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夏恒久,一世温良。
在一个同志网站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终究没有错过。
这是个淡淡的剧名。
又是一部恰如其分的电影,剧名,演员的搭配,故事的情节,顺畅而自然。
剧中的他们,生活很美好吗?
没有一个人是安然的,各有各的无奈:母亲能够逃脱自己年少的冲动,但是逃不过儿女们长大后温顺的反抗。
儿女们爱着并呵护着母亲,但是却做了母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顺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一旦偏途,引力除了来自于内心的执着,还来自于对这个规矩世界的反抗。
宋海本想逃避自己的性向,但是他没有办法逃避小凡。
他们俩孰攻孰受呢?
你会说,小凡很俊秀,他脸庞的棱角,他的眉眼,他的笑涡,都表明他是一个美少年,他的笑是那么明澈,藏不住他的乐观与他的体贴。
他的顺从与他的俏皮,似乎在说他是一个受的地位;宋海呢,他是一个安静的男生,他也许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要做一个符合大众评断的人。
他们的爱情不轰烈,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是我一直渴望的,我也渴望有这么一个知心的爱人。
可以一起打闹与支持。
可以一起面对最烦恼的问题一起承担。
他是体贴而又敏感的,他是温柔而忧郁的,他们没有互补,他们只是相似的两片叶子,风吹起时一片覆在另外一片之上。
同志间的感情似乎总是历久弥坚,本就不溶于社会,于是更懂得珍惜。
家人间的情感更为复杂。
宋海也深知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他无法直接的去反对这一切,抗拒这一切,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什么,子孙满堂,颐养天年。
他无法想象与母亲坦白后的情况——更何况他也不忍。
宋海的姐姐已经是一个活的很洒脱的女人:她去法国留学;在未透露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与黑人生下了女儿;孩子出生前即已和男友分手;一个人艰辛打拼拉扯孩子长大;她够独立,做的事情也够洒脱了——可是她终究要回来,她不是呆不下去,她只是想获得母亲的承认。
“任何人我都可以不在乎,除了你。
”我们终究无法避开家庭的牵挂。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去承担责任。
爱是去学会承担,爱是去承受痛苦,爱也是在达到别人心扉之前先坦呈自己。
艾草拍的调子很轻松,但是剧中的痛楚也是被我们所发现,所透析在自己身上。
剧完,穿越了痛苦的生活,依旧淡淡而过。
我们未知能否如此。
相似的都是困苦,不同的都是生活。
只愿一切如好。
Ps:我总是被台湾电影中的老人逗笑。
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海角七号中的茂伯,还有这次艾草中的老外婆,他们有着老人共同的那些毛病,他们有自己的执拗,爱猜疑,像个小孩一样要人哄骗。
作为观者,看他们,感觉是如此的可爱,甚至于搞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是烦腻这样的亲戚的。
好真实的艾草跟妈妈的对话与背景家庭的布景。
还有艾草跟妈妈都是台语对话,跟儿女就是普通话参着台语。
开头是妈妈艾草一个人,结尾是艾草和孙女Nina,也代表妈妈思想的觉醒。
同性性取向和未婚先孕都没有错。
异性恋和结婚再生孩子也没有更高贵。
人有许多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偏见禁锢了这些本该是正常的行为。
有色眼镜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无关社会道德。
女儿宋伶的未婚先孕和儿子宋海的性取向都没有对错,错的是这个时代,是人们的观念。
何为旧思想,又何为新潮流呢。
外省人本省人;外国人本国人。
分的是区域是国界,但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艾草妈妈是守旧封建的一派的代表,言语与思想上、精神上对艾草进行攻击,旧社会留下的贪小便宜的个性。
艾草或许以前就讨厌着这个重男轻女的妈妈,但在潜移默化中,以前敢忤逆妈妈,不顾妈妈劝阻而嫁给外省的丈夫的艾草,也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妈妈了。
但为了自己的女儿,艾草再次反抗了妈妈。
孙女的肤色不会由黑变白;正如儿子宋海的性取向也不会如妈妈艾草期许的那般遇见更好的女孩就改变。
爱是心之所向。
所以外国友人背包客的作用就是拍下艾草打太极拳照片的作用咩。
原来是因为女儿在法国留学,艾草才这么努力学着英语。
Nina睁着个大眼睛看着阿嫲艾草给她准备早餐那一幕也好可爱啊。
阿祖跟保姆结尾这里真是无奈又好笑。
小凡和宋海的BL支线好甜,虽然互动不多,但从肢体接触中也感受到他们的爱意。
床上那里好甜啊!
还有宋海靠在小凡腿上玩他的手指头也很甜蜜。
小凡会亲昵地点着宋海的鼻尖和脸颊,这些小细节也好甜哦~不是吃腻了卤肉,是想跟喜欢的人一起吃。
喜欢的人送的礼物,就会笑得很甜的宋海。
是会记住心爱的人的喜好的小凡。
话说虽然有gay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应该不算是同志片吧……我觉得主题很好……而且其实女儿的私生子,儿子的性取向以及妈妈的性格冲突都融合在了一起,反而主角应该是妈妈……就像《海南鸡饭》一样……只不过不同点在于,海南鸡饭里的3个儿子都是gay而已……然后艾草……主题应该不是为了宣扬“伟大而崇高的兄弟情义吧”(摘自CCTV10对BBM的评价……=_=),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妈妈的存在着的价值与意义吧?
可是海报也好,介绍也好,即使对于电影中的切入点,都是以男主角为主的……虽然不得不说这孩子也是在矛盾中存在着的,要考虑到妈,要考虑到男朋友,可是这些也并不能代表他的最突出的那个点。
这个也就有点怀疑,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也许只是为了新闻点吧?
所以看完这部片子,在感慨男主角的幸福之外,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当妈的那一份欣慰……所以名叫《艾草》,才是关键的精髓,也觉得大家不要把这个重点都放在俩男主角的身上吧……(虽然我承认我也是因为这个才去Youku找来看的。。。。。
)所以,其实还是一部好片子……突然想到了CCTV-6的那些自拍数码电影……剧本什么的其实也都使这种,既生活,又充满了矛盾……还很特别……挺好的虽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这么着,也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拍一部电影……是不是也挺好的呢?
哈写个剧本吧……
by danialu@kkcity隨著年紀增長 人會變的越來越寬容如果是以前 我看到唐振綱跟莫子儀在一起一定會恨的牙癢癢現在卻只覺得畫面好美 好可愛看著艾草 想起很多往日的事情情人也是在單親家庭中生長 一個在國外的姊姊我們也常在他媽媽出國的時候 在家裡嬉戲雖然他說他答應媽媽不帶男生回家過夜然而我還是耍詐在天明被他媽媽撞見後才離去雖然現在的年紀沒有比艾草裡面的腳色大上多少然而卻覺得像電視劇中演出的那種感情模式應該是在年紀很小很小的時候才會有的吧?一二十歲時候的我們 很容易滿足只要可以一起吃個簡單的東西就好 很會找樂子 在各種小細節中得到滿足那時的我們 生命中只有快樂的事情 無憂無慮 不知道爭吵為何物既然生活中已經有那麼多的壓抑跟不快樂為何還要把痛苦帶到兩個人中間呢?如果會不快樂 那麼為何還要在一起?然而隨著年光流轉 漸漸地瑣事滲透到生活中來我們也變的越來越平凡 愛計較起來當初那種簡單的感覺 似乎也越來越難以找回來了這大概是懷舊的原因吧所以我們回到過往的關係中去尋找那永遠回不去的年光中的感覺
艾草是母亲的名字——这是围绕一个母亲去叙事的故事:是以一个早年也曾经是叛逆少女的中年母亲的视角去看待未婚产女的女儿和同性恋儿子而展开的、讨论当代家庭关系以及矛盾的社会背景的故事。
首先先说剪辑,本来因为拙劣的剪辑我是想给三星的,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所以私心多给一颗心。
剪辑放在现在来说确实十分一般,生硬的转场和基本没什么特色的调色看起来显得粗糙和低成本。
然后是摄影,摄影整体来说还是挺稳的,不过也就是这一个优点而已。
由于看的是资源,所以画质挺渣的,让我看不到任何摄影技术和摄影美感,当然,我也是个三流的编导生,最没资格说摄影了。
说完前期和后期。
接着就要说剧本、演员演技、整体完成度了。
《艾草》的剧本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接地气。
感觉台湾导演拍文艺片都很有感觉,很有家庭气息。
故事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平淡到极致 就连争吵都是轻声细语,台湾人说话真的很温柔!
故事以母亲(艾草)为主线,以儿子、女儿、阿嬷为副线。
艾草和艾草的母亲、艾草和儿子、艾草和女儿。
艾草其实是个思想开明的女人,从她和自己母亲的几段对话都可以得知。
不然她当年也不会和男人私奔;而她之所以会介意女儿没结婚生孩子则是因为她被世俗的眼光所牵绊,所以虽然她虽然生气最后还是接纳并疼爱着有黑人血统的孙女。
同样,儿子的性取向也曾经困扰她,但是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默默接受。
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的开明,试问多少母亲能做到完全体谅自己的孩子;试问多少母亲能够做到该放手就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高飞而不是让孩子变成自己要控制的机器,遵循自己规划的路线去走;试问多少母亲能够做到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而接纳自己孩子的不同——记住,和别人不同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每个人都是不同基因组成的,这就是物种的多样性,正因如此生命才丰富多彩。
演员演技部分:影片里每个人物塑造得都很立体、包括友情出演的演员——儿子的隐忍孝顺温柔体贴、女儿的倔强和坚强、阿嬷的刻薄封建爱面子典型的“刀子嘴刀子心”、艾草的大度 低调 善解人意以及地铁客串路人甲的阿姨刻画出的也栩栩如生,这个路人甲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导演想刻画主题——【关于这个社会的偏见对家庭的影响】其实这个电影已经有些年代感了,可是电影里体现的主题却一直没有过时。
生而为人,即使是普通人,存在于在这个社会里,永远无法避免来自社会的偏见自己家庭的压力。
更何况是特殊群体,比如性少数 比如未婚妈妈……他们面对的偏见和歧视,只会更多。
孤身一人抚养一双子女的艾草,有一个毒舌爱钱的妈妈,有一个未婚生子的女儿,还有一个让她隐隐内伤的同志儿子,后来又多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女小Nina, 一切源于这个女人的坚强.她是一个伟大的妈妈,一个贴心的女儿,一个慈祥的奶奶.一切需要她自己承担,练习八段锦,面朝大海,一切都可以春暖花开.对于各自的问题,儿子宋海是这样对母亲说的:这不是社会道德的问题,是观念不一样,我们会自己承当,同时不会离开您.女儿宋伶是这样对母亲说的:任何人的眼光,我都可以不在乎.但是如果妈妈不接受,我会遗憾终身.子女也有子女的烦恼,有些事情是解释不清的,而亲人的了解和信任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片中的一段对话让我最有感触.母亲:有了小孩就有责任,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后果.不要把每件事都想得那么简单.女儿:你也不要老是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嘛.母亲:我想得复杂?你看你弟多单纯,可是他的感情呢,不复杂吗?我越来越不懂你们的世界了.女儿:你知道了喔.母亲:你们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情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我真希望这么做. 接着喃喃道:或许碰到好一点的女孩,他会有机会改变.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儿子爱男人,女儿未婚还生了个黑孩子带回家。
而这一切是要有勇气面对的.女儿宋伶已经慢慢长大:我现在能体会到妈你的心情了. 一个女人养大孩子是多么不容易. 妈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姐姐宋伶对弟弟宋海说:你爱去哪里就去哪里,要勇敢一点,不要老怪家里栓着你.家里还有我呢.幸福需要去争取,即使是少数人的幸福,诚如左右手,难道左利手就有错么.影片的最后艾草和小孙女Nina打着八段锦:Nina,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孩喔.一切都已融解,生活经过风雨,重新美好.艾草 微笑地接受并享受着生活的不可以.艾草 属于一个女人的坚强.................
这是在台湾公视13套播的电视剧,是一整个系列,但是每一部都是不同的剧情。
《艾草》是在公视预告里打出的关于讲述母亲母爱的系列中的其中一部剧。
事实上也就是一集而已。
长度相当于一部片时不算太长的电影,一个半小时左右。
概括来说,这就差不多是许许多多人生或者说是许许多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这位名叫艾草的母亲,上有一个年迈但是很刁钻刻薄,唯利是图的老母,开家小店经营生意,却总是做一些“不正当”的买卖,譬如往私酿的酒里掺水,一瓶可以多赚三百块。
下有一个外表看似乖巧孝顺的帅哥儿子,但他都三十岁了却还是只字不提结婚的事,实际上他的另一个隐藏身份是GAY。
还有一个送去出国念书,长期在国外居住的大女儿,偷偷在国外与黑人生下一个女儿,却没有结婚。
当然,这些事情,艾草一开始都并不知情。
她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要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家里,跑去台北生活,丈夫却在年轻时就病故。
她于是独自一人挑起所有重担,将子女抚养成人。
这个经历,倒是和她的母亲很相似。
她认为自己的儿女都很争气很听话,可以安享后半生。
但却在这时,相继发现了自己儿子是个GAY的事实,以及女儿从国外回来并且带回一个私生女。
她几乎要彻底崩溃。
可是,一个母亲到底可以有多坚强,有时真的令人无法想象。
她从最初气到要赶大女儿走,不认这个外孙女,到后来慢慢地开始接纳了这个孩子,甚至能够坦然地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大方地对着外人说出,“这就是我女儿的孩子,她没有结婚”。
这个母亲,她直到这样一个年纪,还是在经历着成长,与接受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看似很残酷,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她的儿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向她坦白承认他是个GAY,而她却还是知道了。
女儿问她,“你知道了?
”她说,“你们都是我生的,有点什么事我怎么会不知道。
”不需要太多言语,仅仅因为是母亲,所以都了解。
但是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某些人的母亲,呵,同样是母亲,同样疼爱孩子没错,但是有些母亲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惜伤害其他人。
这种母亲的做法,当然还是无法苟同。
学习一下艾草吧,她没有因为自己儿子是个GAY,而去伤害到他的那个男朋友。
这样的母亲才可以称得上是伟大。
话题扯远了,再回来说这部剧。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一部讲述同志的剧,尽管可能很多人都是冲着同志这个标题去的,但它确实不是。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在讨论当代社会现象的影视作品,同志,未婚生子,这都是眼下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然而称之为问题,好像又有些过分。
如今这些,都仿佛是在对社会既定的固有准则做着对抗与权衡。
近年来台湾影视作品中,愈来愈多地关注同志话题,但有许多也不排除是为了哗众取宠。
但,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一个数目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现象了,那么,或许也就可以归纳为一种社会现象了。
真正的同志,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是简单的出不出柜的问题,而是在出柜背后,所要面临和承受的许许多多的压力和舆论。
毕竟,在国内(包括台湾),尽管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还是没有达到能够被社会和普通大众所认可和认知的程度。
所以,我认为剧中人物情节的处理还是蛮符合客观现实的。
艾草的儿子,到最后还是没有亲口告诉母亲他是GAY的身份。
男朋友对他说,“要不要和你妈妈试着说说看,或许她会接受。
”但是他说,“我不会告诉她的,她承受的已经太多了。
”这部剧基本都是在讲家庭的部分,当然到最后还是着实的温情了一把。
就是这两个恋人之间的这段对话。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没用?
” “慢慢来,至少,你没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经有想过。
可是,我没有办法逃避你。
”嗯,可能在内地大家对台湾(电视)剧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那些比较无聊幼稚的小男生小女生的肥皂剧上,或者是那些大苦大悲大起大落的升级版琼瑶式的民国苦情大戏上,那也是因为内地只引进了这些东西而已。
殊不知,其实近几年台湾影视早都已经向日剧靠拢,关注起了许多的社会现象。
这是好事,也希望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多一些。
最后,话说回来,我不太喜欢这张海报,说到底,还是有了几分意图博人眼球的味道,单独地放出了这两个男生,还是想让大家把焦点都转移到同志这一热点话题上啊。
没办法,这也算是一种商业需要吧。
电影一开始,吴艾草就在看房子,她看的户型都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房子,按照她的生活愿望,丈夫早逝,她一个人二十几年带大两个孩子,缺少丈夫的家庭,始终是不完美的。
她想在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后都居住在一起,在老年好好享受一下家庭团员的快乐。
可是现实总是带着遗憾,儿子是同性恋,快三十了还单身,女儿未婚生子,吴艾草的生活希望一个个成为泡影。
吴艾草对宋玲说,你们都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我真希望能这样做。
其实,吴艾草对儿子是同志的事情,一直是知道的。
只是没有点破。
吴艾草说要去看望杨乖的时候,宋海就要换蓝色的床单,其实是为了和男友约会做准备,在床上亲热的时候不会留下很多破绽。
宋海给吴艾草在电脑上看照片时候,有张小凡含情脉脉看着宋海的照片,吴艾草回来发现家里在垃圾箱里留下喝过的饮料盒子,还有接电话时候的喘息声,这些都让吴艾草觉察到儿子在背着自己做某些事情。
大树下,打太极拳的吴艾草(妈妈)说,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
妈妈这个时候已经暗示宋海,如果你要和男人生活的话,就搬出这个家。
电影开头,吴艾草吴看杨乖,座位前面两个小男生互相头偎依这坐在前面,吴艾草马上挪了座位坐到侧后面去,眼不见心不烦,从这里可以看到吴艾草对同性恋行为非常不接受的。
电影最后,宋海对小凡说,他永远也不会出柜。
宋海觉得姐姐的未婚生子已经给妈妈添了很多压力,自己不能再打击妈妈的生活理想。
吴艾草去给杨乖(吴艾草妈)过寿,在前进的公交车的窗外,一个长发外国女子背着行囊,沿着公路席步而行。
见到杨乖后,和杨乖拌嘴离家出走,在海边打太极,那个长发女子拿起相机,拍下吴艾草打拳的瞬间镜头。
这个外国女子就像吴艾草的影子,她独自一人走过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为了儿女,可是儿女事事都不能让她顺心,与其烦恼忧愁,不如醉心于自然。
吴艾草逐渐包容了女儿的过错,从心里接受了这个黑人混血外孙女。
从婚姻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单亲家庭子女确实容易出现问题。
宋海对母亲过度的依赖与亲密,还有放在房间里和姐姐亲密的合影,可以看出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男性的关怀,这很容易对同性产生好感而成为同性恋,从宋海和小凡的亲密情节来看,宋海应该是零号,小凡是壹号。
姐姐宋玲也是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男性与父亲这个角色定位,对异性的选择很容易产生偏差。
这也许就是宋玲对黑人男性有嗜好的的原因,电影的结尾,宋玲让宋海去印度给她带个印度男人回来,她觉得印度男人的眼睛会放电。。。。。
杨乖吝啬,小气,说话刻薄,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数钱,总是怀疑佣人偷了她的钱。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小儿子取了个大陆媳妇,她看到那大陆妹大大咧咧讲话的样子,说是娶了个耍猴的回来。
看到这里,我笑惨了。
不过杨乖最后也接受了这个混血重孙子,打电话给吴艾草,推荐她有美白化妆品,可以让NINA的皮肤变白,还问黑人父亲有没有给抚养费~哈哈,这个老太太看来是病入膏肓一辈子都从钱眼里走不出来了。
整个电影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情节流畅,互相连贯,是我这几年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同志佳片之一。
《艾草》是由姜秀琼执导,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主演的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类电影,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融入了“同性”、“未婚生育”等冲突元素,2009年于台湾上映,获得2009年旧金山影展最佳电视电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艾草》讲述了一个名为艾草的单身母亲,她远离故土,只身来到台北发展的故事。
故事以“家”为核心,记录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家庭伦理故事。
艾草上有一位视钱如命的老母亲,膝下有一儿一女,一个留在台北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一个远赴法国求学,她梦想有着一个圆满的家庭,憧憬着儿孙满堂的美好场景,而上天却给她以最大的讽刺,儿子举止异常,被证实是一个同性恋,女儿则与黑人在法国未婚生育,漂洋过海带回来一个私生女。
作为一名母亲,长年建立起来的伦理观瞬间崩塌,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艾草的内心陷入苦苦的挣扎中。
纵观整部作品,影片的拍摄成本相对较低,没有酷炫的特技、没有高难度的镜头、也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而是平淡记录了是一段真实生活的点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某种程度上看,影片甚至存在一定拍摄角度和画面的缺失,就比如在八分钟左右,老母亲批评女佣的话音落下以后,没有适当给一个女佣的尴尬表情,还有就是宋海接到姐姐以后,他们在进入电梯的一刻,我认为在电梯门关闭的一刻可以适当给一个在场所有人的表情,突出不同人物角色的复杂心情。
此外,剧情设计还可以更为巧妙,比如艾草出现的次数可以更频繁,起到点题的作用;小女孩与宋伶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可以拍摄一个小女孩喂妈妈吃东西的照片;艾草带着小女孩去公园玩耍时,发现孩子不见的音乐旋律可以加重,艾草的情绪也可以更焦急;最后,艾草带着小女孩练太极的时候,天空中可以拍摄一个飞过的飞机,表示宋海和小凡已经远赴印度••••••当然,我们不能总拿大片与这样大众的文艺片相提并论,换句话说,《艾草》之所以获得肯定,很大程度原因是故事本身,导演提升了“家”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单讲几段死去活来的爱情。
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李高阿女,周姮吟五位主演用其细腻的演技刻画了几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母亲先是透过“合影”、“换洗床单”、“花式内裤”、“喝剩的啤酒”、“儿子衣着的变化”以及“小凡对宋海家的熟悉”发现了儿子的同志情,之后又更直接的接到一份大洋彼岸的惊喜——“女儿的女儿”,真实风趣的电影对白、讲究的电影道具、充满寓意的剧情设计让作品立体且带有时代特色,就连两位男主人公的手机铃声的设计都极为用心,作品体现了当时的台湾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却又没有做到像国外一样的真正的开放。
“接受并承认每个决定都是值得,尊重才开始存在。
”《艾草》是我所见到的一部最文艺也最真实的同志电影,导演姜秀琼非常在意写实度,而不是靠特技、激情戏来博眼球,表达的所有的镜头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的,整部电视电影看起来非常的贴近生活,演员也表演的很到位,作品获得了当时相当范围内电视电影观众的充分肯定。
周末在家想看一部电影,最近一直标榜自己是小清新,就在B站(真的小清新也上B站的!
)搜索了“台湾 电影”,第一页比较偏下的位置看到了这部。
它的标签包括:台湾、公益、同性85分钟并不长,看完之后我决定拿下所有的标签,关于这部电影。
我身边的同龄人,在谈论到同性恋时,第一反应是:我不是!
别人是我也不反对不歧视。
实际上,很多异性恋只是说的好听,在他们的思想里,异性恋还是这个社会的中坚,是起到主宰作用的群体,他们对同性这个群体最大的恩惠就是“不歧视”。
有些人还会扯上什么进化论啊,自然规律等等理论,用上下五千年的事儿来证明男女相爱结婚生子,才是这个宇宙继续运营下去的真理。
说来真是可笑,谁要你一介凡夫俗子来推动宇宙进步啊。
影片中,当亲戚们对姐姐的混血儿女儿不知所措时,当邻居在门前指指点点时,妈妈挺身而出,抱着外孙女挨个和亲戚打招呼。
妈妈之所以选择接受,就是因为爱吧,母亲对女儿的爱,一个女人对家庭的爱。
哪里有爱那里就是家。
这个妈妈真不容易,喜欢这个妈妈
太淡。
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苛责你却又宽容你,她对你气愤却又理解你。当艾草说“你们是我生的,我又有什么不知道”时真的很难受。
“你们家还真新潮耶!”大妈的临场反应真是满分。
没有结局
影片拍得非常真实细腻,生活中的小日常弥漫着温馨:儿子吐槽母亲给自己买的内裤难看以后要自己买,母亲瘪嘴说了句“从小到大不都是我给你买的“;母亲正在学英文,一听到儿子年一个生词立即放下碗筷去拿本子记;男同情侣一起在路边吃饭,男主从小罐里掏出男友给自己买的内裤满足地吻男友脸颊;儿子对母亲出柜却不想母亲说”我知道“;多年未回家的女儿却突然带着一个黑皮肤的小女孩对母亲说这是你外孙女,母亲气不打一处,却招呼小女孩坐到桌前吃饭给她夹菜。。。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大的矛盾,化不开的是亲情。PS:两帅哥颜值不错, 床上打闹那段很温馨。
#🍋观影# 妈妈好好
其实台湾的有些电影刻画人物很深的小温馨的感觉很棒的电影
家人终究还是爱你。美白药膏要多擦啦。生活清淡有时像碗粥,但又有余香。突然好想吃一碗卤面。卤肉饭里也可以加肉松哎。
儿孙自由儿孙福,一代人一个观念。
肥皂剧的外壳,肥皂剧的内核
非常温馨且恰到好处。
画面太没诚意了 呃 其实这不是重点 我后来才知道艾草这么美一名原来就是我们家在门上插着用来熏蚊子的那玩意= = 呃 其实这也不是重点
看完以后很温暖
真正的爱要比我们想象的宽泛,宽容。
全片最亮的就是艾草在海边夕阳下练功的剪影,可惜配乐太水了,有些冲突也处理得过淡。造狗血固然不好,但有冲突才有戏剧。
个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故事。
知子莫若母。面对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性向,接受是最好的态度。
不夸张,不过火,点到即止,公视的电视电影值得一看(27岁的莫子仪真的很可以)
超乎意料地喜欢。没想到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的,难怪整个故事那么的写实化。 无论是戏剧张力,还是人物描写,都很到位,不过那个“视财和名如命”的阿嬷有些让我讨厌。这个故事要是拍成院线电影,只需要更加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就足够了,因为剧本本身真的挺出彩的!至于结局,感觉太过于点到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