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是想要看1976年版本的《辣妈辣妹》,但苦于字幕实在找不到,只得看2003年的翻拍版。
这是个关于母女互换灵魂身体的故事,除了最早的1976年版本外,此后还翻拍了好几个版本,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故事。
由于没有观看原版,我无法进行对比影评。
因此,咱们这一回只谈论2003年版本的《辣妈辣妹》。
尽管是翻拍的电影,但目前《辣妈辣妹》在豆瓣上也有7.4分,超过5万人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评价《辣妈辣妹》,我觉得「仓促」二字颇为合适。
这个电影的片长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次情节其实还挺多的,剧情密度比较高。
尽管《辣妈辣妹》的故事相对完整,但是很多次情节并没有较好的融合成整体。
这并不是说《辣妈辣妹》的剧情不好,实际上这个故事还是颇有看头的。
《辣妈辣妹》是一个魔法故事,我对这类想象力较高的影片还是比较喜欢的。
电影刚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对中产阶级母女的矛盾冲突。
母亲是个保守旧派的心理医生,而女儿正值青春叛逆期,喜欢前卫的新潮文化。
母女二人彼此看不上对方的品味、习惯、观念,二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
在一次意外魔法中,母女灵魂身体互换,母亲身体里的是女儿的灵魂,女儿身体则由母亲灵魂控制。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定,互换身体之后,母女二人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成了电影的看点,并且也能引导观众的开放式思考。
「如果我是别人,会发生什么?
」——这可以说是一个大类的魔法故事类型,由此衍生了很多变体。
此前热播的《勇敢者游戏2》,就是一个变体「如果主角成了游戏角色,会发生什么」。
而《鞋匠人生》的主角穿上别人的鞋子后,就能变成别人的样子,这又是另一个变体,魔法载体是鞋子。
如果看到父子或情侣互换灵魂身体,也不必吃惊。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想象“如果自己是别人会发生什么”,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意识不互通,不能像网络一样互传人生经历、情绪、感情、思绪等。
每个人都是意识的孤岛,这让人不禁好奇别人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想象力由此激发。
关于这个话题,如果要展开的话未免篇幅太长,还是按下不表吧。
言归正传。
自母女二人互换灵魂身体之后,电影就逐步揭示彼此的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次情节随之衍生而出。
一方面,当母亲以女儿的身体去生活,她发现女儿的高中生活并不容易,儿时玩伴不断找女儿的麻烦,老师故意给不及格,儿子找茬不断。
同时,女儿和一个男孩还落入情网,乐队伙伴也要求女儿跟母亲表达参赛请求。
另一方面,当女儿以母亲的身体去生活,她也发现了不少辛苦之处,尤其是工作上。
但是,女儿变成母亲身体后,剧情整体以玩乐居多。
女儿将母亲身体进行了大改造,换了发型和服饰。
女儿还在母亲的采访节目中率性而为,以母亲身体与暗恋中的男孩相谈甚欢,最终女儿将母亲形象变成“辣妈”。
可以看到,在母女二人互换身体后,电影几乎将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讲了一遍。
站在女儿视角上,校园社交、乐队爱好群体、姐弟关系、家庭生活、恋爱情感,这几乎涵盖了一个学生的生活。
站在母亲视角,职业生涯、家庭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也都一一涉及。
想要讲述这些生活,必然会增生人物角色,不同人物角色与母女主角的互动就会增生次情节。
很多电影的不足都是次情节太少,内容不够充实,而《辣妈辣妹》则陷入另一个极端,次情节太多。
次情节数量一旦太多,想要处理好它们就会非常困难。
在《辣妈辣妹》中,次情节处理不当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辣妈辣妹》有不少信息并没有交代。
女儿与儿时玩伴为什么反目成仇?
暗恋的小男生怎么从喜欢母亲到喜欢女儿?
女儿和生父之间的关系如何?
母亲与继父之间的爱情是怎么发展的?
母亲为何对女儿不管不问,只顾关注儿子?
女儿变成母亲,母亲变成女儿,她们在这期间所做的事情将如何影响到两人各自的生活?
由于很多次情节都浅尝辄止,没有过多深入,导致电影有些次情节有头没尾,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
其次,《辣妈辣妹》的次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没有过多益处。
次情节的诞生,与电影主题、人物形象、剧情矛盾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如果要刻画人物形象,必然要谈及人物维(即矛盾的性格)。
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他需要有多条人物维,譬如既冷静又冲动、既温柔又无情等矛盾性格,不同的性格往往需要与不同的角色互动。
在不同的互动过程中,次情节就诞生了。
《辣妈辣妹》中的诸多次情节,往往是表现母女二人的生活,并借此制造喜剧效果。
然而,很难从这些次情节上看出母女二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们已经看到了母女二人的生活、性格的表面,但我们更期待表面背后两人的真实面貌。
母女二人都已经互换身体了,电影更应该让观众看到不同的风景和真相。
第三,《辣妈辣妹》的次情节让矛盾冲突有些散。
很多时候,为了增加矛盾力量,电影会增加次情节。
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由次情节来对比主情节,增加电影主题的丰富性或讽刺性。
而这也是次情节诞生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次情节始终是为了主剧情服务的。
倘若《辣妈辣妹》精简一下次情节,深入挖掘那几条与主线剧情有比较直接关系的次情节,那故事整体会更加优秀。
电影的主线围绕两个事件展开,女儿的演唱比赛和母亲的婚礼。
这时候,女儿与继父、女儿和母亲的关系会影响到婚礼,而母亲的决定、继父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演唱比赛。
针对主线剧情来设计矛盾冲突和次情节,故事就能比较凝聚。
说到底,母女互换身体的魔法,是为了让两人更好的理解彼此。
因此,情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尤其是继父这一角色,其作用其实比暗恋小男生更能影响这个家庭,也更能触动母女二人的情感情绪。
他在电影中少量的戏份让人感到可惜。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部分原因在于电影可能为了讨好受众而向女儿的生活倾斜,于是青春恋情就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电影看完之后,能看出母亲的经历让她更加包容理解女儿,而女儿的经历却不能反映出她对母亲的理解。
换言之,在这次灵魂身体互换的魔法之旅中,母亲完成了更大的改变,女儿的变化则稍显流于表面。
可以看到,《辣妈辣妹》对次情节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人物剧情等各方面。
如果细看每个场景,从场景的戏剧张力到喜剧效果,表现都很不错,剧情衔接也很紧凑,故事味很浓。
并且,互换身体灵魂的剧情往往是对演员的巨大考验,女儿演员要演出母亲的感觉,母亲演员要演出女儿的效果,这确实不容易,而《辣妈辣妹》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但是,放眼全片,稍显粗糙的次情节处理加上一个半小时的片长,给人的感觉就是“仓促”。
倘若片长再长些,处理再细腻些,相信会是一个更不错的电影。
欢迎关注同名头条号、公众号(伏龟影评)
文/李子衿如果你和你妈互换身体,你能想象的到你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相互不理解的母女,在妈妈苔丝新婚的前一天,与女儿安娜在餐厅争执时,被餐厅的老太太使用巫术互换了身体。
苔丝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单亲母亲,苔丝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女儿总是被关禁闭式,为什么总是考试不及格,她认为如果她是安娜,她可以处理的更好。
互换身体后,苔丝来到了学校替安娜上课,看到安娜以前的好友丝黛茜,她想要修复她们之间的友谊,却换来丝黛茜的调戏;即使如此,她依然不放弃,想要再次努力尝试,然而这次,却被丝黛茜诬陷考试作弊。
在学校生活难道真的这么不容易吗?
上课时,因为老师是曾被苔丝拒绝过的人,他以此报复安娜,所以即使安娜答的再好,每次都是不及格。
虽然安娜总是说在学校的不易,老师的故意刁难,但没有亲自体会,也许苔丝永远也不了解安娜的处境。
学校的生活当然不仅于此,对于考试,苔丝原以为自己能处理得好,但她早已忘记了这些知识;
最后在在杰克的帮助下,完成了考试,但是在完成之后,苔丝又看到了丝黛茜的试卷,她擦掉了答案并在上面写“I,m STUPID! 如果是安娜,完成考试似乎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苔丝是否真的会处理的比安娜好?
而且乐队演出,苔丝也是在安娜的帮助下才完成她的那部分吉他独奏。
可见当母亲变回女儿,也不一定能够做的如女儿一样好。
安娜再来说说安娜,她一直觉得,自从妈妈有了新老伴莱恩后,就再也不关心她的生活了。
而且为什么弟弟总是捣蛋,妈妈为什么总是偏袒弟弟。
虽然如此,其实她一直在努力想要做一个好孩子,妈妈认为不能坐摩托车,虽然面对心上人杰克的邀请,他依然拒绝。
在互换身体之后,她也开始慢慢的理解妈妈的生活,看表格时,发现妈妈原来近视已经如此严重;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每天面对各种病人,这样的工作安娜真的应付不了。
当然有些事情,从女儿的角度安娜也同样能处理的很好,本以为,在镜头面前谈论苔丝写的关于衰老那本书她完全应付不了,那本书她连看都没看过。
但从安娜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居然把这次访谈做得非常成功。
所以从女儿的视角,也许有些问题也同样能够处理的非常精彩。
我们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互换身体,有些事情也许永远也了解不了。
就像一直让安娜厌烦的弟弟,如果不是苔丝去参加了家长会,她也许永远也不了解弟弟最崇拜的人居然是姐姐安娜;如果没有互换身体,也许安娜很久之后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苔丝和继父莱恩对她这么好。
作为电影的两个主要人物,苔丝和安娜算是刻画两个很饱满的人物。
但对于这部电影的另外两个男性人物,莱恩和杰克,觉得还是描述的比较草率。
一天时间,不到几小时的时间,就让杰克这个中学生爱上苔丝这个人物,只为了突出杰克喜欢的是安娜的思想,觉得这里很是突兀。
为了让安娜喜欢上莱恩,就用了一段小小的对白,安娜就完全改变了对莱恩的印象?前面铺垫有点太少了。
最后为什么电影里扮演巫师的是一个讲着中国话的东方女性?
这个地方看起来似乎也有些变扭,也许在那个年代,亚洲人的巫术让西方人印象深刻吧。
虽然这是一部03年的老电影,但关于家庭,关于母子矛盾这类的社会新闻似乎从来都没有少过,所以无论何时看这部电影其实都不晚;甚至在你不理解你身边人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多学着换位思考,是否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呢?
《辣妈辣妹》讲述了单身母亲黛丝跟自己15岁的女儿安娜因一次意外互换身体,两人才慢慢学会相互理解的故事。
电影属于轻松搞笑类,互换灵魂导致的搞笑事情一箩筐,喜剧效果满满,适合放松休闲观看。
父母跟子女因为立场不同,意见不一致是常有的事,电影用互换灵魂的方式,强行让双方互相体验自己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样,母亲开始发现女儿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其实很优秀,女儿也懂得了母亲的不易,也从心里接受了母亲的再婚。
最后,安娜乐队表演那段真的超级燃!
超级帅!
戴丝是一个心理医生也是一个单亲母亲,独自抚养着一个女儿安娜和一个小儿子。
但是进入青春期的安娜和严谨的戴丝互怼。
这天他们两个再次争吵——为安娜乐队和黛丝再婚的事情母女俩都认为如果自己是对方,会处理得更好。
没想到吃了中餐厅老奶奶给的幸运饼干之后,母女俩竟然真的互换了身份……后面的故事会咋样呢
英文里有一个单词,叫“empathy”,一般译作移情。
我却喜欢将其译作同理心或共情,原因无他,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
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一个人的情感,对于两个人也是适用的。
与其他人的情感纠纷的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方不能理解另一方的情感需求,而另一方也无法做到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电影中,直接让一个有点古怪的中国老太太,来促成了完全的真正的感同身受——素有争执的母女二人交换了身体,在磕磕绊绊中,感受着亲人的人生,同时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你毁了我的人生!
”安娜总是对母亲苔丝这样喊叫着。
从她的角度看,母亲简直是不可理喻,无论是老气横秋的打扮还是无聊透顶的行为处事,最重要的是,对她的直接专横的指责。
然而从母亲的角度看,女儿安娜实在是让人头疼,一天之内进了两次禁闭室,在挂科边缘徘徊,和从前的好友反目成仇,她的女儿为什么就不能消停一点,用聪明又和谐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呢?
谢天谢地,一切的一切有一个好的解决方式——既然你不理解,你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苔丝经历了刻薄的前好友的折磨和陷害之后,也会擦掉别人的答题卡;安娜深刻体会到了继父对自己母亲的爱,还明白为什么弟弟一直和自己作对——原来是因为他觉得姐姐是世界上最酷的人,而且打打闹闹是那么的有趣。
扮演母亲的杰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实在是演技了得,举手投足把成熟女性和怀春少女都演绎的那么好。
Jake真的还挺迷人,一开始看没什么感觉,但是眼神真的蛮性感,看人的时候含情脉脉。
这一点我觉得有点像Nick Jonas。
而且晚上在母女二人家门口高声唱“hit me baby one more time”也太好笑了吧,还唱的那么难听。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的歌曲真的很好听,无论是他们在地下室练习的《Take Me Away》还是最后安娜在母亲婚礼上唱的《Ultimate》,都是很棒的单曲。
而且片中对于摇滚音乐的讨论,也会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这实在是一部可爱的电影,情节轻松,演员可爱。
就看电影是为了获得快乐来讲,这样的电影足够好,何况《辣妈辣妹》讨喜的同时又不是那么头脑简单。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因为Lil Dicky和Chris Brown的同名单曲《Freaky Friday》,MV很有意思,两个歌手互换人生。
拖了很久才来看这部电影,但是没有失望,很喜欢这部电影。
互换人生这种主题,拍的可爱轻松才是讨喜,何况那是在遥远的2003年,那时候我才两岁。
就我这个年龄层来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琳赛罗翰(Lindsay Lohan)了。
我一直看到的关于她的新闻,她的形象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感——曾经拥有一切,屡屡复出失败,生活不尽如人意。
我其实不讨厌她,甚至有点喜欢她,那个电影里阳光的她。
我看过《贱女孩》,那是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她真的很漂亮。
笑起来时,甜美的眼睛里仿佛投射了整个加利福利亚的阳光,嘴角上扬的角度也是恰到好处的美丽。
搜索了解过她之后,更是唏嘘无比。
原来她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送上了制片人的床,只是为了进入这个名利场。
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她交友不慎,还是因为她本就渴望着那种从星空堕落的快感。
感情方面,总是爱的一往情深,勇敢追求着无望的爱。
她的确堕落,她也在挣扎,想要如同剥皮抽筋一般的重生,但总是失败。
毕竟这是真实的人生,失败才是常态。
但是我还是希望她能振作起来,拥抱健康的全新的人生,我期待着。
电影在传递着美好,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提醒着我们某些事情的重要性。
我们都期待着共情,但是我们在试图对他人感同身受的时候却也都失败过。
这是常态,但是不要失望,毕竟如莫泊桑所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
这个少女老是能见到,不论是丑女贝蒂里那个漂亮任性坏脾气小仙女的贝蒂同学,还是那天偶然在凤凰电影瞥到的她演的一个为避免被开除而冒充怀孕的女编辑,典型的美国女孩,热情洋溢,活力四射,青春荡漾。
戏是老套的换位戏码,因为吃了中餐厅里中国妈妈的“幸运饼干”,母女二人就换了外形,or 换了头脑。
貌似这样类型的片子很多,开头肯定不习惯不适应互相埋怨,后来在尝试各自适应身份的同时终究因为换位效应理解了彼此的思想、苦衷,发现爱是拯救一切的一个大法宝,最后皆大欢喜。
可是哪有那样的事情,终究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现实里无法彼此互换身份,所以每天我们还是在抱怨,在委屈,在感叹他/她不理解我,在幻想如果他/她懂得……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他/她尊重我、认同我、喜爱我,就应该明白我、了解我、知道我。
多说无益,一切尽在不言中,沟通是徒劳的,解释是多余的,交流是矫情的。
于是误会、矛盾、纠结就永远地留下了,到最后也许都忘了是因何而起,却永远埋下了心结。
只愿有一天我们能明白彼此,云破日出。
很好看,一句话总评,真的很好看!
这种角色互换的电影我其实看得真的不多,所以出来一部就觉得很新奇,尤其我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性格更喜欢看种乱得一塌糊涂的电影,乱子出得越大越好。
林赛的戏份趣味性不打,扮演妈妈没什么好玩的,两点在于和妈妈互换了身份的女儿身上,真的是辣妈啊,看着她那个疯狂的样子就觉得很过瘾,一把年纪的人了,演戏要演成这样很辛苦啊,哈哈哈,很多动作都很好笑,其实妈妈的演员长得不怎么样,打扮起来也不够漂亮,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狗HIGH,我喜欢,安排男主角喜欢上妈妈的情节真的是很棒啊,一个帅小伙追着个满脸皱纹的女人,真的是很好笑,恶趣味。
结尾当然是大团圆结局,叛逆的女儿和古板的妈妈最后都对对方敞开了心扉,互相都理解了对方,一家和和美美的。
电影中居然还是中国台词呢,而且也算是戏中的关键所在吧,很好玩啊,中国话说得很好笑,我还特意放回去看了呢。
十多年前,关于灵魂互换的影片还不是很多,这是一个新颖而诙谐的亲情片。
青春叛逆期的女儿和与其水火不容的母亲在吃了神奇的中国幸运饼之后互换了角色,在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事件中,两人理解了对方的处境,明白了原本自己看来美好的表象之下掩盖的真实,进而互相体恤包容。
用流行的元素讲述代沟的问题,很有创意的一种表现形式。
母女俩互换角色后外形与行为形成的强烈反差给影片带来了极大的喜剧效果。
两人要赶在周六母亲再婚前变回原来的角色,又给影片增加了紧张感和戏剧性。
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位女演员出色的表演。
饰演母亲的杰米•李•柯蒂斯,好莱坞鼎盛的恐怖片女王,或许大家更熟悉的她的角色就是《真实的谎言》中施瓦辛格的妻子,当年那段艳舞的表演也是相当有实力。
在本片的一开始她饰演的是一个端庄而古板的母亲,互换身份以后,瞬间变成了十几岁的小女孩,丰富而自然的面部表情,像高中生一样有点夸张的动作,毫不扭捏,很有些小女生的可爱,与开篇时女儿正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特质一样。
还有遇上心怡小男生的怦然心动,实在是惟妙惟肖。
饰演女儿的林赛•罗韩不愧是天才童星出生,她的表演也相当自然,好不拖泥带水。
她很真实地表现了叛逆期女孩内心的躁动,想要与众不同,觉得没人理解自己,热爱摇滚,需要通过音乐来发泄。
与母亲互换以后,这年轻的外表下端庄而古板的个性,成熟而强势的气场,都很契合母亲的年龄和阅历。
两个女士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正常身份时的针锋相对,对调之后,换了张脸依然同开头一样,让人忍俊不禁,当然随着故事的推进,两人逐渐地互相理解。
两人的演绎生动有趣,让人忘记了她们是表演的与实际年龄相悖的角色,而自然而然地被她们在故事中的际遇而代入,令人拍案叫绝。
迪士尼出品的这部影片主旨很好,相信爱,放下偏见,换位思考,体恤对方,加强沟通,减少误解,共建家庭的和谐。
影片的口碑和票房都不俗,首映达到2200多万美元,北美票房排名第二。
杰米•李•柯蒂斯被提名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林赛•罗韩获得美国青少年观众票选大奖。
母女两人在中餐厅吵架,被神秘婆婆得知神秘婆婆施法,使母女两人换了身份,母亲支配着女儿的身体,女儿亦然母亲去上课,得知老师难为女儿的原因是老师是她曾经的追求者,母亲被女儿仇敌陷害,后借机划乱仇敌的答题卡女儿换造型买新衣,做心理医生的工作,参加电视直播母亲以女儿身体参加演出,获成功女儿以母亲身份参在婚礼上演说,获成功亲情因理解而伟大
有时候只是想随便找个片子,没有吸引力的,却有催眠作用的,然后默默的睡着的。
但偶尔就会遇到让我兴奋的好片子,结果就会看到后半夜。
比如上次看的极具黑色幽默的《金库大劫案》,比如昨晚的《辣妈辣妹》。
辣妈辣妹讲的是一个换位思考的故事。
换位思考是我一直觉得最有利于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我常常说情人之间,朋友之前都要常常沟通,让彼此知道彼此的心理历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彼此。
在换位思考的时候能够更准确。
其实不光家人朋友之间,职场里其实也很需要换位思考。
所谓在其位,谋其事。
每个人在职场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不会相同,如果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就会变成永远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冲突永远不能解决。
虽然我自己很能接受每个人以各种各样的性格与处事风格生活。
不过偶尔我也好希望能遇到好人,偶尔也能换到我的位子为我考虑一下。
不过人能控制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别的任何人,不是吗?
其实换位思考很简单,好好听对方在讲什么,你就会懂对方的想法。
人的生活和态度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其实也全是有迹可寻的。
真的不要非要装到对方的身体里才能明白他的处境,这其实也并不是很有趣的经历。
片子里有个讽刺的地方是女儿在妈妈的身体里要去帮妈妈工作,是做心理医生。
然后跟她说“倾听很重要”,可是她自己也没有好好在倾听女儿。
也许可能有句话的说对“关心则乱”因为是自己很重要的亲人,所以没有办法很客观的去看等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
其实我看完这个电影还想说,原来每个小孩都是好孩子,关键在你有没有去关心他了解他。
比如说黛丝开头还以为安娜暗恋的杰克因为是在悔过室认识的,杰克就是坏小孩。
结果了解后才发现杰克是去悔过室打工,而且杰克也是成熟的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小男孩。
有时候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大人觉得小孩子不好可能只是对他有了误会。
这也是沟通的重要性。
一部挺让我惊喜的电影,演员都挺好。
黛丝的男朋友莱恩很帅很成熟很稳重,安娜的男朋友杰克年轻朝气热情。
老外公满头白发,老是听不见别人讲话,还很喜欢和小外孙哈利吵架好可爱。
家里有老有少是最幸福的事情。
还有造成他们换位的中国老太太,超具喜感。
我在想,这种故事其实我们香港片里应该也早就很多,不过我们常常用鬼上身的形式来表现。
中国人对于老外来说真的是很神秘的吧,所以他们会选一个中国老太太来具有这样的能力。
另外音乐很好听,因为里面的安娜在玩地下乐团,里面两首歌都很好听。
每次在电影里看到这种乐团,总会想到林肯公园。
想起大学的时候有时候和蜜友去电影协会组织的看电影,然后他们会长很爱林肯,总会在电影开头放林肯的演唱会。
惊为天人!
我们那些无处可追的青春!
只是之前看过女男变错身,所以会料到会是这样的一个剧情.
幽默、温馨让人心情愉悦的喜剧电影。三星半。
说实话没想到这部剧在豆瓣会有这么高的分,影片只侧重于母亲理解女儿在学校的委屈和困难,女儿则用很任性的方式伤害了母亲的病人,搞砸了母亲的访谈节目,女儿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压力,比如对病人的责任,抚养儿女的责任,更年期……这部电影青少年会喜欢但作为担有社会责任的成年人恐怕不会太感兴趣。
看开头就知道结果。
就变了一天好像,时间也忒短了。
Lindsay is a pretty girl!I like her
love the turtles"happy togther"
灵魂互换的套路 两个母女相互理解
妈演女儿比较有爱 Lindsay的婴儿肥很可爱
爛片
剧情说实话,很老套。难道我穿越了-= =
当时来看,那是多么吸引人的一个片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记得查德的扮相让我当场惊呆了…
里面那段live我看了三遍
能为对方换位思考,生活中多么不容易~ 电影也只是通过一种所谓东方的神秘“巫术”来互换身体才能做到
幸亏到最后身体调了回来,不然老妈跟帅小子谈恋爱,怎么受得了啊~
说实在,林罗的演技还可以 不过,反正这类片子是看着玩的
昨晚还是没看完T T可恶啊不就是两点才播完么让我看完会死啊!
需搭配文学理论和母女关系的文章食用。叙事角度、人物关系、冲突塑造,可以看到主角是安娜而不是黛丝。虽然是二人转的作品。让我经不住多想的是心理医生都处理不好的家庭关系,到底是职业素养不够还是这确实是登天难题(不是)。【转】她的眼神,她的語音語調,在媽媽的外殼下,卻依舊能讓人看到那個活脫脫的叛逆小孩的樣子。
老美觉得中国人真就这么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