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的丈夫应该是不举,但还是强要面子维持夫唱妇随的场面,他这个作风延伸到工作上就是,要上新设备,裁员,结果工人罢工。
当时是战时,年轻人都上了战场,工人奇缺,所以他这种对峙是不合时宜的。
结果,就给男主有了可乘之机,事情败露以后,女主的丈夫还能说出,我原谅你的一切。
导演想说,战争也和丈夫要面子一样,无意义的拼的你死我活。
男主的问题,也是拼死维持一种信念,就是自己不能有小孩,理由是有了小孩不能给小孩幸福。
这貌似成了悖论,他不想要小孩,就不想去正正经经的结婚,但还有生理和爱情需求,只能做那些不符合道德的事情,生出来的小孩又得不到应有的名分,所以当然痛苦。
也就是说,他的痛苦是命运无意中制造的,父母早亡,到了他这一代,他却把这种无意的痛苦当作必然的命运,然后行动上却是诚实的,又预言般的制造痛苦。
身处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人,心理上是有障碍的,认知就会出行偏差,偏差的认知又持续造成痛苦。
我和他唯一的区别是,没有那种生死之间的炸药把人生炸出一条新路来。
导演给出的答案就是这个,必须有强力的外力去炸毁旧的路径(别人挖好的送死坑道),人生才能迎来真正的转机。
对于男主来说,女主的离开,女主的死都无法扭转他的信念一分一毫,也是固执的可以。
这是一部交织着现实与回忆的电影。
现实是残酷、激烈、命悬一线的战争,回忆则是甜蜜、温馨的爱情。
而现实与回忆转换的通道便是主人公维斯福德的特写或者中景。
战地严酷、真实,爱情发生地景物柔和美丽,内景富丽堂皇,主要人物服装精致考究,从此种种可见制作人员的非凡用心。
维斯福德与伊莎贝拉的爱情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含蓄、继而热烈,但因孩子的问题却忍受了长期的分离。
伊莎贝拉孤独逝世,维斯福德后悔异常,无脸面对亲生女儿。
最后,电影借一名挖道工法尔布瑞斯之口点明爱情的要旨:爱与被爱。
维斯福德豁然开朗,鼓足勇气逃出困境,回到家中。
片中的战争部分,士兵命运无常,血肉之躯弹指间便灰飞烟灭。
电影突出了法尔布瑞斯这个挖道工,他因战不能照顾妻子和儿子,最后也在战争中丢掉了性命。
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摧残惊人心魄,透露了影片的反战观点。
全片告诉我们,生命、爱情等美好的事物在战争、生活的面前不堪一击,所以应当学会珍惜。
坐船一段,男女主角眉来眼去有点看头。
战争超越了爱情,爱情在战争中流淌。
“人生没有别的,长官。
就是爱与被爱。
”这是一位士兵在弥留之际说给斯蒂芬的。
可能人在去世之前所说的话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值得去聆听的,对于斯蒂芬来说,没有父母的童年以及家人的陪伴加速了他的成长,同时也让他在家庭的感知上缺失了不少,也就造成了面对爱的人很难跨越爱情到爱情的结晶那一步。
少言寡语但是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他将这些都画下来,渐渐地,惟妙惟肖。
从树的形态可以看到曼妙的女子,从肌肉的罗列可以看到战争的创伤,从人物的特写可以看到激动地神情,经历过的一切都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道口子。
埃迪和波西是出色的演员,也是很有民族特征的美人儿。
埃迪的谨小慎微,敏感的文艺青年透过浅绿色的眼睛都说得出他来自绅士的国度;波西其实论长相有点阳刚,但是言谈举止很好地化解了,服装也为她增色不少,让这个浪漫情节的法国女孩可爱不少。
BBC出品的电视剧一向在美工方面使很大劲儿,所以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为了情节,第二遍为了截图。
每一张都可以作为壁纸用它个几天。
顺便做做爱情的美梦。
Dear Isabelle, I'm writing this because you are the only woman I have ever loved. And I fear that I may never see you again. I hope, one day to understand what has passed between us. But pray for me, Isabelle. Pray that I return and that we shall meet again. Stephen
BBC做成了两集剧,一集片长接近1个半钟头,看介绍时原本没抱太大希望,怕把重心又放在男女主人公的婚外恋故事上,就先下了上半篇来看,孰料竟全程无磕无绊、流畅感慨地看完了,并十分期待下半篇的重头戏,看预告会是索姆河战役和梅西讷战役么。
不能不说Wraysford和Isabelle的爱情还是主线,毕竟Wraysford是第一视角,而战前在亚眠与Azaire的家庭共居,尤其是与Isabelle彼此钟情那段交杂着新奇、刺激、满足与幸福感的生活经历对他而言至关重要,这段回忆将继续缠绵在他痛苦的堑壕生涯中,因此我们看见战前的旋律放在了一战镜头的不断闪回中:亚眠明亮的鲜艳的色调与法兰德斯褐色大地灰色天空交相映衬,一为人间一为炼狱。
随着上半篇终结时Isabelle已随Wraysford私奔,不久之后她将退离主线,遗弃Wraysford而去。
看来两集的篇幅,战后的那条线已经被舍弃了,无妨,反正这条线我也不感兴趣。
素来不待见婚外恋戏码,这里依然不待见,Wraysford对Isabelle的生情难免莫名其妙,他们初见的第一个场景,Wraysford就对Azaire的这个继妻目不转睛,去人家家里做客,如此失态且居心叵测,有悖英国绅士的操行,Azaire的缺陷和鄙陋不是他们俩一个背夫一个欺主的藉口,至于不害怕或内疚,更是三观不正界至失德的笑谈了。
此外镜头过多地盘桓于Wraysford的面孔和他游离迟缓的眼神,也是赘笔。
倘若这些镜头的时间省下来花在Weir和Firebrace身上,就是我的福音了。
说到正题,吸引我无磕无绊、流畅感慨地看完的,自然是过程中时不时迸现的诸多触发点--echoes of a lost generation,正如wiki上的介绍,throughout the novel there are echoes of several war poets such as Siegfried Sassoon and Wilfred Owen。
片头出现的第一个地名,1916年的Béthune,1915年11月底萨松抵达法国时他所在的RWF1营和格雷夫斯所在的3营就驻扎在这里。
Wraysford中尉被告知Weir上尉把他手下的几个人调去了矿井下的地道,颇有些气急败坏。
他之所以气急败坏,原因大概有几点:1、Weir上尉无权调遣他的兵,Weir是矿工兵指挥官,是个工程师,专门负责在地道中监听德军动静并在德军堑壕底下布雷,其职务类同梅西讷战役中的主角Oliver Woodward上尉(爆破60高地的澳洲矿工兵指挥官,三次MC获得者,有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Beneath Hill 60),而Wraysford的部队是步兵;2、作为步兵的Wraysford看不起矿工兵,不屑与其为伍,把自己的兵拿去干矿工兵的活,更令他觉得蒙受耻辱、十分不情愿。
他向上级申诉时说的话,他抓住值夜的Firebrace打瞌睡时的申斥,他反抗上级派他下矿井时的争辩,都重复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以澳洲为例,一战中约有4500人组成澳洲矿工兵团,入选依据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水准,平均年龄40岁,是澳洲步兵(18岁)的两倍,由于年龄层次的偏高和早年矿井生活造成的普遍健康不良,他们中幸存者很少能活到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他们淡出公众记忆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地道兵战术为官方不待见,在战时也为其他兵种特别是跟他们近距离接触的堑壕步兵们不待见,因为德国也有地道兵,将心比心,德国人怕自己的堑壕底下被人布雷,英国人自然也怕同种情况发生,谁也不想弟兄们在地面上拼死拼活的同时,还得提防自家脚底下。
就算不怕死,至少这种战术也不是人们乐意采用并欣然褒赞的:它显得不够gentleman,不够honour。
地道兵的绰号sewer-rat实际上是蔑称。
另外我没看过原著,不晓Weir是哪里人,年龄几何,但从他自己袒露没有性经验,以致下文有Wraysford带他去开荤的情节而言,应该年龄不太大,他这种commander of the miners的资历不知道哪来的。
Woodward上尉在梅西讷战役时32岁了。
开场没多久那个去检查靶子的小兵被炸死的场面太血腥太残酷了。
我最喜欢的角色无疑是Weir和Firebrace,可惜这两位都注定无法幸存。
Weir将被狙击手枪杀,Firebrace将实践他的矿工兵宿命。
上篇中最感动的是尾声处,Firebrace在堑壕后方找到赤裸上身被弃置在尸体队列里的Wraysford,听到他的呓语发现他未死时,用双臂搂住战友那种无声的欣喜。
Wraysford因为这次死里逃生的经验被视作幸运儿,这是小说家言,可现实的一战中却也有这种死而复活的真实故事,发生在诗人格雷夫斯身上(1916年7月20日索姆河战役中进攻High Wood时他被弹片击伤八处,其中一枚弹片从肩部切入肺叶,他的上校指挥官将他计入了伤亡名单,并往国内发了讣告,但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Matthew Goode打的酱油是Wraysford的上级军官Captain Gray。
其他就看完后再说了。
---下集看了大约三分之一,该剧透的也被剧透光了,如果说上集里的情爱戏看得令人生烦,那下集里的战场戏就看得令人悲伤,导致我迟迟不愿意完成它。
Firebrace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是下层士兵的代表,在地底下干着最危险的活,但他的心态很积极,他有妻子和患了白喉的儿子,他想活下来,为他的家庭,但他的孩子没能活下来,他自己最终没能活下来。
还有Weir,这个苦命的家伙,Stephen爱着他,把他当作救赎,是他提醒Stephen意识到自己还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他像一面镜子观照出了Stephen对战争的一切消极反射,同时又是他可以倚靠和获得鼓舞的安慰。
他的勇敢、他的坚强、他的纯洁的天性中保留着的那部分Stephen自认已丧失掉的好品质、他最终以死亡完成的对恐惧的超脱,他对Stephen的孤独感的弥补。
堑壕生活中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多么重要,失去这样的朋友又该多么悲惨。
原著中的Weir被狙击手打死后,Stephen并不是立刻知道,而是第二天才由信使送来这个消息,那时他并不呆在前线堑壕,而在靠后的reserve line,作者花了相当长的篇幅来写Stephen的反应,他一动不动在行军床上躺了一天一夜,什么也不吃,不说话。
这痛苦直到终章时依然在他灵魂里徘徊。
记得在看The Great War and the Shaping of the 20th Century时,John Keegon谈到欧文,他说在欧文身上有一个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他和大战中的那些孩子全然一样,they are innocent。
正因如此,他们所经历过的难以想象的痛苦,才令我们这些后来人思之悲悯。
Weir是Royal Engineers的。
AA叔演的某上校总共出现在两场戏中,指挥部和战前动员,可以明显看到袖章bug了:少了一颗星…………服装组昏头了么??
全剧里最大的阵仗(场面一般),发生在一战中的英军噩梦--血腥的索姆河战役首日。
德军前线要塞霍索恩山脊堡垒地底下由英军皇家工兵坑道兵连挖掘的坑道在1916年7月1日上午7:20爆炸,比地面步兵发动进攻的时间提前了10分钟,比原定爆破时间提早了8分钟。
其结果是德军不但坚守住了爆破坑的东部边缘,而提前的爆炸又使附近地区的德军预知了即将到来的进攻。
当英军地面部队于7:30正式发动攻势时,德军的机枪正在扫射无人区,火炮也对着英军堑壕狂轰滥炸。
对霍索恩山脊堡垒和整个第八军团前沿阵地的进攻归于失败。
截止8:30,唯一的战果是第29师的一个连短暂占据了爆破坑的西边,但到当日结束时这点战果也失去了。
小说里Weir应该是死在梅西讷战役前夕(Stephen自己没有参战,因此他很怨恨,并嫉妒那些可以在战场上冲杀的战友,因为那样他就能为Weir报仇了),剧里却被改成了索姆河战役two years later后的1918年,梅西讷直接pass了。
还有个小问题就是,在大规模攻势里作为皇家工兵上尉的Weir也要像步兵一样爬出堑壕冲锋陷阵么?
至少在Beneath Hill 60里我从未看见过类似场景。
看着豆友们洋洋洒洒的写出论文似的评论来,咱真是自行惭愧!
每个人都对角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每次看到自己有感觉的片子,总想也写很多感慨,想把片中的每个细节都清楚的表达出来,可是一旦坐在电脑前却又难以把自己的体会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不知道自己想什么,就像《鸟鸣》这片子,男主角真是一个好人,经历了四年的一战,完全是靠着对爱人的美好记忆而坚强的活了下来,他的外表好像喜怒不形于色,眼神里透着忧伤,善良,坚强!
不得不佩服导演选择角色真是很到位,对镜头的把握很恰当,现在的战争场面太真实了,到处是残肢断臂,流出来的内脏,灰头土脸的在死人堆里爬来爬去,可是一直到最后导演都没有提战争的残酷,但很恰当的表达了此意,每个士兵都想回家,无论是敌人还是己方,战争中回忆的就是家庭的温暖,让人有活下去的信念!
谁想无休止的战斗啊!
有战争就有牺牲!
其他的豆友们都写的很好了!
如题,能把公然出轨和偷人,时时刻刻宣泄情欲的事情拍得如此唯美文艺的,也就此片和英国病人了吧👍 如题,能把公然出轨和偷人,时时刻刻宣泄情欲的事情拍得如此唯美文艺的,也就此片和英国病人了吧👍如题,能把公然出轨和偷人,时时刻刻宣泄情欲的事情拍得如此唯美文艺的,也就此片和英国病人了吧👍当然,男主角的演技炸裂,眼睛会说话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厚重压抑而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更喜欢Firebrace,温厚,朴实,当他得知儿子死了后,那时的表情真的让人心痛。
一开始是冲着小雀斑来的,完全不知道剧情内容的情况下开始看的,结果意外发现激情戏,并且男主颜值和演技一直在线,给小雀斑加鸡腿,听说女主是哈利波特里的芙蓉,我反正是不记得这个人物了,不过私心想,女主还是蛮适合这个人妻模样的。
看的时候有好多想说的,现在都不知道说什么了,看看截图吧!
对比《南方与北方》工厂主意外和《南方与北方》对比了这个场景,同样是工厂主,《鸟鸣》里的男性目测都是西装笔挺,室内场景也更加奢华一点,室外就更不用说了,一片阳光明媚,家居环境好得像乡下庄园一样;《南方与北方》里的绅士们则大部分燕尾服、呢大衣,哦,也有可能一个在夏天,一个在冬天哦,环境嘛,则整体风格偏暗,空中棉絮纷飞,形成了工业发展时期特有的浪漫景象!
我反正都喜欢!
穿衣男主就是被女主的背影所吸引,而引发了内心的真挚感情一发不可收拾。
不得不说,女主的衣服都蛮好看的,就是种类少了点,图中这套衣服一直是我追求的穿搭,中长款外套,最主要要系腰带,显腰身,下面搭配长裙或者及膝短裙,太完美了!
帽子,那个时代出门都得带帽子,这是一种礼仪,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丢失了。
对比沉静如海
对比沉静如海这个场景是真的美,小雀斑推开门的一刹那,仿佛把我带到了《沉静如海》里的那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圣诞夜,军官推开门和孤身一人坐在壁炉前烤火的少女说话,内心渴望伸手触摸她的肌肤,但最终经过一番内心挣扎终于只是指尖轻轻划过沙发,然后匆匆告别,如果两位当初都能勇敢一点,那么最后一别也就没有那么令人心碎了,“永别了”,天知道我看那部片子哭了几遍。
《鸟鸣》这里简直是弥补了这个未能牵手的遗憾,让观者内心的石头落地,是啊,爱要大声说出来,抓着你的手才我就不会放弃了,但其实这一幕也是个乌龙,弹琴者另有其人!
战争
战争除了美好的爱情,还有残酷的战争。
真的要表扬小雀斑啊,两次死里逃生,一次浑身是血差点被放弃,一次灰头土脸差点被活埋,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遭遇,相同的只有恐惧,演员都能轻松表达出来,佩服,好在最后战争结束,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拥而泣,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如果这场战争能早点结束,那些死去的战士是不是就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了?
小雀斑也算是在战争中完成了自我救赎,原本觉得自己都没法照顾,也不想为人父母,祸害孩子,与其说是没有担当,还不如是有先见之明,这一点我很赞同。
但死去的战士让他明白了家人的重要,亲情的温暖,更何况女主给他留下了这么美丽的女儿,乖巧惹人怜!
马修亲爱的马修,永远甘愿当绿叶衬托主角,蓄起胡子来也是妥妥的帅炸天,穿上军装,把我迷得七荤八素的。
剧中最后好像没有交代他怎么样了哎,还是我忘记了……
回家Home sweet home!
所有的战斗最后都是为了家,回来了,虽然女主不在了,但最起码我找到了归属。
私心想,慢慢地,姐姐也许能和小雀斑发展起来,毕竟日久生情,大家都还年轻!
——论BBC剧高贵冷艳的特点及我为啥给《鸟鸣》打了五颗星BBC拍这种文艺爱情剧(说实话两集三小时的玩意儿,应该可以归到“电视电影”那一类吧)是灰常得心应手的,像前年的《队列之末》(有二缺哟,和《鸟鸣》一样都是出轨的爱情故事,不过还是《鸟鸣》更耐看一些)还有更早一些的《劝导》,甚至可以追溯到《傲慢与偏见》和《南方与北方》之类的经典神作,俯拾即是。
但不是每一部都像《鸟鸣》一样又温暖又高冷又神经质。
第一点,首先聊聊格调啥的,十分浪漫和文艺就不说了,BBC能把根草都拍得很有味道。
你看看男主和女主出去玩儿那段,真特么是要多优雅有多优雅,野战也绝不降档次,华丽丽。
你再看看男主最后从地道里钻出来那段,阳光的角度打得刚刚好,空虚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在温暖之下,隐隐藏着那个时代的悲哀,女主的难言之隐以及男主对敌人的拥抱,令人唏嘘感慨之余不禁泪满春衫袖。
这一点大多是通过各种微妙的小细节流露出来的,下文还会提到一些。
第二点,来谈剧情(嗯呃……),这个方面,弱是弱,可是人家如此高大上的一部文艺爱情剧,还强求什么激昂澎湃扭曲回旋一波三折的剧情呢。
不过你好好想想,女主挂的时候没想到吧,男主最后活下来了没想到吧,法尔布瑞斯死在自己挖的地道里,都没想到吧。
都这样了,你不能说它是神剧情,起码也是好剧情。
第三点,演员和角色这方面,它已经尽量做到最好了。
那海报,没人会否认美得惊世骇俗,你也可以说那是角度问题,拍出来的时候男主和女主真不怎么美型。
但是!
但是!
你真的没有看见他们扑闪扑闪会说话的眼睛么(啥),人家的一颦一笑都牵着剧情,一点儿都不做作不虚伪。
特别是男主和女主在船上和女主家里对视那几段,艾玛那眼神对的,绝壁的“无声胜有声”。
观众听不到一句台词,耳中却轰鸣着眼神擦出的巨响。
谁说有爱非得大声说出来。
还有说起角色,千万别以为男主最后活了下来就是因为主角光环,毕竟他也承担着失去最爱的伊莎贝拉和最亲密的战友们的苦楚(这样反而比死亡更痛苦,比如《白教堂血案》里面提到的某个杀手,只杀害自私者身边的人,却不伤及他们自身,好让他们来承担失去的痛苦,因此杀手最喜欢听的就是他们发现死者后的尖叫声,哎呀扯远了),然而也正因如此,他在犹豫过后平静地选择了负起一位父亲的责任。
得之失之,不正是最平凡却最美丽的人生么。
第四点,最后来说下配乐和布景。
配乐,不谈别的,男主被困在地道下面的时候,那音效是真心赞,随着人物的对话夹杂枪声,给人的感觉就是各种不怕死,啊不,是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淡定从容。
还有结尾那段音乐,也可以说是片尾曲吧,悠长的旋律伴着鸟鸣,好听得要命,再次狠狠地给这部剧提升了逼格!
至于布景呢,大部分镜头在战场(其实是地道)和绿草如茵的户外,真正对于布景师的要求其实不高,但是只要有室内的场景,BBC独有的精致、认真、严谨就又出来了。
最好的例子大概就是男主收拾一个小队长的遗物那段,还记得吗,那个小队长就是被男主逼着当皮条客结果被人家赶出来那位,所以他的遗物就很清晰地揭示了他其实就是个同性恋(这时候男主和法尔布瑞斯的反应是很值得玩味的,他们并不感到惊异,因为他们以及其他士兵的心里,都装有最爱的人,却遥不可及)。
其实这个小小的细节和其他的细节(比如法尔布瑞斯常常提起自己的儿子)一样,道尽了那个年代的士兵对于爱情、家庭与责任,都藏着怎样难言的心酸。
有此佳剧,夫复何求!
要不要这么虐人,虐人不要紧,第一季就不要玩假死啦,能不能吓死一批人,瞬间爱上Eddie Redmayne,忧郁文艺范儿不是人人都hold的住,雀斑神马的一点也不难看........
我似乎看见了狼家的长子罗伯史塔克啊,MG的那个胡子+发型太新奇了
描写战争的场景很到位,不是靠钱挣起来的大场面,只是讲普通人的一角就可以打动人。eddie演得很好,虽然有时觉得太像模特,但关于喜悦与痛苦都很好的表达了,看到他哭觉得真是虐啊。女主角五官单看有点奇怪但合起来还挺漂亮的,就是eddie脸太少年了在一起总觉得不太配。关于偷情我还是反感的
节奏慢的我都想帮导演剪了!
婚外情的部分处理得很糟糕,显得这段爱情戏并不讨喜而且可有可无。后面的部分也非常平淡,但绝望与痛苦本来就该是安静的,死亡终究不过雪泥鸿爪。bgm好评。 @2017-01-19 15:28:59
This isn’t a war.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far men can be degraded.
导演是不是爱上Eddie啦,每次对着他的眼睛就好长一镜头。上半集拖沓太散,下半集匆忙繁琐,总之编剧在情节分配上重大失误。一群眼神帝们,附加缠绵的音乐,整一出《珍珠港》版《英国病人》,外加腐味佐料~
节奏也太拖沓了
船上对脚的那段戏真的是美极了
只为了那一眼, 付出一生的代价。
冲着《圣殿春秋》的杰克和《哈》中的芙蓉去的,但对于这种将爱情放置在战争中,又是婚外情的片子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觉,随便看看吧
还可以吧……画面服装都相当精致。
“this is not a war,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far men can be degraded。”(雀斑青年和兔牙少妇的愛情。)
"How do we look?" "Happy." 那是最好的时候 信念坚定 爱情灼热 不要以后 不要沉默 不要争执 不要生老病死
1.第一集,想妹子的士兵死了。第二集,想基友的士兵也死了。2.雀斑你这个男小三你会有报应的(喂),战争结束后果然有男人来带走你。3.芙蓉妹子面部神经总是很紧张,除了H特别美,其他时候让人压力真大。4Firebrace你不要死,你的吐槽最有爱了QAQ
戏本身三颗星,为了ER满脸雀斑还可爱到迷死人,必须加一星!!!战争戏比爱情戏好。看得出编剧想把文字的氛围和创痛力图表现出来的用心,迷你剧能做到的也算不错。Matthew Goode能演还帅得一看就是男模出身啊,掀桌。Eddie同学努力了。拍肩。
实在看不进去,“爱情”不是借口,寄人篱下还勾搭有夫之妇,实在是无耻,拍的再唯美也掩饰不了卑鄙的真相!
战争戏还成, 爱情戏写的太差, 小雀斑演得很赞.
距离一部好迷你剧还有距离啊。
故事不错,就是太拖拉,男女演员边发呆边表演了。得剪辑掉一个小时才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