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背叛了Mrs. Travers?
迪士尼再次说起“那个女人”的故事的时候,无论试图将它改装得多么银光闪闪,感人肺腑,我们还是不得不怀疑,这究竟是不是那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到底能不能听到另一个非迪士尼的关于“那个女人”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里,Travers被无情地刻画成一个孤独、挑剔、封闭并且缺爱的老女人,面对的是一个开放、耐心、有爱并且欢乐的迪士尼,最后的成果则是那部欢乐满人间的电影。
可是,谁胜利了?
对于Travers我知之甚少,可是即使从电影里来看,她只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弱者。
她没有钱,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当她一个人飞到洛杉矶的时候,她面对的却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资本工厂。
这个女人被毫不留情地描绘成一副令人讨厌并且令人同情的样子,试图使我们相信正义是掌握在迪士尼的手中。
当我们看到迪士尼和他的小伙伴们使出浑身解数取悦Travers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电影在回顾Travers的往事的时候,我们难道真的不希望看到好莱坞最擅长的一幕:她终于打开心胸拥抱了这个世界?
可是问题在于,这个故事还有没有可能有另外一种结局?
完美的迪士尼早就将Travers钉在了柱子上遭受鞭打,早就用自己(假想的)的道德和权力绑架了Travers。
我们看到的结局,就是唯一的结局。
Travers败了,她对电影所提出的建议无一没有遭到拒绝。
Banks的房子仍然是太过于富丽堂皇,主演仍然是迪克范戴克,Mrs. Banks 仍然为妇女投票权奋斗,Bert和Mary Poppins仍然暧昧不清,整个故事仍然是试图欺骗孩子的“a spoonful sugar,” 他们对Mr. Banks仍然残酷,电影仍然是音乐剧,甚至还有大段大段的动画——如果这是一场交锋,我们不禁要问迪士尼作了什么妥协而Traverse得到了什么?
很遗憾,并没有。
如果有,只是她从被预先设定的”黑暗“中拥抱了光明,这个光明就来自于迪士尼。
迪士尼自然是光明。
他是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子女,热爱平等,坚守诺言,并且相信爱和希望的人。
他是完美的父亲,完美的领导,完美的合作者——这种自卖自夸的伎俩简直就是一出完美但是拙劣的洗白计划:我们都几乎要相信这一切了,直到我们知道”那个女人“的故事。
就Travers来说,她并不是如电影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听到小道消息,她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很多的情人(包括男性和女性),还领养了孩子。
可是这些在电影里并没有出现,她变成了一个被“父亲”这个词困扰终身的老女人。
迪士尼忙着洗白自己的同时,也忙着将一个复杂多面的女性变成了可供改造的平面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欢快地接受:一切改造都是正当的。
可是是否一切改造都是正当的?
我们似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除非我们能听到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除非我们愿意了解“那个女人”的故事。
治愈系的心灵鸡汤绑架了Travers也绑架了观众,重新为《欢乐满人间》的正当性作了辩护。
可是这种辩护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毕竟那一年,Travers并没有被邀请参加电影的开幕式,而在余生她似乎对迪士尼并无多少好感。
时至今日,当我们说我喜欢《欢乐满人间》或者我喜欢Saving Mr. Banks的时候,我们说到底只不过将迪士尼说给我们的故事重述并且肯定了一遍。
而在这种重复和肯定之中,也许我们恰恰变成了迪士尼的同谋,一起背叛了“那个女人”。
可是只有她对整个故事有最单纯和最原初的想法。
2014年3月23日17:20:48
Mary Popinsit's not the children she came to saveit's their father.let go the memory dictated by the past,we install hope in again and againi give you my wordi shall stay until the wind changesi donnt want to see any animal caged in winds in the eastmist coming inlike something is brooingabout to begincant put my fingeron that what in storeb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
Wind's in the east, mist coming in,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about to begin.Can't put my finger on what lies in store,b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Emma Thompson的表演很出色,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回忆中父女感情的部分,那种痛苦中的甜蜜,实在太动人。
Helen的父亲,不是个负责任的一家之主,Helen爱他,但也怨恨他,片中对母亲的不幸做了突出的描绘,但Helen对父亲的怪责,其实并不是他养家不力,而是他没能信守自己的承诺:"I will never leave you. " (删节片段里父亲还承诺让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快乐)父亲的缺乏自我约束,使得他永远离开了Helen,这才是Helen最怨责父亲的地方。
所以Helen对父亲的最高感情就是爱和思念,但她潜意识当中认为那些童心、浪漫害死了父亲(片中多次给她的心灵训导书籍、佛像特写),害了他们一家, 所以她反其道而行之,把从姨妈那里学来的新教徒式的严谨克制发扬光大到了古板的地步。
当然,Helen潜意识中对父亲的责备,在现时的叙述里被必然非常高大全的迪斯尼所化解,所以最后她回忆起父亲说"never. I promise. I will never leave you."的时候,她微笑了,与回忆中父亲的微笑互相回应。
她父亲不是一个好的家庭支柱,但他确实是那么一个romantic, Celtic的人,有着强烈的诗人气质,他如果被世俗所捕获,他是会被压碎的。
他就应该像Helen回忆中最美的部分那样,骑着马在金色的麦田里驰骋,马儿奔跑着长出了翅膀,带着凯尔特的浪漫精灵飞上天空。
Colin Farrell表演得非常出色,非常富有感染力,不过我猜他并未因此得到任何奖项提名,因为评委们都会觉得那是他的本色演出。
他自己在采访中也这样说:If I didn’t have the abundance of shit that came by way of a film career as I explored my proclivities, I could have been easily on the streets. Easily. If I had a nine-to-five job and was doing things the way I was doing them in the past… honestly, there go I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梦想其实是一个对未来的向往,无论现在是多么的悲观,但是梦这件事情是和现在没有关系的,梦或许发生在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在未来梦或许就会变成现实。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圣经上的故事,就是耶和华神老托梦给别人,让别人做梦,然后做的梦要不然就是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要不然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或许梦想和做梦不是一件事,但是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无论身处何方,你只要乐观,你在哪里都可以做好梦。
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如果自己很悲观,那么你做的很可能是噩梦。
或许吧,梦想就是自己的未来托给自己的一个永恒的梦。
Winds in the east,mist coming in.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and about to begin.随着这段悲伤独白作为开篇,这个故事以双线平行穿插的形式贯穿头尾。
中肯来说剧本中规中矩,有冲突,有感动,有悲情,也有泪点。
作为Disney出品的片子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商业元素,然而却并不让人讨厌,并不像某GOOGLE电影有那么严重的商业痕迹。
这是一部几乎适合所有年龄层观看的影片,它关于家庭亲情,关于原谅,关于心灵的救赎以及追寻幸福。
赶上周日最早一场的我几乎在影院里泪流满面。
作为又一部建立在真实故事上的电影,导演在处理双线穿插的时候过于追求情境的冲突而稍显僵硬,Walt Disney最后的说词十分没有说服力甚至前半段让我频频出戏,不过这些简单的大道理是Disney电影的必走流程了。
以及母亲走入河中那段过于Drama显得有些刻意而老套。
但是!
以上这些缺点都无法阻止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都说围绕亲情的电影必然是最催泪的电影,然而能够通过一个孩子的成长去影响其终身是家庭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加上戏剧冲突,才是这部电影最精华的部分。
我在这里要大赞国内对片名的翻译,大梦想家。
想必译者是动了心思的,Mr.Travers影响了Allen一生的,便是那番:Don't you ever stop dreaming,you can be anyone you want to be.至于演员方面尤其要大赞Colin Farrell,我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时才惊觉道:什么!
这货竟然是Colin?!
明明他在我心里一直是个酱油挫男的形象这次突破如此不一般。
至于Tom Hanks&Emma Thompson两位老戏骨实在没什么好说,演技还是那么棒。
BTW,刚才在IMDb上看见很多影评在八Disney发展史,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来看看。
很喜欢《大梦想家》这部电影。
见识了早期文字作品搬上银幕的坎坷历程。
迪斯尼老板可以等待二十年,只为最终说服女作家同意改编她的童话故事。
这让我唏嘘不已,美国电影为何强大,看人家一个世纪前是如何做事的就明白了。
反观当今中国,于正们则要轻松许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同时又是一部讲亲情的故事,作家视笔下人物为家人,与她童年的经历已融为一体……【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Don't leave me.""Never."从影院出来正是小岛的黄昏,搬来东岸一个月后,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末。
电影最动人之处莫过于让观众透过银幕看见自己。
你依然记得曾有的第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后来它和被你写满毫无逻辑的小说的牛皮本一起呆在箱子最底层,再也没见光。
可是Achi说过,“第一个梦想是不该被遗忘的”,那么你设想过的最大幸福一定像影片最后一样——有无数人看着你的故事,他们与你相似却又迥然不同,你和他们一起落泪,为曾经有过的自己。
Achi只能手足无措地看着你流泪, 她真不会安慰人。
可是你知道她知道。
Achi知道你在怀念什么、心疼什么、惧怕什么。
你也有过一个Mr.Banks,他也给过他的"Helen"好多童话,他也是A man in the cage穷尽一生struggling,他也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并不停伤害自己最爱的人。
What matters the most, 你像Helen爱Mr.Banks一样爱他。
你从KI课上学到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既然如此,你是否也可以convince自己:只要你想到他,想到无数个没有尽头的夏天,他就又一次站在你眼前。
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你再也无法拯救你的Mr.Banks,但你会原谅自己。
Coz you r your only savior.夜深了,还会想起那个小女孩吗?
轻轻垒起一个家的梦想,柔弱却不脆弱。
她又开始歌唱,你轻声和着:Winds in the east,Mist coming in.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about to begin.Can't put my fingeron what lies in store, But I fear what's to happenall happened before.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
边看边在纸上记了很多关键词、台词,关于这部电影有太多的感受感悟亮点。
但是全片看完被打动落泪,却觉得之前记下的这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就不组织了,只琐碎的记录一下。
每次遇到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有较大幅度的美化我就会不可避免的降低好感,但是单纯影片本身真的拍得够好,且卡司都是我的大爱,表演够好,所以值得上五星。
Emma Thompson演的真好。
一出场就把一个刻薄的英国老太太演绎的那么生动准确。
可是倒也不让人讨厌,因为会被她那股认真执着劲感染。
然后随着剧情深入越来越了解她的童年过往,就越来越理解现在的她——包括那一系列的具体符号:梨(为了不忆起父亲的死,也为了不忆起自己曾经让父亲失望)、编造词(父亲曾在嬉闹中编造过一个词)、胡子(父亲说为了女儿的脸也一定要把胡子剃干净;而后来Walt Disney在伦敦忆起自己的父亲来则提到说父亲有那样的胡子所以才希望片中人物也有那样的胡子。
这两相辉映很赞,都是体现对父亲的爱)、红色(父亲的血——然而有一个特写显示,她的脚趾甲上涂的是红色的指甲油)、湖(母亲险些在湖中溺死)、两便士(父亲临终前给的买梨钱)、茶(姨妈到来时拿出的茶杯),都在现实和回忆的切换中找到了对应。
这整个叙事结构很赞,节奏也很流畅。
酒店房间里Pam清理毛绒玩具很可爱,尤其是最后把米奇扔去面壁。
而这反倒映衬着后来她抱着米奇入睡以及和米奇相对而坐说出一句Enough后签下授权合约的情节更加温馨。
Pam在酒店吧台前用茶,想和bartender聊几句以派遣寂寞,还没开口人已走远,尽显独自一人远在洛城的孤独悲凉感,同时体现的也是她成年后人生和生活的孤独——没有伴侣,独守空房,还一直被童年亲情的噩梦纠缠着。
好在还有愿意去了解她和她沟通的Ralph在。
不知道电影里小女孩的名字Jane跟他的女儿Jane是否有关系。
Walt登场时背后架子上一字排开的Oscar小金人真是闪瞎眼。
编剧三人组被Pam训斥时太好玩了。
这整个创作过程本身也很吸引人,不断的碰撞激发。
Jason Schwartzman是我的大爱,但是这次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一开始都没认出来——收拾干净了真好看,歌声也好听。
风筝。
这个意象是童年回忆中未曾出现的,但它也在回忆中有着对应的隐喻,那就是fix。
姨妈到来时说会fix everything,但没能做到,父亲离开了。
所以Pam会眼含泪水的冲编剧们喊为什么就不能把风筝给fix好,因为风筝或许就隐喻着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生命的快乐,如果风筝能修好或许就能愈合她内心的伤口。
我猜在她原著小说中风筝最后是没修好的,所以当编剧们决定将情节改变时,她会那么高兴,甚至略显突兀的手舞足蹈。
看到几篇影评中提到,现实中Pam在首映时因为动画企鹅非常愤怒,以致落泪,且并没有发生Walt前往伦敦和她推心置腹的那番交谈。
我不知道她落泪到底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感动,但至少我是在片子演到那里时被打动流泪了。
有一句我喜欢的影评或许很适合放在这里做个注脚:不论Traverse是否已对当年影片的事释怀,这部电影是给她的。
就像是不论伦敦的那番对话是否真实发生过,Tom Hanks在片中说的那番话也都有其现实意义。
他说,"You expect me to disappoint you, so you make sure I did. Life disappointed you.",忘掉痛苦的那几天吧,多想想那些快乐的日子,学会原谅,不是原谅其他,是原谅自己,"Life is a harsh sentence to lay down for yourself",原谅了才能重拾快乐,重拾生活。
Saving Mr.Banks,不仅仅是拯救当初这个险些流产的影片项目,也不仅仅是拯救自己内心中的父亲和伤痕,更是拯救Mrs.Traverse,以及我们每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的心。
电影中的首映最后,Pam笑了。
在那时她回忆起的是看到父亲吐血后的对话,"Don't leave me." "Never. I promise." 我想她之所以笑了,是因为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最后被修好并放飞的风筝,以及她参与这部电影创作慢慢释然慢慢解脱的整个过程,使得父亲得到了拯救,从而能够兑现诺言永远陪伴着她——在心中。
片尾的老照片和当年真实的录音带很赞,海报上两个人的影子极赞。
华特·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创始人。
特拉弗斯夫人是《欢乐满人间》的原创作者。
两人都是业界翘楚。
迪士尼希望将《欢乐满人间》制作成为电影搬上荧屏。
特拉弗斯夫人坚决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就是她的作品的人物都死她的家人,变成电影就会有金钱的味道,她讨厌金钱,但又离不开金钱。
从第一年到第二十年,迪士尼从来没有放弃这一努力。
直到特拉弗斯夫人即将破产之际,她不得不想办法挽救自己避免破产。
于是夫人来到美国,和迪士尼合作关于自己的作品改编电影的可能性。
一切进展都是那么艰难,特拉弗斯夫人是个固执的老太太,迪士尼和他的员工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让他满意。
这是因为老太太受自己家庭的影响,准确的说是她爸爸的影响。
特拉弗斯先生一事无成,可是却是一位棒极了的父亲。
他的女儿金蒂从小就被他培养出讲各种有趣的故事的能力。
金蒂就是后来的特拉弗斯夫人。
特拉弗斯先生的事业可谓非常不幸,几乎没有做成功过一件事。
特拉弗斯先生在城里的房子被卖掉,一家人只得来到乡下苦苦维持生计。
特拉弗斯先生三天两头换工作,无论什么工作似乎都不能做出色。
在做银行经理时,特拉弗斯先生搞砸了一切。
不过,他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从小金蒂就异常反感金钱,因为他爸爸不喜欢。
整部影片都贯穿了这段往事回忆,不过这也才有了《欢乐满人间》伟大作品。
就在特拉弗斯夫人回到家里之际,迪士尼一同跟来,他终于搞清楚了特拉弗斯夫人的心结所在。
两人都有类似童年的故事,终于达成共识。
迪士尼也成功将《欢乐满人间》搬上了荧屏。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固执老太太特拉弗斯夫人表演真是给力,我认为要比汉克斯表演得好。
尽管我更喜欢后者。
“影片的英文名为《Saving Mr.Banks》,这里面包含了几个意思。
有华特迪斯尼的出发点,也有崔佛斯固执的原因。
”至今我还没看过哪部由汤姆汉克斯参演的电影是无聊的。
首当其冲的原因应当是我看片少,这里就不再罗列我看过的汤姆汉克斯电影了。
比如受众面很广的喜剧片《幸福终点站》,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绿里奇迹》,北美年轻人普遍看不懂的《云图》,编入中国教科书的《荒岛余生》,改编自畅销书的《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影响力甚广的《阿甘正传》,让人想到《猫和老鼠》的《猫鼠游戏》,两部作品中的猫还都叫汤姆。
不同题材的还有《拯救大兵瑞恩》。
当然由于类型限制,2013年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菲利普斯船长》,个人认为少了些趣味但更加真实。
而1999年的《绿里奇迹》,则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
以上均是随脑举例,并未全部罗列。
至于这部《大梦想家》,没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讲的是关于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斯尼的故事。
然而随着影片的播放,六十年间两世剧情的不断穿插。
实话实说对于片中《欢乐满人间》一无所知的我,只一遍就将这部《大梦想家》看了个通透,我自己都有点儿引以为傲了,哪还有闲功夫琢磨到底谁才是影片题目中的“大梦想家”。
那么到底谁才是《大梦想家》这部电影的标题所指?
这个问题就有些复杂了。
由两位两届奥斯卡得主主演的《大梦想家》可称得上是相当精致。
汤姆汉克斯携艾玛汤普森合力贡献的“闷拳”式表演直击人心。
两人还对片中人物的口音做了很大研究,一位反复研究了崔佛斯的生前录音以便模仿她的口音。
一位也为模仿迪士尼的口音下了很大功夫。
相比两位主演在人物口音上的努力,饰演崔佛斯司机的保罗看上去并没有刻意的展示自己。
作为配角的他却也成为了影片中的一个亮点,虽然戏份不多,但足够出彩。
另一位相当出彩的配角则是另一个时间线上的老崔佛斯,个人觉得这次科林法瑞尔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
这个在银行工作却郁郁不得志的立体形象,为片中的《欢乐满人间》,也为整部影片埋下了一个大伏笔。
“东风渐渐袭来,带来阵阵薄雾”。
《欢乐满人间》中班克斯家有四个小孩,妈妈请了个保姆来照料小孩。
有一把鹦鹉头伞的玛丽波平斯随风而来,她神通广大,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欢乐满人间》是崔佛斯根据自己童年经历创作的童话。
在《大梦想家》中可以逐一发现班克斯与玛丽波平斯的原型,甚至可以发现女主角为自己取名崔佛斯的原因。
影片的英文名为《Saving Mr.Banks》,这里面包含了几个意思。
有华特迪斯尼的出发点,也有崔佛斯固执的原因。
影片的中文名叫《大梦想家》,这里面也影射了几个人。
最后,影片奉行了迪斯尼公司的一贯政策,没有任何吸烟的镜头。
通过两条主线分开描述,又汇聚在特拉弗斯身上,这戏很大一部分靠的是艾玛汤普森演活了这个倔强古怪的女作家。迪斯尼的戏,总是离不开温暖亲情牌。
没办法。。。剧情太弱。。纵使有汤姨的好演技。。。
真棒,这才是传记片的范本!《欢乐满人间》背后的故事,拨开原著作者不堪回首的尘封往事以及迪斯尼商业帝国背后的温情,一箭双雕!艾玛之前刁蛮的深闺怨妇和被撕开疮疤后的受伤小女人把握得十分精准,奥斯卡影后提名确实!
致敬迪士尼出品的经典歌舞片《欢乐满人间》上映50周年的电影 。童年故事与电影改编创作交叉呈现,电影前段剧本改编过程的种种困难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回忆中的父女情深令人印象深刻。影片最后没想到放的是当时保存的录音★★★☆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我更喜欢“拯救,大梦想家”这个名字。两个故事交叉中,爱与亲情得到诠释。“Mary Poppins是来拯救孩子们的吗?”不,它是爸爸的救赎。无论你现在怎样,永远不要停止你的梦想。突然想到在盖茨比从小对自己的期许。
温情电影。
每个人都有悲伤的过去,何不就让过去过去。影片的最后,当Miss Travers看着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痛哭流涕时,一如正在这部电影的我,眼泪为什么而流,自己心里最清楚。
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放手的过去和阴影,无法原谅与和解的梦魇。感谢有文学和电影,我们得以在这些文艺作品里无数次回味和改写,保存住写些温存的马上奔腾的瞬间,也可以用欢声笑语将结局放上天空。2013年最后一天,也是今年看电影哭得最离谱的一次。几乎每个角色的表演都深入人心。
所有英语民族的治愈电影
Emma Thompson是如此的让人讨厌 估计得得奥斯卡了
治愈。。
不知所云就开始给五星给汤姆汉克斯的人们,你们是有多装逼?
不要以为请到了影帝和影后就能把个烂剧本救活好吗
还是那句,一切性格问题的根源都是家庭和童年。回忆线的剧作水准差好远,肯定不是同一个编剧写的。
没意思……怪不得看的人少,谁会有兴趣了解一个刻薄孤僻的中年老妇的内心世界
看过玛丽波平斯原著小说,不觉得作者会是这部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原著充满了灵光一现的想象力和英式冷幽默,反而是迪斯尼的合家欢版本没什么新意。
每个人都是一段历史,Travers小姐并非冷漠无情,只不过回忆压在她身上太沉重。抽丝剥茧的人性片,有些冗长,一出Emma的独角戏
A man must shave for his lady to bring a smooth kiss.
没有拿奖永远遗憾
如此无趣。Pamela完全是把自己的恋父情结投射到小说里,并成长为一个刻薄固执的女人。Murry Puppins的故事是自私的,是迪士尼把它变成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