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Che: Part One,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切·格瓦拉传(上),切:28岁的革命(台),捷古华拉,切:阿根廷人,Che - 1ère partie - L'Argentin,Che - Argentineren,Che - El argentino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德米安·比齐尔,桑地亚哥·卡布瑞拉,维拉迪米尔·克鲁兹,朱莉娅·奥蒙德,埃尔薇拉·明戈斯,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罗德里戈·桑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8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热门推荐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剧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0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剧情介绍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上台,他所率领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国外则推行亲美政策。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于1955年和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在墨西哥城相会,随后加入卡斯特罗组织的“七二六运动”。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一生,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盲人电影院天坑鹰猎神探默多克第七季爱情赏味期神勇投弹手坠落大侦探波洛第九季切尔诺贝利:深渊她将会甜心巧克力如果声音不记得恶到必除警察世家第六季诊疗中第二季星梦手记一秒钟我来自北京之玛尼堆的秋天布鲁克林最愤怒的人运气没信号我的野蛮男友劫车大盗暴躁家族霍乱时期的爱情索莱那些人们梦回追凶青春的答案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蝴蝶绮~年轻的信长~深呼吸的必要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长篇影评

 1 ) 《硬汉》

切·格瓦拉几乎是每一个热爱自由和摇滚乐的人的心中偶像和图腾,但是真的知道他一生的事迹的人就很少了。

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叼雪茄和大胡子,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说实话有点沉闷,除非你对格瓦拉有很浓厚的兴趣,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沉闷的调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不断交替也无法彻底叫醒观众的神经。

在古巴的城市战斗中,格瓦拉的身影让人觉得是力量和硬朗的象征。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显得很沉稳,另外这个扮演格瓦拉的演员真的长得很像布拉德·皮特……有时看侧脸会以为就是皮特在演。

end

 2 ) 一个属于理想主义者史诗

或许,在离开墨西哥之前,切和卡斯特罗兄弟没有想过,古巴的革命给加勒比海地区,或者整个南美,或是整个世界所带来的是什么。

从推翻原有的独裁统治,一个外国人,一个和古巴毫不相关的人,操着一口阿根廷口音西班牙语的阿根廷人,出现在了古巴革命的最前线。

在这个理想主义缺失的年代,这个永远都在战斗的理想主义者,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红色革命家"会像切一样,即使身居要职,最后也要脱掉本不属于自己的安逸与平稳,穿上脱下多年的戎装,拿起长枪,回到属于自己的战场。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格瓦拉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也许,从他骑着摩托车,横穿美洲大陆的时候,从他看见拉丁美洲地区底层人民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那个深埋在这个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开始慢慢的生根,慢慢的发芽。

虽然,许许多多的人,对于格瓦拉的理解,理解成除了T恤上的头像之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者。

但无论是恐怖主义也好,无政府主义也罢,但你就是无法完全诠释这个神奇的共同体切格瓦拉。

或许他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承载着拉丁美洲,作为世界上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花园,所付出的血与泪。

也见证着资本主义给这片曾经富庶灿烂文明所带来的满面疮痍。

如果,没有所谓恐怖分子”切格瓦拉“的出现,拉丁美洲人民,能换来今天的幸福。

今天,一个叫做本拉登的沙特阿拉伯人,做着看似和切格瓦拉同样的事情,是通过穆斯林人民对基督教的圣战,换来中东的安宁和巴勒斯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无论,他们做的对于错,好与坏,方法得当不得当,至少,他们在至少看起来已经成为定局的情况下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改写,那已经写好了的历史。

虽然,切格瓦拉的个人命运和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样,成为悲剧。

但正是因为他的牺牲,让解放,让红色,成为了一种不朽。

看看今天的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看看今天的拉丁美洲。

也许是,特定的冷战,造就了他,或许是其特有的性格造就了他,但或许,从来都没有像他这样,无限的接近于一个圣人,一个完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愿其所信奉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一样的不朽,也为那个特有的年代而欢呼雀跃以至于流泪。

切格瓦拉-一个只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史诗

 3 ) 瞧,这些人

2003年的夏天,我四处搜求,终于买到了一只印着那只著名头像的帆布背包。

有一次背着它坐公车时,听到旁边有个少年问身边的女生:“知道他是谁吗?

”女生答曰不知。

他便解释:“他叫格瓦拉,唱摇滚的,可出名了。

”这结论情有可原。

我还在卖这个包的店里买了一件科本的T恤。

那里还有列侬、滚石等一众图案,只是没有迪伦。

一度成了我的老大遗憾。

那几年切突然加入了摇滚明星的行列,和张广天、黄纪苏的《切·格瓦拉》多少有点关系。

此剧“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大事件之一”。

之后,就听说这两位主创都上山投奔某乡去了。

这部伟大的“史诗剧”也许便是投名状。

现在我已经明白,消费是最无力的表白,占有一个符号和物件说到底是钱的事,与理想主义什么的风马牛不相及。

喊口号相比之下更牛一点,前提是得有人听。

当把电影拍到上下两集的时候,想让人听就有点困难了。

《阿根廷》采用的是索德伯格比较擅长的“多线交叉”法,把1964年格瓦拉前往联合国发言的美国之旅和1955~1959年的古巴革命交替穿插起来。

前者采用黑白影像,后者用彩色影像,都采用大量手提摄影,带有浓重的仿纪录片色彩。

二者的交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效果。

黑白部分中格瓦拉接受采访时的陈述,变成了彩色部分中战斗场景的画外音,似乎成为他对过去战争岁月的一种解读;而彩色部分中的游击生活,对黑白部分中格瓦拉在联大的讲话,尤其是他对拉美国家代表的反驳,也形成了一种背景的投射——革命果实是用他亲历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他有权用任何方式去捍卫它。

他在采访中恍若独白的那些回答:关于革命、信仰、人性等等,与画面中他在游击队员中间的表现并行,巧妙地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这种“格瓦拉谈格瓦拉”的效果。

这也是为何我更喜欢《阿根廷》的原因。

单从影像文本上看,索德伯格已经达到了目的,制造出了其实并不乏疑点的真实感。

但这种真实又不是那种“纪录片”式的真实。

实际的《阿根廷》看起来更像一场梦幻:黑白部分中屡屡出现对格瓦拉面部的特写,各种角度的强烈光线对比画面,而彩色部分中很少有他的近景镜头,表情也大多被军帽的阴影所遮盖,只有当他戴上那顶著名的贝雷帽之后,才更多地露出了面孔。

炎热的丛林、翠绿的玉米地不断忽然切换到纽约的黑白都市。

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正像革命的胜利一般不可思议。

然而切就游走在它们当中。

我们看不透他,正如他也看不透它们。

想找到他的哪一句话是真实的,哪一句是泛泛的敷衍,并不比从那场已经被“日常化”的革命中找到决定胜利的一次交火更容易。

观众就是在这些幻觉中看到了神话的“常人版”:一个携带着沉重的哮喘穿行于丛林的病人,一个总惦记着教新兵们读书写字的“战地知识分子”,一个像小学老师一样解决战士告状的“教导员”,一个坚决处决祸害百姓的逃兵的“铁面法官”。

甚至是一个无异议无条件接受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有人事调动的“忠诚战士”。

这仍然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英雄套路。

只是在索德伯格的加工之下,狗血被影像的叙述稀释掉了。

而摄影机也根本不让人看清他的表情。

它只要观众知道,切就是这么一个人,这些对他都是非常自然的表现。

就完了。

那些模糊、沉思、捉摸不定,只在黑白世界里闪现而过。

那时,他已经不在革命当中。

革命缔造了神话,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在影片的结尾,补全了开头两位未来领袖在阳台上的对话。

之前卡斯特罗问:“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有点疯狂是好事。

”而两个多钟头后,观众才看到之后切告诉他,自己要在古巴革命胜利后继续“解放全南美”。

卡斯特罗的回答是:“你也疯了。

”等到《游击队》的开场,已经是1965年。

正好砍掉了切“建设和平年代”的那段历史。

很明显的避重就轻。

但此间古巴高层的某些“内幕”,恐怕只在唯一的知情人卡斯特罗那颗83岁的大脑里存着,外人是搞不到手了。

牛人如CIA,也只能根据M主义政党的某些习性来玩推理,以为切和托洛茨基一样,已经被自家的老大清洗,告别信什么的,全是伪造品。

幸而后来切及时地现身在刚果,给美帝国主义的谣言以致命的反击。

那时,他已经告别了地球人的常识。

从形式上说,《游击队》是部“正常”的电影。

中规中矩,按时间顺序讲完了切在玻利维亚的三百多天。

从化装入境、组织队伍,到转战密林,最终覆灭。

当情节变得残酷时,往往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真实。

因为“胜利叙事”的套路正在被一次次的失败证明并非定理——同样的宣传美好未来,为村民施医送药,不动百姓一针一线,却无法打消那些木讷的面孔上疑虑和恐惧的神色,更无法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前来投奔。

相反,他们报之以说谎和出卖,直至围观了英雄被处决。

切还是那个切。

他拖着沉重的哮喘,读着书,解决战士之间的纷争,坚强而公正。

但在完全相反的境况面前,他的力量显得越来越疲弱。

其实并不是他在变弱,而是现实在变强。

这时观众才能感受到,所谓的传奇之光环,不过是被胜利的结局涂抹上的虚饰。

同样的举止,在收不到积极效果的情况下,就不再那么高大了。

反而有些“形式主义”。

因此,请不要相信什么过程比结果重要。

对每一个追随切的人来说,与民众一起欢庆胜利、开着吉普车进军哈瓦那,和饥寒交迫、带着感染的伤口行军,没有任何防备地死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是这同一个人,前者让你觉得他无所不能,而后者让你疑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有胜利的革命才能缔造神话,只有胜利的革命才是一个神话。

所以,切和所有的人一样,只是一个人,他生命的结局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无须再用“暴躁”、“滥杀”这些更戏剧性的东西来突出这个性格的矛盾复杂。

即使他简单到只是一条线,这条线仍然不可能是笔直的。

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高低起伏不平的世界上行走。

密林可以是胜利的摇篮,也可以是迷失的绝路。

至少,还原如此残酷的游击生涯打破了那些关于“追求浪漫”的传闻:谁能觉得这种生活是浪漫的?

我有时怀疑他也是中了玻利瓦尔的毒。

那位南美的“解放者”一气解放了五、六个国家,其间付出了不计成本的代价。

而那些被他解放的人,无法接受他的“拉美合众国”设想,终于变成了他的敌人,甚至想暗杀他。

切的区别,是只在走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帮助一个国家赶走殖民地总督,和帮助一个国家推翻现有的政府再换一个,毕竟是两回事。

后者注定不会被所有的人视为“解放”。

玻利维亚,这个用“解放者”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毫不客气地成了新梦想者的葬身之地。

《游击队》的结尾也用了一次回溯,这次是切和卡斯特罗一起乘船驶向“革命道路”的那段镜头。

历史回到了起点,胜负未卜,前面可能是神话,也可能不是。

两个“疯人”面对着苍茫大海,沉默无语中带些忐忑和茫然之意。

他们都只是人。

一个比另一个多活了44年,而已。

 4 ) 补充以下

剧情本片是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的关于切·格瓦拉传记的上集,讲述了格瓦拉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的历程。

幕后制作艰难的拍摄过程切·格瓦拉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对于拍摄这样重要的人物,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是我必然要去拍的一部电影,因为从我很小的时候得知切·格瓦拉的故事开始,我就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他是很多人的偶像,同样也是我的,我对他坚持信仰的信念非常尊敬。

因此在工作之后,我就有了拍摄他这一生的念头。

”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史蒂文·索德伯格也坦言了并不容易:“首先是说服投资者,因为这部电影始终有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你知道,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在很多地方,切·格瓦拉还是一个忌讳的词汇,而这些对于电影来说,都是不太好的影响。

我首先要说服的是自己,因为自己不能放弃,必须坚定拍摄的念头,否则这一切肯定无法继续下去;然后是说服投资者,这部电影的投资并不小,我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谈到影片分为《阿根廷》和《游击队》来上映,史蒂文·索德伯格也表示这很无奈:“切·格瓦拉的一生波澜壮阔,想在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里来描述他的一生,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最终我拍摄出来的电影有四个小时之长,这还是我剪掉了不少的情况,包括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

但当我把这部电影给投资者看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满意,其中一个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四个多钟头,有几个观众能够耐心着看完?

我想想,也只能接受他们最后的安排。

于是这部电影分成了两个部分。

”格瓦拉的成长历程对于影片最终分成上下集,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表示:“我有时候想,也许这样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分开之后,我可以刻意的选择一些原定不要的素材加进去,因为毕竟一部电影变成了两部电影。

在《阿根廷》中,我想描述的是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以及他和他的朋友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故事。

整个古巴的故事都非常的壮阔,这是切·格瓦拉向世人证明他理想的一个重要地方,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这一部分也显得很顺利。

大概有些人不愿意他那么的正面,但事实就是这样,古巴因为切·格瓦拉而改变,这是谁都无可否认的。

”古巴革命军首领菲德尔·卡斯特罗对切·格瓦拉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蒂文·索德伯格也着重提及了扮演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墨西哥籍新生代影星德米安·比齐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很酷的演员,当我告诉他你要扮演一位革命领袖的时候,他问我应该如何去演绎,我告诉他,你需要看很多很多有关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资料。

其实我们原来还有一个疯狂的念头,能够拜访菲德尔·卡斯特罗(笑)……当然,这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德米安·比齐尔是一名很敬业的演员,为了这个角色,他看了很多当时的录像和资料,开始逐渐的了解这个角色和这个角色的身份。

作为一名领袖,需要相符的气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德米安·比齐尔在这方面认真的下了功夫,我也常常在片场外也叫他,你好,领袖!

他则用标准的革命手势向我致意。

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的好,他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合为一体。

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个角色。

”对于影片中展现的古巴风情,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次拍摄了很多外景,作为一部讲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我们必须要还原真实,如果让人感觉这很现代,很时尚,那这部电影就完蛋了。

但是当我们计划在古巴进行实景拍摄时,却发现因为政治原因,这一点根本无法实现。

本片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无法在古巴完成拍摄,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些相似场景来完成电影的摄制工作。

我相信整个效果也能让观众感到满意,但这毕竟是令人遗憾的事,因为政治原因而未能实现实景拍摄。

”花絮·本片的筹备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期间史蒂文·索德伯格为了筹款,还参加了其他电影的导演工作。

·本片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始拍摄,2008年初完成拍摄工作,历时15个月。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最初向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建议瑞恩·高斯林来扮演格瓦拉的战友Benigno 'Beni' Ramírez。

瑞恩·高斯林还专门见了仍在世的Ramírez,并学习了一些西班牙语以准备出演角色。

但是由于影片拍摄计划的延期,导致瑞恩·高斯林最终退出了本片演出。

·《阿根廷》和《游击队》在古巴和戛纳电影节放映的均为上下两集连在一起的完整版《Che》,长达257分钟。

·影片在拍摄期间,古巴政府曾经警告电影摄制组,如何影片中出现任何攻击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情节,本片将在古巴禁映。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完全可以看出导演心血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部史诗级的电影。

——《纽约邮报》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为本片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这部电影有足够重的份量成为他的代表作。

——《华盛顿邮报》 如果在奥斯卡奖竞争者名单中没有这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这是该奖项某种形式的堕落。

——GetTheBigPicture.net 也许我这么说有些出人意料:这部电影是部动作片!

——JoBlo.com

 5 ) 索德伯格对格瓦拉的“还原”

尽管在索德伯格最新影片《切》中饰演切•格瓦拉的本尼修•德尔•托罗凭借此片获得了戛纳最佳男主角奖,这部影片依然是2008年度最受争议的影片之一。

2008年12月,《切》在纽约的齐格菲尔德影院放映的时候,片头的古巴地图轮廓刚刚出现,就有大批的观众高呼“古巴万岁!

”,放映结束后站立鼓掌的时间之长也创下了记录,但数分钟之后,在索德伯格出来答问的环节,就有观众大爆粗口并拿“切•格瓦拉是个杀人犯”相诘难;该片在古巴流亡者云集的迈阿密上映的时候遭到了愤怒的抵制,而在数天后的哈瓦那首映式上,上千名参加过古巴革命的老兵却把最激动的掌声献给了到场的德尔•托罗……戏剧性的争议在前些天本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出炉之后达到顶峰,虽然《切》无缘奥斯卡任何一个奖项的角逐,但多个影评人表示,奥斯卡奖应把将《切》排斥在外视为最大的耻辱。

斯蒂芬•索德伯格8年前就萌生了拍摄切•格瓦拉传记片的念头,最初,他除了觉得切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独特的人物之外,对切并没有什么了解。

经过大量的阅读、探访,一旦进入拍摄,他所想要“还原”的素材就多得超出了一部正常时长影片的容量。

最后,他把《切》剪成了两部影片:《切:阿根廷人》和《切:游击队员》,前者聚焦于从1955年切在墨西哥与卡斯特罗兄弟相遇到1959年进军哈瓦那之前他在古巴玛埃斯特腊山区的游击生涯,后者直接跳到古巴革命胜利8年之后切在南美玻利维亚丛林中最后的游击岁月。

目前在国内碟市上能够找到的,似乎只有被错译为《切:阿根廷》的《切:阿根廷人》。

在看《切:阿根廷人》之前,我一度以为索德伯格会把它拍得像他1991年拍的《卡夫卡》一样半是传记半是虚构。

没想到,这部《切•阿根廷人》的确是在努力使自己看上去更像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努力用客观的纪实视角抑制极有可能出现的传奇化风格,因为熟悉1956—1959年间古巴革命战争的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本身的确包含了诸多被传奇化的可能性:82个革命者乘坐“格拉玛号”从墨西哥潜入拥有600万人口的古巴,在登陆遇袭后只剩12个人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能够通过在山区打游击的方式仅用了两年多就最终击败巴蒂斯塔政权,而切•格瓦拉在踏上“格拉玛号”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曾经在危地马拉参与过些许群众运动的、喜欢读波德莱尔和洛尔卡的阿根廷青年医生而已。

狡猾的索德伯格深知,在切•格瓦拉已经成为一个超级文化偶像以至于连安吉丽娜•朱莉都刺有格瓦拉纹身的今天,与其对切在1956—1959年的经历做传奇化处理远不如“还原历史细节”更有挑战性,因为前者很容易被指认为“迎合流行文化”。

于是,在索德伯格的镜语中,很容易被赋予轻快化节奏的山间游击行动显得有些滞钝,很容易被连贯化处理的战斗场面略有延宕、变形,菲德尔•卡斯特罗似乎有些不够稳重,而切•格瓦拉似乎又过于稳重,音效显著的哮喘声放大了他的“阿根廷病人”而不是“阿根廷医生”身份,行军中密集出现的阅读和授课活动也令他显得更像是一个“游击队关公”。

索德伯格有意悬置了对切•格瓦拉内心世界的探询,把所有与切的精神深处相关的东西都放进了不可知论的范畴,在《切:阿根廷人》这部分,索德伯格想要“还原”的大概只是一个具备多种技能的坚韧的战士。

为了增强张力、弥补战争叙事的单一性,索德伯格巧妙地把一组讲述1964年切•格瓦拉代表古巴在联合国总部发言并接受采访的黑白画面和革命战争主线平行剪辑在一起,但在这组黑白画面中,切•格瓦拉似乎依然被处理成了一个战场转移到话筒前的战士。

这种对行动中的战士身份的“还原”自然要比浪漫化处理高明许多,它让数以亿计的格瓦拉迷和坚信格瓦拉是“杀人机器”的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他们想要的格瓦拉,但它也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在对战争中的主人公进行抑制心理探索的“冷处理”的情况下,如何区分一部人物传记片和战争片的界限?

这一矛盾在《切:阿根廷人》的后半部分集中体现了出来,在5800万美元制作成本的支撑下,切•格瓦拉率部从玛埃斯特腊山区进入拉斯维利亚斯省以后的战斗场面,特别是攻打圣克拉腊市的场面,比起切的传纪片来更像一部以记叙战略战术为要务的常规战争片。

索德伯格声称《切:阿根廷人》是以切•格瓦拉本人所写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为依据进行编剧的,的确,影片“还原”了书中提供的很多行军细节,但有趣的是,一些如果我做编剧的话肯定会留下来以增添些许喜感的场景被剔除掉了,譬如,书中提到游击队里有个叫“大师”的活宝冒充“格瓦拉医生”试图强奸一个前来看病的村姑。

另外一些本来非常深沉的场景因为缺乏必要的补充而莫名其妙地具有了喜感,譬如正版格瓦拉医生给村民们看病的那一段,书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的话:“妈妈,这个医生对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样”,在书中,紧接其后有一段格瓦拉沉痛的内心独白,解释了“这个医生对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样”的原因:玛埃斯特腊山区条件极其艰苦,农民们在那里像野花一样自生自灭,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相同的病史。

而在影片中,小女孩的话倒是照搬了下来,但由于没有任何补叙,听上去完全像是在嘲讽格瓦拉这个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优秀毕业生可疑的医术。

《切:阿根廷人》很容易让人想起2004年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勒斯执导的斩获奥斯卡最佳主题曲奖的《摩托日记》,后者像是前者的一个温情版序幕。

事实上,索德伯格本人也很乐于把《摩托日记》、《切:阿根廷人》、《切:游击队员》看成一个跨导演的“切•格瓦拉三部曲”。

有趣的是,这个“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有意地遗漏了切在古巴从政的经历,而且无论是瓦尔特•萨勒斯还是索德伯格,都对格瓦拉身上附着的身份和意识形态符号进行了选择性的“再编码”,在瓦尔特•萨勒斯那里是呼唤拉美团结的西蒙•玻利瓦尔主义,在索德伯格那里,单纯的“战士”身份压倒了一切。

 6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和摩托日记的浪漫不同,这部电影更真实。

黑白与彩色交织,采访与回忆交错,真实与传说交叉,在人们面前呈现了一幅真实的革命场面。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没有枪的别加入队伍;要穿越森林,躲避敌人,受伤,死亡随时到来,有围剿,有追捕,有叛变,有放弃。。。。。。

这些真实是平常新闻光辉形象报道中看不到,而且也容易忽视的,但同时这也是最重要的,因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也喜欢理想主义,但是我却很害怕浪漫的理想主义,因为这样的人非常容易把事情想得特别简单浪漫,这样的简单浪漫往往又很容易被现实轻易就击得粉碎,然后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浪漫主义堕入虚无主义:觉得这个社会很现实,理想主义走不通,于是彻底向现实投降。

于是不再坚持以前的追求,不再认可以前的价值观,不再对社会充满信心,也不再对明天有希望。

一方面,理想鼓舞了很多人去投身于他们喜欢的事业;另一方面,对事业的不正确理解,却又让这些毫无准备的人被撞得头破血流,进而由沮丧的失望代替了亢奋的希望。

这个电影中,切更真实,被追捕,部下叛变,战友死亡,调任其他岗位,哮喘病,翘着腿抽烟,受伤,部下不听指挥等等。。。。。。

我喜欢这样的真实,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媒体宣传英雄的报道,越来越不喜欢那种美化和神化。

我喜欢真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也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

我宁愿接受革命中的清洗,内讧,冲突,也不愿一相情愿地去相信书中描绘的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

当然,我不否认这样的情怀,这样的浪漫,只是我不会认为这就是革命的全部。

写这些,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工作有关,对于发展工作,因为社会的不了解,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有意无意被粉上了一层层浪漫主义色彩,近乎切参加的古巴革命的浪漫。

人们只看到赞美,成就,温情,感动,友情,没有看到斗争,失败,冲突,谎言,虚伪。

只看到了这个工作所崭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却没有看到为了名,利,权,所暴露的人性丑陋的一面。

我其实非常希望有人能这样去拍一部关于发展工作片子。

让社会,让发展人员,更好的了解一下这个行业,更真实地看待这个行业。

不要自欺,也不要欺人,革命真的不是请客吃饭。

 7 ) 你好,切

切在西班牙語中是大哥的意思,往往表示尊重。

切的出現或許不是偶然,但是結果卻成了必然。

這個現實的社會或許不會讓浪漫主義存在下去,但是你卻成爲了眾多青年的精神偶像。

據說,全世界被印刷頭像次數最多的就是切的。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時候開始喜歡上這個鬍子拉碴目光炯炯有神的男人,或許我不會像他那樣抗上槍去革命,但是至少他教會我了一點——浪漫精神。

這裡所說的浪漫精神並非指狭义中爱情里的卿卿我我,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你在7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带着墨镜,穿着皮夹克像壮志凌云里的阿汤哥一样驾着哈雷在公路上奔驰;照样可以在失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情况下仍能乐观坚强的活下去,并且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去跟他坟前对饮。

李白,苏东坡,还有切,我所喜欢的人无不是豁达开朗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之人。

生活本来就不易,又何必没事找事的顾影自怜暗自神伤呢?

套用老罗的一句话: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我想你的人生是剽悍的,至于理由,呵,who cares?

 8 ) 偏爱

杨絮飞舞的立夏。

切格瓦拉,死在电影里,群众的冷漠就像电影结束后希希拉拉的掌声。

笔调再冷竣也难掩切的力量与理想,南美风情的鼓点,怀念里又有幸福。

看的时候坐的越近越逼近真实,切的激情与拍摄的冷静形成强烈反差。

相比激烈,我更偏爱这种适当的距离感,所以我应该不用看摩托日记了。

 9 ) 《切.格瓦拉》

上周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切.格瓦拉》,因为时长的关系,电影被分为两部分放映,前一部分从切与卡斯特罗一行人偷渡到古巴直到古巴革命成功后切率古巴代表团到联合国参会;后一部分从切离开古巴到在玻利维亚被捕被枪决。

同是描写艰苦卓绝的游击队生涯,电影风格和中国的《长征》等差别很大,我反而喜欢这种克制。

克制,对一个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艺术又何尝不是?

越是克制的情感反而越有力量,越发人深省。

有的观者或许会觉得平淡,而我却感受到那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不断激荡的暗涌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内心。

切给农民义诊,身旁的小女孩说,他是个庸医,对每个人都这么说。

简单一句话就刺痛我的心,言外之意,落后的条件让农民们营养不良、缺乏保健药物,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切训练新兵,一段时间后给新兵机会自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那简简单的几句话;切整顿游击队纪律,督促没有文化的队员学习,……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欢呼革命胜利了,切说“我们只赢得了战争,革命才刚刚开始”记者问切,革命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切的答案让她很意外,“是爱,对人民、正义和真相的爱”。

古巴:茂密的丛林,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队员有的离开了,有的牺牲了,没有眼泪,更多的是静默;胜利了,欢呼的场面一带而过。

玻利维亚:当地的农民不理解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为了让自己能够读书写字、看得起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为农民的告密,切和队友们被捕了,然而他的眼里丝毫没有对农民的怨恨,“为什么农民还要反抗你”“或许他们相信你们的谎言”——切和捕获他的军官的对话。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很难过,因为明知道切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其实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战死?

还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天地间驰骋纵横的浩然正气电影做到了注:根据记忆复述的台词或有错漏。

 10 ) 有点长。。。

许多人都对这个革命者有争议,当然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很多事情很难在当今在重新评价了,至于这些真真假假的盖棺定论,你爱不爱听,完全取决于你对事件的了解渠道。

很能细细品味的一个电影,也可以多看几遍。

切讲到关于革命的看法时,就说了一点。

革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爱,出于爱而革命,出于爱而暴力,否则,他就不是一个革命者。

很多细节都在无形间显露了他的本性,如果是单纯的,名义上的共产者,他肯定抢了这些有钱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切,就不是这样的伪共产。

他想证明的,战争着的,永远是一种精神,因为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精神才是唯一可以永存的。

即使实践早已失败,理念却永远可以再次用实践去挑战。

后面到了城里的战役很精彩,游击战居然不光适用于乡下。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短评

人渣

7分钟前
  • 安辣
  • 很差

切格瓦拉已经不是一个革命家

10分钟前
  • 钟笑乂
  • 还行

最激动的是结尾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6分,是我没耐心了。

17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索德伯格记得怎么拍电影了?

2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很工整的作品 很喜欢黑白的段落

22分钟前
  • MissXtotheO
  • 推荐

@2024-06-02 17:55:31

25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索德伯格是个好导演。本尼西奥是个好演员。只是题材不感兴趣。

29分钟前
  • 列那斯坦。
  • 还行

8.0 近乎直白的传记片,不够出彩

31分钟前
  • 皮陀
  • 推荐

大牛逼人物,偶像人物,共产主义人物,耶稣人物.但是拍的很烂。可能物质永远超越不了精神的追求。

35分钟前
  • brant
  • 力荐

很好的传记片 但有些闷

36分钟前
  • ken_zhang
  • 推荐

真是...我还是很喜欢切格瓦拉的...但这片子实在让我看不下去...

37分钟前
  • The Invisible
  • 还行

有点枯燥

38分钟前
  • 苏晓晓
  • 还行

看似客观,其实导演的讲述方式就不够客观。导演只是简单的叙述各种战争,对于革命者的心声以及被压迫奴役的现状几乎没有讲述,看似公正,其实主观。

41分钟前
  • 月白
  • 还行

1:51卡碟,未看完mark

42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看這部影片,純粹只為我心目中真正的民主英雄,切格瓦拉。

46分钟前
  • 沐桑邑
  • 还行

貌似和中国近现代史有点像

51分钟前
  • 爱德华
  • 推荐

三股时间线——一股196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接受采访,一股是在墨西哥与卡斯特罗交谈有关拉美革命前途问题,还有一股就是从格拉玛号登陆古巴一直到成为切后的格瓦拉在通向哈瓦那的路上。起初他只是一名医生,跟着部队。有关战斗的事务菲德尔很少让他掺和,而随后他就表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指挥才能并成立的自己的一支纵队,他在其中严格律己并且惩罚所有叛徒。在革命陆续推进之时,有关争夺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中他帮了菲德尔的大忙,在陆续拿下圣地亚哥和圣克拉拉后,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挡,而他也认识了第二任妻子阿莱伊达,巴蒂斯塔提前跑路了,留在哈瓦那的zf军选择了投降,在圣克拉拉,在和卡米洛商量好后他踏上了前往哈瓦那的征途。在1964时间线上,他则是应付着m国记者与拉美代表们的辩论质疑,但是他都过来了并且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55分钟前
  • Космос
  • 推荐

【补標】DVD影碟收藏。2022-6-28戴锦华电影课提及

5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没有丝毫历史基础。。。感觉这电影拍的平淡无奇。。。什么都没看出来。。。

1小时前
  • rooook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