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印象最深的是赵薇饰演的姚木兰,虽然当时也是冲着她看的剧,但到现在,依然喜欢的还是她的姚木兰,港台版本的没有看过,而其他的则是看了赵薇版的提不起来兴趣去看别的版本了。
姚木兰应该是很传统的女性了,是那种在古代需要世家三媒六聘,风光大娶的大妇风范!
虽然我理解不了她不离婚嫁给自己心爱之人的举动,可无法否决,她就是恭良温俭的掌家的女人。
姚木兰聪慧美丽,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与礼仪风范,外柔内刚,看着温婉美丽不堪一击实则百折不挠极具韧性,有勇有谋,能担事也敢抗事,她有自己的胸襟底线,不迁怒不报复,始终以最好的心态与最好的善良对待身边的所有的好的坏的。
不知道原著结局是什么,电视剧虽然曾荪亚回头了可总感觉牵强附会,有损姚木兰形象,那样的人为她不值。
时隔十年光阴,又重温了一遍《京华烟云》原著及赵薇版电视剧。
当年看这部电视剧之前还不知道这部小说,电视剧播出后第一时间就在网上搜到原著一口气读完,成为高中时代紧张课业中的调剂。
由于是电视剧先入为主,读了原著久久才能适应:原来,最初的故事是这样啊。
相隔十年,再次读原著、看电视剧,又联想到女主角赵薇在拍《京华烟云》前后的际遇,不禁再次感叹:原来,后来的故事是这样啊。
一根据原著对比电视剧的改编,发现似乎电视剧里从容平缓又云淡风轻的情节大多取自原著,戏剧冲突强烈又吸引眼球的情节大多是新增的,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也不能将这种改编全盘否定。
电视剧将原著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缩短了一半,将原著的开篇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移到了近二十年后的张勋复辟。
前十集交待了主要人物,并围绕着给平亚“冲喜”交待了姚曾牛三家各自情况,最后焦点落在了“木兰进曾家”上。
虽然结果符合原著曾家三房儿子都娶了林语堂安排的妻子,却将木兰进曾家写得太过牵强,可试想一下如果由自己当编剧,如何把木兰进曾家这场重头戏编好,恐怕也不能比这版电视剧高明多少。
前十集电视剧明显欠推敲之处是让木兰大大咧咧地直奔未来大伯子平亚的房间帮着掖被子还照顾起居。
亮点在于保留了原著木兰用花生汤换荪亚的万花筒这样的美好细节,也将最后暗香与经亚、莫愁与立夫的结合早早埋下伏笔。
只是前十集苦心营造的些许温馨在其后二十集的激烈冲突中被破坏殆尽。
不光是木兰与荪亚这一主线,除了曾姚牛三家的三对家长之外,其余晚辈没有一个人不在折腾。
木兰的弟弟迪非与表妹红玉、旗人宝芬的故事倒是保留了原著的风貌,经亚与素云的矛盾只不过再发挥了一下,原著里最安分守己的荪亚和莫愁却变成了不知好歹的问题青年,并承担了大部分感情戏。
可怜的曼妮也被拉下水一再被骚扰,就连原著里对曾家忠心耿耿存在感很低的桂姨也变成了背后使绊的小人。
三角恋爱、深宅内斗、官场黑幕、家庭矛盾,现在电视剧流行的言情、宫斗、伦理、抗战,都在这一部电视剧里得到了全方位展示。
这样的改编对提高收视率固然很有帮助,也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喜好,但就立意来说,这样的改编不仅失却了民国时的大家庭、大时代风范,也多少降低了作为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的格局。
当年看得很累,重温时就将这近一半的篇幅快进。
终于到二十九集曹丽华撞墙自杀,竟然长舒一口气:这下终于能消停了。
在我看来,三十集以后的剧情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编剧的发挥也最大限度契合了原著。
姚老先生云游、木兰救立夫、素云向善,这些情节均取自原著。
对一些人物结局的改动也都符合人物性格的设定与时代主题。
鸡犬不宁变成了相亲相爱,家长里短切换成了保家卫国,看似转变突然,其实是恢复了故事的本来面貌。
二读了原著再回到电视剧,最不满的地方就是将原著木兰的哥哥体仁身上发生一些荒唐事“移植”到了木兰的丈夫曾荪亚身上,将荪亚塑造得如此不堪。
电视剧改编不必完全遵循原著,只是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就无缘认识到一个美好的荪亚了。
原著中写木兰和荪亚的婚后生活时,明写木兰仍然自由自在地挥洒天性,却在暗写荪亚对木兰的尊重与包容。
那些诸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买东西的微小乐趣恐怕不是古板的孔立夫可以共同体会的。
荪亚让木兰的那些“妙想”不受外界侵袭,木兰推动荪亚的成长。
正验证林语堂先生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的观点:“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于水而灼灼其光。
”另外,荪亚虽然是富家公子,荪亚头脑里的平等、进步思想,似乎比立夫、木兰还要进一步。
有两处十分难能可贵,一处是觉得不应该将守寡的曼娘一直紧紧关在家里,极力邀请她看电影“这种娱乐,不能不看,实在太妙。
”另一处是安慰暗香之前受过的苦楚,赞美她的名字“这是个上等的好名字”。
想必在曼妮和暗香的余生,也会感念这位好心的少爷吧。
风云际会的新思潮未必对荪亚造成思想上的冲击,却早已发乎内心地关心身边的人。
《红楼梦》的影子在《京华烟云》随处可见,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也被分在了好几个人物身上。
荪亚得到的这一份,是宝玉身上最为可贵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平易近人、悲天悯人。
最后汇入抗日洪流时,木兰的亲友皆星散,只有荪亚始终陪在身边,最后是否能在战火纷飞的西迁途中终于放下对立夫的执念,明白荪亚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
原著里没有给出的答案,电视剧里用木兰和荪亚在北京城一片废墟中的拥抱作了答复(情深深雨蒙蒙书桓和依萍也有这样的拥抱,战火中的拥抱真的是不能控制的泪点),也就原谅了书里和电视剧里他们之间曾有过的缺憾。
三不过对于女主角姚木兰这一人物,无论是在原著还是电视剧,眼前的木兰就是赵薇的模样和她在电视剧里的扮相。
原著里姚木兰剪掉丈夫的辫子,喜欢吃小摊、奇思妙想,这分明就是一个大家闺秀版的小燕子。
就连一些对木兰的断语“起运很早”、“被命运眷顾”、“眼睛漂亮”也与赵薇的人生轨迹惊人相似。
电视剧里的木兰稳重端庄,也依稀可见她后来所塑造角色的端倪。
京华烟云是我最喜欢的赵薇影视作品,这个时期的她也是我最喜欢的赵薇。
不只是京华烟云,还有电影《情人结》和两张唱片《飘》《双》。
04年的专辑《飘》,感觉像是刚出道的歌坛新人,完全没有之前的偶像光环,将一切归零,小心翼翼的拿捏吐字。
主打歌《渐渐》一开口就完全忘记了赵薇作为演员的身份,这首歌即使在专业歌手那里也绝对是高水准之作。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又是一首适合雨天聆听的歌。
我们既是欲说还休蠢蠢欲动的当事人,又是超然世外全知全能的观众。
《这一刻我相信你说我爱你》听后觉得很适合在婚礼上放。
05年的专辑《双》则更加成熟、多元。
主打歌同样出色。
《我和上官燕》,是少有的几首关于“北漂”的歌,现在听起来依然对大都市、对追梦人生充满了向往。
情歌的主题也挖掘的更深:《顺风逆风》在隐喻中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关系的图景“顺着风去旅行生命的辽阔,逆着风去拥抱相惜的感动”,令人神往;《微小的部分》是顿悟之后带着些许怀念与哀伤的洒脱。
两首影视剧主题曲——《情人结》的《天使之名》和《京华烟云》的《发现》也像是镶嵌在作品里,与剧情和角色浑然一体。
也许她的唱功远不能与专业歌手相提并论,却有一些渴望与情绪只有她的歌曲才能够传递。
这两张专辑恰是与音乐人姚谦合作。
姚谦也总能发掘出歌手潜伏,却又令人惊喜的一面。
在世纪之交打造出起点很高至今怀念难以超越的萧亚轩;让林忆莲走出早期的硬朗和滚石时期的哀怨,真正变成游刃有余睥睨众生的歌者;让刘若英多了几首在KTV打榜的叫好又叫座的金曲;让赵薇从闹腾中瞬间安静下来思考纵深问题的《飘》《双》更是令她浴火重生。
姚谦与这些女歌手的交集,我们听这些歌的轨迹,仿佛形成了一个坐标系。
一切过往都变得有迹可循,一切向往也都变得生动立体。
与刚出道时《还珠格格》的爆红(《还珠》的爆红想起来也已经恍若隔世)、现在的全面开花不同,0405年《飘》《双》《情人结》《京华烟云》之于赵薇无疑来说无疑是经过低谷与沉淀重新出发的承上启下。
对粉丝来说,这也是最亲切、最真实的赵薇。
十年前的自己在笔记本的封面上用彩色笔郑重抄下:你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十年后的自己在心底呢喃:翩翩不再少年路。
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到了沉淀之后再次出发的时候了。
2015-9-4 11:10
电视版的《京华烟云》让我非常失望,我那么欣赏的姚木兰,林语堂笔下那个自信、明理、眞诚、善良、坚毅、才华横溢的京城才女,怎会变成了电视中那个为一份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貌合神离的婚姻而让人喜欢不得的女子?
如此委曲求全,如此低声下气,如此的不懂得爱惜自己!
无可否认,电视版中的姚木兰仍然美丽而聪颖,宽容而坚毅,我唯一不懂的是她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隐忍。
孙亚对她所有的不堪似乎她都能云淡风清的一笔带过,她看上去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毫不在意,所以在电闪雷鸣的雨夜,孙亚可以弃她不顾而跑到另一个女子的屋里,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女子百般恩爱却无能为力,甚至为了救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女子,她放下尊严对一个她鄙弃的男人弯下傲骨……就如孙亚所言,他与木兰的结合就是一个错误,两个本不相爱的男女被家人生生绑在了一起,没有幸福也没有未来,这样的婚姻为什么不能结束?
这样的两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姚木兰明明懂得这些事理,可她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份婚姻不放,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要如此隐忍的陪着一个不爱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开始的婚姻本来已经是错误,可聪颖的木兰为什么还要将这个错误一再的延续下去?
原著中如此一个通情达理,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怎么可能做出这么死脑筋的事情?
与理,与情,都跟木兰的才情、思想严重不符,可编剧却是偏偏想出了这样的一出戏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原著中的孙亚只比木兰大一岁,孙亚和木兰也是两情相悦的一对壁人。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曼娘说:“我看见咱们每逢提到木兰的名字,孙亚的脸就发红,就害羞。
那一天,木兰在这儿跟经亚、我和老师说话,孙亚听说她来了,就跑进屋来向木兰的脸上看,木兰当时显得怪难为情。
后来孙亚慢条斯理儿的说:‘兰妹,你要不要到英国去念书呢?
干什么听傅先生的话?
’。
孙亚说这话好像挺害怕的样子。
木兰随即很镇静的说:‘你弄错了,那是我哥哥要去。
’孙亚一听才放了心,高兴的跳起来说:‘眞的吗?
你眞的不去吗?
’木兰微笑回答:‘我唬弄你干什么,你好笨,比方我眞到了英国变成了个洋女人,那你怎么办?
’孙亚说:‘你若去,我跟你一块儿去。
’木兰害羞脸红,显得很不好意思。
”曼娘很简短的一个叙述,就将孙亚与木兰一开始的情投意合点了出来。
这才是眞正的姚木兰,尽管才色兼备,但她并不是大女人,她仍是一个娇俏可爱,能让男人生怜的小女子。
然而在电视版中的孙亚眼里,木兰是他不愿承认的妻,她什么都懂,为人处世样样在行,什么都要教他,甚至是改造他,他害怕木兰就像害怕他的母亲一样,在孙亚眼里木兰甚至不算是一个女人,她没有女孩子的那种娇态,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就连她体贴的为孙亚按摩放松时,说话的语气仍然是从容不迫的那种淡定,那是母亲的孜孜教诲,不是妻子的温柔细语。
这样的木兰,你让身为男人的孙亚如何去爱,怎么去爱?
编剧将原著中,木兰的哥哥体仁的故事生搬硬套在了孙亚身上,却生生的毁了姚木兰这么一个绝代佳人。
《京华烟云》的时代背景中,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原著中说,“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孙亚。
木兰会公开告诉人说她正在和某青年男子热恋。
倘若木兰的热恋发生于今日,她会和曾家解除婚约,但当时的制度还屹立不摇,她的一片芳心虽然私属立夫,但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同时,她对孙亚的喜欢,她也向来没有怀疑过,所以,对立夫的爱,她只能深深藏在内心的角落里。
”但是,在电视版中,编剧似乎把这种婚姻的自由尺度放得很开,从里面几次提到的“离婚”一词就能看出,也就是说在当时,是可以离婚的。
可木兰为什么不离,为什么不还自己自由也还孙亚自由?
剧中的木兰与孙亚互不相爱,甚至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就连那么不懂事的孙亚都明白婚姻的真谛,爱情的真谛,难道饱览诗书,通情识礼的木兰竟不如孙亚?
她何苦偏要守着一个见着她就讨厌,见着她就躲的男人不放?
原著中,木兰与孙亚的婚姻幸福快乐,里面更多的谈到了她对曾家的打理,对孙亚的关爱,及她对生活的种种热爱表述,而孙亚对于木兰是又敬又爱,但这种“敬”不是敬畏的敬,而是对木兰由心而出的一种敬佩,木兰是极富智慧的,几句话就能帮孙亚理清脑子里的乱团。
可这样的恩爱,电视版中竟是无缘看到。
而看到那么喜欢的姚木兰在剧中如此的隐忍求全,更是无法再往下看去,哎。
最后摘录两首姚木兰和孙亚聊天畅想时所吟诵的两首诗:兄抛鱼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姚思安:只要你心中有路,何惧天涯海角 姚木兰:只要我们一大家人在一起,呼吸着新鲜空气,就处处是家 姚思安:不是什么身外之物都可以舍弃的,那是老祖宗在骨头上留下的字,又经过火炼和千百年的风雨 姚木兰:就是因为这样,它们已经化为精神了,是别人用刺刀也逼不走的。
精神是偷不走、抢不掉的。
爸,您要是不肯走,就是玉石俱焚。
我已经失去莫愁妹妹了,我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不想失去您。
女儿需要一个活着的父亲守着、敬着、孝顺着,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连报答您的机会也没有,我求您跟我一起走吧 姚思安:爸是赶上乱世了,从八国联军来折腾到大清垮台,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到眼下的小鬼子来入侵,就没有消停过。
可越是乱世,越能彰显人情。
难道你今天让爸爸向他们,向东洋来的小鬼子弯一次腰吗?
听爸的话,你赶紧走,爸爸不想在一天之内失去两个女儿,咱们一家子,就靠你和荪亚照顾了。
如果这次爸爸大难不死,就会追你们去的。
好闺女,走,走!
姚木兰:当年辉煌一时的王府花园,只落个流水落花春去也。
人去园空了,留下了搬不起的园林,带不走的家具,甚至于一窖来不及喝的美酒佳酿;带走的只是不愿意做奴隶的灵魂以及对于故土家乡难解的思念
拜最近董洁与潘粤明离婚悬疑剧所赐,我想起了我是怎么知道潘粤明的,就是在无意间看到了穿着旗袍的赵薇,看到了那一脸民国气质的潘粤明。
这部剧的名字便叫《京华烟云》。
我没有读过林语堂先生所写的原著,所以对故事大概一无所知。
只是凭着几张眼熟的脸而有了些许印象。
剧情发生在民国至抗战年间,其实也是新旧交替的年代。
从封建旧制到民主共和,对中国而言,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当这种改变降临到某个具体的家庭中,或许也是翻天覆地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守旧的人,像是曾家老太太,为了三个儿子的婚事,真是使尽了法子;还有曾家老大的寡妇曼妮,宁可独守闺中,也不愿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但说这求新,还属孔立夫,他是个积极的改革派,眼中是揉不进沙的。
可惜这演技,不得不说,太生硬了。
看到此剧过半时,我还误以为林语堂老先生有三观不正的嫌疑:宠妾灭妻,强奸,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然给妹妹。
我有些怀疑林老先生的智商了,不过还好我去了某知名论坛,才得知版本并非按照原著所拍。
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部立形象的剧。
估计很多所谓的评论会写”姚木兰是新时代的女性“,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承认,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但要是标榜上新时代,她可万万没有这般勇气。
且看曾家姚家出点什么事,都得姚木兰给担当着。
面对不爱自己的丈夫,她委曲求全,还要忍受着第三者给她带来的痛苦。
到最后,她都没有和荪亚离婚,还替荪亚带着情人的小孩。
这样的女性似乎应该值得颂扬,反过来看,姚木兰从来没有逃出过别人所设的枷锁。
她只是做着当时最有责任,最明智的决定罢了。
同样在民国,《巾帼枭雄》中的郑九妹,那才是新时代女性真正的楷模!
而剧中其他角色,也有我不得不吐槽的点。
先说姚木兰的妹妹,姚莫愁。
自以为新女性,当姐姐代她嫁给自己心仪的人的时候,她就忍不住发起了脾气。
自以为谈了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到头来以被侮辱的结局收场。
不过她也蛮幸运的,她嫁给了她姐姐心仪的人,而做媒的正是她的姐姐。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想发笑,这姑娘是不是脑残啊,一个爹妈养的,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啊。
不过她最后的英勇就义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接下来说小三,曹丽华。
也是个爱标榜自己的。
什么女学生啊,胆子大到勾引有妇之夫。
刚在正室面前保证断绝关系,转个身又投入到情郎的怀抱。
生了孩子,恬不知耻地说要名分。
我说,你当初口口声声说不当小的难道是说假的吗?
尊严不要了,那都是为了爱情。
连我都为你感到羞耻!
反过来看,其实曹丽华也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她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荪亚的面前,让荪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可惜了,在一头撞死在曾家门口之后的一年,荪亚就再也没提起过曹丽华来,还屁颠屁颠地和姚木兰和好。
我倒是觉得曹丽华死得冤啊!
在同辈青年演员中,我觉得胡可饰演的牛素云倒是很得我心。
她娇蛮,把曾家老二折磨成不是个男人。
她心狠,为了就父亲,不惜牺牲自己成为了交际花。
她也感恩,为了报答姚木兰的救命之恩常常通风报信。
最后,为了自己的罪孽,她选择了常伴青灯,在悠悠的钟声中泯灭了自己。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演员,剧中还潜藏着很多真正的戏骨,潘虹、王刚、陈宝国等。
他们的演绎,使得整部剧看上去不那么突兀,也多了很多精彩之处。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曾老太太和牛素云为了一张床而进行的斗争,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
潘虹几句话几个眼神就让自己的二儿媳哑口无言,这也是一个当家太太应有的风范。
最后,我还想提一个人,那就是我在全文开头提到我为什么会看这部剧的原因。
在我看来,潘粤明在《京华烟云》中的演出是可圈可点的。
剧情的前半部分,他是个纨绔的愤青,他想改变,可缺乏勇气;剧情的后半部分,他又变成了痞气味儿的京城少爷。
虽说是浪子回了头,但他那样看着总让人不放心。
其实从头到尾,荪亚就是一个需要木兰妈妈这样的一个角色,他一直不愿承认,所以才会有曹丽华。
可是最终,他妥协了,觉得失去了一切之后,有个像姚木兰这般懂事的妻子,也是一种幸事。
大家都以为改变了,但其实并非真正的改变。
或许有时间,我应该去拜读一下林语堂先生的原著,感受着这场真正在京华飘过的烟云。
很久之前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的。
当时这部戏很火的 同学下课的时候都在讨论剧情服装造型很好看。
主演一堆大明星啊 记得人物间的关系错综复杂,N角大乱斗曾家三兄弟都叫曾什么亚。
潘粤明演的角色好像是个渣男,他的角色和赵薇演的姚木兰好像是被迫成婚的。
姚木兰的妹妹姚莫愁好像后面的人设比较苦b... 结尾好像是抢夺文物?
突然想看这部剧了,就翻出来看看,后来又随手在B站搜了一下,看了看评论好像和原著差别挺大的,而且现有剧情里的故事发展的动力感觉有点狗血。
成亲这事,本来应当不会将木兰牵扯进来的,可是还是牵扯进来了。
刚开始还以为荪亚是喜欢木兰的(抓阄之后的表现有点误导)原来并不是,他甚至还怕她,可婚后倒也不怎么看得出来,或许是因为不情愿,也就没了那点畏惧。
荪亚也很无辜,成亲仿佛是一场凑合,本来应该是新娘的莫愁临时逃婚了,被蒙骗娶了不愿意娶的木兰,不冷不热倒也合理。
可是出轨这种事就不对了,只能愤愤骂一句,你出轨还欺骗女方,这是我想不到的,我以为的荪亚应该是虽然有些性子但也还是不错的人品的,可你出轨又欺骗,真的是很糟糕。
曹丽华的表现也是无语,木兰对你的好,就这样了?
莫愁一时之间也是让人头大。
严重吐槽蒋太医!!!
之前为什么不说不能喝酒!!!
人出事了才来了一句见酒必亡!!!
可怜曼妮就这么守了寡,刚办完喜事就办丧事,惨黄维德演的立夫,不知为何感觉一会儿演的好一会儿演的差的,生气时候瞪眼的感觉和最近看到的开封府的图里是一样的,不知该作何评价胡可演的牛素云发起疯来好招人烦啊,可是有的时候还是好可爱的,不过只是有的时候而已一个大错觉:刚开始以为桂姨会是好人,就该猜到这种宅门里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安分的姨太角色——————————————————————————————————————————即将二刷完毕啦~好吧,这个剧情其实是有那么点点狗血的吧,刚男主出轨完,又搞的一副女主出轨的感觉,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果然对潘老师有滤镜吧,荪亚一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又同情他了,只想他和木兰快快和好成为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但凡有点甜甜的内容在都感觉自己露出了慈母的微笑_(°ω°」∠)_牛家太可恨了,简直是一群人渣,牛似道的死还勉强算合情合理,牛夫人的死虽然之前有伏笔但还是有那么点魔幻的(五毛特效哦( ̄▽ ̄)/)牛怀玉终究还是近墨者黑了……桂姨的结局倒是很令人意外
看《京华烟云》,每次看到一个地方就很伤心。
那时,木兰已然与荪亚和好。
依然等待着的立夫得知木兰已经怀孕的事实,望着对面的她,不知该是什么表情。
愣了半晌,说,我先走了。
木兰说,等等,借着这现成的茶具,我为你沏杯茶。
然后立夫慢慢转身,凝视着木兰熟练地摆弄着茶具,那样美妙的动作和姿态,那么沉静的面容,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愧疚和无奈。
她一心一意低着头,眼帘下平静不起一丝波澜。
他定定地望着她,仿佛不会再有下一次,能够有权利有勇气这样凝视她。
然后,她慢慢捧着一小茶杯,抬头,与他目光交汇。
那目光穿越了几年的时光,回忆清晰,他们都不曾有一丝遗忘。
可是,他们都知道,再也不是最初的模样。
立夫,这个敢于挑战任何一个黑暗权势的男人,在面前这个女人温柔的目光下,落了泪。
他曾经说过,你可以忘记我们的约定,可是我不会。
可是,现在的他没有权利再去继续。
到底是谁负了谁?
他只知道,现在的她,他没有权利打扰。
不是谁负了谁,而是这一世,木已成舟。
执笔 06.09.04
没有读过原著,单就剧情来说,《京华烟云》简直是一团糟粕。
先说说姚木兰,她是聪慧美丽,是有学识有涵养的美好女子。
她所在的家庭看似开明,实际传承的仍是腐旧的封建礼教。
阴差阳错的嫁了曾荪亚,木兰竟也没有过多的情绪,平头顺脸地做了新娘子,尽数承受丈夫对她的厌憎和冷眼。
曾荪亚婚内出轨,后来甚至把小三安置在家,夜会小三,木兰也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当她感觉到痛苦、迷茫的时候,回家去聆听父亲姚思安的教导。
父亲给她讲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故事,告诉她,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要学会分辨,学会等待,学会忍耐。
于是木兰又重拾了在曾家继续生活的希望。
但我实在看不出木兰嫁去曾家之后,有什么正面的事情出现。
她恪尽妇道,维护曾家,将自己的尊严和感受放在最微末的位置,怒其不争。
她代替妹妹出嫁,反而落了不是,还要大大方方地,主动地把从前钟情的男子介绍给妹妹认识。
小三截了曾荪亚的家书,到她面前耀武扬威,她也仅仅是有礼节地反问几句,像根任人捶打的木头梆子,还不如像牛素云那样泼出去闹一场。
她是圣人,是封建家庭里最讨喜的乖巧媳妇。
曾夫人的眼光真是毒,她千方百计赚来了这样一个儿媳,从此曾家无忧,任何风雨险阻,木兰都会像定海神针一样屹立其中,永远不倒,“可歌可泣”。
再说说曾荪亚。
他是一个只懂得要奶吃的孩子,要自由,要呼吸新鲜的空气。
而他所谓的自由就是肆意妄为,不负责任。
追求所谓的爱情,任小三喧宾夺主,但小三碰死在家门口后不久,他又对一直包容他的姚木兰起了心思。
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
只是孩子般的茫然无措,移情依赖到正妻身上罢了。
牛素云固然可恨,只要她在,必定是鸡飞狗跳,永无宁日,杂七杂八的大小事端都由她挑起。
可是那一股子蛮横的活力,让她在这死气沉沉的曾家亮色不少。
我甚至觉得她比姚木兰讨喜。
木兰的妹妹——姚莫愁心性多变,原来与曾荪亚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由于性格不合,加上一些误会,任性逃婚,因此葬送了姐姐的一生。
听闻姐姐代嫁,她居然不愧疚,而是埋怨姐姐为什么背叛了自己,又飞速地与牛怀玉相恋,魔幻的情感变化看得我气郁难解。
这些角色,我越看越怒其不争。
我大概知道,结局是木兰“守得云开见月明”,和曾荪亚幸福美满。
她总算是“求仁得仁”。
从未有这样一部剧让我如鲠在喉,难以下咽。
原本耐着性子想要看到他们的结局,但现在也罢了,随他们去。
此剧观感之不适,好比《让子弹飞》里的师爷叫唤的那两声——“恶心,恶心!
”
《京华烟云》是改编自林语堂同名原著,是作为央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之一的一部民国剧,由杜大宁、汪国辉、傅思、晓春、周莉、瞿长林担任总监制,张子恩导演,赵薇、黄维德、潘粤明等主演。
2005年10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单集最高收视达到12.92%电视整体显得太过理想化,善恶两级分化。
时代风格很好,但是剧情太憋屈,养着不爱自己的丈夫和小三的孩子,怎么想的呢?
姚家善良,那就善到底,所有的恶人、所有的不肖子孙都统统让曾家人去做吧。
幸而有一群好演员支撑起这部电视,否则不知道这样的改编会不会让人哑然失笑。
电视剧中,在幼稚化简单化的荪亚、立夫、莫愁等人的陪衬下,被编剧浓墨重彩抑或说心存敬畏不敢轻易改其型的木兰、姚父等人,侥幸逃出生天,也算是赵薇、陈宝国等人的幸运.
比书差远了,不过第一个翻拍原著的好处就是会让人永远对号入座
赵薇的民国装扮很好看呀,剧情也不错
矮油! 趙薇那雙眼怎麼嫩大!! 把半張臉都給蓋了吧!!! 眞不待见潘粵明! 長頭髮眞像臭流氓 讲话声音更像! 我还沒看過林语堂原著 但昰單單看縝密的人物關係 就可見林語堂的功力之深厚。但這部劇终究隻拍出了林語堂的外貌 沒有拍出林語堂的精髓 俨然昰一部如厮寻常的抗日热血民国偶像剧。
編劇簡直是厚顏無恥地朝原作者臉上吐口水,還有這麼多人給5星?反串嗎?
现在我真是喜欢赵薇啊……
拉了些片段,也太不忠于原著了吧。。。
开弓没有回头箭
毁我林语堂
小时候看过,赵薇演技不错
就是看过电视剧了,所以书一直懒得看
不喜欢不尊重原著的
高中时候,电视上到我回家就响起片尾曲了。还挺好听的。
男主太渣了,女主牺牲太大。
这翻拍的是什么东西?完全把原著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脉络给扭曲了!一颗星给最后10分钟的姚先生,就感觉编剧强行加入这一段拉高整部电视剧的高度,呵呵.....
不喜欢这个电视剧的编剧,失去了很多京华烟云中原本的东西了,但是很喜欢赵薇的表演
好的是劇本。才不是演員呢!=-=....
电视里每重播一次我就要吐一次血。说句发自肺腑的:我十分想把这编剧拖出去毙了!
不过说实话,我不喜欢圣母型
虽然我只看了剧情简介 和几集 真是不明白编剧脑子瓦特了么 还好意思把林语堂的名字写上 有这么编的么~ 跟原著真是十万八千里 简直是另一个剧情
非常经典的剧,虽然男女感情线有点想吐槽,但真的很好看,演员演技都很好