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像那个影评大师 你行你去拍 没感情别在这里瞎叭叭 一群纸老虎 感觉自己像什么高级人物 虽然女儿的演技确实欠妥 但是我觉得妈妈这个角色演的特别真实 这不就是大部分妈妈的样子?
你还想怎么样?
真的看一群弱智影评 我不予评价 一个个以为自己是上帝视角在看所有在这部剧里哭的人 真可笑😅
全是用的纸 我妈妈也是这样的人,一辈子为了家庭活围着九十平不到的房子打转。
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要操心,奶奶年纪大了犯糊涂找我妈茬也是她一个人在应付,不管剧情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但还是很戳我泪点的,见不得家人的离开,和家人的健康比起来很多东西都可以不那么在乎了。
虽然里面的女儿很气人,但生活中其实我就是那个角色,总认为我妈做的不够好自己得不到爱,在外人面前不敢索取在意别人的感受在她面前却又无理取闹,没为她分担点压力。
以后赚了钱一定要对家人好一点,妈妈真的很伟大。
看到这部片 感觉中国电影已经没什么希望的样子!
各种翻牌片 还拍的自取其辱!
翻拍自韩国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原片哭惨哭到心碎一地,非常温情默默又带着强烈的家庭力量,改版的母亲好像接地气了 但是之前妈妈的味道全变了…实在不希望这是一部只有能力借着人家原版的哭点来赚国内观众眼泪钱的电影,但是把出彩的气质都改的面目全非。
看本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原版电影,对标和客观性会更强一些吧
有点点剧透嗷,谨慎观看怎么说呢 重温了一下,觉得,有点奇怪,这部电影优点还是有的,母亲和我在家里相处的那一段我觉得就很写实,我朋友也这么觉得。
演技方面,我觉得其他都还好就徐帆老师稍稍有丢丢过度,但其实也还好。
剧情的设定爸爸是非常爱妈妈的,但是前半段我没有感受到爸爸有多爱妈妈,家庭事物一点不关心的那种,照顾奶奶妈妈照顾,做饭妈妈做,可能只是因为没时间关心吧。
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就照顾奶奶妈妈照顾,实在没时间请阿姨(是阿姨吧,还是别的亲戚一下给忘了)做饭也妈妈做,吃完饭爸爸就走。
等妈妈查出癌症了爸爸就开始忏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不就妥妥的迟来的深情比草贱嘛?
然后,妈妈要女儿上台表演钢琴,女儿不想,毕竟害羞对吧,但是后来怎么又有脸面和妈妈在一众亲戚前吵架,这,,不是更尴尬嘛,就算舅舅向妈妈要钱,那也可以私下讲吧,就,连上台都不愿意上的,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妈妈吵架?
最后气愤离去,留下妈妈一个人尴尬?
原本是妈妈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然后妈妈病了,奶奶反过来安慰妈妈?
这一点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仅代表我个人,不喜勿喷😰)总体上还是过的去的,我觉得最大的泪点就在妈妈那句“宝贝啊,妈妈等不了了”
尤其在北京医院里那一段,女儿因为母亲干涉自己的事,发生争吵,季佩珍悲伤的对女儿小美说到,“我等不了了。
”我的眼泪再次倾盆而出。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连这样一句话也没有留给我们,躺下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中断了我们和她这一世的母子情缘。
季佩珍化疗后头发掉的厉害,还白发,女儿小美给她染发,梳子一梳头发就是一把一把的掉,小美心疼的动作有些迟缓。
季佩珍站了起来,说,不染了,然后拿出推子,自己把头发给剃了,当一缕一缕头发飘落在地,这时候你不想落泪都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世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后悔药卖。
如何消除和妈妈之间的代沟?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妈妈老了的?
或许是以前不怎么打电话,现在一到饭点电话就来了;或许是有人得了糖尿病,她就会提醒你“不要老喝奶茶、吃甜食”;或许是有人因为车祸去世,她就会提醒你“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知你发现没有,当我们敏锐察觉到,妈妈老去的蛛丝马迹之时,妈妈却往往是一无所知的那一方。
所以,与其想着消除代沟,不如先正视它——虽然妈妈经常忘记我们已经长大,但我们不能忘记她已经老了。
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让人不得不正视起来这个问题,因为感同身受,电影里就是你我的生活。
这个片子特别好哭,因为太真实,所以很容易代入自己,那些被我们“嫌弃”的妈妈的唠叨,如果有天真的有听不到,我们会不会对自己的嫌弃感到后悔?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如果真的失去,我们的人生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这些设想都在李小美身上提前预演。
她的愧疚、反思、不舍都被电影摊开在我们眼前,勾动着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电影没有天花乱坠的想象,没有令人惊叹的场景,有的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过的日子,和如此触手可及的温暖日常。
徐帆饰演的妈妈去孩子工作的城市看她,带了一车的生活用品,你有没有想到过年回家被妈妈塞得满满的后备箱?
徐帆说煮菜要放点盐、马桶要放块砖,你有没有想起妈妈那些生活小经验;看着徐帆和张婧仪回想自己青年岁月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曾经在影集里看到的妈妈的老照片,是不是也会说一句“妈,这是你呀!
”影片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有爱的瞬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这个普通的家庭故事里,被演员或喜悦或揪心的情绪感染,眼睛里流出的是我们也说不清的感动。
徐帆演得季佩珍太过于真实,生怕孩子在外吃的不好穿的不暖,自己生病了之后最担心的是自己这一家子该怎么办。
那些“真实感爆炸”的日常感、那些日常的唠叨、零碎的关心和期待的眼神。
都让人想到自己的母亲。
我妈也总是为我操心,每次微信上给她说点什么,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复我各种有趣的应答。
而且我妈真的特别可爱,每次我发表情包,她总能以一种特别的母亲角度关心我。
你发了“心好累”的表情包,妈妈: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你发了“我很惆怅”的表情包,妈妈:不许抽烟。
你发了“瑟瑟发抖”的表情包,妈妈:是冻到了么?
…………这时候,我们大概率会丢给妈妈一句话:算了,你不懂。
犹如一个轮回——小时候,妈妈总会跟我们说:算了,你不懂。
长大后,我们又会对妈妈说:算了,你不懂。
妈妈是不懂——别人在意你的表情包好笑不好笑,她只在乎你累不累。
就像有句话说的:代沟,只是不被理解的爱。
9月19日,去看看这部《关于我妈的一切》吧,感受妈妈的爱与唠叨。
刚看了《关于我妈的一切》,在我家附近的冷门小影院,上座率还挺高。
对此我还蛮意外的,没想到这样一部听名字就感觉会哭的片竟然不少年轻人买账,细想也可以理解,可能大家都需要这样一个情绪表达的出口吧。
看的过程能听到全场都在不同程度抽泣,后排一个女生甚至到了无法控制音量的地步,数度听到她在结结实实痛哭,当然我这个矫情鬼也再一次带少了纸巾。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想隐藏情绪,长大以后,哭这种人类必有的情绪宣泄突然变成一件不体面的事,所以我挺喜欢偶尔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哭一哭,痛痛快快,不担心被过度解读。
这部《关于我妈的一切》就很不错,而且虽然有种全程痛哭的氛围,但并不沉重,看完甚至觉得很治愈,会突然想起:哪怕我们一无是处,活成所谓的 “碎催”,这世上都有一个人毫无保留、不离不弃地深爱着我们……1/妈妈之外的那个她可能只看片名,很多人会把《关于我妈的一切》当作一部家庭情感片,其实看完就会明白,她反而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
很感激在女性题材上,有一部影片补齐了妈妈这个族群,这部影片就准确表达了我们一直未能说出口的那些话:可能我们大部分人都抱有 “不想活成我妈那样”的想法,但我们从来不能否定妈妈的一生,甚至这一切都不需要加上爱的滤镜,因为这种我们所不屑、心疼甚至有点唾弃的生活,原本就是妈妈——她自己的选择,它不需要被歌颂,也不需要为之惋惜,只要尊重这种选择就好。
《关于我妈的一切》虽然高度还原一个妈妈看似忙碌的一生,但又点出总被我们忽略的一点:哪怕单纯从女性视角出发来聊聊妈妈——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一生,你都不能回避她的后半生,因为成为一个妈妈后,她所经历的一切,本来就是她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我妈的一切》第一次突破了儿女视角叙事的偏见,不再一厢情愿地去替妈妈鸣不平,以爱的名义,否认甚至唾弃她一生的努力,当然也没有陷入传统的一味歌颂赞美,而是选择这样纯客观的角度去记录、去观察一个妈妈,一个一辈子爱着家人的女性的一生。
它选择把话筒交给妈妈,让她来告诉我们,关于她的一生,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可曾有过后悔?
会不会有遗憾?
这样一部以妈妈为主角的影片其实是非常适合煽情的题材,但主创一直很克制,甚至会刻意回避煽情的桥段。
观影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有些马上要泪崩的瞬间,都点到为止。
它一直引导观众去客观观察妈妈的一生,避免陷入一味感动的情绪泥沼。
毕竟妈妈随便一个举动都令人泪盈于眶,关于妈妈的一切,即使最理智冷静的人也很难客观吧。
看完你才会明白,关于这样的一生,如果以不够爱自己去否认、质疑,都是傲慢又偏见的;就像其实也不必以爱的名义去一味歌颂她的伟大一样,这是妈妈自己的选择,而她做这一切,从来都没有目的,更没有权衡利弊,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至于伟大或者卑微,除了她本人,其实任何人都没资格去定义,哪怕以爱的名义。
2/那个永远爱我,永远为我托底的人关于女儿李小美和舅舅季佩奇的人设,也是特意为之,某种程度也回答了很多人藏在心目中、未曾问出口的问题,如果我没有活成你期待的样子,妈妈你还会爱我吗?
故事开篇,女儿李小美忙于在北京的生活和感情,很少回家,相信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经历。
因为我们对妈妈的爱都太习以为常了,它就像空气一样,只有经历过溺水的惊险考验,才能意识到空气的珍贵。
想想看,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因为失恋痛哭失声,冒着被伤害的风险去跟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做朋友,不过都是在求一份毫无保留、没有条件的爱。
我们忙着寻找,忙着变成更好的自己来配得上所有的爱,忙到很少回家。
可走了很远的路,遍体鳞伤之后,才可能意识到我们一直都是怀揣明珠却到处寻宝的人,我们从未意识到自己一直很幸运,因为背后总有一个人愿意原谅我们所有任性,她一直这样毫无保留、不离不弃地深爱着我们。
片中两场母女戏特别扎心:一次是情绪崩溃的李小美跟妈妈季佩珍坦白她在北京真正的生活:工作只是混日子,并不“像你吹牛逼那样在北京做着大编导”,感情也不如意,甚至自卑到感觉“我只是个碎催”……那一刻,我理解李小美的任性和脆弱,哪一个在外漂泊过的儿女,不曾有这样报喜不报忧的经历?
从小妈妈都尽全力培养我们,这样深沉的爱或许也不知不觉变成儿女的心魔:万一我长大以后不够优秀,没有活成你期待的样子,妈妈你还会继续爱我吗?
这或许也是无数李小美不愿意常回家看看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不想家,也不是讨厌妈妈,而是害怕这样的自己令她失望。
第二场是妈妈给出的答案:季佩珍假装观众混进女儿工作的节目现场,她看见小美被导演吆来喝去、趴在地上写提字卡、被记不住台词的大明星迁怒,所有女儿不愿意被妈妈知道的暗淡生活的一面,季佩珍全部亲眼目睹。
但是妈妈没有失望,而是选择站起来大声质问大明星“你来录制节目,为什么记不住台词?
”,她替小美跟导演打抱不平“这个女孩一直在努力工作,她值得最起码的尊重”。
原来真有盖世英雄来拯救自己,但不是踩着七彩祥云的至尊宝,而是妈妈……原来她一直要的不过是我们的幸福,那些看似一味逼迫的操心、唠叨和虚荣,不过是替我们多做打算,用她们的阅历替我们选择一条轻松、顺遂的人生罢了。
那些人前的炫耀不过是忍不住想跟人分享——你们看看我的女儿有多棒!
而最催泪的一点是,即使我们不够棒,但在妈妈眼中,并没有什么差别,原来她一直都深爱着“她的宝贝”。
《关于我妈的一切》值得一看,看完你会更理解妈妈那一代的女性选择;更会被治愈,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幸运的人,因为拥有最珍贵的爱,那个叫妈妈的女人,倾尽所有、毫无保留地爱着我们啊。
如果按照专业标准写影评,我可能最多会给到3颗星。
但是这部电影赚走了我很多的眼泪。
因为情感的渲泄,感情有了代入,于是你会忽略一些剧作和表演方面的缺陷。
妈妈给女儿 出头的时候,我没有时间了的时候,戴上假发的时候。。。
这个妈妈很中国式。
以至于很像我们每个人的妈妈。
开篇很阿甘。
电影里能看到许多其他影片的影子。
其实我看之前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甚至是带着完成任务的被动观看。
因为期待不高,所以给予我的情感触动对我来说还是意外的。
我觉得故事最大的不足之处呢,主角过于圣母了,全是付出和爱,帮助了身边的所有人,几乎没有缺点。
她去世了,所有人都因为她改变了。
好似英雄。
也许妈妈在人的眼中就是这样吧。
也属于电影的理想化。
不想挑剔过多,因为感谢它带给我的情感共鸣。
摘要:2021中秋档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以母亲季佩珍被查出癌症之后的视角呈现了一组家庭群像:叛逆的女儿、怨恨的弟弟、处身事外的丈夫和痴呆的婆婆。
导演通过这些去呈现母爱的力量,从而使观众从心理上体验到母女之间的情感和情绪,并试图从女性自身视角引导每一位女性观众重新思考自身现实境遇或未来选择,抓住了女性观众的主体观众心理意识,并制造了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宣泄。
关键词:女性视角;观众心理;母爱;温情电影一、温情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美国学者贝尔说: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当观众走进电影院既有观众自我精神需求也有电影本身对于观众的刺激。
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是指观众进行观影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
在观看温情电影中,观众可以通过温情电影的煽情与细腻从而代入自己也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感受影片的情感与情绪,如此来调节自己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而温情电影必须要抓住这一精神内核,《关于我妈的一切》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的电影,从主题上就已经给予观众心里刺激从而引发消费心理。
而其中看似不可化解的母女矛盾、夫妻矛盾等,在这部影片中却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点上来说也是迎合了温情电影的市场,也使影片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更加迎合观众心理。
同样的一部成功的影片不能只去关注票房的高低,更要看导演是否通过自己塑造的角色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从而达到感情上的宣泄与情感上的共鸣。
二、通过女性角色传递主题(一)通过女性角色抓住观众心理在当代中国的女性电影来说主要拥有两个因素就可以确立为“女性电影”,一是女性制作,二是女性立场[1]。
通常来讲,具有这两个因素就可以了。
但有一部分电影因为商业操作和迎合市场,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部披着“女性”外衣的“男性电影”。
在这类电影中,女性成为了一种噱头,一种宣传的营销手段,从而真正忽视了女性的真正心理需求和渴望的认同感。
这种女性观众心理缺失是目前女性电影的一大困境,如何以女性为电影核心并且对于传统叙事的父权意识进行改变是目前女性电影创造者的一个关键要点。
很显然,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导演就抓住了这个要点,因此他塑造了季佩珍这一形象,她拥有着世间中年女性的大部分都会头疼的问题:叛逆的女儿、置身事外的丈夫、患病的婆婆、怨恨的弟弟。
而主角季佩珍就是这个家庭最为付出的一个,但可惜她为之一生去奉献的家庭却并非井然有序。
女儿从小认真学习只为逃脱母亲的掌控;医生丈夫因为一次失误至今无法拿起手术刀,对于家庭的事情也是漠然处之;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等等。
尽管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向观众传递出季佩珍的完美形象,对于家人她永远都是无私奉献,但这种完美女人的形象导演却并没有给出一个理想结局,反而被这个家庭边缘化了,要么对她的付出视而不见要么就是报复式的斥责。
导演将季佩珍在家中的边缘化与尴尬处境毫无保留的向观众展开,也正是他想要抓住观众心理的一种手段,他希望女性观众可以将自己与季佩珍产生共鸣,希望男性观众可以反思自己身边有没有女性正处于家庭边缘化。
这一角色设定无疑是高明的,将一部普通的母爱温情电影用女性主体视域的方式提到了女性应有自我主体的高度,将女性在家庭中所遇到的问题向大众展开,让女性观众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仅通过女性角色的塑造使这部温情女性电影大获成功,更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达到了情感与精神上的共鸣。
(二)母爱主题应有的传递先是今年引爆贺岁档票房的《你好,李焕英》,到让观众重新审视中老年母女关系的《妈妈!
》,再到《关于我妈的一切》,母爱这个话题在2022年可以说是频繁提起。
在这三部电影中母亲都有着相似之处:李焕英作为母亲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虽然表面打骂,但内心都是没有宣之于口的爱;《妈妈!》中的八十岁高龄母亲在得知自己五十岁的中年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开始锻炼身体,只为自己有个好身体可以照顾女儿;而季佩珍对家庭的所有成员给与了最大的包容。
在这三部影片中母爱的主题体现得非常深刻,因为包含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但相较于另外两部作品全片观看下来只有母爱的单一主题传递,尽管它们都歌颂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但无论在影片内外,将母亲多年来的辛苦付出仅仅停留在“母爱颂歌”的层面都是不够的。
很显然,《关于我妈的一切》在主题方面更胜一筹。
从女性地位在家庭中的边缘化,再到代际之间观念不同所导致的矛盾,再到家庭成员对于母亲妻子的付出逐渐理所应当,这些都是超脱于母爱之外的主题,并且导演也通过这些抓住观众心理,让观众很难不去产生共鸣与思考。
“温情戏的社会功用,刚好在于以充裕的悲苦与眼泪,成功地负载并转移社会的创伤与焦虑。
通过温情戏所唤起的廉价且合法的泪水,我们得以释放现实中的匿名伤痛与巨大的失落和绝望,将它转换为一份‘人间真情’与‘日常生活之正义’的安全情感。
”如果一部温情电影导演不去深度挖掘观众心理,不明白观众内心真正渴求的是什么,那么当影片播放完毕收获的只是廉价的眼泪。
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导演赵天宇就是去探寻观众在现实中所遭受的压力,去寻找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才是温情电影也是母爱电影更值得触摸、解决和传递的问题。
三、母女之间的视域融合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母女关系显然占了整部电影的内核。
这正是导演赵天宇的用意所在,他将母女两人截然不同的主体意识放在一起发生碰撞,并且不断地寻求这两代女性视域融合的方式,从而构成了一部电影的主要叙事结构。
在电影一开始就表现出女儿李小美对于母亲管教的厌恶,在母亲给她打电话关心她时她装作没有信号,甚至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这些现象都表现出女儿对母亲避之不及的态度。
到这个时候观众就会觉得有代入感,因为这是目前很常见的亲子失衡状态,而导演通过开头就展示出两代人从各自的主体视域所形成的行为偏差,同时这也是“观众心理的真实性”,因为这种亲子失衡是很常见的,只有观众感到真实才会走进电影所虚构的空间与事件,这种视域分离也是导演想要抓住观众心理的一种手段。
而在影片的中间可以看到,女儿因为母亲患病学着去照顾母亲,当她想学着做饭却需要妈妈教,妈妈头发白了想要帮妈妈染发等等,这些琐碎的小事都成为了母女二人重新靠近的机会。
在这段时间中女儿逐渐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女儿知晓了母亲在年轻时获得了宝贵的南极科考机会却因为怀孕放弃,在这里女儿才发现母亲自己也是有自己的梦想与世界,由此她也开始反思自己之前混乱的人生,在两代女性的主体视域中开始第一次尝试融合。
在影片后段导演又开始采用“吸引力蒙太奇”的手法,以母女二人的共同视角展现母亲的梦想。
年轻的母亲有着靓丽的脸庞、青春活力的少女感,去放飞白色的探空气球。
紧接着画面就跳转到同事告知母亲被科考队选中的消息,而母亲却在水池边呕吐不止,很显然母亲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放弃了梦想。
导演将母亲年轻的朝气与梦想全景式呈现,不仅是为了营造母亲的形象,更重要是为了女儿的选择最为铺垫,而这也是每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期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吸引力蒙太奇”的手法将导演制作温情母亲电影的终极意图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女儿和母亲的和解更加能直击观众内心。
这样的展现方式,电影也从两个女性的个人主体视域走向了两代人的视域融合。
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很多人眼中也许是爱是枷锁,但正是因为这一枷锁人的生命才有了更大的意义体现,所以爱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的温情电影应该根植于观众的内心需求,去探索观众心理与审美需求。
目前中国温情电影市场不乏有一些只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从而忽略主题传达与观众心理的电影,这样的错误方式也使温情电影逐渐失去年轻人市场,这可以说是国内亲情电影的一大遗憾。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考察,消费者的求新求奇心理是一种普遍而恒常的存在。
导演更应该以深刻有内涵的主题贯穿整部影片,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手段和艺术创新能力,在满足年轻观众需求的同时,实现温情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秦喜清.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237. [2]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李莹.同化与顺应——影视心理与商业的关系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67.(不接受指证、批评、抄袭,会回怼)
时隔一年多再看这个电影,还是会忍不住哭很久,想到很多,感慨做母亲的人是多么伟大,感悟人生,会想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会厌恶“等”这个字,会遗憾李文舫和季佩珍的爱情故事。
关于母亲和孩子,每个父母都想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因为那是他们的宝贝,可以抵过世上的任何东西。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开始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们有自己要闯的难关,有自己想看的世界。
但是希望每个孩子能早点懂得自己是父母曾经的选择,放弃一切的选择,是他们眼里唯一的“大世界”。
关于人生的选择,妈妈最后幸福的说,那是她的选择,选择照顾痴呆的婆婆,选择做一个好妻子,选择成为一个母亲。
人生的难关太多,选择太多,希望我们一直爱着人,一直有人爱。
塑造了一个承担所有琐碎苦难的中国女性 以绝症为转折点赢得人间真情
这部剧是翻拍韩国的《世上最美丽的离别》,特意找了《世上最美丽的离别》补习了一遍,感觉国人的这部影片就善良得多了,没有去拍病有多痛,甚至没有原版里的女主要杀死婆婆的那一刹那。
刚好在上海降温的第一天自己蜷缩在被子里看,人在生命的最后,如果没有亲人,就真的什么都没有。
三星半,妈妈太爱操心太辛苦,女儿太过叛逆,还好爸爸没有逃避责任,徐帆演的真好,不似以往的“西斯底里”,张婧仪果然还是更适合演电影。
这妈妈活的可真累
本土化做的挺成功 几个大泪点让我无法自控地泪崩 抛开生死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 最后这个点题也不错
当徐帆第二遍“我是你妈”说出口的时候就已经想离场了。人生四大宽容占了俩:人都死了,大过年的。不知道是因为妈妈全脸没有皱纹,还是片子的风光摄影明亮温暖,始终很难代入癌症患者的情感…全片最好的地方应该是人物的设定,老师妈妈医生爸爸和成绩优异逃离家庭后开始叛逆又难以和解的女儿。高中时看韩国原版的时候记得哭得挺惨啊,现在完全哭不出来因为啥呢
徐帆演的挺好的,适合母亲节来看。影片的故事内容朴实无华,但是太罗嗦,节奏太慢,太墨迹。本可以深入挖掘角色是如何从女孩成长为母亲,在怎样的时代背景成长为如今这样的,放着这样的深度没有挖掘,而是在一些很浅的层次上展开,张歆艺角色有什么用?⊙▽⊙
祁同伟老师演的最好
故事好真实,真实到我怀疑每天都会发生。担忧子女的恋爱,照顾失智的老人,扶不起的弟弟。在爸爸知道妻子有肿瘤的那一刻,我突然崩不住了,因为悲剧的结局已经注定。
21.11.17故事很普通,和名字一样普通,但是太好哭了。第一个,是妈妈在演播厅为女儿出气那一段,太解气了。第二个,在隧道里,女儿声嘶力竭说自己不行,过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不喜欢目前的工作。第三个,同病房的癌症患者带妈妈去她曾经奋斗过的火锅店。第四个,女儿剪了短发,用自己的头发给妈妈做了一顶假发。徐帆和亚军不用说,老戏骨了,女主还不到火候,但是演出了领家姑娘的感觉,让人感同身受,也不错。
女主知三当三是有点过分了
为题材加一分。这种主题就是奔着让你哭去的吧?确实也哭了,比较适合带妈妈去看。无论如何,希望能看到更多以中年、老年女性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整部影片中规中矩,最大的不适来自于徐帆的演技,太浮夸了,各种表演上的痕迹和套路,交出的都是行活儿,反倒是饰演舅舅的演员更亮眼、更生活化,全片最佳。母亲大概是所有人的痛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母亲,一旦失去了,都是会痛苦的,她是我们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联结,失去母亲是所有人的内在恐惧。
3.5~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生离死别了。
《关于我妈的一切 》与2021年的《了不起的老爸》一样,可以轻而易举触碰到观众内心的柔软,因为父子情、母女情是普罗大众都无法搁置的羁绊。但是《关于我妈的一切》的一切都有点过了火候了。徐帆的表演自然功底自然没话说,但是她对于母亲季佩珍这个角色用力过猛了一些,倒是丈夫和弟弟这样两个本可以继续深挖的角色显得轻描淡写戛然而止。赚眼泪的煽情场面不在少数,但更多的是依靠台词、表演、甚至音乐这样的视听语言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刻意。当片尾字幕出现灯光亮起观众冷静下来之后,会觉得《关于我妈的一切》的一切如果能够做过减法,压压火候,可能会好得多。
早知道是个抗癌的故事我就不看了,原来想看母女之间的问题如何解决,结果解决办法就是来个更糟糕的问题,然后其他所有一下就全部大和解了,……窒息
大陆的女性题材电影怎么都这么膈应人呢
徐帆说话方式怎么这么别扭呢
电影本身还是挺不错的,几位主角的演技也在线特别是徐帆,就是结尾部分有点过度煽情了。
国产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