,我们的父辈、祖父辈都是风风雨雨五十年、六十年的过来的!
人的一生有多少风雨是和所处时代有关的?
谁能从时代中逃跑?
谁也不能!
这是观众对“风雨情”充满期待的原因,也是对《风雨情》失望的原因。
《金婚风雨情》原名叫《金婚2》,这个原名的确有些不太合适,既然描写的是原配夫妻的金婚岁月,怎么又加了个“2”,这岂不是成了“二婚”?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制片方赶紧把名字改了过来,可这名字虽然改了,通篇却还是给人以“二婚”的感觉。
其实也难怪,这原本就是在前作的剧情架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前作《金婚》的矛盾冲突由几种显著差别的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全部延续到了《金婚风雨情》当中。
其一是地域的差别。
《金婚》里面的蒋雯丽是北方人,张国立是四川人,到了《金婚风雨情》,这个“南北差异”的婚姻关系掉了个,周韵成了杭州人,胡军成了唐山人。
其二是“城乡差别”。
《金婚》里面,张国立出身农民,胡军也是农民出身,蒋雯丽家里是城市小知识分子,周韵则是资本家的女儿。
其三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差别,是男性女性身份地位学历背景的差别,分别是小学教师VS车间主任、军人大老粗VS医院儿科大夫。
很显然,制片方试图延续一种成功的模式,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因为影视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
对于创作者而言,简单地、机械的重复还会有多少激情可言呢?
没了激情就如同是“二婚”中的男女,如果双方都拼命在对方身上去找自己前妻或者前夫的影子,这日子想过好恐怕也太难了。
具体到《金婚风雨情》还存在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就是这部剧的结构方式。
《金婚》当中是以一对夫妇的金婚岁月去映照共和国从建立到成长的整个成程,每一年既是一集。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结构,人们看得不仅仅只是一对夫妇的风雨人生,更重要的还是能够从这一对夫妇身上体味这个国家的风雨历程,如果说个人的生活就如同树叶一般“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那么作为一个更大的集体——一个国家却不存在类似的状况,历史是已经写就的历史,黑纸白字摆在那里,第一次读跟第二次读,如果不懂得转换角度,也没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并且也是很无聊的。
而我们这个国家六十多年的历史,能够放在台面上的那一部分原本就是极少可以用来转换角度和重新审视的可能性,那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约稿勿转有句俗话说的好,“冷饭难温,温热烫心”,说的是冷透的稀饭很难再加热,因为稀饭做熟之后会成为粘稠的胶状物,一旦冷却再加热的时候就会受热不均产生“糊锅底”的现象。
婚姻也是如此,第一次婚姻无论幸福与否,都会相伴以灼热的激情,可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若想再度加热就必须慎重小心,必须要时刻注意,分为小心才不至于糊掉锅底。
可这样的热法,一旦成功就是“温热烫心”,有可能比新饭还要好吃。
创作也是如此,续集之作貌似有成功经验和前车之鉴,但如果仅仅如此就以为可以坐收渔利,简单复制,而不像“热冷饭”应该做的那样“倍加小心,努力经营”,就一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搞不好还会把锅底搞糊。
后半段无处不在的广告
演员阵容好豪华...
为了爱人牺牲事业的男人能有几个?
胡军好man.老了也还是很man.(比如《猎狐》)。女主不好看,脸歪歪扭扭的。
我老婆天天看的《金龙鱼婚风雨情》今天终于大结局了,有时真觉得这电视剧为了赢得女性观众,就想方设法迎合她们的价值观,搞得女人觉得男人就该像电视剧里的男人一样如何如何,这不是逼着男人成为弱智的傻逼嘛……
只有周韵的颜值是可看点
女主跟傻逼一样
比金婚差一千个武林外传一千个甄嬛传。周韵比蒋雯丽差一万个徐帆。呸!这种广告插播电视剧的烂剧真是毁了我们金婚粉对金婚二的期待!
如果制片人没有钱,请缩减电视剧集数。而不是最后十多集呈现在广告中间插剧情,真够几把恶心。两颗星因为周韵胡军真配。
时隔多年依然记得,这是一部金龙鱼油超长广告片。
看哭了。她文艺她小资她浪漫,他平庸。但他那样爱她。她没有精神伴侣 ,却被着实宠了一辈子。她该幸福了。也或许只有这样的男人,才可以幸福如此的女人。
太假了,按历史正常演变,他家一定家破人亡
前三十集还有点意思,后边十几集简直是烂到家了!一集特么有一半时间是广告桥段,蒙牛阿拉平安保险新飞冰箱湾仔码头复方丹参滴丸金龙鱼1:1:1…太特么恶心了!!!
植入广告很露骨
很欢乐的片子。强推!
跟着爸妈看的...
广告太多
50多集,对我这种混日子的人来说还是不经看。开始的时候觉着根本不如金婚,往后吧就觉着胡兵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唯一不喜欢的地方,是耿直对舒曼的感情爱的太深显得假不兮兮的,这样逼着现实里的女人嫁不出去。追电视剧总有种不愿意它完结的情绪。这部也一样。我期待金婚3.
我靠,这么多广告,导演没有这么流氓的吧,看的人都恶心了,导演是觉得他可以店大欺客了么???!!!
某些情节 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