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城市24小时

城市24小时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城市24小时》剧照

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城市24小时 剧照 NO.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7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8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9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0

《城市24小时》剧情介绍

城市24小时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机动战士Z高达:星之继承者内在美塔玛拉·德鲁动物世界救赎的审判唐廷传之陈塘恩仇神圣使命我欲为人第四季再见巴法纳小镇异国情鬼手神枪欢喜猎人着魔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末基劳:英雄崛起飞不起来的童年午夜拍门不要点开完美女婿忍无可忍江南平寇记封神外传之雷震子柔道龙虎榜洗浴天堂雀魂碰☆短暂和平恶魔的尾巴沉默的证人护国良相狄仁杰之京都疑云一起长大的约定

《城市24小时》长篇影评

 1 ) 城市形象:既需“推陈”也要“出新”

每一个城市都基本分配了45分钟的时长用来讲述不同时间段,不同城市角落下发生的故事。

有的片段是为了强化观众对该城市已有的印象,比如武汉热干面,厦门鼓浪屿,成都火锅,郑州火车站,深圳华强北;有的片段是为了增加观众对该城市全新的认知,比如武汉长江大桥检修窗口期,厦门软件园,成都软件园,郑州富士康,深圳三和大神人才市场;有的故事都不约而同从平凡人入手加入人文气息,比如武钢退休职工的三步踩,厦门鼓浪屿上的板车父子,成都五元钱包一天的社区茶馆,郑州儿童豫剧学校,深圳人口年轻化带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学生共享家长)。

发现城市形象自我更新迭代的过程中,不同城市间有一些地方开始趋同,比如科技的发展,但城市的性格标签还依旧鲜明。

但看完感觉对城市性格的描述细节还是少了点什么不够鲜明,没有达到预期,其实可以多一些新的细节小事,有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根深蒂固的看法,让人惊奇的发现“噫?

这个城市原来和我想的不一样啊”(例如,武汉长江大桥每天70分钟的窗口期需要快速对铁轨进行调整检修,厦门鼓浪屿只有拉货的人力板车而不允许有机动车,成都书店数量全国第二人均图书消费量全国第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面积如此之大与每天的看病的巨大人流量成正比关系,全国范围内只有深圳所有小学生穿着统一样式的校服);当然还有些小事是为了让人更加固化自己的想法,情不自禁觉得“嗯,这个城市还真的就是这样的”(例如,武汉人过早基本都在外面小店且热干面是首选,厦门鼓浪屿旅游真的很火已被钉上“文艺”标签,成都社区茶馆可以花费五元钱坐一天而且还可以点游商叫卖的红油抄手解决午饭,郑州的胡辣汤早餐,深圳的创业氛围真的很浓)。

这样的讲述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印象才更加立体饱满。

 2 ) 让我悲喜交加的纪录片

注意到这个纪录片,是第一次看到深圳特辑的时候,平时是不太喜欢看纪录片的,当时觉得这个纪录片逼格很高,剪辑紧凑,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写深圳特辑的这个编辑文采真的很棒,我很喜欢,片子也充分的把深圳的某一特色表现出来了。

然后我又去看了武汉特辑,效果太差强人意,我觉得第二集和第三集肯定不是同一个编辑或者导演,根本就是两个水平,武汉的开头部分台词是抄的也就算了,武汉特色压根没有体现,原本想给五星,难得我粉一个纪录片。

不想给五星是因为武汉特辑太差了,给三星是因为深圳特辑很不错。

 3 ) 至少应该打8.5分

这么好的纪录片,不知道为什么给这么少的分数。

每一集都喜欢。

越看越感动。

尤其厦门那一集。

东北口音一出来,马上想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有趣的地方也多。

印象最深的是成都软件园那几个直楞楞站着的人,随身携带物品的展示。

最后一个人狡黠地一笑,浑身上下只有一把钥匙(还有个什么忘记了),也马上想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但是导演没接着说下去。

还有九十岁的成都老爷爷,他孙子已经是爷爷了,他还在厨房里做回锅肉呢,这也太可爱了吧?

喜欢每一集洋溢出的烟火气。

敬佩编导的才情。

期待能有下一季。

如果没有第二季,打算再看第二遍。

 4 ) 《城市24小时》成都: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成都,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的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却似乎又有一些东西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在这个巨大的城市空间内,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和他们身边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缕缕的温情。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带我们走进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图片来源:央视网)取材平民化,突出城市主题每一个普通人都为城市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都人始终在这座城市中认真努力地生活,用他们身边的烟火气,营造出最闲适、自在的城市。

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烟火气”、“慢生活”作为成都最为显著的主题被放大突出。

本片选取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取材平民化,如茶馆中闲谈的茶客与老板、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市民、居民楼里为回锅肉的做法而争论的祖孙……在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最打动人心的温暖,使得成都充满烟火气息、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长的形象在这种平民化的表达中得以鲜明地彰显,形成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的生命力量。

(图片来源:央视网)立足新视角,讲述城市名片在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中,每一集都浓缩着一座城市6个主体故事及18个左右的场景故事。

因此,如何在50分钟内以全新的方式讲述城市的真实生活面貌,带给观众关于一座熟悉的城市全新的认知,也是本片重点关注的议题。

大熊猫作为成都较为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已被海内外所广泛熟知。

而在《成都》一集中,导演在叙事视角的立足上进行创新。

本片选取凌晨5点到早上8点作为叙事时间范围,将大熊猫起床之后的生活状态通过饲养员高强度的工作进行体现。

观众在了解大熊猫的日常起居的同时,也对熊猫饲养员予以关注,进而改变传统的刻板印象,拥有对这一城市名片更为全面、清晰的认知。

(图片来源:央视网)勾勒多面性,关注社会现实在成都慢节奏的生活中,成都人依旧是这座城市运转的核心,不同岗位上的不同群体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

本片选取较多类型的社会群体,通过软件园中游戏测试员的工作状态体现青年人在有“少不入蜀”之名的成都如何奋斗,以深夜的书店中加班、办公、学习的白领与学生洞见成都人在忙碌中寻求安静的生活方式,讲述“巴适自在”的茶馆背后老板如何劳碌辛苦……从而勾勒成都的多面性特征,表现出成都在自在闲适中依旧发展变化所蕴含的动力,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展现生动丰富的城市样貌。

(图片来源:央视网)成都就这样以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带着烟火的气息,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24小时的记录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以影像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抚平都市中每一颗凡人心。

24小时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5 ) 旧与新

纪录片 《城市24小时》通过拍摄:进货人、拉货郎、卖面人、理发店与餐厅老板等人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展示了厦门的24小时,以原住人与外来人的不同生活视角来揭露这座城市在时间长河里新旧变迁,冲突矛盾与融合。

导演用镜头跟随着城市生活的参与人之一,以一个厦门人的视角,客观的记下城市在24小时内的经营运转。

旧与新,是旧的原住民与新的住户游客相互融合,是新的鼓浪屿发展道路与传统人力板车拉货的配合,是菜市场的古老存在与他的新潮元素添加,或是木偶戏与传统歌的空间并存,变老的人与事物,习俗与各处新来的人带来不同风情,与新兴发展方向的对比融合,以及在快速发展下,厦门作为沿海城市在“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地位,从微观视角出发,以不同身份市民为了生计,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经济的连转运营做贡献,展现了城市发展,离不开这些个体的努力工作。

导演用视听语言按时间顺序的剪辑为新与旧并存,做出了和谐共生、互相包容的真实记录。

片头用一个展示城市的延时镜头,与流动的车灯,逐渐变换的机械齿轮,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告诉观众本片的主题内容是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篇中大量运用了远、全景别拍摄城市远景全景,在展示城市间不同特色风景的同时,也印证了篇中所处的时间。

在拍摄不同人物的工作片段,到大远景以及中近景的切换,暗示了城市里还有许多与片中人物一样,在辛勤劳动的民众,拍摄的部分也只是城市中偏安一隅冰山一角的存在,给出时间,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联想,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多次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使用跟镜头,镜头的晃动感,能使影像更加真实动人,具有生活气息的片段,能让快节奏发展的城市,产生一层慢生活的温暖感情。

如何在影片中展现过去与现在的连接?

导演使用了一个跟镜头,跟着老年夫妇提着乐器穿过一条所谓鼓浪屿最窄的小巷,如同穿越了时间回到过去,连接未来。

………………(上个月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写完,咕咕咕)

 6 ) 看,这就是武汉人!

疫区中心的武汉,到底怎么样了。

可以说是最近每个人,最想知道的真相。

看起来,似乎不容乐观。

从23号封城以来,武汉连续多日一直被大雾笼罩。

城市主干道长江大桥,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

曾经最热闹的汉街,空无一人。

拍摄封城日记的阿婆主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空的汉街停车场”。

志愿者黄小丫说,“像灾难片”。

但幸运的是,这不是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空城”。

留在城市的900万人,还在尽量的,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

超市挤满了来买菜屯粮的人。

虽然匆忙,但也不忘挑拣一下。

无人机也捕获到了一些角落里的工作者。

全副武装的外卖小哥,负责清理垃圾的社区工作者;

以及雷神山医院工地上,整理电缆的工人们。

在武汉香港路居住的外国人Ben。

还能在街边,意外邂逅一只流浪小狗。

武汉,似乎只是暂时的安静了。

毕竟,热闹的武汉,才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城市24小时》武汉篇(2019)

说到武汉,一定少不了一个字,难。

吃早饭,叫“过早点”;有个特色出行方式,叫“过江”。

方方面面,都有点“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意思。

很多人知道,武汉特产热干面,大街小巷都有。

但很多人不知道,凌晨五点开始,上万个早点摊,就得开始备货。

几乎每三个武汉人,就有一个人吃热干面过早。

开面店的李思偲,一早上就能卖出几百碗。

光是重复着“多少辣”、“加香菜不”几个简短问题。

就能把一天的话说完。

其中还有个要紧问题,“要不要汤”。

(避免因为时间长了面条变干)买面过早的武汉人,时间紧,排队长。

讲究得不多,“有味”就行。

吃热干面的姿势,也不得已变多了。

搬个小凳蹲着吃,站着吃,走着吃,边过马路边吃。

还有边拌面边走路的技能。

丢掉面碗,到了八点,就要正式开始一天繁忙的生活。

路上,也有点难。

武汉被江划成了三部分,隔得有多远呢。

有个不新鲜的段子可以说明——“你在武昌,我在汉口,那我两就是异地恋。

”热门线路,有两条。

一条,是连通武昌与汉口的轮渡。

轮渡上,有过江运货的搬运工人,骑着电车的外卖小哥,戴着遮阳伞的游客。

还有一条,是终点站到“光谷广场”的地铁二号线。

这里,几乎全天24小时,都是高峰。

车上的人,只有「人很多」和「人更多」的区别。

热闹的光谷,也理所当然的,聚集了全城最难的一群人。

创业者说,像他这样创业失败的,每天有一百多人。

连街边卖小吃的小贩,都被逼着有了危机意识。

开口就分析起p2p和应用程序的前景怎样。

人很多的光谷,注定,只容得下有限的一小部分人发光。

丁义彪,光谷周边120万大学生曾经的一员。

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武汉,即将进行他第96次创业演讲。

说是创业者,但并不风光。

街边无人地方找到一面玻璃墙。

就匆忙开始了演讲预演。

正式演讲前,还搞错了演讲对象。

演讲不算成功。

还是资本大厦前面,他避开了楼梯。

选择了草垛前面比较少人聚集的地方。

吃起了配色寡淡的盒饭。

但最让人头疼的是。

在光谷,想进来的人,进不了;想出去的人,也被困住了。

有全市最全的九种交通方式。

偏偏,找不到一条能快速回家的捷径。

换句话说,就算是开私家车的有钱人,也不一定能左右光谷的速度。

而真正能左右城市速度的武汉人。

没钱没势也没名气,叫修桥工。

负责对象挺庞大,整个长江大桥;但他们的存在感,少得几乎没人看见。

在最短时间内排除铁路故障。

再用最快时间,接受付出被遗忘的事实。

挺难的,但他们自己,有点小得意。

修桥工之一的陈卿明就自称,“养桥世家”。

对于武汉人,许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

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脾气冲,不好惹,是包括《城市24小时》导演张旭在内的很多人。

对湖北人最普遍的一种印象。

难,是武汉人,或者说现代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事。

但武汉人擅长的,是难里找乐。

一年约一回的跳东湖、冬泳,听着就觉得冷水往骨头里灌。

但武汉人,越冷,越觉得痛快。

生活里的难,不少。

但武汉人永远能在现代社会的间隙里,找到那么一亩三分地。

用来纯粹的沉浸一下个人的精神世界。

方式,也特简单。

江边,年轻人依偎一下,谈情说爱。

老人家呢,也可以广场舞、剃头、弹琴。

还有可能,是一些社交方式上的小改动。

或者,一张5元舞票;或者,一个改良版交谊舞。

“三步踩”,就是武汉“老人们”的自娱方式。

学起来简单,跳起来容易使劲。

“三步踩”老师李承红,赶上过武汉最好的时候。

22岁加入武钢厂,后来遇上下岗潮。

但幸好,因为“三步踩”,和一家舞厅。

得以和同样念旧的工友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从工友,慢慢变成了彼此的舞伴。

时间,也回到了轻松的80年代。

民谣歌手冯瑶,给武汉写过一首《汉阳门花园》。

有句歌词是这么写的——车子多,人也多,满街放的流行歌只有汉阳门的花园还属于我们这些人老武汉人,想念曾经的武汉。

新武汉人,希望尽快在武汉拥有一席之地。

但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热闹的夜市里。

宝成路、吉庆街、中山大道......是武汉晚上十点过后,最热闹的地方。

琳琅满目的商品花了年轻人的眼;笛子和二胡,愉悦了老人们的退休时光。

但叫当地人说,最“有点东西”的。

还是雪松路的小龙虾之街。

让应该秉公执法的城管,都陷入了情法两难的窘境。

街边露天的空地,永远比室内桌椅板凳抢手。

红色塑料板凳排开,蒜蓉龙虾端上桌。

以盘子为圆心,画上一个圆。

都是食客们切磋吃虾经验的地方。

武汉人的一天,从一碗匆忙的热干面开始。

结束在夜市老板们收回桌椅,清空街道的时候。

发现了么。

开启了武汉凌晨的,和见证了最晚时刻武汉的。

是同一群人。

算不上伟大,甚至存在感薄弱,不过是街边的一群小贩们。

但,却让1500万的武汉人,能满怀期待的醒来。

等待着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

在武汉,有许许多多尘世的烦恼。

武汉人,在难着苦着的同时。

也懂得抓住一些微小的幸福感。

才让武汉,既没有沉迷于曾经的辉煌。

也没有被快速发展的资本吞没。

变得既坚韧,又温暖。

就像热干面之于武汉人,修桥工之于长江大桥。

看起来,不过是一砖一石的作用。

但汇集起来,却可以扛过许多想不到的难。

不管是穿着职业装的乘务员,还是大街边拿着蒲扇乘凉的大爷。

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武汉。

武汉分集导演纵雨,说起武汉人时说过。

武汉人,有一种藏着的豪杰精神。

嘴上满不在乎,心里揣着江湖愿景,渴望成为豪杰。

就像最近疫情中出现的无数武汉人。

没有什么很大的力量,但都在尽己所能的,帮武汉这座城市。

哪怕是外卖员、车主、餐馆老板。

都能用自己所能,最大可能的,给武汉带来希望。

还有900多万人,选择相信武汉。

留在这里,等它慢慢变好。

封城第五天,武汉迎来了大晴天。

派爷一个武汉朋友说,那天他清理了房间。

给阳台上的黄瓜藤浇了浇水。

把冰箱里剩下的一点芝士,和着火鸡面拌着吃了。

躺在沙发上,难得的晒了一次太阳。

就像最近疯传网络的这张图。

热干面,被隔离了。

但所有人,都难忘它的美味。

就像我们,永远难忘身边一个武汉朋友,火爆但好笑的性格。

难忘武大樱园的春意。

难忘小时候背诵《黄鹤楼》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难忘那个约好去户部巷、昙华林打卡逛吃的朋友。

在看武汉封城视频时。

派爷也明显感觉到,难忘武汉温暖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派爷相信,武汉街上的红灯。

过不了多久,就会真正的亮起来。

到时候,就可以大声说。

武汉,其实一直很温暖。

 7 ) 湖南编导联考题!考试院终于爱了我一次。

考试院终于爱了我一次,被摄影考试吓到的我真的超级紧张这次的片子。

刚知道考纪录片我还吓了好大一跳,结果片子看着看着老子就爱了!

解说词好温暖!!!

还有叙述结构,超级完整的喔!

他的主题应该就是想表现在深圳这种冰冷大厦耸立的环境下依然有最柔软的人文精神,好暖心的纪录片,把深深圳的多面性和深圳文化,很好的呈现出来了。

开开心心的出了考场,希望接着加油吧!

 8 ) 有你有我有爱

看完了城市24小时,选取了郑州、武汉、成都、深圳、厦门五个城市来进行介绍,不得不说这几个城市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大城市,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城市节奏的缩影。

郑州给人留下的印象就像是位本分的老农民,吃着最朴实的胡辣汤和烩面,干的却是最重最苦的活。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但同时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又给城市的居民带来了较大的生活压力。

但是这座城市里勤劳能干的人民,也正是中国底层的缩影。

作为生活在郑州的一名打工人,衷心地希望郑州能够越来越好。

武汉是个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城市,由于靠着长江,水运十分便利。

同时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诞生出一批巨大的新生力量。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武汉也体现出了它巨大的包容力和历史感。

有机会一定要去武大的校园里逛一逛了。

成都给我的感觉是个无比悠闲的城市。

天府之国的美称可不是白来的,美景美女美食无一不有,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深圳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充满了活力与气息。

城市的快节奏引领了全国的脚步。

同时与香港的连接,也打通了香港和内地的大门。

最文艺范儿的厦门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美不胜收的海边风景和唾手可得的海鲜便是其独一无二的证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属于它本身的独特符号,随着人潮的涌动,又彼此交汇相融。

这城市,有你有我有爱!

 9 ) 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所知甚少

看完才知道:1.深圳为什么不堵车,三分之一的人坐地铁,不想浪费时间在堵车上,时间就是效率。

2.深圳有16万金融从业者,36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0万亿元;2018年深圳GDP就超过了香港,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3.龙华有个全国最大人才市场三和人才市场,饿了么骑手月薪5000-10000。

4.深圳是中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5.皮蛋瘦肉粥是点单最高的菜品,每一单外卖成本比全国平均价格贵五元。

6.南山是因为这里有陆地上最南的山。

7.中国每4件专利申请中就有一件来自南山。

8.深圳有1438个城中村,占深圳总面积1/6,居住了1100万人。

9.深圳每天有66万人口在港期间流动,14座口岸中,罗湖口岸人流量占了1/3,港澳高铁14分钟。

15.深圳是唯一一个全市统一校服的城市。

16.深圳的小学生100万,但老年人比全国少一成。

17.科兴科技园是中国加班最长的大楼。

18.深圳是最爱阅读的城市,销量最多的是财经类书籍。

 10 ) 湖南编导生表示爱了这个片子

带着对湖南摄影考试的心理阴影,在考试的前一分钟一直拿着笔准备开写观影笔记。

真的写了超级多,有一张半的a4纸,这个片子让我在考场开心愉快的结束了编导笔试。

幽默的解说词给观众亲近的感觉,而且毕竟在湖师大,配置还可以。

感官还蛮好的。

而且这个片子特别的好分析!

真的是爱了爱了。

希望接下来的面试加油啦!

湖南编导生2020!

《城市24小时》短评

刻板

6分钟前
  • GrannyPeace
  • 较差

又是不可避免地以一种外地人的刻板形象来拍,没有人天天喝胡辣汤,那玩意上火,天天喝顶不住,更无语的是每个河南人学说话的时候都被家人教豫剧?!铁路和纺织厂部分确实是郑州的灵魂,豫剧小学和郑大一附院部分没必要拍那么多,既然代表劳动力和制造业富士康都被拍了,那代表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龙子湖大学城和东区cbd,高新区也应该上镜,所以很片面。

11分钟前
  • 风轻轻地吹呀吹
  • 还行

死🐴了

14分钟前
  • 豆友201399593
  • 很差

本人生活在郑州,所以特意看了第一集。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高楼宏宇,也没有官方gdp式的城市色彩,里面是这个城市里最有温度的人物,行色匆匆,来去无名,被裹挟在这个城市的机遇与没落的洪流中。本集呈现的郑州像一杯泡好的茶,用力一摇,茶叶,茶根,茶渍,在杯子里翻滚,混混不清,但有茶香飘过。

15分钟前
  • Tutubaba
  • 推荐

郑州那集拍的最好,其他都流于表面,少了点意思。尤其是厦门那集,海滩一边唱戏,另一边是rap摇滚乐,号称这样的中西方碰撞,是非常老套的桥段了。

18分钟前
  • David
  • 还行

因为是官方,所以不可避免的红与专要占大多部分。

23分钟前
  • Lithuania-23
  • 还行

辣鸡

28分钟前
  • Lucy
  • 很差

即想借鉴日本人文节目《纪实72小时》又想拍城市主题片,结果故意矫情四不像

33分钟前
  • 杜安亚南
  • 较差

确实拍到了不少本地人日常熟悉却注意不到或没注意到的地方,很有当地特色,没什么距离感。

34分钟前
  • 各种迷糊
  • 推荐

厦门真的不是只有厦大和鼓浪屿……

37分钟前
  • 关你屁事
  • 较差

大熊猫太可爱了🐼🐼🐼🐼其他就一般般

38分钟前
  • 音风
  • 还行

感触不大

43分钟前
  • 野逸
  • 推荐

郑州拍的最好

46分钟前
  • 老鼠爱上猫
  • 还行

想去成都看熊猫

50分钟前
  • Togo
  • 还行

现在纪录片做的都挺好看的,特别喜欢郑州的那集,好接地气啊

55分钟前
  • 丹尼斯
  • 力荐

人间的模样,没那么丑,但也没那么美好,谁都被生活操着走(求个第二季多拍几个城市啊!!!

58分钟前
  • Ayo_whale
  • 力荐

这个社会真的需要这种记录24小时 希望来福州吧·

59分钟前
  • 只为你而来
  • 推荐

很好看

1小时前
  • stormy_horse
  • 力荐

……感觉好像有点平淡

1小时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还行

落后的文化也需要尊重

1小时前
  • 老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